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行政區劃 Lóng Yáo Xiàn County |
郵編:055350 代碼:130525 區號:0319
拼音:Lóng Yáo Xiàn
隆堯縣位於河北省南部,滏陽河中遊。東鄰巨鹿,西靠內丘、臨城,南接任縣、北連寧晉、柏鄉。縣境東西廣40千米,南北袤39.5千米,總面積749平方千米。總人口495710人(2006年)。全縣轄6個鎮、6個鄉:隆堯鎮、魏傢莊鎮、尹村鎮、山口鎮、蓮子鎮、固城鎮、北樓鄉、東良鄉、雙碑鄉、牛傢橋鄉、千戶營鄉、大張莊鄉。縣政府駐隆堯鎮,在省會石傢莊東南偏南81千米處。境內有柳行農場。
地處黃海平原海河流域,地勢自西嚮東傾斜,海拔高度在25-157米之間。西部山丘座臥,崗坡迭起,特立突兀的宣務山;中部坦蕩如砥,有一望無際的肥田沃土;東部地勢低窪,為古大陸澤遺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2.8℃,年均降水量523.9毫米。河流有滏陽河、北澧河、小漳河、坻河、午河。礦藏有石膏礦石、煤、石灰石、大理石等。京廣鐵路過境,京廣公路縱貫南北。古跡有堯上堯祠、石窟、柏人城遺址、大唐帝陵、北魏楊宣碑。1966年曾發生6.8級大地震,建有邢臺地震紀念碑。
隆平縣在夏商時屬冀地,周時屬並州,春秋時先隸邢國,後屬衛地,輾轉又屬晉。公元前453年,歸趙國所轄,戰國時期仍屬趙地,趙武靈王遊大陸即此。秦時屬巨鹿郡,西漢初(前206年)置廣阿縣和象候國,東漢俱廢。北魏太和十三年(489年)復置廣阿縣,屬趙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為象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昭慶縣。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改昭慶為隆平縣。
堯山縣在夏商時屬冀州地,周代屬邢(候國),春秋時為晉國所轄,三卿分晉後屬趙國。秦時屬巨鹿郡,公元前206年,置柏人城縣,隸冀州趙國,北魏改柏人為柏仁,隋朝時柏仁縣又屬邢州,621年屬趙州,627年復為邢州轄。唐天寶元年(742年),柏仁城毀於水,縣治東遷於現堯城鎮。因去北有山,山以堯名,縣以山名,堯山縣名便由此而始。金大定中(1174年)改為唐山縣。民國17年(1928年)復為堯山縣。
1947年8月隆平、堯山兩縣合併為隆堯縣,各取首字合稱而得名。1958年,隆堯縣與臨城、柏鄉、內丘合併為內丘縣,屬邯鄲地區行政公署。1961年5月,隆堯、柏鄉由內丘縣劃出,統稱隆堯縣。1962年1月,柏鄉縣析出。隆堯縣屬邢臺地區。1993年改為邢臺市轄。
1997年,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6萬,轄5個鎮、7個鄉:隆堯鎮、山口鎮、尹村鎮、魏傢莊鎮、固城鎮、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蓮子鎮鄉、牛傢橋鄉、大張莊鄉、千戶營鄉。縣政府駐隆堯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73148人,其中:隆堯鎮85889人,魏傢莊鎮29591人,尹村鎮44459人,山口鎮35371人,華竜鎮43381人,固城鎮39919人,北樓鄉29565人,東良鄉49933人,雙碑鄉28393人,牛傢橋鄉22849人,千戶營鄉32111人,大張莊鄉31687人。
2002年底,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6個鎮、6個鄉,276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隆堯鎮。
2003年,華竜鎮更名為蓮子鎮。 |
|
地質:前第四紀地層分在宣務山一帶。主要有震旦係、寒武係、奧陶係。其它地區均為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貌:隆堯縣地勢西高東低,海拔高度在25—157米之間。境內有宣務山、茅山,有丘陵、平原、窪地、河流,為冀南平原所獨有的地貌。
氣候
隆堯縣屬華北地區,地勢較平坦。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幹旱地。
鼕季在蒙古高壓和阿留申低壓控製下,盛行自大陸吹嚮海洋的鼕季風,天氣寒冷少雪;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控製,盛行自海洋吹嚮大陸的夏季風,天的炎熱多雨。春季是由冷到暖的過渡季節,由於經常受蒙古高壓、海上高壓及西來低壓的影響,天氣變化頻繁,時冷時暖,氣溫回升較快,空氣乾燥,大風日數最多,風速居四季之冠。秋季是由暖到冷的過渡季節,天氣晴朗,冷暖適中,氣溫明顯下降,降水日數日趨減少,大氣層結構穩定,不易起風,形成秋高氣爽的氣候特徵。
土壤
隆堯土壤分4個土類(褐土、潮土、????土、風沙土),8個亞類,14個土屬,57個土種。
野生植物 動物
雜草類:茅草、抓地蔓、苦苦菜、麯麯菜、馬齒菜、蒲公英、車前子、節節草、三棱草、水稗子、灰灰菜、酸溜溜、王不留、野菊花、野掃帚、野小蒜、薄荷、大碗花、菅草、瓜蔞秧、蒼耳、蒺藜、香香草、麥稿、野洋薑、野鬍米、鈴鐺殼、兔絲子、青蒿、鹼蓬等。
雜樹類:酸棗、紫穗槐、紅荊、枸杞、杞柳等。水生植物類:藻類、水葫蘆、蘆草等。
微生物類:苔蘚、木耳、蘑菇等。
由於連年幹旱,河道、坑塘水幹涸,水生植物類日益見少。
自然資源
水資源:隆堯縣有着豐富的地表及地下水資源。可利用水資源,在現狀條件下一般年份為1.26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133億立方米,地表水0.13億立方米,農業需水量一般為1.792億立方米。工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用水為0.036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隆堯縣土地總面積1118774.9畝,其中農業用地854351.7畝,非農業用地154053.7畝,未被利用土地110369.5畝。未被利用的土地大部分在縣西部的崗坡丘陵處,約有10萬餘畝,多為含礫石的褐土和石灰性褐土。
礦産資源:該縣礦産資源主要有石灰岩、大理石、砂、石膏等。
①石灰岩賦於宣務山,礦區嚮東北延長3公裏,寬約1-2公裏,面積5.8平方公裏,石灰岩地質儲量3億噸,其中水泥用石灰儲量3988萬噸。大理石藴藏於宣務山下,地質儲量為294.75萬立方米。
②大理石礦區主要有三層,即:張夏組下部的“花斑玉”;張夏組上部“堯山玉”;長山組中的“紫竹葉”、“黃竹葉”。其中“堯山玉”大理石根椐內疊層石形態的不同又分“波浪”、“虎斑”、“牡丹”、“地竜”、“月季”5個品種。
③砂賦存於20公裏長的汦河故道中,儲量為2000萬立方米。呈灰白色,砂質優良。
④煙煤主要分佈於堯山周圍和亦城村周圍,為隱伏煤田,東至東河,西至東良,北至郭園,南至尚禮,範圍20平方公裏,煤埋深180-350米,地質總儲量為22021.2萬噸。煤質煤牌號屬氣煤和氣肥煤,原煤的容重1.4,是優質配焦和工業用煙煤。位於縣西12公裏亦城周圍的煤區,範圍為3.56平方公裏,埋深130米,地質儲量2377萬噸,可采儲量614萬噸,煤田總厚度10.74米 。屬一殘存的全隱伏含煤區,所採煤牌號為氣肥煤,是優質配焦和工業用煙煤。
⑤礦泉水資源集中於堯山東麓山腳下。允許開採量為1000立方米/天。分佈面積24平方公裏,含水層厚度20米,賦存的地下水為4.8億立方米。該礦泉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鈣鎂型,PH值為6.8,鈉21.2-32毫剋/升,含鍶、偏硅酸、鋰、鋅、遊離二氧化碳等微量元素和化學組合,為國內少見的優質礦泉水。
⑥石膏主要聚集在縣雙碑鄉境內,位於雙碑、西良和周村之間,面積14平方公裏,礦體面積8平方公裏,最淺埋深100米,含礦帶厚度達390米左右,單層最大厚度120.79米,礦區主要成分以CaSO4•2H2O(軟石膏)為主,全區地質儲量為74805.9萬噸,其中:-350料以上B級儲量為7798.7萬噸,C級儲量20181.4萬噸;D級儲量為32853.2萬噸, B、C、D三級儲量和為608333.3萬噸,-350米以下D級儲量13972.6萬噸。石膏礦床被3條較大斷層切割,分為北、中、東、南四個區,目前已批準4個礦山企業辦礦,即: 雙碑石膏礦(中區),邢周石膏礦(東區),興業石膏礦(北區),邢隆石膏礦(西區),已規劃面積1.49平方公裏,地質儲量13075萬噸。礦體面積還有6.51平方公裏,地質儲量61730.9萬噸,仍有待開發利用。 |
|
飲食
隆堯的飲食習慣一般為一日三餐,早飯以淡飯為主,午飯、晚飯以一鹹一淡為宜,二鹹者不多。食多以主輔相配,幹熱食為主。
住房
隆堯縣的聚落村莊,大多依照主要道路、河流、地勢的走嚮建立。
建築除廟宇、祠堂和極個別房屋為類頂瓦房外,其餘皆為平頂房。
宅基多為長方形,以東西為長、南北為寬者多。
居住習慣多為四合院。以北屋為正房,配之以東西廂房,南面為廈子。
正房建築以三、五、六、七間為主。
婚嫁習俗:
結婚
本縣舊時婚嫁習俗大致有以下幾種環節和儀式:
議婚:經媒人嚮男女雙方分別介紹對方的住址、生辰年月、家庭經濟情況(特別是房屋、土地情況)、家庭成員,而後雙方各請陰陽先生算卦,如果雙方的生辰八字和信址方向無“剋”,則男方通知媒人約定時間“相關”。
相親與訂婚:相親時,男女雙方各帶有禮物。若雙方均看中了對方的高矮粗細,黑白胖瘦相貌,則交換禮物,意為“相中”。之後,雙方再請陰陽卜卦,按雙方的生辰八字及住址方向擇期,然後以大紅紙寫清所擇良辰吉日,送新娘入宜用的屬相,及新娘下轎時轎頭所指的方向等事宜,由男方傢長攜帶女方所索之彩禮至女方傢,商定迎娶事宜。
做新被:娶親之日的前七天,男方傢必須做完新被褥新枕頭。做針綫活時,忌用寡婦及懷孕婦女。枕頭不縫口,被褥裏放些大棗,取意“早子”;放些花生,取意“插花着生”,即又生男孩子又生女孩。做被褥至少做四被四褥,禁忌單數。
娶親:是日,男方傢門口貼紅對聯,紅“雙喜”,挂紅綢,紅燈高懸。早飯後,迎親隊伍出發。隊伍有娶親花轎二乘,去時,新郎乖坐較彩的一乘,另一乘由一長輩乘坐。女傢準備簡單宴席待賓。男方由長輩從帶領入宴,說些吉利話,等待女方梳妝打扮。女方懷揣銅鏡、大蔥、艾枝,經三吹三打後上較彩的那項轎或馬車起程,返程的轎或車不走來時走過的路。至男方傢時,新郎進入洞房照四墻角拉弓射箭,女方的車乖按原定方向停下,三吹三打後下車。新娘過鞍馬進洞房。正中午開始拜天地,主持儀式的大聲呼喚親屬們掏拜錢,新娘給婆母磕完頭後,婆母給新娘磕頭錢,然後送入洞房,晚宴後開始鬧洞房,娶親三日不分輩份大小,均可鬧洞房。
接閨女:翌日晨,新娘傢人去新郎傢接閨女。在新郎傢宴罷後,接新娘回娘傢住一天,晚上再送回去。三天過後,新娘回娘傢先住三天,回新郎傢住六天後,再回娘傢住九天,取“先三後九,越過越有”之意。之後往來可以隨便。
送夏:婚後的第一個仲夏,娘傢人攜大杏、瓜果及熟食品至新朗傢赴宴,謂之曰“送夏”
歲時習俗:
傳統節日
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時臘月,各傢各戶就開始準備過年的東西。正月初一清晨,人們爭相早起,新舊歲交接之刻,一齊燃鞭放炮。黎明,男女老少穿新衣,吃過餃子後,晚輩給長輩的磕頭拜年,長輩的給未成年的晚輩壓歲錢。之後,街坊鄰居相約結夥給本族的長輩拜年。午飯一般吃饅頭,喝粉條、白菜和肉燉的肉菜。晚上喝米湯。有封建迷信思想的人則一日三燒香,三叩首,供奉各路神仙。
正月初二為外甥給姥姥磕頭拜年之日。
正月初四是女婿為丈人、丈母拜年之日。也有於初二、初三的。
正月初十為老鼠娶媳婦日,傢傢戶戶要包餃子,餃子要捏緊,俗稱捏老鼠嘴。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本縣元宵節有觀燈、放煙火的習俗。
正月十六為烤雜病之日。用點燃的柏樹枝將舊鞋引燃。據舊時傳說,在火上烤那個部位,可以治除那個部位的病。
正月二十五是“大填倉”節日,俗稱“崩囤”。
二月初二為竜擡頭日,出嫁女兒回娘傢。曰“二月二,煎油糕,閨女不來娘心焦”。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此節日至時,本縣男女多持香火、供品赴墳塋祭祖,添墳頭。
農歷十月初一為“鬼節”,此節日上墳祭祖,燒香,磕頭,擺供品。與“清明節”一起,成為一年二次的上墳祭祖日。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傢傢喝“臘八粥”。有的用糖加醋腌蒜,以備日後變緑時食用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日,供奉竈王爺,一整天洗刷用具,打掃房捨,幹幹淨淨迎春節。
除夕,打掃門前、街道,貼對聯,挂紅燈。
其它習俗:
喬遷
放鞭炮,設宴席,請鄉鄰朋友聚酒,示為暖房。
生孩子
凡有戶新生嬰兒,不分男女街坊鄰居均攜禮相贈,以示慶賀。凡生第一胎嬰兒,均需於嬰兒出生的第十二天,遍請親朋友好友至傢歡聚,稱為過“十二晌”。嬰兒滿月時,其母必攜新嬰回娘傢住,稱“住滿月”。
認幹親
本縣百姓自古即有認幹親的習俗。兩傢老人相處甚好,如一方沒有兒子、女兒,而另一方兒子、女兒較多的,則一方的父母認對方的一個兒子、女兒為“幹兒子、幹女兒”。
待客
本縣人民,崇仰樸雅,不事邊幅,民事耕織,不矜華侈,氣質慷慨,敦厚質樸,以客至視為吉祥。每至廟會及唱戲、雜耍、鄉藝時,均及早通知親友,以客滿座為榮。
民間藝術:
隆堯縣民間藝術源流長,年代久遠。明代中期,便有秧歌萌生起步,至明末清初,便已成為農村文化娛樂的主要形式。隆堯秧歌係境域內流傳最早、最廣泛、最受人民群衆喜愛的戲種。此劇種源於相地,長於斯土,發展於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間。此劇語言簡單,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無拖腔,唱法與民間說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開始引入亂彈、絲弦、南調、河北梆子、老調、京劇等7個劇種。
隨着社會的發展,在隆堯秧歌不斷鞏固和提高的基礎上,相繼又引入了多種鄉藝活動,如跑驢、跑旱船、踏高蹺、耍竜燈、舞獅子、拉碌碡、二鬼摔跤、招子鼓、擡杠、攉桿、大頭舞、太平車、扁擔官等十幾種類型。此劇種源於相地,長於斯土,發展於隆邑,源古可至明嘉靖年間。此劇語言簡單,貼近生活,通俗易懂,唱句多無拖腔,唱法與民間說唱基本相同。自清朝中期開始引入亂彈、絲弦、南調、河北梆子、老調、京劇等7個劇種。
宗教信仰:
縣內宗教流派一直不多,現今境內的宗教已衹剩下天主教、佛教、基督教。宗教信仰的自由,是人民政府的一貫政策。縣境內的天主教、佛教、基督教均屬邢臺教區。
現本縣的佛教徒分佈在北樓、大張莊等6個鄉的10個村。佛教沒有固定的活動場所,平時的小型活動不集中,均在傢中做佛事;佛教的小型活動不多,大型活動更是稀少。1993年,堯山鄉西河村落實了教産,由解放前一名法號為玄帽的83歲的老和尚主持,新建三間寺廟,名“樂山寺”,並吸收了5人入教,總之,活動呈下降趨勢。
本縣先期的基督教,以魏傢莊村的南洋樓(即教堂)為早。現本縣的的基督徒分佈在南位、大霍等7個鄉的19個村。
本縣境內的天主教由何人何時傳入已無證可考。目前全縣有天主教徒5000餘人,布教於21個鄉、鎮的98個村。
方言:
建國以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以交通便利,交往日繁,語言習慣在往來中相互影響,特別是國傢大力推廣普通話,更加促進了隆堯方言秘普通話之間差異的縮短,發音、用詞、語法結構諸方面都有明顯趨近之勢。但是,由於歷史上行政隸屬的不同、人口的遷徙,加上自然條件的差異,現在仍保留不少方言痕跡。隆堯方言中的詞彙極為豐富,有些與北京話字同音不同,有些音同字不同。
年尚(去年);剛一(剛纔);明旦(明天);夜個(昨天);後旦(後天);晌午(中午)黑呀(晚上);後望(夜裏);起先(以前);不拉幾天(不多幾天);夥臨道(夥巷)抽頭(抽屜);鬍曰曰(鬍說);絮叨(鬍說);瞎羅羅(鬍說),鬍咧咧(鬍說);不來手(甩手);不來頭(搖頭);擺治(修理,擺弄,捉弄人);骨低(蹲);胳摟(在別人身上抓撓);嗍溜(吮吸);不得勁兒(不舒服);跑茅子(腹瀉);轉遊(散步);咯氣(生氣);老股杈(樹冠);支炸耳朵(集中精力聽)使扭扭(使性子);揣手(左右手分別放在左右袖內); |
|
隆堯縣是遠古人類重要活動區域之一,經考古發現,在堯山附近的汦河兩岸有仰韶文化(後岡類型)遺存三處(西山南遺址、西侯南遺址、北村東遺址),距今6000多年。北小霍村南一公裏處曾出土石器、陶器,經鑒定屬竜山文化。1954年在丘底村南發現的地下夯土墻、石鑿以及在雙碑一帶出土的繩文陶鬲等,均係這一時期的遺存。公元前2000年相當於父係氏的公社時期,傳說中的黃帝後裔氏族部落三大領袖堯、舜、禹曾在這一帶活動,境內宣務山(又名堯山)即為唐帝堯的采封之地。堯曾於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70載。縣北固城東一裏許為古象氏城址,相傳舜弟象曾居此。春秋晉國時,在宣務山西築柏人城。漢時,又置柏人、廣阿、象氏三縣。歷經數千年的歷史沿革,地上地下留有許多高品位的文物古跡,成為文物大縣。
大唐帝陵
位於隆堯縣正南6公裏的魏傢莊鎮王尹村北200米處的大唐西陵,為唐高祖李淵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賜的“啓運陵”,二陵共塋,合稱“大唐帝陵”,簡稱唐陵或唐祖陵。唐高祖時始建。唐太宗貞觀廿年(647年),纍遣使臣左驍衛府長史長孫尊師與邢州刺史李寬、趙州刺史杜敖等檢謁塋域,畫圖進上。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派上柱國田再思、象城令宋文素等在陵東500米處建光業寺,為唐陵附屬建築,陵、碑皆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唐陵經歷了1300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不僅封土已平,而且整個陵區由於長期用土,形成一片低於周圍1—2米的窪地。直到1984年,在地表下1.5米處發現大型磚墓室券形墓頂,方知陵墓位置。
唐陵所處地勢為東、西、北三面較高,南面較低。盛唐石雕均在中間窪地。墓葬於北面高地,呈南北嚮。墓前,四翁仲兩邊分列。其南,兩旁墩立欲吼石獅。再南,六匹石馬兩廂並列,每馬左側站有馬夫一人。最南,二石華表東西相對。遙望唐陵遺址,昔日氣勢雄偉、巍巍壯觀之氣勢猶存。
唐陵石獅
唐陵石獅是大唐帝陵中的珍貴石刻,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現保存於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內。
唐陵石獅高1.5米,有兩層座。第一層座與獅為整石雕成。石獅昂首挺胸,後蹲作雄踞之勢,其形態怒目前視,張口欲吼。頜下透雕三綹鬍須,腦後毛發捲麯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後側各有一排捲麯的細毛;石獅的爪深入石座2釐米。唐陵石獅雕刻藝術精湛,形象逼真,其結構準確,誇張適度而不俗套。充分體現了初唐匠師在寫實基礎上追求內在神韻和氣勢的藝術匠心。
唐陵石刻是河北省唯一一套初唐皇傢陵墓雕,與陝西關中唐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類雕刻遙相媲比,它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是唐陵諸多石刻中的上精品。1926年,美國一古董商用2000美元的高價買去企圖運走,被查獲追回,置獅於原隆平縣政府院內。現已移交縣文物保管所保存。
光業寺
光業寺,為大唐帝陵附屬建築物,興建於唐高宗李治總章年間,坐落於唐陵東邊(現趙孟村西)。其寺名為御賜。寺內曾建有寶塔、珠臺、前湖、仙館、佛星宮宇、靈帝觀樓、銀函藏經以及塑像和壁畫等。堂堂濟濟,蔚為壯觀。開元十二年(724年)趙州刺史上柱國田再思,象城縣令宋文素率邢、趙二州之象城縣、任縣、柏仁縣三縣土民將寺院整修擴建。修建後的光業寺金碧輝煌,一派皇傢氣概(碑文有詳細記載),以後光業寺屢經興廢,從明、清兩代碑刻看,重修即達七八次之多。1945年之前,此寺輪廓尚在。其山門在正南,門前有白塔一座,寺內中軸綫上有三殿,前、中殿早廢,當時後殿尚存,壁畫精美,佛像衆多。原有銅像一尊,被日本侵略者掠去。傳說殿內座下原有地道,通嚮西北,正好與唐陵墓室成一直綫。“文化大革命”中,造像全部被砸毀埋掉,原有20餘通碑刻小部分被破壞,大部分被用作房基石,現在寺院遺址已成耕地。保存至今的是該寺唯一一通唐代碑刻——光業寺碑,又稱“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現存於隆堯縣碑刻館,是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
光業寺碑,是大唐陵附屬建築光業寺之遺物。刻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1965年被趙孟村農民將石碑砸成數塊運回村內,壘在學校墻下。1980年,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將殘碑12塊,(現在仍缺少一塊,不能復原),運回文物保管所保存。該碑屬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業寺碑通身高4.45米,寬1.45米,厚0.44米,碑身為八楞形龜跌座,碑首呈半圓形,浮雕纏尾雙竜圖案。碑額圭形佛龕,龕內一佛二菩薩,龕傍刻有“皇帝供養”和“皇后供養”,碑陽中上方刻陰文行書“大唐帝陵光業寺大佛堂之碑”12個字。碑文寸行書,由象城(今隆堯縣)縣尉楊晉撰文。碑文記載了唐玄宗李隆基為七、八代祖建陵、建寺經過。
光業寺碑雕刻工藝極精,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動之感。碑文相傳是唐代著名書法傢李邕書丹,但無落款。從碑文的字體風格來看,筆畫遒勁,筆勢開張,橫筆明顯地嚮歷上方傾斜,結構峭健,出除入神,確有李邕筆體之感。光業寺碑是盛唐時期遺物,雕刻精湛,書法藝術很高,對於考證李隆基七、八代祖陵址,有極其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柏人城
柏人城在隆堯縣西部的雙碑鄉境內,是春秋時期的歷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華北地區罕見的古城池之一。
柏人城係夯土建築,它北鄰抵水,三面環崗,依山傍水,形勢險要,嚮為歷代兵傢所看重。城墻全長8017米,城廓面積約4平方公裏。東城墻長2225米,西城墻長1451米,南城墻長1915米,北城墻長2426米,平均厚度為15.1米,最高處為9.15米。城墻夯土層為10釐米左右,每高60釐米鋪有一層橫木,橫木間距為30至60釐米不等,其作用相當於現代建築用的鋼筋。此城原有9個城門,靠水的北面1門,南2門,東西各3門。城墻猶如山巒起伏,登臨氣勢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覽平疇的大平原,煙村霧樹,如錦似畫,使人頓覺心曠神怡,志壯氣豪。經過現存古城地表以上部分所作粗略估算,光是土方堆積量就達110多萬立方米。完成如些浩大工程,這在生産力低下,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是非常也不起的壯舉。
戰國時期,柏人城已發展成為北方趙國的一個比較繁榮昌盛的軍事重鎮,這裏遺有商周時期的陶窯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衆多戰國及漢代古墓,從墓葬中不挖掘出不少陶罐銅鏡,銅帶勾、青銅劍、鐵劍以及戰國時期的錯金銅帶勾玉璧、瑪瑙飾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還發現了戰國時流行的銅質“刀幣”,刀幣上鑄有“白(通柏)人”字樣。據專傢考證,當時趙國衹有邯鄲和柏人兩個地方鑄銅錢。這是戰國時柏人城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的重要標志。
宣務山石窟
宣務山石窟,坐落於縣城西北7.5公裏的宣務山之巔,曾有千佛殿、同聲𠔌石室、臥佛殿等古建築。千佛殿為窟之主體建築。據《十三州志》雲:“上有堯祠,俗稱宣務山,謂舜昔宣務焉”。這裏曾有隋、唐、宋諸代的石刻、雕像、碑碣等豐富的歷史文物。
碑碣: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稱“沒影碑”;宋碑兩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堯山縣隆勝寺”等字樣。此外還有清乾隆間碑碣,內載“宣務山昔堯帝時嘗登此山望洪水”。
摩崖(即直接在壁上文雕像)造像衆多,造型優美,別具風格。在千佛殿石室內外壁上刻有739龕,大部是一佛二菩薩,最大龕高0.8米,寬0.97米,並有刻經三處。
此外還有“準提塔”、“妙法蓮華”經刻等古跡,筆法工整秀勁,皆出一手。這些製作精細、生動別緻的藝術雕刻,充分再現了古代民間藝術傢們的智慧和才能,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很有參圪價值,可惜這些豐富的宣務山文物,遭“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後,已蕩然無存。
楊宣碑
楊宣碑原在隆堯縣西河村,1980年移置於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內。該碑刻立於北魏延昌元年(512年),是邢臺地區現存歷史最為久遠、具有較高的藝術和史學價值的古碑,屬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該碑又稱“西河魏碑”,通高2.47米,寬0.87米,厚0.23米,青石質碑首有浮雕纏尾雙蟠螭,。時至今日,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除碑額文字外,碑文大部分已漫漶模糊,不可句讀,其碑額為“魏故寧遠將軍廣樂太守柏仁男楊府君之碑”,其字呈倒塔狀,上大下小,佈局均勻,筆法蒼勁有力,古樸茁壯,有典型的魏書風格。晚清康有為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為《廣藝舟雙輯》所做的序中,曾給予其高度評價,贊之曰:“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巧,作字功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
大約在清光緒年間,始有人拓本出售 。拓本亦頗為罕見,其傳世拓本,粗劣模糊僅有一半可讀。若當時洗淨精拓,碑文當較清晰可辨,可嘆清光緒至今不過百年,而碑末年號已不可見,碑文漫漶殊甚,難已成句。
楊宣碑書法是中國藝苑中一支奇葩,是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産,給後人研究古代書法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資料。
捨利塔
捨利塔,位於隆堯縣宣務山西北側染紅村南的石佛寺遺址。該塔呈坐北面南嚮,塔高8米,為7層(含座)5檐磚砌建築,檐下有鬥拱,其肅穆玲瓏的造型,充分體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造型美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捨利塔始建年代雖無從查考,但考其造型似為北宋時期的建築。經辨析寺內殘留碑文證實,該石佛寺原屬佛教禪宗五傢門派之一的臨濟宗。寺內禪師圓寂後,佛教徒們將其小股屍骨(佛語謂之“捨利”)置於塔中,“捨利塔”因此而得名。該捨利塔是中國現存臨濟寺古塔中極少的宋塔之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了這塊聖潔的土地,窮兇極惡的日軍欲將這一文明古剎拆毀,當地人民奮起反抗,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纔使捨利塔幸免於難。現該塔保存尚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任敖墓
西漢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裏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畝,外形為一土丘,世人俗稱“丘底疙塔”。該墓係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保存。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堯山石刻
堯山,即宣務山之南山,位於隆堯縣城西北7.5公裏處。相傳,上古唐帝國堯始封於此,因以名山。山之巔遺留文物古跡較多,北魏、唐、宋、元、明等代的摩崖石刻尤以為最,今人稱其為堯山石刻。
古時,堯山頂曾建有堯祠(現遺址尚存),堯祠前樹有元大德元年(1297年)雕刻的唐帝廟碑。碑文係元初翰林侍讀,著名大臣郝經撰寫。其正面刻有“唐侯故土”四個大字,背面記載着堯的豐功偉績(此碑已被破壞一部分)。山之東坡有一就山鑿成的棺形石室,係隋代法僧彥琮墓。棺之左側拓有石階,拾級而上可達棺口。棺口處刻有“隋國譯經法師彥琮遺身”,西側刻有“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無常”等字。此外,民間傳說的張果老腳跡、驢蹄印、竜王廟前的八角琉璃井、石麒麟、歷代名人題字石刻等,比比皆是,錯落有緻,題字和詩賦,或詠山水風光,或懷古感今,楷、行、草、篆諸體皆備。
堯山文物有着重要的藝術價值,彥琮墓已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它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絶大部分被毀。
隋代彥琮墓
隆堯縣境內宣務山南段(即堯山)東山坡上有一棺形石室,有人曾誤以為是宋代包公的棺材,其實不然,此乃隋代高僧彥琮之墓。
彥琮(557—610年),趙郡柏仁人,俗姓李。少時天資聰慧,12歲能誦《法華經》。東漢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隋時已為興盛。琮14歲入晉陽(今太原),與盧思道、元行恭等建齋房,講“大智度論”。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琮奉詔入長安,住興善寺,掌翻譯事,並與陸彥師、薛道衡等人創著《內典文全集》。隋仁壽二年(602年),文帝命其撰寫《衆經目錄》,勘定了當時書寫佛經總集的標準,對後世經典具有很大影響。隋大業二年(606年)批閱了《昆侖書》,修撰了《天竺記》,論定了翻譯外籍的楷模,為溝通當時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彥琮卒於隋大業六年(610年)七月二十四日,享年54歲,歸葬故裏宣務山。其墓於山之東坡就山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長5.2米,頭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有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寬0.75米。棺之左側有石階,拾級而上可達棺口。棺口處刻有“隋國譯經法師彥琮遺身”和“大業六年七月二十四日無常”字樣。 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此棺基本完好,。
邢臺地震紀念碑
1966年3月8日,在隆堯縣東部的白傢寨一帶發生了6.8級強烈地震。震後,周恩來總理冒着餘震的危險,三次親臨地震現場,並到達災情最為嚴重的白傢寨視察慰問。
1987年2月底邢臺地震20周年之際,邢臺地震紀念碑在隆堯縣城東側竣工。國傢主席李先念為邢臺地震紀念碑題了字。
邢臺地震紀念碑場地占地16.8畝,南北長160米,東西寬70米,總建築面積達1120平方米。工程由邢臺地區房産公司設計,隆堯縣建築公司施工,歷經5個月的時間竣工。
邢臺地震紀念碑坐落在場地的南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柱筒體,由兩種顔色的泰山紅花崗岩板面,呈方形錐體,聳立在寬30米、長35米、高1.32米,用毛石砌築的基臺上,碑高19.66米,象生着發生地震的1966年。碑的兩側有仿“人”字突邊,象片着災區人民“人定勝天”的堅強意志。碑的正面刻有李先念主席題的“邢臺地震紀念碑”7個鎦金在字。碑的背面刻有周恩來總理來災區慰問期間提出的救災方針“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發展生産,重建傢園”16個醒目的大字。
碑座高1.4米,8.2米見方,四周鑲嵌草白玉石。正面刻有碑文,兩側和背面刻有《蒙難》、《救援》、《重建》三組綫雕。
平臺的正前方為10米寬臺階,分為兩段,第一段三級,第二段八級,象徵着發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其餘三面各有12級臺階,象徵着四面八方的支援。
邢臺地震紀念碑前鮮花爭奇鬥豔,鬆柏郁郁葱葱;碑後建有地震資料陳列館,碑館之間為人工湖,建有橋亭,穿湖而過。
邢臺地震紀念碑的落成,是對地震中遇難同胞的深切懷念和告慰,是對這場自然災 害的真實紀錄,給後人考察研究地震規律留下了寶貴的資料。
5.12大地震哀悼期間,白傢寨中學五、六年級在紀念碑前進行哀悼,講話以及捐款活動 |
|
郭威
隆堯郭園村人。十八歲應募從軍,在五代紛亂的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後漢政權的軍事統帥。公元951年,郭威被擁戴為皇帝,改國號為周。
柴榮
隆堯山南村人。為郭威內侄、養子。公元954年即皇帝位,為周世宗。他崇尚改革,興利除弊,富國強兵。他對結束五代長期戰亂起到重要作用。他的雄纔大略、文治武功在五代所有皇帝中首屈一指。在我國全部封建皇帝中,他也稱得上一個極為傑出的政治傢和軍事傢。
樊滕鳳
字凌虛(公元1601—1664年),隆堯縣西良村人。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音韻學家,《五方元音》作者。由於該書通俗實用,很快風靡全國 。在清初至民國的三百年間,成為海內外學漢文必備的工具書。 |
|
行政區劃網·XZQH·ORG·打造最好的中文行政區劃網站
1947年隆堯縣因由隆平,堯山兩縣合置,各取首字合稱而得名。
?年,隆堯縣轄5個鎮、7個鄉:隆堯鎮、山口鎮、尹村鎮、魏傢莊鎮、固城鎮、雙碑鄉、東良鄉、北樓鄉、蓮子鎮鄉、牛傢橋鄉、大張莊鄉、千戶營鄉。
2000年,隆堯縣轄6個鎮、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7314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隆堯鎮 85889 魏傢莊鎮 29591 尹村鎮 44459 山口鎮 35371 華竜鎮 43381 固城鎮 39919 北樓鄉 29565 東良鄉 49933 雙碑鄉 28393 牛傢橋鄉 22849 千戶營鄉 32111 大張莊鄉 31687 www.xzqh.org
2002年底,隆堯縣面積749平方千米,人口47萬。轄6個鎮、6個鄉,276個村委會。縣政府駐隆堯鎮。
隆堯鎮 鎮政府駐西甫村。面積77平方千米,人口6.36萬。轄40個村委會:西甫、東甫、南甫、北甫、永興、東關、西關、南關、北關、義豐、西河、杜村、沙灣、韓解、東裏、韓莊、北和、東河、西張、郭園、官莊、虎中、宋村、陳村、楊河、丘底一、丘底二、丘底三、南柏捨、北柏捨、西柏捨、東柏捨、南小河、堯傢莊、白傢莊、南潘莊、堯南關、堯北裏、堯東莊、顯化寺。
尹村鎮 鎮政府駐西尹村。面積69.8平方千米,人口4.25萬。轄23個村委會:西尹、東尹、田西、楊村、王村、彭村、大霍、東侯、西侯、前良、後良、西良、東良、屯裏、前楊、後楊、東楊、楊村、染紅、霍莊、南西董、大寧鋪、北小霍。
固城鎮 鎮政府駐固城村。面積61.5平方千米,人口4.00萬。轄18個村委會:固城、後嶽、前嶽、小孟、孟村、戶曹、鄉觀、王橋、大營、東王、西潘、東潘、新劉莊、北寨子、北辛莊、北西董、火連莊、鬍傢莊。
華竜鎮 鎮政府駐蓮子鎮村。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77萬。轄23個村委會:蓮子鎮、白傢寨、東閻莊、西閻莊、北閻莊、崔傢樓、北????池、耿傢莊、西店子、王傢莊、南吳疃、西哈口、北哈口、東店馬、前辛莊、後辛莊、任村、東範、西範、東莊、賈莊、辛莊、東潘。
魏傢莊鎮 鎮政府駐魏傢莊村。面積43.5平方千米,人口2.98萬。轄25個村委會:魏傢莊、西莊頭、東莊頭、公子前、公子後、公子中、肖莊西、肖莊東、肖莊前、肖莊後、王貫莊、多稼莊、趙孟、郭賈、孟賈、王尹、角城、西魏、東魏、牛張、南牛、北牛、張汪、南丈、、李賈。
山口鎮 鎮政府駐山口村。面積49.5平方千米,人口3.07萬。轄21個村委會:山口、白木、東尚、西尚、東齊、西齊、東董、北潘、佃戶營、東山南、西山南、茅山營、茅山莊、南寨子、水飯莊、後蘇薛、中蘇薛、前蘇薛、甄傢莊、前棗林莊、後棗林莊。
北樓鄉 鄉政府駐北樓村。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85萬。轄20個村委會:北樓、重賢、河北、南羊、辛賈、景福、小汪、範賈、尚禮、堯張莊、白傢屯、南樓東、南樓前、南樓後、牛傢莊、東麯底、西麯底、周張莊。
東良鄉 鄉政府駐東良三村。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4.91萬。轄26個村委會:東良一、東良二、東良三、東良四、南寺莊、北寺莊、小幹言、大幹言、黃傢營、大市口、陳莊、南位、店頭、澤畔、邢村、高村、石村、尹後、尹前、東霍、西霍、周村、東莊、唐莊、耿莊。
大張莊鄉 鄉政府駐大張莊村。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3.23萬。轄27個村委會:大張莊、宋傢莊、成傢莊、檀傢莊、郝傢莊、渠傢莊、焦傢莊、殷傢莊、馬傢莊、白傢莊、大曹莊、南王莊、肖張莊、大蟲營、東劉莊、西劉莊、小曹莊、楊傢窯、霸王營、張傢口、王雄莊、小王莊、黃傢莊、劉通莊、範莊、鬍傢疙瘩、羊毛疙瘩。
牛傢橋鄉 鄉政府駐牛傢橋村。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2.30萬。轄15個村委會:牛傢橋、大興莊、林傢莊、西清灣、東清灣、北吳疃、王盤莊、楊傢莊、菅村、梅莊、馬頭、舊城、開河。
雙碑鄉 鄉政府駐雙碑村。面積36.21平方千米,人口2.68萬。轄17個村委會:雙碑、亦城、北村、城角、木花、崗頭、裏王街、裏邊街、裏南莊、西良中、前良中、後良中、大崔莊、東崔莊、西崔莊、東小崔、西小崔。
千戶營鄉 鄉政府駐千戶營村。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3.37萬。轄21個村委會:千戶營、唐傢莊、孔傢莊、嶽傢莊、陳傢莊、蘇傢莊、杜傢莊、趙傢莊、國傢莊、徐麻營、捨落口、東王莊、王傢場、邢傢營、棗駝、南魚、蘇莊、連|莊、獅子圪塔、毛爾寨
2003年,華竜鎮更名為蓮子鎮。 |
|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隆堯縣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2001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完成34.63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6億元,連續五年年均增幅分別在12%和19%以上。隆堯縣已被列為河北省“25個縣域經濟發展示範縣”之一。
貫穿境內的京深高速公路--便利的交通條件。隆堯縣地理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北距石傢莊80公裏,南距邢臺50公裏,西距高速路口14公裏、隆堯火車站20公裏,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縱穿南北,祁南、邢內公路橫跨東西。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在實現鄉鄉通油路的基礎上,村級通油路率達86%,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480公裏。
豐饒的農副産品。全縣耕地面積81.3萬畝,其中水澆地65萬畝,主要農産品有小麥、玉米、棉花、油料、蔬菜等,是全國第一批商品糧基地縣和省科技興農示範縣。隆堯辣椒素以皮薄、肉厚、油性大、辣味濃而聞名,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年産椒幹1500萬公斤左右,主要銷往南韓、日本等國。隆堯“雞腿大蔥”是全國著名的特産蔬菜之一,年種植面積4萬畝,産量1.6億公斤,在華北和東北地區享有盛譽。澤畔白蓮藕聞名遐邇,曾是歷代貢品。
完善配套的通訊電力設施。隆堯縣已實現移動通信無縫隙覆蓋,國內外程控電話直撥和寬帶互聯網服務;境內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3座,35千伏變電站18座,年供電量達4.5億千瓦時,全部實行環形供電,可以滿足十年的經濟發展需求。 |
|
- n.: Lóng Yáo Xiàn County
|
|
| 隆堯 |
|
| 河北 | 鄉鎮 | 行政 | 中國 | 河北省 | 邢臺市 | 行政區域 | 學校 | | 中學 | 邢臺 | 澤畔藕 | 澤畔 | |
|
|
| 隆堯縣站 | 隆堯縣醫院 | 隆堯縣療養所 | | 隆堯縣第八中學 | 隆堯縣第一中學 | 隆堯縣康復醫院 | | 隆堯縣白傢寨中學 | 隆堯縣婦幼保健站 | 隆堯縣衛生防疫站 | | 河北省隆堯縣麻紡織廠 | 河北省隆堯縣隆商大酒店 | 河北省隆堯縣衛生防疫站 | |
|
|
山口鎮 | 隆堯鎮 | 尹村鎮 | 固城鎮 | 魏傢莊鎮 | 北樓鄉 | 東良鄉 | 大張莊鄉 | 牛傢橋鄉 | 雙碑鄉 | 千戶營鄉 | 蓮子鎮 | 華竜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