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071800 代碼:130638 區號:0312
拼音:Xióng Xiàn,Xiong Xian
雄縣位於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境東北部,白洋澱北岸。總面積51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人(2006年)。全縣轄3個鎮、6個鄉:雄州鎮、昝崗鎮、大營鎮、竜灣鄉、朱各莊鄉、米傢務鄉、雙堂鄉、張崗鄉、北沙口鄉。縣政府駐雄州鎮溫泉路,距保定市區54千米。
地處華北平原中部,西南瀕白洋澱。大清河過境。年均降水量572.2毫米,年均溫12.5℃。有地熱資源。幹綫公路可直通京、津、保定、高碑店。有建於明初的清真寺。紀念地有雄縣烈士祠。旅遊地有白洋澱和姬絲汀。
唐置歸義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契丹入寇瓦橋關,遣將屯戍。周顯德六年伐契丹,……至瓦橋關,契丹守將以城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以雄州為名,係取威烈之義,以彰武功,震懾北遼。宋置信縣,元初設雄州,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雄州為雄縣。
1997年,雄縣面積524平方千米,人口32.6萬,轄3個鎮、6個鄉:雄州鎮、昝崗鎮、大營鎮、竜灣鄉、米傢務鄉、朱各莊鄉、北沙口鄉、張崗鄉、雙堂鄉。縣政府駐雄州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3474人,其中:雄州鎮79619人、昝崗鎮30284人、大營鎮36391人、竜灣鄉43379人、朱各莊鄉31565人、米傢務鄉33743人、雙堂鄉20747人、張崗鄉人、27698北沙口鄉20048人。
2002年底,雄縣面積524平方千米,人口32.34萬。轄3個鎮、6個鄉,8個社區、223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雄州鎮溫泉路。 |
|
【雄縣概況】
雄縣 [xi ó ng xi à n] 地處北緯38 ° 55 ′— 39 ° 10 ′,東經116 ° 01 ′— 116 ° 20 ′。平均海拔10米。位於河北省中部,北距首都108公裏,東距天津100公裏,西距保定70公裏,縣人民政府駐地雄州鎮西南距省會石傢莊175公裏。東依霸州市,南部、東南部隔大清河與任丘市、文安縣相望,西南隔白洋澱與安新縣相連,西部與容城縣相接,西北與高碑店市毗鄰,東北與固安縣接壤。東西長26 公裏,南北闊25.5 公裏,總面積524 平方公裏,耕地56萬畝,人口33.6萬,地勢平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縣城面積近1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5萬餘人。轄雄州、昝崗、大營、竜灣、朱各莊5鎮,米傢務、雙堂、張崗、北沙4鄉,223個行政村,199個自然村。為河北省保定市轄縣。
『自然資源』
雄縣自然資源豐富,為華北油田主産區,全縣境內有油井800多眼。地下熱水資源具有儲量大、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好等特點,號稱“華北之冠”。地熱田面積300平方公裏,儲量達100億立方米,水溫在60-100℃,1989年被國傢確定為全國中低溫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水産養殖、花卉栽培、洗浴取暖等開發利用已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礦泉水總儲量達4億噸左右,經地質部、衛生部、輕工業部等權威專傢聯合鑒定,水中含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鋰、鍶、碘、偏硅酸等。礦化度五項指標均達到國傢飲用天然礦泉水指標,是國內唯一五元素達標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被飲用者譽為“神泉秀水”。
『旅遊資源』
雄縣旅遊資源具有誘人的開發前景,宋遼古戰道綿延幾十公裏,全國罕見,素有“歷史奇觀,地下長城”之稱。楊六郎點將臺已部分發掘修復嚮遊人開放,鈴鐺閣、宋遼邊陲博物館正待開發。集會議、娛樂、度假為一體的白洋澱姬絲汀娛樂城等一大批旅遊景點,吸引着無數海內外遊客爭相惠顧。
『交通幹道』
雄縣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捷,與京、津、保等大中城市均有公路相通,津保高速公路橫穿全縣,即將興建的保霸電氣化鐵路也從縣境穿過,同時津同國道,津保省道貫穿全縣,白洋澱溫泉城旅遊專綫為旅遊觀光提供了方便。電力事業發展迅速,建有110千伏變電站兩座,35千伏變電站7座,年供電量1.5億度。通訊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城鄉電話一步到位,全縣電話裝機總容量達23000門,傳真、移動通訊為雄縣經濟騰飛插上金翅膀。
『主要産業』
改革開放以來,雄縣經濟建設發展迅速,進入了河北省30個鄉鎮企業大縣行列。在塑料包裝印刷、電器電纜、乳膠氣球、人造革等行業形成了穩定的企業群體和産業規模。培育了一批産品新、技術高、規模大、輻射力強的骨幹企業,其中年産值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已達100余家,100多個産品獲部優、省優。精密互感器、地毯、紙箱、氟化物係列化工産品已遠銷國際市場。包裝印刷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全縣已有3000余家,年産值近10億元,被譽為“中國北方塑料包裝生産基地”。乳膠氣球、傢用手套成為新興的主導行業,生産企業達100余家,産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國際市場,有“南有蘇州,北有雄州”之稱。
雄縣農田水利實現了“兩綱化”,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科技推廣服務組織,先後被國傢授予“全國水利先進縣”、“全國科技推廣先進縣”、“全國農機監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農業部指定為“緑色食品紅小豆生産基地縣”。
【雄縣歷史】
雄縣南北東西長均約26公裏,總面積524 平方公裏,雄縣人民政府駐地雄州鎮。現轄3鎮6鄉223個行政村,全縣有漢、滿、回、蒙古、壯、朝鮮等16個民族,32萬多人。
今雄縣地,夏朝屬有易氏,周莊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候徙都臨易(今容城縣古賢村)。春秋時期為北燕之域,戰國時為燕國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入趙國。秦統一後,先屬廣陽郡,後屬上𠔌郡。
漢:置易縣,屬涿郡,治所在今縣城西北6公裏古賢村(原名古縣村),即燕之易邑。
東漢:易縣屬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名河間國。
三國魏:易縣更名易城縣,屬河間郡。
晉:易城縣屬河間國。
南北朝:北魏天興二年(公元399年)復故名易縣;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廢易縣入莫縣(今任丘市北),屬高陽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滅北齊,莫縣入北周,仍屬高陽郡。
隋:仍為莫縣地,屬涿州,後涿州改涿郡;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屬河間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縣和莫縣原易縣屬地,置歸義縣,屬北義洲,縣治於州中,治所在今縣城西北15.4公裏容城縣王路村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縣俱廢,入河北道;八年(公元634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屬莫州,同年還屬幽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屬範陽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還屬幽州;大歷四年(公元769年)改屬涿州。
五代: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歸義縣入燕,屬涿州;四年(公元914年),後唐滅燕,歸義縣入後唐,仍屬涿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歸義縣隨燕雲十六州入遼,屬涿州;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親徵伐遼,收復瓦橋關置雄州,"雄"名源於此。至此,唐置歸義縣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先屬後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屬遼。
北宋:北歸義縣屬遼之涿州;南歸義縣於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更名歸信,仍屬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復涿州,歸義、歸信兩縣並存。
金:天會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歸義、歸信兩縣皆入金,後廢歸義縣並入歸信縣,縣仍治於州中。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雄州,四年,歸信縣並入容城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歸信縣同時復置,縣仍治於州中,雄州屬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年)改屬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為雄縣,雄縣始名於此,屬保定府。同年容城縣並入雄縣,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縣。
清:順治元年(1644年)繼續沿用明置。
民國2年(1913年)2月改屬範陽道,3年1月改屬保定道,17年(1928年)直隸省政改河北省。屬河北省保定道。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屬河北省第五督察區。民國27年(1938年)4月1日,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組建冀中區抗日根據地,8月本縣成立抗日政府,屬冀中第四專區。同年11月縣城淪陷。為開展抗日工作,同月,境內西部45村組建雄特區,屬安新縣,次年8月改為小雄特區。民國28年(1939年)8月,境內北部38村(含原屬新城縣8村)組建新雄邊區,屬新城縣;同年10月境內東部、南部52村組建雄霸邊區,屬霸縣。民國29年(1940年)5月撤銷三個邊區,再次成立縣抗日政府,屬北嶽區冀北辦事處。民國30年(1941年)9月,改劃第四聯合縣。聯合縣期間,前段屬冀中第五專區。民國31年(1942年)6月,各專區順序統一後,屬冀中第十專區。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宣佈投降,廢聯合縣,恢復單縣置,再次組建縣政府,屬冀中第十專區。民國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縣屬天津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縣改屬保定專區。1958年10月2日雄縣、新城、涿縣和淶水縣東部地區合併,稱涿縣。縣人民委員會(1955年縣政府改稱)駐地高碑店,屬保定專區。1960年5月3日專區與市合併,改屬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縣,同年專區與市分置,屬保定專區。1970年4月26日專區改為地區,本縣屬保定地區。
【文物古跡】
雄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阜境優,積澱出衆多的歷史文化古跡 , 現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宋遼邊關古戰道大臺遺址和祁崗遺址;縣保單位13處。
1 、宋遼古地道。雄州瓦橋關至霸州益津關一綫是宋遼對峙的邊關要塞,楊延昭把守邊關16年。在與遼軍周旋之中,修築了一條地下戰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先後在孤莊頭、祁崗挖掘出古戰道,在縣城東挖掘出古戰道及點將臺。從初步挖掘的情況看,古戰道綿延幾十公裏,從該縣嚮東北經霸縣直至永清。經宋遼史學家考察鑒定,認為古戰道所用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和物徵,應為持久性防禦性軍事工程,與長城的功能相同,這樣巨大的防禦性軍事工程的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被專傢譽為“歷史奇觀,地下長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古石碑
( 1 )雄縣南界碑。於清道光十四年六月(公元1888年)立於南十裏甫村南與安新縣趙北口村交界處。碑身青石質,上寬71 釐米,下寬66.6釐米,全長153釐米,厚12.5釐米。碑上有三行字,中間為“雄縣南界”四個大字,右邊小字“光緒拾肆年陸月榖旦”,左邊“知府用鉅鹿知縣署雄縣事凌燮應石”。
( 2 )袁宗儒碑。袁宗儒字醇夫,明正德三年進士,雄縣半莊頭人,曾任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御史、戶部侍郎等職。袁碑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原在袁宗儒墳地內。碑身青石料,長225 釐米,寬95.5 釐米,厚27 釐米。碑首為盤竜圖案,中間四字“萬古流芳”;碑陰為“萬代題名”四字;碑陽為明賜進士弟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贈本部尚書“袁公宗儒”,兩旁加刻袁宗儒歷任官職;龜式碑座在袁碑現址7米以外,埋於地下,衹露出一點龜背。
( 3 )隆興寺碑。2005年,在我縣米傢務鄉西大村發現了一石碑。石碑質地為漢白玉,碑體表面光滑細膩,碑體長1.8米,寬69釐米,厚19釐米。碑身正反兩面分別刻有“隆興寺碑記”,碑體頂端為祥雲圖案,中間刻有“萬古流芳”字樣。碑文是清督察院左督御史瀋歧所書,經鑒定此碑為清直隸保定府新城縣米傢務鄉上三社隆興寺之物,碑體左下角刻有“道光二十有二年歲次寅孟夏乙巳月”字樣。
3 、古城墻
雄縣古城墻,原是環繞全城的高大土墻,高11.7米,寬5米,全長4525米。城南北各有雄偉的磚砌城樓,現僅存北營村北東西長83米,南北寬14米,面積1082平方米的殘墻。
據縣志記載:宋景德年間雄州知州即在此築城修關。解放後在城底下挖出過宋代大缸和瓷碗等器物。此城墻可能為宋代所築,殘存的城墻已由溫泉招待所保護。
4 、清真寺
西槐清真寺位於雄縣西槐村內,建於明永樂二年,1986年重修,此係西槐村的回族民衆聚集、誦經、祈禱的地方。該寺為四合院式建築,坐南朝北大門上高懸黑底金字匾額用漢字憶寫“清真寺”三字。寺內有北房三間,東房兩間,南房四間和大殿。
5 、古墓群和遺址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雄縣陸續發掘出孤莊頭、艾西樓、北營、東槐等4處漢代遺址,李莊頭、邢村、東河崗等3處漢代墓群。 6 、古建築
雄州古城原有四大古建築,即瓦橋關、圓通閣、慧光閣、雄文閣。均於民國35年(公元1946年)拆毀,今已無存。
瓦橋關,俗稱火帝閣,坐落在南關大街中段,門洞跨越街心,南面嵌有“雄關”二個大字,後亦稱雄關。上有廟,南嚮祭文昌,北嚮祭火神。唐代置,明代邑人郭存謙重修。
圓通閣,俗稱鈴鐺閣,坐落在溫泉路與鈴鐺閣大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明永樂13年(1415年)雲川衛指揮王俊監修。
慧光閣,俗稱白衣閣,坐落在南關大街南段路西,祭觀音,明萬歷33年(公元1605年)建。
雄文閣,俗稱文昌閣,坐落在竜宮街中段,祭文昌,明天啓五年(公元1625年)建。
【歷史事件】
1 、袁紹大敗公孫瓚:東漢末年,公孫瓚據幽州,被鮮於輔戰敗後,徙鎮於易(今雄縣),掘圍塹十重,築城高十丈,建高樓鐵門,號稱易京,擁兵固守,袁紹連年來攻,未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袁紹再次率兵北攻。兩軍鏖戰於易京之野,南界駐軍被袁兵圍困,公孫瓚不派援兵,致使各營守將或降或潰。袁軍勢如破竹。攻至易京。公孫瓚派子嚮黑山張燕求援, 約以火為號,瓚出城接應。書信被袁軍截獲,袁按約起火,瓚以為救兵到來,遂出城,被袁之伏兵大敗而歸。袁即兵部將掘地道穿其樓下,點燃所施之柱,地陷樓倒,城被袁兵攻破,公孫瓚自殺。
2 、建文激戰: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靖難”之師自北京起兵南下,明遣大將耿炳文討燕王,先鋒九千人駐屯雄縣,燕王將張玉進,嚮導劉泰於八月十五日夜破雄縣東門,總師都督楊鬆敗退城南易陽橋被俘,不屈而死,潘忠敗退莫州戰死。次年四月,明曹國公李景隆都指揮安平來攻,與燕王戰於白溝河,明兵敗退雄州,監軍禮部侍郎陳復初投河自盡。燕王乘勝率兵南進,兩年間,境內戰事不斷,死者無數,屍骨蔽野,人口銳減。
3 、義和團鬥爭: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反帝反清的義和團運動興起,城關、張崗、板傢窩等農民在頭領張德成(新城縣人)、王成德(板傢窩人)率領下,開展毀教堂,反洋毛子鬥爭。是年清駐保副將邢長春奉命赴津,津保綫各縣義和團沿途阻截,至南關橋口、孤莊頭村附近,又遭伏擊,清兵開槍打死團民30餘人。次年春本縣義和團運動再次興起,占縣衙,奪炮臺。八月,淮軍提督呂本元邀本縣清兵合圍團民,白溝、板傢窩團民九千餘人與其激戰,雙方傷亡幾百人,團民繳獲駐地炮船四艘,殺死船上官兵。駐保炮船前來支援,被團民阻擊。後清兵同八國侵華聯軍在板傢窩一帶圍剿,義和團團民慘遭殺害。
4 、板傢窩戰鬥:1939年2月,新城縣白溝方面侵華日軍300餘人,偽軍500餘人嚮板傢窩村進發。駐紮板傢窩村的八路軍一二O 師獨立3支隊由餘秋裏、賀炳炎率100餘人隱蔽待命,敵人到村中橋頭時,3支隊伏兵利用橋頭做掩體,猛烈射擊,與敵展開拉鋸戰,至天黑,八路軍主動撤離,此次戰鬥擊斃日軍78人,擊傷日偽軍100餘人,繳機槍6挺、追擊炮一門,長短槍65支,子彈數千發。
5 、侯留慘案:1947年8月,國民黨雄縣政府從新城縣遷至西侯留,設容納上千人的監獄。他們大肆抓捕中共黨員、基層幹部和幹部傢屬,舉辦“匪幹訓練班。”敵人用槍殺、刀挑、活埋、開膛挖心、碎屍等殘暴手段,殺害幹部、鬥爭骨幹、共産黨員及無辜群衆308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萬人坑”慘案。
6 、抗日戰爭時期,冀中十地委和十分區在我縣米傢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宣傳政策,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發動群衆,領導和指揮了抗日鬥爭,我縣成為重要的抗日根據地。
『周邊主要城市與地區』
雄縣位於華北平原中部,京、津、保腹地,隸屬河北省保定市。
轄5鎮4鄉223個行政村,總面積524平方公裏。
雄縣地處環京津、環渤海、京津冀經濟區核心地帶。
北距北京五環100KM,
首都機場130KM,
西距保定市67KM,
西南距石傢莊市225KM、
石傢莊機場170KM。
『交通速度』
保津高速公路自縣域北部通過,成為對外交通幹綫,與京珠高速聯網貫通。
可快速通達北京(90分鐘)、天津(90分鐘)、保定(40分鐘)。
現已開工建設的大廣高速公路縱貫縣域東部。
建成通車後,雄縣至京、津路程可縮短在60分鐘以內。
『周邊資源』
西倚素有“北方小香港”——白溝,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白洋澱溫泉城坐落在雄縣境內。
雄縣資源豐富、産業特色突出。
可概括為:“一氣”(天然氣)、
“二城”(白洋澱溫泉城、古戰道地下長城)、
“三水”(地熱水、白洋澱水、礦泉水)、
“四業”(塑料包裝、壓延製革、乳膠、電綫電纜)。
『産業與天然資源』
享有全國最大的乳膠計生用品生産基地、中國北方最具影響力的塑料産品生産基地、河北省級紙塑包裝印刷特色産業基地等榮譽稱號。
地熱資源得天獨厚,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和前景,2006年3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
2007年4月份,被“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專傢評審委員會”命名為“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
雄縣投資環境優越。
政府對重點企業挂牌保護,建成行政服務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對外、“一條竜”辦結等制度,為投資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特色活動】
雄縣塑料包裝節每年9月20日到23日。 |
|
- n.: Xiong County
|
|
|
|
|
|
雙堂鄉 | |
朱各莊鄉 | 竜灣鄉 | 雄州鎮 | 大營鎮 | 竜灣鎮 | 昝崗鎮 | 北沙口鄉 | 米傢務鄉 | 張崗鄉 | 白洋澱溫泉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