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許及之 Xu Jizhi
昔賢不肯入朝歌,況乃軍中忌諱多。 咄咄衣冠出疆去,迫於人處竟成訛。 |
行政區劃 Baixiang Xian County |
郵編:055450 代碼:130524 區號:0319
拼音:Bǎi Xiāng Xiàn,Baixiang Xian
柏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邢臺市境北部。東與寧晉縣交界,西與臨城縣毗鄰,南與隆堯縣接壤,北與趙縣、高邑縣相連。縣境東西寬16.4千米,南北長24.4千米,總面積268平方千米。總人口184215人(2007年)。全縣轄3個鎮、3個鄉:柏鄉鎮、固城店鎮、西汪鎮、王傢莊鄉、竜華鄉、內步鄉。共有121個行政村,116個自然村。縣政府駐柏鄉鎮,北距省會石傢莊市70千米,南距邢臺市60千米。
地處太行山東麓平原,屬黑竜港流域。屬暖溫帶大陸季風氣候,年降水量523毫米,年均溫12.5℃。107國道、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過境。是國傢第一批確定的糧食生産基地縣。
柏鄉一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之名”(《趙州志》)。唐《元和郡縣志》載:“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高阝城南十八裏改置柏鄉縣,遙取古柏鄉縣以為名。”此說似不確,漢及隋無柏鄉縣,應為侯國。據《太平寰宇記》載;“遙取漢柏鄉之名。”
春秋時屬晉、晉於此置鄗邑(故址在縣北二十二裏即今固城店)。公元前296年,鄗邑成為趙國的轄區。秦代屬鉅鹿郡。東漢初,鄗改名為高邑縣,並廢柏鄉候國並入高邑縣(治所仍在今固城店),置冀州治於此。宋代置柏鄉縣。清屬直隸省趙州。民國17年(1928)柏鄉縣直屬河北省。1938年6月柏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柏鄉遂屬河北省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柏鄉劃歸為邯鄲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柏鄉縣並入內邱縣。1960年5月3日撤銷邯鄲專區,柏鄉縣隨內邱縣歸邯鄲市轄。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柏鄉縣隨內邱復屬邢臺專區,同時析內邱縣復置隆堯縣,原柏鄉轄區一並劃入隆堯縣。1962年1月析隆堯縣復置柏鄉縣,仍隸邢臺專區(1967年12月改邢臺地區)。1993年6月30日隸屬邢臺市。
1997年,柏鄉縣面積268平方千米,人口17.3萬,轄2個鎮、4個鄉:柏鄉鎮、固城店鎮、王傢莊鄉、西汪鄉、內步鄉、竜華鄉。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81104人,其中:柏鄉鎮45497人、固城店鎮36260人、王傢莊鄉16997人、西汪鄉29378人、竜華鄉35452人、內步鄉17520人。
2002年底,柏鄉縣面積268平方千米,人口17.60萬。轄2個鎮、4個鄉,12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柏鄉鎮。 |
|
柏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衝積平原上。東與寧晉縣交界,西與臨城縣毗鄰,南與隆堯縣接壤,北與趙縣、高邑縣相連。東西寬16.4公裏,南北長24.4公裏,面積264平方公裏,人口18萬(2001年) 。 轄2個鎮4個鄉(柏鄉鎮、 固城店鎮; 王傢莊鄉、西汪鄉、內步鄉、竜華鄉), 縣人民政府駐城關,距省會石傢莊70公裏。 |
|
柏鄉一名始見於《漢書地理志》,當時為侯國,即所謂“漢以此侯封,始有柏鄉之名”(《趙州志》),傳三世後國除,但故城仍存。據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志》載;“隋開皇十六年於漢鄗城南十八裏改置柏鄉縣,遙取古柏鄉縣以為名”,李氏所言取古柏鄉縣為名不確,漢及此後至隋無柏鄉縣,應為侯國,宋代的樂史註意到這一點,故其撰《太平寰宇記》載:“遙取漢柏鄉之名。” |
|
柏鄉縣境,在春秋時期屬晉,晉於此築有鄗邑(故址在縣北二十二裏,《柏鄉縣志》雲:“縣北二十二裏有故城鎮,遺民尚存。”今名固城店)。戰國時南部為趙地,北部為中山國地.趙武靈王三年(公元前323年)築城於此,其後鄗又曾為中山所據,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後,盡為趙之轄域,鄗遂為趙邑。
秦代屬鉅鹿郡。西漢始於鄗邑置鄗縣,屬恆山郡(高後元年封國,八年國除為郡)。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恆山郡改名常山郡(景帝中元五年封國,元鼎三年國除為郡),仍轄鄗縣。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易侯國,屬常山郡。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廢易侯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封柏鄉侯國(故城在今縣城西南十七裏),屬鉅鹿郡。東漢初,鄗改名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並入高邑縣。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高邑改隸中山國,二十年還屬常山郡(永平五年封國,建初四年國徙為郡,永元二年封國,建安十一年國除復為郡)。三國魏初,高邑縣仍屬常山郡,太和六年(公元232年)改隸趙國。晉代因之。北魏時高邑縣屬趙郡。北齊時,今縣地遂為高邑、柏人二縣地。
隋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柏人縣置柏鄉縣(治今縣城),屬欒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隸趙州,三年罷州為趙郡,仍轄柏鄉縣。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柏鄉縣屬趙州,並為州治,四年趙州徙治平棘縣,仍轄柏鄉縣,五年趙州更名欒州,柏鄉縣仍屬之。貞觀初復名趙州(天寶元年罷州為趙郡,至德二年罷郡復為趙州),仍領柏鄉縣。五代時期,柏鄉縣仍屬趙州。
宋代,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柏鄉縣省入高邑縣為鎮。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復析置,仍屬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轄柏鄉縣。金代,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降慶源府為趙州,柏鄉縣仍屬之。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趙州改名沃州,仍領柏鄉縣。元代沃州復稱趙州,柏鄉縣仍屬之。明代,柏鄉縣隸京師趙州。清代,屬直隸省趙州。民國二年(1913年)柏鄉縣屬冀南道,三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仍領柏鄉縣,十七年(1928年)柏鄉縣始直屬河北省,二十六年屬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區。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建立了柏鄉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南區。1941年11月,柏鄉縣屬晉冀魯豫邊區冀南區十一專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柏鄉屬冀南區四專區。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柏鄉縣遂屬華北行政區冀南區四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後;柏鄉縣遂屬河北省邢臺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柏鄉縣仍屬河北省邢臺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邢臺專區,柏鄉縣劃歸邯鄲專區,同年12月20日,撤銷柏鄉縣,並入內邱縣。1961年7月9日,析內邱縣復置隆堯縣時,將原柏鄉縣轄區一並劃入隆堯縣.1962年3月27日,析隆堯縣復置柏鄉縣,還隸邢臺專區(1961年復置)。1970年邢臺專區改為邢臺地區,仍轄柏鄉縣。
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稱邢臺市管轄。 |
|
更始三年(25年)夏,劉秀在鄗縣南千秋亭五城陌(今河北柏鄉內)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改鄗為高邑,次年定都洛陽,建立東漢政權。之後4年,指揮軍隊鎮壓赤眉等農民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在位期間,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係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産,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建武二年至十四年(公元26~38年)頒布6道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戰爭期間被賣為奴婢者免為庶人,未釋放的官私奴婢必須有基本的人身保障。建武十一年,連下三次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製,實行三十稅一。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組織軍隊屯墾。簡政減吏,裁並400多縣。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建武十五年,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傢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製。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此劉秀統治時期,史稱“光武中興”。 |
|
1)烏頭宰相---魏裔介
魏裔介,字石生,號貞庵,邢臺柏鄉人,生於明萬歷44年,卒於清康熙25年。裔介少年聰慧,15歲考中第5名秀纔,26歲中舉人。清順治2年他31歲,進士及第,選庶吉士,授工部給事中。後升任都察院都御史,纍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他入閣辦理國傢大事時年僅40餘歲,須發皆黑,歷史上稱之為烏頭宰相。
魏裔介出身農傢,入朝為官後比較關心民間疾苦。順治16年,他任太子太保總憲大夫時,一天行至北京南郊,見有數百黎民相聚痛哭,便詳細詢問原由。原來南郊打磨廠一帶的土地、房屋被跑馬圈地所占,並限期遷移他地,造成成千上萬戶人傢無處安居。他安慰了百姓,並將此情急速奏明皇帝。奏議說,京郊是國傢的根本,黎民是保國的力量。倘若圈占了他們的土地和房屋,使其無法生存,勢必聚衆鬧事,京城難得安寧,國傢存亡難保。皇帝閱奏,便傳旨免圈京郊土地。
順治18年,他上書皇帝要省刑法,減賦稅,培國本,恤民力。書稱天下初定,民之瘡痍呻吟未息,猶如初飛之鳥不要拔其羽,初植之樹不可搖其根。皇帝十分重視這項建議,旨準免農稅500萬兩。在緩和滿、漢民族矛盾上,他曾起到相當作用。康熙10年,皇帝在南海瀛臺召見王公大臣,言及吏部提議凡直隸州縣官吏應盡選取用滿人。康熙皇帝問魏裔介此議如何?他答道:“直隸省所屬各州縣嚮習漢文,必選精通漢語人為官方好。”皇帝連連點頭,此議遂止。一場激化民族矛盾的風波平息了。康熙17年,柏鄉、隆平、寧晉遭大水災,那時魏裔介已辭朝還傢閑居,為瞭解救人民困苦,他聯合地方官把災情詳報戶部,得旨準免除一切差捐,並免除三縣農稅十分之三。
魏裔介為官清廉,剛直不阿。他激流勇退,年未衰而辭朝,晚年以著書自娛,著有《希賢錄》、《昆林論抄》、《古文欣賞集》、《陰符經註解》、《樗林偶筆》等著作上千捲,總稱《兼濟堂文集》。
康熙25年,即公元1686年的元旦,他自書一副對聯於門上曰:“烏頭宰相歸林下有十六年常思乾乾翼翼,白發書生慶青春七十一載寧忘戰戰驚驚”。這一年4月,魏裔介因患牙疾病逝於傢,終年71歲。康熙皇帝派官員奉白銀千兩代禦祭葬,謚號文毅。
2)中醫名傢---魏荔彤
清代醫傢。字庚虞,號念庭、懷舫,河北柏鄉縣人。早年攻儒,並頗有發展,任職至漳州知府、崇明兵備道等。中年患痿痹疾,更潛心醫學,遂成飽學之士,醫學上著述亦多,有《傷寒論本義》、《金匱要略本義》行於世;另有《素問通解》、《靈樞經通解》,惜未見流傳。 |
|
槐陽八景之一古鄗舊址
世變揚塵滄海中,浮雲依舊塞寒空。五城陌照蕭王月,湯沐邑余公子風。救趙應推監者策,摧薪獨羨鄧侯功。鄉園咫尺堪憑吊,驀見青山思不窮。清朝 魏裔介古鄗城舊址即今縣北之固城店。
鄗之名稱始見於春秋。《左傳》載:“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齊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而其為邑,當更在此以前。鄗在春秋時屬晉,戰國時歸趙。因地處晉、趙邊陲,諸侯攻伐常為徵戰之地。齊伐晉,中山侵趙,都在這裏進行過戰爭。今天固城店村民翻地挖土,還常常發現斷矛、殘劍及銅箭鏃等兵器。鄗是歷史上的古城,曾做過魏公子信陵君的湯沐邑。走進古鄗舊址,站在墻根下仰視,方覺出眼前這道城墻的高大與堅實。殘墻長約55米、高3米,為夯土結構,從部分斷裂面仍清晰可見堅實的夯土層,想當年古城的建造者一定花費了不少心思。作為軍事重鎮,這城墻不僅是地界的象徵,也是守衛者抵禦外敵的屏障。從墻頭的土坡攀援而上,我們便站在古城的頂端了。說是頂端,其實是就今天的狀況而言,古城的本來面目原比這高大得多。風霜的擊打,雨雪的衝蝕,再加上後來人為謀生計取土燒磚、平整土地,曾經擁有內外兩套城池、占地千餘畝的古鄗城早已不復當年的雄姿。站在1米多寬的城墻上端極目遠眺,千年前的烽火狼煙、兵馬刀戈盡被淹沒在這豐收的景象裏,惟有田埂間散落的瓦片與夯土的殘墻一唱一和,訴說着古鎮的歷史。瓦是漢瓦,細究起來當是古鄗城繁榮昌盛時期百姓生活的見證。這一繁榮得益於東漢劉秀的崛起。研讀固城店乃至整個柏鄉的歷史,似乎總和光武帝劉秀脫不了幹係。《後漢書·光武帝紀》細數了這段往事:“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場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鄗於六宗,望於群神……”雖說4個月後帝都就遷到了洛陽,但駐蹕的榮耀並不是處處都有,隨之而來的繁華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皇帝料理朝政的宮殿蓋起來了,儘管如今已是漢瓦遍地,但仍被當地人尊稱為“金殿崗”。高大的城墻被加固修復了,城外還有護城河環繞,建有南、北、東三個城門。見證了光武帝榮光的鄗城前所未有地興盛起來,很快成為當時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追溯鄗城的歷史,是為了從當年的輝煌中尋一些古鎮遺風。除了眼前殘存的城墻,可做註腳的還有那些口口相傳的故事。譬如王郎(當時在邯鄲稱帝與劉秀抗衡的豪強勢力,後多被訛傳為王莽)追劉秀、牡丹嚮君王、斬倒石人問柏鄉,均頗具傳奇色彩。雖說這樣的傳說難免帶了些虛擬成分,但剝除想像的外衣,總有些歷史的原型隱藏其中,讓人心馳神往。憑墻吊古,未免凄清,但古鎮的過去正是從這樣的遺跡和傳奇中一點一點顯現出來的。古城墻默默守望了千年,見慣了世事更替,鬥轉星移。對於今人來說,許多前塵往事憶都憶不起來了。
槐陽八景之二 光武遺蹤
當年躍馬幾英雄,轉首驅除霸業空。白水重生赤帝子,鄗南暫作未央宮。翠華尚憶熊羆守,侍從惟餘翁仲訌。漢室園陵多滅沒,千秋佳氣此蔥蔥。 清—— 魏裔介
縣北十五裏鋪村西大路旁,有一座漢光武廟,這裏就是劉秀當年即皇帝位的地方。新莽末年,天下大饑,各地農民蜂擁起義,劉秀也乘機起兵,參加了緑林軍。嗣後,緑林軍擁立漢皇室劉玄為帝,以廣號召。更始元年,劉玄派劉秀持節巡河北一代,劉秀聯絡信都太守任光、上𠔌太守耿況、魚陽太守彭寵等,先後鏟除了王郎,降了銅馬,鎮壓了青犢、上江、五幡、大槍等農民起義軍,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更始三年,劉秀行至鄗城,部將耿純等勸其稱帝。據《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光武於是命有司設壇於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己末即皇帝位。燔燎告天,湮於六宗,望於群神”。改鄗為高邑,是為光武帝。登基儀式設在戰場上,開先帝之先河,僅這次祭祀活動就達數月之久。後漢書《祭祀志》記有這次祭祀的內容、規格、位置以及宰殺牲畜的數量等等,由此可見當時的盛況。劉秀隨着歷史匆匆的腳步恢復了漢室的統治地位,從此開創了東漢王朝二百年的基業。東漢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劉秀下詔高邑(即鄗城),於即位壇上建光武皇帝廟,歲時以祀。廟前院正殿有光武皇帝像,後院為僧衆所居。廟前有斷首石人一個。相傳劉秀自薊奔往信都時,夜色昏黑,迷失方向,行至鄗南五成陌,聞前方有人語,上前詢問此係何地,信都在什麽地方,對方竟不答話。再問,仍不答。劉秀一怒之下,拔劍嚮黑影砍去,“砰”的一聲,一人倒地,一人驚走。劉秀近前俯視,乃是一石人。順道有石碑二塊,其中一碑上書“漢光武斬石人處”七個大字。此碑七七事變前尚存,今以毀沒,遺址不可復辨(《縣志》有光武廟照片)。
槐陽八景之三 高廟晴雲
廟貌崔嵬別有天,蕭蕭古木下寒鳶。勞人共眺春山雨,騷客曾尋秋水煙。對策劉蕡甘自老,能詩賈鳥亦空篇。丹房剩有青霞籙,勾漏何年學偓佺。 清 魏裔魯
高廟晴雲景在縣城西南五裏崔府君廟。該廟建在西路村和賈莊之間一座三丈多的高臺上,故俗稱高廟。臺頂面積逾畝,西南大殿三楹,東西兩廂為禪房。大殿前有古槐一株,古槐下有水井一眼,大殿內供崔府君像。府君祈州人,唐貞觀初,舉賢良,除授長子縣令,明察秋毫。每年陰歷三月初一高廟大會,這裏商賈雲集,香客、遊人絡繹不絶。高廟地處野外,視野開闊,登臺縱目,頓覺野曠天低,大有超脫塵世之感。舉首仰望,蔚藍的天空中,白雲緩緩飄移。雲朵有時濃如棉絮,有時薄如蟬翼,忽而攢聚象岡巒層迭,群峰簇立;忽而蕩散似湖海漁舟,片片白帆;風起雲涌,則象大海波濤,風捲殘雲又如秋風之掃落葉。雲塊還可以幻化為雄獅、猛虎、奔馬、驚牛,千變萬化,幻象無窮。這時,你不能不驚嘆大自然造化之神妙,悠然而神往。俯視臺下大地,阡陌縱橫,黍稷盈疇。極目遠望,西路村前溪水明滅可見。環臺北、東兩面有清相國魏文毅公佳城及其祖塋,一片翠柏,陰森蓊鬱,石羊、石虎、石馬、翁仲隱沒期間,面積甚大。遊人從高廟下來後,多來此巡視,憑吊這位清代的賢相。現在高廟已毀,連高臺也夷為平地,魏氏墓地翠柏更早被砍伐一空,惟天上白雲悠悠,依然如舊.
槐陽八景之四 左海碑陰
循吏當年重漢廷,至今人頌使君清。槐蔭漠漠桐鄉愛,豐碣斑斑高邑銘。官路牛羊空日夕,畫堂燕雀幾生成。椒漿桂醑時陳獻,垂涕沾衣蔓草青。 ——清 魏裔介
左海碑陰在縣城西門外橋頭南城根,碑為明萬歷年間重修西門便橋所立。碑文為吏部尚書趙南星撰,碑背面有縣令張延庭草書七絶一首。詩曰:“頻年山水匝古城,盡怯危橋不可行。賴爾忽驚新築好,恍疑張果是前生。”並附小記:“西門便橋成,乃省際張巨川實勞焉。予嘉其好義,故為此,且自愧雲。”張字左海,故名“左海碑陰”。張延庭山東濱州舉人,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來尹柏邑。在任期間繕城廓,疏槐、午,修橋梁,建水利,崇文教,簒縣志,寬刑減賦,興廢除弊,諸多建樹,頗有政績。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擢南戶曹,離任而去。邑人為了紀念他,在城北泲水邊建立了張公祠。張延庭出身太學生,精通文墨,善書法,猶長於大草。碑陰詩句即以大草書寫。字體竜飛鳳舞,筆勢遒勁奔放,直可上追張旭,是以此碑因其在書法上的價值被列為槐陽八景之一。
槐陽八景之五 虹橋新漲
名邦關鎖此稱雄,帝閣凌霄嵌碧空。梵剎金鋪分鼎足,飛廊水戴駕雙虹。霞天一色秋濤外,煙雨千村落照中。東北神京扼要路,車書一統奕世同。 清 馮志昭
午河流經南關村首,河上跨一座石拱橋,名曰通濟橋。橋北端玉皇閣凌霄聳立,琉璃黃瓦,朱漆紅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閣左是三官廟,閣右為玄帝廟。橋南岸分列鎮午寺大士庵。隔道西邊有竜王廟和戲臺。這裏梵剎林立,殿宇巍峨,青堂瓦捨,參差錯落。橋東西兩側五丈許各建有一座涼亭,矗立在河水中央,有走廊通與河岸相通。站立在玉皇閣上,西望太行,碧色的河水宛如一條玉帶,環繞在古鎮的四周,城墻與樓閣倒映於水中,悠閑寧靜。河畔的楊柳,在輕風裏舒展着自己的枝條,更是嫵媚動人。撐一葉扁舟,流連於波光豔影之中,順流而下,“嚮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一場大雨過後,河水上漲,站在河中涼亭之上,那洶涌澎湃駭人心目的河水震蕩着亭柱,嘩嘩作響,更使人覺得驚心動魄,魂飛神搖。嚮通濟橋邊望去,衹見一彎垂虹之下,飛珠濺玉,水霧繚繞,好一幅虹橋新漲的美麗圖景。玉皇閣凌霄聳立,閣下面是高大寬敞的閣門洞,兩輛馬車並行,兩邊還能走人。門洞前額上高鑲“槐陽福鎮”石匾,門洞下的路,是元、明、清三朝,太行山以東大陸澤以西惟一一條南北大通道,名曰九省萬裏大禦路。而玉皇閣這個關,就緊緊扼守着通往神京北京的這條要路。開則暢通無阻,車水馬竜,關則斷絶南北,水泄不通。明、清兩朝皇帝多次南巡都從古鎮經過,因為衹有這一條路可走,別無它途。古鎮因是交通要衝,明朝就設有槐水驛,管着高、柏、隆、臨、寧五縣的驛遞,馬匹,轎夫衆多。這樣,路、關、驛連在一起,人來人往,可想見那時車如流水馬如竜的景象,應是何等的壯觀。至今南關小窄巷很多,據說就是那時留下來的。清初重臣魏裔介就有這樣一首詩,形象地描繪出了那時的一幕:槐驛愁聞斑馬鳴, 垂虹蜿蜓傍新晴。旗亭載酒春郊別, 圯上懷人明月橫。近水稻梁足雁鶩, 排青山色入軒盈。釣車不嚮桐江去, 欲對盈盈水一泓。 “槐驛愁聞斑馬鳴”外出的離人因不願遠離家乡,所以愁聞送人離去的斑馬的叫聲。“旗亭載酒春郊別,圯上懷人明月橫”,虹橋前,大路旁,酒旗飄飄,店鋪林立,送別的人在這裏為親人和朋友餞行。又為了迎接朋友與親人的歸來,站在橋頭,在夜色和月光的輝映下,聽着潺潺的水聲,望眼欲穿,一直到明月當空,還不肯離去。此情此景,相互交融,那是一幅多麽令人心動的畫捲呀。然而,時過境遷。自從清末修通了平漢鐵路,設了郵局。禦路、關隆、驛站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也就不消自滅了。
槐陽八景之六 泲水流清
潺潺如帶繞城流,跨壑虹飛古渡頭。極目煙波迷遠岸,會心回瀨鎖空洲。雲深渭水無車載,月落桐江有釣鈎。也可朝宗通北海,時人莫笑久淹留。 清 白玠
泲水是槐河的一條支流,自西北高邑縣入境,經白樓上京等村逶邐流入槐河。後來又與護城河鑿通,繞縣城北東兩面在東門外匯入午河,東流而去。泲水兩岸楊柳垂堤,緑草如茵,春暖水漲,流水淙淙。加以沙白水清,魚群浮遊其中,倏忽西東,空靈自如。出城北門西北一箭之地,有一座四塊石小橋。橋邊水灣,河水深而穩緩,魚兒多洄遊於此,是垂釣的好所在。夏日緑柳蔭下,涼風習習,臨岸踞坐,執竿垂釣,屏神靜慮,溽暑頓消。人們亦多來此納涼,於鳴蟬聲中談古論今,消磨長夏。垂釣泲水灣,魚遊楊柳巔。水清疑河淺,影動驚魚散。一竿手在握,世上有桃源。如當秋季來臨,西風漸起,天氣轉涼。那泲水也似乎凝入寒意,由清而白,由白而碧,淡碧色的河水象一川瓊漿玉液靜靜的流淌。又像一條碧玉彩帶,從天際飄來,在秋天的原野上顯得分外光亮。傍晚,暮色起時,河面上籠起一層水霧,迷迷蒙蒙,似紗、似煙、似雲。泲水在水霧下,若隱若現,顯得飄渺而又幽深。縱目望遠,大有煙波浩淼之感。伫立橋頭,望着岸邊農捨炊煙裊裊升起,耳聽橋下流水鳴咽,不僅使人想起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小橋流水人傢”的句子,正是這樣的圖景。“泲水流清”你曾引起過多少人的遐想與詠嘆啊!
槐陽八景之七 太行晚翠
太行蜿蜒鎮金天,萬裏晴霞冒陌阡。中有高人拾橡粟,豈無傑士隱林泉。雲連秦晉飛朝月,地接幽並下夕煙。西望三峰頻駐馬,虯鬆古木已多年。 ——清 魏裔魯
太行山脈象一列巨大的屏風障立在縣境以西,蜿蜒起伏,綿亙不斷,岡巒層迭,高峰插雲。最近的白雲山頭踞縣城約五十裏,站在城頭眺望那落日餘輝下的太行瑰麗的景色,便是“槐陽八景”之一的“太行晚翠”。山,在江南披一身緑裝,給人的印象是娟秀而文靜。在北國則是黑褐色的軀體裸露着奇岩怪石,讓人感到粗獷和豪放。太行缺少那細雨迷蒙青翠欲滴的旖旎景色,有的卻是大雪紛飛、山舞銀蛇的雄偉風光。然而夏秋季節,在朝暉夕映下遠望太行群山,卻也有着絢麗迷人的色彩。傍晚,漫步在西城上,極目遠眺,那一抹遠山,自山腳嚮上依次是暗褐、絳紫、深藍、淡青以至於化入白雲。當夕陽懸在蒼岩山頂、白雲變做滿天紅霞的時候,蒼岩白石以南,熊耳、蓬鵲諸峰,則象是朵朵芙蓉和紅霞相接。大山的顔色則倒轉過來,從上到下依次成為赭紅、絳紫、深藍和黑褐。紅日西沉,暝色漸重,山色又有藍而青,有青而黛,等到暮靄漸漸升起,山腳早又繚繞上一條白煙如帶。天際,暮鴉歸巢,三五點點;田野,勞動了一天的農夫荷鋤而歸。“遙看青山晚照裏,遍地英雄下夕煙”,多麽美麗的太行晚翠圖。
槐陽八景之八 慎齋書院
萁裘司馬有傢傳,草閣風清亦灑然。種竹栽花留客醉,青林白石任君眠。桂冠靖節歸衡嶽,倒屣中郎着祖鞭。九躓公車皆不第,學參濂洛繼高賢。 ——清 魏裔魯
慎齋書院在城西門外雪莊(今已無此村),乃明衡山令魏謙光讀書處。魏謙光字子觀,號慎齋,明兵部右侍郎魏謙吉之兄,清相國魏裔介之高祖。他生平篤志嗜學,嘗鼕夜讀書,以雪拭目。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任湖廣衡山縣令,為官清正廉明,後為衡山士民舉入名宦。魏素性簡靜,不願宦海沉浮,挂冠歸裏,於城西午河北岸闢地結廬,研經讀史,後人遂名之為慎齋書院。該處地僻村稀,人靜境幽,魏謙光效靖節遺風,周圍遍植楊柳,中建草堂,四面軒窗,不尚華麗。啓窗則見平疇翻浪,野曠天低,太行拱右,午水襟前,山色映戶,水光照庭,院中闢花圃,圍藥欄,鑿地為池,中植菱藕,紅白交錯。池旁迭石為山,修竹千竿,翠枝蕭遙。一年四季,院中春芍、夏荷、秋菊、鼕梅,鮮花不斷,竹柏常青。堂後有小樓,藏書甚豐。院西南隅,一片桃林,中建高閣。登閣上,春聞鶯歌燕語,夏沐清風明月,秋望雁唳雲天,鼕賞白雪賦詩。於此,遊目騁懷,吟嘯長歌,縱情天地之間,不啻世外桃源。林外有小溪,溪上橫危橋,橋頭茅亭,是魏謙光讀書倦餘垂釣之處。書院中一切景物,舉凡草堂蘿徑,竹籬茅亭,青林石白,小橋流水,無不優雅清新,寧靜宜人;樸實無華,自然天成。魏謙光居此二十載,研經讀史,終老天年,著有《四書周易備采》、《五經大學又摘》等書。嗣後,隨着人世變遷,慎齋書院逐漸荒廢。清代中葉以後,遺址終於湮沒,於今早已無聞了。 |
|
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一班人,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大膽探索,有效地促進了該縣二輕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2008年,全係統工業總産值達1.06億元,實現年利稅832萬元,公有固定資産總量增長到4200萬元。從2002年到2008年,連續7 年獲得縣項目建設先進單位、實績突出單位,2005年至2007年連續三年被評為河北省輕工集體先進聯社,原公司經理、聯社主任馮煥炬獲得全國輕工行業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立足實際搞改革,轉換機製謀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柏鄉縣二輕集體企業由於受傳統經濟體製和經營機製的影響,係統內的企業大多停産或半停産。在這種情況下,該縣二輕工業總公司一班人堅持發展第一,職工利益至上,積極推進集體企業改製,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體經濟,采取“因企製宜、一廠一策、宜股則股、宜租則租、宜售則售”等靈活多種的轉製形式,優化組合,實現了資産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債權分離,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經過這幾年的實踐運行,目前的企業都保持了旺盛的發展勢頭。
以人為本辦實事,和諧穩定保發展。多年以來,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堅持把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收入、養老問題作為關註民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解决好職工就業問題,企業在轉換機製的同時解决職工的安置問題,保證了全係統在改製過程中的下崗、失業人員全部上崗就業;其次,全力解决好集體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和離退休職工生活保障問題。2005年,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自籌資金補交了職工養老保險金,將合同製以上職工全部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管好資産打基礎,用活資産謀發展。該縣二輕總公司加強國有資産監管力度,使公司資産從源頭上避免了流失,實現了保值增值。同時,盤活用好公司資産,本着“宜並則並、宜合則合、有效適用”的原則,對集體資産重新組合,以分散變集中,以條塊變整體的辦法,形成了新的資産優勢,實現了二輕工業企業集體資産增值效應,使企業規模越做越大。目前,以二輕工業企業為核心的柏鑫工業經濟園區已發展成為該縣重點企業和納稅大戶。
聚集合力上項目,營造園區促發展。為了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柏鄉縣二輕工業總公司自2003年開始謀劃,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走節約、集約、集中發展之路,着手建設工業園區,走園區發展之路,加快了項目建設步伐。該公司指導係統企業走科技興企之路,淘汰低能高耗産品,以新、特、精為主導方向,形成了機械、鑄造、化工、服裝等四大支柱産業。該公司還利用係統企業綜合優勢,拓寬引資渠道,近幾年來又有多傢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園區面積已達260畝,形成了園區企業互補互動的新格局,有效促進了二輕經濟工作年年上臺階。 |
|
科技普及:現有農業科研機構6個,農業專業技術協會5個,農業技術推廣站2個。2003-2007年,纍计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科技成果30多項,完成國傢級科技項目6個,市級12個,縣級16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
教育文化事業:現有縣級電視臺、有綫電視臺、廣播電臺各1座,文學藝術協會4個。有各級各類學校104所,其中高級中學、職業技術教育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特教學校各1所,鄉級中學9所,在校學生30000多人。覆蓋全縣62所農村中小學的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部完成並投入使用。
衛生事業:現有新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綜合醫院、縣疾控中心、各鄉鎮衛生院、各村衛生所“三位一體”的醫療救助體係。有各類醫療機構1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12人,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11.53人、擁有病床16.39張。2007年全面實行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 |
|
- n.: Baixiang County
|
|
柏鄉 |
|
|
|
柏鄉縣服裝廠 | 柏鄉縣人民醫院 | 柏鄉縣衛生防疫站 | 河北省柏鄉縣服裝廠 | 邢臺市柏鄉縣圓福寺 | 柏鄉縣供銷合作社供銷賓館 | 河北省柏鄉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棉紡廠 | 柏鄉縣供銷合作聯合社棉紡廠 | 河北省柏鄉縣哈柏化學纖維漿粕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