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內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等文化機構齊全,有縣級電視臺一座,文學藝術團體6個,各類作品多次在國傢、省、市報刊上發表並獲奬。全縣現有小學135所,初級中學19所,普高2所,職業高中1所。2002年和2005年兩次順利通過省“普九”復查驗收,是國傢農村教育改革試點縣。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29個,專業衛生人員850人。醫療救治和動物防疫體係健全,有一座疾控中心和五個基層動物防疫分站。
旅遊産業:
旅遊産業興起,成功舉辦了歷屆桃花節,伊祁山“萬頃桃林農耕民俗文化園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腰上王氏莊園順利通過國際旅遊局驗收成為國傢AAA級旅遊景區,開發了唐河漂流、杏塘溝等旅遊項目。
堯帝故裏考
堯帝 , 是上古五帝之一 , 千古傳頌的聖賢名主。赤縣神州 , 皆稱堯邦 ; 中華兒女 , 都以炎黃子孫而自豪。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 其故裏又在哪裏 ? 因當時尚無文字 , 又因年久代遠 , 當時的遺物也大多無存 , 一些古書又記載不詳 , 上述之謎頗費考證。但就目前僅存的遺跡、舊址、史書、與傳說相互參校 , 河北省順平縣 , 實為堯帝的出生地。
順平縣城西 20 , 有山名伊祁山 , 《太平環宇記》載 :" 堯住此山 , 後因作姓 " 。這與《史記·索引》中 " 堯 ,謚也 , 放勳名 , 姓伊祁 " 的說法是一致的。《古今地名大詞典》 " 伊祁山 " 條註云 :" 在直隸完縣 ( 今順平縣 ) 西 , 為堯母慶都所居。 " 清代學者陶宗儀在他所著《說郛》一書中亦說 :" 陳鋒氏與赤竜合 , 生堯於伊祁。 " 元代翰林院侍讀學士、昭信館大學士、冀國公郝經在重修堯帝廟碑文中曾說 :" 中山之永平 ( 今順平縣 ), 帝之所生 , 故有廟焉 ! 而今則弗存。按《地志》 , 伊祁山 堯母所居。今中山永平之西 , 水出伊祁口 , 越蒲陰為祁水 , 而州曰祁。永平之南有故城曰堯城 , 故有廟有碑 , 言堯生於此。永平之南有縣曰慶都而無山。永平之西有縣曰唐 , 有碑言 , 堯初封 , 唐縣其故國也 , 有水出於常山之西 , 曰唐水 , 東合於祁水 , 以是徽之蓋堯生於此 , 始受封焉。 "
清代趙廷輔在《堯廟頌》中寫道 :" 大哉堯 , 生伊祁 , 長慶都 , 帝平陽。 "
南京大學歷史係劉毓璜教授等人編寫的《中國歷代名人詞典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 ) 遠古部分 , " 堯 " 條下註 ," 原居冀方 ( 今河北唐縣一帶 ) 後徙晉陽 ( 今山西太原 )”伊祁山與今屬唐縣的固城村衹一溪之隔 , 古代區域劃分本不確切 , 何況遠古 ? 將固城和伊祁山隔為二縣的這條溪澗名叫竜母險。這個名稱也和堯有關 , 險 , 有阻隔義 ; 竜母 , 堯所在部落為赤竜圖騰 , 堯母自然成了竜母 , 帝堯母子經常在這一帶汲水、洗衣 , 溪名竜母險就是理所當然了。
伊祁山之西有村名壇山 , 是後人祭祀帝堯的處所 , 原有祭壇 , 故名。今已不存。 順平縣在春秋時稱 " 逆畤邑 " 。古代帝王祭天地和五帝的固定處所。順平古稱 " 逆 " 絶對不是單純地名的巧合 , 而是以其為堯的出生地而自然成為後代帝王祭天地、五帝的場所 , 衹是到了戰國置縣後纔改麯逆。
伊祁山又名太子庵 , 因帝堯出生於此而得名。太子者 , 帝王子的通稱 , 堯父帝嚳高辛氏 , 貴為天子 , 其子被人們尊稱太子是情理中的事。庵者 , 圓頂之茅屋。或因伊祁山之形似一圓頂茅屋 , 或因堯曾於山頂結茅而居名之。
順平縣南與望都毗鄰。《帝王世紀》曰 :" 南有望都山 , 即堯母慶都所居 " 。望都山一名都山 , 一名孤山 , 今屬唐縣。堯封唐侯後 , 其母便移居都山 , 堯思念母親常登上伊祁山 , 故《漢書·地理志》 :" 堯山在北 , 堯母慶都山在南 , 登堯山望都山 , 故以為名 " 。望都縣名即以此而得。
望都縣早期名慶都縣 , 清初時仍名慶都縣。《望都志》記載 :" 至乾隆八年十月十日 , 高宗巡幸五臺而歸 , 曉以慶都縣諭‘朕自正定回鑾固城 , 祁水之間 , 有縣與堯母同名。雖述古之義也 , 觸目蜘躇 , 於意弗安 , 其易之 , 仍為望都。欽此 !'" 按 , 伊祁山與都山相距僅 7.5 公裏。
今順平、唐縣、望都三縣有着大量有關堯與堯母的傳說 , 如堯母洞為什麽常有彩雲護住洞口 , 金綫河邊的蒺藜為什麽不生刺、五雲泉為什麽有五個出水口等等。 正如郝經所說 " 國人和居人不忘其德 , 歷數千百年 , 獨能指示其處 , 廟而享之 , 則其德在人之深者可見矣。 "
綜上所述 , 考古發現 , 前人考證 , 地理位置 , 地名資料 , 今人論述 , 民間傳說都把堯的出生地集於順平 , 必非偶然。(《順平縣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