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邯鄲 > 魏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Wei Xian County
  郵編:056800 代碼:130434 區號:0310
  拼音:Wèi Xiàn,Wei Xian
  
    魏縣位於河北省南端,冀豫交界處。北接廣平縣,東接大名縣,西與成安縣、臨漳縣毗鄰,南鄰河南省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縣境南北長42.24千米,東西寬33.5千米。總面積862平方千米。總人口83萬人(2006年)。全縣轄7個鎮、14個鄉:魏城鎮、德政鎮、北臯鎮、雙井鎮、牙裏鎮、車往鎮、回隆鎮、東代固鄉、棘針寨鄉、沙口集鄉、野鬍拐鄉、仕望集鄉、前大磨鄉、院堡鄉、南雙廟鄉、大辛莊鄉、大馬村鄉、邊馬鄉、張二莊鄉、北臺頭鄉、泊口鄉。縣政府駐魏城鎮魏州路。
  
    地勢平坦,西高東低。衛河、漳河橫貫中部。年降水量520毫米,年均溫13.2℃。邯(鄲)大(名)公路和安(陽)聊(城)公路過境,魏(縣)張(二莊)、魏(縣)廣(平)、魏(縣)北(臯)公路通達。
  
  夏為觀戶國。周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初為衛國,後為晉國。戰國時期為魏國。漢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設魏郡置魏縣
    1949年8月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57年洪水毀城,1958年魏縣並入大名,1961年恢復魏縣建製。
  
    1997年,魏縣面積862平方千米,人口75萬,轄7個鎮、14個鄉:魏城鎮、德政鎮、回隆鎮、北臯鎮、雙井鎮、牙裏鎮、車往鎮、大馬村鄉、大辛莊鄉、大磨鄉、東代固鄉、北臺頭鄉、仁望集鄉、邊馬鄉、沙口集鄉、棘針寨鄉、野鬍拐鄉、院堡鄉、南雙廟鄉、泊口鄉、張二莊鄉。縣政府駐魏城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78238人,其中:魏城鎮92144人,德政鎮20321人,北臯鎮60138人,雙井鎮39455人,牙裏鎮49380人,車往鎮38065人,回隆鎮48062人,東代固鄉30570人,棘針寨鄉22398人,沙口集鄉42858人,野鬍拐鄉19529人,仕望集鄉20870人,前大磨鄉29424人,院堡鄉20294人,南雙廟鄉36728人,大辛莊鄉29529人,大馬村鄉16859人,邊馬鄉46521人,張二莊鄉52010人,北臺頭鄉24065人,泊口鄉39018人。
  
    2002年底,魏縣面積862平方千米,人口79.17萬。轄7個鎮、14個鄉,19個社區、542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魏城鎮魏州路。
  
  2003年底,魏縣轄7個鎮(魏城、德政、北臯、雙井、牙裏、車往、回隆)、14個鄉(東代固、棘針寨、張二莊、沙口集、仕望集、野鬍拐、北臺頭、前大磨、院堡、泊口、南雙廟、大辛莊、邊馬、大馬村)。
魏縣概況
  魏縣位於河北省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北與廣平縣接壤,西與成安縣、臨漳縣毗鄰,東與大名縣相連,南與河南省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相接。總面積862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7萬畝,轄21個鄉,450個自然村,558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83萬人,是河北省第三人口大縣,隸屬邯鄲市。
  魏縣地處漳河和黃河水係改道衝淤而成的平原上,屬黑竜港流域,海拔48~51米,全年無霜期205天,日照2553小時,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地表平坦,土質肥沃,物産豐富,主産小麥、玉米、棉花、𠔌子、大豆、油料、蔬菜等,是國傢糧棉生産大縣和優質棉基地縣。魏縣素以盛産鴨梨而著稱,並以果型端正、個大皮薄、肉細汁多、渣少核小、酸甜適度、香酥可口而馳名中外,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鑒定會上被評為鴨梨係列第一名,1995年被國傢命名為"中國鴨梨之鄉"。
  魏縣交通便利,邯(鄲)大(名)二汽專用綫橫穿縣境北部,安(陽)聊(城)路穿越縣境南端,寧魏路縱貫南北,縣級公路四通八達,鄉村公路相互連接,形成了"三縱三橫"交通框架,魏縣已發展成為冀魯豫三省重要的交通樞紐。 在邯鄲市的道路發展規劃上,邯大高速公路(邯鄲---大名)將在之後開工,使魏縣的交通事業更上一層樓。
地名由來
  “魏縣”一詞屬於漢語政區地名。
  “魏縣”之名歷史悠久。據《魏縣志》載: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縣,此為“魏縣”縣名之始,距今長達2200年,且世代傳承,沿用至今。魏縣縣名來源於戰國時的魏國國名,時魏域位於黃河之東,濟水之西,地勢顯要,被譽為三魏重鎮,晉齊咽喉,燕、趙、吳、楚孔道,是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於魏域,並一度成為國都。據《魏縣志》載:武候建禮賢臺(又名魏臺)招賢納士,建會盟臺廣交諸國,公元前335年,蘇秦主持的六國抗秦會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鎮,時魏域投尺書號令天下,天下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記·魏世傢》載:“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魏國成為戰國時強國之一。為紀念這段繁榮昌盛的歷史,漢初以魏國國名命名魏縣。以縣命魏,全國僅此一傢,可見“魏縣”的命名理據源遠流長,從一個側面窺視了魏域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今縣境域,春秋先後為衛、齊、晉地。戰國為魏國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縣於魏域。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設魏縣,(治今於村),屬魏郡。三國屬魏州魏郡。西晉屬司州魏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置昌樂縣,屬相州魏郡。天寶七年(748年)魏縣省入昌樂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復置魏縣,屬魏州。開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陰縣,大業初省漳陰入魏縣;隋末李密取之,尋為竇建德所轄;未幾,宇文化及趨魏縣僭帝位,國號許。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漳陰縣,貞觀初省入魏;天寶三年(744年)移治舊縣廟。五代屬興唐府。北宋屬河北東路大名府,熙寧六年(1073年),縣治移洹水鎮(今魏縣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廣平縣。元屬中書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縣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鎮),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省入魏縣,三十一年(1398年)復設大名縣。清屬直隸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縣入大名、元城二縣,屬直隸冀南道。1940年6月復置魏縣。1949年8月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58年11月,魏縣並入大名縣,1961年5月,魏縣建置恢復,屬邯鄲專區。1968年屬邯鄲地區。1993年改屬邯鄲市至今。
經濟建設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魏縣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1998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24.71億元,是1978年的12倍,財政收入8021萬元,是1978年的11.7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715元,是1978年的27倍。 2005年,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對外開放和項目建設統攬經濟工作全局,突出抓好招商引資,大力開展“項目提質增效年”活動,着力實施“四大工程”和對外開放戰略。一是實施工業“65588工程”(抓好6個投資超5000萬元的重點項目,培育5傢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重點企業,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工商稅收增長800萬元,外貿出口突破800萬美元);二是實施農業“46118工程”(壯大鴨梨、蔬菜、養殖、食用菌4大主導産業,抓好6大農業示範園,全縣新建蔬菜大棚1000個,新增沼氣池10000個,新增文明生態村80個);三是實施商貿“1216工程”(縣十大專業市場新增商戶1000戶,建成生産加工基地20個,建成加工專業村100個,市場交易額突破60億元)。四是實施民心工程10件實事(辦好農電擴容、勞務輸出、公共衛生設施建設等10件實事),提高人民群衆生産生活水平,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全面加快建設民營經濟強縣進程,努力構建和諧魏縣
  農業建設
  該縣經濟以農業為主。1998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128萬畝,總産達到39.6萬噸。産業化發展日趨完善。鴨梨上,全縣果樹面積15萬畝,其中挂果面積8.5萬畝,年總産10萬噸,建成了美康飲品有限公司,産品濃縮果汁遠銷俄羅斯、韓國、東南亞等國傢和地區,年加工能力達到3萬噸;建成了105座冷庫,年貯藏能力達5萬噸。鴨梨産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造紙、運輸、飲食等相關産業的發展。蔬菜上,建成了出口菜、設施萊與常規菜相結合,高效蔬菜生産基地10萬畝,建成蔬菜果品批發市場1個,組建了竜騰速凍果菜集團公司,年出口能力1.8萬噸,其産品銷往俄羅斯、阿塞拜疆、阿聯酋等國外大城市。養殖上,建成了大磨鄉養殖小區,萬頭豬廠、良種豬繁育中心、屠宰加工廠等一大批養殖竜頭企業。形成了豬、雞、羊常規品種為主,規模養殖與分散養殖相結合的畜牧生産格局。鴨梨、蔬菜、養殖三大産業,1998年産值分別達5億元、1.2億元、2億元,已經成為魏縣農村經濟的三大支柱産業。
  工業企業
  魏縣工業基礎雄厚。截止1998年底,全縣實現工業總産值171億元,其中入統企業完成2億元。投資2500萬美元的隆生隆集團公司,年産各類精密蠃絲2.5萬噸,是全國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成為生産微型蠃絲的基地。投資2.8億元的邯鄲冀南化工有限公司,年生産尿素5.5萬噸。魏縣化肥廠年産碳銨10萬噸,1995年晉升為中型一檔企業。邯鄲神農國藥廠、太行農藥廠等支柱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構成了工業經濟"兩肥兩藥一蠃釘"的基本框架。
  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及小城鎮建設健康發展。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措施,放在了突出位置去抓。目前,已初步形成冷庫、果品加工、腸衣、油漆化工、糧油加工、廢品收購加工、建材加工、機械製造等八大優勢行業和一批規模企業,涌現出了張二莊廢品收購加工、魏城鎮冷藏、大磨養殖、回隆製糖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鄉鎮企業群體,建設了回隆、張二莊兩個民營經濟開發區。全縣個體私營企業攤點已達到14664傢,實現總産值20.74億元,利潤1.6億元,稅金2005萬元,鄉鎮企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吸收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了分散開發嚮聚集開發轉移,促進和帶動了小城鎮建設。魏城鎮、雙井、回隆、張二莊、車往等5個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小城鎮規模。
科教文化
  魏縣科教文化等各項事業快速發展。1998年,引進推廣新技術11項,開發新産品4個,其中省級2個,市級2個,全縣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24傢,技工貿總收入5600萬元,增長51%,其中千萬元以上的企業2傢。以1998年順利通過國傢"普九"達標為標志,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新的突破。全縣建有中小學494所,其中,普通中學34所,省重點中學1所,職業學校1個,小學458所,在校學生15.68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1998年,全縣中高考上綫1129人,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明顯提高。建有縣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站及中心衛生院4個、鄉鎮衛生院34個、村級衛生所527個,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係統。文化娛樂等項事業發展較快,全縣建有電視臺、圖書館、新華書店,有綫電視覆蓋率達到21個鄉鎮的86個村、2600餘戶。車往發展較為緩慢,回隆發展條件占全縣的26%。
歷史遺跡
  魏域早在7000年前即有人類聚居,在中國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發生過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出現了許多知名人物,凝結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魏縣文物古跡衆多,從上古時期到清代,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古城鎮、古寺廟、古道路、古橋梁、古石刻、古墓葬等一應俱全。
  1、古驛道。據先秦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馱遠路。大禹治水,陸行乘車,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內貫穿南北的車馬大道。商朝七遷其都,河稟甲時遷相(今內黃縣),境內形成了殷都至麯周太平倉、沙丘行宮之間的官路,這條古道南起殷都(今內黃縣),自宋村入魏境,經今泊口、馬頭、雙井、德政、羅莊等16個村出境,長約70裏,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國即有郵驛制度,每隔30裏,按規模大小設“郵”、“亭”、“驛”、“傳”四等驛站,魏縣設有蔣村、雙井、西寺堡、方裏集、北臯、羅莊、集村等10個驛站,境內交通四通八達,為“晉齊燕趙吳楚通衢”。這條古驛道,對研究我國古代交通、軍事、政治、郵驛有重要價值,沿這條古驛道形成的一係列古地名,形成一條地名文化長廊。
  2、古城遺址。魏縣治歷經於村、舊縣廟、洹水、今魏城鎮4處於村古城。位於今魏城鎮東北13公裏處,是西漢至唐代的縣治,建於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規模宏大,周長近萬米,以沙石膠土砌築,曾是西漢都尉府駐地。地下5米深處尚存斷續城墻基。史稱漢城,建治968年。
  舊縣廟古城。位於今魏城東北14公裏處,唐天寶三年(744年)建。規模不詳,現存有舊縣廟碑一道,建治329年,史稱唐城。
  洹水古城。位於今魏城西南15公裏舊魏縣村,宋熙寧六年(1073年)建,原為洹水縣治,規模不詳,現存2米高石獅一座,建治297年,史稱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為夯土墻,周長2600米,高7米,寬8米,護城河深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弘治四年(1491年)建門樓4座,東為“迎恩”,西為“南賓”,南為“望遠”,北為“拱辰”。城內文物古跡衆多。有各種廟宇18處,衙門5處,牌坊8處,古橋梁5處,古塔1處,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毀於水災。
  3、古遺址。魏縣古遺址衆多,已發現現存最早的達5000餘年的歷史,主要有堯帝子“丹朱夜遊臺”遺址、大禹治水的“黃河故道”遺址、周“洹水城”遺址、春秋“葛築城”遺址,戰國時魏文侯所築“禮賢臺”遺址,蘇秦會六國諸候的“會盟臺”遺址,春秋時的“烽火臺”遺址,西漢“蓋公臺”遺址,三國曹操疏通的“白溝”遺址,隋末李密所築的“臥牛城”遺址,唐李世民大戰劉黑闥戰場遺址,唐末李剋用大戰“白竜潭”遺址,宋真宗御驾親徵駐地“回隆”遺址等計36處。此外尚有自唐以來修建的寺廟遺址38處,僅唐代所建寺廟多達18個。主要有:唐敬德監工修建的羅莊村“白竜廟”遺址,蒲潭營村的“觀音寺”遺址,唐貞觀年間的大嚴屯村“千佛寺”遺址,獅子口村達摩法師頌經傳道的“萬佛寺”遺址,建於唐高宗年間的“興國寺”遺址、“文殊寺”遺址,宋代“白佛寺”遺址,明代“觀瀾寺”遺址等。據志書記載及民間傳說,各寺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偉、建築龐大、氣勢非凡,對冀、豫、魯、晉四省乃至全國影響巨大。
  4、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魏縣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46處,主要有:漢司隸校尉蓋寬僥墓,晉劉太後墓,唐郯國公張公謹墓,宋鄭王潘美墟,明儉都御使郭恩極墓,兩淮????運使薛墓,副都御史鄭國仕墓,清考據專傢、辨偽學家、著作傢崔述墓等。特別是位於沙圪塔村南的清大理寺卿崔維雅墓,占地12畝,墓前左右兩側排列石人、石馬、石羊、石豬、華表等石像24件,為石傢莊以南、邯鄲以東、聊城以西、安陽以北,古墓陪葬品之冠。
歷史事件
  魏縣地處中原要衝,地勢險要,歷為兵傢必爭之地,歷史上許多戰事發生在這裏。
  1、新築之戰。戰場在舊魏縣南20裏,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衛穆公命孫良夫等四將伐齊,在新築(古城,在今舊魏縣南20裏處)與齊軍相遇,衛軍大敗,危難之際,大夫仲孫於奚(魏縣人)引軍相救,殺退齊軍。衛穆公今其功高,决定賞以城池,仲孫於溪堅持不受,請求禮樂、馬纓以朝。孔子聽此事,嘆曰:“惜也,不如多餐之邑。”
  2、破釜沉舟。在今境洹水南岸一帶為破釜之地。據《縣志》記載,公元前207年,項羽破釜北上,敗秦大將章邯於巨鹿,消滅了秦軍最精銳的部隊,創下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後成為誓死一搏的典故。
  3、大戰白竜潭。戰場在泊村西,舊魏縣城北,寺上村南,多種《魏縣志》有載。唐乾寧三年(896年)4月,李剋用發兵進攻洹水羅弘信。殺梁軍萬餘人。10月,與梁軍戰於白竜潭,梁兵大敗,朱全忠復派葛從周救援,自率大軍屯於洹水路(今舊魏縣),李剋用方退兵。
  4、御驾親徵。宋鹹平二年(999年),遼主耶律隆緒大舉南犯。宋真宗御驾親徵,行至大徐村(今回隆鎮),遼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從此返回,村名遂改為回竜,後演變為回隆。
  5、紅槍會戰奉軍。1927年4月,紅槍會以為老師報仇,反苛捐雜稅為口號,集合大名、肥鄉、廣平、成安、臨漳等縣會徒包圍魏縣城,與奉軍大戰於東關。奉軍軍長張心源率部馳援,被紅槍會殺死在東關外,奉軍騎兵團被殲。6月21日,奉軍進行報復,在德政村槍殺了120多名紅槍會員和群衆及省參議員史老明等。
  6、五·二六反“掃蕩”。1943年5月26日,日軍糾集邯鄲、安陽、大名等21個縣的近萬名日偽軍,對我冀南根據地中心魏縣、漳河縣發動了鐵壁合圍大“掃蕩”,企圖消滅我根據地抗日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我反“掃蕩”部隊主力是八路軍一二九師七旅二十團,冀南軍分區司令部,分區基本團,路南支隊,魏縣、漳河縣大隊等,總兵力4000餘人。反“掃蕩”部隊在受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沉着應戰,充分利用地形等有利條件,在根據地人民支持下,狠狠打擊了敵人,歷時三天,終於28日深夜在沙圪塔村突破重圍。這次反“掃蕩”中,共斃、傷日偽軍近千人,但我軍也付出了極大代價,十幾名團職領導幹部和數百名抗日戰士壯烈犧牲。
歷史名人
  魏縣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不僅涌現出名垂史册的軍事傢、政治傢、科學家、教育傢、醫學家等,而且還哺育出衆多叱咤風雲的英雄豪傑,他們僅載入縣志的就有87人。
  春秋時期重義輕財的衛國大夫仲孫於奚;
  西漢位比三公,德比屈原的司隸校尉蓋寬僥;
  三國忠心事主,寧死不屈,固守鄴城的袁紹謀士審配;
  南北朝宋輔國將軍申恬,梁勇决善戰的智武將軍蘭欽;
  北魏尚書右丞相,徵虜將軍曹世表;
  北周公侯、尚書右僕射、驃騎大將軍申微;
  唐太宗時期太子監國、中書令杜正倫,郯國公張公謹,治水專傢、大理寺卿薑師度,第一個測量子午綫的天文學家張遂;
  北宋開國元勳、代國公、鄭王潘美,屢建奇功的檢校太尉崔彥進,國史撰修官、吏部尚書李清臣,宋哲宗諫議大夫,人稱殿上虎的劉安世;
  明為政清廉,興利除弊,人稱“水清、衡平”的兩淮????運使薛爿,天啓年間執法如山的邢部尚書李養正,明末堅守崗位,寧死不食清祿的知縣劉永錫;
  清順治年間治水專傢、大理寺卿崔維雅、嘉慶年間考據學家,辨偽學家,著作傢崔述;
  抗日民族英雄,路南支隊司令員裴香齋,河北的劉鬍蘭郭書玉
  新中國成立後,被國傢三總部命名為“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的王志強烈士等
  所有這些古今人物,為譜寫魏縣歷史而昭垂於世,為彰顯魏縣傳統文化而流芳千古。
神話傳說
  梨鄉傳說
  相傳上古時代,玉帝派嬌兒天竜下凡體察民情。古黃河當時流經魏縣,天竜沿河來到魏縣泊兒村,化作長工,濟世扶貧,懲惡揚善,匡扶正義。
  沿河附近村,有一男子叫杜郎,與雙目失明的母親相依為命。杜郎生來為人正派,和睦鄉鄰,並以孝敬母親而聞名鄉裏。杜郎整日早出晚歸,苦於耕作,換取薄銀給母親四處請醫抓藥,醫治雙目。天竜聞聽後,為探虛實,决心親自試探一下。一天,杜郎從田裏忙完回傢。路上,天竜化作一位老人,病倒在路旁。杜郎見後,急忙上前詢問,並把天竜背回傢中,抓藥煎藥喂藥,照顧倍至,天竜深受感動。有一天,天竜把杜郎叫到身旁,問其有何要求。杜郎說,我什麽也不求,衹求一治眼良方。天竜隨即為他母親開了一劑藥方,並交待說:藥好抓,但藥引子難求。杜郎一聽能治母親眼病,急忙說,不管什麽藥引子,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找到。天竜說,藥引子就是人肉。杜郎說,這好辦,為了母親雙眼早日重見天日,從身上割下一塊肉何難?就這樣,在杜郎的精心照料下,經過天竜藥方的醫治,杜郎母親的雙眼很快重見光明。
  天竜回到天庭後,和各位天仙講在人間的所聞所見。妹妹天女被杜郎人品所打動,産生了愛慕之情,决心下凡到人間見一見杜郎。但天庭有規,仙人不得下凡。天女一次次求哥哥天竜相助,天竜被妹妹的癡情所動,就設法讓妹妹私自下凡,並在下凡前到百果園為天女摘了一束梨枝。交待說杜郎的村附近有一片杜梨樹,你下去把梨枝嫁接到杜梨樹上,結出果實後,一可以食用,二可以賣些銀兩度日。天女下凡後,見杜郎一表人才,愛意更濃,决心與杜郎結為夫婦,並把帶來的梨枝讓杜郎嫁接到了杜梨樹上。經過杜郎的精心培植,代代相傳,演變成了今天的鴨梨。夫妻倆男耕女織,生兒育女,其樂融融。玉帝得知後,大發雷庭,派天兵天將把天女抓回天宮,但天女帶下來的梨枝培植出的鴨梨樹卻留在了人間。天女回宮後一直思念着杜郎和自己的孩子,日漸憔悴。玉帝不得已同意天女每年梨花盛開之時下凡與杜郎見上一面。後人為感謝天女給魏縣帶來鴨梨之恩,在每個梨園最大的梨樹下建廟供奉“梨花仙子”(即天女)。同時,每逢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傢傢戶戶都把最大最香的梨擺上祭桌,以謝天恩。
神龜馱城
  在上古時代,古黃河流經魏縣。這塊美麗富饒的地方,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老百姓安居樂業。不料,美麗富饒的景象卻引來修煉萬年的鱉精。鱉精帶領蝦兵鱉將強占魏縣後,餐食童男童女,危害百姓,而且大旱三年,使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終日祈禱,驚動天庭。玉皇大帝派他最寵愛的嬌兒——天竜下凡魏縣泊兒村白竜潭捉拿鱉精,鱉精把仇記恨於老百姓,使動魔法,水淹魏縣城,天竜聞訊,即令其九弟神龜下凡助陣,神龜鑽進魏縣城下,馱起了縣城。於是水漲城漲,保住了全城百姓,直至鱉精魔法使盡,被天竜抓回天庭。此後,魏縣又恢復了原來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盛世景象。至今,魏縣還流傳着“北京到南京,魏縣兩座城。每逢發洪水,水漲城墻升。”的民謠。
  此後幾千年,據說,由於天竜和神龜佑護和賜福,魏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像西漢司隸校尉蓋寬饒、北宋開國名將潘美、唐剡國公張公瑾等等。尤其到明代,在朝做官的人更多,有“魏半朝”之稱,意在朝廷做官有一半是魏縣人。南方纔子屢試不第,做不了官,又嫉妒又氣憤,就讓風水先生到北方看個究竟。當風水先生看到神龜馱城的魏縣這塊寶地爭奪了他們的風水,阻塞了仕途,就暗搞破壞,下黑心設法毀掉它。他以保魏縣城免遭水災為由,遊說縣令楊琪,在城四角鑽了四口大井,而這四口大井恰好釘在了神龜的四爪上。到了清朝中朝,漳河發大水,由於神龜被瑣,四爪動彈不得,馱不起城,致使魏縣縣城被洪水淹沒。魏縣從此廢置,並入大名。1940年6月恢復建製。但這一美好而神奇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魏縣特産
  冀南牛介紹:
  産於河北魏縣。體軀強壯,肌腱發達,耐粗飼料。體格中等,結構緊湊勻稱,骨骼堅實粗大,肌肉發育良好,皮膚薄而富彈性。頭端正,鼻孔大,口方平。公牛頭稍寬,眼大有神,頸粗短,垂皮發達。成年公母牛均有角,對稱,毛色以黃、紅為多。四肢粗壯,運步較快。其體長大於體高,為役用牛的良好體型,産肉性能亦高,肉多脂少,色紅新鮮,為烹製菜餚的上好原料,牛皮可製革,用於加工皮鞋、皮箱等
  魏縣鴨梨介紹:
  鴨梨是魏縣土特産品。魏縣鴨梨種植始於三國魏文帝年間,北宋已有面積栽培,至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適宜的土壤氣候條件,孕育了鴨梨獨特的品質,以個大皮薄,色豔肉細、核小渣少、酸甜適度、香酥可口而享譽海內外。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品質鑒評會上獲鴨梨品係第一名,1995年被國傢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鴨梨之鄉”。2000年,在國傢工商局註册了“魏洲”牌天仙精品鴨梨商標;2001年4月,河北省林業局命名魏縣為“河北省優質梨生産基地縣”;8月,國傢林業局在經二批名特優經濟評比中,命名魏縣為“中國鴨梨生産基地縣”;9月,國傢林業局授予魏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2001-2003年,“魏洲”牌天仙精品鴨梨連載三年被認定為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北方農副産品暨農業技術交流會“名優農産品”;獲河北省林果科教工作鴨梨提質增效先進單位。2001年12月,河北省質量奬審定委員會授予“魏洲”牌天仙精品鴨梨為“河北省優質産品”;同時被省林業局列為“鴨梨品質結構調整示範縣”;2002年1月,河北省林業局授予魏縣“林果産業結構調整十佳縣”,“省科技推廣先進縣”,3月,中國經濟協會命名“魏洲”牌鴨梨為“中國名優果品”;9月,魏縣被河北省林業局認定為“河北省無公害果品生産基地”;12月“魏洲”牌天仙精品鴨梨獲得了河北省質量奬審定委員會命名的“河北省名牌産品”稱號。2003年,被中國特産之鄉命名宣傳活動組委會評為“中國特産之鄉”建設先進單位。魏縣鴨梨現已出口東南亞、歐洲等十幾年國傢和地區。目前,全縣鴨梨種植面積13361公頃,年産量2億公斤。
  魏縣商貿歷史悠久,市場繁榮昌盛。早在春秋時期,魏域就有以皮具、絲綢等物作為原始貨幣流通的文字記載。隋唐,回隆是全國的物資集散地之一,魏縣的貨物輻射全國。北宋魏域為邊境榨場,是宋、遼兩國邊境貿易的中心之一。明清境內縣治、雙井、牙裏、回隆、北臯等集鎮店鋪林立、集市繁榮,為一方之貿易中心。新中國成立後,魏縣立足冀、魯、豫中心有利地勢,堅持商貿興縣方針,投資數億元,先後建成了邯鄲東部最大的果品市場、建材市場等十大市場、日營業額達百萬元以上,使魏縣經濟得到了騰飛。
  魏縣傳統名土特産簡介
  一、魏縣鴨梨,始於宋代,明清已成規模。清康熙十一年(1672),魏縣知縣毛天麒在遊魏臺詩中有“長林響梨葉,秋光遍原阜”的名句。魏縣鴨梨的特點是個大,皮薄,核小,肉細,渣少,汁多,酸甜適宜,酥脆可口,暢銷國內外。
  二、南關恰鉻:據考隋代已開始出現在攤點上,是魏縣一道名食。它色豔味濃,肥香不膩,是請客宴友的上等佳餚。其原料以精細小米面為主,加一些榆皮面。鹵子是鮮豬肉炒的。存三年,過三夏,不變色,不變味。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曾吃過魏縣恰恪,對此贊不絶口。民國35年(1946),國際救濟總會三人小組來魏,縣長白佩珩曾用鉿鉻宴請客人。
  三、嶽莊瓦盆:産生於清嘉慶年問。瓦盆是廣大農村經常使用的一種古樸器皿。初衹出産瓦盆,後來又增加了瓦甕、瓦缸、花盆、茅罐等多種産品,品種越來越多,用途越來越廣。它既是鍋竈上的炊具,也是盛米、貯面、洗衣、喂豬、飲羊等用品。除在本縣廣銷之外,在大名、成安、廣平、臨漳等縣也有大量銷售,並深受歡迎。
  四、賢孝門雞毛扇:産生於明末,祖傳手藝至今。開始僅作雞毛扇,後來又增加了鵝毛扇、雁翎扇、雕翎扇、雞毛撣、高桿撣等品種。雞毛扇為城鄉老年人所喜用,輕巧省力,風大涼爽,謂之“羽扇風清透衣衫”。雞毛撣是打掃衛生用品,也是裝飾品。穿衣鏡兩旁的花瓶內,惟插上雞毛撣纔顯莊麗美觀。此産品不僅在本縣享有盛名,還遠銷河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內蒙及東北三省。
  五、薛莊村涼粉:由緑豆做成,每年春末至中秋,為賣涼粉的旺季。該村涼粉分兩種:一是渾涼粉,呈蛋青色,用刀切條,吃着略有漿溺味,很美口;另一種是白涼粉,透明天白,用撓子颳絲,或用刀切條吃着清涼可口。其調料主要是:????、醋、蒜和小磨香油。涼粉是夏季消暑的良好食品。 :
  六、大辛莊一帶的草帽辮:過去,這一帶村莊的婦女把掐草帽辮當成一項家庭副業來生産。她們無論看戲,趕會,還是串親戚,手中從不丟活計。草帽在農村戶戶都有,銷量很長。用草帽辮精製的草帽、提籃和其它裝飾品,不僅國人,外國人也喜歡。
  七、西照河村大豆醬:多年祖傳手藝。豆醬色真,味正,為城鄉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
  八、回隆鎮燒酒:又叫“隆酒”。酒味醇香,綿軟適口,據說在清代曾做過宮內禦酒。
  九、康疃白蘿h:皮薄,肉嫩,味道甜辣,個頭大,素有“銀娃娃”之稱。它既能炒 熟菜,又能腌鹹菜,還是包水餃、蒸大包的好材料。白蘿蔔在秋收之後,能儲存到下年四、五月間,仍鮮嫩不變質。
  十、郭傢堂村大蔥:也叫“雞腿蔥”,脖子粗,嫩肥長,生吃辣味大,熟食香味濃,是農民的普通調味品,不論炒菜、拌涼菜、包水餃、蒸大包都離不開大蔥。
  十一、仕望集油條:炸得透落,????、鹼、礬適量,內筋外焦,味道好,色滲黃亮,吃 起來愈嚼愈香,為當地人看望親朋的常用禮物。
  十二、院堡集白麵燒餅:圓形,外粘芝麻,刀切花邊,個頭大,層多,油、????、花椒 粉佐料齊全,吃着焦、酥、脆,嚼着滿口香。
  十三、疃上、翟小莊的大白桃和水白杏:桃到成熟期發白色,稱為“大自桃”,甜如蜂蜜。白杏有離核、粘核兩種,粘汁多,甜酸適口。它是製作果脯和糖水罐頭的好原料,遠銷北京,天津和全國各地。
  十四、傅夾河手工挂面:多年傳統手藝。挂面的原料是小麥面粉和一定數量的碎????。 它在農村是常用待客飯,也是看望親友的上等禮物。
  十五、魏縣瓜簍:個大皮薄,藥效好,稱為“糖瓜簍”,屬特産之一。
鄉土文化
  魏縣地處冀、豫交界處,因而中原文化在魏縣大地自然融合,兼容並蓄,逐步形成魏域的鄉土文化,這種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現較為顯著。
  魏縣民間藝術形式繁多,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歷史上留傳下來的有鬥牛、戲馬、社火、劃旱船、騾馬會、騎驢舞、推花車、高蹺、背閣、扇子舞、扭秧歌、舞獅、舞竜、花鼓、花棍、擡猴、壓桿、霍桿等28種;傳統劇種有落子腔、四股弦(五腔調)、高調(豫劇)、墜子、大平調、皮影、河北梆子、二黃(京劇)等;民間工藝有剪紙、泥塑、刺綉、面塑、木刻、花燈、木版畫、紙紮、雲燈等。特別是魏縣舞竜,歷史久遠,源遠流長,相傳“二月二竜擡頭”的節日始於魏縣,舞竜式樣繁多,有單竜舞、雙竜舞、三竜舞、五竜舞;竜的小大各異,小則1米,長則50米;每年的二月二,魏縣民間都要舉辦舞竜賽,參加舞竜村莊衆多,其中泊村舞竜藝術最佳,先後獲邯鄲市舞竜賽第一名,代表河北省參加國際舞竜比賽,獲國際舞竜賽第四名。中央電視一臺於2003年2月28日(大年初一)新聞聯手中報道了泊村舞竜的實況,魏縣的舞竜傳遍了中國。
  魏縣竜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民間以衆多的、係列的、完整的、活竜活現的竜的故事,說竜、唱竜、寫竜、畫竜、舞竜的形式頌揚竜的精神,至今流傳着上古時期玉皇大帝之子天竜(蛟竜),為救萬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奉旨下凡魏縣泊村,當長工,澆菜園,種高粱,賜神果(鴨梨),除鱉精,抓妖怪,懲邪惡,降甘霖,為百姓醫治百病,福澤華夏大地,使蛟竜成為懲惡揚善、救民災難、造福於民的英雄化身,由此,泊村傳為“竜都”所在地,魏域被譽為竜鄉,竜文化專傢視為中國竜的發源地。其祈雨文化,影響久遠,人數衆多,規模宏大,全國罕見。漢武帝時期,魏縣令趙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時期,縣令崔鈺縱身急流堵决口等……這些內容豐富的記載,形成了底藴豐厚的竜文化,成為一種宏揚正氣、團结嚮上的一種民族和合精神。為開發魏縣竜文化,縣委、政府於2000年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竜鄉旅遊開發領導小組,及竜文化遊戲開發辦公室,組織專人對竜文化進行研究開發。現已出版十餘萬字的《華夏竜鄉記》一書,完成了十集電視連續劇本編撰;與外商簽訂了共同開發意嚮書。不太久遠,一個大型竜文化旅遊點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行政區劃
  魏縣轄7個鎮、14個鄉:魏城鎮、德政鎮、北臯鎮、雙井鎮、牙裏鎮、車往鎮、回隆鎮、東代固鄉、棘針寨鄉、沙口集鄉、野鬍拐鄉、仕望集鄉、前大磨鄉、院堡鄉、南雙廟鄉、大辛莊鄉、大馬村鄉、邊馬鄉、張二莊鄉、北臺頭鄉、泊口鄉。 縣政府駐魏城鎮魏州路。
  魏城鎮 鎮政府駐魏集村。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9.49萬。轄19個社區、29個行政村:魏集、杜疃、東關、南關、西關、三田、崗井、謝疃、東小門、西小門、河裏東、河裏西、常小莊、馮小莊、皇小莊、石辛寨、吳辛寨、馮辛寨;北羅營、白仕望、小北關、王辛寨、慄辛寨、南辛寨、範辛寨、李辛寨、西南溫、東南溫、南溫店、董河下、朱河下、梁河下、劉河下、高劉莊、後王、前王、常於、魏於、孟於、馬於、邢於、靳於、康疃、龐莊、疃上、趙寨、王營。
  德政鎮 鎮政府駐德二村。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2.28萬。轄17個行政村: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劉莊、大寨、安上、王莊、西馬莊、後小寨、前小寨、生熟疃、青華裏、前西營、後西營、柏二莊。
  北臯鎮 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66平方千米,人口6.12萬。轄51個行政村:北街、東街、南街、西街、苗村、慄村、陳崗、小凹、大凹、沙窩、屯北、屯南、屯中、屯西、邵崗、王崗、焦崗、孟崗、江崗、關崗、孫莊、陳村、蒲潭營西、蒲潭營東、蒲潭營南、舊魏東北、舊魏西北、西坡頭、南坡頭、北坡頭、東坡頭、李謝莊、薑謝莊、王謝莊、東張崗、西張崗、舊魏後、西李崗、東李崗、南劉崗、北劉崗、前石崗、後石崗、西上前、西上後、六座樓、西康疃、東康疃、張柴麯、楊柴麯。
  雙井鎮 鎮政府駐雙井西村。面積49平方千米,人口4.25萬。轄32個行政村:雙井西、雙井東、雙井南、雙井北、張照河、北照河、姬照河、李照河、東北莊、前文義、後文義、付夾河、後王圈、前王圈、木南、木東、木西、東圈、茜圈、董圈、陳圈、樊圈、賈圈、野莊、永東、永西、東寨、西寨、更化、河南、劉深。
  牙裏鎮 鎮政府駐牙裏北街村。面積48平方千米,人口5.06萬。轄33個行政村:牙北、牙東、牙西、牙南、侯東、侯西、小侯、西侯、西呂、靳莊、曹莊、牛莊、安莊、趙莊、任村、母街、馮屯、蘇莊、卞村、鬍村店、長興東、長興西、南長興、西長興、前大堡、後大堡、北楊莊、南楊莊、西南莊、後馬莊、西劉莊、西樓底東、西樓底西。
  車往鎮 鎮政府駐車往東村。面積45平方千米,人口3.94萬。轄26個行政村:車往東、車往西、郝村南、郝村東、郝村北、郝村中、前倉口、西倉口、東倉口、北倉口、大倉口、王小屯、霍小屯、郭小屯、保定莊、黃甘固、楊甘固、舊魏東、舊魏西、秦莊、口頭、小營、東尚、慄莊、南尚西、南尚東。
  回隆鎮 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4.75萬。轄29個行政村:北街、東街、西街、六上、西趙、東趙、後趙、步莊、馮莊、南營、南街東、南街西、孔大汪、李大汪、常大汪、崔大汪、前朋固、後朋固、後張莊、前張莊、南慄莊、劉莊營、東韓小汪、西韓小汪、南韓小汪、東梁小汪、西梁小汪。
  東代固鄉 鄉政府駐東代固村。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3.06萬。轄15個行政村:東代固、北代固、西代固、房小莊、翟小莊、前閻莊、後閻莊、前羅莊、後羅莊、北張莊、張固、邵東、邵西、邵中、邵後。
  棘針寨鄉 鄉政府駐棘針寨村。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15個行政村:棘針寨、南寺莊、北寺莊、鄧二莊、馬鬍寨、裏八莊、老君堂、相公莊、徐小莊、前屯、後屯、王橫、侯莊、義井。
  張二莊鄉 鄉政府駐張二莊村。面積61平方千米,人口5.19萬。轄34個行政村:張二莊東、張二莊西、張二莊北、南英封西、南英封東、第六店一、第六店二、第六店三、張莊前、張莊屯、後普安、東普安、西普安、北英封、韓田教、北辛莊、南辛莊、東中煙、劉田教、大嚴屯、曹田教、北留固、南留固、南劉莊、軍寨、平村、禮教、閻莊、中煙、西煙、宋屯、路莊、北善。
  沙口集鄉 鄉政府駐沙口集村。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29萬。轄26個行政村:集東、集西、鬥門、南沙口、鄭二莊、陳小屯、大楊莊、小楊莊、南北拐、北辛莊、段傢莊、東張莊、李傢口、沙圪塔、陸十疃、小斜街、大斜街、牛馮莊、杜二莊、河溝、崗上、劉屯、大莊、馬頭、漳河、大屯。
  仕望集鄉 鄉政府駐仕望集村。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2.07萬。轄17個行政村:仕北、仕南、仕中、陳莊、鬍莊、磚井、張街、崔閣、何莊、淺疃、前連街、後連街、賢孝門、郭傢堂、劉傢拐、張仕望、郭仕望。
  野鬍拐鄉 鄉政府駐野鬍拐西村。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2.00萬。轄16個行政村:野鬍拐西、野鬍拐東、高八莊、連路固、前紅廟、東紅廟、西紅廟、馮紅廟、霍傢莊、大路固、合義、大王、蔡中、蔡東、蔡西、岸上。
  北臺頭鄉 鄉政府駐臺西村。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2.37萬。轄13個行政村:臺西、臺東、臺前、臺後、西湯、喬小莊東、喬小莊西、西野馬、方裏集、杜甘固、小王莊、南臺頭、尹甘固。
  前大磨鄉 鄉政府駐前大磨村。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2.83萬。轄29個行政村:前大磨、郭棗林、李棗林、連棗林、白棗林、西王莊、李纔麯、連纔麯、任纔麯、韓纔麯、慄纔麯、後纔麯、後大磨、恩善會、和順會、公議會、東善會、後寺、前寺、張莊、破井、任戶、連戶、南戶、魏戶、東薛、後崔、前崔。
  院堡鄉 鄉政府駐院堡中村。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2.01萬。轄18個行政村:院堡中、院堡西、院堡東、東來莊、西來莊、馬豐頭、楊三傢、連三傢、陶三傢、司三傢、中三傢中、中三傢西、中三傢東前、中三傢東後、西薛、嶽莊、況莊、磨莊。
  泊口鄉 鄉政府駐泊口村。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4.03萬。轄29個行政村:泊口、申莊、耿莊、井南、井北、河北、馬一、馬二、馬三、閻莊、生莊、華東、華南、華西、華北、井頭西、蔣村東、蔣村西、趙野衝、後野衝、王野衝、崔野衝、郭野衝、後佃坡、前佃坡、西李莊、張莊東、張莊西。
  南雙廟鄉 鄉政府駐南雙廟村。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3.70萬。轄27個行政村:雙廟南、雙廟北、雙廟中、獅子口、曹野馬、尹野馬、西照河、集村西、集村東、河岸上、大李、郭街、申鋪、申村、呂街、聶街、馬街、馬村、湯村、朱村、王村、簡莊、董莊、薛莊、小薑、青華、安樂。
  大辛莊鄉 鄉政府駐大辛莊村。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2.95萬。轄32個行政村:大辛莊東、大辛莊西、西馬神廟、東馬神廟、張辛莊、曹辛莊、李辛莊、小辛莊、苗辛莊、王辛莊、辛江莊、王夾河、曹夾河、馬擺渡、東劉莊、南秦固、北秦固、梁莊、呂莊、勃莊、牛莊、馬莊、鄧村、範村、申橋、馬河、東郭、西郭、前高、中高、高高、侯高。
  邊馬鄉 鄉政府駐邊馬村。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4.72萬。轄36個行政村:邊中、邊南、邊北、李莊、寺裏、效化、袁駢、董駢、馮駢、南駢、尚駢、東呂、張村、於村、朱村、羅屯、高堤、張莊、任莊、王井、二教、江莊、寺南、東樓底西、東樓底東、東石固、邊小屯、西楊善、東楊善、南馮堤、北馮堤、三教堂、東田教、南王莊。
  大馬村鄉 鄉政府駐大馬村。面積22平方千米,人口1.76萬。轄18個行政村:三馬、二馬、東馬、西北、西南、東北、東南、董莊、康南、康北、曹堤、西疃、北旦疃、南旦疃、東八裏、中八裏、西八裏、樓寺頭。xzqhorg
  2003年底,魏縣轄7個鎮(魏城、德政、北臯、雙井、牙裏、車往、回隆)、14個鄉(東代固、棘針寨、張二莊、沙口集、仕望集、野鬍拐、北臺頭、前大磨、院堡、泊口、南雙廟、大辛莊、邊馬、大馬村)。
英文解釋
  1. n.:  Wei County
相關詞
鐵路交通運輸車站邯常綫行政區劃地理鄉鎮地域
地名區劃文化鴨梨河北邯鄲歷史人物
旅遊梨花節梨鄉水城邊馬董駢村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北臯鎮張開大辛莊鄉張開魏城鎮張開德政鎮張開車往鎮
張開回隆鎮張開泊口鄉張開雙井鎮張開牙裏鎮張開東代固鄉
張開棘針寨鄉張開張二莊鄉張開沙口集鄉張開仕望集鄉張開野鬍拐鄉
張開北臺頭鄉張開院堡鄉張開南雙廟鄉張開邊馬鄉張開大馬村鄉
張開前大磨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