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Yáng Yuán Xiàn County |
郵編:075800 代碼:130727 區號:0313
拼音:Yáng Yuán Xiàn
陽原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西南、西北與山西省接壤。總面積1834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6年)。全縣轄5個鎮、9個鄉:西城鎮、東城鎮、化稍營鎮、揣骨疃鎮、東井集鎮、要傢莊鄉、東坊城堡鄉、井兒溝鄉、三馬坊鄉、高墻鄉、大田窪鄉、辛堡鄉、馬圈堡鄉、浮圖講鄉。縣政府駐西城鎮。
地處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過渡地帶,在陰山餘脈與恆山餘脈接合處。桑幹河由西嚮東橫貫縣境,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毫米,年均氣溫7.5℃。礦藏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玄武岩、沸石、凹凸棒石、鹼性岩、瓷土、膨潤土、瑪瑙等。大秦鐵路與109國道、蘆南公路平行東西橫貫,天走公路、宣淶公路南北穿境。特産晚熟杏“供佛杏”和“鸚哥緑豆”。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處。
西漢置陽原縣,東漢廢。清朝康熙年間為西寧縣。1919年,因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改西寧縣為陽原縣,襲用西漢縣名。1929年屬察哈爾省,1952年察哈爾省撤銷,劃歸河北省。1958年10月並入蔚縣,1961年復置陽原縣。
1997年,陽原縣面積1849平方千米,人口26.2萬,轄5個鎮、9個鄉:西城鎮、東城鎮、化肖營鎮、東井集鎮、揣骨疃鎮、三馬坊鄉、大田窪鄉、馬圈堡鄉、井兒溝鄉、東坊城堡鄉、辛堡鄉、安傢莊鄉、浮圖講鄉、高墻鄉。縣政府駐西城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7496人,其中:西城鎮57355人,東城鎮17153人,化稍營鎮24705人,揣骨疃鎮24685人,東井集鎮32027人,要傢莊鄉19312人,東坊城堡鄉9607人,井兒溝鄉10810人,三馬坊鄉9613人,高墻鄉15953人,大田窪鄉4912人,辛堡鄉12362人,馬圈堡鄉8414人,浮圖講鄉10588人。
2002年底,陽原縣面積1849平方千米,人口27.58萬。轄5個鎮、9個鄉,1個社區、30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西城鎮。 |
|
陽原縣是河北省張傢口市下轄的一個縣。陽原縣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河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北緯39°53′~ 40°22′,東經113°54′~ 114°48′。東接宣化,南連蔚縣,西與山西大同毗鄰,北與懷安縣和山西省天鎮縣交界。總面積1849.35平方公裏,常用耕地面積75萬畝。境內南北環山,桑幹河由西嚮東橫貫全境,地貌有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河川,總的特點是西南高、東北低,南山高、北山低,呈兩山夾一川的狹長盆地。平均海拔約1100米,最低海拔770米,最高海拔2045.9米,相對高差近1276米。 陽面積1834平方千米,人口28萬。
縣人民政府駐西城鎮。 郵政編碼075800。陽原,古稱弘州,位於河北省西北部,畿經張宣,鄰近京津,毗鄰大同,靠近內蒙。陽原歷史,境內有國際上公認的泥河灣是早更新世紀標準地層等舊石器時代遺址。桑幹河由西嚮東橫貫全境,縣內盛産蔬菜、玉米、雜豆和水果,並逐步嚮名優特邁進。近年來,縣域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基本形成瞭瞭煤炭、皮毛、陶瓷、雕刻、建築建材、機械鑄造、食品加工等一係列支柱産業。
陽原縣在張傢口市的位置陽原縣在河北省張傢口市西南部,桑幹河流域,鄰接山西省。大秦鐵路經過境內。漢朝設置陽原縣,清朝改為西寧縣,1914年復改陽原縣。農産品有𠔌子、玉米、高粱、馬鈴薯等。畜産以驢、騾著名。礦産有煤、磷等。工業有采礦、機械、化學、皮革等。名勝古跡有澡洗塘溫泉、珍珠泉、鷲峰寺等。 |
|
陽原縣轄5個鎮、9個鄉:西城鎮、東城鎮、化稍營鎮、揣骨疃鎮、東井集鎮、要傢莊鄉、東坊城堡鄉、井兒溝鄉、三馬坊鄉、高墻鄉、大田窪鄉、辛堡鄉、馬圈堡鄉、浮圖講鄉。 |
|
戰國時,今陽原縣屬趙國,置安陽邑。秦時,仍置安陽邑。西漢時,屬並州代郡,置三縣,其中之一為陽原縣。置縣時間為漢景帝前元年間(公元前156~150年)。東漢時,今陽原縣屬幽州代郡,建武二十七年(51年),陽原縣撤銷。三國魏時,今境內置安陽縣,屬幽州代郡。北魏初,仍置安陽縣,屬代郡。隋時,今陽原縣東、西分屬涿郡、雁門郡。唐初沿襲隋製。武德六年(623年)年,屬蔚州靈丘縣,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屬河東道興唐府興唐縣。五代十國時期,屬晉國蔚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奉獻"給契丹,天福三年,屬遼。遼時,屬西京道大同府。統和年間(983~1012年),置弘州,轄永寧、順聖二縣。金仍置弘州,屬西京路大同府。元初,今陽原縣屬中書省大同路弘州。轄襄陰、順聖二縣。明時,直屬京師宣府。清時,屬直隸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直隸巡撫郭世隆上疏將順聖川西城改為西寧縣,次年置縣,治今西城。民國2年,內務部為避免與甘肅省西寧府重名,將西寧縣改為陽原縣,從西漢名至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陽原縣屬察哈爾省察南專區。1952年11月15日,根據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决定,察哈爾省撤銷。陽原縣劃歸河北省,屬張傢口專區(後稱地區)。1958年9月19日,陽原縣與蔚縣合縣,定名蔚縣;1961年5月27日,復從蔚縣析出,化稍營公社隨之劃歸陽原。1993年6月30日,張傢口地區與張傢口市合併,稱張傢口市,陽原縣遂屬張傢口市。
1997年,陽原縣面積1849平方千米,人口26.2萬,轄5個鎮、9個鄉:西城鎮、東城鎮、化肖營鎮、東井集鎮、揣骨疃鎮、三馬坊鄉、大田窪鄉、馬圈堡鄉、井兒溝鄉、東坊城堡鄉、辛堡鄉、安傢莊鄉、浮圖講鄉、高墻鄉。縣政府駐西城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57496人,其中:西城鎮57355人,東城鎮17153人,化稍營鎮24705人,揣骨疃鎮24685人,東井集鎮32027人,要傢莊鄉19312人,東坊城堡鄉9607人,井兒溝鄉10810人,三馬坊鄉9613人,高墻鄉15953人,大田窪鄉4912人,辛堡鄉12362人,馬圈堡鄉8414人,浮圖講鄉10588人。
2002年底,陽原縣面積1849平方千米,人口27.58萬。轄5個鎮、9個鄉,1個社區、30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西城鎮。 |
|
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中溫帶亞幹旱區,春、夏、秋、鼕四季分明。春季幹旱少雨,風沙多,升溫快,氣溫日差較大。夏季炎熱而短促,多雷雨天氣 ,降雨量約占全年62%~67%。秋季天氣晴朗,氣候涼爽濕潤,降溫快。鼕季漫長而寒冷,西北風凜冽。全年平均氣溫7.7℃,年降水量364mm左右,無霜期136天,是河北省傳統的幹旱縣區之一。 |
|
陽原縣種植的農作物有糧食、經濟、蔬菜、瓜類、飼料、緑肥作物6大類130多種。糧食作物以高梁、𠔌子、黍子、馬鈴薯為大宗,現在玉米亦成為主要作物,其中,鸚哥緑豆是該縣傳統名優産品,暢銷國內外。
陽原礦産資源豐富,初步探測有礦藏55種,礦點178個。膨潤土總儲量3200多萬噸,屬國內優質膨潤土;鐵鋅鉬儲量2118萬噸,為國內少見的高品位鐵鋅鉬共生礦;磷礦總儲量17752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低品位磷礦;地熱礦泉水總流量1000噸/小時,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石灰石、白雲岩等資源都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
|
陽原縣人文薈萃。金元時代,朝廷重臣迭出弘州(今陽原)。金有參知政事魏子平、楊伯通,元有"以一相負任天下"的楊惟中、剛直敢言的御史中丞崔或。西城十字街原有的四相國坊(俗稱四牌樓),即旌上述四人。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小????廠王仲一是中國共産黨最早的黨員之一,早期中國工人運動領袖,山西省社會主義青年團、張傢口地區黨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創始人之一,中共六屆候補中央委員。而益堵泉童冠賢則是1948年12月南京國民黨政府立法院院長,他對李宗仁發起的和談運動起過推動作用。
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陽原縣不僅有英勇反抗洋鬼子而罹難的東城義和團領袖王作霖,討伐鼓袁世凱失敗、寧死不屈的革命黨人毛鳳書;而且有傅汝堯、李子清、劉志斌、季林、孫守蓮等數百名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流血犧牲的共産黨人、革命志士;還有陳偉、樊運、冉登華、張智勇、崔峰等150多名客籍革命烈士的鮮血也灑在陽原大地上。封建時代,陽原縣出過28位進士、78位舉人。金代詩人李純甫不僅是章宗南渡後的士大夫魁首,而且和趙秉文成為當時詩壇上的兩面旗幟。揣骨疃李泰棻則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方志學家,學貫中西,著作等身。
陽原第一文學家李純甫(1184~1231年),字之純、號屏山居士,金代弘州襄陰縣(今陽原縣)人,被譽為金代著名文學家,其事跡由《中國大百科全書·文學捲》收編。
陽原縣第一史學家李泰芬(1897~1972年),字革癡,係河北省張傢口市陽原縣揣骨疃村人。曾任北京大學、山西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史學係主任、綏遠省教育廳廳長、北京高級師範學校校長、天津特別市教育局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史學係主任。著有《中國史綱》、《西洋大歷史》等10餘部巨著。1926年,李泰芬擔任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長之職,遠走綏遠。1927年共産黨創始人李大釗被奉係軍閥殺害,無人敢出面料理後事,李泰芬即為其收屍入殮,買棺治喪。1947年李泰芬嚴詞拒絶國民黨要其從政的邀請。1949年10月1日,李泰芬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望着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他激動地說:"這次建國,是開創歷史新紀元的壯舉,祝願在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逐步富強起來"。
陽原第一水利專傢——張子林,曾名張蔚,1914年4月8日出生於張傢口市陽原縣西城鎮。1931年在宣化二中畢業。1936年在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土木工程係畢業。1947年4月,張子林任平山縣柏坡忽忽水水電站建築工程處主任。他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和晉察冀工交學院的學生,做到了當年施工,當年發電,發電量為1000千瓦。保證了當時軍工生産急需動力用電,使西柏坡黨中央、中央軍委及電站周邊各村百姓,第一次點上了電燈。全國解放後,張子林先後任農業部和水利部農田水利局局長。1954年2月,他接受國務院派遣任中國援越水利顧問團團長,在越南協助工作兩年間,他因設計、實施修建河內"紅河大壩"成績卓著,越南政府授予他金質奬章一枚、鬍志明主席授予他共和國一級勞動勳章一枚,並記一等功。經中國援越顧問團總團長方毅提名,國務院批準,給張子林晉升行政一級,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
馮子存(1915~2000年),陽原縣東井集鎮西堰頭村人。陽原第一橫笛演奏傢,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他跟隨周恩來總理到亞洲國傢把中國民間藝術傳播到世界和地,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
|
陽原縣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發展相對滯後。
2006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産總值達246391萬元,同比增長16.2%,其中一、二、三産增加值分別增長19.3%、14.6%和16.2%。全部財政收入29008萬元,同比增長19%,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11.8%;縣級一般財政收入6290萬元,同比增長12.7%。2006年,全縣農業總産值完成75973萬元,同比增長15.1%,主要農産品糧、油、菜産量分別達到71109噸、4342噸、73773噸;肉、蛋、奶産量分別達到18047噸、31930噸、9225噸。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287元,同比增長19.6%。工業生産總值達到5085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産值達到30809萬元。初步形成了皮毛加工、日用陶瓷、機械鑄造為主的出口工業框架,出口産品達7大係一300多個品種,出口創匯逐年取得新突破,連年位居全市前列,2006年出口創匯達2032萬美元。全縣民營經濟實現銷售收入436718萬元,同比增長26.2%,完成增加值187240萬元,同比增長47.8%。為全縣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做出了顯著貢獻。
近幾年來,陽原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廣大幹部群衆進一步解放思想,重新審視自身優勢,明確工作思路,大打優勢牌、念優勢經,縣域經濟步入了較快發展時期。以科技為先導,不斷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特色産業初具規模,初步構築了以養殖、林果、飼草、雜糧雜豆為主的四大農業特色産業。以改製為突破口,扶優增強骨幹産業,形成了陶瓷、雕刻、地毯、機械鑄造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框架,以泥河灣陶瓷有限公司為首的一批外嚮型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有7大係列300多種工業品打入國際市場。從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入手,進一步優化所有製結構,個體私營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要支撐,引資建成了北元毛皮有限公司、張傢口永盛皮毛硝染有限公司和張傢口雲騰服裝有限公司等,進一步增強了陽原皮毛行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成為中國最大的碎皮加工生産基地,皮毛産業成為全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收入渠道。不斷挖掘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壯大支柱財源,先後興建了京原、國通、蘇原、富興、東方浩燃五大煤臺,跨入全省較大專業市場行列,煤炭運銷業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産業。同時,狠抓項目建設,培植了竜陽鈣灰廠、竜陽鎂灰廠、三義莊鐵鋅礦、鉬鐵合金等一批後續財源,財政收入穩步增長。 |
|
到2010年,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二戰略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不斷提高,貧睏人口明顯減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教育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取得新進展;各項改革深入推進,開放水平顯著提高;民主法製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産狀況進一步好轉,"和諧陽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全縣生産總值達到474830萬元,年均增長20%,其中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8%、23.7%。全部財政收入達到60635萬元,年均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達到9400萬元,年均增長11%。努力實現人均生産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水平在全市的位次前移,人均財政收入水平達到全省中等位次。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50元,年均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0590元,年均增長10%。農村貧睏人口穩定解决溫飽。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到16平方米和23平方米。城針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6.5‰左右,2010年末總人口達到28.5萬人左右。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環境明顯改善。單位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0%。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對經濟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教育質量和普及程度全面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文化産業得到較大發展。衛生體係建設進一步完善,人民群衆的健康水平有明顯提高。體育、通信、廣播電視及其它各項社會事業保持穩步發展,努力實現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相和諧。
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達到19.5億元,年均增長25%。利用外資達到150萬美元。外貿出口達到3315萬美元,年均增長10.3%。 |
|
河北省陽原縣小長梁遺址
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
國保單位泥河灣舊石器遺址群之小長梁遺址位於陽原縣大田窪鄉官廳村,於1978年被挖掘發現,為距今136萬年的更新世早期地層和遠古人類遺址,震驚世界。遺址共發掘出土石器1000餘件,對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討華北地區小石器傳統起源有着重要的意義。作為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小長梁遺址被攜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第一階。
1978年後,相繼在這裏的湖成地層( 距今100萬年)中,發現大量石製品和三趾馬、古菱齒象等古動物化石。石製品以火成岩、燧石、玉髓等為原料。石器工具類型有邊颳器、端颳器、凹缺器、鑽具等。這些石器尺寸小,屬輕型工具傳統 , 與時代比它們晚的北京人石器有許多相似之處,被認為是北京人文化的先驅 。
1935年,法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步日耶來到中國,目的是想尋找亞洲的古人類化石,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村被稱為更新世早期的“泥河灣組”地層的下部采到一塊石頭。經他研究,確認為石器--“粗糙的手斧”。同時,他還觀察了與石器伴生的哺乳動物化石,他認為其中有些骨骼有人工打擊的遺跡,有些獸骨的額骨也殘留着人工工作過的痕跡,有的鹿角,像是人工有意識地製成匕首。於是他將這些材料整理成一篇論文,發表在法國出版的古人類學雜志上,文章中推斷,當時泥河灣一帶曾經生活過北京猿人,甚至更早的人類。
但是,在步日耶研究上述材料的同時,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也在中國看見過這些標本,卻不同意步日耶的論點,認為不是人工的痕跡,寫了一篇發駁的文章,也同時刊登在同樣的雜志上。這兩位專見的爭論,曾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但由於一時之間找不到更多的材料參加討論,這件公案也就慢慢地被學術界遺忘了。
直到1972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兩名年輕的研究人員沿桑幹河調查舊石器遺址,在泥河灣之西700米的下沙嘴“泥河灣組”的粗砂層內找到一件具有清晰的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與其伴生的動物化石有一件相當完整的納瑪象化石(更新世晚期的象類化石)。此後,又進行核對性發掘,在不遠的同一層位中找到數件小型長薄石片和若幹曾經人工打擊但尚未成型的石器,伴生的動物化石有披毛犀,馬,駝鳥,鼠,兔等。這些發現,帶來一場爭論,問題不在於石器的本身,人們肯定這些石塊是真石器,但與石器伴生的動物群時代較晚,無法肯定這批石器是比北京猿人更早的類型。不過,另一些人則認為,在華北地區尋找更早的(比北京猿人還早)人類活動的遺跡,並非出於空想。
1978年8月21日,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第四紀組的研究人員又進入泥河灣盆地考察,於陽原縣官廳村附近的小長梁找到一處內涵極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泥河灣組"下部的地層中,稱之為小長梁遺址。
在這裏,共發現了2000餘件石器,若幹打擊過的骨片,或留有刻劃痕跡的骨片以及吃剩丟棄下來的三趾馬,馬,羚羊,牛,鹿,犀,虎,象的殘骨和牙齒。從考古學角度鑒定,石器與動物群的時代是一致的,也與泥河灣組地層的時代相同,確實比北京猿人的時代要早得多。
研究者從這個遺址中認為,肯定有人在此活動,衹可惜尚未發現人類骨骼的化石。至於遺址的年代,經古地磁的測定,泥河灣組的頂部年齡為150萬年前,底部為300萬年前,遺址的層位定為243萬年--255萬年之間,大體來說,250萬年左右,這就是目前我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文化的遺址。根據石器的分析,當時人類已有語言,不然技術傳授會有睏難。
1981年,在小長梁對岸的東𠔌坨又發現了一處面積極大,遺物豐富的石器地點,距今100萬年,說明當時在東北已有很多人類活動了。
《泥河灣小長梁書雕》
文/寒風
沒有矯飾
沒有羞澀
有的是豁達的面對
沒有遮掩
沒有虛偽
有的是敞開的胸懷
也沒有紙
更沒有筆
自己足夠厚重與莊嚴
你不需要潤色
你不需要渲染
衹需要你的後人
用心品讀
於是 上帝將它放在那裏
放在那裏就是一種姿態
那個踏實的倩影
從遠古走來
傾斜的角度就是一種徵服
那個幽閉的世界
從這裏打開
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
泥河灣遺址位於陽原縣東部,桑幹河北岸,石匣裏鄉境內,是國際標定的第四紀地層代表地點,其研究價值可與世界公認的人類起源地——東非的奧杜維峽𠔌相媲美,素被國內外地質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認,成為中國以至其他大陸進行地層對比的標準剖面。泥河灣標準地層記錄了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地球演化和生物、人類進化的歷史,受到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古人類及史前考古專傢的極大關註。
河北泥河灣盆地陽原於傢溝遺址
從於傢溝遺址中找到了華北地區極為難得的更新世末至全新世中期的地層剖面和文化剖面,為這一地區舊石器時代嚮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考古學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學可靠的地層證據和文化序列證據。剖面下部距今8000-14000年前的細石器文化層中,出土有細石器工藝製品、裝飾品和楔形石核、細石葉、端颳器、尖狀器、雕刻器、錛狀器等石器,以及年代超過萬年的夾砂黃褐陶片;剖面上部含有新石器文化遺物,年代約為距今5000-8000年前。這一發現,對舊石器時代嚮新石器時代過渡、農業起源、製陶業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
- n.: Yáng Yuán Xiàn County
|
|
陽原 |
|
|
|
陽原縣中醫院 | 陽原縣實驗小學 | 陽原縣人民醫院 | 中共陽原縣委黨校 | 陽原縣衛生防疫站 | 陽原縣皮革製鞋廠 | 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遺址 | 陽原縣廣播電視大學 | |
|
|
高墻鄉 | 西城鎮 | 浮圖講鄉 | 東井集鎮 | 東城鎮 | 化稍營鎮 | 揣骨疃鎮 | 東坊城堡鄉 | 三馬坊鄉 | 辛堡鄉 | 馬圈堡鄉 | 井兒溝鄉 | 大田窪鄉 | 要傢莊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