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Haibowan Qu District |
郵編:016000 代碼:150302 區號:0473
拼音:Hǎi Bó Wān Qū,Haibowan Qu
海勃灣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海市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6°46′至107°05′,北緯39°31′至39°52′之間。東倚卓子山(烏仁都喜烏拉)與鄂爾多斯市鄂托剋旗為鄰;西隔黃河與烏達區相望;南至四眼井與海南區相連;北與鄂托剋旗鹼櫃鄉交界。總面積529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其中城鎮人口18萬。有蒙、漢、回、滿等20個民族。全區轄6個街道、1個鎮:鳳凰嶺街道、海北街道、新華街道、新華西街道、卡布其街道、濱河街道、千裏山鎮。區人民政府駐鳳凰嶺街道。
海勃灣區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的中山丘陵、河𠔌及部分平緩起伏區內。整個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西北部較為開闊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屬典型的極端大陸性氣候,長年幹旱、少雨、多風沙。年平均氣溫為9.2℃,年均降水量162.4毫米,年蒸發量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為3047.3小時。礦藏有煤、石灰石、鉛、鋅、鐵、石英、石墨、耐火粘土等。包蘭鐵路、110國道過境。古跡有青銅器時代召燒溝岩畫。
歷史沿革
1958年鄂托剋旗析置卓子山礦區委員會,直屬伊剋昭盟。1961年7月9日,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通過,批準設立海勃灣市,以鄂托剋旗的卓資山(卓子山)礦區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烏達市、海勃灣市,設立烏海市。1976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併,成立烏海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
1997年,海勃灣區面積860平方千米,人口14.2萬,蒙古族占5%。轄7個街道:新華街道、卡布其街道、下海勃灣街道、千裏山街道、鳳凰嶺街道、海北街道、新華西街街道。區政府駐新華大街。
2000年,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1個鎮、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199557人,其中: 鳳凰嶺街道 31125 海北街道 45147 新華街街道 32936 新華西街街道 22294 卡布其街道 21281 千裏山街道 6003 下海勃灣鎮 32938 新地鄉 7833
2006年烏海市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海勃灣區將3個鄉鎮(鄉2個、鎮1個)調整為1個鎮、1個街道:原新地鄉和千裏山街道辦事處合併組建千裏山鎮,鎮政府設在原千裏山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原五一鄉和下海勃灣鎮合併組建濱河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濱河、新華街、新華西街、鳳凰嶺街、海北街、卡布其)、1個鎮(千裏山)。
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新華街、新華西街、鳳凰嶺街、海北街、卡布其、千裏山)、1個鎮(下海勃灣)、2個鄉(新地、五一)。
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1個鎮、2個鄉:鳳凰嶺街道、海北街道、新華街道、新華西街道、卡布其街道、千裏山街道、下海勃灣鎮、新地鄉、五一鄉。 |
|
海勃灣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海市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06°46′至107°05′,北緯39°31′至39°52′之間。東倚卓子山(烏仁都喜烏拉)與鄂爾多斯市鄂托剋旗為鄰;西隔黃河與烏達區相望;南至四眼井與海南區相連;北與鄂托剋旗鹼櫃鄉交界。總面積529平方千米。總人口24萬,其中城鎮人口18萬。有蒙、漢、回、滿等20個民族。
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016000。代碼:150302。區號:0473。拼音:Haibowan Qu。
海勃灣區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烏蘭布和沙漠南緣的中山丘陵、河𠔌及部分平緩起伏區內。整個地勢是東南高,西北低。東南部以丘陵山地為主,西北部較為開闊平坦,平均海拔1100米。屬典型的極端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0.3℃(1961—1980年),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年蒸發量為35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為3047.3小時。 |
|
2006年海勃灣區對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情況海勃灣區將3個鄉鎮(鄉2個、鎮1個)調整為1個鎮、1個街道:原新地鄉和千裏山街道辦事處合併組建千裏山鎮,鎮政府設在原千裏山街道辦事處所在地;原五一鄉和下海勃灣鎮合併組建濱河街道辦事處。調整後,海勃灣區轄6個街道(濱河、新華街、新華西街、鳳凰嶺街、海北街、卡布其)、1個鎮(千裏山)。 |
|
海勃灣境內名勝古跡、遺址和景觀也比較豐富。主要有桌子山岩畫:位於海勃灣區桌子山山腳沿綫,迄今共發現五處,其中以召燒溝岩畫最為著稱。召燒溝岩畫距城區15公裏處,係青銅器時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文化遺跡,1986年9月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發掘出可辯認圖形118幅,整個畫面完整地磨刻在較為平緩的石灰岩坡面上,總面積650平方米,大多為神態各異的人面像,其中一些圖形被有關專傢鑒定為太陽神的象徵。古文化遺跡:主要有古漢城遺址,俗稱“蘭城子”,該古文化遺跡,位於海勃灣區城北11公裏處。尚存古城遺址東西長307米,南北寬294米。並已發現有相當數量的漢“五銖”錢,“半兩”錢,各種文飾的陶片和殘損的陶器及建築陶器等。城西北約百米處,還有一片漢代墓群,具有漢代一般墓室的建築特點。古文化遺址:發現有古文化遺址九處,包括一處秦古長城遺址,兩處烽火臺遺址,一處漢代古城遺址,兩處漢代古墓群,還有拉僧廟、迪延廟和卡布其廟三處喇嘛廟遺址。此外,境內還有烏倫木山六字真言、黃河沿岸風光、鬍楊島等旅遊景觀。
改革開放以來,海勃灣區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城區內涌現出了座座頗具現代氣魄和民族特色的建築群,加之城市道路的大力興建,給排水工程設施的擴展完善,郵電通訊條件的改善,城市緑化面積的擴大,花園式城市建設的深入發展,註重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實行集中供熱等,城區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
|
海勃灣區屬典型的極端大陸性氣候。特點是降水少,氣溫高,大風多,日照長,幹旱嚴重,四季分明,鼕長寒冷,夏短炎熱。
海勃灣地區晴天多,日照極為豐富,是我國日照豐富地區之一,平均日照為3047.3小時,日照百分率在69%—73%之間。年均降水量衹有154.8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是內蒙古自治區降水量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平均氣溫為10.3℃(1961—1980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氣溫最高的地區。年絶對濕度一般為6毫巴左右,年蒸發量為3500毫米左右,蒸發量大大超過降水量,差值在20倍以上。年均地溫不足20℃,最大凍土深度在163—178釐米。海勃灣西北是烏蘭布和沙漠,東邊是桌子山,地處冷空氣入侵門戶,年平均風速較大,可達3.14米/秒,風嚮多為偏西北風或西北風,並且沙暴日數多,全年約為22—26天。
海勃灣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有灰漠土、棕鈣土、慄鈣土、風沙土、草甸土、????土等,其中灰漠土是發展農業生産的重要土壤。 |
|
土地資源
海勃灣區總面積52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250公頃,有林地面積5607.9公頃(包括四合木灌溉區),牧草地面積1.4萬公頃(可利用面積1.2萬公頃),建成區面積18平方公裏。
礦産資源
海勃灣區境內藴藏着豐富的礦産資源,已探明儲量並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産有能源、化工、建材所需的綜合性配套礦産資源近30種,查明的礦床、礦化點近百餘處,是一塊具有開發建設價值的經濟發展寶地。其主要礦産資源有煤、石灰岩、硅石、高嶺土、各種粘土,次之有金屬礦種十餘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10.4億噸,占全市總儲量近三分之一,素有“塞上煤城”之稱;石灰岩遠景儲量40億噸以上,氧化鈣含量高,雜質少;粘土總儲量50億噸以上。另外還有輝緑岩、角閃石、世界名貴的血紅色大理石等。
水資源
黃河是海勃灣區工農業用水的主要水源。黃河流經全境,年均水流量321億立方米,年最大流量達556億立方米,這為地區工農業發展、人民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生物資源
海勃灣區境內,除了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和充足的水資源外,還分佈着較為豐富的生物資源。現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69科,181屬,297種。其中:飼用植物93種;藥用植物30餘種。且有國傢重點保護珍稀野生植物沙鼕青、蒙古扁桃、四合木、半日花和綿刺(又名“蒙古包大寧”)等。其中:四合木屬蒺藜科植物,是7000萬年前第三紀的殘存植物,世界上特有屬種分佈在我國190個屬種中,桌子山地區就有稀世植物,它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
|
- n.: Haibowan District
|
|
海勃灣 |
|
烏海市海勃灣區 | 烏海市海勃灣區婦幼保健所 | 烏海市海勃灣區醫院 | 烏海市海勃灣區中醫院 | 烏海市海勃灣區衛生防疫站 | 海勃灣區關於進一步加強全市中小學學籍管理的通知 | 海勃灣區中小學學籍管理暫行規定(試行) | |
|
|
新華西街街道 | 新地鄉 | 新華街街道 | 鳳凰嶺街道 | 濱河街道 | 千裏山鎮 | 五一鄉 | 卡布其街道 | 海北街道 | 下海勃灣鎮 | 千裏山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