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53800 代碼:131126 區號:0318
拼音:Gù Chéng Xiàn,Gucheng Xian
故城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中南部,距省會石傢莊市150千米。東與山東省德州市隔衛運河相望。總面積941平方千米。總人口47萬人(2004年)。轄9個鎮、4個鄉:鄭口鎮、夏莊鎮、青罕鎮、故城鎮、武官寨鎮、饒陽店鎮、軍屯鎮、建國鎮、西半屯鎮、辛莊鄉、裏老鄉、房莊鄉、三朗鄉。縣政府駐鄭口鎮。
地勢平坦,南高北低。年均氣溫12.9℃,年降水量545毫米。衛運河流經東部,清涼江流經西部,中部有江江河。古跡有唐末宋初古建築慶林寺塔。
“故城”原為鎮名。元初始置故城縣,沿用舊鎮名。《大清一統志》引舊志雲:“金明昌五年(1194年),以廢長河縣置故城縣。”金時於故長河縣置縣因名故城縣。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置故城縣。民國17年北部屬河北省故城縣,南部屬山東省武城縣。1958年撤縣,北部並入吳橋縣,南部並入山東省夏津縣。1962年復置故城縣。1964年鼕,原劃入山東省部分劃回。
1993年,饒陽店鄉改鎮,青罕鄉改鎮。1995年武官寨鄉改鎮。
1996年,杏基鄉、趙行鄉並入鄭口鎮,要莊鄉並入建國鎮,小屯鄉並入故城鎮,瓦子莊並入西半屯鄉,原西鄉並入三朗鄉,小廟鄉、梧茂鄉並入房莊鄉,廟靈鄉並入辛莊鄉,袁莊鄉並入夏莊鄉。
1997年,故城縣面積937.1平方千米,人口44.3萬,以漢族為多。轄6鎮7鄉。縣政府駐鄭口鎮。
2000年,故城縣轄8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1467人,其中:鄭口鎮 93177 夏莊鎮 35570 青罕鎮 25472 故城鎮 26583 武官寨鎮 34174 饒陽店鎮 30714 軍屯鎮 16942 建國鎮 45181 辛莊鄉 27843 裏老鄉 19091 房莊鄉 32596 三朗鄉 26564 西半屯鄉 37560
2002年底,故城縣面積937.1平方千米,人口45.81萬。轄9個鎮、4個鄉,4個社區、53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鄭口鎮康寧路109號。 |
|
故城縣(衡水轄縣)地處黑竜港流域,河北省東南部,隔京杭大運河與山東德州市百裏相連。南鄰清河縣、南宮市,北接景縣,西與棗強縣以清涼江為界,東與山東省德城區及武城縣隔京杭運河相望。全縣總面積941平方公裏,位於東經115°44′40″至116°16′50″,北緯37°3′15″至37°32′40″之間。以縣城為基準,距北京市350公裏,距石傢莊市150公裏,距天津市300公裏,距濟南市 140公裏,距衡水市60公裏,距德州市30公裏。縣域總面積937平方公裏。縣政府所在地鄭口鎮,坐落於聞名遐邇的京杭大運河西畔,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而享譽周邊,素有“小天津衛”之美稱。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故城縣屬環渤海大經濟圈,處冀東南與魯西北經濟圈之融合帶,獨具承接東部産業、西部資源相互轉移的區位優勢,是南資北上的途經寶地。東臨京福高速、京滬鐵路,西依京九鐵路,北枕石德鐵路。省級公路邢(臺)德(州)綫貫穿全境;鄭(口)棗(強)綫直通衡水,縣域內路網縱橫交織,通達便捷。 |
|
故城縣攜多項國傢級農産品生産基地縣之厚譽,小麥、玉米、油料作物年産量分別達到14.6萬噸、11.5萬噸、9600噸;優質抗蟲棉、設施蔬菜和小雜糧特色産業已初具規模,分別達到50萬畝、12萬畝和8萬畝;瘦肉型豬年飼養量達41萬頭、竜頭企業海源豬業公司被批準為國傢生豬活體儲備基地,商茂肉聯廠年屠宰加工能力達到豬肉1萬噸、牛肉1500噸、羊肉400噸、雞肉300噸,已成為京津肉類市場供應基地。 “晶雪”牌棉花被評為中國十大名牌棉花之一,常年種植面積40萬畝,年産皮棉3300多萬公斤;故城縣被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棉花百強縣”、“河北紅小豆之鄉”,“甘珠”牌紅小豆獲得國傢緑色無公害産品認證標識,出口日本、韓國等地。
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村富餘勞動力5萬人,是“河北省外派勞務基地縣”,2005年被國傢授予“中國對外勞務合作行業外派勞務基地縣”,外派勞務範圍發展到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境外勞務輸出專業村達50多個。電力、地熱資源充足。擁有河北和山東兩個電網供電保障,縣境內220KV變電站一座,110KV變電站兩座,35KV變電站8座,電力供應充足。電力價格0.55元/千瓦時左右。地熱資源豐沛,廣泛應用於住宅、洗浴、養殖等領域,市場開發前景廣阔。項目建設可利用土地充裕,各類閑置土地4000餘畝,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
|
故城縣正式建置於元代。
此前,唐虞三代屬兗州地,春秋戰國先後為晉、齊、燕、趙管轄。秦實行郡縣製後,地屬巨鹿郡厝 縣;西漢時,今縣境分屬東武城、東陽、復陽三縣;東漢至南北朝,北部改屬廣川縣;北齊,並入棗強;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棗強縣,在今故城鎮取漢縣名設東陽縣;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陽縣為漳南縣;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治所遷至今武城縣漳南鎮,改屬貝州;宋至和元年(1054年),漳南縣省入歷亭縣;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原漳南故城始置故城縣;後幾經廢置,於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復置故城縣;元代故城縣屬直隸中書省河間路。明清兩代屬直隸河間府.
自1945年始,將縣城遷至今鄭口鎮;1958年故城、景縣、吳橋3縣合併稱吳橋縣;1961年恢復故城縣建置;1964年以衛運河為界,將山東省武城縣河西地區劃歸故城縣,故城縣河東村劃歸武城縣。 |
|
慶林寺塔:坐落於饒陽店鎮,始建於宋代,塔高7層,外觀呈八角形,屬國傢級重點保護文物。
“四.二九”烈士陵園:坐落於建國鎮霍莊,為紀念在1942年4月29日日寇大掃蕩中犧牲的烈士而建,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理想和革命歷史傳統教育的良好陣地。
竇建德:隋末農民起義領袖。
馬中錫:明代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孫 緒:明代進士,有“甘陵第一才子”之稱,其才華橫溢,文學造詣頗深,平生著述頗豐,清代有《馬孫二公合集》刊刻行世。
節振國:鄭口鎮劉堂村人,抗日英雄。
馮治安:東辛莊村人,原名治臺,字仰之,國民黨陸軍中將,以參與蘆溝橋抗日而載入史册。
周子玉:武官寨鎮周樓村人,上將軍街。原任中紀委副書記、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 |
|
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故城縣屬環渤海大經濟圈,處冀東南與魯西北經濟圈之融合帶,獨具承接東部産業、西部資源相互轉移的區位優勢,是南資北上的途經寶地。東臨京福高速、京滬鐵路,西依京九鐵路,北枕石德鐵路。省級公路邢(臺)德(州)綫貫穿全境;鄭(口)棗(強)綫直通衡水,縣域內路網縱橫交織,通達便捷。故城縣轄9個鎮、4個鄉:鄭口鎮、夏莊鎮、青罕鎮、故城鎮、武官寨鎮、饒陽店鎮、軍屯鎮、建國鎮、西半屯鎮、辛莊鄉、裏老鄉、房莊鄉、三朗鄉。 |
|
圍繞完善“一城兩區”(縣城新區、西苑工業項目區、夏莊工業項目區)建設,故城縣全力打造“活力故城、魅力故城、實力故城”形象。夏莊工業項目區位於冀魯兩省交界處,德州市城區西側,距德州火車站3公裏,距京福高速入口2公裏。項目區已形成“兩縱三橫”道路格局,達到“五通一平”。目前,入區企業已達6傢,投資均超億元的山水集團粉磨站項目、德州晶華集團新型墻體材料項目均已投産達效;西苑工業項目區位於縣城西側,目前,進入西苑項目區的企業近30傢,兩個項目區形成東西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縣城城區規劃面積達到15平方公裏,現居住人口10萬餘人,緑地面積達到30%以上,商住、文化、體育、醫療、金融、保險等功能完備,現代氣息濃厚,設施配套齊全。高標準建成了文化體育活動中心,迎瑞溫泉住宅小區等。以打造“服務高地、安全寶地、興業旺地”為契機,故城縣研究製定了一係列招商引資的具體優惠條款、激勵辦法和保證措施,在用電、用工、收費、服務等方面提供比較優厚的條件。以縣政務服務中心為載體,不斷改革審批制度,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實行一條竜服務,為投資者提供公開透明、高效便捷的全方位服務。大力營造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真誠合作、互利雙贏,幫投資者成功,助投資者盈利。 |
|
鄭口鎮
楊野莊村 趙行村 西城鎮村 高西村 西曹官村 範莊村 張莊村 果子口村 賈黃村 堤口村 馮杏基村
燒盆屯村 南鎮村 南甘泉村 李莊村 劉辛莊村 二壇村 齊杏基村 小街子村 紅廟村 劉堂村
秘黃村 帝君廟村 紅旗村 高東村 孟莊村 葛村村 後沙崗村 翟莊村 小馬莊村 前黃村
北高莊村 寨子村 翟杏基村 徐莊村 石門村 蘆莊村 師黃村 前排村 北甘泉村 西排村
夏傢廟村 高莊村 高中村 前響溝村 大壇村 後野莊村 東排村 杜墳村 夏莊村 西南屯村
前沙崗村 陸黃村 西河村 東曹官村 王園子村 東南屯村 辛宅村 三壇村 後香坊村
大杏基村 東北屯村 五戶村 齊莊村 沙沃莊村 孟古莊村 前香坊村 後響溝村
溫莊村 大馬莊村 後油坊村 東河村 西北屯村 劉古莊村 後排村 五大院村 太興鎮村
前野莊村 周辛莊村
裏老鄉
前裏老村 焦莊村 寒下村 大馬坊村 林場村 劉莊村 前趙魯村 後裏老村 趙魯屯村
劉鴨鵝村 李鴨鵝村 二南莊村 後趙魯村 皮婆屯村 良莊村 小馬坊村 西小屯村 周鴨鵝村 樸莊村
故城鎮
東萬莊村 鬍別王村 陳莊村 西南鎮村 桑塘村 西萬莊村 東十裏鋪村 蘆莊村 劉莊村
西十裏鋪村 南郭莊村 西關村 張莊村 霍廖莊村 東關村 裴別王村 北郭莊村 大第八村
北二屯村 小文莊村 袁莊村 周莊村 何莊村 趙莊村 小第八村 大文莊村 馬廠村 南二屯村
三裏口村 戴莊村 夏立村 東南鎮村 新莊村 小屯村 中鎮村 賈別王村 北關村
辛莊鄉
新化村 東三務村 前孟疃村 大寒布村 馬莊村 北官莊村 東辛莊村 候莊村 李仙寨村
後孟疃村 萬小麻村 東化村 廟靈村 孫務村 西辛莊村 高莊村 豆寶殿村 張小麻村
周小麻村 牛臥莊村 小寒布村 高小營村 白小麻村 沙窩莊村 孟務村 崔莊村 王務村
魏傢院村 陶戶莊村 鹼場店村 田小麻村 孫莊村 十美村
房莊鄉
南林子村 李莊村 龐莊村 西京村 楊梧茂村 孫莊村 堤口村 西於屯村 劉阜村 後吳村
太平莊村 邢莊村 小廟村 潘屯村 賈豐村 蘇莊村 北林子村 祁莊村 吳令寺村 大楊村
楊獐鹿村 東京村 大月莊村 馬軍寨村 前吳村 宋莊村 於莊村 北獐鹿村 蘆莊村 榆林村
霍梧茂村 吳梧茂村 中化村 劉莊村 呂疃村 萬莊村 董學村 小月莊村 王莊村 喬莊村
大梧茂村 小楊村 魏莊村 張莊村 沙窩莊村 孫裕村 坊莊村 鹿豕村 東於屯村 齊梧茂村
婁子村 西化村 乜寧村 南獐鹿村
西半屯
南小屯村 ????廠村 天水屯村 孫莊村 瓦子莊村 西高莊村 西橋村 前孝蘭村 康莊村
雙塚屯村 李儒林村 萬莊村 付莊村 姚莊村 隨莊村 前趙莊村 東半屯村 於莊村 李洪屯村 北梁莊村
薑莊村 南梁莊村 南召村 喬傢莊村
於洪屯村 北莊科村 牛辛莊村 王窪村
西半屯村 臧莊村 後趙莊村 西李莊村
範莊村 西郭莊村 書村村 十八裏村
十二裏莊村 時廟村 牟儒林村 西裏屯村
西張莊村 鄭儒林村 何劉屯村 樹儒林村
東橋村 徐董屯村 湖心寺村
饒陽店鎮
饒陽店村 薜官屯村 黃官屯村 東曾村
朱辛莊村 南莊村 子路村 曹莊村
西丁莊村 北仁莊村 焦莊村 劉辛莊村
南馬村 戶莊村 楊莊村 盛樹林村
李官屯村 北馬後村 東馬村 西曾村
西李屯村 西鎮村 黃草窪村 時莊村
水東屯村 杜莊村 西徐莊村 東鎮村
宋楊莊村 西王莊村 鄭莊村 北馬前村
五頭村 楊辛莊村 西袁莊村 於莊村
吳莊村
軍屯鎮
軍王莊村 鬍官屯村 劉行杖村 關廟村
大辛莊村 賈莊村 趙廟村 王行杖村
莊科村 丁裏村 劉廟村 軍屯村
張裏村 小王裏村 牛莊村 高行杖村
楊寺村 大王裏村 趙裏村 徐裏村
小辛莊村
青罕鎮
北王莊村 候莊村 陳莊村 刁南莊村
秘孝子村 石西村 裴莊村 魯莊村
李王莊村 白廟村 柴莊村 刁孝子村
第什村 夏莊村 大劉孝子村 青罕村
小劉孝子村 於孝子村 南王莊村 石東村
南官莊村 騎馬寺村 周官莊村 千戶莊村
武官寨鎮
後屯村 梁莊村 孟村村 付官屯村
後花園村 東言村 小店村 香爐坡村
武莊村 蘇莊村 叩莊村 李店村
五臺坡村 柴莊村 大店村 前花園村
李堯頭村 王莊村 西孟莊村倉上村
垂麥村 車莊村 趙莊村 北半屯村
王堯頭村 張店村 大言村 刁莊村
西言村 於劉窪村東孟莊村 軍王廟村
齊莊村 周樓村 尼莊村 馬莊村
馮莊村 武官寨村 楊劉莊村 霍莊村
楊五頭村 張洪屯村 張堯頭村 前屯村
建國鎮
許口村 高莊村 民主村 葉莊村
纔莊村 樹莊村 鞏莊村 石佛村
馬寺村 南王莊村 徐莊村 毛店村
辛堤村 張莊村 和平村 西劉莊村
陳莊村 宋塘莊村 梁堯村 西馮村
東馮村 小林莊村 孔辛莊村 建國村
呂華村 燕莊村 小商莊村 宋莊村
東劉莊村 楊莊村 褚莊村 草寺村
李莊村 南陳莊村 郭莊村 水坡村
位莊村 三裏莊村 王同莊村 霍莊村
曹口村 大商莊村 於古屯村 要莊村
南高莊村 二裏莊村 王莊村 齊莊村
薑圈村 藏莊村 祖楊莊村 劉辛莊村
薑莊村 徐堯村 程村村 龐堂村
羅馬莊村 馬莊村
夏莊鎮
丁莊村 夏西村 魏莊村 曹桑營村
竜風店村 徽王莊村 河溝村 灘頭村
型𠔌莊村 丞相營村 小化村 袁二村
大第五村 河北涯村 鬍塘村 楊塢村
東王莊村 袁一村 瑞𠔌村 小曹莊村
第九村 大化村 莊子劉村 蘆傢圈村
頭屯村 夏北村 小劉莊村 東馬莊村
東楊莊村 夏東村 小第五村 大第八村
潘莊村 羅小營村 大曹莊村 東第三村
西第三村 第七村 駱莊村 王桑營村
東殷莊村 小沼村 四新村 墳臺村
田莊村 大劉莊村 西殷莊村
三郎鄉
李長林 王長林 張田村 車田村 前土營
西原西 東原西 東牟村 西牟村 白佛寺
尹裏村 蔣召村 居召村 南魯莊村 南嶺中村
北嶺中村 辛召村 師召村 河北召村 南鎮村
北鎮村 賈召村 韓莊村 西高才村
故城特産
傳說一:故城竜鳳貢面分圓條和扁條形兩種,圓條細而長,中間有孔,稱“竜須面”;扁條平而直,薄如紙,稱“鳳尾面”。此面起源於明朝,為衡水故城鎮齊氏始創,迄今已有500年的生産歷史。明朝宣德年間進入御膳房,後被清乾隆帝禦封為“上用竜須鳳尾貢面”。
故城貢面選料嚴格、工藝細緻,它白如雪,細如絲,空如竹,韌如藤。入口細膩柔軟,清香可口,有筋骨,不發粘,易消化。且一煮即熟,長煮不爛,冷後加熱仍保持原樣、原味。因條細心空,吸水力強,食時,湯面各半,但將面挑起,卻不見碗中有湯;放回碗中,湯水又復析出,是該面最為獨特之處。
傳說二:故城“竜鳳貢面”,分為竜須面和鳳尾面兩種,竜須面因條圓空心、細如竜須而得名;鳳尾面因條扁平直、薄如綿紙而稱之。據甘陵縣志記載,甘陵手工挂面在明宣德年間即已作為貢品進入皇宮御膳房。清乾隆皇帝南巡駐蹕甘陵驛站時,品嚐過甘陵挂面後,竜顔大悅。縣令聞之,隨之進貢皇宮。乾隆皇帝見後喜愛有加,親筆禦封為“上用竜須鳳尾貢面”。由此,竜鳳貢面便名揚天下,被視為珍品。
該面選用故城半沙地特産的硬質小麥面粉,和以香油、蛋清和其他佐料,手工抻製,陰幹而成。其色白微青,柔韌晶亮,條細如須且空心,一煮就熟,久煮不爛,吃起來味厚、細軟、有口勁。麵條吸水後,一箸挑起,碗內無湯,放下則清湯滿碗,令人拍案叫絶。
該地緊靠京杭大運河,客商如雲,人們來到這裏,都要品嚐竜鳳貢面,並隨身帶回與傢人享用或饋贈親友。因此,竜鳳貢面幾百年來經久不衰。
1900年在天津舉辦的九國手工製品評比大會上,竜鳳貢面榮獲銅牌奬。1986年獲河北省優質産品奬。2006年被列為河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
|
- n.: Gucheng County
|
|
故城 |
|
|
|
故城縣醫院 | 故城縣中醫院 | 故城縣高級中學 | 故城縣衛生防疫站 | 故城縣婦幼保健院 | 故城縣鄭口金良衝壓件廠 | 衡水市故城縣人民醫院 | 故城縣三豆專業合作社 | 河北省故城縣石西棉紡織廠 | 河北省故城縣棉紡織廠 | 河北故城縣美星玻璃製品有限公司 | 河北省故城縣鄭口鎮五戶棉紡廠 | 河北省故城縣宏達紡織化工有限公司 | |
|
|
建國鎮 | 夏莊鎮 | 軍屯鎮 | 辛莊鄉 | 鄭口鎮 | 故城鎮 | 西半屯鎮 | 武官寨鎮 | 饒陽店鎮 | 青罕鎮 | 裏老鄉 | 房莊鄉 | 三朗鄉 | 西半屯鄉 | 坊莊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