顯示地圖 |
|
|
郵編:213011 代碼:320405 區號:0519
拼音:Qī Shù Yàn Qū,Qishuyan Qu
戚墅堰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1°43′-31°47′,東經120°00′-120°05′。東、南、北與武進區相連,西則分別與天寧區、新北區接壤。面積31.58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02萬人。www.xzqh.org
戚墅堰區轄3個街道:戚墅堰街道、丁堰街道、潞城街道。 |
|
戚墅堰區,簡稱戚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地處北緯31°43′~31°47′,東經120°00′-120°05′。東、南、北與武進區相連,西則與天寧區接壤。東北鄰近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運河、滬寧鐵路橫貫境內。
早在6000年前,戚墅堰境內就有人類定居,勞動生息。圩墩遺址是常州地區最早的母係氏族公社遺址,其時,人們使用石器從事農耕漁獵,進行原始的紡織活動,並掌握了製陶和玉石雕刻工藝。經2000多年後,農業進入犁耕階段,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琢玉、陶器日顯精美。歷史綿延。西晉末,北方人口大量南移,農業普遍推廣牛耕法。東晉、南北朝時,已呈現“良疇美柘”、“阡陌如綉”的繁榮景象。唐、宋之間大力興修水利,開發低田,竜骨水車得到廣泛應用。元、明引種棉花、桑麻、大豆等經濟作物。至清康熙年間,水稻品種多達7種,麥、豆、棉、桑、茶、白果豆、蘿蔔等廣為種植。延及民國直至解放前夕,農業仍承襲封建土地制度和傳統的生産方式,奉天時而承豐歉。
戚墅堰水陸交通便捷。隋大業年間開鑿貫通南北大運河,可“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北宋慶歷年間,瀎治戚墅港,是“為邑東南入湖之要途”。南宋嘉泰年,設南北戚墅港,南導入太湖、北引至長江,戚墅堰“枕江蹈湖”是為然。運河岸畔的塘岸則是陸路通衢之途。明人湯沐稱“東西二官塘大道,西通京國、東接閩越……實朝廷之筋脈之絡,小民喉吞之道”。另外,東出之路還有大道相通,《大清一統志》載:(常州)東出通吳門(東門),經東埠汛、丁堰、戚墅堰、橫林,至無錫五牧鎮。南道則由戚墅堰經塘橋、雪堰橋等地通達馬跡山。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滬寧鐵路建成通車,並在戚墅堰設站,兼營客貨。民國25年(1936年)築武青公路而經戚墅堰,陸路運輸隨之興起而交通更添便捷。運河船運繁盛,每日有多次航班過境。民國37年(1948年)時有20條航綫的快、班船,由戚墅堰駛往常州和各地鄉鎮,載客運貨。戚墅堰實為常州城東之水陸交通樞紐。
戚墅堰於元代興漆市,而逐步成為街鎮。至清乾隆時,已“萬商雲集”,百業俱興。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國以後,轉嚮橋潭裏、萬安橋一帶。以後嚮西延伸,形成沿京杭運河的一條街市。由於水運方便,糧食業最為興旺。民國期間客地糧商來自湖北、安徽、蘇北和附近各縣四鄉八鎮。上海等地面粉廠委托當地糧商收購小麥,最多每日收購逾萬擔。運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衹雁排齒列,稻麥收穫時節尤甚,素有“小無錫”之稱。
戚墅堰地區工業歷史悠久。明末清初,戚墅堰開設有多傢工場、作坊,尤以家庭織布、礱坊、糟坊為盛。民國8年(1919年)劉瑞金創設燧源電燈廠,民國11年(1922)年張雲博、楊翼之等創建利民紡織廠,是為境內最早的近代工業企業。民國12年(1923年),楊廷東等開辦震華製造電氣機械總廠(今戚墅堰電廠)。震華廠的開辦為地區農業灌溉和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碾米廠、面粉廠、油廠、鐵工廠等相繼興辦。民國25年(1936年),上海吳淞機廠遷址戚墅堰而建戚墅堰機廠,占地42公頃,廠房面積2.1萬平方米,職工1500多人,為常州第一個大型近代化工廠。至抗日戰爭前,戚墅堰境內有大小工廠11傢。抗戰期間,工廠遭受嚴重破壞。通成紗廠、大生源油廠、大星面粉廠均遭焚燒,損失慘重。抗戰勝利後,工廠曾一度有所恢復。後因解放戰爭發展迅猛,物價飛漲而衰弱。至解放前夕,大多工廠處境維艱。
戚墅堰民衆崇文嚮學,民間素盛私塾以傳道授業。清光緒年初,設有三近、峴陽、臨津等書院。延至清末,近代教育興起。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馬書田等人在戚墅堰東街鬥姥閣創辦政成鄉第二兩等學堂,是為戚墅堰第一所小學。其後新學漸興,法古兩等學堂、政成學社、女子學校以及戚電廠、賀傢塘、梅港初級小學校等相繼創辦,私塾被逐步取代(同期全區曾有私塾7所)。民國32年(1943年),地方名士李達安邀工商、教育及政界人士,在芳渚創辦私立法古中學(今常州市第四中學),是為境內第一所中學。至解放前夕,戚墅堰區境內有幼教、小學及中學近百所。 |
|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地處長江下遊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標高一般在4-4.5米之間(青島標高)。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土質主要為粘土、亞粘土和沙性土,土層較厚,地基承載力一般為150-270Kpa(地耐壓力16-25噸/平方米)。開發區常年設計水位2.7米,設計最低水位0.6米,最高洪水水位4.1米(青島標高)。防洪標準采用百年一遇水位5米,開發區內道路最低控製在4.2米,建築標高最低控製在4.5米。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常年平均氣溫18.4℃,夏季一般最高氣溫35℃,鼕季一般最低氣溫-2℃。常年主導風嚮為東-東南風。全年無霜期250天左右。 |
|
戚墅堰宋時因“世族戚氏卜居”而得名,早稱戚墅港,屬地武進。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進、陽湖兩縣時,戚墅堰區屬陽湖縣轄。
辛亥革命後隨武進、陽湖合併歸入武進。民國18年(1929年)建鎮。民國36年(1947年)武進縣始設戚墅堰區,時轄戚墅堰、焦山、橫林、洛陽、芙蓉等14個鄉鎮。
1949年4月23日戚墅堰解放,武進縣人民政府設址戚墅堰區芳渚。5月新的武進縣戚墅堰區建立,初轄10個鄉鎮,10月起轄14個鄉鎮。1952年另置劍湖區,戚墅堰區專轄戚墅堰至大明紡織廠一綫的市鎮地帶。1953年劃歸常州市,設常州市戚墅堰區,轄5個居民委員會。1960年改為戚墅堰人民公社,轄戚墅堰、先行、丁堰3個分社。1961年復名戚墅堰區,轄戚墅堰、先行2個街道。
1966年改稱衛東區,1980年恢復戚墅堰區名稱。
1987年,常州市行政區劃調整,戚墅堰區增轄丁堰、潞城2鄉,實行區管鄉新體製。
2000年,戚墅堰區轄2個街道、2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89438人,其中:戚墅堰街道 15537人、先行街道 23603人、丁堰鎮 33992人、潞城鎮 16306人。
至2004年末,轄戚墅堰、先行2個街道辦事處、16個社區居委會,以及丁堰、潞城2個鎮,1個居民委員會、9個村民委員會,總面積31.58平方公裏,居住戶籍人口7.96萬人。
2005年末,戚墅堰區總面積31.5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02萬人。轄2個街道、2個鎮:戚墅堰街道、先行街道、丁堰鎮、潞城鎮,共有13個社區、 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戚墅堰街道 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24773人*,6個居(村)委會;先行街道面積3平方千米,人口32653人*,9個居(村)委會;丁堰鎮面積11.55(1.54)平方千米,人口13483(7518)人,5個居(村)委會;潞城鎮面積15.5(8)平方千米,人口12813(1968)人,5個居(村)委會。(括號裏數據分別是鎮區建成面積、非農業人口,*表示全部是非農業人口)(根據《常州年鑒·2006》整理)
2006年,戚墅堰區轄1個街道、2個鎮:戚墅堰街道、丁堰鎮、潞城鎮。
2007年,丁堰鎮、潞城鎮成建製改設街道辦事處。 |
|
除夕這天,傢傢戶戶都要撣檐塵,把屋子清掃清掃。不過在先前,撣檐塵可不是為整潔。
傳說,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附着一種看不見的、通靈性的壞東西--三屍神。人之所以會六神無主、煩躁不安,就是因為這三屍神作怪的緣故。
傳說中的三屍神,其特點就是喜歡搬弄是非,說人的壞話。他每個月都要上天庭一次,嚮玉皇大帝報告人在世上的種種情況。他從來都不如實嚮玉帝稟報,每次都是說人的壞話,不是“張三貪懶”,就是“李四姦刁”;不是“王五偷盜”,就是“錢六搶劫”……
日久天長,玉帝對人産生了壞印象。很想懲罰懲罰人。但懲罰哪些人?怎樣去懲罰?卻又拿不定主意。
有一年,玉帝聽見三屍神連着報告,說人最近不斷咒駡天庭。這一說,玉皇大帝生氣了,覺得再不懲治,就顯得天宮太軟弱無能了。於是,他對着三屍神和手執鋼鞭的王靈官降旨道:“三屍神,你立刻下凡,挨傢挨戶對每個人進行巡查,凡是褻瀆天庭,不奉公守法的壞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在他傢的墻壁上,筆劃要輕細,不要讓人覺察,待到大年夜晚上,由王靈官執鞭下凡,按墻上寫的名字,統統擊殺,一個不漏!”
聖旨一下,姦邪惡毒的三屍神可高興了,他興衝衝回到人間,不問青紅皂白,挨傢挨戶往墻上寫開了名字……
這一駭人聽聞的消息,讓竈君爺知道了,他不滿三屍神的惡行,便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法子:臘月廿四送竈那天,鄭重地關照傢裏的人,要他們在大年夜白天,裏裏外外,上上下下,把檐梁壁墻上的陳年污垢,徹底清掃,撣撣幹淨,將那三屍神寫在壁墻上的人名,連塵同塵污一起,統統撣掉。結果王靈官下界撲了一個空。
王靈官脾氣很暴,十分生氣,他回到天庭狠告了三屍神一狀:“三屍神無事生非,造謠取寵,毀謗世人。百姓傢墻上,沒有一個人的名字!”
玉帝聞報大為震怒,立即傳旨,把三屍神綁送天庭,先掌嘴,後痛責三百大板,關押天牢,永不釋放。 |
|
商業
成戚墅堰區立區招商局,專職負責全區的對內對外招商,對重點項目實施動態跟蹤管理。全年合同利用外資3504萬美元,增74.2%;實際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增34.3%;自營出口完成1726萬美元,增37%。經濟開發區共引進各類企業123傢,註册資金7500萬元,投資總額1.1億元,並有113傢企業實現當年引進當年投産,新增銷售收入2億元。新增個體工商戶315,註册資金791萬元,從業人員665人;新增私營企業112傢,註册資金4077萬元、從業人員657人。私營企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85億元,增42.6%,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15.4%。
工業
全年完成工業銷售收入31.87億元,增13.8%;實現工業增加值5.45億元,增14.9%。10傢重點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34億元,工業産值、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分別增17.9%、19.4%、19.3%和33.8%;印染服裝、電動工具、印刷色染等8衹重點産品産銷兩旺,新增收入1.9億元。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2億元;中南公司和盛發置業公司的印染項目、五環實業公司的彩色印刷包裝項目、普靈仕製衣公司的電腦輔助設計裁剪中心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陸續投産見效。
農業
年內縮減三麥種植面積233公頃,擴增油菜113公頃,調增經濟作物120公頃,多種經營占農業總産值的比重達78%,培育蘆薈、早園竹、花卉等一批農業特色品種,形成了一批初具規模的種植、養殖基地,完成土地復墾整理34.5公頃,新增耕地12.3公頃。
第三産業
全年實現流通銷售額6.2億元,增10.6%,實現三産增加值1.1億元。金貿大廈完成各項前期工作並已動建。城東商城市場新增現代辦公用品裝飾材料經營項目;打通商城南大門,改善了商城投資環境。
區域優勢
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是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級經濟開發區。它位於滬寧綫中段,與上海、南京兩大都市等距相望,有着十分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開發區已擁有服裝、食品、汽配、電綫電纜、電機電器、印刷包裝等優勢産業。近年來,已有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意大利、新加坡及東南亞其他國傢和地區來此投資興業,並有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德國F&G公司、新加坡Super公司等多傢大公司落戶區內。
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位於常州市區東部,戚墅堰區北部,屬省級經濟開發區。開發區交通便捷,通訊方便,滬寧鐵路、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京杭大運河、 市區幹道路均穿越過境。開發區可利用面積15平方公裏,總體規劃面積13.22平方公裏,工業建築用地面積4.85平方公裏。區內“三縱二橫“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寬15.5米,長2.4 公裏的東方大道橫貫全區,直通滬寧高速公路,東部離橫山站口僅2公裏。 開發區基礎設施完善,投資環境優越,投資政策優惠,投資規模可觀,項目進展迅速。水、電、汽齊全,萬門程控電話綫路已開通使用。“常州新加坡城“座落於本開發區,係常州最大的成片外商投資項目,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7幢計6.8萬平方米公寓樓建設,售房率達86%,7個投資額超過1千萬美元的工業項目簽約, 二期工程近千畝土地又完成出讓。開發區第一個外商獨資企業--超級食品有限公司年銷售已突破3億元。
江蘇省常州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面臨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的大機遇,正日益成為國際産業轉移和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 |
|
2006年,先行、戚墅堰街道合併,稱為戚墅堰街道辦事處。丁堰、潞城兩鎮撤鎮改街道,戚墅堰區始轄丁堰、潞城(江蘇省戚墅堰經濟開發區)、戚墅堰3個街道辦事處,7個社區居委會,9個村委會,總面積31.58平方公裏,居住戶籍人口7.96萬人。 |
|
- n.: Qishuyan District
|
|
戚墅堰 |
|
常州市戚墅堰區人民醫院 | 常州戚墅堰區婦幼保健站 | 常州市戚墅堰區衛生防疫站 | 常州市戚墅堰區丁堰鎮衛生院 | 常州戚墅堰區紡織原材料供銷公司 | |
|
|
潞城鎮 | 丁堰鎮 | 戚墅堰街道 | 先行街道 | 戚街道 | 丁堰街道 | 潞城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