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貴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丹寨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Danzhai County
  丹寨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總面積937.7平方千米。2003年末總人口16.37萬人,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
  縣人民政府駐竜泉鎮,郵編:557500。代碼:522636。區號:0855。拼音:Danzhai Xian。
  丹寨縣轄3個鎮、4個鄉:竜泉鎮、興仁鎮、排調鎮、長青鄉、揚武鄉、雅灰鄉、南臯鄉。
區域概況
  丹寨縣地處貴州省東南部 ,東與雷山縣接壤,南靠三都水族自治縣,西與都勻市、麻江縣交界,北抵凱裏市。縣城距黔桂鐵路都勻站50公裏,距湘黔鐵路凱裏站70公裏,距西南出海通道貴新高等級公路54公裏,距省會貴陽市210公裏。
  全縣轄3鎮4鄉1個國營農場,總人口15.4萬人,縣境內多民族聚居,有苗、漢、水、布依等18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85.57%。縣國土總面積940平方公裏,全縣海拔一般在 600~1200 米之間,最低 370 米,最高 1701 米。縣境內 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鼕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豐富,雨熱同季,年均氣溫 12.6~17.2 ℃。
人口行政
  1992年1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竜泉、排調、興仁3個區;將竜泉、金鐘、合心3鄉(鎮)並建竜泉鎮,排調、孔慶、加配、羊巫、方勝、黨早6鄉(鎮)並建排調鎮,興仁、燒茶、岩英、新華4鄉(鎮)並建興仁鎮,揚武、復興2鄉並建揚武鄉,長青、竜塘2鄉並建長青鄉,雅灰、排路2鄉並建雅灰鄉,南臯、大興2鄉並建南臯鄉。
  以2006年12月1日0時為標準時間,全縣總人口為16.01萬人,在總人口中,0-18周歲人口43043人、18-35周歲人口50974人、35-60周歲人口49054人、60周歲以上人口17067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6.87%、31.83%、30.62%、10.65%。縣境內多民族聚居,有苗、漢、水、布依等18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占總人口的85.57%。
自然資源
  丹寨縣屬黔東南州西部礦産資源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自然氣候,賦予了丹寨豐富的地上地下資源。被省地礦廳列為“礦産資源有開發前景的縣”,現已探明鋅、鉛、銻、金、硅、煤、鐵、磷、鎂、鈣、銅等 10多種品種齊全、量大質優、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廣阔的礦産資源;水能藴藏量為1.46萬千瓦,縣境多奇峰異山,氣候溫和,自然環境良好,山林資源豐富,森林木本植物有栲、鬆、杉、油桐、山蒼子等519種,森林覆蓋率達57.33%,有韭菜根、酸辣椒、薇菜、生薑、木薑油和果品等豐富的農副産品和緑色産品,以富含硒鋅為主要資源依托的農業綜合開發前景看好,硒精米、硒茶、硒南瓜汁、硒水以及畜牧水産品等項目開發已初具規模。
  一、土地資源
  國土總面積940平方公裏,山地面積723.36平方公裏,占總面積76%。1990年,耕地面積105317畝,園林用地71萬畝。
  二、水資源
  根據凱裏水文中心站編繪的等值綫,縣境內每年平均陸面蒸發500-63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605毫米),水面蒸發920-960毫米(丹寨氣象局為953毫米),計算出縣境多年平均徑流深885毫米,相應的處徑流量為7.937億立方米(含地下水年總量1.8億立方米)。由於境內徑流主要是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所以各地徑流差異較大。縣境東部邊界多年平均徑流深達950毫米,而西部邊界僅為650毫米。境內流域面積20平方公裏以上或河長10公裏以上的河流有20條,水能理論藴藏量51689.12千瓦,可能開發量14610千瓦。
  三、生物資源
  1、野生植物
  根據林種調查、牧草資源調查和藥源普查材料,縣境內已定名木本植物91科230屬519種,草(藤)本植物43科230種。根據用途,可分為5類。一是以馬尾鬆、杉、闊葉樹為主的用材、防護、薪炭林類;二是以木薑子、油桐、油茶、烏桕、五倍子、構樹、棕樹(羅櫚)、竹為主的工業原料類;三是友板慄、楊梅、拐棗、獼猴桃、香菇、木耳、野茶、蕨菜、竹筍、山楂、刺梨為主的食用類;四是以川桂、杜仲、茯苓、桔梗、何首烏、白芨、金銀花、天鼕、麥鼕、黃柏、山藥、半夏、泡參、七葉一枝花、鈎藤、厚樸、前鬍、續斷、草烏、竜膽草、一枝箭、白藤、一朵雲、岩馬桑、三顆針、十大勞動、黃精等為主的藥用類,共達430種之多。五是以硬稈草、假儉草、扭黃茅、白茅、野青茅、野鴨草、五節芒、鐵掃帚、野菊、蕨類、火棘等為主的飼草、飼料類。
  2、珍稀植物
  縣境古老瀕危珍稀植物種類較多,已知的有24種,其中列為貴州省第一批國傢保護樹種14種,占全省42種的33%。主要有銀杏、禿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穗花杉、翠柏、福建柏、銀鵲樹、杜仲、白櫟樹、香果樹、白辛樹、閩樹、楠木、十齒花、馬尾樹、檫木、小葉紅豆杉、金錢械、青錢柳、野黑豆、野菜豆、野飯豆、野紅皮豆等。
  3、野生動物
  現在野生獸類動物,主要有野豬、山羊、岩豹、猴、黃鼠狼、穿山甲、麝羊、箭豬、野豬、豹貓、野兔、白麵獐、鼠、鬆鼠、飛鼠、竹鼠、狐狸、水獺、蝙蝠、旱獺等。
  鳥類主要有燕、野鴨、布𠔌鳥、鷹、貓頭鷹、猴面鷹、烏鴉、野雞、錦雞、竹雞、韓雞、鵪鶉、畫眉、麻雀、喜鵲、啄木鳥、白鶴等。
  縣境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鱅魚、馬口魚、紅袍、白甲魚、泉水魚、銅魚、麥穗魚、烏鱧、角魚、花魚、蛇螈等7科26種。
  節肢動物有蝦、蟹,兩棲動物有蟾蜍、岩蛙(石蚌)、大鯢等。
  藥用動物類有41科56種。
  4、珍稀動物
  境內瀕危珍稀動物,有穿山甲、短尾猴、大鯢、錦雞、韓雞、竹鼠、猴面鷹、蛇螈等20種,均主要分佈於本縣東部山區。
  四、礦産資源
  礦産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鋅、鉛、銻、金、硅、煤、鐵、磷、鎂、鈣、銅等 10多種品種齊全、量大質優、開發潛力巨大、前景廣阔,被省地礦廳列為“礦産資源有開發前景的縣”。
旅遊資源
  丹寨是貴州東綫旅遊的重要景區之一。這裏有頗具苗族特色的芒筒蘆笙藝術;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優越的生態環境 ,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1、自然景觀。
  有特色的自然景觀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態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萬畝相映成趣的紅、白、紫三色杜鵑;有素有黔東第一瀑的排廷瀑布;緑色寶庫貓鼻嶺森林公園;還有溫柔多情的河流河岔河……
  2、人文景觀。
  有歷史建築萬壽宮;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級文物白皮紙(國畫紙)作坊—石橋;有中國鳥籠之鄉―卡拉;有錦雞文化之鄉-麻鳥;有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排倒莫;中國芒筒蘆笙之鄉―排牙等
  另外,丹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苗族的古歌、“賈”、習俗儀式歌、情歌、神話等民間文學形式多樣,內容浩如煙海;苗族和水族的蠟染,以古樸、奇特、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濃烈的浪漫寫意色彩聞名天下;流傳民間的苗歷,古老獨特,多次受到國傢自然科學史專傢的關註……
民族風情
  丹寨是貴州東綫旅遊的重要景區之一。這裏有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省級文物石橋白皮紙作坊;有頗具苗族特色的芒筒蘆笙藝術;有天下奇泉打鼓井;有千姿百態的彩色金瓜洞;有城郊萬畝相映成趣的紅、白、紫三色杜鵑……濃郁的民族風情和優越的生態環境 ,令人流連忘返,樂不思歸。
  丹寨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異彩紛呈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苗族的古歌、“賈”、習俗儀式歌、情歌、神話等民間文學形式多樣,內容浩如煙海;苗族和水族的蠟染,以古樸、奇特、粗獷、豪放的風格和濃烈的浪漫寫意色彩聞名天下;流傳民間的苗歷,古老獨特,多次受到國傢自然科學史專傢的關註……
經濟發展
  近年來 ,丹寨縣委、縣政府抓住國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省長工作聯繫點的機遇和優勢,帶領全縣各族人民發展經濟,艱苦奮鬥,紮實工作,使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有了較快發展。圍繞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以農業産業化為突破口,依托農業綜合開發,采取“市場牽竜頭、竜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初步形成了肉牛、茶葉、優質大米、中藥材、脫水蔬菜等五大特色支柱産業,農業經濟呈現出較好的增長勢頭。與此同時,按照非均衡發展戰略,認真抓好“54321”工程嚮“5個5”工程的實施,即2005年到2010年,基礎母牛存欄5萬頭嚮出欄5萬頭優質肉牛轉變、優質米種植4萬畝嚮5萬畝轉變、稻田養魚3萬畝嚮5萬畝轉變、茶葉種植2萬畝嚮5萬畝轉變、烤煙種植1萬畝嚮中藥材種植5萬畝轉變;大力發展旅遊業和第三産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強保護和科學管理,合理開發利用;加大以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構建丹寨“一縱一橫兩循環四連綫”交通主骨架,打通北上和南下出口通道,搞好大流通,促進大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完善城鎮和市政設施,改善環境條件,發揮輻射帶動功能,促進周邊區域經濟中心的形成。2003年,全縣GDP為29356萬元,工農業總産值32999萬元,財政收入206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90元。
  踏着時代的鼓點 ,丹寨人正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為工作要求,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生命激情為動力,齊心協力,同心同德,紮實工作,為把丹寨建成一個富裕文明、山川秀美和特色濃郁的小康傢園而努力奮鬥。
地理交通
  丹寨縣地處東經107°44′-108°08′、北緯26°05′-26°26′之間,位於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縣城距黔桂鐵路都勻站50公裏,距湘黔鐵路凱裏站70公裏,距西南出海通道貴新高等級公路54公裏,距省會貴陽市210公裏。目前,全縣公路總里程619公裏,其中國道29公裏,縣道77公裏,鄉道96公裏,村級公路417公裏,5個鄉鎮通了柏油路,142個行政村已通公路,未通公路的19個村約155公裏(全縣最邊遠的村寨),行政村通車率為88%。
  全縣油路里程83公裏。其中321國道綫丹寨境29公裏;臺辰至下司綫14公裏(丹境段);縣道丹寨至排調33公裏;鄉道大坪至長青5公裏;鄉村公路鑲邊91.7公裏。
  根據縣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一五”期間交通工作繼續遵循“全面規劃、合理佈局、確保質且、保障暢通、保護環境、建設與管養並重”的方針,建立和健全暢通、安全、便捷的現代化綜合運輸體係,本着啓動內力、藉助外力、凝聚合力、增加總量的原則,加大資金投入,依托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過境丹寨並在該縣設立互通立交和貨運站的機遇,加大鄉村公路建設力度,努力提升縣鄉村公路技術等級。以“一縱一橫兩循環四連綫”為交通建設的主骨架,打通北上、西進、南下、東出口通道,力爭羊甲互通立交至凱裏經濟開發區一級公路、丹寨縣至麻江下司二級公路和排調碼頭經雅灰送隴、叮咚至三都介賴、打魚接互通立交二級公路得到立項,抓好丹寨揚武至雷山大塘、雅灰經奪鳥至雷山達地和南臯經竹留至雷山望豐等縣際公路的改造和修建,搞好縣內旅遊路及鄉村經濟路建設,完善公路運輸網絡,提高運輸效率和能力。到2010年,實現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動車路,啓動通村油路或水泥路面工程建設,村級公路逐漸開展客運,切實解决農民的出行難問題。
歷史沿革
  境地隋朝屬牂牁郡,唐朝屬黔中道應州地,宋朝為夔州路紹慶府所領56羈縻州南部東段地帶,元代始有建置。
  元至元年間,今縣境為都雲安撫司和定雲府間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境內始有建置,朝廷在壩幹置夭壩長官司,管理今縣境及巴榔、陽基等地苗疆土務。
  明洪武七年(1374年),夭壩長官司歸順明廷。十三年(1380年),改為苗夷長官司。十八年(1385年),升為蒙囊直隸夭壩安撫司,仍管理原境土務。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改隸都勻府,將巴榔等地劃入都勻。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準建八寨廳,廳治在今老八寨。乾隆六年(1741年)纂成的《貴州通志》載其時廳轄境為:“東至黎平府古州楊條寨界一百一十裏,西至都勻縣太平汛界三十裏,南至獨山州三角(腳)屯界六十裏,北至丹江通判黃土寨界一百二十裏,東南至都江通判底覽寨界八十裏,西南至都勻縣普安司界五十五裏,東北至丹江黨浪寨界一百一十裏,西北至麻哈州隆裏界一百裏。”廳轄4個土司:夭壩司,駐夭壩,領今岩英、興仁、鹹寧(今屬麻江縣)、燒茶、竜泉、雞賈(今屬都勻市)、金鐘、交梨(今屬三都水族自治縣)一帶,計60寨;揚武司,駐朱砂廠,領今揚武、長青、竜塘、黨早、復興一帶,計43寨;排調司,駐排調,領今排調、方勝、加配、羊巫、永樂(今屬雷山縣)、柳烏(今屬雷山縣)一帶,計39寨;永安司,駐卓佐,領今新華、大興、南臯一帶,計51寨。此後廳轄地域有所變動,據乾隆十四年(1749年)貴州巡撫愛必達編纂的《黔南識略》載:“東至古州同知土地坳界一百三十裏,南至獨山州羊勇寨界二十五裏,西至本府(都勻)苟柿寨界十二裏,北至麻哈州鐵當寨界九十裏,東南至都江廳奪弄寨界六十裏,西南至獨山州的刁寨界三十五裏,東北至丹江廳排富寨界八十裏,西北至本府甕崩寨界十二裏。”廳治亦西遷約5公裏設在竜井塘今縣駐地。八寨廳建製一直沿至民國初年。
  1913年廢廳置八寨縣。1941年撤丹江縣分西部入縣,改名丹寨縣。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
  1949年12月4日丹寨縣城解放。6日,建立丹寨縣人民政府,隸於獨山專區(1952年11月改稱都勻專區)。同時建立城關辦事處和揚武、興仁區人民政府及竜泉鎮人民政府。
  2000年,丹寨縣轄3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540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竜泉鎮 37694 興仁鎮 28057 排調鎮 21438 長青鄉 10834 揚武鄉 19744 雅灰鄉 6652 南臯鄉 10981
  2003年,丹寨縣轄3個鎮、4個鄉,161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16.3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13.52萬人;非農業人口1.33萬人。
英文解釋
  1. n.:  Danzhai County
近義詞
丹寨
相關詞
苗族
包含詞
丹寨縣防疫站丹寨縣人民醫院丹寨縣民族中醫院
丹寨縣衛生防疫站丹寨縣民政局皮膚病防治院丹寨縣民族中醫院第二門診部
丹寨縣民族中醫院中西藥門診部
分類詳情
張開揚武鄉張開竜泉鎮張開興仁鎮張開長青鄉張開雅灰鄉
張開排調鎮張開南臯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