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邯鄲 > 肥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Feixiang Xian County
  郵編:057550 代碼:130428 區號:0310
  拼音:Féi Xiāng Xiàn,Feixiang Xian
  
    肥鄉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邯鄲市境中部。地處東經114°37′至115°01′、北緯36°29′至36°40′之間。東與廣平縣交界,南與成安縣相連,西與邯鄲縣接壤,北與永年、麯周二縣毗鄰。縣境東西橫距35千米,南北縱距16千米,總面積496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人(2004年)。轄2個鎮、7個鄉:肥鄉鎮、天台山鎮、大西韓鄉、辛安鎮鄉、毛演堡鄉、元固鄉、屯莊營鄉、東漳堡鄉、舊店鄉。縣政府駐肥鄉鎮西關廣安路,西距邯鄲市30千米,北距省會石傢莊175千米。
    地處冀南平原,地勢自西南嚮東北傾斜,年降水量550毫米,年均氣溫12.7℃。309國道、邯(鄲)常(各莊)地方鐵路過境。古跡有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趙國“平原君”趙勝墓和元初名醫、名臣竇默墓碑。
  
  今肥鄉縣境域,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歸趙。趙惠文王時,為嘉許遇難犧牲的相國肥義,把肥鄉作為他的封地,命名肥邑。後肥鄉史稱肥邑。
    秦屬邯鄲郡。西漢於縣境內東北部置列人縣,屬廣平國。徵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設即裴侯國;地節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設邯溝侯國;二侯國均屬魏郡。〔新〕王莽時,改列人縣為列治縣,更即裴為即是。東漢廢即是、邯溝兩侯國,列治縣復名列人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屬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析列人、邯溝縣地始置肥鄉縣(其境域是由邯溝侯國和列人縣西部構成),“其故城在今肥鄉縣西二十二裏”;與列人縣同屬廣平郡。晉肥鄉、列人兩縣均屬司州廣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縣(今麯周)並入列人縣;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縣又分出斥漳縣。列人縣、肥鄉縣民屬相州。東魏天平元年(534年),肥鄉縣並入臨漳縣,屬魏郡。北齊時,列人縣廢。
    隋開皇十年(590年),復置肥鄉縣,縣城遷於今址。十六年(596年),於縣東部原列人縣地設立立清漳縣。大業三年(607年),肥鄉、清漳兩縣屬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肥鄉縣改屬紫州;四年(623年)屬磁州;六年(621年)屬名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廣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屬名州。
    會昌三年(843年),清漳縣並入肥鄉縣。至明、清、民國三代,肥鄉縣境域“東西廣袤八十裏,南北延袤四十裏。”其四至是:“西至邯鄲梨林堡界三十五裏,南至成安縣霧睹營(也名霧觀寺,即今店上)界十五裏,東至廣平縣李白營界三十五裏,北至永年縣大由村界(現屬麯周縣)二十八裏。”
    五代肥鄉縣屬名州。宋、金,屬河北西路名州。天會七年(1129年),肥鄉縣領新安鎮。(另有一說:五代屬洛川,宋屬廣平武安郡,金屬廣平郡)元屬中書省廣平路。明屬京師廣平府。清屬直隸省廣平府。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漳水沉城,縣治東遷舊店營(今東營)。雍正九年(1731年),縣治遷回原址。此後,縣城未再變遷。
    民國2年(1913年),肥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屬河北省;民國26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區。同年10月18日(農歷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軍侵占縣城,建偽政權。
    民國27年(1938年)5月31日,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抗日軍政委員會,後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同年8月,屬冀南第二專員公署;不久,屬冀南第三專員公署。民國29年(1940年)2月,成立邯(鄲)永(年)肥(鄉)邊區(相當縣級)。同年10月,邯永肥邊區撤銷,成立永(年)肥(鄉)(後改為功岑縣)。此時,肥鄉縣的境域衹有現在境域的二分之一,這是肥鄉縣有史以來轄區最小的時期。民國32年(1943年)3月,成立磁(縣)肥(鄉)辦事處(後改稱磁肥縣)。民國33年(1944年)8月,功岑縣撤銷,並入肥鄉縣。民國33年(1944年)8月,肥鄉縣二區24個村劃歸永年縣。民國34年(1945年節8月,磁肥縣撤銷,所轄原肥鄉縣村莊,歸肥鄉縣建製。民國36年(1947年)7月,肥鄉縣第六區劃歸永年縣。
    民國37年(1948年)5月,肥鄉縣屬華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專員公署。民國38年(1949年)8月,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鄲地區。建國後,肥鄉縣隸屬邯鄲專區。1958年7月30日,廣平縣並入肥鄉縣。1958年10月,同年10月,撤銷肥鄉縣,將其所轄的行政區域除天台山公社劃歸永年縣外、其餘部分全部劃歸麯周縣(屬邯鄲專區)。1960年5月,麯周屬邯鄲市。
    1961年6月1日,恢復肥鄉縣建製,永年縣將原肥鄉縣所轄的天台山、張達、白落堡、辛安鎮、大西韓、大寺上6個人民公社劃歸肥鄉縣。1962年3月1日,原廣平縣從肥鄉縣分出,同年又將趙村、積善2村再劃回肥鄉縣。此後,肥鄉縣境域邊界、形狀和面積沒有變化。1970年屬邯鄲地區,1993年屬邯鄲市至今。
  (本站根據《肥鄉縣志》有關內容改寫,個別地方參考其他資料)
  
    附:肥鄉解放後,縣委駐西街民房,縣政府駐原日軍守備隊院內(原二輕局址)。後縣委遷南街南頭路西(原縣鞋廠址),後又遷至南街北頭路東(今畜牧局址),60年代遷至禮堂街路北(今農業局址)。60年代縣政府纔和縣委搬在一起辦公。1978年2月23日,縣委、縣革委遷至建設路與興華街交叉以西路南。1996年,肥城縣城區由老城區和新城區組成,總面積29.55平方千米,人口2.5萬人。老城區主要由一些黨政機企事業機關、金融、郵電、供電、文教和商貿服務業等組成;新城區又可分為城北區和城西區兩部分。城北區主要由工廠、倉儲、學校和商貿市場組成;城西區由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人武部等黨政機關組成。
  
  宋代,肥鄉縣有四個鎮。南路鄉是南陽鎮(今廣平縣南陽堡),北路鄉是辛寨鎮,東路鄉是翟固鎮,西路鄉是辛安鎮。元、明、清三代,境內建四鄉、四堡,東路興教鄉(今南行村或中行村)、南陽堡,西路宜官鄉、辛安堡,南路積善鄉、屯莊堡(今南屯莊),北路樂豐鄉(張村一帶)、毛演堡。為便於鄉民貿易購物方便,明清時,境內四鄉建有十集(縣城不計),即辛安(鎮)、西韓、天台山、孟傢(莊)、毛演(堡) 南屯村(今崔莊)、崇明寨(今北營)、翟固、舊店(集)和東章(東漳堡)。這些鄉、鎮和集市所在地,大多形成今日的主要鄉鎮。
  
    元代 縣下設有鄉,鄉下轄社、連。鄉以縣境四個方位來劃分,也稱為“四路”。東路鄉為“興教鄉”,其他鄉名稱不詳。以50傢至100傢為社,5傢為連。小村不及50傢的與近村合為一社,不能相合的則各自立社。
    明代 仍設四鄉,鄉下110戶設裏,裏下10戶為甲。元末明初兵火相連,河北境內居民稀少。洪武、永樂年間,山西移民到河北各地落戶建屯,每屯20、30戶;原社的戶數較屯的戶數稍多。社、屯中仍建裏、甲,肥鄉全縣四鄉共有社屯26個,此後社屯戶數因豐歉年或增或減。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東路興教鄉轄有東章(漳)社、舊店社、西高社、北高社,東章屯、翟固屯;南路積善鄉轄有陳固社(今屬廣平縣)、原(元)固社、支村社、常傢(莊)社、原固屯;西路宜官鄉轄有寨中(堡)社、唐傢(疃)社、辛安社、劉傢(寨)社、任傢(堡)屯、杜齊屯、白樂(白落堡)屯;北路豐樂鄉(今陳莊一帶)轄有李興(堡)社、長橋社、思兒(今鋪上)社、魏村屯、順義屯(今不詳為何村)。縣城內和四關有在坊社、關廂屯、在坊屯。另外,肥鄉有山西潞安衛轄屬的軍墾營地8處:張兒寨營、水寨營(今南營)、答剌罕營(今北營)、北高營、劉兒寨營、屯莊營、倉坊堡營和舊店營(今東營)。
    清代區劃承接明製。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知縣薑人烈為革除地丁錢糧弊端,發佈“順社理牌(地畝)章程”,按村莊大小,或六七村順為一社,或七八村順為一屯,全縣仍為26個社屯。明代的八處軍墾營地戶籍,也編入社屯之中。光緒二十九年(1900年),將四鄉變更為六個區,即東區(駐地舊店)、南一區(駐地積善)、南二區(駐地西韓)、北區(駐地南屯村,今崔莊)、西區(駐地趙雲堡)、中區(駐地縣城)。
  
    民國初,縣區劃仍沿清製劃為六個區,衹是換了區號。民國18年(1929年),“奉省令”將區以下村莊編分為“主村”和“附村”,按村莊大小設有保、甲。或一村一保,或一村數甲。全縣主附村共411個,其中主村201個。抗日戰爭時期,肥鄉縣存在着兩種不同的區劃,一種是抗日民主政府的區劃;另一種是日偽政府的區劃。
    民國27年(1938年)5月,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全縣劃為三個區:第一區轄縣城以西75個村;第二區轄縣城以東117個村;第三區轄縣城以北70個村。
    民國29年(1940年)2月,全縣調整為七個區;第一區轄北口一帶;第二區轄清漳一帶(今多屬廣平縣)32個村;第三區轄莊營一帶;第四區轄舊店一帶;第五區轄崔莊一帶;第六區轄南元寨一帶;第七區轄毛演堡一帶。同年10月,肥鄉縣城以西村莊劃入永肥縣,將剩餘村莊調整為五個區。第一區北口一帶;第二區清漳一帶;第三區屯莊營一帶;第四區舊店一帶;第五區北高一帶。
    民國33年(1944年)8月至36年(1947年)7月,全縣區劃為六個區:一區轄舊店一帶村;二區轄南元寨一帶村;三區轄屯莊營一帶村;四區轄白落堡一帶村;五區轄賈寨一帶村;六區轄永年縣城以南以東52個村。民國34年(1945年)8月,磁肥辦事處一區劃歸肥鄉。
    民國36年(1947年)7月,第六區劃歸永年縣。此時,肥鄉改劃為五個區:第一區駐舊店轄49個村,二區駐趙寨轄52村,三區駐屯莊營轄33村,四區駐天台山轄51村,五區駐城關轄50村(此時縣城仍為日偽軍盤據未得收復,故四街未計算在內)。日偽軍政府仍沿原六個區。
  
  2002年底,肥鄉縣面積496平方千米,人口31.52萬。轄2個鎮、7個鄉,26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肥鄉鎮廣安路。
肥鄉歷史
  今肥鄉縣境域,春秋時先屬衛,後屬晉,戰國歸趙,秦屬邯鄲郡。
  西漢,於縣境內東北部置列入縣,屬廣平國。徵和二年(前91年),在西南部設即裴侯國;地節三年(前67年),在西北部設邯溝侯國;二侯國均屬魏郡。〔新〕王莽時,改列人縣列治縣,更即裴為即是。
  東漢,廢即是、邯溝兩侯國,列治縣復名列人縣。建武十三年(37年)改屬鉅鹿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再屬魏郡。
  三 國 ,魏黃初二年](221 年),析列人、邯溝縣地始置肥鄉縣。與列人縣同屬廣平郡。
  晉,肥鄉、列人兩縣均屬司州廣平郡。
  北魏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斥漳縣(今麯周)並入列人縣;太和二十年(496年),列人縣又分出斥漳縣。列人縣、肥鄉縣民屬相州。
  東魏 ,天平元年(534年),肥鄉縣並入臨漳縣,屬魏郡。北齊時,列人縣廢。
  隋, 開皇十年(590年),復置肥鄉縣。十六年(596年),於縣東部原列入縣地設立立清漳縣。大業三年(607年),肥鄉、清漳兩縣屬武安郡。
  唐, 武德元年(618年),肥鄉縣改屬紫州;四年(623年)屬磁州;六年(621 年)屬名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廣平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屬名州。會昌三年(843 年),清漳縣並入肥鄉縣
  五代,肥鄉縣屬名州。
  宋,肥鄉縣屬河北西路名州。
  金, 肥鄉縣屬河北西路名州。天會七年(1129年),肥鄉縣領新安鎮。
  元,肥鄉縣屬中書省廣平路。
  明, 肥鄉縣屬京師廣平府。
  清, 肥鄉縣屬直隸省廣平府。
  民國初,縣區劃仍沿清製劃為六個區,衹是換了區號。
  民國2年(1913年),肥鄉縣屬直隸省冀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大名道;民國17年(1928年)屬河北省;
  民國20年(1931年)2月,中共直南特委决定成立肥鄉中心(永年、麯周、肥鄉、廣平)縣委,縣委書記由柳林溪擔任,韓蔭亭、劉鴻賓、趙錦秀3人擔任中心縣委委員。
  民國26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區。同年10月18日(農歷九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軍侵占縣城,建偽政權。
  民國 18年(1929年),“奉省令”將區以下村莊編分為“主村”和“附村”,按村莊大小設有保、甲。或一村一保,或一村數甲。全縣主附村共411個,其中主村201個。
  抗日戰爭時期,肥鄉縣存在着兩種不同的區劃,一種是抗日民主政府的區劃;另一種是日偽政府的區劃。
  民國27年(1938年)5月31日,肥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抗日軍政委員會,後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8月,屬冀南第二專員公署;不久,屬冀南第三專員公署。民國37年(1948年)5月,屬華北人民政府冀南第三專員公署。全縣劃為三個區:第一區轄縣城以西75個村;第二區轄縣城以東117個村;第三區轄縣城以北70個村。
  民國38年(1949年)8月,屬河北省人民政府邯鄲地區。
  民國29年(1940年)2月,成立邯(鄲)永(年)肥(鄉)邊區(相當縣級)。10月,邯永肥邊區撤銷。成立永(年)肥(鄉)(後改為功岑縣)。這時,肥鄉縣的境域衹有現在境域的二分之一,這是肥鄉縣有史以來轄區最小的時期。全縣調整為七個區;第一區轄北口一帶;第二區轄清漳一帶(今多屬廣平縣)32個村;第三區轄莊營一帶;第四區轄舊店一帶;第五區轄崔莊一帶;第六區轄南元寨一帶;第七區轄毛演堡一帶。
  同年10月,肥鄉縣城以西村莊劃入永肥縣,將剩餘村莊調整為五個區。第一區北口一帶;第二區清漳一帶;第三區屯莊營一帶;第四區舊店一帶;第五區北高一帶。民國33年事已高1944年)8月至36年(1947年)7月,全縣區劃為六個區:一區轄舊店一帶村;二區轄南元寨一帶村;三區轄屯莊營一帶村;四區轄白落堡一帶村;五區轄賈寨一帶村;六區轄永年縣城以南以東52個村。民國34年(1945年)8月,磁肥辦事處一區劃歸肥鄉。
  民國32年(1943年)3月,成立磁(縣)肥(鄉)辦事處(後改稱磁肥縣)。
  民國33年(1944年)8月,功岑縣撤銷,並入肥鄉縣。民國33年(1944年)8月,肥鄉縣二區24個村劃歸永年縣。
  民國34年(1945年節8月,磁肥縣撤銷,所轄原肥鄉縣村莊,歸肥鄉縣建製。
  民國36年(1947年)7月,肥鄉縣第六區劃歸永年縣。第六區劃歸永年縣。此時,肥鄉改劃為五個區:第一區駐舊店轄49個村,二區駐趙寨轄52村,三區駐屯莊營轄33村,四區駐天台山轄51村,五區駐城關轄50村(此時縣城仍為日偽軍盤據未得收復,故四街未計算在內)。日偽軍政府仍沿原六個區。
  1949年10月,肥鄉縣區劃未變動,仍設五個區。1950年6月,全縣並為三個區。
  第一區舊店 轄72個村;南河馬、程寨、東呂營、北河馬、沙窩、平莊、雞澤屯、李莊、東北莊、郝劉寨、大移莊、薛莊、大西高、小西高、申莊、孔堡、前倉堡、南莊、楊莊、劉寨營、東吾吉、西吾吉、張莊、許莊、北營、東高、中行村、東南口、靳莊、房莊、瓜精莊、劉寨、小營村、北口、小移莊、賈莊、西北高、路莊、南營、中辛店、井王店、北行村、東營、東辛店、馬寨、溫莊、賈莊、前油戶寨、中油戶寨、井頭、賀營、北屯莊、南行村、李堡、東河頭堡、謝村、西南口、趙莊、南屯莊、後倉堡、韓莊、西賢店、鄧莊、屯莊營、後油戶寨、趙寨、東楊莊、西河頭堡、東漳堡、山字丘、西呂營、舊店。
  第二區城關 轄93個村:北關、北街、西街、西關、南關、南街、東街、東關、申莊、打席營、北河堡、李莊、辛莊、郭傢堡、常耳寨、南西落堡、北西落堡、思寨鋪、梁莊、城西、翟固、勒馬臺、孔寨、李興堡、後屯、前屯、路堡、張村、孫莊、辛莊、陳莊、魏莊、周莊、牛村、東謝店、南長橋、史寨、李焦寨、王焦寨、西謝店、毛演堡、侯寅堡、郭傢堡、東長橋、林寨、宋莊、索傢寨、城南堡、西屯莊、東北莊、王莊、西楊莊、三裏堤、潘村、東屯莊、西彭固、鬍莊、李莊、東元固、前元固、袁莊、郝莊、八裏莊、戶部李莊、西元固、東村、姚宮院、南元寨、百戶寨、袁莊、趙莊、西魏村、姚莊、水劉莊、杜寨、風火、鄭村、卜寨、趙寨、前黃寨、前元固、周寨、辛寨、西張寨、後黃寨、前王固、周寨、辛廟、西張寨、後黃寨、東張寨、崔莊、後王固。
  第三區天台山 轄71個村:西馬固、辛安鎮、竜堂堡、白落堡、西南莊、前趙雲堡、高莊、東馬固、史莊、後趙雲堡、範莊、孟郭莊、孟宋莊、孟陶莊、孟張莊、後賈莊、南相公莊、前賈莊、北河堡、柳莊、後寺上、高傢寨、潘寨、小漳堡、北相公莊、大寺上、大康堡、西賈北堡、東賈北堡、東杜堡、西杜堡、失駕堡、小康堡、楊莊、焦營、南王固、北謝堡、肖莊、南謝堡、鄭堡、天台山、宜官堡、北王固、張達、支村、趙莊、韓堡、李堡、常莊、吳堡、南杜齊、北杜齊、荊科、西張莊、粉房頭、任堡、西劉傢寨、韓屯、李莊、大西韓、杜湯堡、唐町、西崔莊、程莊、呂傢堡、馬小屯、鄭莊、逯傢堡、南西韓、小南頭、寨中堡。
  1954年5月,撤區建鄉,全縣建42個鄉。1958年2月,全縣42個鄉合併為12個鄉。
  1958年7月30日,廣平縣並入肥鄉縣建製,同時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撤去鄉級政府,建立肥鄉、天台山、舊店、廣平、平固店5個人民公社。9月,公社建製管理區管理生産大隊(村)。10月,肥鄉縣並入麯周縣。1959年3月14日,原肥鄉的天台山人民公社劃歸永年縣。
  1961年6月1日,原肥鄉縣(包括原廣平縣)從麯周縣析出,天台山人民公社從永年縣析出,恢復肥鄉縣原建製。全縣五個人民公社改為縣委派出機構,即工作委員會,取消管理區。全縣區劃設肥鄉鎮、天台山、舊店、廣平鎮、平固店5個中共肥鄉縣鄉鎮工作委員會(簡稱工委會),下轄31人民公社,分社轄生産大隊(村)。其中肥鄉鎮工委會轄城關、毛演堡、常耳寨、元固、崔莊、翟固6個公社。天台山工委會轄天台山、大西韓、大寺上、辛安鎮、張達、白落堡6個公社。舊店工委會轄舊店、北高、大西高、屯莊營、東漳堡、北口6個公社。
  1962年3月,原廣平縣從肥鄉縣析出,河頭堡公社回歸肥鄉縣建製。同時撤銷縣工作委員會,全縣共設19個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全縣改設19個鄉鎮。
  1996年6月,全縣19個鄉改建為2個鎮、7個鄉。共263個行政村。
  肥鄉鎮 由肥鄉鎮、常耳寨鄉、翟固鄉合併組建。
  天台山鎮 由天台山鎮、張達鄉合併組建。
  大西韓鄉 由大西韓鄉、大寺上鄉合併組建。
  辛安鎮鄉 由辛安鎮鄉、白落堡鄉合併組建。
  毛演堡鄉 由毛演堡鄉、崔莊鄉合併組建。
  舊店鄉 由舊店鄉、北高鄉合併組建。
  屯莊營鄉 由屯莊營鄉、河頭堡鄉合併組建。
  元固鄉 由元固鄉、河頭堡鄉合併組建。
  東漳堡鄉 由東漳堡鄉、北口鄉合併組建。
  至年底,肥鄉縣區劃無變化。
英文解釋
  1. n.:  Feixiang County
近義詞
肥鄉
相關詞
邯鄲市肥鄉一中
包含詞
肥鄉縣醫院肥鄉縣電力局肥鄉縣中醫院
肥鄉縣第一中學肥鄉縣鑫源賓館河北省肥鄉縣第一中學
肥鄉縣鑫生物資有限公司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棉紡廠河北省肥鄉縣棉紡廠
肥鄉縣中醫骨科醫院河北省肥鄉縣衛生防疫站肥鄉縣三和物資有限公司
肥鄉縣燕紅商貿有限公司肥鄉縣利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肥鄉鎮張開元固鄉張開天台山鎮張開毛演堡鄉張開東漳堡鄉
張開辛安鎮鄉張開舊店鄉張開大西韓鄉張開屯莊營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