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鐵路客運營業站 : 中國 >河北 >唐山 > 灤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郵編:063700 代碼:130223 區號:0315
  拼音:Luán Xiàn,Luan Xian
  
    灤縣位於河北省東部,灤河西岸,地處東經118°16′,北緯39°35′。西北距北京220千米,西南距天津136千米,西距唐山35千米,東距秦皇島82千米。面積1028平方千米。人口54萬(2004年)。全縣轄12個鎮:灤州鎮、響堂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縣政府駐灤州鎮。
  
    地處灤河下遊,北部多山。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0.5℃,年降水量721.8毫米。礦藏有鐵、煤、石灰岩、石英砂等。京哈、京秦、七(道橋)灤(縣)、卑(傢店)水(廠)、坨(子頭)(京唐)港鐵路及205、102國道和平(泉)大(清河)公路在境內縱橫交會。特産有“東路花生”。評劇和皮影是古灤州的兩大地方劇種。1911年末爆發的辛亥灤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迷𠔌村,據傳是“老馬識途”典故的發生地。
行政區劃
  灤縣古稱灤州。據《遼史·地理志》載:“本古貢洛城。灤河環繞……”漢代設海陽縣,遼太祖以俘戶置灤州(治今灤州鎮)。1913年改灤州為灤縣,州、縣均因灤河得名。
  
    1997年,灤縣面積1 027平方千米,人口52.4萬,轄7個鎮13個鄉。縣政府駐灤州鎮。
    2000年,灤縣轄8個鎮、12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36151人,其中: 灤州鎮 95781 響堂鎮 37381 東安各莊鎮 38547 雷莊鎮 36463 茨榆坨鎮 25538 榛子鎮 43185 楊柳莊鎮 23586 油榨鎮 30002 鄭莊鄉 12907 泡石澱鄉 13373 古馬鄉 14834 興隆莊鄉 17623 樊各莊鄉 23053 馬莊子鄉 17007 九百戶鄉 32879 小馬莊鄉 20709 西曬甲坨鄉 14665 馮莊鄉 11672 竜坨鄉 12516 高城子鄉 14430
    2002年底,灤縣面積1028.5平方千米,人口53.44萬。轄12個鎮,24個社區、504個行政村。縣政府駐灤州鎮灤河路5號。
唐山市灤縣簡介
  灤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地處燕山南麓灤河西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8°14′3”——118°49′45”,北緯39°34′39”——39°58′25”。東西長50.9公裏,南北寬43.8公裏。東與盧竜、昌黎隔灤河相望,南和灤南縣相接,西鄰豐潤、古冶區,北靠遷安、遷西二市縣。全縣總人口60萬人,土地面積1028平方公裏,102685.95公頃。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沿海地區開放縣。縣城分新城、老城兩部分,相距5公裏。距唐山市中心區47公裏,距天津港136公裏,距秦皇島港82公裏,距京唐港76公裏,距北京260公裏。灤縣轄12個鎮:灤州鎮、響堂鎮、東安各莊鎮、雷莊鎮、茨榆坨鎮、榛子鎮、楊柳莊鎮、油榨鎮、古馬鎮、小馬莊鎮、九百戶鎮、王店子鎮。
  灤縣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鼕季受西伯利亞和蒙古冷空氣的影響,盛行偏北風;夏季受海洋氣團和太平洋高壓的影響,盛行偏南風。具有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悶熱多雨、秋季晝暖夜寒、鼕季寒冷少雪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0.5℃。全年平均日照2651.5小時。常年平均降水量714.5毫米。
  唐山市灤縣近幾年發展較快,也是也是投資的熱土。2008年經濟總量預計400億元,財政收入約為12億元。
地形、地貌
  灤縣地勢北高南低,沙河以西及白竜河、橫河以東為山丘區,面積395.75平方公裏,其中山丘面積為219.41平方公裏,占全縣面積的22%, 主要山脈有羅傢嶺、青竜山、魏峰山、風山、橫山等。境內最高峰城山 峰海拔高程535.7米,一般山丘海拔高程200—30米之間。中部平原區 面積603.25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60.4%,京山鐵路以北,地面高程 在海拔50米以上,局部有山丘出露,地勢較為平坦,京山鐵路以南地面 高程一般在30—50米,由於受風沙影響及河流切割,沙丘溝𠔌出現較多。 本縣地處灤河、沙河、陡河流域,境內有九條較大河流。其中灤河、沙河、管河為過境河流,橫河、溯河、竜灣河、狗尿河、嶽傢河和小青竜河發源於境內,灤河、橫河、沙河、管河、竜灣河屬長年性河流。其餘四條河屬季節性河流,除汛期宣泄洪水外,平時基流甚少。東界灤河在本縣境內總長40.29公裏,京山鐵路以北長25.2公裏,屬山間河道,京山 鐵路以南長15.09公裏,屬平原河道。1962年最大洪峰流量3.4萬秒立方 米。基流也較為豐富,本縣利用灤河水灌溉較為睏難。
歷史沿革
  灤縣歷史悠久,早在2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已有人類在此生息。唐虞時,為冀州幽州地,商為孤竹,周近山戎,秦漢屬右北平郡,隋屬盧竜,唐設石城、馬城二縣地,遼天贊二年(923年)設州,歷經金、元、明、清、中華民國諸代1935年淪為日偽統治區。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與鄰縣解放區分別組建過豐灤遷、遷灤盧和灤西、灤北等聯合縣。1948年11月29日,縣城解放,1949年3月26日,灤西縣並入灤縣。1954年6月,灤南縣並入灤縣。1958年11月21日,灤縣劃入唐山市,為灤州區。1959年6月23日,復建灤縣。建國後,灤縣屬唐山專員公署所。1983年5月地市合併實行市管縣體製後,灤縣改屬唐山市領導。
  灤縣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早起遼代就建有寺廟、古塔。如灤河沿岸由北嚮南就曾建有夷齊廟、雪峰寺、偏涼汀、文峰塔等名勝古跡,成為京東一帶有名的名勝風景區。清康熙、乾隆皇帝巡遊到灤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灤縣境內兩奇勝,夷齊廟與偏涼汀”“覽景目難給,千古此灤州”灤縣還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發祥地之一,1893年,詹天佑在灤縣設計並修建了中國第一座鐵路橋——灤河大鐵橋。1911年12月31日,在孫中山的直接策劃下,辛亥灤州起義爆發。河北灤師是一所具有革命傳統的中等專業學校。始建於一九一O年,始稱直隸第三初等師範學堂,後稱河北省第三師範學校。一九二九年建立了中共灤縣縣委,灤師就成為黨的活動中心。
文物勝跡
  一、 灤州八景
  岩山虎踞:位於城南1.5公裏,岩石
  裸露形如臥虎,氣勢可觀。遼世宗耶 律沅(947—951)時期,於山頂建塔,塔基以綿石砌成,上為青磚結構。塔高20米,分13層,三角形,面南背北。正面有石刻楷書“文峰塔”。左面刻“衝霄漢”,右刻“凌雲梯”。塔各節角挂銅鈴。清嘉慶十六年(1811),代理知州朱高樗思想迷信,以“岩山似虎踞,塔似虎角,若留此塔,於灤不利”為由,強行將塔拆掉。10年後,道光元年,黃剋昌署灤州,認為“塔主一邑科第,去之則不祥”,重修此塔。百多年來,文人雅士,往來過客仰其名登山觀瞻者頗多,其中有詩寫道:“山峰虎踞不知年,選勝登臨涉嶺顛,萬裏山河歸眼底,昂頭直欲上青天”。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塔被毀,現衹存一節塔基。
  灤水竜翔:即灤河大橋北武山和榆山之間的一段灤河。西岸 山形對峙,灤河水倒流 峽蜿蜒南流,麯折縈紆,矯若翔竜。若河水
  漲發,倏忽之間,變態萬狀。解放後,灤河上遊潘傢口、大黑汀兩水庫建成和引灤入津入唐工程的竣工,河水流量已大大降低。武山、榆山均因礦藏的開採,其險峻程度亦無前景。
  偏涼虛閣:位於城北3公裏橫山東麓偏涼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皇帝東巡時所建。
  因其左倚峭壁,右俯灤河,遠遠望去雲霧繚繞,若有若無,幫稱“虛閣”。此閣為宮廷式建築,內分正殿、配殿、更衣殿。室內雕竜鑿鳳,金碧輝煌,有“小金鑾”之稱。外有宮墻環繞。周圍是清去亭、益香池、浮霞小樓和禦碑亭,成衆星捧月勢。禦碑亭藏有乾隆皇帝親書禦碑一塊。清未民初歷經兵焚,偏涼虛閣遭到嚴懲破壞,“文化大革命”中全部拆毀。
  橫井浮煙:位於城北3公裏橫山大覺寺前。此地原有天然石
  泉,深數丈。後人砌石為井,護以石欄。兩峰夾峙,井居其間。凌晨,井上水氣直上,形如煙霧飄渺,幫稱橫井浮煙。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拆毀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當年風韻今已無存。
  圍山泉瀑:位於楊柳莊北部,羅傢嶺以南,為天然景色。羅傢嶺之泉水自西北環而匯之,上為大竜潭,下為小竜潭,南流急下,氣勢雄偉。小竜潭水庫建成後,舊景換新顔。
  天渠應候:與圍山泉瀑一脈相承,圍山泉水瀉於泉子峪,因底部凹凸不平,形成衆多水槽。渠水入槽,槽滿自溢。據傳說,每天上午南槽溢水北槽穩,下午北槽溢水南槽穩,應時而變,古來不爽。隨小竜潭水庫的建成,已無可觀。
  金泉渠月:位於城西1公裏。明代建金泉亭。弘治元年(1488)開挖引水,種蓮植柳。後又在亭西建別故亭。池水亭臺,垂柳對蓮,夜月映照,遊人共賞。衹因此處較多沙坨,水衝沙壓,逐漸淤塞,民國初年改為農田。
  竜溪地橋:位於城西南4公裏。竜溪原為沂河上源,流經此地時,溪水潛伏入地,二裏之外復出地面。昔人投糠驗之,果為一水,故名地橋。年長日久,水流地上,“地橋”無存。
  二、 其他景觀
  夷齊廟:是後人為紀念伯夷、叔齊二賢而建,原在永平府內,明景泰五年(1455)知府張茂遷改建於油榨鎮境內灤河岸邊小山平臺上。南門樓上石匾橫書“孤竹城”三個大字。廟門外左碑刻“忠臣孝子”,右碑題“到今稱聖”。北面以樓代門,樓為“清風樓”,高約兩丈,下臨滔滔河水,其險 無比。夷齊廟地處灤河岸邊,水山相連,風景奇美,建築奇特,又有夷齊二賢故事,歷來為人稱道,解放後全部拆毀。
  響水橋:位於榛子鎮村東,原名承流河橋。建於北魏。全橋結構嚴謹,別具一格。雕刻玲瓏精緻,藝術精湛。十年動亂中,橋上石雕補視為“四舊”大加破壞,後以水泥砂漿填充抹平。1976年大地震,石橋安然無恙。
  灤河老鐵橋:俗稱灤河大鐵橋,該橋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五月開工興建,光緒二十年(1894)十二月竣工,歷時32個月。為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以“壓氣沉箱法”修築。工程耗銀78.24萬兩。至1974年正式公路橋建成後,該橋停用。
  楊三姐告狀的灤縣縣衙
  灤縣縣衙因楊三姐告狀出名
灤州起義
  20世紀初,清政府對外出賣主權,對內搜刮人民。勞動人民不甘壓榨,多次舉兵反抗。1901到1910年間,自發的反清人民鬥爭達近千次,捲入戰鬥的群衆近千萬人 (據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辛亥革命》)。灤州的東鄰昌黎縣鄉民曾聚衆搗毀????局,北鄰遷安民衆曾痛打知縣,西鄰豐潤組成了華北救命軍。後期的義和團運動以掃清滅洋為宗旨,其中大師兄張洪一直在灤州北部堅持反政府鬥爭,蔣莊蔣衛平先生與宋教仁、吳祿貞、藍天蔚等1907年在奉天 (今瀋陽)建立中國同盟會遼寧支部,被稱為“東方聖人”、“關東大俠”,吳、藍二人都是後來策動灤州起義的核心人物。
  八國聯軍由天津東下時,灤州屬必經之地。軍所到之處,且扶植痞棍,橫行霸道,“民教相仇,釀成巨案”。 灤境內的統治者,衹顧維持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無暇顧及百姓生存。天災頻生無人過問,僅自光緒九年(1883年)以後灤境東南頻河地區竟有480餘村被水湮沒。滄桑改易,民無棲止,境內饑荒,富庶氣象蕩然無存。其它地區更顯荒沙汗漫,春苦風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 (據民國《灤旱志》)。
  1、 兵諫
  1911年,清政府决定在直隸永平府 (府冶在今盧竜)舉行第三次秋操(軍事演習)。操演軍隊沿北寧鐵路 (今京山鐵路)東西會進。東路是以漢人為主的新建陸軍,軍咨使馮國璋為總統官,第六鎮 (相當今之師)統製(相當師長)吳祿貞和第二十鎮統治張紹曾為副總統官。東路軍包括第四鎮、第六鎮·第十三混成協 (旅)和第二十鎮,自東北開拔駐山海關至灤州一綫。西路軍是以滿人為主的宮廷禁衛軍,皇族大臣舒清阿為總統官,軍咨官田獻章、哈漢章為副總統官。西軍包括禁衛軍的第一、二、三混成協,由通州開拔駐豐潤開平一綫。雙方兵員共7萬多人,載濤為秋操大元帥。擬10月10日(農歷8月19日)兩軍開操,初戰西軍“敗”退卻至石佛莊。12日兩軍再戰,西軍仍敗,退卻在古冶。14日西軍轉守為攻,直勝東軍,東軍退卻到坨子頭、柏樹莊。15—17日兩軍"議和",18-19日舉行閱兵式,20日罷操。從此顯示“滿強漢弱”,維係專製統治。參加演習的第六鎮統製吳祿貞 (湖北雲夢人,1897年在日本加入興中會,1902年回國從事革命活動)、第二十鎮統製張紹曾 (河北大城人,早年留學日本,傾嚮革命)和第二混成協統領藍天蔚 (湖北黃坡人,1904年入同盟會)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時稱“士官三傑”,三人密决於開操之時,以實彈攻擊西軍,掃清禁衛軍後整軍入京,直取首都。並密約武漢同時舉兵,使清廷首尾難顧。
  不料,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黎元洪被推為大都督。清廷上下驚慌失揩,遂急令永平秋操停止,並調集各部南下武漢,鎮壓起義。西路軍陸續回京,東路軍倡興革命之舉亦被清政府得知。二十鎮中之王金銘 (第二十鎮七十九標一營管帶)、施從雲 (七十九標二營管帶)、馮玉祥 (第八十三標三營管帶)等革命派極力敦促張紹曾即刻舉兵,響應南方革命。反對派潘榘楹 (山東濟寧人,標統)、範國障(天津人,二十鎮標統)等人則力主赴湖北鎮壓起義。此時張紹曾收到彭傢珍 (四川金堂人,曾任雲甫新軍第十九鎮隨營學堂管帶兼教訓官、天津兵給司令部副官。後加入同盟會)的急電,要張在灤州扣留由彭負責押運支援南方的軍火。張見電即刻行事,共截獲槍5000支,子彈500萬發。
  張紹曾截獲軍火後,以為實力大增,逐於12月29日電奏清廷,實行兵諱,提出“廢除內閣,速開國會”,表示衹要“實行立憲”,即可“停軍不發”同時提出改革的十二條政綱:
  ⑴大清皇帝萬世一係。 ⑵於本年內召集國會。 ⑶憲法由國會起草,以皇帝之名義宣佈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認。 ⑷締結條約及講和,由國會取决,以皇帝之名義行之。 ⑸皇帝統率海陸軍,但對國內用兵時,必經國會議决。 ⑹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殺勿論”之事。 ⑺特赦國事犯。 ⑻組織責任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後,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國務大臣由總理大臣推薦任之。皇族不得為國務大臣。 ⑼國會有修改憲法之提議權。 ⑽本年度預算未經國務議决,不得適用前年度之預算支出。 ⑾凡增重人民之負擔,須由國會議决。 ⑿憲法及國會法之製定,軍人有參與權。(李劍農《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第111頁)
  在灤州兵諫的同一天,山西民軍殺死巡撫陸鐘奇宣佈獨立,給清廷以極大威脅,於是不得不答應《十二條政綱》,把“嚴懲”改為“嘉奬”,說張紹曾“忠勇體國”賞給“侍郎銜”,並以皇帝名義下《罪巳詔》,宣佈開放黨禁,釋放政治犯,撤銷皇族內閣,維新更始,實行立憲,還以灤州兵諫的“十二條政綱”為藍本,起草了憲法,稱為《重大信條十九條》。清廷一方面假意奉承,暫避兵鋒;一方面緊張部署,露出殺機。任命張紹曾為“宣撫大臣”,南下長江一帶,調離灤州,削去兵權。將第三鎮由東北調至廊坊,切斷了張、吳二隊會合的可能;將灤州以西的車皮全部集中於京,以防灤軍乘車西進。11月7日調第六鎮統製吳祿貞署理山西巡撫,削去兵權。當吳行至石傢莊時,清政府派人將其暗殺。又收買潘榘楹代張為第二十鎮統製,接着把二十鎮分散調開,化整為零。將七十八標調往關外,將七十七標移至錦州,第八十標開到臨榆 (撫寧),灤州衹剩標統(團長)嶽兆麟所率領的第七十九標團部及三營駐紮在灤州車沾,一、二營駐紮在灤州北關“直隸第三師範學校”院內。革命派骨幹被分散。
  張紹曾認為吳祿貞一死,“應援斷絶”,“盡成泡影”,“鋌而走險,徒取敗亡”;另一方面,他又輕信於清廷所頒布的《十九信條》,認為“朝廷銳意維新,定卜可達希望”,因此,交出兵權,避居天津 (後被政敵所害)。灤州兵諫宣告失敗。
  2、起義
  參與灤州兵諫的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等人,早在進駐灤州之前 (1907年)就組建了“武學研究會”。名曰讀書,實在傳播革命思想,聯絡同志,密圖舉事。研究會的聲望日增,引起協統潘榘楹的懷疑。恰在此時,研究會收到寄自長春的“山東同鄉會”簡章。而研究會會員多為山東籍人,於是立即改“研究會”為“山東同鄉會”。祖籍山東的潘榘楹不僅消除了疑心,且自任同鄉會會長。王金銘等為會內幹事,施從雲、馮玉祥等為會外幹事。凡山東籍官兵皆為會員,部分他省人也做了名義會員。他們藉同鄉會活動的機會繼續宣傳革命思想,原有的“武學研究會”名亡實存。同鄉會先後派人到奉天、北京、天津、唐山、灤州各地活動,“暗作革命機關”。在二十鎮駐紮灤州以後,革命的火源進入灤州。
  中國同盟會十分關心灤州的革命活動,曾派北方總代表王葆真四次來灤,條陳大計,疏通領事,籌集經費,力主屐起義,推翻滿清。在他離開灤州時,留下四條意見,(大意)①袁世凱對灤州早有戒心,應十分警惕;②要矢志革命,見義勇為,謀定後動,决策製勝。③聯絡民軍,遊擊作戰,廣結聲源。④駐灤軍第三營管帶張建功靠不住。實踐中,證明上述意見都是正確的。
  在清末混亂的政局之下,武昌起義成功,駐灤革命分子深受鼓舞。1911年11月24日,武昌起義軍政府鬍鄂公(湖北江凌人,辛亥革命時任軍政府高等偵探科長)應邀抵津,與共和會的孫諫聲 (山東諸城人,曾發起成立鐵血會,密謀反清,暴露後潛入新軍二十鎮任隊官)、白雅雨 (江蘇通州人,名鋪昆,天津共和會會長)等共同策劃北方革命。12月15日,鬍鄂公同孫謀聲等6人由津抵灤,肯定了灤州起義之必要,並確定施從雲為司令,王金銘、張建功為軍政府正副大都督,同時聯絡了二十八路英雄 (註),刻製了 “北方革命軍政府大都督”和“總司令”印信。
  1911年的灤州形勢,巳引起反動勢力的重視。為策動起義,天津共和會先通過私情穩腳灤州,鬍鄂公回津後又派員赴灤調查。會長白雅雨幾經坎坷親赴灤州,以坨子頭為中心四出活動,晝夜宣傳。
  灤州警務長張註東本屬開明新派。據此,白雅雨等於12月29日帶20餘人直入曹務所 (今灤縣老城西街路北郵局院內)遊說張註東,張欣然應命並自願引白赴州簡 (灤縣人民政府舊址)勸降知州朱佑葆。白等見朱,開誠布公,曉以大義。朱當即應允,並議定“自今日起以灤州衙署為北方革命軍政府駐地,凡各稅款一律交軍政府以做軍需”,並命張註東領兵丁四人去永平????務局灤州第三區徵收局,清查賬目,上繳款項。
  白雅雨等攜款離州衙,往北關師範學校面見王金銘、施從雲。同時他們還爭取了省咨議局議員李津舟、裴廷楹等人,約在天津響應,購置軍火,以備補充。此時,駐坨子頭的共和會同志衹知白雅雨等由津抵灤,不知其工作進展之順利,當探知白等己入北關師範時誤認為被反動軍官扣押,於是集兵入城,準備犧牲以救。雙方見面後纔轉驚為喜。值此,形成北方革命協會與灤州新軍的正式會合。
  按計劃,灤州起義爆發後,灤州革命軍編為第五軍,鄂湘、寧皖、徐州、煙臺、秦晉分別為第一、二、三、四、六軍。大計巳定,各地多有聯絡。靳廣隆 (任丘起義領袖)、王治增 (通州起義領袖)等都曾派人來灤聯繫。丁開璋等人聯絡的“關東響馬”也有百人陸續來灤;山東煙臺義軍準備從秦皇島登陸。“灤州起義”事機巳熟,萬難久待。於是王金銘親赴海陽,與駐在該地的第八十標三營管帶馮玉祥密談起義具體事宜。
  王金銘從馮玉祥處回到灤州後,及時嚮白雅雨、石敬亭、凌鉞、鹿鐘麟、韓復榘等報告海陽之行的結果,决定宣佈灤州獨立。
  1911年12月30日晚,以王金銘、施從雲、馮玉祥3人的名義給清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上海和議代表伍廷芳、唐紹義和駐天津的直隸省咨議局齊發通電,申明“全體主張共和”乃“人心所嚮,非兵力之可阻”“非共和難免人民之塗炭,難免外人之干涉”。又派共和會駐灤州代表李孝通赴津給鬍鄂公送信,要求北方革命協會立即派人來灤指導革命。
  31日,王金銘等將灤州獨立的决定告知本標標統嶽兆麟,爭取他一道革命。嶽表示“革命危險”,嘆噓不已。並且於次日凌晨逃往開平,嚮通永鎮總兵王懷慶告密。王聞訊即電告袁世凱。袁見電後一面派王懷慶到灤州“便宜行事”進行宣撫,一面調兵鎮壓起義 。
  1912年1月1日,王懷慶按袁旨意赴灤州,企圖利用與王金鈕 (王金銘之兄)、施從濱 (施從雲之兄)的舊交說服王、施放棄獨立,王金銘嚴詞駁斥:“清廷誤國殃民,罪已昭著。海內義士,同舉義旗,凡有血氣者皆當振臂興起,光我民族……我輩宣言獨立詞義正大,心之所至,萬死不辭(《辛亥革命》六第348頁)。現在,大都督的位置讓給你,若是不受也休想走得!”一時衆人將王懷慶圍住,排長張振甲則以槍相逼,當夜凌鉞等人又帶領炸彈隊到王懷慶下榻的灤州車站福德恆客棧曉以大義,以示高壓。終使王懷慶欣然“答應”舉兵起義,並願就任大都督之職。
  次日,王金銘率衆官佐到灤州車站 (在今老站)迎接王懷慶進城拜印宣誓就職。行至車站南一裏的紫金山附近,王懷慶策馬西逃,直奔開平。王跑到通永鎮署後,立即配合袁世凱派來的軍隊在開平、雷莊一綫布下重兵,並拆除鐵軌,以阻義軍西進。
  鑒於嶽兆麟、王懷慶二人先後生變,義軍提前於1912年1月2日在灤州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推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雲為總司令,張建功為副都督,馮玉祥為總參謀長,白雅雨為參謀長,周文海、張良坤為秘書長,朱佑葆為民政部長,孫諫聲為軍務部長兼財政部長,凌鉞為外交部長,張註東為警務處長,其餘軍政長官均加新職。
  1912年1月8日,正式宣佈灤州獨立。州衙大門摘下竜旗,挂上軍政府牌匾。同時草擬發佈了“警告直隸同胞”等十二個佈告和對內、對外宣言以及給各國領事館的照會。
  宣佈灤州獨立的當天,州城內的各商號懸挂白旗,以示反正。四街醒目處均書“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漢灤州光復”以示廢止宣統年號。青壯年皆以剪掉發辮為榮。軍政府佈告州民,申明約束,廢除苛捐;禁止非刑,解放民衆。通告各國公使:“鄰國友邦,嚴守中立,凡義軍未起前之條約自應遵守不違……”。各國使館推俄國領事為代表來灤,表示承認灤州軍政府為交戰團體。
  1月4日,王金銘、施從雲率隊誓師並嚮清廷發出聲討檄文,指斥清廷專製“肆彼淫威,濫施殺戮”,本政府位置灤州,即日振旅京津、廓清餘孽,“大江南北,巳遍竪共和之旗”,警告清廷休要“蝗臂擋車,投卵擊石”。誓罷,王金銘伏地嚮環立義軍叩首。白雅雨等相繼演說。
  宣佈起義後,不見煙臺民軍動靜,也不見馮玉祥等部前來會師 (事後知馮玉祥被袁世凱拘禁海陽),遂於4日下午扣留火車,令士兵輕裝,準備乘夜車西進,直取京津。傍晚,正待登車出發時,在車站拿獲了化裝鄉民企圖出逃的三營督隊官李德勝。從他身上搜出副都督張建功 (三營管帶)密送王懷慶的軍事情報。王金銘一面關押了李德勝,一面通知張建功速來北關。張建功知其陰謀敗露,便公開叛變,命其所轄的三營兵分兩路進攻義軍,一路在城外佈防嚮一、二營側面攻擊,一路在城內憑垛口嚮一、二營正面射擊。
  這一突然事變,打亂了義軍預定部署,急命王鴻升、石敬亭二人率隊還擊。在義軍打擊下,城外叛軍死傷過半,餘部逃入城內固守。一、二營也頗有傷亡,一營隊官葛盛臣於東門外陣亡。郭鳳山力勸張建功投降未應,自墮城而死。張建功遂關閉城門,大肆搜捕義軍。孫謀聲被搜出後,張謊說帶其出城,行至城西南角被殺害。孫的隨行人員李秉祥寧死不屈,竟被挖去心肝;張振甲被張建功斷指剜眼後又塞屍灤河冰窟……。
  雙方激戰到晚8點多鐘,義軍仍未攻下州城。王金銘、施從雲等决定放棄灤州,執行西進計劃。當軍車行至雷莊東約8裏處,發現鐵軌被拆,全軍下車奮勇迎戰。佈防在雷莊的除王懷慶所部淮軍外,還有袁世凱調來的清軍第三鎮第六協第十二標的三個營。其中二營探防隊長譚慶林部夾在革命軍和清軍中間,因兩面挨打,而鳴號停戰。革命軍以為敵人求降,遂鳴號同意暫停。清軍誤認為革命軍求降亦鳴號停戰,並要革命軍代表前去議和。王金銘、施從雲輕信敵言,前往敵陣議和,在敵陣前歷數清廷罪惡,王懷慶唯恐動搖軍心屍立命殺之L1月5日,王、施等多人就義於雷莊。白雅雨突出重圍,欲赴天津再圖大舉,不幸在古冶被清軍抓捕。在刑場上,白雅雨拒絶下跪,被王懷慶砍斷雙腿和頭顱。就義前曾賦詩,
  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隨日月旋。
  耿耿此心志,仰望白雲間。
  悠悠我心憂,蒼天不見憐。
  希望後起者,同志氣相連。
  此身雖死了,千古美名傳!
  灤州起義,“這樣一個在帝製勢力的重圃下生長起來的革命運動,因為本身的脆弱,領袖人物的幼稚與急躁,以及姦人的詐騙破壞,終於瓦解,成為一場悲痛的失敗”(馮玉祥《我的生活》)。
  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因灤州迫近京津,大大動搖了清朝軍心,大長了甫方士氣”。(王昆侖,見1982年9月16日《人民日報》)灤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整個革命運動起了推動和促成的作用,在1936年的《國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復,發軔千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高度評價灤州起義。這次起義之後,使清廷深知其大勢已去,恐懼日深。終於在一年之後土崩瓦解,結束了清朝200多年的封建統治。
  附:唐山簡介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沿海重工業城市。唐山市地處環渤海灣中心地帶 ,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秦皇島市接壤,西與北京、天津毗鄰,是聯接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的咽喉要地和極其重要的走廊。
   唐山市是河北省經濟中心,同時也是未來發展前景最好的一個城市。 唐山市是我國京津唐大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新型高科技工業基地和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中國海運中心之一和東北亞重要城市,著名的現代化生態城市,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大城市,被譽為北方深圳!
   現轄2市6縣6區和6個開發區(管理區、工業區、園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裏,人口約730萬。市區面積3874平方公裏,人口約310萬;唐山地區2008年城市建成區(含縣城)面積約420平方公裏(再經過十年,唐山地區城市建成區可以達到750——800平方公裏),唐山地區城市人口2008年為300萬(2020年可達550萬左右),唐山中心城市2008年建成區面積為130平方公裏,2020年將達到230平方公裏。唐山是全國發達富裕充滿活力的大都市,同時也是我國科學發展的前沿!在200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群衆和專傢評選中(評選十名)唐山市排名第五,唐山市還多次被評為國傢園林城市和國傢衛生城市及全國文明城市!
   環渤海新聞網(www.huanbohainews.com.cn)是由唐山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管,唐山勞動日報社主辦的新聞綜合網站。是唐山繼報紙、電臺、電視臺之後的第四新聞媒體。它立足唐山,面嚮環渤海地區,嚮東北亞輻射,是世界瞭解唐山,唐山走嚮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窗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南到北出現了三次重要跨越,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我們記住了深圳;90年代(改革開放深化期)我們記住了上海浦東;新世紀(科學發展新時期)我們將記住唐山和唐山曹妃甸!
   唐山是震後崛起的新型城市,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市政設施配套,環境清新優美,現代化水平較高。城市自來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集中處理率、供熱普及率分別達到 100% 、 98% 、 95% 和 97% ,均居全國同等城市領先水平。 1990 年唐山在全國第一個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奬”, 2004 年獲得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奬”。唐山交通四通八達。與北京聯合建設的京唐港,已與國內外130 多個港口實現通航,躋身全國港口20 強;曹妃甸深水碼頭已全面開工建設,進展很快。京哈、京秦、大秦三條幹綫鐵路和京榆、唐秦、京唐三條國道穿境而過,京瀋(唐山段)、唐津、唐港、唐曹,承唐,沿海,遷曹(規劃)多高速公路交織成網,環城立體互交,構成了非常便捷的現代化交通網絡。現在唐山國際機場也正在加快建設,唐山未來的交通將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
   唐山2008年起,以“四大功能區”建設(曹妃甸國際生態城、鳳凰新城、南湖生態城、空港城)為重點的現代化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格局已經形成。唐山曹妃甸國際生態城(唐山與瑞典意大利荷蘭新加坡等合作,全國衹有上海浦東中英生態城,天津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可以與之相媲美)到2020年,將投資1萬億元建成一座120萬人口的世界一流的生態城市、港口城市、示範性城市、國際性城市和環渤海中心大都市,這座由智慧的唐山人民建設起來的國際生態大都市,回答了未來100年甚至200年後世界城市發展的方向!2008年已經開始實施路、水、電、訊等配套設施工程,2009年將完成新城造地15平方公裏,濱海大道、曹妃甸行政中心、高檔住宅區、各種星級酒店和高規格的體育場館等大批重點項目約50多個已經加緊啓動和開工;鳳凰新城 劃面積23平方公裏,是具有商務中心、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總部基地等功能的現代化標志性新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公建、世界巨頭投資的商業及高檔住宅項目2009年進展得如火如荼;南湖生態城 劃面積91平方公裏,是市民中心、休閑度假勝地、在全國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創意園區和生態型示範新城。擴湖工程、環城水係一期、遺址公園、環湖景觀大道、封山緑化、開灤國傢礦山公園等工程2008年底已經完工,市民中心、工人文化宮、南湖美食城、高檔住宅樓、寫字樓、五星級大酒店、高科技裝備製造業産業園和動漫基地以及平房改現代化樓房等項目在2009年已經開始建設;空港城 劃面積20平方公裏,是以高新技術産業、現代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等新經濟産業為支撐的國際化、創新型新城。概念性總體規劃已經完成,村莊搬遷改造、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在2009年已經開始全面啓動了。
相關詞
教育學校高中教學唐山專科地震地質災害
破壞性地震
分類詳情
張開九百戶鎮張開王店子鎮張開油榨鎮張開雷莊鎮張開灤州鎮
張開茨榆坨鎮張開小馬莊鎮張開古馬鎮張開東安各莊鎮張開響堂鎮
張開楊柳莊鎮張開榛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