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衡水 > 棗強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Zaoqiang Xian County
  郵編:053100 代碼:131121 區號:0318
  拼音:Zǎo Qiáng Xiàn,Zaoqiang Xian
  
    棗強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南端,東經115°35′-58′,北緯37°08′-35′。東隔清涼江與景縣、故城相望,西臨冀州市,南靠南宮市,北接桃城區、武邑縣,距省會石傢莊市124千米。總面積903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2004年)。轄6個鎮、5個鄉:棗強鎮、恩察鎮、大營鎮、嘉會鎮、馬屯鎮、肖張鎮、張秀屯鄉、新屯鄉、王均鄉、唐林鄉、王常鄉。縣政府駐棗強鎮。
  
    地處黃河、漳河衝擊平原,地勢平坦。年均氣溫13℃,年降水量497毫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清涼江、索瀘河及衛千渠平行縱貫縣境。京九鐵路過境。
  
  據《畿輔通志》,棗強古時盛産紅棗,早在戰國時此地就以蒸煮棗油聞名於世,並有因此得名的煮棗城。據《元和郡縣志》載:到西漢置縣時,這裏更是“棗木強盛”,所以命名為棗強。但正史地理志中仍皆作“棗疆”,直到《明史·地理志》始改作“強”字。西漢元朔三年(415)置棗強縣,以後各代先後與文川、廣川、信都、衡水、冀縣時分時合。1962年復置棗強縣
  (以下摘自“棗強縣政府網站”)
    西漢初劉邦時代置棗強縣。兩漢之世,棗強與廣川兩縣,幾度“離合廢置,本為一也”。其疆域包括今棗強縣東南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及今景縣西南角與今故城縣西北角。故有漢之廣川即今之棗強之說,雖不十分準確,但基本符合。廣川與景縣及故城縣從無“離合廢置”歷史。今王均鄉東西故縣村處於今王常鄉舊縣村處交為縣治所。時屬廣川王國(郡)所轄,王城在今景縣廣川鎮北數裏處,而非縣之治所。時屬信都國(郡),治所在今冀州市北數裏處。時屬清河國(郡),治所在今清河東處。王國與郡同級,列侯國與縣同級。“離合廢置”是指棗強縣(侯國)廣川縣(侯國)之關係,非指郡國疆域之變。
    三國時代屬魏,省廣川縣,復置棗強縣,仍屬冀州清河郡。
    西晉時代,棗強縣省入廣川縣,屬冀州渤海郡。
    東晉時代,後燕復置棗強縣,並置廣川郡,棗強為其所轄。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並棗強、索瀘入廣川縣。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重置棗強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廣川縣,並入棗強縣,屬長樂郡。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棗強縣治所復為今舊縣村。三年(公元583年),廢長樂郡為冀州,棗強屬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為州,信都郡復為冀州,棗強屬之。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以上設道,棗強屬河北道冀州。
    宋,棗強屬河北東路冀州。金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縣城毀於洪水,十年(公元1132年),由舊縣村處遷於劉馬村,即今縣城址,仍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冀州。至元代,棗強屬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真定路冀州。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屬中書省。
    明代,改路為府,棗強屬北直隸(京師)真定府冀州。
    清代,改布政使司為省,並將北直隸改為直隸省,又以冀州為直隸州,棗強、新河、南宮、武邑、衡水5縣同屬冀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仍襲清製,本縣屬直隸省(省會在天津)冀直隸州。2年(1913年),直隸省廢府、州,一律改稱縣,各縣直隸於省。不久,分全省為渤海、範陽、冀南、口北4個觀察使。3年(1914年),將4個觀察使改劃為4道,本縣屬大名道。17年(1928年)6月,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廢道,改為省、縣兩級製,各縣直隸於省。24年(1935年)試行省、區、縣3級製,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26年(1937年)3月又劃為17個督察區,本縣屬第14督察區。
    27年(1938年)8月,建立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棗強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專員公署。29年(1940年)夏,棗強分為棗南、棗北兩個縣。32年(1943年)秋,為紀念在西江官村對日偽作戰中犧牲的冀南軍區五分區司令員趙義京和副司令員陳耀元,棗北縣曾改名為趙陳縣。34年(1945年)10月,棗南、棗北兩縣合併為棗強縣,屬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專署。37年(1948年)9月,華北行政區建立,棗強縣屬華北行政區之冀南區。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縣政府屬河北省衡水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1952年11月,衡水專區撤銷,改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11月,本縣與衡水、武邑、冀縣合併為衡水縣,縣治在衡水縣城。1961年5月,衡水縣又分為衡水縣、冀縣,原棗強縣、冀縣並為冀縣,縣治在冀縣縣城。1962年1月,恢復棗強縣,仍屬石傢莊專區,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本縣屬之。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本縣仍屬之。1996年5月31日,衡水地區改為地級衡水市,本縣仍屬之。
  
  1995年以前,棗強縣轄26個鄉鎮,其中6個鎮、20個鄉,6鎮為棗強鎮、大營鎮、恩察鎮、加會鎮、馬屯鎮、肖張鎮,20個鄉為康馬鄉、門莊鄉、滕村鄉、孟屯鄉、宅城鄉、張秀屯鄉、崔莊鄉、捲子鄉、婁子鄉、張米鄉、石村鄉、金子鄉、新屯鄉、王均鄉、唐林鄉、吉利鄉、流常鄉、王常鄉、臣贊鄉、吉科鄉。www.xzqh.org
    1996年實行撤鄉並鎮,棗強縣原有26個鄉鎮撤並為11個鄉鎮,其中6個鎮、5個鄉。由原棗強鎮、康馬鄉、門莊鄉、滕村鄉、孟屯鄉、宅城鄉6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棗強鎮,原大營鎮、張米鄉、石村鄉、金子鄉4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大營鎮,恩察、加會、肖張、馬屯仍保留原建製鎮,原馬屯鎮、流常鄉、吉科鄉3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馬屯鎮,原新屯鄉、婁子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新屯鄉,原張秀屯鄉、崔莊鄉、捲子鄉合併為現在的張秀屯鄉,原唐林鄉、吉利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唐林鄉,原王常鄉、臣贊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王常鄉,王均鄉仍保留原建製。
    棗強縣6個鎮的建製時間分別為:棗強鎮、大營鎮於1984年6月建製,馬屯鎮於1987年1月建製,肖張鎮於1991年1月建製,恩察鎮於1993年12月30建製,加會鎮於1998年12月24日建製。(以上摘自“棗強縣政府網站”)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76990人(包括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其中:棗強鎮97257人,恩察鎮15554人,大營鎮64576人,嘉會鎮11796人,馬屯鎮42262人,肖張鎮13923人,張秀屯鄉33631人,新屯鄉31160人,王均鄉22617人,唐林鄉23235人,王常鄉20979人。
    2002年底,棗強縣面積903平方千米,人口37.51萬。轄6個鎮、5個鄉,55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棗強鎮新華中街。
地理位置
  棗強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南端,界於東經115°35′~58′,北緯37°08′~35′之間,總面積892.3平方公裏。東隔清涼江與景縣、故城相望,西臨冀州市,南靠邢臺地區南宮市,北接桃城區、武邑縣。縣城北距首都北京272公裏,西距省會石傢莊124公裏。 是國務院確定的對外開放縣。現轄5鎮6鄉,總面積829平方公裏,人口37萬。 棗強縣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商末丞相裘祖比幹曾在大營一帶居官。蜚聲中外、天下欽仰的西漢巨儒董仲舒在此攻讀、傳道,雕於明代的董子石像至今猶存。歷史、文化的力量塑了棗強人淳樸、厚實之風範,熱情、誠懇之性格。 棗強的投資環境日臻完善。交通便利,京九鐵路貫穿全境。通訊便捷,萬門程控電話已開通。社會穩定,條件優越,環境寬鬆,服務設施和水平堪稱一流。
行政區劃
  1995年以前,棗強縣轄26個鄉鎮,其中6個鎮、20個鄉,6鎮為棗強鎮、大營鎮、恩察鎮、加會鎮、馬屯鎮、肖張鎮,20個鄉為康馬鄉、門莊鄉、滕村鄉、孟屯鄉、宅城鄉、張秀屯鄉、崔莊鄉、捲子鄉、婁子鄉、張米鄉、石村鄉、金子鄉、新屯鄉、王均鄉、唐林鄉、流常鄉、王常鄉、臣贊鄉、吉科鄉。
  1996年實行撤鄉並鎮,棗強縣原有26個鄉鎮撤並為11個鄉鎮,其中6個鎮、5個鄉。由原棗強鎮、康馬鄉、門莊鄉、滕村鄉、孟屯鄉、宅城鄉6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棗強鎮,原大營鎮、張米鄉、石村鄉、金子鄉4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大營鎮,恩察、加會、肖張、馬屯仍保留原建製鎮,原馬屯鎮、流常鄉、吉科鄉3個鄉鎮合併為現在的馬屯鎮,原新屯鄉、婁子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新屯鄉,原張秀屯鄉、崔莊鄉、捲子鄉合併為現在的張秀屯鄉,原唐林鄉、吉利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唐林鄉,原王常鄉、臣贊鄉2個鄉合併為現在的王常鄉,王均鄉仍保留原建製。
  棗強縣6個鎮的建製時間分別為:棗強鎮、大營鎮於1984年6月建製,馬屯鎮於1987年1月建製,肖張鎮於1991年1月建製,恩察鎮於1993年12月30建製,加會鎮於1998年12月24日建製。
自然資源
  一、土地資源
  棗強縣屬於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除索瀘河兩岸有少許沙丘外,地勢平坦,由西南嚮東北傾斜。海拔23?D29米。在總體平坦之中,尚有不少窪地:重點大窪12個,小片窪地500多個。
  二、土壤類型
  據二次土壤普查,棗強縣土壤以潮土為主,有兩個土類,4個亞類,8個土屬,48個土種,在93910.47畝耕地中,有沙質土13917.6畝,沙壤土132925.95畝,輕壤土712199.16畝,中壤土80033.76畝。土壤礦物質養分較為豐富,但有機質、速效氮、磷養分缺乏,易受旱澇、????鹼化威脅。
  三、水資源
  地上水:多年平均降水量521.8mm,2001,年平均降水量為525.5mm,平均徑流深1.5mm(多年13.0mm),2000年末至2002年初通過清涼江引黃輸水,全縣總入境水量22175.7萬立方米,總出境水量21757.6萬立方米。
  地下水:2001年全縣地下水資源量為5411.8萬立方米,加上2~3g/1和3~5g/l微鹹水量,地下水總量為9403.7萬立方米,2001年末全縣淺層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3.06米,深層地下水平均埋深63.82米。
  水資源利用情況:2001年全縣用水總量20686萬立方米,其中農灌用水18896萬立方米,工業用水805萬立方米,城鎮用水92萬立方米,農畜用水893萬立方米,分別占總用水量的91.4%、3.9%、0.4%和4.3%。
  水利工程及橋梁情況:全縣現有兩河十渠和150個小蓄水坑塘。截至2002年8月底全縣有完好機井7955眼,其中深井2201眼。至2001年末全縣共有164座橋梁。
經濟發展
  2004年以來,全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緊緊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大力調整産業結構,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全縣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一、綜合
  經濟總量保持快速增長,經濟實力繼續增強。2004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47.0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9.0億,同比增長5.3%,第二産業增加值27.4億,同比增長10.6%;人均國內生産總值12500元,比上年人均增加1092元,增長9.6%。
  二、農業
  三、工業
  全年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5.3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2億元,同比持平,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12.08億元,同比增長10.9%。
  工業企業基礎設施雄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合計20億元,從業人員達12691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産品銷售收入46.3億元,實現利稅總額50569萬元。
  工業生産繼續保持平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産值48.4億元(快報),同比增長14.2%。
  四、固定資産投資
  固定資産投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2.3億元,同比增長20%;其中城鎮固定資産投資完成6.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8%,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完成60158萬元,增長12%,城鎮及私人建房投資完成1114萬元,增長22%,房地産綜合開發完成300萬元,增長143%。
  五、內外貿易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定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4億元,同比增長14.3%。利用外資比上年有所增長,對外出口總值繼續上升。全縣利用外資730萬美元,比上年增加29.9%,外貿出口總值完成1720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7.8%。
  六、財政、金融
  2004年,全縣各級政府努力培植財源,調整規範財政支出結構,基本做到財政收支平衡。全縣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9417萬元,比上年增長28.9%,其中中央級財政收入完成10119萬元,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9298萬元,財政支出25053萬元,同比增長35%。
  金融形勢保持平穩。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末餘額409928萬元,比年初增加112082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340123萬元,比年初增加77800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00006萬元。
  七、人口與人民生活
  2004年,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2元,增長6.9%。全縣職工平均工資10815元,比上年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3382元,增長10.5%。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居住條件的繼續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區域經濟
  皮毛産業
  棗強縣大營鎮是裘皮業的發源地,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外著名的裘皮加工、生産、集散基地。如今,裘皮業不僅是棗強縣經濟的支柱,而且成為全市乃至河北省重要的區域特色産業之一。
  悠久的歷史淵源。裘皮業相傳為商朝宰相比幹在棗強大營為官時發明,秦始皇曾下旨賜封棗強大營為“天下裘都”。明嘉靖年間,營皮被額定為“土貢”,名揚天下。鄭和下西洋,營皮以“皮板柔軟、毛眼遂適、色澤協調時尚”而進入歐洲上流社會;清朝道光年間,英、俄、日、荷等10多個國傢的客商開始在大營設立貨棧;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營皮曾長期作為出口免檢産品遠銷海外。
  雄厚的群體基礎。全縣擁有加工企業攤點1.2萬傢,大營一帶“村村幹皮毛、戶戶搞加工、人人懂經營”的局面已經形成。毛皮業以大營為中心,已輻射到周邊5市縣500多個村莊,從業人員達到15萬人,形成了方圓百裏的經濟圈。
  頗具規模的加工集散地。主要生産經營生皮、熟皮、半成品、裘皮服裝、裘皮飾品、剪絨、工藝品等七大係列2000多個品種。經過多年的發展,實現了生産産品由仿效製作嚮自行設計的轉變、加工銷售由挂靠品牌嚮創建品牌的轉變、出口方式由間接貿易嚮直接貿易的轉變、生産工藝由傳統手工嚮現代技術的轉變,營皮産品的質量和檔次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棗強大營已經成為國內外同行業品種齊全、樣式新穎、潛力充足的皮毛生産、加工、銷售集散基地。
  高速增長的對外貿易。棗強毛皮産品原材料來自芬蘭、丹麥等國際著名毛皮拍賣行以及世界各地,産品主要銷往俄羅斯、北美、西歐等50多個國傢和地區,是名符其實的“買世界、賣世界”。原來營皮出口産品主要以皮張、褥子等原材料、半成品為主,現在主要以成品服裝、流行飾品為主。
  繁榮的市場交易。大營擁有總投資1.5億元,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的中國•大營國際皮草交易中心,每天客流量近萬人,年交易額達36億元,被評為“全國皮草商品示範市場”。今年又投資2.6億元,開工建設了以裘皮原材料市場、太和假日酒店為主的大營國際皮草交易中心二期工程,將在大營鎮構築起一個完整的皮草市場體係。連續15次成功舉辦中國•大營國際皮草交易會,每屆皮草會都有近萬名中外客商雲集大營,交流信息,洽談貿易。
  完善的環保設施。投資7000多萬元興建了日處理能力3萬噸污水的大營污水處理廠。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對新建企業一律集中處理,做到達標排放,為裘皮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具有現代氣息的工業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速度招商,規劃建設了大營皮毛工業區。建成面積2000畝,形成了“兩縱五橫”格局,實現了水、電、路、訊等“六通一平”,進區企業100多傢。
  遍布各地的營銷網絡。目前莫斯科裘皮服裝市場,80%以上的皮毛産品都來自棗強大營,棗強在北京雅寶路裘皮服裝市場攤位80多個,占全部市場的60%。浙江桐鄉崇福鎮皮毛市場的300多個經銷攤位中,棗強占到70%。還有一批經銷人員活躍在綏芬河、滿州裏、廣州、義烏、大連等地。
歷史沿革
  西漢初劉邦時代置棗強縣。兩漢之世,棗強與廣川兩縣,幾度“離合廢置,本為一也”。其疆域包括今棗強縣東南部之一部、南部之一部、中部、北部、東北部及今景縣西南角與今故城縣西北角。故有漢之廣川即今之棗強之說,雖不十分準確,但基本符合。廣川與景縣及故城縣從無“離合廢置”歷史。今王均鄉東西故縣村處於今王常鄉舊縣村處交為縣治所。時屬廣川王國(郡)所轄,王城在今景縣廣川鎮北數裏處,而非縣之治所。時屬信都國(郡),治所在今冀州市北數裏處。時屬清河國(郡),治所在今清河東處。王國與郡同級,列侯國與縣同級。“離合廢置”是指棗強縣(侯國)廣川縣(侯國)之關係,非指郡國疆域之變。
  三國時代屬魏,省廣川縣,復置棗強縣,仍屬冀州清河郡。
  西晉時代,棗強縣省入廣川縣,屬冀州渤海郡。
  東晉時代,後燕復置棗強縣,並置廣川郡,棗強為其所轄。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並棗強、索瀘入廣川縣。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重置棗強縣。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廣川縣,並入棗強縣,屬長樂郡。
  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棗強縣治所復為今舊縣村。三年(公元583年),廢長樂郡為冀州,棗強屬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郡為州,信都郡復為冀州,棗強屬之。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以上設道,棗強屬河北道冀州。
  入宋,棗強屬河北東路冀州。金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縣城毀於洪水,十年(公元1132年),由舊縣村處遷於劉馬村,即今縣城址,仍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冀州。至元代,棗強屬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真定路冀州。天歷三年(公元1330年),真定路改屬中書省。
  明代,改路為府,棗強屬北直隸(京師)真定府冀州。
  清代,改布政使司為省,並將北直隸改為直隸省,又以冀州為直隸州,棗強、新河、南宮、武邑、衡水5縣同屬冀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仍襲清製,本縣屬直隸省(省會在天津)冀直隸州。2年(1913年),直隸省廢府、州,一律改稱縣,各縣直隸於省。不久,分全省為渤海、範陽、冀南、口北4個觀察使。3年(1914年),將4個觀察使改劃為4道,本縣屬大名道。17年(1928年)6月,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廢道,改為省、縣兩級製,各縣直隸於省。24年(1935年)試行省、區、縣3級製,全省劃為10個行政督察區,26年(1937年)3月又劃為17個督察區,本縣屬第14督察區。
  27年(1938年)8月,建立由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棗強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三專員公署。29年(1940年)夏,棗強分為棗南、棗北兩個縣。32年(1943年)秋,為紀念在西江官村對日偽作戰中犧牲的冀南軍區五分區司令員趙義京和副司令員陳耀元,棗北縣曾改名為趙陳縣。34年(1945年)10月,棗南、棗北兩縣合併為棗強縣,屬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冀南行署第五專署。37年(1948年)9月,華北行政區建立,棗強縣屬華北行政區之冀南區。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縣政府屬河北省衡水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
  1952年11月,衡水專區撤銷,改屬石傢莊專區。1958年11月,本縣與衡水、武邑、冀縣合併為衡水縣,縣治在衡水縣城。1961年5月,衡水縣又分為衡水縣、冀縣,原棗強縣、冀縣並為冀縣,縣治在冀縣縣城。1962年1月,恢復棗強縣,仍屬石傢莊專區,同年6月,復置衡水專區,本縣屬之。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本縣仍屬之。1996年5月31日,衡水地區改為地級衡水市,本縣仍屬之。
歷史趣聞
  生 吞 活 剝
  唐朝初年,棗強縣(今河北)有個縣尉叫張懷慶。此人想作詩,又不下功夫,衹是把別人的東西,或生拼硬湊,或改頭換面,拿來當自己的作品。詩人李義府有首《堂堂詞》: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在每句前加兩個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生情鏤月成歌扇,出性裁雲作舞衣。對鏡自憐回雪影,來時好取洛川歸。當時的名士張昌齡、郭正一的詩,也被他這樣“處理”過,人們譏笑他,送了他兩句話:生吞郭正一,活剝張昌齡。
  縣城無賊
  清末,棗強縣知縣方氏。在任上,他以道學家的方式處理政務,堪稱破天荒之舉。有一個富人抓到小偷送到衙門要求嚴懲,方氏曰:“你損失了什麽財物?”富人說:“幸好還沒有,剛剛聽到他挖墻的聲音就將他抓住了。”方氏曰:“彼亦人子也,迫於饑寒,纔這樣做的。本縣不德,不能以教化感動我的人民,我很慚愧。人非木石,未有不感化的。你暫時將這個人帶去,善待之,曉以大義,養其廉恥,飲食之,教誨之,為本縣代勞也可,不能把他當作小偷而虐待他。本縣將五日或十日一驗其感格否?”富人沒有辦法,衹好將小偷帶回傢。小偷聽到縣令的話,到了富人傢,儼然以賓客自居,稍不稱意,便說你居然敢違背官府的命令。富人無可奈何,又不敢縱之去,害怕縣令來檢驗感化的結果。最後,富人輾轉托人嚮方縣令送了重金,縣令這纔不過問此事。從此,縣內沒有人再敢告偷竊的案件。
  任棗強
  任增(1723-1784),字蔚嶺,一字損之,號寓圃,河南永城人。乾隆十九年進士,曾先後任南和、宛平、棗強、禹城、惠民等縣知縣。但世人卻稱他為“任棗強”,因為他在棗強的政績最為突出。
  任增於1830年到1834年間在棗強任職,前後不到5年時間,但他去職後,棗強的百姓卻一直在懷念他。棗強土地肥沃,較周邊各縣富足,富翁也多,但這些富翁之間經常為利益發生摩擦,以至打官司。而一些小人則在其中挑撥離間,以冀分得一杯羹。所以任增上任之初,積案如山,訴訟不斷。任增洞察秋毫,曉之以理,在辦案過程中嚴明紀律,首先自己做到不吃請不受賄,不偱私情,談笑間就很快處理了各種訴訟。此後民風漸淳,富翁們也都保全了自己的財産。
  當時棗強還有一個弊端,即裏長、保正巧立名目,徵收賦稅。老百姓自己在傢裏織了不足一匹布,紡了不到一斤綫也要上稅。因為稅額較小,老百姓也就忍了,所以官府並不知道這個情況。任增到民間走訪瞭解到了實情,立即取消了這些苛捐雜稅,嚴厲禁擾民。任增還建了普濟堂,施衣施粥,收養沒有生活能力的孤寡貧民,造福一方百姓。
  乾隆三十九年(1774),在山東壽張爆發了以王倫為領袖的“清水教”起義,義軍北上,攻占臨清,距棗強衹一日之程,城內官吏和商賈士民惶惶不可終日,紛紛準備棄傢而逃。此時任增因為在宛平任期內修建營堡報册逾期而被免去棗強知縣,繼任者也已到任,按理說任增可以攜傢眷名正言順地離開這個是非之地,但任增毅然决定留下,他說:城內衹有一典史、一把總,士兵不過數十人,肯定不能禦寇。新任者初來乍到,對當地情況一無所知。“我一去,則民必散;民一散,則賊必乘虛來據城;城陷,而此城不可為矣。吾寧與城存亡耳!”於是部署兵力守城,與新任者分工合作,各守一方。過了一個多月,形勢逐漸穩定下來,任增纔放心地赴京述職。幸好吏部未詳加追究,又把他派到山東禹城做知縣去了。
  巧合的是,任增的兒子任銜蕙後來也被任命為棗強知縣,政績也很卓著,棗強百姓高興地說:“公有子也。”
  任增與紀曉嵐是同榜登科的進士,在重修棗強縣志時,紀曉嵐欣然撰寫了《棗強知縣任公傳》,任增去世後,又親自撰寫墓志銘,稱贊任增“意氣豪爽,胸懷坦白。……每酒酣耳熱,議論飆發,四座聳動,覺光明磊落,鄙吝之意都盡。”
  (順便解釋一下,“劉棗強”、“方棗強”、“任棗強”都是古人對品德高尚、有政績官吏的尊稱,如東漢範冉曾為萊蕪縣令,被稱為“範萊陽”,南朝齊謝眺曾任宣城太守,被稱為“謝宣城”。)
  趙三多舉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拳鬥爭已在直隸、山東蓬勃開展。四月初四,趙三多在棗強縣捲子鎮以擺會亮拳為名,發動了第二次武裝起義。當時 由於直隸南部大旱,“糧價日增,秋苗未播 ,人心惶惶”,貧苦百姓紛紛參加義和拳起義隊伍。義和團隊伍打着“助清滅洋,殺盡天主教”的大旗,分三路前進,一路由乜頭領率領,在景縣、阜城一帶進攻教堂,一路由閻書勤帶領,由運河東往恩縣、武城一帶。閻書勤的義和團與義和團首領牛豁子、孫漢章等聯合,並“邀請衛河兩岸”義和團衆,攻打了武城十二裏莊教堂,因教會武裝裝備精良,義和團未能攻下,但義和團隊伍卻空前壯大。第三路由趙三多率領,嚮晉州、無極、正定進發。起義隊伍沿途燒教堂、殺洋人,攻無不剋。官府驚呼:“該匪等逃竄南來,則臨清一屬與冠縣等處先受患。”
神話傳說
  唐代開元末年,冀州棗強縣有個女道士叫做邊洞玄,學道及服仙藥四十年。她八十四歲那年,忽然有一個老人拿着一食器湯餅,來拜訪洞玄,他說:"我是三山仙人,因為你有 道,特意來接取你。這個湯餅是玉英之粉所製,為神仙所珍視,近來得道的人多數都吃它。你儘管服食,不要懷疑,此後七天一定能羽化成仙。"洞玄吃完,老人說:"我現在走了,你隨後來吧!"說完就不見了。過了兩天,洞玄忽然覺得身體輕了,牙齒和頭髮 全換了,她就對弟子說:"上清召我去,不久就能前往。但惦念你們這些弟子,能不遺憾 嗎?你們要好好修行我道,不要津津樂道人間之事,那衹能變為土棺中的散魂而已。"滿 了七天,弟子等凌晨前往問訊洞玄、探詢行止時,已經看見紫雲深濃凝聚又聽到空中有 幾個人說話,就不敢進去,全都站在門外。不一會兒,門開了,洞玄就乘着紫雲,聳身 在空中站立,離地一百多尺,與衆弟子以及法侶等人告辭訣別。當時刺史源復與官吏百 姓等數萬人,都遠遠地瞻仰禮拜。隔了一會兒,太陽出來了,紫氣變為五色祥雲,洞玄 冉冉上升,紫氣很久纔消失。
抗戰名城—棗強
  三十六烈士墓
  在棗強縣縣城第二小學家屬院附近,有一座“三十六烈士墓”,這裏長眠着抗日戰爭時期為國殉難的36位英雄。
  36名烈士為國殉難
  上個世紀40年代初,在日寇發動“鐵壁合圍”對華北平原展開大掃蕩的背景下,1940年1月17日早晨,當時的棗強縣縣長郭魯率縣政府人員和縣大隊與敵人展開遊擊戰,不想在景村被數倍於己的敵人包圍。抗日志士們滿腔熱血,靠殘舊的步槍與敵人展開激戰,無奈敵人裝備精良,我抗日力量為敵擊潰,除去奮力衝出者和陣亡者,共有36人被俘。
  為搜集情報,日寇把36名抗日志士擄至棗強縣城,對他們嚴刑逼供,可志士們鐵骨錚錚,無一屈服。看招降無望,日寇惱羞成怒,1月19日凌晨,他們把36名抗日志士押至縣城東門外,殘忍地用刺刀殺害了,屍骨棄於事先挖好的大坑內。
  1954年4月,為緬懷先烈、告慰英靈,棗強縣人民政府在原址上立碑紀念,是為棗強縣抗日殉國三十六烈士墓。
  劉志堅與棗強的淵源
  劉志堅(1912-2006)
  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一年轉入中國共産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平江縣長壽區赤色工會委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秘書處處長、青年部部長、民運部部長、宣傳部部長,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副主任,東進縱隊政治委員,冀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軍委一局副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十縱隊政治委員,桐柏軍區政治委員兼第十縱隊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四分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軍委情報部副部長、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昆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一九八五年在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宣傳部長、政治部主任。在劉伯承師長率領下,開赴晉東南抗日前綫,參加打擊日軍的戰鬥。1938年4月,日軍集中3萬多人分九路對晉東南地區進行大規模圍攻。在武鄉長樂村伏擊日軍作戰中,戰士們英勇頑強,多次擊退數倍於己的日軍的反撲,但八路軍的傷亡也不斷增加。鄧小平政委親自指定由他負責,把所有傷員安全送回後方。他在激戰中將幾百名傷員安全救護下來,受到鄧小平的表揚。4月21日,他和徐嚮前副師長奉命率部組成“路東縱隊”,到冀南地區開闢抗日根據地,發展平原遊擊戰爭。他任東縱政委,與縱隊司令員陳再道一同率領部隊多次擊退日軍的“掃蕩”和圍攻,開展了大規模的破路行動。在嚴酷的形勢面前,他積極開展瓦解敵偽軍的鬥爭,逐步把偽政權改變成秘密抗日政權。1942年10月,在一次與日軍的遭遇戰中,他的右大腿被日軍機槍子彈打斷了,還同敵人拚搏,不幸被俘。面對敵人的審訊,他正色回答:“我就是八路軍,是專打日本鬼子的!”劉伯承、鄧小平命令部隊不惜一切代價把他搶出來。八路軍在日軍把他押解轉移的路上設伏,經過激戰,終於將他搶救出來。解放後,毛澤東主席曾握着他的手說:“你就是那個劫法場出來的,成了跛子。”
  (註)劉志堅同志就是在棗強縣被當時的棗強抗日武裝營救出來的.
  小砍刀—張嵐峰
  張嵐峰(1897年?1943年),棗強縣北王莊人,自幼傢境貧寒,13歲到天津一成衣鋪學裁縫,因不堪掌櫃打駡出走當兵,在外漂泊19年,飽嘗人間艱難,也由此鍛煉了鬥爭意志,並練出一手好槍法。
  民國27年(1938年)春,張嵐峰滿懷報國熱忱參加了區農會,不久改任區自衛隊長。為發展壯大自衛隊,他一面走村串戶宣傳抗日救國,動員青壯年參加自衛隊,一面起早貪黑率領自衛隊苦練軍事技術。由於工作積極,於當年12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翌年2月擔任王均區區長。
  張嵐峰性格剛烈,智勇雙全,曾潛入棗強東關智除漢姦顧連仲,還多次到日偽占領區抓“舌頭”,人送綽號“小砍刀”o駐棗強縣日軍對“小砍刀”聞風喪膽,漢姦工作隊更不敢輕易去王均偵察。加之張嵐峰經常率遊擊隊活動於王均附近的楊蘇、於勝屯一帶,就象在縣城至王均間安了一把堅固的大鎖,使企圖到王均一帶掃蕩之敵望而卻步。
  一次,有6名偽軍突然竄到楊蘇村。張嵐峰聞風而至,衹身一人同6名偽軍展開槍戰。 4名偽軍被當場擊斃,另兩名偽軍趁亂逃出村外。張嵐峰緊迫不捨,一直追到清涼江邊,直至將其全部消滅。
  還有一次,張嵐峰與10多名遊擊隊員在城南康馬路遇?30多個日偽軍。有的隊員見敵方人多勢衆,便建議暫時躲一躲。張嵐峰卻堅定而又沉着地說:“咱躲,叫他們躲一躲吧。”說罷,手持雙槍率先衝嚮敵群。日偽軍在遊擊隊突然打擊下抱頭鼠竄,死傷慘重。
  日偽軍為捉拿張嵐峰懸賞重金,曾幾次把他圍在傢中,但他都單槍匹馬衝了出去。有一次,兩個日本兵和20多個偽軍又把他圍在傢裏,他打開門,一邊打槍一邊大喊:“是朋友的讓開一條路,不怕死的上前來!”衆偽軍知道其槍法不凡,紛紛躲嚮一邊,張嵐峰又一次衝出村外,化險為夷。氣急敗壞的日本兵放火燒了他傢僅有的3間土房,一傢老小居無定所,由此更堅定了張嵐峰抗戰到底的意志。
  民國32年(1943年)5月的一天,張嵐峰和7名遊擊隊員被敵人合圍在城南趙傢屯村北,由於大傢都未帶槍,同50多名群衆一起被敵人逮捕。日軍架起機槍逼問誰是八路軍,人們拒不答話。在日軍嚮被捕群衆要開槍掃射之際,張嵐峰毫不遲疑地站出來說:“我是八路軍的張老砍,你們帶我去請功領賞吧,別人都是老百姓,抓他們沒用o”戰友和群衆脫險了,而張嵐峰卻被敵人押人縣城。
  敵人在對張嵐峰審訊中絞盡腦汁,軟硬兼用,但絲毫不能動搖張嵐峰高潔的民族氣節。一次,偽縣長明知故問:“你叫啥?”張嵐峰遂以牙還牙,有意假稱縣長戲弄偽縣長,說:“不用問,張嵐峰,‘小砍刀’就是我,現任棗南縣長o”接着對偽縣長厲色痛斥道:“你這個縣長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純屬狗腿子。你這個縣長是兔子尾巴長不了啦!”又一次,幾個漢姦審問他“棗南縣有幾個區,區長都是誰?”張嵐峰不屑一顧地回答:“這個還能給你說呀!”漢姦們強逼他站起來,他說:“我嚮來不會站着說話,該怎樣隨你們便吧!”最後,日本軍官親自提審,張嵐峰火冒三丈,將一口吐沫用力吐在日軍官臉上。6月14日夜,無技可施的日偽軍將張嵐峰慘害於東關村外。
  鐵壁合圍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
  具體概括
  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園,是為紀念“四·二九”反掃蕩戰鬥中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坐落於衡水市故城縣建國鎮霍莊村,陵園內安葬着二百三十一位烈士,建有烈士墓、紀念碑、紀念堂、資助碑和英雄雕像。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徐嚮前、宋任窮、王任重、陳再道、劉志堅分別為紀念碑題詞。
  歷史背景
  1942年4月29日,侵華日軍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親臨德州,指揮3萬多日偽軍對冀南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上有飛機轟炸,下有大炮,騎兵圍追堵截,號稱:帶了蓋的鐵壁合圍,瘋狂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四·二九”鐵壁合圍大慘案。
  這次合圍,敵人搞了兩個圈,一是合圍邢濟路南的臨西、邱縣、威縣一帶,重點合圍四分區和新四旅。
  另一個合圍圈在棗強縣一帶,主要合圍八路軍冀南軍區、黨委、行署、七旅及六分區黨政機關、部隊。處在包圍圈內的冀南區機關、部隊以及學校等,逐步嚮十二裏莊、王窪、郭莊靠攏集中。敵人的包圍圈也隨之縮小,火力越來越猛,逐步對我形成層層包圍。形勢越來越嚴峻,部隊首長立即决定率軍區機關部隊掩護區黨委、行署領導和被圍困的同志一起,采取寬大正面多層次的大突圍。
  戰鬥持續到下午兩點,天氣突變,狂風驟起,塵沙飛揚,天昏地暗,日軍的飛機失去了作用,炮火也沒有先前那麽猛烈,給突圍帶來了有利條件。騎兵團在團長曾玉良、政委況玉強率領下像離弦的箭一樣,嚮敵人猛烈衝擊。騎兵團突到武城大辛莊時,敵人在右側用猛烈的火力封鎖了前進的道路。他們下了戰馬,徒步接近敵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上去,砍倒敵人的機槍射手,衝過大辛莊,終於將阻我之敵打跑,衝開了一條一二千米寬的缺口,大隊人馬緊跟着衝過去,突破了敵人第一層包圍圈。隨後又遇敵人第二層包圍圈。敵人的一個騎兵部隊迎面攔截,騎兵團同志機智靈活,將馬隱蔽在溝裏,調集了十二挺機關槍,將衝在前面的敵人打得人仰馬翻,後邊的敵人驚慌失措,調轉馬頭四散退去,部隊又乘機衝出了敵人的第二層包圍圈。但一部分非戰鬥部隊及地方機關人員,因缺乏戰鬥經驗,多次突圍未成被敵人衝散。
  下午五點,天氣好轉,敵人匯集到霍莊,喪心病狂地對沒有突出重圍的冀南軍區文工團的文藝工作者、冀南行署財政幹校的學生及後勤人員400餘人進行了大屠殺,殺害我幹部、戰士、群衆510人,造成“四·二九”霍莊慘案。
  冀南人民捨生忘死掩護營救我軍幹部戰士的動人事跡,更是令人感動。有的婦女把懷中的嬰兒交給戰士扮成夫妻;有的大爺、大娘把戰士當成兒女;有的把我們的同志藏在柴禾堆裏、地窖裏。當時的霍莊衹有60多戶人傢,卻掩護了我們50多名幹部戰士,在敵人的合圍圈裏,我們有數百名同志在群衆的掩護下,得以安全脫險。
  平原槍聲
  —長篇小說
  —電影
  —電視劇
  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平原地區中國共産黨領導抗日軍民與日寇,漢姦殊死搏殺。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奉命回到家乡肖傢鎮,發動群衆,組織抗日隊伍。漢姦楊百順、劉中正和日軍大隊長中村密謀挑起百姓自相殘殺,一場血腥屠殺即將爆發……
  楊百順、劉中正不甘失敗,又唆使惡霸蘇金榮派幫會頭子王金蘭暗殺馬英,馬英再次面臨嚴峻考驗……
  在愛國青年蘇建梅和地下交通員老孟的幫助下,馬英智取蘇金榮的槍支,處死小野,拉起隊伍,青年農民SE--虎、趙振江、張玉田等人加入遊擊隊。中村怒殺蘇金榮,瘋狂反撲。馬英率隊撤離,:F--虎卻擅自與敵交鋒,戰鬥中馬英與戰友們失去聯繫,身處險境,巧遇常雲秀,二人與敵浴血搏鬥。不料,風雲突變,馬英被捕……
  為救馬英,蘇建梅率王二虎、趙振江等人截糧車、毀電綫、拔炮樓,打得敵人暈頭轉嚮,誤以為馬英仍在城外。
  在敵壯丁訓練所裏,馬英與地下工作者鄭敬之、秦芳芝密切配合,率肖陽、蘇建纔、周大貴等人與敵鬥智鬥勇,救出馬大娘,殺死兇殘的日寇武藏,巧妙藉敵之手,除掉漢姦吳胖子,最終脫離虎口。
  中村氣急敗壞,調動軍隊,發動大規模掃蕩,馬英率隊與敵周旋,果敢襲擊中村指揮部,要殺出一條血路。蘇建梅為掩護大隊突圍,衹身引開敵人,彈盡被捕;激戰中遊擊隊傷亡慘重,蘇建纔、李小黑也落人敵手。
  敵人的嚴刑拷打未能摧毀蘇建梅的堅強意志,面對美色的誘惑,蘇建纔心意彷徨……
  馬英等人突出重圍,隱蔽在常雲秀傢中,楊百順根據叛徒提供的情報押着蘇建梅跟蹤而來。楊百順逼蘇建梅勸降馬英。蘇建梅英勇不屈,撞倒楊百順,楊百順嚮她射出罪惡的子彈……
  蘇建纔和李小黑越獄,回到遊擊隊中。敵人利用叛徒告密的詭計眼看就要成功,卻讓馬英識破,那叛徒原來就是……
  中村連連受挫,遷怒楊百順。楊百順懇求中村再給他一次機會,楊百順耀武揚威出城尋找馬英他們,卻沒有想到等待他的是陣陣復仇的子彈……
  馬英率隊伍與鄭敬之裏應外合,潛入縣城,摸掉敵崗哨,步步逼近敵人藏彈藥的翁城。鄭敬之勇闖中村指揮部,中村趁鄭敬之不備,逃出指揮部,一場惡戰不可避免,爭奪翁城的戰鬥打響。激戰中,肖陽、王二虎壯烈犧牲。遊擊隊終於占領了翁城,馬英、鄭敬之擊斃中村,奪取彈藥庫,迎接新的戰鬥……
  (註)
  小說〈平原槍聲〉就是李曉明同志以抗戰時期當時棗強縣人民在共産黨領導下組織地方武裝與侵華日寇進行殊死鬥爭為題材而精心創作的,小說寫的非常精彩,但是當時實際的棗強人民抗戰史比小說裏描寫得要艱苦卓絶 驚心動魄的多得多,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激昂悲壯的人民英雄們,是我們現在影視工作者最應該熱情謳歌的好題材。
  為了棗強解放而英勇獻身的人民英雄們永垂千古!!!
  鞋底兒燒餅
  特産介紹
  鞋底兒燒餅是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的特産。棗強鞋底兒燒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棗強縣城一個叫宋善莊(1895——1969)的人。民國初年,他在縣城老十字街南頭路東的宋傢鬍同口支爐烤燒餅。當時,他做的燒餅有三種:一種是死面圓形燒餅,外面扣着芝麻,受熱鼓起來形似油炸糕;一種是發面圓形燒餅,不帶芝麻;最後一種是鞋底兒燒餅。
  特産發展
  當時鞋底兒燒餅還沒有名氣,賣得不算快。到宋善莊的徒弟江存波時(綽號四麻子),鞋底兒燒餅開始小有名氣。江存波是棗強城西江莊人,早年從其遠房叔叔宋善莊學做燒餅。四十年代中期他也在縣城老十字街開了個燒餅作坊,3年後去冀縣城做燒餅生意。改革開放後,他從棗強縣大食堂出來單幹,在老十字街重操舊業。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適合夾肉的鞋底兒燒餅開始受到歡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燒餅流派
  江存波已82歲時。他的兩個兒子繼承父業,在縣城經營鞋底兒燒餅(不捲肉)。棗強鞋底兒燒餅的另一個流派是宋善莊的侄媳張淑霞,張淑霞八十年代初在縣城老十字街附近烤燒餅,由於她有祖傳的熏肉手藝,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將鞋底兒燒餅與熏肉融為一體,使之珠聯璧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
  製作工藝
  製作鞋底兒燒餅的設施不是很復雜,但卻有一套獨特的配方和工藝,而且衹有純手工製作,纔會烤出風味。它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醬、香油、小茴香、煮肉湯。另外,煮肉需要七種中藥配製的調料。所用烤爐是特製的,分上下二層。把面團做成鞋底兒狀後,先放在上層的鐺上烙,待至七、八成熟則放在密閉的下層烤,使其外皮酥脆。根據火候和火性控製烘烤時間,一般是2—3分鐘。烤好後取出,切開一個口,把已煮好且經過白糖熏製後放在老湯中的肉取出剁碎,放進鞋底兒燒餅裏。這樣趁熱吃,口感外酥裏嫩,唇齒留香,別有一番滋味。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棗強人都對鞋底兒燒餅情有獨鐘。生活在武漢的棗強籍《平原槍聲》作者李曉明先生,當年在縣城讀師範時,他經常花幾個銅板買鞋底兒燒餅吃。如今,他仍保留着喜食鞋底燒餅的習慣。
  改革創新
  如果說張淑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把鞋底兒燒餅與熏肉融為一體是一次創新的話,那麽她的兒子宋長雪則在九十年代進行了一次經營上的創新,使棗強鞋底兒燒餅走出沿用多年的街攤式的經營模式而與酒店經營相結合,登上了大雅之堂。1997年,宋長雪在棗強縣城東環南頭投資興建了餛飩樓飯莊,經營地方風味小吃——鞋底兒燒餅和各種炒菜,生意火爆,規模不斷擴大。許多來自山東、山西、東北等地的司機在餛飩樓吃完飯後還把棗強鞋底兒燒餅帶回家乡,饋贈親友。
  幾年來,從餛飩樓走出的弟子們已有幾十位,他們大多采用餛飩樓的經營方式,在一些縣城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打出“棗強鞋底兒燒餅”的品牌,做為自己所經營酒店的特色主食。棗強鞋底兒燒餅已融入祖國飲食文化的大家庭並將持久地散發誘人的芳香。
地方特産
  馬蓮小棗
  馬蓮小棗分佈在河北省中南部的棗強縣一帶,但以棗強縣為最多。
  馬蓮小棗以個大小來說,介於大棗和小棗中間。它的果實縱徑為3.3-3.6cm,橫徑為2.3-2.5cm。果實呈圓柱型,果個大小整齊,成熟期一致,平均單果重8.35g。鮮果果肉白緑色,肉質緻密酥脆,果實汁液中等,甜酸適口,風味上等;鮮果含糖量為38.9%。幹果深紅色,含糖量為68.8%,用手掰開時,可拉出黃色金絲。因其品質好,先後在全省1992年小棗鑒評會上,被評為河北第一名。在1997年省首屆農産品博覽會上被評為省優質果品;1999年在農博會上獲省優質農産品稱號。它含有豐富的的Vc和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營養元素鐵、鈣、磷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同時醫藥價值很高,對消化係統、腦心血管病、貧血病、癌癥等都有良好療效,是人們保健的極佳食品。
  同時,棗強縣的馬蓮小棗,除生食外,還可做成許多食品,如棗糕、棗捲、棕子等,另外,還加工製做棗酒、棗醋、棗醬、棗泥、棗面、蜜棗、烏棗等多種加工品。
  馬蓮小棗樹體稍大、長勢偏旺,適應性強、耐旱、耐瘠薄、耐????鹼、抗澇。結果較早,穩産高産。但由於過去戰亂和人為因素,現栽植面積很少。
  東方甘薯
  東方甘薯是河北省棗強縣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農産品,栽培品種為脫毒北京553,該品種薯塊整齊、均勻,薯形較長,表面光滑,塊根皮色為黃色,維生素及鬍蘿蔔素含量多,含糖量可達30%,鮮食熟製均可,其産品深愛廣大消費者青睞。除食用外,還是工業上製造酒精和澱粉的重要原料,也可製造乳酸、味精、檸檬酸、澱粉等,還可以加工成各種各樣的粉條、粉絲等,其用途非常廣泛。該産品多次被評為河北省名優農産品稱號。
  近幾年來,在棗強縣縣政府的正確引導下,東方牌脫毒甘薯已發展成以肖張鎮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六鄉鎮,面積達2.8萬畝的生産基地。並且推行了先進的種植和管理技術,使産量逐步提高,畝産由原來的1500公斤增加到現在3000多公斤,畝收入一般可達1500元左右。種植甘薯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品種之一。棗強紅富士蘋果
  棗強縣現有紅富士蘋果面積4萬多畝,年産量5000萬公斤。主要集中在王均、恩察、肖張、城關四個鄉鎮,特別是王均鄉蘋果面積已發展到近萬畝,5500畝於03年通過了無公害環評認定。該鄉鎮建立了果品批發市場和果農協會,嚮國傢工商局申報了“王均”牌紅富士蘋果商標。
  棗強縣林業局自2002年在全縣推廣了無公害果品生産,7000畝蘋果於2003年通過無公害環評認定,其餘3.3萬畝準備於今年申報。我們依據GB/T18406.2《無公害水果安全要求》和DB1311衡水市地方標準製定了我縣的《無公害蘋果生産技術規程》,做到生産有規程,監管有標準,果品無公害。
  棗強縣生産的紅富士蘋果,平均單果重250剋,最大果重400剋,果高樁,全紅果率80%以上,紅色鮮豔,果肉淡黃色,肉質清脆,風味濃甜,含糖14-15度之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品質上乘。在雙節期間即供應市場,直至次年5月,供期長,經濟效益很好,在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産增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董仲舒的故裏
  ,最早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稱:“董仲舒,廣川人也。”董仲舒存世之際,既有廣川國,又有廣川縣。司馬遷所說的廣川是指廣川國,還是廣川縣呢?東漢史學家斑彪在論《史記》時稱,司馬遷說指應為廣川縣,並非廣川王國。即董仲舒為廣川縣人。明代嘉靖《棗強縣志》載:漢世,棗強廣川,離合廢置,本為一也。據考,其疆域大致包括今棗強縣及今景縣西南角與今故城縣西北角。古漢之廣川為今之棗強。董仲舒故裏為今棗強縣舊縣村處,依據如下:
  1、近年來在舊縣村發現“董氏宗祠”石刻門楣及其清代拓片,標記“祥符 醜重修”字樣。即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修即表示此前這裏就存有:“董氏宗祠”。宗祠即傢廟,乃族人祭祀先祖之所。
  2、明《冀州志》載:舊縣村西有一座“四名寺”,當地俗稱“西大寺”。前身為董子當年講學之所,河間國獻王劉德所建。該寺毀於清代末,遺址尚存,凸出地面。遍地瓦礫。村民在此挖出陶製燈臺,上寫秉燭課徒,誨人不倦。為董仲舒當年講學所用之物。
  3、董仲舒舉傢徒長安。故裏董氏日漸徒亡。其故居董氏宗祠毀,後人於原址建董子祠。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重修,並雕董仲舒坐姿石像(高約2米)一尊奉於內,後祠宇毀,石像仍存。1982年被定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重修董子祠於原址,以保護石像。關於董仲舒石像置於後舊縣村還有一段傳說,稱當年在西山雕刻石像完畢後,要運往董故莊村安放,但運至舊縣村“忽重不可舉,遂置之而去。”對此,有人提出異議,董仲舒出生於董故莊村,怎能將其石像棄之他村。董故莊村距舊縣二三裏。
  4、《世說新語》記載:董仲舒有一個兒子名符起,被誤為不孝而趕出傢門,投奔於距舊縣村四五裏路的董仲舒好友王善有。董符起將王善有老人送終後,繼續生活在此村。明《棗強縣志》載,有王善有此人,但無生平文字。因“善有”音同“壽”,後此村改名王壽。後來演變為前王壽,後王壽二村。現兩村95%為董姓。古時,前後王壽及周邊的蘇𠔌,樸莊等同宗董氏,聚於舊縣村的“董氏宗祠”前祭祖,近代依然。王壽村至今藏有清代重修族譜,序稱董仲舒為太始祖。
  對於說“董故莊小學所占的三畝地就是董仲舒老傢”之說,早有異議。這一帶唐宋時期的村落,盡淤埋於地下。西漢時代董故莊也難以存於地面。西漢舊縣村曾為縣治所,曾歷500年未變。至今地面凸出,瓦礫遍地。 懷疑舊縣村與董故莊村本為一村,從舊縣村分離而出。但在何年代?至今尚未發現證據。
  5、今陝西興平漢武帝茂陵以北約500米處,又一村叫“策村”,村民多為董姓,村民說自己是董仲舒的後裔。策村東南約250米處,有一座古塚,村民稱為“策塚”。這就是董仲舒的墓塚。專傢解釋說,這是因為董仲舒曾進呈“天人三策”有功於漢,為銘記先人功績,遂一直為名。
  舊縣村現隸屬於河北省棗強縣。是一個擁有上千人口的行政大村,村中姓氏繁多,據考百傢姓其村皆有。從衡水驅車往南過肖傢鎮(就是電影平原槍聲的發生地)到棗強縣城,從縣城一直往東經吉利鄉便來到王常鄉境內。舊縣村就是王常鄉的一個自然村。王常鄉現在是全國聞名的地方,林秀貞的事跡就發生在這裏。從吉利鄉到舊縣村有兩條路。一,吉利鄉直接往東經倉房口到舊縣村。二,從吉利鄉往北經王常鄉再往南經張站村到舊縣村。舊縣村人民樸實,分為前舊縣和後舊縣兩個行政村。流淌千年的清涼江就經過這個歷經滄桑的村莊。有水就有靈性,這裏農工發達,風調雨順,就是遇上天災,也會平安而過。村民皆說受董子之福也。
  舊縣村原為棗強縣舊治之所,後為洪水所壞。有學者稱舊縣非縣,為一村兒,可見鼠目寸光,不知其可!現舊縣村存有根據,棗強縣志繪製的舊縣村古城池圖,可見當時繁榮。
  現在的舊縣村,農業發達,工業昌盛。玻璃鋼、皮毛、橡膠、印刷給這個古老的村莊帶來新鮮血液。董子中學的落成更是給這個以董子故裏為榮的村莊帶來新的希望。
  據河北省《景縣志》751頁載:“大董故莊在縣城西南70餘裏。為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的出生地。有董子祠,毀於元代,明代重修。1958年又毀。現遺有《景州重修董子書院記》碑首、龜座殘件等”。
英文解釋
  1. n.:  Zaoqiang County
近義詞
棗強
相關詞
人物行政官員衡水市大營鎮
包含詞
棗強縣醫院棗強縣第五中學棗強縣第二棉紡廠
棗強縣婦幼保健站棗強縣衛生防疫站河北省棗強縣紡織品公司
河北省棗強縣棉紡織廠河北省棗強縣服裝製帽廠河北省棗強縣張米紡織廠
棗強縣利亞爾塑膠容器有限公司河北省棗強縣唐林工藝美術廠河北省棗強縣三元交通服裝廠
河北省棗強縣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棗強分校
分類詳情
張開棗強鎮張開大營鎮張開新屯鄉張開馬屯鎮張開肖張鎮
張開恩察鎮張開王常鄉張開張秀屯鄉張開唐林鄉張開王均鄉
張開嘉會鎮加會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