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Haila'er Qu District |
郵編:021000 代碼:150702 區號:0470
拼音:Hǎi Lā ěr Qū,Haila'er Qu
海拉爾區是呼倫貝爾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湖東部,大興安嶺西麓的伊敏河畔,北緯49°06′-49°32′,東經119°32′-120°35′。東部與牙剋石接壤,西部、北部和陳巴爾虎旗毗鄰,南部與鄂溫剋自治旗交界。城區處海拉爾河、伊敏河交匯處。轄區面積1440平方千米,總人口26萬人(2006年),有漢、蒙古、回、達斡爾、鄂溫剋、俄羅斯等25個民族。全區轄7個街道、1個鎮: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健康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奮鬥街道、哈剋鎮。區人民政府駐正陽街道廣場路。
海拉爾區“三山環抱,二水中流”。地勢東高西低,多為丘陵,海拔603~772米之間。平均海拔612.9米。東山、西山、北山形成一個錢簸形狀。區境內有兩條河流,總長1000多千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年降水量350毫米,無霜期一般在110天左右。礦藏有煤、鐵、鋅、石油、石灰石、花崗岩、青石、河流石、石英沙、硅沙等。濱洲鐵路和301國道平行橫貫全境。有民航海拉爾機場。1988年被國務院批準為沿邊開放城市。有國傢森林公園西山公園,園內生長着國內稀有的沙區珍貴樹種樟子鬆。
歷史沿革
海拉爾,原稱“海蘭兒”,以海拉爾(海蘭兒)河得名。海拉爾,蒙古語和鄂溫剋語,意為“野韭菜”。一說為“流下的水”。海拉爾地區秦以前為東鬍之地,後為匈奴駐地,後漢為鮮卑所居。唐時為室韋地,遼為上京道轄。元屬嶺北行省和林路轄,明為奴爾幹都司斡難河衛所轄。
清初,屬黑竜江將軍轄區,為烏拉特蒙古部落的遊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遷3796名索倫(鄂溫剋)、達斡爾、鄂倫春、巴爾虎壯丁和傢屬,編為索倫左、右兩翼八旗五十佐,駐牧呼侖貝爾。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今正陽街一帶建城,因其地居呼倫湖和貝爾湖附近,取名“呼倫貝爾城”,後簡稱“呼倫城”。先後為呼倫貝爾總管、呼倫貝爾副都統和呼倫兵備道、呼倫直隸廳駐地。清末,民間以城在海拉爾河附近,故稱之為海拉爾城。1902年後鐵路兩側歸東省鐵路管轄。
1912年1月,額魯特總管勝福與沙俄勾結發動叛亂,攻占呼倫城,宣佈“獨立”,成立所謂“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15年11月,中俄簽訂條約規定為“特別區域”,直接受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節制,並受黑竜江省長官監督。1920年2月,取消“特別區域”,設置善後監督辦公署和呼倫縣,為督辦公署和縣署駐地。1923年4月,將海拉爾鐵路交涉分局改為海拉爾市政分局,隸屬東省特別區管轄。1925年設置呼倫道,為道署駐地。1927年,設置海拉爾鄉,在呼倫城成立鄉政公所。1929年2月,廢止道製,設置呼倫市政籌備處。
東北淪陷後,1933年1月,偽滿取消呼倫縣,改設海拉爾辦事處,行使鐵路附屬地外一切行政管轄權,並成為興安北分省省會。1935年3月,中東鐵路由日本人接收。1936年1月,改設海拉爾市政管理處,將海拉爾市政公所轄新市街(原鐵路附屬地)和海拉爾辦事處(呼侖貝爾城)所轄一切權利合併,統一歸海拉爾市政管理處,從此“海拉爾”一名取代了古老的名稱“呼侖貝爾城”及其他所有稱呼。1940年5月,設置海拉爾市,建立市公署,隸屬興安北分省管轄。1943年10月,改隸興安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建立臨時市政府。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進駐海拉爾,8月建立海拉爾市政府。隸屬呼倫貝爾地方自治政府。1949年4月,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納盟。1953年5月,改由內蒙古自治區直轄。1954年5月,改隸呼倫貝爾盟,並為盟公署駐地。1955年8月,市政府改為市人民委員會。1968年1月建立了海拉爾市革命委員會。
1969年7月,與呼倫貝爾盟一起劃歸黑竜江省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79年7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仍隸呼倫貝爾盟。1980年8月,成立海拉爾市人民政府。
1990年,全市總面積1440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8平方千米;總人口20.9萬人,漢族占絶大多數。
1997年,海拉爾市面積1 440平方千米,人口23.3萬。轄6個街道、1個鎮、3個鄉:正陽街道、嚮華街道、健康街道、靠山街道、呼倫街道、勝利街道、謝爾塔拉鎮、建設鄉、奮鬥鄉、哈剋鄉。市政府駐正陽街道。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駐地。
2000年,海拉爾市轄6個街道、4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62184人,其中: 正陽街道 22174 嚮華街道 20912 靠山街道 38313 健康街道 38546 勝利街道 39824 呼倫街道 32413 謝爾塔拉鎮 7157 奮鬥鎮 27512 建設鎮 27477 哈剋鎮 7856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原縣級海拉爾市改設海拉爾區。
2003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建設鎮、奮鬥鎮、哈剋鎮和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呼侖街道、勝利街道、健康街道。
2005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健康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奮鬥鎮、建設鎮、哈剋鎮。
2006年,奮鬥鎮、建設鎮、市哈剋鎮調整為哈剋鎮和奮鬥街道。 |
|
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政府所在地。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中部偏西南,大興安嶺西麓的低山丘陵與呼倫貝爾高平原東部邊緣的接合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0′48〃— 120°35′36〃;北緯49°5′44〃—49°27′15〃之間。海拉爾區“三山環抱,二水中流”,形成北疆獨特的城市風格。東山、西山、北山形成一個簸箕形狀。海拉爾區境內有兩條河流,總長1000多公裏。城區分為五個自然分區即非政府性的民間分區,分為河東區、河西區、河西區鐵道北區(海拉爾鐵路地區)、建設鎮、奮鬥鎮。
海拉爾東連東北經濟區,西接俄羅斯、蒙古,素有“草原明珠”之稱。交通便利,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北京至莫斯科的國際旅客列車經由此地,國際航空港每周有10多個航班飛往俄羅斯赤塔、北京、呼和浩特等地。是內蒙古東部旅遊中心城市,呼倫貝爾市旅遊、觀光、避暑、度假的集散地。
"海拉爾”是因城市北部的海拉爾河而得名。海拉爾是由蒙古語“哈利亞爾”音轉而來,意為“野韭菜”,因海拉爾河兩岸過去長滿野韭菜,故取名為“海拉爾”。據史料記載,海拉爾城建於1734年,當時稱為“呼倫貝爾城”,也稱“呼倫城”,歷史上曾為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占,飽經憂患,經濟落後,滿目凄涼。解放前,這裏的民間流傳着“輕工業是被服廠,重工業是挂馬掌”的說法。 |
|
呼倫貝爾市政府
海拉爾的名稱是因河而來的。早在清朝雍正年間,這裏是一座清政府戍邊的軍事重鎮。因坐落在呼倫貝爾草原而被稱為呼倫貝爾城,是《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簽定後大清帝國北部的重要門戶。為捍衛1 000公裏長的中俄邊界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呼倫貝爾城所處的地埋位置,使其發揮出巨大的輻射作用。建城初即建有通往齊齊哈爾、黑山頭、古北口、張傢口、庫倫(今烏蘭巴托)、阿爾山、吉拉林等數條可通車馬的道路。當年草原上盛況空前的甘珠爾廟會就是依靠這些古道暢通而促成的。20世紀初,隨着中東鐵路的修築、通車,俄、日、德、美等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侵入,這裏進入新的商貿發展時期,在呼倫貝爾城外開闢了貿易市場。1907年被正式闢為對外國人開放的商埠。因修築東清鐵路建立車站時,定名為“海浪”站,是海拉爾的譯音,後來新街開發,海拉爾站的知名度漸漸提高,“呼倫貝爾城”的名稱被取而代之。
海拉爾河在《遼史》中寫作“海勒兒”,《元史》稱“海喇兒河”,後來也漢譯“海蘭兒河”、 “合泐裏”等。其含義是什麽,衆說紛紜,長期以來有四種說法比較流行:
第一種最流行的是“野韭菜”的意思,考證者還用《蒙漢辭典》來作證,說“哈利亞爾”是野韭菜生長的地方,這裏有大片的野韭菜,這條河也就叫海拉爾了。
第二種說法是“流下來的水”之意,持這一觀點的人用翦伯贊的《內蒙訪古》一文為依據,看來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三種說法是“桃花水”之意,這與前一種說法大致相似,衹是更進一步,他們認為蒙語的”融化”、“融雪”也語音為“海勒”,春天大興安嶺西坡冰雪消融,其水匯成河——海勒,故得“桃花水”之意的河名了。
第四種說法是“黑色”之意,但其解釋是海拉爾河兩岸牧草繁茂,呈深緑色,遠遠望去,與藍天、白雲、緑地之間有如黑緑色飄帶,所以也稱之為墨色之意。
這四種說法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尤其第四種說法更接近事實,但又都沒有說準其真正含義。道理很簡單,這種河流的名稱早在1000多年前就見於史册。當時這裏的主人是原始蒙古人,古代人為河流、山脈起名不會去認真引經據典,更不能查閱後人的名著,他們都是根據一般特徵而名之。如黃河,就是用水色黃而稱之;嫩江,就因其水清而呼之;黑竜江就是因其在黑土地中孕育,形成滾滾黑色大水而命之。我們的海拉爾河,也是因其水色黑而被持原始蒙古語的先民命名為海拉爾。
海拉爾河發源於大興安嶺,全長700多公裏,流入額爾古納河,註入黑竜江,是黑竜江的主要源頭之一。海拉爾河牙剋石以上地段,地形起伏較大,植被良好,水流較急,河水較清,當河水進入呼倫貝爾草原以後,開始放慢了流速,平坦的大草原使河道迂回麯折,河水漫溢擴散,滲透增加,旁蝕力增強。尤其到與伊敏河匯合處以下,也就是現海拉爾市區後,地勢開闊平坦,河草茂密深緑,蘆葦蕩片片相連,河水連起一串串水泡、湖泊,河道流速每秒鐘衹能走幾公分的距離,常年泡在水中的葦根水草、腐殖物把水染的更黑,就連生長在這裏的鮎魚、鯽魚都是黑色的。早在1 000多年前的原始蒙古人,見到這條黑如墨的水,自然“海拉爾”的河名就産生了。
海拉爾河是條母親河,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二三萬年以前,這裏就有古人類活動。當時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生活的古人類被考古界稱為“紮賚諾爾人”。自1934年以來,在紮賚諾爾煤礦先後發現古人類化石已有20多個。雖然目前在海拉爾市境內尚未出土古人類化石,但紮賚諾爾人在這裏活動是無疑的。不僅是因為海拉爾河與達賚湖相連,按着人類生活規律應同屬一個活動範圍,而且也有考古證據能說明,那時,在人類社會分期屬於舊石器晚期,生活在這裏的古人類與沒有滅絶的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等古生物共存,而且人類以此為捕獵對象。在海拉爾地區,無論是北山、東山取土場,都發現大量的此類古生物化石。早在“文革”期間,黑竜江博物館就在這裏徵集發掘大批古生物化石,現在黑竜江博物館展出的猛獁象、披毛犀、東北野牛化石很多是海拉爾市出土的。1985年,在東山取土場,又發現零散的猛獁象化石,考古人員就曾在一塊化石上發現人類砍砸的痕跡,充分證明這裏在舊石器時期就是古人類活動的地方。
進入全新世(距今1萬年左右),海拉爾地區氣候、地貌與生物群同現在基本相似,人類也走進了新的發展時期。在考古學中,從舊石器嚮新石器過渡期間,有一個中石器時代,目前考古界都把海拉爾西山(也稱鬆山)細石器作為中石器時代的代表,也就是在距今6 000~10 000年間,在海拉爾活動着一支使用細石器、走嚮文明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手持石製工具,同大自然進行頑強的拚博,過着原始氏族社會生活,創造出中石器文化。
當中原進入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海拉爾的原始人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創造了輝煌的哈剋文化。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禮器——玉器出現了,生産力發展了,先進技術推廣了,復合工具應用了,文明出現了,而且將細石器發展到了頂峰。
進入歷史時期以來,海拉爾市同呼倫貝爾一樣,是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在中國歷史發展到春秋戰國之際,海拉爾地區的狩獵、遊牧民族已見於史籍,他們的名字是東鬍。那時,在中國北方草原有個強大的遊牧民族,被中原稱為匈奴,史書簡稱其為“鬍”。而其北,在大、小興安嶺,乃至外興安嶺,存在一個比匈奴還強大的狩獵、遊牧民族,因在匈奴東,被稱作為“東鬍”。
秦漢之際,北方草原戰火紛飛,匈奴不僅和漢朝兵戎相見,也和東鄰的東鬍刀槍相擊,而東鬍被匈奴打散的一支鮮卑族在呼倫貝爾草原的孕育下形成、發展、強大,占據匈奴故地,建立了強大的鮮卑部落聯盟。海拉爾地區,就留下鮮卑人的遺跡——謝爾塔拉鮮卑古墓群。
東漢末年,鮮卑人經過南徵北戰,吞併五鬍十六國,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中央政權——北魏。鮮卑南遷的留守部隊,再去中原晉見雖然是本族的,但已是中國的天子時,就以“室韋”的名稱被記入史册。“室韋”與“鮮卑”是同音異釋之音,都屬蒙古語,是“森林中的人”之意,與“喜桂”、“喜桂圖”等譯音一致。今天,在額爾古納市的原始森林中, 也有“室韋”的地名。在北魏、隋、唐之際,中原就把居住在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的狩獵、遊牧民族都稱作為“室韋”。最近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謝爾塔拉發現了室韋古墓群,就雄辯地說明室韋及其後裔蒙古,都曾是海拉爾地區的主人。
公元916年,契丹人在中國北方建立了遼政權,海拉爾地區全部為遼國占據。遼國在這裏設烏古敵烈統軍司,契丹人在海拉爾河流域建立了邊防城池。這裏是契丹人統治下北方遊牧民族駐牧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在海拉爾東山、謝爾塔拉鎮、哈剋鎮等許多遺址都發現遼代遺跡。
1202年秋天,蒙古族英雄鐵木真打敗了塔塔爾人,盡掠其部衆,占領了海拉爾河流域,統一了呼倫貝爾草原,並以此為休養生息據點。僅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從東到西統一蒙古高原大業.被各部族擁立為大汗——成吉思汗。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共同語言、地域和文化的,並在心理素質和經濟生活上也有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他們南徵北戰,服了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大汗國,隨後又統一了中國。
元朝滅亡後,戰亂使呼倫貝爾草原的遊牧民族又過着動蕩不定的原始遊牧生活。至後金興起,這裏的蒙古各部陸續臣屬清朝,女真人為利用蒙古人對明朝的反抗情緒,先後把居住在這裏的勇敢善戰的蒙古人遷到烏蘭察布草原。這期間呼倫貝爾地區僅有為數不多的巴爾虎、布裏亞特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剋等遊牧和狩獵者活動的區域。就在這時,沙皇俄國侵略魔爪伸嚮呼倫貝爾地區。清朝雍正年間,針對沙俄的侵略行徑,清政府開始註重邊防建設,在呼倫貝爾境內設12處卡倫,並遷大興安嶺東麓布特哈八旗索倫(今鄂溫剋、達斡爾、鄂倫春)和巴爾虎,到嶺西呼倫貝爾地區戍邊。從此,呼倫貝爾地區進入了人丁日益增多的歷史新時期,在今海拉爾市正陽街一帶修築了“呼倫貝爾城”。從此,現在的海拉爾市成為呼倫貝爾的商貿、交通、政治、文化的中心,被譽為“草原明珠”。
二十世紀初,俄國人修築中東鐵路,在呼倫貝爾旁建一車站,因臨海拉爾河而定名“海浪”站,即海拉爾的譯音,靠近車站處為新街,隨着商埠的開發,海拉爾的知名度提高,舊街“呼倫貝爾城”被新街“海拉爾”取而代之。
1932年,日軍侵占東北,淪為“偽滿洲”國領土。成為興安北省省會。
1945年8月,成為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場,蘇蒙聯軍對日宣戰,東北解放海拉爾光復。仍實行舊的政區制度海拉爾依然是興安省省會。
1949年設立呼納盟即現在的呼倫貝爾市,撤興安省,海拉爾市成為盟公署。隸屬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1953年4月1日,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行政公署 ,簡稱東部行署 ,署址設在烏蘭浩特。同時撤銷原哲裏木、興安、呼納三個盟的建製,其中原呼納盟的海拉爾市、滿洲裏市、烏蘭浩特市變為內蒙古自治區的直轄市,其工作委托東部行署代管。
1954年4月30日,撤銷東部區行政公署 ,將原興安盟和呼納盟所轄地區合併,改稱呼倫貝爾盟,成立呼倫貝爾盟人民政府,作為地方一級政權,直屬內蒙古自治區領導。盟政府設在海拉爾市。
1958年6月1日,撤銷呼倫貝爾盟人民委員會,改為內蒙古自治區的派出機構,設行政公署設在海拉爾市,改稱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
1969年8月1日,呼盟大部分地域劃歸黑竜江省管轄,作為呼倫貝爾盟行政公署的海拉爾市成為黑竜江省所轄的城市。
1979年7月,恢復1969年前的行政區劃,呼倫貝爾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海拉爾市重新成為內蒙古的盟行政公署。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撤銷海拉爾市設立海拉爾區。 |
|
經過近300年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今天的海拉爾已發展成為沿邊開放的中心城市,有蒙古、漢、回、滿、達斡爾、鄂溫剋、鄂倫春、俄羅斯等23個民族,約27萬人,總面積達1440平方公裏,其中,城區面積由解放前的2平方公裏擴大到28平方公裏,城市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海拉爾作為呼倫貝爾市唯一的航空口岸,東鄰東北經濟區,西鄰滿洲裏、黑山頭等7個口岸,這些口岸呈扇形分佈在距海拉爾200公裏左右的中俄、中蒙邊界綫上,為海拉爾外經外貿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草原明珠”之稱。海拉爾在蒙語中是“野韭菜地”之意,因沿海拉爾河的兩岸長滿了野韭菜而得名。周邊地區景緻極佳,以草原、湖泊、冰雪風光為主要的旅遊景觀。
這裏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中國目前仍保持完美(沒被污染)的草原之一,在天高雲淡的季節裏,你可以來到這裏,或信馬由繮或策馬急馳,愜意十足。呼倫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鳥類資源豐富,在賞鳥之餘,呼倫湖日出也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鼕季的呼倫貝爾是滑雪愛好者嚮往的地方,牙剋石市的鳳凰山莊滑雪場不僅有多條天然雪道可以讓你盡興,那些清靜幽雅的歐式小屋更令你生出些許避居世外的輕鬆感受。
海拉爾的人文景觀同樣引人入勝,東北部的嘎仙洞是鮮卑族的祖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西部的滿洲裏是中俄邊境小城,市內的中國國門和邊貿互市也是別處難得一見的所在。
海拉爾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這裏生活着包括漢、蒙、回、滿、朝鮮、鄂溫剋、鄂倫春、達斡爾等在內的26個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磨合交融的場所。
2001年10月10日,海拉爾市隨着呼倫貝爾撤盟設市,相應撤銷了海拉爾市,改設海拉爾區。轄1個鎮,7個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17個,社區居委會55個。總面積1440平方公裏,城區面積28平方公裏。總人口25.6萬人,由漢族、蒙古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24個民族組成。南北長約40公裏,東西長約80公裏。 |
|
2000年,海拉爾市轄6個街道、4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2621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正陽街道22174
嚮華街道20912
靠山街道38313
健康街道38546
勝利街道39824
呼倫街道32413
謝爾塔拉鎮7157
奮鬥鎮27512
建設鎮27477
哈剋鎮7856 |
|
正陽街道:轄 天潤、北大、草市、開發區、西山5個社區居委會;禮拜寺居委會。
嚮華街道:轄 興華、木蘭、仁德禮、陵園、文化5個社區居委會。
靠山街道:轄 牡丹、梅園、迎春、裕華、友誼、鬆源、芳園(原玫瑰園)、育英(原工人新村)7個社區居委會。
健康街道:轄 南門、貝爾、福利、藝苑、青林、南開、東海、建新、幸福9個社區居委會。
勝利街道:轄 園丁、廣場、新春、富華、康居、陽光、華聯、秀水、愛民、東升10個社區居委會。
呼倫街道:轄 伊敏、緑園、三元、海啤、農墾、09、建設7個社區居委會。
奮鬥鎮:轄 校園、藍盾、緑苑3個社區居委會。
建設鎮:轄 海聯、嚮陽、明海、海東、海寶、謝爾塔拉6個社區居委會。
哈剋鎮:轄 哈剋、團结、紮羅木得、十六號、孫傢屯、聯合6個村委會。
2003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建設鎮、奮鬥鎮、哈剋鎮和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呼侖街道、勝利街道、健康街道。
2005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健康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奮鬥鎮、建設鎮、哈剋鎮。
2006年,奮鬥鎮、建設鎮、市哈剋鎮調整為哈剋鎮和奮鬥街道。 |
|
正陽街道:轄 天潤、北大、草市、開發區、西山5個社區居委會;禮拜寺居委會。
嚮華街道:轄 興華、木蘭、仁德禮、陵園、文化5個社區居委會。
靠山街道:轄 牡丹、梅園、迎春、裕華、友誼、鬆源、芳園(原玫瑰園)、育英(原工人新村)7個社區居委會。
健康街道:轄 南門、貝爾、福利、藝苑、青林、南開、東海、建新、幸福9個社區居委會。
勝利街道:轄 園丁、廣場、新春、富華、康居、陽光、華聯、秀水、愛民、東升10個社區居委會。
呼倫街道:轄 伊敏、緑園、三元、海啤、農墾、09、建設7個社區居委會。
奮鬥鎮:轄 校園、藍盾、緑苑3個社區居委會。
建設鎮:轄 海聯、嚮陽、明海、海東、海寶、謝爾塔拉6個社區居委會。
哈剋鎮:轄 哈剋、團结、紮羅木得、十六號、孫傢屯、聯合6個村委會。
2003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建設鎮、奮鬥鎮、哈剋鎮和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呼侖街道、勝利街道、健康街道。
2005年,海拉爾區轄6個街道、3個鎮:正陽街道、嚮華街道、靠山街道、健康街道、勝利街道、呼倫街道、奮鬥鎮、建設鎮、哈剋鎮。
2006年,奮鬥鎮、建設鎮、市哈剋鎮調整為哈剋鎮和奮鬥街道。
海拉爾歡迎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色,讓你會感受到草原的美景,體會蒙古人民餓好客與樸素的民風!真摯歡迎您到呼倫貝爾來做客。 |
|
- n.: Haila'er District
|
|
海拉爾 |
|
海拉爾區政協 | 海拉爾區幼兒園 | 海拉爾區第十中學 | 海拉爾區第五中學 | 海拉爾區第三中學 | 海拉爾區勝利大道 | 海拉爾區國傢森林公園 | 蒙古省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學院傢屬 | |
|
|
勝利街道 | 建設鎮 | 奮鬥街道 | 哈剋鎮 | 奮鬥鎮 | 正陽街道 | 健康街道 | 靠山街道 | 呼倫街道 | 建設街道 | 市哈剋鎮 | 嚮華街道 | 謝爾塔拉種牛場 | 哈剋牧業有限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