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地理位置】
長安鎮屬浙江省海寧市。位於錢塘江北岸、海寧市西部,北鄰桐鄉市,西南接壤杭州市 余杭區。隔江相望杭州市蕭山區。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01省道、穿境而過,均設站點或出入口;320國道、杭東繞城公路出口處分別距鎮區6公裏、2公裏。境內設有省級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産業基地。 長安是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全鎮總面積91.9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8個社區,常住人口8.3萬。流動人口約4萬。
【特色産業】
2004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4.02億元,2007年單農業開發區工業産值已達91.28億元。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十分明顯,經濟運行呈現高開高走,效益不斷攀升的良好態勢。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異軍突起。傳統工業以成品沙發、皮件製革、五金製鎖、印刷包裝、絲綢紡織五大行業結構。小五金頗具規模,是全國最大的指甲鉗和鎖具生産基地之一。 農業形成花卉、苗木、特種水産、優質水果四大特色産業塊。擁有“長安”、“康藝”鮮切花,“牧港”河蟹,“海寧桑”,“聖品”葡萄等農産品品牌。以長安花卉園區為竜頭,全鎮共種植花卉170公頃,是浙江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産基地,鮮切花連續四年被評為浙江省農博會金奬。
【小鎮歷史】
長安,一名長河。長安之名,當自長河衍化而來。一說寓祈求長治久安之意。《明志》因土音近似,訛作“長杭”。文天祥詩作“長堰”,實則為同一地也。長河即上塘河及境內主幹河道,古時北來旅客至杭,大多取道於此。後人復以長河引申成為別名修川。
長安自古即為南來北往的水陸要衝,唐宋時建為市鎮。據清王德浩《硤川續志》記載:“唐開元十一年(733年),縣令路宣遠置……鄉市二:一曰長安市,一曰硤石市。”南宋《鹹淳臨安志》並載長安鎮與長安市之名。元《九域志》亦有“長安一鎮”之稱。又有長安驛。據《鹹淳臨安志》載:“唐貞觀五年(631年)置。舊號桑亭驛,今改名義亭。”南宋建都臨安,這裏西接臨平驛,北連石門驛,為迎送官員、傳遞公文必經之地。加上漕運往來,四方客商雲集,元代曾設水陸兩站,備有船六十條、馬六十匹,日夜供調配使用,其繁忙於此可見。
長安的有名,亦緣於長安三閘兩壩。據管振之《海昌勝跡志》載稱:“三閘在長安,上、中、下三閘也。相傳始於唐,蓋自杭而東,水勢走下,故置以節宣也。”民間傳說,三閘為尉遲將軍所建,不知何本。宋《鹹淳臨安志》則謂“始於宋紹聖間”。《宋史·河渠志》中己有“長安閘”之名,並稱其“上徹臨平,漕運往來,商旅絡繹”。老壩即長河堰、長安堰,又名長官堰。嘉慶重修《一統志》稱:“長安堰……宋時建。至正七年(1347年),復置新堰於舊堰之西,今名長安壩。”堰、閘原為調節上下塘水利,便利往來船衹而設,此後商業亦因之日趨繁榮。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輳,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清朱文治《海昌雜詩》中亦有:“近自江南極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之句。當時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可見一斑。
古鎮長安還多古跡。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畫像石墓,為長江以南所罕見。俗稱“三女堆”,在 鎮西古覺皇寺西北隅(今海寧中學校園內)。原名“三女墩”,宋《鹹淳臨安志》已載其名。因避諱改“墩”為“堆”,相傳為三國時吳國大帝孫權第三女魯育(小虎)之墓,明末歷史學家談遷、清代學首吳騫、周廣業等均對此作過考證。墓在明代嘉靖間曾被盜掘。1973年,因平整工地被發現,海寧文管部門經上報批準,曾進行清理,除少量殉葬品外,在墓室內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東漢時代畫像石刻,內容有:車馬出行、庖廚、宴飲、就寢、舞樂百戲,祥瑞及歷史故事等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室之上蓋有保護房。此外,鄰近地區尚有翟妃墓(一名翟墩。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之妃翟氏卒葬於此)、魯王墳(相傳吳大帝子魯王霸與太子和不睦,賜死後葬此)。今兩處遺跡猶存。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71561男35394女36167家庭戶戶數19602家庭戶總人口(總)69699家庭戶男34342家庭戶女353570-14歲(總)124550-14歲男63130-14歲女614215-64歲(總)5128015-64歲男2552315-64歲女2575765歲及以上(總)782665歲及以上男355865歲及以上女4268戶口本地住在本地66025 |
|
長安鎮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最南端,東鄰深圳經濟特區,南臨珠江口,西連古塞虎門,北倚風景勝地蓮花山。廣深高速公路、107國道、C358省道橫貫而過,是廣州、東莞與深圳交通往來的南大門。總面積83平方公裏,轄13個村(居)民委員會,戶籍人口3.5萬多人,外來流動人口60多萬人,旅遊同胞3萬多人。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長安鎮初步實現了從農業嚮基本工業化的轉變、從農村嚮城市化的轉變、從農民嚮現代市民的轉變、從村組嚮社區化的轉變,迅速崛起為名聞遐邇的東莞市中心城鎮。李鵬、朱鎔基、尉健行、曾慶紅、李長春等黨和國傢領導人視察長安時,對長安鎮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給予了高度評價。1990年以來,鎮級共獲得了"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國傢衛生鎮"、"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等30多項國傢級榮譽;綜合實力列廣東省"綜合實力經濟強鎮"第二;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主要考核項目得分連續七年居全市第一。
【工業經濟】
長安鎮致力實施"外嚮帶動"戰略,依托有利的地理條件,努力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商前來投資設廠。至2002年底,來自香港、臺資企業共1666傢,利用外資總額19.5億美元。主要行業是電子、電器、五金、玩具、製鞋、製衣等。去年全鎮企業出口總額達到24億美元,居全國鄉鎮之首。在外嚮型經濟的帶動下,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現有私營企業508傢,投資總額11.1億,有"步步高"、"金正"等知名品牌。
2006 年底,來自香港、臺灣、日本、美國等企業共1600 多傢,利用外資總額30 多億美元;同時還擁有步步高電子、方達集團等民營企業703 傢,投資總額21.2 億元。2006 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152.2 億元,稅收20.1 億元;企業出口總額 46.3 億美元,連續九年居全國鄉鎮首位。鎮、社區、居民小組三級集體資産總額174.6 億元,其中鎮級71.1 億元、社區 67.5 億元、居民小組36 億元;有11 個社區居委會和居民小組兩級淨資産超過2 億元,最多的達到14.9 億元。先後獲得“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全國文明村鎮”等國傢級和省級榮譽稱號;鎮級工作實績量化考核結果綜合總分等主要考核項目得分連續十一年獲得東莞市第一名。
【基礎設施】
貫徹市委"一網兩區三張牌"發展思路,長安鎮多年來一直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提高競爭力的戰略工程,以超前意識和巨額投入,使基礎設施超前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镇"和"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目前,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 30多平方公裏;有國傢二級公路標準以上水泥、瀝青道路200多公裏,13條公共汽車綫路貫通鎮、村、組及各工業區;大型農貿、綜合市場16個;22萬伏變電站2座、11萬伏變電站4座,年供電量、供水量分別超過25億千瓦時和9700萬噸,電話普及率超過160%。全鎮有三星至五星級標準的酒店8傢,醫療設施齊備先進的醫院5傢,裝置有空調設備的影劇院7傢,以及文化中心、圖書館、體育中心和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文化體育設施。以蓮花山郊野公園、長安公園、長安廣場等為主體的40多個休閑景區、景點遍布鎮中心區及各村,青草、緑樹、花園處處可見--全鎮緑化覆蓋率40.2%,道路緑化率100%,在全省鄉鎮一級率先製定實施了《環境保護總體規劃》。
【精神文明】
長安鎮長期致力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努力打造"教育強鎮"和"文化名鎮",投入巨資興建了一批高檔次教育文化設施。現有設施一流、環境優美的中小學校和幼兒園26所,其中12所被評為省、市一級學校(園)。1996年普及了高中教育,去年全鎮考上大學的長安籍學生273人。2002年成為全省首批、全市第一個"廣東省教育強鎮"。在大力培養人才的同時,大量招聘科技管理及文藝人才,現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2萬多人。圍繞"做現代人、過現代生活、建現代城市"的"三現代"目標,長期堅持開展創建"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房"、"青年文明號"、"員工滿意企業"等活動。從1996年起,第年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努力共建和睦社會。目前全鎮12個農村村委會中,有9個村、組被評為市"文明村標兵"或"文明村"。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有文學、書畫、攝影、戲麯等9個群衆文體協會;先後獲得了"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群衆體育先進集體"、"億萬農民健身運動先進鎮"、全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全國竜獅運動之鄉"等榮譽稱號,1999年被定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全鎮上下講文明、講科學、好學上進、創業樂業敬業、遵紀守法、友愛互助等美德蔚為風尚。在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時,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積極創建"安全文明小區",社會治安穩安,民風祥和。 |
|
長安鎮位於縣境北部,北緯23°58′,東經111°53′,距縣城107公裏,東北與懷集縣交界,南與金裝鎮毗鄰,西、西北部與廣西賀州鋪門接壤,是封開縣的北大門。總面積139.04平方公裏,轄東山、西山、寶山、今寶、萬崗、民成、中良、新地、莫羅、金星共10個村委會和1個長安社區居委會。全鎮有山林面積14.31萬畝,耕地面積2.34萬畝,其中水田20571畝。2002年末,全鎮居民7689戶,總人口37443人,創農村社會總産值3.2億元(現行價,下同),其中農業生産總值16023萬元,工業生産總值12791萬元,一、二、三産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近年來,長安鎮黨委、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一齊抓,促進了長安鎮兩個文明建設不斷上新臺階。
一是基礎設施及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事業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有省道水𠔌綫二級水泥公路貫穿鎮境,全鎮11個村(居)委會已實現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郵電通信設施日益完善,開通有挂號包裹、特快速遞、電子匯兌及通存通取等業務。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2000門,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鎮,流動市話也於2001年開通,電信通訊事業迅速發展。建有鎮自來水廠,可足夠供給圩鎮居民及周邊群衆用水。鎮區建設佈局合理,環境潔淨衛生,圩鎮商貿活躍。鎮內有文化娛樂中心,有綫電視網絡及MMDS接收係統遍及全鎮,90%以上的居民可收看到有綫電視節目,文化娛樂設施日益完善。鎮區有衛生院1個,衛生分院1個,各村均設有衛生站,醫療衛生設備不斷完善,醫療質量不斷提高。金融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鎮內設有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所,並辦理全國通存通兌業務,2002年居民存款餘額4500多萬元,人民群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穩定。
二是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群衆開展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形成山上以發展種植竜眼、南華李、甜桔等名優水果基地和麻竹筍生産基地為主,山下發展以種植優質稻、優質蔬菜、蓮藕、果蔗等"三高"農業基地為主的架勢。近年來先後創辦了優質水果基地4000多畝,其中優質竜眼3000多畝,優質蔬菜基地800多畝,優質𠔌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八成以上。2002年全鎮發展麻竹種植5900多畝,計劃2003年麻竹種植總面積突破1萬畝。
受到上述各位研究學者的啓發,認識到“講標人”社會文化研究對南方民族研究的重要意義,尤其對嶺南民族文化交融研究的重要價值。於是在2001年夏天擬出了對封開“講標人”社會文化進行人類學田野考察的研究計劃,並於7月中旬至下旬到封開“講標人”最集中的地方--――長安鎮進行了第一次的田野調查工作。 封開“講標人”集中居住在縣北長安鎮。根據調查統計,長安鎮共有農村戶口的“講標人”6600餘人,約占全鎮人口37000人的18%。至於已經把戶口從農村中遷移到城鎮或者外地的“講標人”的人口則無法進行統計,據當地政府估計約有數百人,新出版的《封開縣志》介紹“標語”時認為封開“講標人”有7217人,這個數字是比較接近真實狀況的。 當地還有部分人口,原來是講“標話”的,因種種原因不再講“標語”,這些人口並已被當地“講標人”視為異類,列入“不講標”類別。如長安行政村內的樓下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8702男14234女14468家庭戶戶數6695家庭戶總人口(總)28284家庭戶男13878家庭戶女144060-14歲(總)117470-14歲男61980-14歲女554915-64歲(總)1494415-64歲男716115-64歲女778365歲及以上(總)201165歲及以上男87565歲及以上女113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8621 |
|
介紹
長安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中部,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現為柳州市融安縣縣城,總面積20.7平方公裏,常長安鎮駐人口58800人,流動人口約23200人。
長安鎮南距柳州110公裏,東距桂林150公裏,北通湖南、貴州。枝柳鐵路、209國道、融江河穿鎮而過,歷來是兵傢要塞和物資集散之地。
長安鎮全鎮轄35個村(街)、社區。全鎮的自來水、公路、用電、廣播電視、移動電話信號基本實現屯屯通。轄區分河東、河西兩大片,各有市場兩個,每隔2天為一個圩日。其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商貿,並有少量廠礦企業。2003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1836萬元,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3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128元。
長安鎮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與自然發展協調。1996-2000年為全區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單位;2002年獲自治區第四屆“南珠杯”競賽活動先進城市奬;2004年分別榮獲自治區“衛生鎮”和自治區“文明鎮”。2005年榮獲“全國文明鎮”稱號。
有金桔,酸菜等特産。融安縣是全國金桔之鄉,長安市場是全縣最大市場。酸菜(含頭菜),酸脆可口,遠銷東南亞各國。
旅遊勝地有融江河,民國騎樓街等。融江全長20多公裏,水面寬闊,波光粼粼,兩岸風景如詩如醉。民國騎樓街是桂北地區保存最好的民國建築群之一。
建置沿革
長安古鎮歷史悠久。於明朝建文(1399年~1401年)年間集市原設在河東,後遷至河西。時因長安酒店在此歷史最長,故名長安。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置長安鎮,稱長安鎮巡檢司(司署在大巷村)。民國元年(1912年)長安鎮屬北區,22年屬長安區,24年稱長安鎮公所,25年屬長安區。解放後,1949年12月屬長安區,1951年4月起為長安鎮,1959年為長安人民公社,1962年9月為長安鎮,至今不變。1951年4月長安鎮下轄長慶、和平、建設、新華、升平5街及水上、新民2鄉;1989年長安鎮下轄立新、建設、新華、和平、解放、河邊6街和漁業、新民2村公所;1999年3月,城東鄉的大樂、東圩、紅衛村及大巷鄉的大巷、新安、大洲村劃歸長安鎮管轄;2002年長安鎮下轄立新、解放、新華、和平、建設、新興、融江、桔東、新民9個社區及漁業、大巷、新安、大洲、東圩、大樂、紅衛7個村民委員會及1個河邊街居委會。
自然環境 長安鎮地處融江河兩岸,東、南面群山環抱。鎮境內大部分為平原,地形平坦開闊。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強,氣候溫暖,雨水充沛,鼕短夏長,雨熱同季。年均氣溫19℃左右,年降雨量在19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時數1426小時,日照百分率32%,年均太陽輻射量93.96千卡每平方釐米。融江河集水面積21585平方公裏,水能資源藴藏量6.12萬千瓦。農業耕地多為淹育性、瀦育性、潛育性水稻土和河流衝積土,土質肥沃。
經濟指標
2002年,長安鎮工農業總産值12740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8420萬元,農業總産值4320萬元;國民生産總值(當年價)46491萬元,其中第一産業4320萬元,第二産業8420萬元,第三産業33751萬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7967.06元,其中第一産業740.31元,第二産業1442.92元,第三産業5783.83元;財政總收入1739萬元,財政總支出1086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生活費收入68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7元。
農 業
2002年,全鎮耕地面積19470.6畝,其中水田13281.8畝,旱地6188.8畝。糧食總産量7297噸,水果1343噸,蔬菜10207噸。種植的品種主要有優質水稻、小洲頭菜、淮山、蓮藕、各種蔬菜、沙田柚、柑橘、臍橙等。還有桑蠶業。
鄉鎮企
業2002年,鎮辦企業、工業已發展到5148(個)傢,從業人員6769人。其中工業341傢,從業人員1163人;淨利潤3172萬元,交納稅金1586萬元。工業産品主要有竹涼席、竹沙發、花竹椅、木地板磚、木衣架、食品蜜餞等。
商 業
清嘉慶初至道光末(約1801~1850年),廣東、福建籍商人已在長安開設木材行和商店。光緒年間(1875~1908年),長安坐商已達100余家,主要有食????、雜貨、布匹、陶瓷、中西藥、紙張文具、屠宰、糧油、飲食、客棧及經紀業等。長安土産雜貨商號“廣生祥”擁有資本100萬元(銀毫),為境內最大商號。民國25年(1936年),長安已有店鋪1000余家,並自然分成行市。市場繁榮,人流擁擠。長安沿河停泊的大小船衹1000餘艘,竹木伐綿延1公裏多,水上酒樓晝夜營業,商人、小販洽談生意通宵達旦,因而被譽為“小柳州”。解放後,到2002年底止,長安鎮有商業戶1981戶,從業人員6869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億元,交納稅金2106萬元。主要行業有成衣、傢電、小五金、建材、裝潢、日用百貨、農副産品、竹木器、肉食、禽畜交易、飲食服務、旅店、酒樓飯店、娛樂廳(室)等。
旅遊資源
1.融江河風光:全長20多公裏,水面寬闊,波光粼粼,兩岸風景如詩如醉。
2.大洲生態度假村:其風俗民情和格調堪與三江丹洲古城媲美。
3.紅茶溝森林公園:天然氧吧,青山緑水,千年濃蔭,透心涼背,距長安城僅7公裏。
4.民國騎樓街:桂北地區保存最好的民國建築群之一。
風味小吃
1.長安濾粉:百年歷史,傳統工藝,廣西獨有,其粉條加燒炙的吃法令無數外地旅客不記有他。
2.融江河邊魚:廣西馳名,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皆設有"融江河邊魚"的獨門招牌。
3.蠃螄粉:柳州蠃螄粉的鼻祖。
土特産品
較聞名的有金橘、茶油、沙田柚、鼕筍幹(玉蘭片)、香菇、木耳、羅漢果、小洲頭菜等。
城鎮建設 民國25年(1936年)前後,長安已擁有大小街道10條,街道兩邊多建成3至5層帶騎樓的樓房。解放後,城區日益擴大,至2002年底,長安有街道12條,總長6.45公裏,城區內的建築面積已達6.8平方公裏,建有郵電大樓、工商銀行大廈、河東花園住宅樓和占地8公頃的綜合批發市場。
交通運輸
境內水路上可通貴州,下可通柳州、梧州;鐵路有枝柳鐵路通湖南、南寧等地;公路有209國道貫穿。
郵 電
清末設長安郵局。民國18年(1929年)5月設省營長安電話營業處。解放後,1991年9月8日開通縣城1000門程控電話,1993年10月開通無綫尋呼臺,安裝深圳産JK1000型512門模擬程控局用交換機,實現長途電話直撥。2002年底,長安城區有郵政、電信、長綫、聯通、移動電話等業務。全鎮有電話機31676部,其中移動電話19276部。
教 育
解放前,鎮內有中學1所,有區立中心國民基礎學校1所,有街道國民基礎學校9所,在校學生800餘人。2002年底,城區設有縣辦中學2所,鐵路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各1所;縣辦實驗小學1所;有鎮辦中學1所,小學8所。長安中學有教職工76人,有教學班20個,在校生976人。8所小學共有教職工285人,教學班120個,在校生3742人。中小學生輟學率在全縣最低。長安中學中考成績列全縣第五名,8所小學經柳州地區畢業統考,成績獲全縣榜首。長安第二小學首創的“圖示作文教學法”得到教育專傢的好評,成為國傢教委確定的教學實驗基地。
衛 生
解放前,境內有長安公立醫院1所(後更名長安衛生院),醫務人員10人,首任院長邱美水。另有幾傢私人診所及藥鋪。解放後,先後建立縣人民醫院、長安民族醫院(後與縣人民醫院合併)、中醫院、婦幼保健院、衛生防疫站和鐵路醫院,長安鎮建立衛生院、防保所。另有門診網點及私人診所、中西藥店遍布城區兩岸。2002年,長安鎮衛生院有醫務人員49人,有病床20張,當年被評為柳州地區十佳衛生院。
文 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桂劇已傳入長安。民國5年(1916年),已有無聲電影片在長安福建會館放映。民國34年,長安鎮設公立圖書室1間,藏書5000餘册。民間文藝有戲劇、文場、小調、錢牌、快板、漁鼓詞、令令落、山歌、舞竜、舞獅、擡龕、牌燈、旱竜船等。解放後,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電影院、文工團、廣播電視局等機構。長安鎮有文化廣播電視站、各街村文化室、青少年文化宮等機構設施。解放初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彩調戲遍布城鄉,演出節目有《王三打鳥》、《假報喜》、《隔河看親》等數十個劇目。長安業餘劇團演出彩調劇《竜女與漢鵬》,1955年選上北京演出。1956年,長安鎮和平街業餘劇團文場隊參加宜山專區舉辦的業餘文藝匯演,《武二探兄》榮獲優秀節目奬與演出奬。改革開放後,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較快,長安鎮有電視機28975臺,收視節目27套。街道兩邊有歌舞廳、卡拉OK廳、電子遊戲室等文化娛樂場。1995年,長安鎮被柳州地區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鄉鎮。
育
除傳統的舞竜舞獅、棋類外,有籃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足球、射擊、長跑、晨跑、遊泳、氣功、廣播體操等。學校體育運動每年均進行比賽,一些少年還被選送入國傢、自治區體育團體。近年,中老年迪斯科、太極劍、門球、象棋等運動隊參加自治區比賽均獲前三名。長安河東、河西均建有活動廣場和遊戲場所。2002年建成的占地100畝的“長安公園”,為市民活動及健身場所。
人 物
羅朝倫(1868~1944) 大巷村人。25歲中舉。行醫40餘年,醫術精湛,頗受社會欽敬。他研製成大痧丸、珍寶丹、二神散、白內障粉劑等特效中成藥,治愈很多病人。
吳春燕(1926~1950) 女,長安鎮人,烈士。民國31年(1942)年考入柳慶師範,34年秋後,先後在西隅小學、柳州實驗小學、大浦小學任教。1949年,竜美遊擊隊成立後,她負責婦工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1月任柳北人民解放總隊第五大隊婦工隊長。1950年2月17日,古砦區人民政府被土匪包圍,她在突圍戰鬥中光榮犧牲。當年廣西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房放(1949~1976) 女,長安鎮人,烈士。1973年考入柳州地區師專體育係學習,畢業後到東起小學任教。1976年7月16日下午5時,為搶救2名學泳溺水女學生而光榮犧牲。197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追認為革命烈士。
黃治邦(1908~1982) 大巷村人。民國18年(1929年)畢業於融縣中學,24年任融縣北區小學校長。抗日戰爭時期,他幫助籌建抗日挺秀隊,掩護中共黨員的革命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動員西隅鄉長把鄉裏槍支彈藥交給柳州北遊擊隊,策動長安商會掩護商隊長帶領全隊人馬投奔革命。解放後,歷任長安鎮公安委員會副主任、融縣副縣長、自治區人大代表、柳州地區林業局副局長。
江明(1927~2000) 長安鎮人。民國34年(194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省農委交通員,辦事處負責人,地下黨縣委副書記,遊擊隊大隊長、縣大隊副政委、縣公安局局長、區公安廳副處長、縣委書記、地委秘書長、區交通局副局長、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廣西區政協秘書長。
重要事件
民國19年(1930年)12月,工農紅軍第七軍主力19、20師,在軍長張雲逸、政委鄧斌(鄧小平)、總指揮李明瑞的率領下,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合。從三防出發,直撲長安鎮。12月5日至7日,與駐守長安鎮的國民黨韓彩鳳、覃連芳兩個師及民團3000餘人激戰三晝夜。後敵援軍趕到,紅軍主動撤出戰鬥,從三江縣方向轉移北上。紅軍經過長安,傳播革命理論,為後來中共融縣支部的建立和地方遊擊隊的組建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1996年7月16~18日,融江上遊連降暴雨,長安鎮洪水位高達127.7米,超過警戒綫9.7米,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特大洪災水位高出3.68米,全城一片汪洋,人民財産遭受重大損失。洪災期間,中央、自治區、地區派來工作組救災,並調撥大批物資支援災區。 |
|
長安街道辦事處位於臨湘市域中部偏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轄區內有緑樹成蔭的國傢級森林公園——五尖山,有風景秀麗的長安河橫穿而過,有連接祖國南北大動脈——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國道。山水相依,緑樹環繞,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
明洪武十年(1381年)始設長安驛,相傳東晉時有長安人氏避亂來此落籍,因稱長安。清代屬王禾上、下裏:民國初分隸一、二、;四區。民國6年(1917)粵漢鐵路北段通車,設車站於此,遂逐漸發展為集市。民國19年(1930)縣治由陸城搬遷至此,民國重建縣城。1949年8月為長安鎮。1953年改名城關鎮,隸一區;1960年10月建城關人民公社;次年8月改為縣屬城關鎮,轄長安、五裏兩居委會和圍城、城鄉2村。1988年擴大城關鎮行政範圍,將長安鄉的長城、飛躍、農科、石咀4村及五裏鄉的五裏村劃歸城關鎮管轄。1992年,城關鎮改稱長安鎮。1995年,湖南省民政廳下文撤銷臨湘市長安鎮,設立長安、橋東兩個街道辦事處。至2007年4月由長安鎮撤鎮設處成立長安街道辦事處。辦事處下轄9個社區居委會,3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0.7平方公裏,轄區內行政、事業、企業單位230傢,轄區人口12萬人。年工農業總産值達9.3億元,完成財政總收入758.8萬元,實現了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520元,招商引資額纍计達7000萬元。改革開放以來,長安人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先後獲得湖南省治安模範鎮、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嶽陽市小康鎮、嶽陽市轉變幹部作風一等奬等殊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6043男44526女41517家庭戶戶數24025家庭戶總人口(總)83318家庭戶男42770家庭戶女405480-14歲(總)190840-14歲男106210-14歲女846315-64歲(總)6372215-64歲男3232915-64歲女3139365歲及以上(總)323765歲及以上男157665歲及以上女166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67342 |
|
長安鎮位於績溪縣西北部,東鄰板橋頭鄉、華陽鎮,南連歙縣、臨溪鎮,西、北與上莊鎮、旌德縣接壤,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裏。1992年3月由原鎮頭鄉、原尚田鄉部分村合併建立長安鎮;2001年10月原浩寨鄉和大源鄉部分村並入長安鎮;2005年轄鎮頭、大源、莊團、馬道、大𠔌、高楊、坦頭、梧川、浩寨、下五都10個村民委員會,60個村民組,總人口23118人,其中農業人口21978人。省道217綫南北貫穿全鎮,與縣道鎮蜀綫、鎮上綫在鎮頭相匯。鎮人民政府駐鎮頭村,距縣城27公裏,為嶺北重要交通樞紐。
境內多山,西北有大會山脈,南有徽嶺山脈,東、南屬中低山,中部及西、北部為丘陵盆𠔌。西、南之水匯入大源河,入新安江;東、北之水為徽水河之源,入青弋江。境內土壤以黃紅壤為主,坦頭、馬道一帶盛産優質粘土。全鎮現有山場6727公頃,耕地1958公頃,其中水田1336公頃,桑園405公頃,茶園70公頃。
境內農業以糧油、畜牧、蠶桑、竹木為主,其他經濟作物(高山西瓜、大棚香菇、茭白、中藥材等)為輔。境內有國營鎮頭林場、大會山林場。近年來長毛兔養殖發展迅速,存欄量6萬衹以上,2005年被宣城市授予“長毛兔之鄉”稱號。境內有個私企業57傢,主要經營行業有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竹木加工、布絨玩具、釀酒、小水電等,2005年有明雁機械公司、新惠玩具公司、馬道木竹製品有限公司3傢縣級規模以上企業。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1.42億元(比2004年增長12.5%),其中農業總産值0.70億元,農民人均收入3131元(比2004年增長8.9%)。
境內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生態優越,勝跡衆多。自然景觀有華陽十景之一的大會晴峰,黃山七十二峰之一的黃高峰。浩寨馮村是省級“百佳”生態村,被省列入古村落名錄;莊團鬍傢新石器時代遺址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9462男4904女4558家庭戶戶數2754家庭戶總人口(總)9441家庭戶男4884家庭戶女45570-14歲(總)18000-14歲男9430-14歲女85715-64歲(總)685815-64歲男360815-64歲女325065歲及以上(總)80465歲及以上男35365歲及以上女45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9088 |
|
圖們市長安鎮位於圖們市西北部,東與圖們市相連,西與延吉市接壤,距圖們市22公裏,距延吉市32公裏。
一、長安鎮的歷史沿革
長安鎮區域是滿族的故鄉之一。境內的城子山山城古遺址證明,早在1200年以前,滿族的前身女真人就在這裏勞動生息。清初,此地為禁墾圍場,光緒初年建屯,屬南崗招墾局志仁社,1913年屬延吉縣志仁鄉葦蘭屯,1929年分別屬第一區長山、盤安、艾葦等鄉管轄。1936年將長山、盤安兩鄉合併,並由兩鄉名中各取“長”字與“安”字,命名為長安村。1945年11月改為長安區,1950年列為第一區,1956年3月份分別成立磨盤鄉、長安鄉,1958年4月磨盤、長安兩鄉合併成立長安鄉。1958年11月改為長安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為長安鄉,1984年11月復改建為長安鎮。1988年7月劃歸圖們市。
二、自然情況
長安鎮位於圖們市西北部,駐地葦子溝,距市政府22公裏。長安鎮幅員面積256.3平方公裏,下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69個自然屯,總人口10,446人,3,752戶。現有耕地面積2,427公頃,林地7,248.6公頃,草原面積1,794.8公頃。
長安鎮是圖們市農業發展較為突出的農業大鎮,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烤煙等;水利資源較豐富,有水産養殖地21處;農業機械化有所發展,依蘭河、榛柴河在境內流入布爾哈通河,設有電灌站28處,灌溉面積達7千餘畝,機耕地面積達3,000餘畝。野生植物、動物:鬆茸、蕨菜、兔雉、狍子、狐狸。其它資源:石灰石、鐵礦石、基建石、硅石、大理石、煤炭、料石。
三、社經濟發展狀況
05、06年,長安鎮政府全面實施“産業立鎮”、“牧業強鎮”、“項目興鎮”、“旅遊富鎮”的四大戰略。全年工農業産值收入 6,575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收入4,446萬元;工業總産值收入2,129萬元;其他勞務收入1,119萬元;財政收入130.5萬元;全鎮農民人均收入3,540元。
境內各類企業戶數達7戶,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2戶:一是延邊廣濟冰凍蘋果梨有限公司;二是河東農副(山野菜)産品加工廠。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圖們市珍珠岩廠。繼建企業有:一是植物保護液有限公司;二是吉林佰藍飲品有限公司;三是竜傢美苑;四是延邊興鞍異型材料有限公司。
堅持以市場為導嚮,積極引進經濟作物新品種,大力推進産業化經營和種植業的結構調整。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為2,16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為1,760公頃,特産主要以煙葉、中藥材、地栽木耳、木耳桿、平菇、林蛙、鬆茸、果樹等為主。2005年糧經比例達到66 : 34。煙葉是該鎮特産業的主力軍,已成為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5年全鎮煙葉種植面積達到168公頃,新建烤煙房19個,全鎮煙農人均預計收入4,000元。積極推廣黃牛改良,加大對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扶持力度,並出臺了一係列優惠政策,提高了農戶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使該鎮的畜牧養殖業保持着穩定的發展勢頭。2005年,全鎮黃牛養殖6,251頭;生豬養殖3,519頭;羊養殖5,769衹;禽養殖334.1萬衹;鹿存欄76衹,肉類産量達395噸,牧業産值達586萬,已真正成為農民的“小銀行”。
四、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8327男4347女3980家庭戶戶數2762家庭戶總人口(總)8250家庭戶男4293家庭戶女39570-14歲(總)13710-14歲男7190-14歲女65215-64歲(總)627015-64歲男332215-64歲女294865歲及以上(總)68665歲及以上男30665歲及以上女38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7453 |
|
長安鎮位於陝南東大門,西距平利縣城8公裏,東與湖北省竹溪縣毗鄰,地處北緯32°22′,東經109°25′,海拔464米--1200米,年平均氣溫14℃,極端最高氣溫41.7℃,極端最低氣溫—9.5℃。無霜期250天,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屬溫熱半濕潤區。308省道穿境而過,“安平”高速正在規劃建設中。全鎮國土面積227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18755人。境內資源豐富,茶香四溢,美景如畫。秦楚邊關古長城巍峨亙古,道教勝地西岱頂風光旖旎,峻險奇秀蠟燭山幽徑可探;生態産業園碧波萬頃,徽派建築群交相輝映,特色集鎮如置畫廊,遊人至此,流連忘返,文人雅士,怡神於斯。
長安鎮黨委、政府以新農村建設為統攬,圍繞緑色興産業,依托資源辦工業,突出特色建傢園,全力打造西北名茶大鎮、安康經濟強鎮。全鎮現有茶飲園1.35畝、茶莊3座、茶葉加工廠6傢、年産值達千萬元的茶飲竜頭企業4傢,“女媧銀峰”係列名茶兩度榮獲“中茶杯”一等奬,絞股藍茶飲品盛譽遠播。延綿10公裏的高效觀光農業示範帶被命名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萬噸旋窯水泥生産綫、30萬噸鉛鋅選礦廠等項目正緊張建設中。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3228男7037女6191家庭戶戶數3907家庭戶總人口(總)13017家庭戶男6923家庭戶女60940-14歲(總)36150-14歲男19930-14歲女162215-64歲(總)838615-64歲男438015-64歲女400665歲及以上(總)122765歲及以上男66465歲及以上女56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2783 |
|
一、自然狀況
(一)基本概況
長安鎮位於東港市北部,鐵甲水庫上遊,東距丹東市25公裏,南距東港市34公裏,分別位於東港市湯池鎮,十字街鎮,合隆鎮,鳳城市楊木鄉接壤,總面積194平方公裏,人口1.4萬人,下、設交通便利,丹長綫、東邊綫和半陡綫三條公路貫穿全鎮,長安鎮距丹瀋高速公路25公裏,距即將完工的丹大高速公路20公裏,距可停泊萬噸貨輪和客輪的大東港40公裏,距丹東民航機場35公裏。此外,長安鎮通訊方便,移動通訊和固定電話暢通無阻,國內長途、國際長途可任意撥打。
(二)自然特點
1、長安鎮屬山區鄉鎮,山林18.4萬畝,境內丘陵起伏,係千山山脈末梢,山多而不高,陡而不險,青山秀嶺,平均海拔在400米左右。
2、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境內90%山崗生長大片天然林,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65%,所有的北方樹種、藥材都有生産,紅鬆、落葉鬆、板慄、柞蠶樹等幾十種漫山遍野,人參、天麻、細辛、竜膽草等幾十種藥材都有分佈,林間穿梭着野豬、狍子、野雞、野兔等幾十種動物。有四條河流貫穿全境,年流量達2億立方米,匯入鐵甲水庫,為港城人民提供了豐富的飲用水。山泉水溪隨處可見,清澈見底,味甜可口。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水中有鯉魚、鏈魚、馬口等魚類,味道可口,氣候鼕暖夏涼,空氣清新,是天然“氧吧”,年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2℃,年平均氣溫10℃左右。
3、無工業污染。長安屬於水資源保護區,境內鐵甲水庫是國傢大二型水庫,東港市飲用水源。因此,沒有任何污染排放企業,是緑色鄉鎮。
4、純緑色土特色資源豐富。野菜、蘑菇、山貨、野果隨處可拾。生長比較多的山裏紅、山核桃、獼猴桃(俗稱圓棗)、山梨、榛子、紅鬆果、板慄等。
5、礦産資源豐富。有金礦、丹東緑大理石、白雲石、石灰石、硅石、花崗岩等儲量豐富的礦産。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277男7411女6866家庭戶戶數4153家庭戶總人口(總)14252家庭戶男7386家庭戶女68660-14歲(總)26940-14歲男14030-14歲女129115-64歲(總)1023915-64歲男530815-64歲女493165歲及以上(總)134465歲及以上男70065歲及以上女64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123
長安鎮位於東港市東北部,分別與湯池鎮、十字街鎮、合隆鎮、鳳城市楊木鄉接壤,南距東港市中心34千米,東距丹東市25千米。面積194.64平方千米,人口1.47萬人(2009年)。轄紅石、王傢、廣老、佛老、三級臺、楊傢、佛嶺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紅石村長安大街28號。丹東公路過境。
[郵編]118324 [代碼]210681105:~001紅石委 ~200佛爺嶺村 ~201楊傢村 ~202三級臺村 ~203佛老房村 ~204廣老房村 ~205王傢村
[沿革]1957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同年建鎮。1997年,面積195平方千米,人口1.63萬,轄佛爺嶺、楊傢、雪窪、紅石、葉茂房、三級臺、佛春房、廣春房、黃崗、王傢10個村委會。 |
|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20579人,其中 長安鎮 17879 人。
230882103 長安鎮
230882103201 長安村
230882103202 巨賢村
230882103203 朝陽村
230882103204 新華村
230882103205 大安村
230882103206 殿文村
230882103207 興本村
230882103208 民安村
230882103209 新立村
230882103210 東北村
230882103211 東日新村
230882103212 西日新村
230882103213 長勝村
230882103214 務本村
230882103215 永勝村
230882103216 德勝村
230882103217 漂筏村
230882103218 高傢村
230882103219 長富農場村
230882103220 太安村 |
|
代碼:222402102 郵編:133103 面積234.7平方千米。人口9903人。鎮政府駐長安村。轄長安村、長上村、長青村、河東村、興傢村、葦子村、竜傢村、長嶺村、磨盤村、廣濟村、廣興村、富岩村、碧水等。沿革:由長山與盤安合併,且由兩鄉名各取一字。是滿族的發祥地之一,清初為禁墾圍場。光緒初年開發屬南崗招墾局志仁社,1913年屬延吉縣志仁鄉葦蘭…… 轄區:葦子村[Weizi Cun] 河東村[Hedong Cun] 長安村[Changan Cun] 長上村[Changshang Cun] 興傢村[Xingjia Cun] 竜傢村[Longjia Cun] 富岩村[Fuyan Cun] 廣興村[Guangxing Cun] 廣濟村[Guangji Cun] 磨盤村[Mopan Cun] 長青村[Changqing Cun] 長嶺村[Changling Cun] 碧水村[Bishui Cun] |
|
長安鎮 鎮政府駐青年路49號。面積92.92平方千米,人口7.63萬人(2005年底)。郵編:314408。2006年,轄8個社區、20個行政村:長郊、袁牧、中街、東街、辛江、西街、怡院、修川;東陳、肖王、金港、天明、新民、老莊、虹金、褚石、辛江、德豐、陸澤、大型、興福、東升、紅色、????倉、鹿耳、城東、泰山、興城。代碼:330481103。
2003年,撤銷????倉鎮建製,與長安鎮合併。調整後,長安鎮轄28個行政村、7個社區,鎮政府駐地不變(青年路49號)。 |
|
長安鎮 長安鎮位於績溪縣西部,距縣城12千米。轄10個行政村。217省道南(陵)雄(路)公路過境。有長安新石器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341824102:~200鎮頭村 ~201下五都村 ~202浩寨村 ~203梧川村 ~204坦頭村 ~205馬道村 ~206大𠔌村 ~207高楊村 ~208莊團村 ~209大源村
[沿革]1961年建鎮頭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設長安鎮。1997年,面積51.5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鎮頭、楊村、蘭石、高村、五星、江川、中囤、莊川、高山、蓮川、嶺腳、大𠔌、小𠔌、柳村14個村委會。區劃調整後,轄鎮頭、模範、水川、仙川、村前、楊灘、新川、馮村、梧川、坦頭、浩寨、章傢、東山、江川、五星、蘭石、柳村、大𠔌、小𠔌、楊村、高村、蓮川、莊川、中團、高山、嶺腳、大源、上源、梨川、茶源30村。
附:大源鄉位於績溪縣西部。南(陵)雄(路)公路過境。1961年建大源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0.5萬,轄大源、梨川、上源、裏洪、外洪、茶園、煤炭山7個村委會。撤鄉後,大源、梨川、上源、茶園劃歸長安鎮,裏洪、外洪劃歸上莊鎮,煤炭山劃歸臨溪鎮。
附:浩寨鄉位於績溪縣西部,距縣城15千米。南(陵)雄(路)公路過境。1958年建躍進公社,1958年改稱浩寨公社,1983年改鄉。1997 年,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浩寨、模範、水川、仙川、村前、楊灘、新川、馮村、梧川、寺後、橫山、前村、章傢、坦頭、東山、五聯16個村委會。撤鄉後,橫山、前村、寺後、五聯4村劃劃歸上莊鎮,其餘劃歸長安鎮。 |
|
長安鎮位於錢塘江北岸、海寧市西部,北鄰桐鄉市,西南接壤杭州市余杭區。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在建)穿境而過,均設站點或出入口;320國道、杭東繞城公路出口處分別距鎮區6公裏、2公裏。境內設有省級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
長安是飲譽江南的文化古鎮,始置於初唐。宋代至今,一直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境內的“回頭潮”是錢江潮係列景點之一。江南名剎覺皇寺始建於唐代,坐落於鎮區。“漢畫像石墓”被列為省重點文保單位。仰山書院係清代名士瀋毓蓀所創建。
長安是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全鎮總面積91.9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8個社區,常住人口7.8萬。2004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4.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26元, 三次産業結構比為7:69:24。農業形成花卉、苗木、特種水産、優質水果四大特色産業塊。擁有“長安”、“康藝”鮮切花,“牧港”河蟹,“海寧桑”,“聖品”葡萄等農産品品牌。以長安花卉園區為竜頭,全鎮共種植花卉170公頃,是浙江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産基地,鮮切花連續四年被評為浙江省農博會金奬。工業形成成品沙發、皮件製革、五金製鎖、印刷包裝、絲綢紡織五大行業結構。以雪豹集團為竜頭的皮革沙發業占全鎮經濟總量的50%以上。小五金頗具規模,是全國最大的指甲鉗和鎖具生産基地之一。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建成區面積已達4.2平方公裏。配套功能日趨完善,境內建有5萬噸級地面水廠和22萬伏、11萬伏變電所;各大金融機構均設有分行或分理處;商貿、餐飲、賓館、娛樂業初具規模;教育、文化、衛生、通信等事業輻射帶動全市西部地區。活力迸發的長安,堅持“工業興鎮、開放強鎮、環境立鎮”的發展理念,正嚮着文明富裕、充滿生機的現代化城鎮闊步邁進。竭誠歡迎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興業,共圖發展。 |
|
長安鎮位於富錦市西南15公裏處,東臨硯山鎮,西臨錦山鎮,南面和友誼縣接壤。富寶路貫穿南北,鎮內二二路、長新路、緻新路、新殿路互相交錯。長安鎮共有30個自然村,合併為20個行政村,全鎮共有4342戶,其中農業戶4226戶,總人口為16884人,其中農業人口16202人。版圖面積50.2萬畝,其中耕地總面積27.8萬畝,林地面積0.64萬畝,水域面積2.3萬畝,交通用地0.87萬畝,牧草地8.7萬畝,可墾荒地8.1萬畝,居民點1.07萬畝。共有5200戶,19800口人,黨員560人,積極分子266人,後備幹部65人。
2005年農業生産總值達到1.7億元,牧業生産總值2800萬元,實現了人均收入2700元,基本上形成了各村有各村的特色,經濟健康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
|
長安鎮 Chang'an Zhen 概況 長安鎮(Chang'an Zhen)地處珠江口東南部,東與深圳寶安區接壤,西與虎門相鄰,距深圳國際機場28千米,距廣州96千米,廣深高速公路和107國道貫穿境內。轄13個社區。 代碼 441901119:~002 長盛社區 ~003 涌頭社區 ~004 霄邊社區 ~005 鹹西社區 ~006 錦廈社區 ~007 新安社區 ~008 烏沙社區 ~009 新民社區 ~010 沙頭社區 ~011 上沙社區 ~012 廈崗社區 ~013 廈邊社區 ~014 上角社區
沿革 宋開寶五年(972)立村。民國初歸虎門行政公署。1959年設長安公社,1983年撤社設區,1987年撤區建鎮。1997年,轄衝頭、霄邊、鹹西、錦下、街口、烏沙、新民、沙頭、上沙、廈崗、廈邊、上角12個農村管理區和長安居民管理區。 |
|
封開縣長安鎮位於縣境北部,北緯23°58′,東經111°53′,距縣城107公裏,東北與懷集縣交界,南與金裝鎮毗鄰,西、西北部與廣西賀州鋪門接壤,是封開縣的北大門。總面積139.04平方公裏,轄東山、西山、寶山、今寶、萬崗、民成、中良、新地、莫羅、金星共10個村委會和1個長安社區居委會。全鎮有山林面積14.31萬畝,耕地面積2.34萬畝,其中水田20571畝。2002年末,全鎮居民7689戶,總人口37443人,創農村社會總産值3.2億元(現行價,下同),其中農業生産總值16023萬元,工業生産總值12791萬元,一、二、三産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一是基礎設施及文化、教育、衛生、金融等事業都得到了全面發展。有省道水𠔌綫二級水泥公路貫穿鎮境,全鎮11個村(居)委會已實現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郵電通信設施日益完善,開通有挂號包裹、特快速遞、電子匯兌及通存通取等業務。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2000門,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鎮,流動市話也於2001年開通,電信通訊事業迅速發展。建有鎮自來水廠,可足夠供給圩鎮居民及周邊群衆用水。鎮區建設佈局合理,環境潔淨衛生,圩鎮商貿活躍。鎮內有文化娛樂中心,有綫電視網絡及MMDS接收係統遍及全鎮,90%以上的居民可收看到有綫電視節目,文化娛樂設施日益完善。鎮區有衛生院1個,衛生分院1個,各村均設有衛生站,醫療衛生設備不斷完善,醫療質量不斷提高。金融事業有了較大發展,鎮內設有農村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儲蓄所,並辦理全國通存通兌業務,2002年居民存款餘額4500多萬元,人民群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社會治安穩定。
二是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形成山上以發展種植竜眼、南華李、甜桔等名優水果基地和麻竹筍生産基地為主,山下發展以種植優質稻、優質蔬菜、蓮藕、果蔗等"三高"農業基地為主的架勢。近年來先後創辦了優質水果基地4000多畝,其中優質竜眼3000多畝,優質蔬菜基地800多畝,優質𠔌種植面積占水稻種植面積八成以上。2002年全鎮發展麻竹種植5900多畝,計劃2003年麻竹種植總面積突破1萬畝。 |
|
長安鎮簡介
長安鎮位於融安縣中部,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現為柳州市融安縣縣城,總面積20.7平方公裏,常駐人口58800人,流動人口約23200人。
長安鎮南距柳州110公裏,東距桂林150公裏,北通湖南、貴州。枝柳鐵路、209國道、融江河穿鎮而過,歷來是兵傢要塞和物資集散之地。
長安鎮全鎮轄35個村(街)、社區。全鎮的自來水、公路、用電、廣播電視、移動電話信號基本實現屯屯通。轄區分河東、河西兩大片,各有市場兩個,每隔2天為一個圩日。其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商貿,並有少量廠礦企業。2003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1836萬元,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3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128元。
長安鎮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與自然發展協調。1996-2000年為全區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單位;2002年獲自治區第四屆"南珠杯"競賽活動先進城市奬;2004年分別榮獲自治區"衛生鎮"和自治區"文明鎮"。2005年榮獲"全國文明鎮"稱號。
名優特産
1.金桔,融安縣是全國金桔之鄉,長安市場是全縣最大市場。
2.酸菜(含頭菜),酸脆可口,遠銷東南亞各國。
3.奇石,傳承三江石各項特點,個頭更為精巧,為天下愛石者追尋。
4.羅漢果、茶油、香菇、木耳、鼕筍、沙田柚,是市場的主要暢銷産品。
四、特色農業
(一)"小洲頭菜"
"小洲頭菜"為融安縣傳統特色蔬菜,因主産地為該縣小洲村而得名。其加工工藝獨特,味道鮮美,清脆可口,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小洲頭菜係地方長期自行選育而成的優質品種,具有根塊大、皮薄、纖維少、質地脆嫩的特點,平均單株重1.5-2.0公斤,在當地已有一百多年的種植歷史。過去由於缺乏引導,種植面積少而分散。1998年後,融安縣加大了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根據小洲頭菜容易種植、産量高、適宜加工儲運、可作傢常菜和高檔菜係的優勢,把其列為該縣農業産業化重點開發和農民增收的主要項目,加大了科技扶持的力度。縣農業局派農業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有針對性地進行栽培技術指導,同時幫助農戶對小洲頭菜開展提純復壯工作,使這一地方特色産業得到迅速發展。2002年,全縣頭菜種植面積達13000畝,總産量1200萬公斤,逐步形成了産業化、規模化的生産格局。全縣已形成大巷、長安、城東、浮石4個頭菜重點生産鄉鎮。融安縣還在國道209綫旁建起了3400畝的頭菜生産基地。該基地覆蓋小洲、回竜、蓮花、東村、西坪等9個自然屯,輻射農戶905戶。2002年該基地畝産值達2450元,總産值833萬元,戶均收入9240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在縣農業局的指導下,該基地已推行無公害生産技術管理以提高産品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效益。
近年來,隨着對外宣傳力度的加大和對外交流的增多,小洲頭菜已逐步走嚮區內外市場甚至擺上了大城市的大型超市櫃臺。在歷年於南寧、武漢、廈門、上海、西安等城市舉行的廣西農産品展銷會上,常常被搶購一空,受到城市消費者的普遍喜愛。由福民涼果廠、桂融公司等廠傢加工包裝的産品正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長量打入區內外市場,逐步成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佳餚和饋贈親朋的佳品。每年還有不少外地客商到融安訂購小洲頭菜進行加工或外銷,使得産品銷售渠道通暢,産品從無積壓現象。
融安縣城附近4個鄉鎮有適宜種植頭菜的土地面積達41000畝,生産潛力很大。伴隨着人民對優質安全緑色食品需求的增加,小洲頭菜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阔。融安縣將進一步把"小洲頭菜"這一品牌做大做強,使其走嚮更廣阔的市場。
五、旅遊勝地
1.融江河風光:全長20多公裏,水面寬闊,波光粼粼,兩岸風景如詩如醉。
2.大洲生態度假村:其風俗民情和格調堪與三江丹洲古城媲美。
3.紅茶溝森林公園:天然氧吧,青山緑水,千年濃蔭,透心涼背,距長安城僅7公裏。
4.民國騎樓街:桂北地區保存最好的民國建築群之一。
六、風味小吃
1.長安濾粉:百年歷史,傳統工藝,廣西獨有,其粉條加燒炙的吃法令無數外地旅客不記有他。
2.融江河邊魚:廣西馳名,在南寧、柳州、桂林等地皆設有"融江河邊魚"的獨門招牌。
3.蠃螄粉:柳州蠃螄粉的鼻祖。
七、待開發和招商引資的項目
1.長安舊城改建。面積約4平方公裏。
2.竹木製品,金桔、羅漢果、竹筍、山野菜的規模深加工。
3.融江水面和大洲等地的旅遊品位提升。
黨政辦公電話:0772-8136146
郵政編碼:545400 |
|
610926108000 長安鎮 610926108200 中壩村 610926108201 張傢店村 610926108202 棗園溝村 610926108203 千佛洞村 610926108204 柴傢溝村 610926108205 棗坪溝村 610926108206 梁傢橋村 610926108207 石牛河口村 610926108208 官田壩村 610926108209 連仙河村 610926108210 石牛村 610926108212 金石村 610926108215 金沙河村 610926108217 大木溝村 610926108218 雙楊村 610926108220 楊柳壩村 610926108221 小仙河村 610926108224 雙河村 610926108226 西河村 610926108228 興隆村 |
|
長安鎮位於平利縣東南部,距縣城8公裏,東與湖北省竹溪縣接壤,地貌四山夾三川,總面積227平方公裏。漢白二級公路穿鎮而過,是川陝鄂渝的交通要道。轄20個行政村,134個村民小組,5358戶,20776人,其中:農業戶4989戶,19272人。止2002年,工農業總産值7953萬元,其中:工業産值1900萬元,財政收入245萬元,人均産糧4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720元。轄區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農業基礎條件優越,素有平利縣“一長安”之美稱。總耕地面積33684畝,其中:基本農田16667畝,人均0.85畝(水田6537畝,旱地10130畝)。有林面積18.8萬畝,烤煙2700畝,林果2000畝。已實現村村通公路和程控電話,9個行政村開通有綫電視。兒童入學率達99%。省際邊貿集鎮建設已初具規模。主要農産品有:1、茶葉。全鎮現有茶園5000畝,其中高效無公害3000茶園畝,年産茶200噸,是全縣茶葉基地鎮之一,産區山峰連綿,雲霧繚繞,氣候適宜,是茶葉生長理想的生態環境,茶園遠離城市、工廠、無工業污染,無公害,産茶有人體所需的鐵、鈣、鋅、鎂等微量元素,采取精細、茶質優異,素以“色翠、香鬱、味醇、形美”四絶著稱於世,鎮內“女媧銀峰”、“一品香”係列名茶,多次居名茶評比首位。2、絞股藍。長安境內現有絞股藍1000畝,是平利絞股藍最佳産區,目前以開發出列産品主要有絞股藍總甙、絞股藍茶、絞股藍可樂、絞股藍養生酒、絞股藍蜂王漿等。3、烤煙。全鎮現有烤煙2700畝,所産煙葉質量好,油分足、香氣濃,具有清香之特色,經過化驗表明,不少理化指標超過貴州煙葉,接近雲南煙葉,深受省內外一些煙廠的青睞。4、礦産資源。熒石,主要分佈在金石村、大木村一帶,省市探礦部門曾多次實地勘探,許多地段個別和數種元素可達工業指標,經濟價值高、開發前景廣阔。5、旅遊資源。有秦楚古長城遺址、千佛洞、西岱頂、蠟燭山等景點。西岱頂景點以清代道教文化、森林探險、岱頂綺霞而聞名;秦楚古長城關埡城門以其雄偉壯麗而稱著;千佛洞、蠟燭山以其奇特的自然風光吸引着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新世紀之初,長安人民以改革開放的姿態,大興開放之舉,快走開發之路,真誠歡迎各界人士來我鎮投資辦廠、興企,開發獨特、優勢資源,共創輝煌明天。 |
|
長安鎮位於融安縣中部,近代廣西四大名鎮之一,現為柳州市融安縣縣城,總面積20.7平方公裏,常駐人口58800人,流動人口約23200人。
長安鎮南距柳州110公裏,東距桂林150公裏,北通湖南、貴州。枝柳鐵路、209國道、融江河穿鎮而過,歷來是兵傢要塞和物資集散之地。
長安鎮全鎮轄35個村(街)、社區。全鎮的自來水、公路、用電、廣播電視、移動電話信號基本實現屯屯通。轄區分河東、河西兩大片,各有市場兩個,每隔2天為一個圩日。其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商貿,並有少量廠礦企業。2003年全鎮財政收入達到1836萬元,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3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128元。
長安鎮政通人和,社會穩定,人與自然發展協調。1996-2000年為全區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單位;2002年獲自治區第四屆"南珠杯"競賽活動先進城市奬;2004年分別榮獲自治區"衛生鎮"和自治區"文明鎮"。2005年榮獲"全國文明鎮"稱號。 |
|
【地理位置,行政建製】
長安鎮屬浙江省海寧市。位於錢塘江北岸、海寧市西部,北鄰桐鄉市,西南接壤杭州市余杭區。隔江相望杭州市蕭山區。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01省道、穿境而過,均設站點或出入口;320國道、杭東繞城公路出口處分別距鎮區6公裏、2公裏。境內設有省級農業對外綜合開發區。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産業基地。長安是全國重點鎮、省級中心鎮。全鎮總面積91.9平方公裏,轄20個行政村,8個社區,常住人口8.3萬。2004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4.02億元,2007年單農業開發區工業産值已達91.28億元。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十分明顯,經濟運行呈現高開高走,效益不斷攀升的良好態勢。金屬加工機械製造業異軍突起。傳統工業以成品沙發、皮件製革、五金製鎖、印刷包裝、絲綢紡織五大行業結構。小五金頗具規模,是全國最大的指甲鉗和鎖具生産基地之一。農業形成花卉、苗木、特種水産、優質水果四大特色産業塊。擁有“長安”、“康藝”鮮切花,“牧港”河蟹,“海寧桑”,“聖品”葡萄等農産品品牌。以長安花卉園區為竜頭,全鎮共種植花卉170公頃,是浙江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産基地,鮮切花連續四年被評為浙江省農博會金奬。
【江南小鎮,歷史悠遠】
長安,一名長河。長安之名,當自長河衍化而來。一說寓祈求長治久安之意。《明志》因土音近似,訛作“長杭”。文天祥詩作“長堰”,實則為同一地也。長河即上塘河及境內主幹河道,古時北來旅客至杭,大多取道於此。後人復以長河引申成為別名修川。
長安自古即為南來北往的水陸要衝,唐宋時建為市鎮。據清王德浩《硤川續志》記載:“唐開元十一年(733年),縣令路宣遠置……鄉市二:一曰長安市,一曰硤石市。”南宋《鹹淳臨安志》並載長安鎮與長安市之名。元《九域志》亦有“長安一鎮”之稱。又有長安驛。據《鹹淳臨安志》載:“唐貞觀五年(631年)置。舊號桑亭驛,今改名義亭。”南宋建都臨安,這裏西接臨平驛,北連石門驛,為迎送官員、傳遞公文必經之地。加上漕運往來,四方客商雲集,元代曾設水陸兩站,備有船六十條、馬六十匹,日夜供調配使用,其繁忙於此可見。
長安的有名,亦緣於長安三閘兩壩。據管振之《海昌勝跡志》載稱:“三閘在長安,上、中、下三閘也。相傳始於唐,蓋自杭而東,水勢走下,故置以節宣也。”民間傳說,三閘為尉遲將軍所建,不知何本。宋《鹹淳臨安志》則謂“始於宋紹聖間”。《宋史·河渠志》中己有“長安閘”之名,並稱其“上徹臨平,漕運往來,商旅絡繹”。老壩即長河堰、長安堰,又名長官堰。嘉慶重修《一統志》稱:“長安堰……宋時建。至正七年(1347年),復置新堰於舊堰之西,今名長安壩。”堰、閘原為調節上下塘水利,便利往來船衹而設,此後商業亦因之日趨繁榮。乾隆《杭州府志》》稱長安為“商賈舟航輻輳,晝夜喧沓,市無所不有”。清朱文治《海昌雜詩》中亦有:“近自江南極川楚,長安利甲浙東西”之句。當時商業之興盛,經濟之繁榮,可見一斑。
古鎮長安還多古跡。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漢畫像石墓,為長江以南所罕見。俗稱“三女堆”,在鎮西古覺皇寺西北隅(今海寧中學校園內)。原名“三女墩”,宋《鹹淳臨安志》已載其名。因避諱改“墩”為“堆”,相傳為吳大帝孫權第三女魯育(小虎)之墓,明末歷史學家談遷、清代學首吳騫、周廣業等均對此作過考證。墓在明代嘉靖間曾被盜掘。1973年,因平整工地被發現,海寧文管部門經上報批準,曾進行清理,除少量殉葬品外,在墓室內發現了大量精美的東漢時代畫像石刻,內容有:車馬出行、庖廚、宴飲、就寢、舞樂百戲,祥瑞及歷史故事等等。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室之上蓋有保護房。此外,鄰近地區尚有翟妃墓(一名翟墩。相傳三國吳大帝孫權之妃翟氏卒葬於此)、魯王墳(相傳吳大帝子魯王霸與太子和不睦,賜死後葬此)。今兩處遺跡猶存。 |
|
- : Chang'an Town
- n.: Chang'an Zhen
|
|
長安鎮社區 長安鎮村 長安 |
|
|
|
長安鎮站 | 小長安鎮 | 長安鎮內 | 長安鎮社區 | 長安鎮初中 | 長安鎮畫像石墓 | 長安鎮辛江初中 | 長安鎮中心小學 | 長安鎮中心幼兒園 | 長安鎮浩寨村蔡雄路 | 長安鎮傢琪兒工藝品廠 | 東莞長安鎮街口美適玩具廠 | 東莞長安鎮街口嘉美玩具廠 | 融安縣長安鎮防疫保健所 | 東莞長安鎮堅工藝製品廠 | 東莞市長安鎮長寧賓館 | 東莞市長安鎮烏沙大酒店 | 東莞市長安鎮烏沙江貝針織廠 | 東莞長安鎮福安紡織印染有限公司 | 海寧市長安鎮西關廂皮革製品廠 | 浙江省海寧市長安鎮肖王皮件服裝廠 | |
|
|
長安村 | 長安村 | 興隆村 | 和平社區 | 新民村 | 新民村 | 河東村 | 太平村 | 楊傢村 | 新安村 | 寶山村 | 下鎮頭村 | 西山村 | 五星村 | 城東村 | 永勝村 | 鎮頭村 | 嶺腳村 | 大洲村 | 大𠔌村 | 頭村 | 長青村 | 東山村 | 金星村 | 東升村 | 興傢村 | 竜傢村 | 長嶺村 | 廣濟村 | 廣興村 | 富岩村 | 朝陽村 | 紅衛村 | 張傢店村 | 長上村 | 葦子村 | 磨盤村 | 碧水村 | 金石村 | 下莊團村 | 漁業村 | 東陳村 | 老莊村 | 王傢村 | 新華村 | 德勝村 | 高傢村 | 大源村 | 金橋村 | 新聯村 | 五裏村 | 石咀村 | 農科村 | 石牛村 | 雙河村 | 烏沙社區 | 新興社區 | 江口村 | 興城村 | 泰山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