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45400 代碼:341022 區號:0559
拼音:Xiū Níng Xiàn 英譯:Xiuning County
休寧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南與浙江、江西兩省毗鄰。總面積2125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9個鎮、12個鄉:海陽鎮、齊雲山鎮、萬安鎮、五城鎮、東臨溪鎮、藍田鎮、溪口鎮、流口鎮、汪村鎮、商山鄉、山鬥鄉、嶺南鄉、渭橋鄉、板橋鄉、陳霞鄉、鶴城鄉、源芳鄉、榆村鄉、竜田鄉、璜尖鄉、白際鄉。縣政府駐海陽鎮。
地處皖南山區南部。與浙贛交界處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連綿不斷,最高點六股尖海拔1630米。中、北部低山丘陵與河𠔌平原相間,率水發源於六股尖,麯折東流,到屯溪與橫水匯合成新安江。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3℃,年均降水量1937毫米。礦藏有金、瓷土、煤炭、硯石等。國傢林茶生産基地縣。
皖贛鐵路、京臺高速、205國道和103、220、326省道穿過縣境。國傢重點風景名勝齊雲山,東距縣城15千米,宮、觀、道院、摩崖石刻、碑刻甚多,為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齊雲山還是國傢森林、地質公園。古鎮萬安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三槐堂、汪由敦墓石刻、黃村進士第、戴震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休寧縣位於安徽省最南端,與浙、贛兩省交界,全縣總面積2151平方公裏,轄9鎮12鄉、259個行政村,總人口27.4萬,是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山區縣。
休寧縣區位優勢突出,交通便捷。縣城距黃山市中心城區18公裏,皖贛鐵路、屯黃公路、205國道和慈張公路穿境而過,徽杭高速公路、建設中的合銅黃高速公路及擬建的屯開、屯景、屯婺高速公路均從休寧縣經過,是往黃山、皖南古村落宏村與西遞、婺源江灣等著名景區的重要通道。
休寧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建縣,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縣名為隋文帝欽定,取休陽、海寧各一字,含“吉慶平寧”之意。作為古徽州的“一府六縣”之一,自古以來,休寧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賈之多、文風之盛而名聞遐邇,被譽為“東南鄒魯”。邑産“徽墨”、“日規”等手工藝品馳名中外,萬安羅盤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奬。
休寧縣是“中國第一狀元縣”, 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休寧人物有名儒朱升、戴震、珠算宗師程大位、戲麯傢汪延訥和汪士慎、丁雲鵬、鬍正言、海陽四傢等書畫藝人,以及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孫起孟、原國務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顧問吳象等。
休寧縣是“鄉村旅遊福地” ,旅遊、生態資源豐富。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文人墨客中廣有“休寧山色橫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的贊譽。最負盛名的當數國傢級風景名勝區、國傢森林公園和國傢地質公園的“中國道教第一村”齊雲山。齊雲山距縣城15公裏,因“一石插天,直入雲霄”而得名,被乾隆皇帝譽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站在山上,眺望遠方,那一望無垠的山川秀色盡收眼底,俯視山下,是一幅天然的“八卦圖”,還不時被飛雲流煙淹沒,如幕如障,峰巒朦朧,若浮若沉,美不勝收。齊雲山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珠泉碧潭,天橋石柱,方山幽洞,奇峰丹崖之美景將她編織成一幅天開神秀、獨具一格的山水畫捲。歷代文人墨客、顯官巨賈紛至沓來,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鬱達夫等都曾為齊雲山留下許多佳句墨寶,尚存衆多的摩崖碑刻。1993年齊雲山登山索道開通後,至今已有上百萬國內外遊客登山攬勝。休寧縣還有被譽為“活動着的《清明上河圖》”的萬安古鎮、“三江源頭”六股尖、被徐霞客稱為比浙江天台更具神韻的雲岩湖、溪口陽幹村、五竜山、源芳大峽𠔌等一批絶佳的生態旅遊資源。
休寧縣是“中國有機茶之鄉” ,擁有豐富的物産資源。其地處中亞熱帶北部、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等自然條件,非常有利於林、茶、桑、果和農作物生長。早在南宋時,休寧就有“徽杉倉庫”之稱。目前,全縣有林地面積約15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約 4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0%。作為馳名中外的“屯緑”主産地和國傢緑茶産品出口基地縣之一,近年來堅持“打生態牌,走緑色路”,取得顯著成效,分別被列為“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産示範縣”、“國傢級有機茶標準化示範區”和“全國生態示範建設試點縣”。有機茶園頒證面積和緑茶、眉茶的出口量均居全國縣級城市第一位,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緑茶出口縣”。1200多年的製茶歷史,製就了名揚古今的“琅源鬆蘿”、“白嶽黃芽”、“金竜雀舌”等傳統名茶和“新安源銀毫”、“鬆蘿山”等新開發的名優茶。
近年來,農業生産上着重打生態牌,發揮資源優勢,抓好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産業化進程。實施工業化帶動戰略,有黃汽電公司、迎客鬆啤酒公司等一批支柱企業。浙江匯鑫集團、馬來西亞泰柯集團、上海堯舜科技城、聖星竹業等企業來休寧縣落戶。按照生態、文化、工貿特色的整體定位,修編了縣城總體規劃,初步實現了“讓縣城大起來、道路暢起來、城市亮起來、環境美起來”的目標,新城建設展現新姿。大力推進電子政務,建設“數字休寧”,實施信息化強縣戰略。縣政府網站已躋身全國縣級政府網站前十名,還榮獲“2004全國電子政務應用綜合奬” 、“全省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等殊榮。 |
|
休寧縣轄9個鎮、12個鄉:海陽鎮、齊雲山鎮、萬安鎮、五城鎮、東臨溪鎮、藍田鎮、溪口鎮、流口鎮、汪村鎮、商山鄉、山鬥鄉、嶺南鄉、渭橋鄉、板橋鄉、陳霞鄉、鶴城鄉、源芳鄉、榆村鄉、竜田鄉、璜尖鄉、白際鄉。 |
|
根據出土文物的考證,休寧一帶至遲在西周(公元前11~8世紀)時期,就已有文化較為發達的定居居民。
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先後為吳、越、楚三國的領地。秦漢為歙縣西鄉地。秦屬會稽郡,秦末或楚漢之際改屈鄣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為丹陽郡。
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徵服黟、歙一帶的“山越”居民,分歙縣西鄉地置縣,設縣治在鵂山(又名“靈鳥山”,即今鳳凰山)之南,故名休陽縣。隸屬新都郡。吳永安元年(258年),為避景帝孫休名諱,改名海陽縣,縣治遷萬歲山(今萬安古城岩)。
晉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海陽縣為海寧縣。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並黎陽縣入海寧縣,隸屬新安郡。梁承聖二年(553年),復置黎陽縣,分新安郡置新寧郡,郡治海寧,軲黎陽、海寧、黟、歙4縣。陳天嘉三年(562年),又並黎陽縣入海寧縣,並新寧郡入新安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為歙州,並黟歙入海寧。歙州治在海寧。十一年,復置黟、歙二縣,海寧縣篁墩劃屬歙縣,州治遷黟縣。十八年,縣治遷“南當山水口上”(今渠口鄉一帶),海寧縣改名休寧縣(取“休陽”、“海寧”各一字命名),縣名自此沿用至今。大業三年(607年),復改歙州為新安郡,郡治休寧萬歲山。十二年,汪華起兵保郡,據郡治,並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稱吳王。次年,郡治遷歙縣烏聊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汪華歸唐,封越國公。新安郡仍改為歙州,休寧屬之。七年,縣治遷至萬歲山。
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道,休寧隨歙州屬江南西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國分15道,休寧隨歙州屬江南東道。開元二十八年,劃休寧南境回玉鄉與鄱陽懷金鄉置婺源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休寧屬之。九年,縣治遷至“鬆蘿山之南”(即今址)。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復改為歙州,隸屬宜歙饒道。次年,廢宣歙饒道,歙州屬浙西道。永泰二年(766年)設宣歙道。析休寧、歙縣地置歸德縣,大歷五年(770年)並回。大順元年(890年)升宣歙道為寧國軍。天復三年(903年)復改宣歙道。休寧均隨歙州而屬之。
五代十國時期,休寧隨歙州先後屬吳、吳越、南唐。
宋開寶八年(975年)滅南唐,休寧隨歙州入宋,隸江南路。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歙州隸江南道東路。至道三年(997年),改江南道東路為江南路。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休寧隨之隸江南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州為路。休寧屬徽州路,隸江東道。二十一年改隸江浙行中書省,二十三年隸江南行臺。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徽州路為江南省興安府,休寧屬之。二十四年興安府改為徽州府,休寧隨之隸屬江浙行省。二十六年改隸中書省。明洪武八年(1375年)廢中書省,全國設13布政使司,京畿府州直隸六部。休寧隨徽州府直屬南直隸。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屬浙江按察分司徽寧池太道。隆慶六年(1572年)改屬徽寧道。
清,休寧均屬徽州府。順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隸為江南省,徽州府屬之。康熙六年(1667年),始設安徽省。雍正十一年(1733年),設安徽省徽寧池太道。鹹豐四年(1854年)改為徽寧池太廣道,暫屬浙江省兼轄。同治四年(1865年)復歸安徽省。徽州府均屬之。
2000年,休寧縣轄9個鎮、2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42260人,其中: 海陽鎮 32718 齊雲山鎮 4714 萬安鎮 22339 五城鎮 13659 東臨溪鎮 10210 蘭田鎮 7502 溪口鎮 12607 流口鎮 4768 汪村鎮 5165 秀陽鄉 8991 洪裏鄉 11471 商山鄉 7144 西田鄉 5969 山鬥鄉 4509 嶺南鄉 2852 蘭渡鄉 7986 渭橋鄉 6259 渠口鄉 6350 南塘鄉 4844 江潭鄉 5971 板橋鄉 4882 廻溪鄉 3847 陳霞鄉 3936 冰潭鄉 3342 鶴城鄉 6608 山後鄉 3500 漢口鄉 7880 源芳鄉 4020 榆村鄉 5391 鄭灣鄉 4798 竜田鄉 3899 璜尖鄉 2479 白際鄉 1650
2004年底,休寧縣轄9個鎮、12個鄉。
2005年,休寧縣原有的33個鄉鎮正式調整為21個鄉鎮(註:批準時間為2004年)。對24個鄉鎮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秀陽鄉並入海陽鎮,洪裏鄉與商山鄉合併,設立新的商山鄉,鄉政府駐雁裏。西田鄉並入五城鎮,汊口鄉並入東臨溪鎮,渠口鄉並入渭橋鄉,南塘鄉並入藍田鎮,藍渡鄉並入齊雲山鎮,冰潭、江潭兩鄉並入溪口鎮,回溪鄉並入陳霞鄉,山後鄉並入汪村鎮,鄭灣鄉的藏溪村、酒店村、文田村、嶺上村、嶺下村劃入榆村鄉管轄,鄭灣鄉的萬金臺村劃入源芳鄉管轄,嶺南鄉、山鬥鄉、璜尖鄉、白際鄉、竜田鄉、板橋鄉、鶴城鄉、流口鎮、萬安鎮等9個鄉鎮原行政區劃不動,全縣鄉鎮區劃調整後共設9個鎮12個鄉。 |
|
黃山名茶
琅源鬆蘿 産於萬安鎮福寺村鬆蘿山,是我國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質獨特,聞名全國。
白嶽黃芽 産於“白嶽”齊雲山,茶色黃隱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湯色清澈明亮,咽後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 “屯緑”中的極品,産於流口鎮名州村,有“頭泡清,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還醇”的美譽。
金臺毛峰 産於鄭灣鄉千金臺村,芽葉肥碩,香高清鮮。
新安源銀毫 近年新開發的品種,如針狀,味濃厚,衝泡後湯中白毫顯露。
藍田花豬
藍田花豬是全國推廣的19個豬種之一,産自休寧藍田鎮。
藍田花豬特點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擇食,飼養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産仔率高,大約有10-14頭。
休寧縣蘭花火腿廠以藍田花豬為原料,腌的火腿,色香味俱全,暢銷國內外。
貢 菊
又名徽菊,與抗菊、滁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故名“貢菊”。貢菊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經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等功效。該縣主要産於蘭田、南塘一帶。
竹 器
休寧縣盛産翠竹,歷史悠久。目前該縣張王樓製造廠竹雕産品已遠銷東南亞各國。竹製工藝品與竹編、竹雕、竹拼三大係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産品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産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農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産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風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係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體人物挂件和抽象裝飾件等。 |
|
黃山名茶
琅源鬆蘿 産於萬安鎮福寺村鬆蘿山,是我國最早的名茶之一,也是炒青的始祖,品質獨特,聞名全國。
白嶽黃芽 産於“白嶽”齊雲山,茶色黃隱翠,白毫顯露,一葉包一芽,湯色清澈明亮,咽後生津止渴
名州炒青 “屯緑”中的極品,産於流口鎮名州村,有“頭泡清,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還醇”的美譽。
金臺毛峰 産於鄭灣鄉千金臺村,芽葉肥碩,香高清鮮。
新安源銀毫 近年新開發的品種,如針狀,味濃厚,衝泡後湯中白毫顯露。
箬葉
主産於各個鄉鎮的高山區,是休寧縣主打的幾個出口緑色農産品。
藍田花豬
藍田花豬是全國推廣的19個豬種之一,産自休寧藍田鎮。
藍田花豬特點有三:一是瘦肉多,肥肉少;二是吃不擇食,飼養成本低,出肉率高;三是産仔率高,大約有10-14頭。
休寧縣蘭花火腿廠以藍田花豬為原料,腌的火腿,色香味俱全,暢銷國內外。
五城茶幹
主産於休寧縣五城鎮及下屬的竜灣、雙竜二村。乾隆皇帝南下江南時親自品嚐,稱贊道“江南一絶”。自此五城被譽為中國茶幹之鄉。
貢 菊
又名徽菊,與抗菊、滁菊並稱中國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為貢品獻給皇帝,故名“貢菊”。貢菊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經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貢菊具有疏風散熱、養肝明目、清涼解毒等功效。該縣主要産於蘭田、南塘一帶。
竹 器
休寧縣盛産翠竹,歷史悠久。目前該縣張王樓製造廠竹雕産品已遠銷東南亞各國。竹製工藝品與竹編、竹雕、竹拼三大係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産品製作精細,造型別緻,圖案新穎,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産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農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産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風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係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挂件、立體人物挂件和抽象裝飾件等。 |
|
- n.: Xiuning County
|
|
休寧 |
|
地理 | 安徽省 | 黃山市 | 鄉鎮 | ????業公司 | ????務管理局 | 休寧 | 徽州 | 古建築 | 安徽 | 行政村 | 更多結果... |
|
|
休寧縣蘿寧街 | 休寧縣中醫院 | 行休寧縣南山中 | 黃山休寧縣賓館 | 休寧縣石林賓館 | 休寧縣海陽飯店 | 休寧縣人民醫院 | 休寧縣狀元博物館 | 休寧縣????務管理局 | 休寧縣衛生防疫站 | 休寧縣齊雲山賓館 | 休寧縣工藝美術廠 | 休寧縣婦幼保健所 | 休寧縣地稅局信息中心 | 休寧縣中醫兒科門診部 | 安徽省休寧縣中醫院 | 休寧縣血吸蟲病防治站 | 黃山市休寧縣竹膠工藝板廠 | 休寧縣旅遊美術工藝廠 | 黃山休寧縣鳳凰山賓館 | 黃山休寧縣齊雲山賓館 | 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林昌竹服工藝廠 | |
|
|
海陽鎮 | 渭橋鄉 | 嶺南鄉 | 萬安鎮 | 藍田鎮 | 蘭田鎮 | 五城鎮 | 溪口鎮 | 板橋鄉 | 齊雲山鎮 | 東臨溪鎮 | 流口鎮 | 商山鄉 | 山鬥鄉 | 榆村鄉 | 竜田鄉 | 汪村鎮 | 陳霞鄉 | 鶴城鄉 | 源芳鄉 | 璜尖鄉 | 白際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