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河北 >滄州 > 東光縣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 Dongguang Xian County
  郵編:061600 代碼:130923 區號:0317 拼音:Dōng Guāng Xiàn,Dongguang Xian
  
    東光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邊緣,滄州市境南部,與山東省相鄰。總面積710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人(2004年)。
  
    全縣轄7個鎮、2個鄉:東光鎮、連鎮鎮、找王鎮、秦村鎮、燈明寺鎮、南霞口鎮、大單鎮、竜王李鄉、於橋鄉。縣政府駐東光鎮府前街66號,距省會石傢莊市180千米。
  
    年均降水量540毫米,年均溫12.2℃。南運河流貫境西,漳衛新河流貫境東。京滬鐵路、104國道過境。古跡有建於北宋年間的“普照寺”,寺內鐵佛被譽為“天下第一鑄鐵佛”。
  
  據《東光縣志》,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東光縣。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遂取“東陽”之義,名為東光;又據《河北省縣名考源》載;“漢陳留郡有東昏(縣),東昏、東光,相對為名。”1952年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
  
    1997年,東光縣面積710.6平方千米,人口33.2萬,轄6鎮3鄉:東光鎮、連鎮鎮、找王鎮、秦村鎮、燈明寺鎮、南霞口鎮、竜王李鄉、大單鄉、於橋鄉。縣政府駐東光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343807人,其中:東光鎮61429人,連鎮鎮42940人,找王鎮26631人,秦村鎮29715人,燈明寺鎮30290人,南霞口鎮38315人,大單鎮44388人,竜王李鄉37275人,於橋鄉32824人。
    2002年底,東光縣面積861平方千米,人口34.4萬。轄7個鎮、2個鄉,9個社區、44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東光鎮府前街66號。
地理位置
  東光縣位於華北平原冀東南部,地處黑竜港流域下遊,滄州市南部,位於東經116°28′至116°53′,北緯37°44′至38°02′之間。全境橫距36.5公裏,縱距32.5公裏,總面積730平方公裏。南鄰吳橋縣,兩縣城相距32公裏;北與南皮縣毗連,兩縣城相距20公裏;西與阜城縣以南運河為界,兩縣城相距33公裏;西南與景縣接壤;西北與泊頭市接壤;東隔漳衛新河與山東省寧津縣相望,縣城相距35公裏;縣城在滄州市政府駐地南55公裏處,在河北省省會石傢莊市東偏南180公裏處。距首都北京市260多公裏,距天津市160多公裏。
自然環境
  地質:大地構造,屬古生代中後期擡升成陸地的華北地臺。地質結構位於中生代和近生代以來的新華夏係北東嚮斷裂的結構,屬於華北沉降帶中的黃驊凹陷區。從局部構造來講,處在滄縣隆起和埕寧隆起之間。總體說來,震旦亞界和古生界岩層發育比較齊全,厚度巨大。下第三係厚度很小,縣境均為巨厚的第四係地層覆蓋,無露頭。
  地貌:地勢平坦,傾斜緩慢,西南高東北低,高程14.5-9米,波降1/10000-1/12000,主要由緩崗、窪地、二坡地、沙丘等組成。
  氣候: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地貌對氣候的影響甚微,總的氣候特徵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溫度適中,雨熱同期。年降水分佈不均,具有春旱、夏澇、秋吊的特點。旱、澇、風、雹、連陰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發生頻繁。
  土壤:境內土壤共分2個土類(潮土、褐土)、4個亞類(普通潮土、褐化潮土、????化潮土、褐土性土)、11個土屬、49個土種。
  自然資源:主要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有野生植物六七十種,分屬24科,野生動物一百多種,歸屬12綱73科)、能資源(主要包括農作物稭稈、樹木落葉及雜草等)。
行政區劃
  東光縣始設於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1年),因此地原為東陽侯之封地,取"東陽"之意,始置東光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為“觀州”,故東光又稱“觀州”。1944年劃屬山東省,1952年劃歸河北省滄州地區,曾與南皮、交河、阜城、泊鎮並為交河縣。1961年6月恢復東光縣建製至今。現轄:東光鎮、連鎮鎮、找王鎮、秦村鎮、燈明寺鎮、南霞口鎮、大單鎮、竜王李鄉、於橋鄉。7鎮2鄉447個行政村,總人口34.7萬,幅員面積730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1萬畝。2002年,被確定為國傢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歷史沿革
  漢高帝四年(前203)始置東光縣。時屬幽州渤海郡。漢章帝建初四年(79)東光縣改隸樂成國。漢和帝永元七年(95)還屬冀州渤海郡。
  三國時期東光為魏國地,隸屬冀州渤海郡。
  西晉時期東光縣初屬冀州渤海國。晉武帝鹹寧三年(277)廢國改郡。晉武帝太康十年(289)改隸冀州國。晉惠帝太安元年(302)還屬冀州渤海郡。
  南北朝北魏時東光屬冀州渤海郡。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渤海郡郡治遷至東光縣城。東魏時(534-550)東光縣仍屬冀州渤海郡。北齊、北周時東光均屬渤海郡。
  隋代東光縣初屬渤海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隸冀州。開皇九年(589)置觀州,東光縣屬觀州。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廢觀州,東光還屬冀州,大業三年(607)改隸平原郡。
  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觀州,東光縣隸屬觀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廢觀州,設河北道,東光縣隸屬河北道滄州。唐德宗貞元二年(786)河北道設景州,轄東光縣。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廢景州,東光縣還屬滄州。長慶二年(822)再設景州,東光縣復屬之一。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又廢景州,東光縣屬滄州。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復置景州,東光縣遂屬景州。
  五代時期東光縣皆屬景州。後周世宗顯德二年(955)東光縣改隸滄州。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東光縣改隸河北東路定遠軍。真宗景德元年(1004)定遠軍改稱永靜軍,繼轄東光縣。金初永靜軍升為景州,東光縣為其所轄。金衛紹王大安年間(1209-1212)更名觀州,仍轄東光縣屬河北東路。
  元代世祖至元二年(1265)改觀州為景州,屬河間路,轄東光縣
  明初東光縣為京師省河間府所轄。
  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七月廢東光,並入阜城縣。
  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復置東光縣,屬河間府景州。
  清代世祖順治五年(1648)設直隸省,東光屬直隸省河間府景州。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升河間府滄州為直隸州,增領東光縣。雍正九年(1731)東光縣改隸直隸省河間府。
  1913年東光縣屬直隸省渤海道。1914年東光縣屬直隸省津海道。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東光縣直屬河北省。1937年劃屬河北省第八督察區。1937年9月日軍侵占東光縣城,東光縣遂淪陷。
  1938年8月東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冀南第六督察專員公署。1941年初東光縣屬冀魯邊區一專署。1944年1月冀魯邊區同清河根據地合併,組成渤海區。同年4月東光、吳橋、南皮三縣合併建立東南吳縣,屬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同年9月以東光通往南皮縣黑竜村的日偽公界,又將東南吳縣劃為2個縣。公路以北為東南縣,公路以南為東吳縣。1946年2月東光、南皮、吳橋三縣恢復原建置,東光縣仍屬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1949年8月山東省渤海行政公署一專署改稱滄南專區,繼轄東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省於1950年5月撤銷滄南專區,東光縣劃屬山東省德州專區。1952年11月7日東光縣劃歸河北省,屬滄縣專區。1958年4月28日撤銷滄縣專區,東光縣改屬天津專區。同年12月20日天津專區撤銷,遂歸天津市轄,同時撤銷東光縣並入交河縣。1961年5月23日設滄州專區,同年7月9日東光縣恢復原建置,隸屬滄州專區。1970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繼轄東光縣
  中共東光黨史上的“第一”
  1、第一位中共黨員。王鵬,東光縣東大吳村人。1933年2月,由吳建華、張逸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産黨。
  2、第一個黨支部。1933年夏,王鵬,辛福增等6名黨員,在南皮城內西街麟瑞閣石印局建立了中共東南聯合支部委員會,辛福增任支部書記。
  3、第一屆抗日民主政府。1938年8月31日,東光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燈明寺東於莊成立。石景芳任第一任縣長。
  4、第一屆中共東光縣委。1938年10月下旬,中共東光縣委成立。劉景祚任縣委第一任書記,李光前任組織部長,周勞工任宣傳部長。
  5、第一支抗日武裝-縣大隊。1938年8月創建,有人槍40餘,縣長石景芳兼任大隊長,劉子仁任副大隊長,馬崇宗任教導員。
  6、第一所軍政學校。後馬軍政學校,1938年9月,付繼澤、康伯明、張一三等人,在燈明寺後馬創辦。
  7、第一個區委會。1938年10月,中共東光縣委建立後,即在馬候杜一帶設立了勿區區委會,張逸民任區委書記。
  8、第一次抗日戰鬥重大勝利。三打燈明寺,1938年12月,肖華司令員、鄧剋明參謀長率部與日寇進行激戰。消滅日偽軍各200多人,並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9、第一個群團組織。縣青年抗日救國會,1940年3月成立,石青任主任。
  10、東光縣解放第一役。解放連鎮戰,1946年2月4日,由付繼澤將軍指揮,打響瞭解放東光第一役。
農業基本情況
  全縣現有耕地72.5萬畝,農業人口30.4萬。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大豆、山芋、𠔌黍、高粱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瓜菜等。
林業基本情況
  全縣果樹面積7.65萬畝,其中蘋果1.6萬畝,梨2.16萬畝,棗樹3.6萬畝。蘋果主要分佈在大單、秦村等鄉鎮,以紅富士蘋果為主;梨主要分佈在南霞口鎮,以鴨梨為主;棗以金絲小棗為主,集中於大單、南霞口等鄉鎮。全縣四旁植樹達1241萬株,用材林占地7.43萬畝,用材片林0.5萬畝,灌木林0.5萬畝,樹種主要有楊、柳、榆、槐,分佈於全縣九個鄉鎮。全縣農田林網控製面積達58.28萬畝,控製率為80%,主要分佈於大單、秦村、找王、於橋等鄉鎮,樹種主要以楊、槐為主。全縣有林地面積達16.08萬畝,林木覆蓋率為15.1%。
畜牧業基本情況
  2003年全縣牛存欄8.4萬頭,羊存欄30萬衹,豬存欄8.4萬頭,禽存欄266萬衹,肉類總産20306噸;蛋類總産18200噸,畜牧業産值3億元。全縣共有各類養殖專業戶6400戶;各類養殖重點村近百個,其中像東光鎮李樹養雞重點村9個,像秦村鎮田莊養豬重點村10個,像燈明寺王東吾養羊重點村6個,像大單鎮辛店、後孫養牛重點村70多個。還出現了全市數得着的規模養殖場,如大單鎮李國通存欄5萬衹的蛋雞養殖場,存欄100頭的宏達奶牛場,東光鎮存欄1000頭的寶豐養豬場、於橋鄉王喇養豬場等。全縣畜禽良種繁育體係建設不斷完善,目前有東光鎮寶豐種豬場,竜王李南小鬍種雞場的建設,同時培育了找王無角多賽特、榪傢口波爾山羊種羊場,全縣牛、羊、雞、豬優種覆蓋率均在80%以上。近幾年來新建了大單鎮辛店、秦村鎮張恆等10來個大型牛羊交易市場。現全縣建起了茂源、盛源等十余家苜蓿收購加工企業,全縣形成了苜蓿種植、收購、加工、銷售産業化格局。
工業企業
  工業係統共有縣屬工業企業18傢,共有幹部職工5100多人;共有五大支柱産業,以化工、建材、機械、輕工、紡織為主;主要産品有DSD酸、尿素、水泥、白布、包裝機械、電池等,産品銷往國內外。
鄉鎮企業
  目前,東光縣有鄉鎮企業攤點3139傢,從業人員29247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1%。塑料、化工、包裝機械、油棉加工四大特色行業是支撐全縣鄉鎮企業的主導行業。四大特色行業現有企業1200多傢,從業人員近15000人。主要産品有:塑料製品及與其相關的製版、製墨,油化工、稀土、染料、紙箱機械、塑料機械、油棉加工、電機配件、衝床、玻璃器皿、工藝鏡、彈簧、空壓機配件等近1000種。
基礎設施
  水利:行洪河道兩條,分別是南運河和漳衛新河,其中南運河在我縣境內長36.7公裏,漳衛新河在我縣境內長23.1公裏;排澇河道4條,即:宣惠河44.8公裏,竜王河30.2公裏,沙河21公裏,江溝河22.1公裏;主要幹渠4條,即:躍進渠30.9公裏,勝利渠39.5公裏,漳竜幹渠7.7公裏,革新幹渠16.5公裏;大小配套溝渠642條,全長1266公裏;全縣共有橋461座;閘33座,其中大型閘1座(陳橋閘),中型閘3座,小型閘29座;涵洞548座,其中橋涵496座,閘涵52座;揚水站78處;深淺機井9138眼,其中深井567眼;坑塘620個;噴灌面積3.53萬畝。全縣一次性蓄水能力達370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7.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9萬畝。
  電力:縣內擁有220KV變電站1座,主變1臺,12萬KVA;110KV變電站2座,主變3臺,94500KVA,110KV綫路3條43.9公裏;35KV變電站9座,主變17臺,50850KVA,35KV綫路9條,131.5公裏,10KV綫路1057公裏,低壓綫路1328公裏,配電變壓器1889臺,138860KVA。
  道路:公路,縣內有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四種道路,其中國道104路穿越全境,境內全長29.665公裏;京滬高速公路縱貫縣境,境內全長33.995公裏;省道武千路自西嚮東橫穿縣境,全長35.07公裏;縣道有連耿路、南吳路、霞果路等,全長78.567公裏;鄉道全長537.3公裏,全縣447個行政村已有370個行政村通了油路,大單、於橋兩個鄉鎮2000年前率先實現了村村通油路。全縣形成了以連耿路、霞果路、竜於路、大砥路、王鄭路、麯於路、鬍集路、金劉路、張秦路為總體框架的公路網。鐵路,縣內有津滬鐵路,自泊頭市入東光境,南至連鎮出境入吳橋縣境,境內全長30公裏,由北而設東光1個火車站。
  通訊:縣網通公司設有1部1室、4個生産班組、5個支局、11個農村電話管理站。現有出局電纜2萬對,局用交換機容量3萬門,接入網設備2.7萬門,本地網光纜綫路139公裏,接入網光纜綫路120公裏,架空電纜559公裏,本地電話中繼電路70條,用戶中繼綫4860條,固定電話用戶3.8萬戶。縣郵政局設1部1室,城內設4個班組、3個公司、2個生産部,基層設10個支局。133、130用戶達到8000多戶。移動公司135、136、137、138、139用戶1.3萬餘戶。
教育、衛生、體育
  教育:東光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396所,其中高中1所,職教中心1所,初中19所,小學373所,縣直幼兒園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4446人;現有在校生62446人,其中初中1605人,小學43856人,高中2285人。
  衛生:全縣共有醫院22所,其中縣醫院1所,中醫院1所,鄉鎮衛生院20所;另有縣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院各1所;總計床位461張;鄉鎮中心衛生院以上醫療單位普遍建立了急救中心,購置了10輛救護車和急救醫療設備;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915名。近年來,先後建成門診樓、醫技樓11幢,並購置了CT、彩超、碎石機等大型醫療設備15臺(件)。
  體育:東光縣有乒乓球、武術體校各一所,現有隊員130餘人,近年來,先後嚮大中專院較輸送專業人才30餘人;1998年被評為河北省體育先進縣。
  歷史人物:
  馬致遠(?——1321後)號東籬,元代著名戲麯傢、散麯傢。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稱“元麯四大傢”。著雜劇16種,現存《漢宮秋》等七種。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有“秋思之祖”之稱。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清末愛國武術傢。
  荀慧生(1900——1968)名秉彝,後改秉超、慧生,藝名白牡丹,字詞,號留香,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文物古跡:
  馬氏祠堂,係馬致遠後人所建,民國初年尚存。
  馬致遠墓,原在馬祠堂村南約200米處。
  馬致遠像,現存縣文物管理所。
旅遊資源
  東光旅遊資源有:
  鐵佛寺
  馬致遠紀念館
  二郎崗永清觀
  泰山行宮
  (詞條另查)
民風民俗
  東光縣境,漢民居多,回、苗、滿族極度少數。民間風俗以漢民風俗為主導。
  一、民風
  (一) 尚勤惡懶:城鄉上下農民占百分之九十,傢業種植業是生活的主要來源,因此,對勤勞耕種,不違農時十分重視。民諺雲:“人勤地不懶,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村中農民常以莊稼長的茁壯自豪,也因此早起晚睡甚至披星戴月。尤其是麥、大二秋,傢傢無閑人,飯做熟之後,送到地裏吃,搶收搶種,忙的不亦樂乎。對於好吃懶作的人,男的被稱謂:“懶漢”或“二流子”;女的則被稱謂:“懶老婆”,人皆嗤之以鼻。崇尚勤勞,憎惡懶惰,是繼承先輩遺風,以育後人的美德。代代傳承,蔚然成風。
  (二)尚儉惡奢:“農村中傢傢戶戶節儉度日,且習以為常,雖然年景好糧棉夏收,也不改初衷。一般農戶為了節儉,自己腌鹹菜,自己織布、縫衣、做鞋。一日三餐,粗細搭配,不是逢年過節、蓋房修屋、婚喪嫁娶,絶不置辦酒席。從穿戴上,雖然註重儀表,但從不崇尚華麗、幹淨、整潔是美。早年民間盛行: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足見其尚儉至極度。近年,生活日益提高,服裝鞋帽多由市場購置,大都看看經濟實用,仍不崇尚華麗。如果村中某戶講吃講穿不顧經濟條件好壞,人皆恥笑,說這一傢“不會過日子”,兒娶女嫁也因此受到影響,別的人傢恐怕自己傢境敗落,不敢娶這樣家庭出身的閨女做新娘;也不敢把自己的女兒送進這樣的家庭,恐其日後生計無着。
  僅舉城東北五十裏小劉傢莊劉老太爺節儉度日一例足見一斑 ……
  劉老太爺傢境殷實,土改時有地一頃多,全家五口人,喂有兩頭牲畜,自己耕種,從不顧工。帶星下地,帶星回傢。一年到頭不添件新衣裳。傢中糧食滿倉,但絶不浪費一粒糧食。直到農業合作化時,有生一來他纔第一次嘗到豆腐;第一次買了“燒餅、油條”高興地逢人便講。更為稀奇的是,這一傢吃香油,用銅錢往外蘸,把銅錢拴上綫繩,先沾水後沾油,結果到了臘月三十,四兩香油變成了六兩。
  這一傢雖有太吝嗇之嫌,但畢竟反映了民間節儉度日的風氣。
  (三) 尚忠孝, 惡叛逆:忠臣、孝子、烈士(女)、貞女在民間倍受贊譽。鄉賢袁恕已、劉摯、霍元甲、偏坡營村張氏姐妹(雙烈女)其人其事有口皆碑。對於賣國求榮的張邦昌,以及民間忤逆不孝的子弟,則為人不齒。
  “在傢盡孝,為國盡忠”是流傳民間的一句口頭禪。在這種家庭教育和社會輿論的引導下,人人爭作忠孝兩全的“完人”。
  公元1949年以來,揚棄了忠孝中的封建內涵,樹立起社會主義新風尚。忠於共産黨、忠於毛主席成為新時代的新風尚;孝也一改以順為孝的舊傳統,實行人人平等的新思想。在“鎮壓反革命”、“資本主義改造三反五反”、“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不同歷史時期,出現了許許多多子女幫助老人破除舊思想,全家共同進步的模範家庭。比如農業合作化時期,許多家庭中的老人不願意將自己一生購置的田産,交給農業合作社,青年人思想先進,積極響應共産黨的號召,努力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平等討論農業合作化的利弊,展望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共同走農業合作化道路。還有些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家庭出身的子女,在共産黨製定的政策感召下,大義滅親,與其父母劃清界限,决心跟着共産黨走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新的忠孝思想。
  (四) 尚教育惡愚昧:古老的傳統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念,在東光民間根深蒂固。村村戶戶傢傢人人重視教育,盼子女成纔,盼子女知書達禮是每個家庭的嚮往。有的家庭雖然傢境貧寒,寧可砸鍋賣鐵也讓子女求學深造。 由於歷史的原因,農民缺少文化教育,飽受愚昧之苦。寫傢信,讀來函,看文書,打官司告狀…,樣樣求“先生”農民因為不識字,不瞭解社會發展狀況,消息閉塞,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因此受到了限製。
  解放後,先後開展了“掃盲”、“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文化教育狀況大為改觀,一字不識的農民幾乎不存在了。雖然教育取得長足進展,但農民崇尚教育,憎惡愚昧的信念亦然如故。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民展,使農民對教育的追救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近年來,中等專業教育已不在是追求目標,大學專科、本科、研究生正在人們心目中占據相當位置,志嚮遠大的青年學子,追求出國學習深造。
  (五) 尚禮交,惡野蠻:“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重四維,惡野蠻是縣內民間較為廣泛的道德標準。在日常生活中,禮義具體地體現在敬老愛幼、尊崇賢達、待人禮貌、交友真誠、不欺不詐、互相幫助、見義勇為等行為中。對於那些與此相反,橫行鄉裏、貪污盜竊、以強凌弱、貫行不法之徒,人人深惡痛絶。
  一九三七年日寇侵略我國,本縣王喇鄉李習莊李文成,倚仗自己是保定軍校速成班畢業生,投靠日本,充當漢姦。為了效忠日寇,他屠殺平民,擡着人頭,逼迫民衆挖“惠民溝”(一種劃地為牢的戰壕),橫行鄉間,雖然步步高升,官至東(光)、南(皮)、吳(橋)、寧(津)、滄(縣)剿匪總司令,但縣內人人憎恨,鎮壓反革命、槍斃李文成的佈告一貼出,四外八鄉奔赴刑場,有的操刀,有的持斧,有的婦女懷裏揣着剪刀憤怒哭訴當年冤屈,人人對這個野蠻的民族敗類恨之入骨!
  二、 民 俗
  (一)婚 俗
  自古婚姻被視為人生大禮,故民間十分重視。早年婚姻多由媒人介紹、父母包辦,婚姻自主是近年纔實行開來的。舊婚俗的基礎一般都是建立在“門當戶對”、“信仰一致”這上的。官宦家庭與豪門大戶做親傢,平民百姓與平民百姓相聯姻,宗教信仰相同往往也是聯姻的基礎。如伊斯蘭教、天主教、聖賢道、一貫道等。窮人娶不起媳婦的農戶也有以自己的姐妹與傢境貧寒的人傢互換,叫換親,還有的三傢轉叫轉親。即甲傢之女嫁乙傢,乙傢之女嫁丙傢,丙傢之女嫁甲傢。這樣的婚姻多數年齡不配,痙良多,但由於互相製約,婚姻在無奈中維持。
  舊式婚姻程序如下:
  (1) 提親:由媒人或親朋好友,為成全男方或女方終身大事,根據政治地位、家庭經濟狀況,文化水平以及年齡、相貌等條件, 在相匹配的前提下,前往男傢或女傢介紹情況,經雙方初步斟酌搖頭則作罷,點頭則開始議婚。
  (2) 議婚:這一階段包括通書過柬,合婚,小定三個程序。
  通書過柬是 :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用庚貼的形式由媒人轉遞對方,達到相互瞭解出生年月日、屬相、納音五行、命相等情況,為合婚奠定基礎。
  合婚:主要是看男女生辰是否犯忌。命中相生還是相剋,一般由算命先生進行。男女雙方傢長也很註重這一點,認為“相剋”是絶不能成親的,因為這樣會兇多吉少甚至被“剋”致死。流行的歌謠如;白馬犯青牛,雞狗不到頭,羊鼠一旦休…。歌謠是以男女命相來論斷婚姻的,其荒謬可想而知。
  如果相合,則允親。
  小定:允親之後,男女雙方即視為親傢。雙方互通大帖,按輩份稱呼。男女兩傢各自為兒女做嫁娶準備。
  (3) 定婚:經過以上藴釀、準備,正式確定婚姻關係,男傢贈女傢彩禮,女嫁置辦嫁妝。準備充分之後,雙方議定迎娶日期。
  (4) 迎娶:迎娶具體日期要由算命先生或村中有文化的人選擇吉日進行。吉日早辰擡花轎往女傢迎親,經濟富裕的人傢還要組織樂隊,吹吹打打,笙笛齊奏,鎖吶清楊,十分熱鬧。
  (5) 典禮:花轎進門,紅氈鋪地,新郎掀轎簾,以彩綢相牽至堂前,父母正面端坐,來賓側立兩廂,新郎新娘在伴娘伴郎的陪同 下,按照司儀的程序演禮。一般為鳴炮、奏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對拜,之後由伴郎伴娘送入洞房。
  典禮之後,喜宴開席…。
  新式婚俗是建立在自主基礎之上的,雖然父母也參加商定,但同意與否仍則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經過戀愛,相互瞭解,感情融洽結為伴侶;典禮的形式在舊式婚禮的基礎上有所改變,但萬變不離其中,新式典禮程序有父母、來賓講話,新人介紹戀愛經過,緻辭答謝等。隨着社會的進步,婚俗也在淘汰落後的程序,代之以既先進又文明的結婚方式。如旅行結婚、集體舉行婚禮等等。
  (二)、喪俗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兒女為緬懷父母深情崇尚厚葬,近年來推行“火化”之後,喪俗從儉,但積習難改,殯葬風俗大致如下:
  一般從死者咽氣到殯葬三天時間。(因親人不在側面邊,也有等四天、五天、七天的)第一天:發訃告、報喪。把死者生平死訊以文字形式告知衆人,並派族中青壯年往親友傢中報喪。喪傢則置辦棺木、聯繫樂隊、準備來賓吊唁的飲食、孝服等。兒女守欞在側。
  第二天入斂、火化。親友及族人相繼吊唁,並行跪拜禮(也有地鞠躬禮的)。實行土葬的至晚入斂。即反死者由欞床移入棺木,由室內移到室外,搭設欞棚,以供祭奠。不實行土葬的即行火化,之後把骨灰盒置欞棚內,以供祭奠,兒女長跪兩廂,嚮吊唁賓客行跪拜禮以示答謝。至晚,有的做道場,超度亡靈,有的唱坐臺戲,也有的不做這些程序。夜裏燈火通明,子女守候。
  第三天殯葬。為了使殯葬儀式辦的風光,按風俗紮紙人、紙馬、紙樓…糊製引魂幡、搖錢樹,租藉八擡大轎、聘請龐大的樂隊、舞獅引欞,送葬隊伍可謂浩浩蕩蕩。
  起欞前要舉行“送路”儀式,把紙車、馬、侍者,燒掉,並褥告一些路途安順之類的話,表示送別。
  過午時,把棺木移入轎內,擡往墓地,諸位來賓、親朋好友及一切送葬者,在成墳後離去。
  葬畢,死者子女沿街嚮參加喪禮之人跪拜,名曰“謝孝”。
  事後,三日燒幡,第七日祭典一次至五個七日結束。以此形式寄托哀思也不違情理,比起古人守墓三年大為遜色了。
  (三) 節日慶典
  (一) 元宵節 顧名思義:元,乃第一,元宵即第一個月圓之夜——舊歷正月十五日亦稱“上元節”,此節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進行,即常說的三天十五半月年。三天夜間,大街小巷、傢傢戶戶製作各種燈飾,有宮燈、八仙過海、鯉魚跳竜門、五福捧壽燈以及荷花燈、西瓜燈、走馬燈等多種多樣,頗為壯觀,觀燈即成為民間一大樂事。因此,元宵節也稱“燈節”。同時,還燃放焰火,一聲巨響,空中流光異彩如同仙女散花。
  白天則民間花會沿街串行,跑旱船、騎竹馬,舞竜燈、高蹺、耍獅子、扭身歌等。尤其是正月十六日,民間傳言:此日走百遍,一年身體健。男女老少都按着這個老習慣出門遊玩,街上人聲鼎沸,鞭炮齊鳴,鑼鼓聲聲,熱鬧非常。縣城最熱鬧的地方,當屬鐵佛寺、二崗前,數萬人彙聚廟前,人山人海,進香、觀賞花會的、賣飲食的、練武的、演唱的,應有盡有。各傢攜兒帶女歡歡喜喜來逛廟會,渡過“元宵佳節”。四外八鄉也驅車趕來盡興遊玩。
  元宵兇傢傢吃“元宵”,即以糯米粉滾成的帶芯餡的核桃大小的園球狀食品。芯餡多種多樣,多種風味,屬於一種特色食品。民國初年,袁世凱品味元宵,因音生疑,改元宵為“湯元”,回避“袁消”之諱。袁世凱皇帝夢破滅、湯元又改成元宵至今。
  (二) 正月二十五填倉日:傢傢以草木灰畫元形,充做糧囤,因此填倉俗稱“打囤”。意在兆盼豐年。二月二,竜擡頭。此日,雖無慶典祭祀活動,民間傳云:即日竜從鼕眠中復蘇醒來,由靜入動。孩子們歌曰:二月二敲梁頭,金銀銅錢往傢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見面;二月二,敲門鼻兒,也有閨女也有兒…。迷信色彩,荒唐可笑。
  (三) 三月三。傳遍說是天上王母娘娘桃會的日子,民間多以此日郊遊,踏青,欣賞明媚春光。
  (四) 清明節。俗稱“寒食”。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走國時的功臣介子推,禁止民間生火作飯,以示懷念。流傳下來稱為“寒食”。後來,逐漸演變成上墳祭祖的日子。
  (五) 端午節: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於五月初五日悲痛憂國,投汨羅江而死,人民十分惋惜,為了紀念這位愛國忠臣,傢傢包粽子投江祭奠,表示哀悼。至今這天傢傢戶戶食“粽子”。
  (六) 五月二十五日鐵佛寺廟會。自宋迄今,鐵佛寺廟會十分興盛繁華,相傳各縣客商,佛門信徒,俗傢子第都來趕會。謠雲:“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其名聲遠播山南海北。鐵佛寺原址縣城西南營,一九六七年秋,破四舊時被搬運站工人和東光中學學生用騾馬、拖拉機拉倒,佛像運往城東何莊煉鐵,拆廟的舊磚拉到南關南頭蓋了農機站,廟址改建成小學校。新鐵佛寺建於一九八七年,廟宇占地二十二畝半;鐵佛由城關鑄造廠鑄成,全高8.15米,是全國最高的坐式佛像。
  (七) 七月七乞巧節:傳說此日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雖無祭典活動卻以為牛郎織女相會這天必然降雨,因為夫妻相見難免熱淚交流…。
  (八) 七月十五日鬼節:為求吉利,七月十四日超前渡過。故有七月過十四,八月過十五之說。超前渡過意在躲避鬼節這一天。現在鄉間多在此日改善生活有的包水餃,有的撈面,也有的蒸包子…。節日前後,祭典亡靈是村村戶戶都要做的事情,衹不過放河燈祭水中亡靈的習俗已不見了。
  (九)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又稱“團圓節”。傳說元末農民起義之前,將傳單藏於月餅之內,傢傢吃月餅時,見到傳單響應舉義, 故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其實,元代之前就有中秋節。秋乃百𠔌成熟之期,月乃陰精,係月老之宮,主宰人間姻緣,凡有緣者皆以紅綫係之。民間有“月老定姻緣之說”。古代,人們滿秋季豐收喜悅,全家歡聚一堂,以西瓜、水果、毛豆等供品祭拜月神,慶賀全家團圓如月,久而成俗,故名團圓節。
  近現代以來,八月中秋仍然有吃月餅,祭拜月神的習慣,但多數家庭為慶祝團圓,飲酒賞月,以盡天倫之樂。
  此外,親朋好友之間饋贈禮品,相互慶賀。
  (十)九月九日重陽節:《洪興祖補註》雲:天有九重,故曰重陽。又名重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寫道: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唐王維詩云: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個。古有登高之俗,今為“老人節”。目前,城鄉上下“老人節”期間,多攜禮品,拜訪長者以示敬意,也有的鄉村、機關、單位,邀請老幹部、老職工舉行座談會、茶話會暢敘國內外大事,共商致富大計。老齡社會的到來,使老人節“的意義更加重大。
  (十一)十月一日“地府”開門
  傳說:從即日起地府開門半月,民間皆備香燭紙馬上墳祭祖。沿係至今仍為民間掃墓之期。每逢十月一日,傢傢攜兒帶女上墳祭祖,燒化紙錢,行跪拜禮。有的人傢燃放鞭炮,用紙紮彩樓,折衣被,名曰“送寒衣“。其實乃緬懷先輩寄托哀思的一種形式而已。
  (十二)臘八日:即臘月初八日,相傳乃佛祖釋迦牟尼得道之日,為了表示慶賀,早晨傢傢戶戶,以五穀雜糧,小棗、花生仁熬“臘八粥”。
  (十三)臘月廿三,送竈王爺上天。
  這天晚上,農村中燃放鞭炮,蒸年糕祭竈王。並祈禱來年風調雨順,家庭和睦,傢醜不可奏報天庭(俗有糖瓜辭竈,用以粘嘴的說法)。祭拜禮畢,燒化竈王畫像,名曰送神。
  (十四)春節
  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臘月三十曰“除夕”正月初一曰元旦。年三十晚上,傢傢戶戶徹夜不眠,名曰守歲。為什麽守歲呢,傳說中還有這樣一段佳話:相傳遠古時代,年乃一種吃人的怪物,生有三頭六臂,長的十分兇險。但是它有怕火、怕光、怕響聲的弱點,於是人們為了躲避它,不但徹夜不眠,還在院中撒芝麻桿,年來時,發出沙沙聲響,它就卻然止步了。這就是撒歲的來歷。為了驅逐兇惡的年,古人還通霄燈火明亮,並燃放“爆竹”。因為,過去沒有現在的鞭炮以燒竹使竹節爆裂,産生巨響,年看到火光聽到巨響就會遠避深山,不危害人間了。
  其實,年乃歲末,也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刻。
  民間過年,全家團圓,遠在山南海北也往回趕,如果一傢人有一人在外地,沒能及時趕回來,全家心懷惦念,吃餃子時也要有他(她)的一碗。
  民間過年,從臘月廿三日起,就進入準備階段,磨粉,蒸年糕,作新衣。殺豬宰羊置辦年貨。兒歌雲:“糖瓜辭竈,新年來到,姑娘買花,小子(男孩)要炮,老頭買頂新氈帽,老婆婆買條臭裹腳”。從歌謠中看得出。過年藴育着一片新氣象。
  民間過年,除夕貼“對聯”也叫春聯。三十晚上,還要接神,把新請的神像懸挂起來。現在不同了,傢傢守着電視,觀看電視臺的文藝晚會節目。三十晚上,待到零點時刻,傢傢燃放鞭炮,慶祝新年。接着準備年夜飯——水餃。吃罷年夜飯天蒙蒙亮,親友之間挨門串戶拜年。見面恭喜發財,或問過年好?村中素有不睦者,通過拜年,可以消除前嫌,重新和好。
  正月初一拜年後,皆去祭祖。然後是接待親友來訪或去探望自傢親戚,直至初五日。
  為了企盼好年景民間常以觀察初一至初十的天氣好壞,確定種植作物的品種。好天氣證明宜種植,能獲得豐收;壞天氣則不宜種植,即使種了也難得豐收。
  歌雲:初一高梁;初二麻;
  初三芝麻;初四花(棉花)
  五薯六豆,七𠔌八麥,九瓜十菜。
  至於此俗是類似農諺的經驗總結呢?還是一種荒唐的說法呢?值得探討。
歷史名人
  劉摯
  劉摯(公元1030——1098年),字莘老,北宋永靜東光人。嘉祐四年中進士甲科。初任冀州南宮縣令時,因政績卓著,與信都令李衝、清河令黃莘被稱為河朔三令。後任江陵府觀察推官,由韓琦推薦為館閣校勘,升遷為著作郎。當時王安石剛開始執掌政權,對劉摯非常器重,提拔劉摯為檢正中書禮房公事。之後劉摯又被提升為監察御史裏行。王安石拜相後,推行新法,劉摯以為新法有許多弊端,便上書宋神宗陳述新法弊病。神宗當時寵幸王安石,把劉摯貶為衡州監管????倉。元豐初年改任集賢院校理,知大宗正寺丞,為開封府推官。後又命為禮部郎中,不久升為右司郎中。宋哲宗繼位後,劉摯改任秘書少監,升侍御史,元祐元年升為御使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僕射,與尚書左僕射呂大防同時執政,廢棄新法。後來呂大防與劉摯發生矛盾,御史楊畏依附呂大防,劾奏劉摯,劉摯被罷相。元祐八年,宋哲宗親政,又推行新法,第二年,劉摯被貶為光祿卿,紹興四年(公元1097年)劉摯被流放新州,不久含怨而死。因劉摯一生剛直不阿,正氣森嚴,忠貞愛國,宋哲宗死後,韓忠彥為右丞相,為劉摯翻案,並給予“忠肅”稱號,後被追贈為“元祐忠賢”。劉摯平生酷愛學習,治學嚴謹,才華橫溢,他撰寫的《忠肅集》曾被後人廣為流傳。
  馬致遠
  馬致遠(?—1321後)族普稱馬視遠,號東籬,一說字千裏,河間路東光馬莊(今馬祠堂莊)人。元代著名戲麯作傢、散文傢。青年時期仕途偃 ,中年適中進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之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稱“元麯四大傢”。其活動時期稍後於關漢卿、白樸。所做散麯內容較廣,辭采振拔,“可與靈光景福相頡頑,有振 長鳴、萬馬皆 之意。”他是元貞書會的中堅人物,一生共作雜劇16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以及與人合寫的《黃梁夢》7種。尤發《漢宮秋》最佳。散麯有《東籬樂府》。小令《天淨沙·秋思》膾炙人口,被後代文學家譽為秋思之祖。
  馬致遠晚年不滿時政,退居田園,以銜杯擊自娛。死後葬於祖塋。後輩為紀念他,在村南建了一座祠堂,並改村名為“馬祠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夷為平地,所幸其墓碑完好無損,“元誥授奉直大夫工部主事進士馬公視遠墓”18個陰文大字筆跡工整,清晰奪目。
  霍元甲
  霍元甲(1869—1910)字俊卿,祖籍東光,清未愛國武術傢。霍氏世代習武,祖傳絶技霍氏練手拳(迷蹤藝武術)尤為出名。明天啓元年(1621)前後,霍氏一支遷居靜海縣小南河村,至霍元甲已是第七代。早年,霍元甲因生活所迫,先後在天津的腳行、藥店謀生,在懷慶藥店時,曾挑千斤擔,被譽為大力士。1901年霍元甲在天津比武,戰勝俄國大力士,京津嘩然,聲名大振。 1909年英國人奧皮音在上海張園設擂臺,企圖污辱中國人,霍元甲聞訊疾赴上海,亦在張園設起擂臺,囂張一時的奧皮音卻嚇得灰溜溜地逃走。此後,霍元甲於上海閘北王傢宅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民間體育組織—上海精武體操學會(後改為上海精武會)。1910年日本柔道會精選十幾名高手,來滬與上海精武會比武,霍元甲和高徒劉振聲連敗五人,日本領隊氣急敗壞,親自與霍元甲較量,見不能勝,遂欲以黑手傷人,但被霍元甲識破,遂將其臂磕斷,日方慘敗。事過不久,日本人得知霍元甲身患”熱疾”,竟藉治病之機,給其使用了慢性毒藥,月餘,霍元甲含恨而死。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名秉彝,後改秉超、慧生,藝名白牡丹,字詞,號留香,東光縣𠔌莊人,全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荀一生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荀派藝術。曾任河北省梆子劇院第一屆院長。
  荀幼年傢貧,隨父流落天津,因生活所迫,7歲被賣給天津小桃紅梆子班學戲,後又轉賣給河北梆子花旦龐啓發老藝人作為手把徒弟。龐戲路廣,技藝高,教藝嚴肅認真,在師傅訓教下,荀鼕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了眼似秋波能生慧的眼神和絶妙和蹺工,8歲便能登臺演出。龐見其幼功練得紮實,且性情溫柔,為人敦厚,長相俊秀,皮膚白細,遂給荀取藝名白牡丹,並在天津韋陀廟會上第一次挂出白牡丹藝名,演出《雙官誥》。1919年19歲的荀慧生改唱京劇,以演花旦、刀馬旦著稱,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的婦女角色。荀的京劇唱腔中吸收了不少梆子唱腔,對我國傳統京劇藝術有所突破和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當年他隨楊小樓、譚小培、尚小雲到上海演出,在《花田錯》中扮演丫環春蘭而一炮打響,三小一白遂譽滿江南。1927年荀返回北京,遂接受楊小樓等人建議,在北京開明大戲院演出時正式把白牡丹藝名改回本名荀慧生,同楊小樓、餘叔岩、陳德霖被譽為北京四大名伶大結合。此時荀又大膽創新了旦角唱腔,具有劇本新、唱腔新、表演新、布景新的四新藝術,頗受歡迎。是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行中國首屆旦角名伶評選,結果梅蘭芳《太真外傳》程硯秋《紅拂傳》荀慧生《丹青引》、尚小雲《摩登傢女》獲前四名,從此有了四大名旦美稱。
  荀慧生在60年的藝術生涯中,共演出300多個劇目,著名的有《荀灌娘》、《紅娘》、《紅樓二尤》、〈〈金玉奴〉〉《釵頭鳳》、《杜十娘》等。旬熱愛祖國,30年人代曾多次義演,為抗日驀捐。50年代荀常在其小留香館中作畫。荀有一枚長方形金印章,上篆陽文:“荀詞慧生是我名,河北東光是我傢”。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荀被迫害致死。
  孟觀
   孟觀(?—301)字叔時,西晉冀州渤海郡東光人。
  孟觀自幼嗜學,精通天象、歷法。晉太熙元年(290)政權漸次落入太後之父太尉太博楊俊手中。永平元年(291)賈後與楚王司馬瑋合謀殺楊俊,並廢太後楊氏為庶人,孟觀助之有功,升為黃門侍郎,官階為五品,並封為上𠔌郡公。此後,宮廷內殺戮之風愈演愈烈,終於釀成“八王之亂”。元康六年(296)氐族首領齊萬年聚衆10餘萬,圍涇陽,襲擾關中,進逼長安。關中地區雖有梁王、趙王重兵把守,但因忙於內戰,無力破敵。元康九年299)朝廷啓用孟觀為徵討大將軍。孟觀率軍西徵,奮戰破敵,官授右衛將軍。永康二年(301)趙王司馬倫篡政,念孟觀平氐功績斐然,加封安南將軍,領兵駐屯於宛。光熙元年(306)西晉懷帝即位後,一場持續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終於偃旗息鼓。孟觀被視為趙王倫的黨羽而遭斬,且株連三族。
  袁恕己
   袁恕己(?~706)唐朝永靜軍人。武則天稱帝期間,袁恕己仕纍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唐長安四年(704)武則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張柬之等乘機發動兵變,誅殺武後寵臣張三易之、張昌宗,廢周國號,迎唐中宗李顯復位。袁因功右遷中書侍郎,封南陽郡公。袁恕已為官剛直廉潔。中宗之女安樂公主慫恿傢奴強搶良傢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將惡奴逮捕歸案。安樂公主大怒,到中宗處告狀,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詔,袁恕己竟不奉詔,據理力爭,終於說服中宗,遂將惡奴斬首。大臣楊務廉因巧於營建宮殿樓臺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於奢侈遊樂而不思國事,數次彈劾“楊務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國安邦之策進於帝,而專事營造宮殿宛囿以媚上,不予貶謫,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c中宗遂貶楊務廉為陵州刺史,晉升袁為中書令。韋皇后勾結武三思等一般佞臣,排除異己。袁恕己被貶為竇州司馬,後流放環州,武三思復使其同黨周利貞假皇帝之命逼殺之,袁含恨而死。睿宗景雲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玄宗初年被迫謚為貞烈。德宗建中初年加贈太子太傅。袁善詩文,惜遺作多散失。今僅存《詠屏風》詩一首。
  馬允登
   馬允登(1547—1591)字叔先,明代東光鄭莊人,工科給事中馬汝鬆之子。馬10歲能撰著文辭,13歲入縣學。於隆慶五年1571)中進士,歷任山東齊河、河南安陽、沁陽縣令,官至湖廣布政司右參政等職。馬初到任齊河時,適逢一件命案,此案拖了數年,冤屈了不少無辜者,也沒抓到真正的兇手。馬屢次微服私訪,幾經周折,終於查出兇手,將其捉捕歸案,使蒙冤者得以昭雪。後馬調任河南沁陽。赴任途中,漳河泛濫,死者無數,他顧不得到任,奔赴災區,組織百姓掩埋死者,開倉分賑,並號召外流難民,速返鄉裏,重建傢園。在此任職5年後,升任御史。後巡行淮陽四郡時,適值淮、泗大水,湖泊泛漲,他與中丞共同疏理月河,築塘護堤,排除洪澇災害。馬主持政務時,大官、貴戚有悖於公衆輿論者,他往往公開奏章彈擊,雖因此招致怨恨,也在所不顧。他還曾奏請皇上限製貴戚享受皇恩,禁止功臣、世傢作威作福。人們贊其高風亮節,稱他“馬御史”。後來,他出任山東副使,訓練青州士兵。以其能幹,又升為湖廣參政,監督指揮水路運輸。馬允登44歲去世。朝中官員與四方交遊之士,為之哭泣者衆。邑人以賢祭祀。著有《彈章記略》。
  霍維華
  霍維華(?—1636)東光人,進士,曾任金壇、吳江縣令。官至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霍任吳江縣令時,發覺縣內徭役有輕有重,苦樂不均,便率人對各鄉裏逐一清查地畝,編造各類圖册,防止隱瞞或遺漏徭役,並除掉酷吏,減輕賦稅。天啓初年(1621)霍維華以其內弟太監陸藎臣之引薦與大宦官魏忠賢友好,遂依附於魏忠賢、崔呈秀,合力攻擊東林黨人,彈劾罷免御史劉璞等4人,並追究三案(挺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企圖藉此打擊東林黨。同時攻擊詆毀東林黨人楊漣、左光鬥等,並請修改《光宗實錄》。及至魏忠賢失敗,霍又以計謀保全了自己,任兵部尚書協理軍務。後因圖謀取代袁崇煥,為時倫新等彈劾,定入逆案。崇禎九年(1636)霍憂鬱而死。
  張邦昌
   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宋永靜軍東光人。進士出身,北宋徽宗時歷任知州、禮部侍郎、中書侍郎等職,欽宗即位後,拜少宰。元代脫脫所撰《宋史》將其列為叛臣。
  欽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包圍汴京,朝遷內部分裂為以李鋼為首的抗戰派和以李邦彥、張邦昌為主的投降派。宋欽宗為保全皇位,嚮金人乞降,金將完顔望宗提出割地賠款等苛刻條件,李邦彥、張邦昌主張全盤接受。於是欽宗派康王趙構和宰相張邦昌出使金營。行前張邦昌屢次懇求欽宗寫下割地賠款手詔。議和期間的一天夜裏,金營被宋軍襲擊。金人大怒,張邦昌驚恐萬狀,痛哭流涕,言是宋將擅自所為,非朝廷之意,極力開脫,以求金人憐憫。此間李綱組織了月餘的東京保衛戰,屢敗金兵。欽宗畏敵如虎,一心議和,為討好金人,罷免了李綱。為此,京城數萬人包圍了皇宮,上書皇帝:“李綱奮不顧身,是社稷之臣;李邦彥、張邦昌等賣國求榮,是社稷之賊。”憤怒的人們當即擊斃了幾十名宦官。金兵見民衆奮死抵抗,各路宋軍陸續趕到,且已得到三鎮和不少賠款,便於二月匆匆撤軍。是年八月金兵再次渡過黃河,包圍汴京。翌年初金兵進入汴京,掠奪大批金銀珍寶,俘徽、欽二帝及親王、後妃、宮人數千名,並廢二帝為庶人。初,金人欲立宋臣劉韋合為偽帝,劉韋合聞之,仰天大呼“忠臣不事二君,必死矣!”遂遺書自縊。此後金人強迫百官擁立張邦昌,張邦昌則跪拜金人屈膝受封,國號大楚,張遂降偽詔,大郝天下,以止四方勤王之師。張邦昌僭立,大臣張叔夜、秦檜不肯署狀,被執金營。張俊、趙鼎、鬍寅等逃入太學,唐恪飲藥而死。吳革、馬伸及內親事官數百人,皆不忍屈節立異姓,殺妻孥,焚所居,同謀舉義。不久金兵退,百官力主去偽號迎立康王,張不得已取消帝號,至應天府迎康王,伏地慟哭請死。高宗繼位後起用李綱為宰相。李綱歷數張邦昌僭逆之罪,力主嚴懲。於是,高宗將張邦昌貶往潭州,任昭軍副節度使。不久,又因其曾與華靖國恭夫人李氏有染,觸怒高宗,被賜死潭州。
英文解釋
  1. n.:  Dongguang County
近義詞
東光, 東光村
相關詞
河北城鎮建設地理地名
包含詞
遠愛東光縣東光縣醫院東光縣鐵佛寺
東光縣中醫院東光縣棉紡廠東光縣第一中學
東光縣星瑞機械廠東光縣鐵佛寺景區東光縣化纖漿粕廠
東光縣衛生防疫站東光縣婦幼保健院河北省東光縣城區觀州大街
中國共産黨東光縣委會黨校河北省東光縣棉紡廠河北省東光縣中醫院
東光縣北金礦山器材有限公司東光縣東明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河北省東光縣糧食局面粉廠第一飯店
東光縣百利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河北省東光縣外貿工藝品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連鎮鎮張開東光鎮張開秦村鎮張開燈明寺鎮張開大單鎮
張開找王鎮張開南霞口鎮張開於橋鄉張開竜王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