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石傢莊 > 高邑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Gaoyi Xian County
  郵編:051330 代碼:130127 區號:0311
  拼音:Gāoyì Xiàn,Gaoyi Xian
  
    高邑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總面積222平方千米。總人口18萬人(2004年)。
  
    全縣轄1個鎮、4個鄉:高邑鎮、大營鄉、中韓鄉、萬城鄉、西富村鄉。縣政府駐高邑鎮府前路121號。
  
  130127 高邑縣
  130127100 高邑鎮
  130127200 大營鄉
  130127201 中韓鄉
  130127202 萬城鄉
  130127203 西富村鄉
  
  高邑縣歷史悠久,春秋屬晉地,三傢分晉後屬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設郡縣,屬巨鹿郡。西漢初設鄗縣。王莽時改禾成亭;東漢改為高邑。
    抗日戰爭時期鐵路西、鐵路東分屬太行區和冀中區。解放後屬邢臺專區,建省後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6月並入元氏縣,1962年1月恢復高邑縣建製。
  
    2000年,高邑縣轄1個鎮、4個鄉。全縣總人口177537人,其中: 高邑鎮 44688 大營鄉 31755 中韓鄉 24413 萬城鄉 39961 西富村鄉 3672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底,高邑縣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17.57萬。轄1個鎮、4個鄉,9個社區居委會、107個村委會。縣政府駐高邑鎮鳳中路485號。
  
  2002年底,高邑縣面積222平方千米,人口17.57萬。轄1個鎮、4個鄉,9個社區居委會、107個村委會。縣政府駐高邑鎮鳳中路485號。
    高邑鎮 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37.8平方千米,人口2.85晚。轄9個社區居委會、24個村委會:南星路、興華東、興華西、千秋路、北新街、北環路、橋西、公園、育纔街;五百、張傢莊、李傢莊、王傢莊、侯傢莊、孫傢莊、西南關、西關、東關、北關、北街、大夫莊、花園、東南關、西堤、東堤、寺傢莊、小留村、連留、馬留、曹留、秦留、連移莊、王留、南陳莊。
    西富村鄉 鄉政府駐西富村。面積54.5平方千米,人口3.54萬。轄20個村委會:西官、東富、辛莊、古城、倉房、營兒、賈村、南焦村北讀、西塔影、王傢、南塔影、東塔影、西張、東張、 宋傢莊、西北營、東北營、西驛頭、東驛頭。
    大營鄉 鄉政府駐大營村。面積46.2平方千米,人口3.05萬。轄25個村委會:後莊頭、前莊頭、小莊、高傢莊、河北、塔張、前哨營、東大營、中大營、西大一、前王、後王、東王、前懷安、後懷安、破塔、磨房、東江、前坊册、後坊册、東邱、西邱、 南邱、後哨營、西大二。
    萬城鄉 鄉政府駐萬城村。面積49.7 平方千米,人口3.89萬。轄27個村委會:榆林、西良莊、王良莊、東良莊、東南岩、西南岩、王同莊、牛傢莊、西西韓、東西錦、東馬閑、寺馬閑、西馬閑、石傢莊、西卜底、東卜底、南卜底、𠔌興莊、萬城、董傢莊、田傢莊、城照、西林、東林、武城、北焦、石良莊。
    中韓鄉 鄉政府駐中韓村。面積33.8平方千米,人口2.37萬。轄11個村委會:故寺、徐傢莊、酉韓莊、東韓莊、北陳莊、中韓、裏村、馬村、崗頭、趙村、河村、小河。
地理概況
  高邑,位於華北平原西部邊緣,太行山脈東麓,省會石傢莊南51公裏處。縣境北靠元氏縣,南接臨城縣,西臨贊皇縣,東與趙縣、柏鄉縣毗連。南北長16.5公裏,東西寬23.75公裏,總面積211平方公裏,素稱蕞爾。縣境地處北緯37°33′~37°42′、東經114°26′~114°43′之間,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風速2.5米/秒,年日照總時數2615.5小時,無霜期194天。
  境內地勢平坦,“山河雖無要衝,原陸堪為綉壤”。1986年,全縣可耕地25.3萬畝,76.6%的土壤為壤土和輕壤土,少量沙壤土,且土層較厚。可灌地24.5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6.8%,少雨年份,亦能保收。盛産小麥、玉米、𠔌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和多種瓜果。歷史上亦不乏“二麥大熟”、“秋稼豐稔”之年,在趙州所領諸縣中“頗稱殷富”。
歷史沿革
  據北瀆鳳凰山出土文物石斧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高邑境域已有人類在此生活。
  高邑縣境,春秋初屬鮮虞國,稱郎。晉滅鮮虞後,屬晉國。
  戰國初,韓、趙、魏三卿分晉,歸為趙有。
  公元前211年,秦統一六國,分全國三—卜六郡,部屬巨鹿郡。
  西漢初,置房子縣(戰國初屬中山國,後歸魏。公元前275年趙攻房子,又歸趙,故城在今高邑縣城西南7.5公裏處古城村)、郎縣(故城在今柏鄉縣北11公裏處),屬恆山郡。高後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恆山郡為恆山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此後至西漢末,或為郡,或為國(諸侯的封地稱國),均轄房子縣郎縣。王莽稱帝後,改郎為禾成亭。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即帝位於郎南千秋亭、五成陌,改部縣為高邑縣,並廢柏鄉侯國入高邑。高邑、房子二縣均隸屬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並入中山國,中山國轄高邑、房子二縣。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國復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隸屬常山郡。此後,常山時為國,時為郡,均轄高邑、房子。
  三國魏時,房子、高邑二縣屬常山郡,郡治在房子縣。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為趙國,仍治房子縣,高邑、房子隸屬之。
  晉,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屬趙國,治所在房子縣。鹹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趙國為趙郡,高邑,房子屬之。
  南北朝時的北魏初,趙郡治徙平棘縣(治今趙縣城南三裏處),房子、高邑仍屬之。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高邑縣治於房子縣東北7.5公裏處,即今縣城。是年,房子縣省入高邑縣,隸屬趙郡。
  隋代初,高邑隸屬趙郡。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趙郡改為趙州,轄高邑縣。開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縣又置房子縣(治所在今臨城縣西南5公裏處)。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縣置柏鄉縣、贊皇縣、高邑縣,屬趙州。大業三年(公元627年)改趙州為趙郡,高邑縣屬趙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趙郡為趙州,轄高邑縣。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趙州改名欒州。高邑縣隸屬欒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根據山河形勢分天下為十道,欒州又改為趙州,隸屑河北道,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罷趙州為趙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罷郡復為州,其間均轄高邑縣
  五代,高邑縣隸屬趙州。
  宋代初,高邑屬趙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唐道為路,分全國十五路,趙州屬河北路,轄高邑。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鄉、贊皇二縣入高邑,改為柏鄉鎮、贊皇鎮。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元枯元年 (公元1086年),柏鄉、贊皇從高邑劃出,在原治恢復柏鄉縣、贊皇縣,三縣均屆趙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趙州為慶源府,高邑屬慶源府。
  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降慶源府為趙州,屬河北西路,轄高邑縣。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趙州改為沃州,高邑縣屬之。
  元代,始創“行省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中書省管理地區稱為“腹裏”,其它地區設行中書省,省下設路、府、州、縣。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沃州復稱趙州。高邑縣屬中書省真定路趙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贊皇省入高邑縣,七年(公元1270年)又析高邑縣置贊皇縣。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書省分屆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高邑縣屆河南行中書省真定府趙州。九年(公元1376年)分全國為十三布政使司和兩個直隸,高邑屬北直隸真定府趙州轄。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河北境域為京師地,高邑縣屆京師真定府,隸趙州。
  清初,高邑縣屑直隸省真定府趙州。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高邑屬直隸省正定府趙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6月,升趙州為直隸州(與府同級),高邑仍屬趙州。
  民國初,沿舊製。2年(公元1913年),除順天府外,府、州皆改為縣,高邑直隸於直隸省。是年,又於省下、縣以上置道,劃直隸為四道,高邑縣屆冀南道。3年(公元1914年),改冀南道為大名道,高邑屬大名道。17年(公元1928年)6月廢道,又改直隸省為河北省,直接轄縣,高邑縣直隸於河北省。
  26年(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10月12日高邑縣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不久,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創立太行革命根據地,高邑縣境為太行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29年8月,冀南、太行、太嶽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簡稱“冀太聯辦”。30年7月,高邑縣劃屬“冀太聯辦”冀西專區。9月改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一專區。31年,高邑縣撤銷。34年2月,高邑路西、贊皇東部和元氏南部組成高贊元聯合縣,屬太行區一專區。高邑路東和元氏東組成高元縣,屬冀中區。抗日戰爭勝利後,34年10月調整太行區行政區劃,高邑縣屬太行區一專區,38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高邑縣劃屆河北省石傢莊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邑縣仍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5月,高邑、元氏二縣並為高元縣,縣治駐原元氏縣城。同年12月20日,高元縣又與贊皇縣合併,改稱元氏縣。1962年1月1日,從元氏縣劃出恢復高邑縣建製。1970年石傢莊專區改稱石傢莊地區,轄高邑縣
行政區劃
  高邑鎮(Gāoyì Zhèn) 面積37.79平方千米,人口28421人。鎮政府駐南星路139號,郵編051330。[區劃] 轄東關、西關、東南關、西南關、北關、北街、孫傢莊、五百村、張傢莊、候傢莊、李傢莊、王傢莊、花園、南陳莊、王留村、秦留村、連留村、連移莊、馬留村、寺傢莊、東堤、西堤、小留村、大夫莊、曹留村,共25個村。[沿革] 高邑鎮自古屬高邑縣。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縣治移於此地,以後各代相繼沿用,已有一千四百餘年的歷史。因公社駐地高邑城關,遂名城關公社。1996年合鄉並鎮時改為高邑鎮。抗日戰爭時期,這裏屬一區。1945年高邑解放後於此地建城關鎮。1953年撤區建鄉時,劃出4個自然村建候傢莊鄉,其餘仍屬城關鎮。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高邑公社,為北關管區、南關管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於此建城關公社。1984年改為高邑鎮。1996年撤鄉合鎮時,花園、城關合併為高邑鎮。
  大營鄉(Dàyíng Xiāng) 面積46.20平方千米,人口30422人。鄉政府駐大營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後莊頭、前莊頭、前哨營、後哨營、小莊、高傢莊、河北村、塔張村、東大營、中大營、西大一、西大二、前坊册、後坊册、東邱村、西邱村、南邱村、後懷安、前懷安、後王村、前王村、東王村、破塔村、磨房村、東江村,共25個村。[沿革] 據查,明永樂初,朱、王、劉等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莊。相傳,戰國時期,這一帶為燕、趙交兵之地。燕國在這裏連紮三座大營寨。該鄉為大營所在地以此得名大營鄉。大營鄉原為莊頭鄉、坊册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並為大營鄉。
  中韓鄉(Zhōnghán Xiāng) 面積33.79平方千米,人口23496人。鄉政府駐中韓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中韓村、崗頭村、馬村、趙村、河村、故寺村、徐傢莊、北陳莊、西韓莊、東韓莊、裏村。[沿革] 據查,明“燕王掃北”之後,韓氏最早奉詔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産立莊。因西有西韓,東有東韓(遺址在馬村村東,趙村村北),改村居中,故冠以姓氏取名“中韓”。韓氏念今已失傳,而村名仍沿用。抗日戰爭時期,這裏屬三區。1945年解放後於此地建河村區。1953年撤區建鄉村,在這裏建中韓鄉、河村鄉、徐傢莊鄉。1952年辦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高邑社,為馬村管區,北陳莊管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於此建中韓公社。1984年改為中韓鄉。
  萬城鄉(Wànchéng Xiāng) 面積49.70 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鄉政府駐萬城村,郵編051330。[區劃] 轄萬城村、城照村、南蒲底、西蒲底、東蒲底、石傢莊村、𠔌興莊、董傢莊、田傢莊、東林村、武城村、北焦村、西林村、榆林村、西良莊、王良莊、石良莊、東良莊、王同莊、牛傢莊、西馬閑、寺馬閑、東馬閑、西西韓、東西韓、東南岩、西南岩,共27個村。[沿革] 據查,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郭氏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建村。因該村地勢低窪,面積較大,猶如大壕坑,故藉此取村名為萬坑村。清末,將萬坑村改為萬城村。之後,該村人口逐漸增多,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將萬城村改稱萬城鎮。抗日戰爭時期,這裏屬四區。1947年土改,1952年辦互助組,1953年撤區建鄉時建立萬城鄉,轄6個自然村。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建萬城人民公社,轄46個自然村。1958年底並入高邑人民公社,屬萬城管理區。1961年規模縮小,劃出13個自然村恢復萬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萬城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把萬城鄉和王同莊鄉合為萬城鄉。
  西富村鄉(Xīfùcūn Xiāng) 面積54.5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鄉政府駐倉房村,郵編130127。[區劃] 轄西富村、東富村、辛莊、倉房村、古城村、營兒村、賈村、南焦村、北瀆村、西北營、東北營、西張村、東張村、西驛頭、東驛頭、宋傢莊、南塔影、西塔影、東塔影、王傢村,共20個村。[沿革] 據查,西富村原名西監村,建於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梁氏最先奉詔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占産立莊。因此地係戰國時期房子郡設立監獄的地方,該村占據西邊,故藉此按方位取名為西監村。“監”“菅”同音,後演變為西菅村。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縣長楊及竜改西菅村為西富村。抗日戰爭時期,這裏屬四區。1953年撤區建鄉時,建西富村鄉。1947年土改,1952年辦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建高級社。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化時,屬萬城公社管轄。1958年底並入高邑人民公社,為西富村管理區。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從高邑人民公社劃出11年自然村,建西富村公社。1984年改為西富村鄉。1996年合鄉並鎮時,把西富村鄉和北營鄉合併為西富村鄉。
道路交通
  高邑縣交通條件得天獨厚,四通八達。107國道,京廣鐵路、石武鐵路,京深公路京深高速公路跨越縣城縱貫南北。標準化公路西達西,東至遼東半島。石傢莊大型國際機場距高邑70公裏。全縣鄉鄉通油路,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優越的交通條件,使高邑在歷史上就成為百裏聞名的物質集散地,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又加入了全國的商品、信息大循環。
  全縣郵路總長256公裏,配有中英文電傳機的電報電路4條,並入全國自動轉報網。現有千門自動交換機一部。6000門程控電話。
民間藝術
  高邑腰鼓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係陝北腰鼓嚮全國輻射、流傳過程中産生的新的藝術形式,經50年的發展演化及加工改造,已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獨具一格的民間藝術。
  高邑腰鼓為大型戰鼓的配鼓,與鈸、鑔等民族樂器地位相同,在一些社火、喜慶活動中和大秧歌同臺演出。到20世紀60年代,正式與大鼓、秧歌分離而單獨存在,上升為主導地位,大鈸則成為它的配器。
  高邑腰鼓鼓身細長,雙頭幔面,尺度與形狀和陝北腰鼓大同小異,左跨腰間。演員服飾為古代兵勇服裝,,色彩各異,褲褂均輟飾雲頭花紋,彩綢包頭而成英勇巾,腰係綢帶兼起固定腰鼓的作用,給人一種威武雄壯而醒目奪人的感覺。
  高邑腰鼓以陣容龐大、齊整劃一而見長,鼓點均由指揮隨機而定,連續變幻。基本動作為鼓槌輓花、隊行變化、跳躍擊打、分組對打等多種。
英文解釋
  1. n.:  Gaoyi County
近義詞
高邑
相關詞
演員萬城鄉地理河北省行政村
包含詞
高邑縣醫院高邑縣中醫院高邑縣第三中學
高邑縣鋅業總商會高邑縣棉麻紡織廠高邑縣北營鄉棉紡廠
河北省高邑縣衛生防疫站河北省高邑縣華竜賓館河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高邑縣分校
分類詳情
張開高邑鎮張開大營鄉張開中韓鄉張開萬城鄉張開西富村鄉
富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