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行政区划 Haibowan Qu District |
邮编:016000 代码:150302 区号:0473
拼音:Hǎi Bó Wān Qū,Haibowan Qu
海勃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6°46′至107°05′,北纬39°31′至39°52′之间。东倚卓子山(乌仁都喜乌拉)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邻;西隔黄河与乌达区相望;南至四眼井与海南区相连;北与鄂托克旗碱柜乡交界。总面积529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其中城镇人口18万。有蒙、汉、回、满等20个民族。全区辖6个街道、1个镇:凤凰岭街道、海北街道、新华街道、新华西街道、卡布其街道、滨河街道、千里山镇。区人民政府驻凤凰岭街道。
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北部较为开阔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长年干旱、少雨、多风沙。年平均气温为9.2℃,年均降水量162.4毫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矿藏有煤、石灰石、铅、锌、铁、石英、石墨、耐火粘土等。包兰铁路、110国道过境。古迹有青铜器时代召烧沟岩画。
历史沿革
1958年鄂托克旗析置卓子山矿区委员会,直属伊克昭盟。1961年7月9日,国务院第11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设立海勃湾市,以鄂托克旗的卓资山(卓子山)矿区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1975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乌达市、海勃湾市,设立乌海市。1976年1月10日,乌达市和海勃湾市正式合并,成立乌海市,市人民政府设在海勃湾,下辖乌达、海勃湾、拉僧庙3个县级办事处。1979年12月,将3个办事处改设为区。
1997年,海勃湾区面积860平方千米,人口14.2万,蒙古族占5%。辖7个街道:新华街道、卡布其街道、下海勃湾街道、千里山街道、凤凰岭街道、海北街道、新华西街街道。区政府驻新华大街。
2000年,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1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99557人,其中: 凤凰岭街道 31125 海北街道 45147 新华街街道 32936 新华西街街道 22294 卡布其街道 21281 千里山街道 6003 下海勃湾镇 32938 新地乡 7833
2006年乌海市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海勃湾区将3个乡镇(乡2个、镇1个)调整为1个镇、1个街道:原新地乡和千里山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千里山镇,镇政府设在原千里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五一乡和下海勃湾镇合并组建滨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滨河、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1个镇(千里山)。
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千里山)、1个镇(下海勃湾)、2个乡(新地、五一)。
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1个镇、2个乡:凤凰岭街道、海北街道、新华街道、新华西街道、卡布其街道、千里山街道、下海勃湾镇、新地乡、五一乡。 |
|
海勃湾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乌海市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6°46′至107°05′,北纬39°31′至39°52′之间。东倚卓子山(乌仁都喜乌拉)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邻;西隔黄河与乌达区相望;南至四眼井与海南区相连;北与鄂托克旗碱柜乡交界。总面积529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其中城镇人口18万。有蒙、汉、回、满等20个民族。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016000。代码:150302。区号:0473。拼音:Haibowan Qu。
海勃湾区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北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的中山丘陵、河谷及部分平缓起伏区内。整个地势是东南高,西北低。东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北部较为开阔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0.3℃(1961—1980年),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 |
|
2006年海勃湾区对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情况海勃湾区将3个乡镇(乡2个、镇1个)调整为1个镇、1个街道:原新地乡和千里山街道办事处合并组建千里山镇,镇政府设在原千里山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原五一乡和下海勃湾镇合并组建滨河街道办事处。调整后,海勃湾区辖6个街道(滨河、新华街、新华西街、凤凰岭街、海北街、卡布其)、1个镇(千里山)。 |
|
海勃湾境内名胜古迹、遗址和景观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桌子山岩画:位于海勃湾区桌子山山脚沿线,迄今共发现五处,其中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称。召烧沟岩画距城区15公里处,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1986年9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发掘出可辩认图形118幅,整个画面完整地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总面积650平方米,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图形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太阳神的象征。古文化遗迹:主要有古汉城遗址,俗称“兰城子”,该古文化遗迹,位于海勃湾区城北11公里处。尚存古城遗址东西长307米,南北宽294米。并已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汉“五铢”钱,“半两”钱,各种文饰的陶片和残损的陶器及建筑陶器等。城西北约百米处,还有一片汉代墓群,具有汉代一般墓室的建筑特点。古文化遗址:发现有古文化遗址九处,包括一处秦古长城遗址,两处烽火台遗址,一处汉代古城遗址,两处汉代古墓群,还有拉僧庙、迪延庙和卡布其庙三处喇嘛庙遗址。此外,境内还有乌伦木山六字真言、黄河沿岸风光、胡杨岛等旅游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海勃湾区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区内涌现出了座座颇具现代气魄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加之城市道路的大力兴建,给排水工程设施的扩展完善,邮电通讯条件的改善,城市绿化面积的扩大,花园式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实行集中供热等,城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
|
海勃湾区属典型的极端大陆性气候。特点是降水少,气温高,大风多,日照长,干旱严重,四季分明,冬长寒冷,夏短炎热。
海勃湾地区晴天多,日照极为丰富,是我国日照丰富地区之一,平均日照为3047.3小时,日照百分率在69%—73%之间。年均降水量只有154.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是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年平均气温为10.3℃(1961—1980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气温最高的地区。年绝对湿度一般为6毫巴左右,年蒸发量为350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差值在20倍以上。年均地温不足20℃,最大冻土深度在163—178厘米。海勃湾西北是乌兰布和沙漠,东边是桌子山,地处冷空气入侵门户,年平均风速较大,可达3.14米/秒,风向多为偏西北风或西北风,并且沙暴日数多,全年约为22—26天。
海勃湾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土等,其中灰漠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土壤。 |
|
土地资源
海勃湾区总面积5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50公顷,有林地面积5607.9公顷(包括四合木灌溉区),牧草地面积1.4万公顷(可利用面积1.2万公顷),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
海勃湾区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有能源、化工、建材所需的综合性配套矿产资源近30种,查明的矿床、矿化点近百余处,是一块具有开发建设价值的经济发展宝地。其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石灰岩、硅石、高岭土、各种粘土,次之有金属矿种十余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0.4亿吨,占全市总储量近三分之一,素有“塞上煤城”之称;石灰岩远景储量40亿吨以上,氧化钙含量高,杂质少;粘土总储量50亿吨以上。另外还有辉绿岩、角闪石、世界名贵的血红色大理石等。
水资源
黄河是海勃湾区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黄河流经全境,年均水流量321亿立方米,年最大流量达556亿立方米,这为地区工农业发展、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生物资源
海勃湾区境内,除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充足的水资源外,还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属,297种。其中:饲用植物93种;药用植物30余种。且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野生植物沙冬青、蒙古扁桃、四合木、半日花和绵刺(又名“蒙古包大宁”)等。其中:四合木属蒺藜科植物,是7000万年前第三纪的残存植物,世界上特有属种分布在我国190个属种中,桌子山地区就有稀世植物,它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
|
- n.: Haibowan District
|
|
海勃湾 |
|
乌海市海勃湾区 | 乌海市海勃湾区妇幼保健所 | 乌海市海勃湾区医院 | 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院 | 乌海市海勃湾区卫生防疫站 | 海勃湾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学籍管理的通知 | 海勃湾区中小学学籍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 |
|
|
新华西街街道 | 新地乡 | 新华街街道 | 凤凰岭街道 | 滨河街道 | 千里山镇 | 五一乡 | 卡布其街道 | 海北街道 | 下海勃湾镇 | 千里山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