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072350 代碼:130627 區號:0312 拼音:Táng Xiàn
唐縣位於河北省西部,保定市西南部,東經114°27′-115°03′,北緯38°37′-39°09′。總面積1417平方千米。總人口55萬人(2006年)。全縣轄7個鎮、13個鄉,345個行政村:仁厚鎮、王京鎮、高昌鎮、北羅鎮、白合鎮、軍城鎮、川裏鎮、長古城鄉、都亭鄉、南店頭鄉、北店頭鄉、羅莊鄉、雹水鄉、大洋鄉、迷城鄉、齊傢佐鄉、羊角鄉、石門鄉、黃石口鄉、倒馬關鄉。縣政府駐仁厚鎮光明路,距保定市區60千米。
地處太行山東麓,以山地、邱陵為主。主要河流有唐河、通天河,均為季節性河流。有西大洋水庫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2.2℃,年降水量570毫米。礦藏有金、銀、銅等。京廣鐵路、107國道、保(定)淶(源)、京獲(鹿)、保(定)阜(平)等公路過境。
歷史上曾發生過著名的北魏鮮於修禮、葛榮起義,隋朝宋志賢起義和甄全起義。縣城西北48千米處有倒馬關,為歷代重要關隘。縣城西北6千米北城子一帶,有戰國時中山城遺址。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司令部曾駐軍城鎮和傢莊。是白求恩、柯棣華生前戰鬥和殉職的地方。軍城南關有晉察冀烈士陵園,陵園內有白求恩、柯棣華墓地和抗戰烈士公墓。縣城建有白求恩紀念館。
西漢始置唐縣,因古為唐侯國,又有唐邑,故名唐縣。又據《漢書·地理志》註:“應劭曰:故堯國也。唐水在西。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此。”縣以唐堯取名。
後幾經廢置,隋復置唐縣。1958年望都縣並入,1962年分設。
1997年,唐縣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50.5萬,轄7個鎮、13個鄉:仁厚鎮、王京鎮、高昌鎮、川裏鎮、軍城鎮、白合鎮、北羅鎮、都亭鄉、南店頭鄉、羅莊鄉、雹水鄉、大洋鄉、北店頭鄉、迷城鄉、齊傢佐鄉、石門鄉、羊角鄉、長古城鄉、黃石口鄉、倒馬關鄉。縣政府駐仁厚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15915人,其中:仁厚鎮64087人,王京鎮51717人,高昌鎮32791人,北羅鎮47530人,白合鎮27231人,軍城鎮21124人,川裏鎮8382人,長古城鄉39029人,都亭鄉24035人,南店頭鄉21164人,北店頭鄉30527人,羅莊鄉33586人,雹水鄉16654人,大洋鄉23237人,迷城鄉10319人,齊傢佐鄉24405人,羊角鄉11629人,石門鄉8061人,黃石口鄉15962人,倒馬關鄉4445人。
2002年底,唐縣面積1417平方千米,人口52.35萬。轄7個鎮、13個鄉,345個行政村。縣政府駐仁厚鎮光明路。 |
|
據境內明伏、西下素、鈎魚臺等沿唐河兩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2米以上文化層分析認定,這裏早在六七千年以前就有人類聚居活動,屬仰韶文化遺址。
公元前2377年農歷二月初二日,堯帝放勳誕生於今唐縣堯山(即順平縣之伊祈山),伊祁為姓。公元前2360年,帝堯放勳被封為唐侯,治所陽邑(今固城,一說在長古城),亦稱唐,即在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公元前2353年其兄帝摯將帝位讓給堯,也是在唐縣舉辦的"禪讓"儀式,並在伏城建都城,後因水患,由此地赴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執帝位。虞舜執政後,將堯子丹朱封為唐侯,治所鴻郎城(今洪城)。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春秋時期,境內已有左人邑(今周雹水、北雹水)、中人邑(今都亭)、孤邑(今北高昌,亦稱慶都邑),陽邑(亦稱唐邑,今固城),屬燕地、中山地。
戰國時期,屬趙國,中山國,西北邊界置鴟之塞(亦稱鴻上塞,今倒馬關之上冠頂。),東北界置慶都邑(今北高昌),趙武靈王時,中山國武公於境內築起西起西大洋,經蔡莊,南唐梅,東北達順平、滿城的古中山國長城,唐縣境內長達20公裏,至今長城走嚮、殘存石砌墻體、望臺、戰臺等依然清晰可辯。秦屬上𠔌郡。 |
|
唐縣轄7個鎮、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仁厚鎮、王京鎮、高昌鎮、北羅鎮、白合鎮、軍城鎮、川裏鎮、長古城鄉、都亭鄉、南店頭鄉、北店頭鄉、羅莊鄉、雹水鄉、大洋鄉、迷城鄉、齊傢佐鄉、羊角鄉、石門鄉、黃石口鄉、倒馬關鄉。 |
|
西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因古為唐侯國得名唐縣。屬冀州刺史部中山國所轄。西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改國為中山郡,唐縣屬之。新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唐縣為和親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復名唐縣,仍屬冀州中山國所轄。魏晉因之。北齊撤消唐縣並入安喜縣(今定州城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屬定州博陵郡。唐代屬河北道定州。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唐縣為中山縣,後唐同光初復為唐縣。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改唐縣為博陵縣,後漢初復名唐縣。宋屬河北西路中山府。金屬河北西路定州所轄。元代改屬保定路。明代隸屬京師省保定府。清初仍屬保定府所轄。
民國初沿清製,民國2年(1913年)撤銷府級建置,唐縣屬直隸省範陽觀察使所轄。民國3年(1914年)範陽道改稱保定道轄唐縣。民國17年(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唐縣屬河北省直轄。民國26年3月唐縣屬河北省第一督察區所轄,是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9月18日國民黨唐縣政府逃亡於西安,唐縣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
民國26年(1937年)11月,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開赴唐縣抗日。中旬在北店頭村建立了唐縣抗日民主政府,屬冀西區所轄。民國28年(1939年),先屬冀西二專區,後屬四專區。民國31年(1942年)改屬北嶽區四專區。民國33年(1944年)改屬北嶽區三專區。民國34年(1945年)改屬冀晉三專區,是年9月3日,日本侵略軍撤出唐縣城,縣城解放,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遷駐唐縣城。民國35年(1946年)2月,唐縣屬冀晉行政公署所轄。
民國35年(1946年)2月21日,逃亡的國民黨唐縣政府人員返回王京村(京漢鐵路清風店火車站),建立唐縣政府,妄圖接收勝利果實。民國36年(1947年)1月19日,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至此唐縣境內全部解放。是年唐縣屬晉察冀北嶽區五專區所轄。民國37年(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唐縣屬五專區。民國38年(1949年)1月改屬察哈爾省易水專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唐縣屬保定專區所轄,一直到1990年底,或稱保定專區,或稱保定市,或稱保定地區,唐縣依然屬之。 |
|
西漢初置唐縣後,境內設過左人鄉(今周北雹水)、中人亭(今都亭)、陽邑(今南北固城)、慶都邑(今北高昌村)、倒馬關(今倒馬關村)、鴻郎城(今洪城)、八渡關(今十八渡村)、馬溺關(今伏城西北)、委粟關(今南北城子)等,全縣政區無考。
東晉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建中山城(今南北城子),稱後燕,轄唐縣。
北齊升明三年(公元479年)撤消唐縣建置,並入安喜縣(今定州城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復置唐縣,其間廢縣117年。
北宋初轄18鄉2鎮,後轄10鄉2鎮,名稱無考。雍熙元年(公元946年)置軍城寨;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將唐縣山區之黃石口、鶴峪口、娘子神等20多村人戶劃歸軍城寨直轄,唐縣政區僅剩3鄉2鎮(名稱無考)。
據《水經法》和《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境內之高昌(今北高昌)古稱慶都邑(後稱高昌縣城),自西漢至北宋,曾是望都縣治所,委粟關(今南北城子村),曾屬望都縣所轄,宋代唐縣境域主要為今之淺山區的丘陵地帶及部分山前平原。
元、明時代,唐縣境域趨於穩定,明代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全縣編為22裏社,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600年)仍為22裏社。計有關城社、城澗社、北羅社、大洋社、灌城社、軍城社、大茂社、白合社、唐梅社、封莊社、楊莊社、山陽社、壇下社、高昌社、鴻城社、留泉社、安樂社、禮泉社、符城社、建陽社、在城社、房莊社。已具備現今唐縣版圖雛形。
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全縣仍分22社,212村,外加14個滿洲屯。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為22社、264村、4鎮,3個滿洲屯。計有:在城社,領村1個、街8個,禮泉社領莊7個,伏城社領村11個,安樂社領村11個,建陽社領村4個,留泉社領村8個,鴻城社領村10個,壇下社領村5個,房莊社領村4個,高昌社領村9個,山陽社領村4個,楊莊社領村18個,封莊社領村17個,白合社領村19個,唐梅社領村17個,大茂社領村14個,灌城社領村4個,軍城社領村29個,大洋社領村23個,北羅社領村26個,城澗社領村14個,關城社領村9個。4個鎮即:高昌鎮、北羅鎮、連頤鎮、唐梅鎮。三個滿洲屯即:高昌屯、壇下屯、都亭屯。
民國,初沿清製,民國17年(1928年),組織法和區、鄉村自治法頒行,翌年全縣劃分五個區232鄉(鎮),325村。第一區(亦稱圍城區)駐仁厚鎮,轄85鄉、103村、一鎮;第二區駐拔茄,轄45鄉、45村;第三區駐西雹水,轄25鄉、34村;第四區駐西唐梅,轄44鄉、56村;第五區駐下葦,轄31鄉、86村。民國23年(1934年),自治區裁並,改設3個區、245鄉、325村,1481閭,7432鄰。民國25年(1936年)區公所撤銷,閭鄰不變。
抗日戰爭時期,"七七"事變後,唐縣城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中共唐縣縣委、唐縣抗日民主政府將全縣劃分6個區,轄村342個。翌年改劃為11區,轄343村。計有:第一區駐川裏,轄44村;第二區駐下葦,轄45村;第三區駐南齊傢佐,轄24村;第四區駐白合,轄26村;第五區駐西大洋,轄37村;第六區駐北店頭,轄30村;第七區駐麻黃頭,轄16村;第八區駐南都亭,轄32村;第九區駐朱北羅,轄26村;第十區駐東足裏,轄47村;第十一區駐北高昌,轄16村。民國31年(1942年),境內唐河以西的勺堤、岸上、南伏城、北伏城、趙傢莊、羅莊、西王莊、鳳山莊、田傢坎、橫河口、灌城、坡上、坡下、南屯村、北屯村、十八渡、東莊灣、套裏等18村劃歸麯陽縣所轄。縣境東側的麽傢佐、中同竜、東同竜、西顯口、東顯口、張顯口、北山陽、中山陽、東山陽、山陽莊、西山陽、北固城、南固城、北放水、南放水、峪山莊、北高昌、東高昌、南高昌、高昌屯、高昌莊、高昌店、壇下辛莊、壇下屯、壇下史、許王莊、壇下張、馬興莊、薛莊子、徐傢莊、水頭、西連頤、東連頤、黃傢莊、西安裏、東建陽、遊傢佐、北馬辛莊共38村,劃歸雲彪縣(今望都縣)所轄。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臨時置定唐縣,唐縣境中南部,白合為界,唐河東、南部153個村莊,分別於1942、1943年劃歸定唐縣,定唐縣抗日民主政府設在黃金峪村。民國34年(1945年),唐縣境域僅存白合西北山區4個區、140個村莊;第一區駐川裏村,轄村40個;第二區駐下葦,轄村45個;第三區駐南齊傢佐,轄村28個;第四區駐白合,轄村27個。 |
|
西漢高帝初置唐縣,縣城陽邑(亦稱唐、唐邑),今南北固城村,相傳亦是堯為唐侯時的治所。晉時始遷縣城於唐縣城(即今縣城之仁厚鎮)。隋朝遷縣城於左人城(或稱左人邑,西漢為左人鄉),即今周雹水、北雹水村。唐代聖歷元年(公元698年),遷縣城於西城子裏,即今西城子村。五代因之。北宋遷治於左人城,即今周雹水、北雹水等,不久即還治於唐縣城(即今縣城)。金、元、明、清及民國,唐縣均在今唐縣城設治,俗稱唐縣城。
民國11年(公元1922年),改唐縣城為仁厚鎮,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國民黨縣政府南逃,縣城被日軍侵占。是年11月,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北店頭村。民國30年(1941年)鼕,遷駐西楊莊、白閤村。民國31年(1942年),定唐縣(邊界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駐黃金峪村,後遷駐田傢莊村。民國32年(1943年)7月,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遷駐北齊傢佐村,12月遷駐馬傢峪村。民國33年(1944年)遷至下莊村。1945年9月3日,日本侵略軍被迫逃離唐縣城,淪陷8年的唐縣城宣告解放,9月24日唐縣抗日民主政府進駐唐縣城。縣政府仍駐舊衙署,11月將縣城東、西、南三面城墻拆除。1956年因縣城內地域狹窄,將縣政府遷至舊城東北600米處今址。1958年7月,撤消望都縣並入唐縣,仍稱唐縣,縣城遷至望都城。1962年復置望都縣,唐縣人民委員會遷回原址。1963年8月暴雨成災,仁厚鎮城內瀝水上翻,地勢潮濕,後街北城根成為沼澤,不便居住,1964年後,縣政府所屬大部機關單位陸續遷出舊城,建成今縣城之嚮陽街、光明路、唐堯路、國防路、農機路等。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仁厚鎮曾改稱"東風大隊",1984年復稱唐縣城內。其城關改稱仁厚鎮人民政府,到1990年底,舊城內除城內村民委員會居民處,僅存縣水利局、工商局、稅務局、鄉鎮企業局、第一建築公司、唐縣師範學校、縣直第一小學和部分傢屬居民,其他縣直機關均遷出舊城於新城區定居。 |
|
河北省唐縣地處冀中西部太行山東麓,轄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總人口51萬。總面積1417平方公裏,鏡內山區、丘陵、庫區、平原地貌概全,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
地理與氣候
河北省唐縣位於東經114°27’至115°03’,北緯38°37’至39°09’之間,北倚巍巍太行山,南臨華北大平原,縣城距北京190公裏,距天津240公裏。唐縣境內山地、丘陵、平原、河流地貌俱全。山地面積占81%,平原面積19%。海拔最高1898.8米,最低52米。古老的唐河、通天河蜿蜒流經全境,交匯於西大洋。唐縣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空氣濕潤,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年平均溫度12.2℃,無霜期195天,常年降水量539.2毫米。
歷史沿革
唐縣歷史悠久,為古唐堯封侯之地。唐縣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是晉察冀軍區及其三分區所在地,是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工作,戰鬥並以身殉職的地方,位於縣城北部的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是全國百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這裏民風淳樸,人傑地靈,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政治、自然資源優勢。 |
|
唐縣資源充裕、物産豐富。主要礦種達17種,主要有:金銀礦、鐵礦、大理石礦、花崗石礦、石英礦等。且儲量大,品位高,易開採。水資源豐富,發展水條件較好,可利用水能資源3.6萬千瓦。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及林果生産,以大棗、柿子為主的幹鮮果品年産2000萬公斤以上。皮毛加工十分發達,是河北省小尾寒羊基地縣。旅遊資源豐富獨特、自然和人文景觀30多處。 |
|
唐縣交通方便,全縣公路通車時程433公裏,境內公路四通八達,107國道穿縣而過,縣城至各鄉鎮均為柏油路。縣城距首都北京190公裏、省會石傢莊100公裏、天津220公裏、保定50公裏。京昆高速的通車和即將完工的保阜高速大大提高了唐縣的交通便利度,一小時內可直達保定.石傢莊等周圍城市,京深高速公路、京廣鐵路距縣城15公裏。 |
|
唐縣電力充足,全縣已形成110KV、35KV、10KV三級電壓供電的電力網絡。全縣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全部通電,全縣有110KV變電站1座,35KV變電站9座。唐縣通訊設施建設良好,全縣擁有2萬餘門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覆蓋全縣,長途電話可直撥165個國傢和地區,同時有各種現代化的電報、電傳和特快專遞等電訊郵政服務。 |
|
唐縣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工農業生産得到長足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實力。種養業連年增産,縣辦工業、鄉鎮企業初步形成機械製造、建築建材、皮毛皮革、食品加工、玻璃工藝、地挂毯、紡織等骨幹行業,為投資合作者創造了良好基礎。 |
|
唐縣位於河北省中部,保定西部,東距保定市50公裏。地理坐標為東經114°28′—115°03′,北緯38°38′—39°10′。總面積1417平方公裏。東與順平縣、望都縣毗鄰,西與麯陽縣、阜平縣相連,南與定州市相接,北與淶源縣交界,107國道從該縣境內南端穿過。境內西北部屬中山丘陵區,東南部為平原地帶,總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峰54座,海拔高度在73.4米—1898米。主要河流有唐河、通天河。屬北溫帶季風氣候,最高氣溫41.4℃,最低氣溫-14.5℃。
唐縣因堯帝封侯於此而得名,漢置縣。1958年12月20日,望都縣和清苑縣部分地區並入唐縣,縣政府遷往原望都城關。1962年3月,復置望都縣,唐縣單立,縣政府遷回仁厚鎮至今。唐縣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是聶榮臻領導的晉察冀邊區司令部所在地。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均在此工作、戰鬥並以身殉職,境內現在有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白求恩逝世革命紀念地。
唐縣有20個鄉鎮,345個行政村,總人口526468人,共有23個民族。 唐縣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稱。礦産資源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花崗岩、大理石、金、鐵等17種。林果産品主要有紅棗、柿子、核桃、蘋果等,其中紅棗因個大、肉厚連續兩年獲河北省紅棗質量第一名。旅遊資源除西勝溝外,還有兩萬多畝原始森林的古北嶽恆山——大茂山;有青虛山、仙鶴峪、秀水峪、大石峪,還有沿唐河的百裏畫廊、唐堯文化園、明代古長城倒馬關等。以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晉察冀烈士陵園、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白求恩逝世紀念地;中國人民解放軍白求恩學校舊址為竜頭景點,開展紅色旅遊;以大茂山原始森林公園、青虛山道教名山、西勝溝峽𠔌竜潭組成遊人生態觀光、緑色健身、休閑養生的自然風光遊。
吃:唐縣憑藉貫穿全境的唐河,發展出係列水産食品。廣阔的山地草場,豐富的昆蟲資源,為傢禽提供了天然的食物來源。下面為您介紹幾種天然無污染純緑色食品和小吃:
唐河鯉魚:是唐河土生土長的本地魚種,它和其它流域同類魚種有所不同,以其肉味肥美,色澤金黃和無污染純天然而著稱。具有去火明目、調養肝火、益氣補腦之功效,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理想食用、保健佳品。
唐河黿魚:通體墨緑,個大肉厚,有豐富的營養和保健功效,生活在天然水域,捕食小魚、水蝦為生,而非人工飼養,具有滋陰壯陽、調經補血、強身健體的功效。
鍋貼大棗餅子:采用優質、無公害玉米和大紅棗製成,色澤金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營養豐富,是獨具特色的農傢美食。
大碗肉:唐縣大碗肉歷史悠久,久負盛譽。它選用優質山羊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配以玉米麵大煎餅,鮮而不膩,香氣四溢,具有獨特風味和營養價值。
笨雞:唐縣山區農村喂養的雞全部采用放養方式,雞在山野吃青草、食昆蟲、喝泉水,不喂食任何飼料,保證了雞肉質鮮美鬆嫩,與衆不同。所産雞蛋個小皮厚,炒製後色澤金黃,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故又稱黃金蛋。
住:唐縣縣城建有多處現代化綜合賓館,共有床位2000餘張。另外,景點還備有獨具特色的家庭旅館,食宿方便,價格低廉。遊客吃農傢飯,住農傢院,充分體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樂趣。
參照價格:
家庭旅館:2-4人間,10元/床
普通間:3-4人間,公共衛生間洗浴, 20元/床
標準間:100-200元/間
高級套房:400-900元/套
主要賓館:
興華大廈(0312-6422999)
隆昌大酒店(0312-6416666)
唐縣賓館(0312-6413626)
商業賓館(0312-6413008)
行:唐縣境內不僅有保阜路、保淶路、京獲路、沙東路等省級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穿境而過,京深高速距縣城不足20公裏,張石高速距縣城不足2公裏,縣級公路村村相通,交通極為便利。
保定——唐縣:
(1)走保阜路西行經順平至唐縣,50公裏;
(2)走107國道西行經望都至唐縣,55公裏。
北京——唐縣:全程200公裏。
(1)從北京站乘京廣綫南行列車,保定站轉乘班車至唐縣,再轉各景點。
(2)自駕車走107國道南行至保定,接保淶路或保阜路通往各景點。
(3)自駕車走京深高速南行至望都口下道,經望都縣城至唐縣上保阜路。
天津——唐縣:走津保高速至保定,接保定至唐縣240公裏。
石傢莊——唐縣:全程90公裏。
京深高速從定州出口,走107國道至王京奔唐縣上保阜路,也可從定州至麯陽轉保阜路。大茂山、倒馬關、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逝世地在靈山轉省道沙東綫。去西勝溝、青虛山從保阜路白合段北轉至齊傢佐北行。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在縣城北側,晉察冀烈士陵園在軍城南關。
北京、天津、石傢莊、保定等大中城市,每日均有發往唐縣班車多次,車況良好,乘坐舒適。
遊:唐縣景點各具特色,遊客可根據時間和興趣自由組合,為了使您出行更便利,我們設計了幾條路綫,供您參考。
一日遊綫路:
綫路一:
遊覽峽𠔌竜潭西勝溝,觀看我國北方最大的岩溶峰林奇觀。參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綫路二:
遊覽華北道教聖地青虛山,領略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文化。
兩日遊綫路:
綫路一:
d1遊西勝溝景區,晚上住西勝溝村“農傢樂”旅館
d2遊青虛山景區。
綫路二:
d1遊倒馬關、晉察冀烈士陵園,晚上住大茂山林場招待所
d2第二天遊古北嶽恆山——大茂山。
綫路三:
d1紅色之旅(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晉察冀烈士陵園、白求恩逝世紀念地),晚上住西勝溝村“農傢樂”旅館d2遊西勝溝。
綫路四:
d1遊西勝溝,晚上到達大茂山林場招待所d2遊大茂山
購:唐縣旅遊商品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土特産品和工藝品兩大類50多個品種。縣城內各大商店、超市和旅遊景區售貨點均有現貨銷售,另外還備有旅遊交通圖、旅遊撲剋、象棋等旅遊必備商品。下面嚮您介紹以下幾種主要旅遊商品:
大棗:唐縣大棗以個大肉厚、味道甘甜而著稱於世。它具有美容養顔,養心補血之功效,並且多次榮獲省市兩級瓜果評比“十佳緑色産品”,唐縣也在2008年被譽為"大棗之鄉"。唐縣大棗是養生,保健和饋贈佳品。
核桃:核桃是優良的保健食品,具有補充大腦營養和增強記憶力的功效。唐縣核桃個大、皮薄、核肉飽滿等特點,生存環境無污染,不使用無機肥和農藥,是純天然無污染雙緑色保健食品。
唐縣花椒:主産於高山絶崖之上,歷經日月風霜生長而成。具有個大飽滿、色澤深紅、麻而不澀、食製之不苦等特點。分大紅袍和小紅袍兩大類,是我國北方烹飪首選佐料,具有去異味、留鮮香之功效。
力芝降脂茶:根據現代生物工程高新技術,采用桂圓肉、枸杞子、山楂、陳皮、柿葉、大棗等藥食兩用天然植物原料,經科學配伍、脫苦、脫澀工藝處理,經超臨界萃取合成,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功能實驗證明,能雙嚮調節生理機能與內分泌紊亂、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調整神經及胃腸道。
工藝品:唐縣工藝品生産加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産品多樣、作工精良,主要有:銅人銅像係列、玻璃工藝品係列和毛絨玩具係列等。
銅人銅像係列包括大、中、小三個等級,品種包括:佛像、觀音像、羅漢像、莊子像、孔子像等,不勝枚舉、産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傢和地區,具有紀念觀賞和收藏價值,是旅遊購物的首選商品。
玻璃工藝品具有花形多樣、作工精良的特點,各式花瓶琳琅滿目、工藝盤、工藝杯更是造型優美,各種人物和動物造形栩栩如生,唐縣玻璃工藝品在國際市場得到了較高的贊譽和知名度,産品行銷歐美各國,是唐縣出口創匯和支柱産業之一。
毛絨玩具是唐縣出口創匯的又一大支柱産業,其産品主要行銷日本、韓國等地,具有良好的國際聲譽,唐縣毛絨玩具具有品種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嚴格把握生産原料和生産工藝,嚴格執行國傢的防疫標準是國傢衛生部認可的免檢産品,主要有各種動物造型係列,洋娃娃係列等,其造型生動,活靈活現,是旅遊購物和饋贈親友的理想禮品。 |
|
- n.: Táng Xiàn County
|
|
唐縣鎮 |
|
|
|
|
|
軍城鎮 | 仁厚鎮 | 齊傢佐鄉 | 石門鄉 | 大洋鄉 | 倒馬關鄉 | 川裏鎮 | 白合鎮 | 高昌鎮 | 王京鎮 | 北羅鎮 | 長古城鄉 | 都亭鄉 | 羊角鄉 | 北店頭鄉 | 黃石口鄉 | 南店頭鄉 | 迷城鄉 | 雹水鄉 | 羅莊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