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nty : China > Hebei > Baoding > ān Xīn Xiàn County
Show Map
Contents
No. 1
  【面积】724平方千米
  【人口】41万
  【代码】130632
  【邮编】071600
  
  安新县地处河北省中部,位于京、津,保三角中心腹地。总面积为738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10个行政村。总人口为41万人。
  “华北名珠”白洋淀就在安新境内。水域面积达312平方公里,有耕地2.97万公顷,苇田333公顷。年产芦苇7,5万吨,为加工苇席、苇箔、芦苇工艺品及造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安新县苇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苇箔出口日本,芦苇工艺品畅销海内外。白洋淀物产丰富、鱼肥水美,是发展水产养殖的天然场所,1994年人工养殖面积达1000公顷,水产品总产量9000余吨。白洋淀水域辽阔,风景秀丽,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著称于世,是天然旅游胜地。安新县有很多名胜古迹,著名的有“新安八景”、“濡阳八景”、“十二连桥”和清康熙,乾隆皇帝游览时修建的行宫遗址等等,开发潜力极大。
  1988年白洋淀重新蓄水后,先后开发建设了鸳鸯岛、民族岛、快乐岛,九龙潭、天外天度假村,圣水玉等20余处旅游景点和旅游飞机、高空缆车等旅游项目。有各类游船1000多只,高中档宾馆、饭店有130余家,日接待游客能力1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安新县的投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县内共有各级公路23条,总长265公里,主要公路有保新,徐新、高新路。安新距京深高速公路40公里。准备修建的保霸铁路和津保高速公路途经安新境内,交通十分便利。1994年开通了7200门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可直拨国内外。安新电力设施齐全,供电充足,现有35千伏输变电站6座,110千伏输变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22330千伏安。另外县城西110千伏输变电站正在建设中,1996年底即可投入运行。
  近几年来,安新县坚持稳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旅游服务为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取得丰硕成果。1994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9元。乡镇企业发展到8429个,总产值达到13.8亿元,初步形成了制鞋、服装加工、羽绒加工、毛纺、制毡、有色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吹塑、建筑、水产运销等10大行业和8个工业小区。
  “九五”期间,安新县将以小康县建设为总体目标,加速各业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年均递增30%以上。乡镇企业重点抓好沿保新公路的串珠式经济走廊和制鞋城、羽绒城建设,以羽绒、制鞋、毛纺、有色金属加工为重点组建企业集团,扩大企业规模,创名牌产品,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速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充分发挥靠近京津保的区位优势和白洋淀旅游的窗口和桥梁作用,进一步扩大同京津保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安新经济的外向度,多渠道多层次的招商引资,实现外向带动战略,促进安新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ān Xīn Xiàn County
  邮编:071600 代码:130632 区号:0312
  拼音:ān Xīn Xiàn
  
    安新县位于河北省中部。总面积724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2006年)。全县辖9个镇、3个乡:安新镇、大王镇、三台镇、端村镇、赵北口镇、同口镇、刘李庄镇、安州镇、老河头镇、圈头乡、寨里乡、芦庄乡。县政府驻安新镇育才路。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531.6毫米,年均温12.2℃。公路通邻市县。
  
    白洋淀位于境内,水面366平方千米,有143个大小淀泊,1700条沟濠纵横交错,其85%的面积属安新县
  
  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安州,泰和四年(1204年)设渥城县。元至元九年(1272年)置新安县。1913年安州降为安县。1914年改名安新县,系以安县与新县合并之义,取两县首字合称而得名。
  
    1997年,安新县面积733.8平方千米,人口39.7万,辖9个镇、3个乡:安新镇、安州镇、端村镇、同口镇、三台镇、大王镇、老河头镇、刘李庄镇、赵北口镇、圈头乡、寨里乡、芦庄乡。县政府驻安新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93001人,其中:安新镇57354人,大王镇26086人,三台镇33925人,端村镇40910人,赵北口镇17566人,同口镇30130人,刘李庄镇43657人,安州镇33959人,老河头镇37540人,圈头乡21269人,寨里乡32115人,芦庄乡18490人。 
  
    2002年底,安新县面积733.8平方千米,人口40.05万。辖9个镇、3个乡,207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安新镇育才路。
区域概况
  安新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县境东与雄县、任丘相连;南与高阳接壤;西与清苑、徐水交界;北与容城毗邻。总面积738.6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安新镇是安新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北距首都北京市162公里,西距保定市45公里,西南距省会石家庄187公里。
  安新县辖9个镇、3个乡:安新镇、大王镇、三台镇、端村镇、赵北口镇、同口镇、刘李庄镇、安州镇、老河头镇、圈头乡、寨里乡、芦庄乡。
  早在新石器时代,安新县即有人类生息繁衍。战国时,境内建有葛城(今安州镇政府所在地)、三台城、浑埿城(今安新镇政府所在地),地处燕南赵北。安新县建置在沿革上较为复杂,现境的西南部于东汉末年建有依政县,唐置唐兴县,宋建顺安军,金建安州;东北不自金设渥城县,元代改名新安县,明、清因之,道光十二年省新安县入安州,明合实分。民国3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称安新县,抗战初期曾划为安新和新安二县,后又曾划为安新、白洋二县。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合为安新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安新县政府驻地从安州迁往新安城内。1958年从与徐水、容城合为徐水县,1961年析出复名安新县至今。全县设9镇3乡,共12个乡镇,207个行政村,全县41万人口,有汉、满、蒙、回、壮等15个民族。
自然条件
  安新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2度,极端最高气温40.7度,极端最低气温-26.7度,无霜期203天。年平均日 照2578.3小时,太阳辐射量1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529.7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量941.6毫米(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263.3毫米(1962年)。淀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761.7毫米,最大值2132.6毫米(1972年),最小值1535毫米(1979年)。白洋淀初冰期在11月末,冰期至翌年3月中旬,冰厚0.19-0.42米。 安新县自然风光秀丽,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因受历史上冀中拗陷和黄河改道及太行山东麓永定河、滹沱河冲积扇的影响,形成特殊形貌。西南北有冲积洼地平原,东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流人海,由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组成,百亩以上的大淀99个,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安新境内面积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淀周边堤埝环绕,东有千里堤,西有四门堤,南有淀南新堤,北有新安北堤,境内堤长169公里,分安新大地为5个封闭区。内有7个较大洼地。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地势平坦,地面自然坡度为1:2000,西半部最高海拔10米,东半部最低海拔5.5米。地势较高的土壤发育成褐土,地势较洼的土壤发育成潮土。全县耕地面积48万亩,人均耕地1.23亩。
  独特的土质构造和适宜的气候,为丰富的物产资源提供了产生和繁衍的有利条件。白洋淀水域广阔,河流中的大量有机质与营养盐类随水人淀,淀水肥腴,含氧量高,底泥松软肥厚,加之适宜的光照条件,成为水生生物理想的生长和繁育场所,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数量颇丰。白洋淀水生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植物。其中浮游藻类92属,底栖动物35种,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种,鱼类17科54种。同时有鸟类19科26种,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链结构,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白洋淀盛产鱼、虾、蟹、贝、芦苇、莲藕、芡实、菱角等,1955年淀水产鱼8850吨,居全国大型湖泊亩产量之首。1996年淀区养鱼有很大发展,产鱼、虾13,401吨;全县苇田12万亩,产芦苇7.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旅游风景
  近两年,安新县加大“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展现白洋淀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源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投入巨资相继修建了旅游专用码头、专线公路、明珠游乐广场、荷花大观园等游乐场所和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白洋淀风景游、生态游、民俗游和文化游的硬件档次及内涵。2001年安新县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2003年孙犁纪念馆开馆,第十七届全国荷展在安新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举行,同时,安新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安新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尽沧桑,奋斗不止,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新儿女必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安新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12.2度,极端最高气温40.7度,极端最低气温-26.7度,无霜期203天。年平均日照2578.3小时,太阳辐射量12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529.7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年最大降水量941.6毫米(1988年),年最小降水量263.3毫米(1962年)。淀区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761.7毫米,最大值2132.6毫米(1972年),最小值1535毫米(1979年)。白洋淀初冰期在11月末,冰期至翌年3月中旬,冰厚0.19-0.42米。
  安新县自然风光秀丽,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因受历史上冀中拗陷和黄河改道及太行山东麓永定河、滹沱河冲积扇的影响,形成特殊形貌。西南北有冲积洼地平原,东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白洋淀。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流人海,由大小不等的143个淀泊组成,百亩以上的大淀99个,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安新境内面积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淀周边堤埝环绕,东有千里堤,西有四门堤,南有淀南新堤,北有新安北堤,境内堤长169公里,分安新大地为5个封闭区。内有7个较大洼地。总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地势平坦,地面自然坡度为1:2000,西半部最高海拔10米,东半部最低海拔5.5米。地势较高的土壤发育成褐土,地势较洼的土壤发育成潮土。全县耕地面积48万亩,人均耕地1.23亩。独特的土质构造和适宜的气候,为丰富的物产资源提供了产生和繁衍的有利条件。白洋淀水域广阔,河流中的大量有机质与营养盐类随水人淀,淀水肥腴,含氧量高,底泥松软肥厚,加之适宜的光照条件,成为水生生物理想的生长和繁育场所,水生生物种类繁多,数量颇丰。白洋淀水生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和水生植物。其中浮游藻类92属,底栖动物35种,水生束管植物16科34种,鱼类17科54种。同时有鸟类19科26种,形成了良好的食物链结构,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白洋淀盛产鱼、虾、蟹、贝、芦苇、莲藕、芡实、菱角等,1955年淀水产鱼8850吨,居全国大型湖泊亩产量之首。1996年淀区养鱼有很大发展,产鱼、虾13,401吨;全县苇田12万亩,产芦苇7.5万吨,产值约7500万元。
  近两年,安新县加大“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为全面展现白洋淀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源远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投入巨资相继修建了旅游专用码头、专线公路、明珠游乐广场、荷花大观园等游乐场所和设施,极大地丰富了白洋淀风景游、生态游、民俗游和文化游的硬件档次及内涵。2001年安新县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2003年孙犁纪念馆开馆,第十七届全国荷展在安新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举行,同时,安新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的安新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历尽沧桑,奋斗不止,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安新儿女必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文化遗址
  从白洋淀畔梁庄、留村等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和各种动物化石便可以知道,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白洋淀境域的先民们已经在此地生活和繁衍,原始的农业、渔猎已经出现。并普遍饲养着家畜,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且建有村落。
  古白洋淀境域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发源于西部太行山的河流和古黄河萦绕穿插,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古黄河故道和大小湖泊的岸边是先民的居住点,他们多建立在河流岸边的高地上,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渔猎。这些遗址多呈“台型”,地势较高,既可降潮除湿,又可抵御洪水泛滥的侵袭,适于居住。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垦田渔猎,前赴后继,为日后白洋淀的兴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庄遗址
  梁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新县城东南14公里的梁庄村南百余米处。地势低洼,平时有水,水位低时辟为耕地,多年生长芦苇。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梁庄遗址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曾收集骨化石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同年9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大学历史系和安新县文化局联合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7.5平方米。梁庄遗址的地层上文化层的土质为灰黄土,黏性较大,内含夹砂夹蚌褐陶、泥质纤陶、泥质灰陶陶片和红烧土块、兽骨等遗物。下文化层的上质为深灰黄土,含沙质,较松软,内含带乳钉纹的夹砂红陶片、夹蚌砂褐陶片和泥质红砂陶片等。根据出土的器物分析,梁庄上层大致处于仰韶文化早期。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留村遗址
  留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1.5公里留村北300米处,南距白洋淀新安北堤
  1.5公里。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长250米,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地势原略高于四周,被当地群众称为“疙瘩顶”。此遗址发现于50年代,后被列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存状况良好。遗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遗物包括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兽骨、蚌壳等。1986年,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安新县文化局对留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文化层堆积和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第一层为上文化层,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敛口罐、红顶碗、壶、盘、钵、陶匕、陶支脚及鼎足等。第二层为下文化层,出土陶片数量少于上层,主要器形与上层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盘、石磨棒、支架等。从发掘资料分析,留村遗址为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并含有龙山文化的成分。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两处遗址的发现,为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年代序列的确立,为进一步探讨中原和北方地区远古时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白洋淀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历史文化
  一、溯源古黄河故道
  古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同时,也用她的血脉造就了华北明珠白洋淀。悠悠千载,一脉相承。传说大禹治水,开凿河道,引洪入海,正是经过现在的白洋淀地区,把黄河水引入渤海。
  据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典籍《山海经》记述,上古时期白洋淀一带是黄河故道。当时,中原地区“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进入人类文明的历史,至少是从新石器时起,一直到战国及两汉时期,在黄河两岸修筑堤防以后,下游的黄河水,是经由河北平原注入渤海的。当时黄河下游存在着三条主要干流河道。一条是《山海经·北山经》所载的“山经河”。它大致从现今河南荥阳县广武山麓起,经过今新乡、滑县、浚县,沿太行山东麓北流,经今深县、蠡县东、高阳西、安新折而东流至永定河冲击扇南缘,横穿今白洋淀,折向东流,经过现今大清河北一线,到今天津后入海。另一条是《尚书·禹贡》所载的“禹贡河”。它在今河北深县以上一段与《山海经》所记载的大河相同,深县以下则折而流向东北,经过今青县,到今天津市区南部入海。还有一条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的“汉志河”。在今河南浚县西南古宿胥门以上与前两条河道相同,自占宿胥门以下则向东北流经今河南濮阳西南,折北经今河北馆陶县东北,又东经高唐南,北经东光西,再向东北流经今黄骅市东入渤海。其间多次往返更迭,决口泛滥,冲淤改道,极为频繁,黄河下游的河道,经常在这三条河流之间来回摆动,自由流徙。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齐与赵、魏各在当时的“汉志河”的东西两岸修筑了绵亘数百里的堤防。此后,“禹贡河”“山经河”即断流,黄河专走“汉志河”,一直到东汉永平十三年后,古黄河改道南移。由于河北平原地势平坦,流速较缓,而黄河中游带来的泥沙容易沉积,使河床逐渐淤高。加之没有堤防约束,到汛期时经常泛滥、摆动,有时可能分成多股河道分流人海。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对于古黄河当时的决溢和河道摆动的具体状况现已难于考证。见于记载的最早一次决口改道,是《汉书·沟洫志》转引《周谱》载:“(周)定王五年(前602)河徙。”这可能是大禹治水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中的一次。同时,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浣水、水、博水、卢水、涞水、易水、 水等先后在这一区域流过。数条占河道形成的古河床高地间的低洼地区积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淀。
  由于古白洋淀是一片冲积洼地,由许多彼此孤立的小洼淀组成,并具有游移性,还不能等同于现在的白洋淀,只能是古白洋淀的原始形态。
  二、康乾盛世治水营田
  在明末清初时,今白洋淀地区连年大水,九河泛滥,堤防决口,以致“田庐漂没”,安州、新安城外“水深丈余”。为防治水患,当时在淀区周围大筑堤防,新安县境“堤堰蜿蜒可数百里或数十里”。
  康熙五年(1666)以后,直隶巡抚奉旨“发帑万金”,在安州“筑堤一百二十里”,使上游十余年来免除水患,但下游水害反而更为严重。康熙三十五年(1696),一场大水,东西南北四堤全部被冲毁。命原河道总督王新奉旨“查勘各处堤工发帑修筑”,派内阁学士观保发帑一万五千两将堤防修筑坚固。不料,三十六至三十八年连续三年,新安“迭遭大水”,康熙皇帝又命原直隶总督吴赫山资大力修筑新安堤防。在治理水淀的同时,还依村傍水分别在赵北口、郭里口、端村、圈头等地修建了四处行宫,以作阅视河工或水围驻跸之用。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来白洋淀就达36次之多。
  雍正三年(1725),降雨淅淅沥沥达一月有余,河水泛滥,东西南北堤均冲为平地。雍正只得派怡亲王允祥、大学士朱斌“查勘直隶水利”,治理白洋淀。他们提出疏浚东西二淀(西淀,即今白洋淀),多开引河,围堤造田,加固堤防的治水营田方案。由于东西二淀横跨雄、霸等十余州县,广袤百余里,境内有六十多条河道。因此当时提出要治理直隶之水,一定首先从治理东西二淀开始。凡能存水的古淀,都疏通开掘,使之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淀相通;对已经淤为平地的地方,要四面开渠,中部要开河沟,使渠河相连,河淀相通,并将淀内原有河道疏通,形成网络,经纬条贯,脉络交通,水长流而不枯竭,水多时也不会泛滥。对环淀的原有堤岸,增修加高,没有堤防的地方,根据情况修筑了堤防。而后种植水稻,旱涝均可获丰收,鱼、鳖、蜃、蛤、萑、蒲之生息一天比一天好,百姓“享淀池之利”。
  为了加强京城周边地区水利建设,消除连年的水患,乾隆年间曾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刘于义会同直隶总督高斌再次查勘直隶水利。并利用河渠旧迹施工,将唐河引入府河,从保定府新闸到安州膳马庙又修建了六座闸口,既解决了泄水问题,又开辟了新的航道。当时,保定南关舟船云集,经府河,穿越白洋淀,直达天津,之后津保之间往返通航二百年,对城乡贸易、物资交流、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作用。
  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这一时期也正式划定了东淀、西淀的界线,即从大清河流经的张青口为界,口西为西淀,口东为东淀。
  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勤政治理,西淀经济有所发展,自然景色更为优美。当时,白洋淀水域宽阔,遍布菱荷芦苇,风景秀丽,文人墨客往来频繁并留下大量赞美白洋淀的诗文。有诗云:“野淀弥漫人望迷,渔庄蟹舍接通堤,远天云树熹微里,只少楼台似浙西。”
  三、白洋淀古文化遗址
  从白洋淀畔梁庄、留村等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和各种动物化石便可以知道,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白洋淀境域的先民们已经在此地生活和繁衍,原始的农业、渔猎已经出现。并普遍饲养着家畜,人们开始过定居生活,且建有村落。
  古白洋淀境域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发源于西部太行山的河流和古黄河萦绕穿插,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人类生息的理想场所。古黄河故道和大小湖泊的岸边是先民的居住点,他们多建立在河流岸边的高地上,有利于发展农业和渔猎。这些遗址多呈“台型”,地势较高,既可降潮除湿,又可抵御洪水泛滥的侵袭,适于居住。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和简陋的工具,垦田渔猎,前赴后继,为日后白洋淀的兴起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庄遗址
  梁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安新县城东南14公里的梁庄村南百余米处。地势低洼,平时有水,水位低时辟为耕地,多年生长芦苇。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8万平方米。遗址保存状况基本完好。梁庄遗址发现于1986年4月,当时曾收集骨化石100余件,泥质陶片、夹砂褐陶片50余片和石斧两件。同年9月,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河北大学历史系和安新县文化局联合对此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7.5平方米。梁庄遗址的地层上文化层的土质为灰黄土,黏性较大,内含夹砂夹蚌褐陶、泥质纤陶、泥质灰陶陶片和红烧土块、兽骨等遗物。下文化层的上质为深灰黄土,含沙质,较松软,内含带乳钉纹的夹砂红陶片、夹蚌砂褐陶片和泥质红砂陶片等。根据出土的器物分析,梁庄上层大致处于仰韶文化早期。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留村遗址
  留村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位于安新县城西1.5公里留村北300米处,南距白洋淀新安北堤
  1.5公里。遗址平面呈长方形,长250米,宽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地势原略高于四周,被当地群众称为“疙瘩顶”。此遗址发现于50年代,后被列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保存状况良好。遗址地表散存的文化遗物包括较多的陶片及石器、鹿角、兽骨、蚌壳等。1986年,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和安新县文化局对留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从文化层堆积和出土的文化遗物来看,第一层为上文化层,出土了大量陶片,器形有折沿罐、敛口罐、红顶碗、壶、盘、钵、陶匕、陶支脚及鼎足等。第二层为下文化层,出土陶片数量少于上层,主要器形与上层基本相同,出土有陶罐、盆、釜、石磨盘、石磨棒、支架等。从发掘资料分析,留村遗址为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并含有龙山文化的成分。该遗址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两处遗址的发现,为本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年代序列的确立,为进一步探讨中原和北方地区远古时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白洋淀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8年动态:
  让文化进景区
  安新县为提升旅游产业档次,吸引更多国内、国际游客,积极开展了白洋淀文化资源收集、整理活动,大力开发白洋淀特有的饮食文化及芦苇工艺画、圈头音乐会、放河灯、放鱼鹰等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表演。同时立足安新,放眼河北,引入河北民间文化之水,将河北梆子、吴桥杂技、蔚县剪纸、徐水舞狮、曲阳擎歌、满城寸跷、定州子位吹歌等极具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精品进行集中展演,把白洋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河北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交融,搭建起向世界展示“冀文化”的大舞台。
  安新县经济:
  安新县三台镇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位于京、津、石三角地带,地处华北明珠白洋淀畔,距县城9公里,两条徐新公路横穿全境并和津保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全镇面积57.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5.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9万人,外来人口2.7万人。
  三台镇有“北方鞋都”之称,制鞋业是本镇的支柱产业。全镇共有企业1697家,从业人员4万余人。制鞋企业已发展到973家,产值20亿元,比去年增长16%。底厂、皮革厂、复合厂相关产业600多家。2006年全镇共上项目16个,1000万元项目两个,500万元项目4个,1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三台镇鞋业发展突现产业聚集优势,出现了一批信誉好、效益高、发展快、技术先进的制鞋龙头企业和一批名牌产品。目前,三台制鞋企业有国家名牌、省级名牌7个,产品远销俄罗斯、南非、匈牙利等国,出口创汇60万美元。
  2006年三台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3648万元,比去年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8484万元,占任务总数的12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695元,占任务总数的100%,引进省外资金3600万元,占任务总数的120%,出口创汇60万美元,占任务总数的100%,财政收入实现1029万元,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经济指标。
  安新县大张庄村羽绒产业。
  安新县老河头镇有色金属工业。
English Expression
  1. n.:  ān Xīn Xiàn County
Thesaurus
anxin
Related Phrases
travelHebeiculturebaiyangdian
eider downDazhangzhuang Villagebig Zhangzhuang Village
Containing Phrases
ān Xīn Xiàn County Hospitalān Xīn Xiàn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ān xīn xiàn county hygiene preventorium
ān xīn xiàn county Capacity accelerate Centerfluffy ends of reed guesthouse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Shine Mau mill
ān xīn xiàn county Shida Textile Corporation Ltd.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Red flags Mau mill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Ruixiangmao mill
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Zhenfeng Chemical fibre factory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learned tannery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Bread Bureau guesthouse
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Baiyangdian Travel Agencyān xīn xiàn county Zhaili xiang Craft factory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zhaili xiang craft factory
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Masahiro Blast textile Corporation Ltd.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Dizhuang Jenny Zhanchang
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South Wumao mill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Jindou Chemical fibre coir Corporation Ltd.ān Xīn Xiàn County Liulizhuang zhen Yanling Chiefly Mau mill
ān xīn xiàn county Coeducation Bureau Audio-visual education programme management station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Taifa Leather Corporation Ltd.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Dayangyanjing Garment Factory
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Feather down products Co., Ltd.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Days Xieye Fashion Corporation Ltd.Hebei province ān xīn xiàn county Senbaoxieye Corporation Ltd.
Hebei ān xīn xiàn county Diannanweibian Artwork factory
Classification details
ExpandAnzhou ZhenExpandLuzhuang XiangExpandDawang ZhenExpandSantai Zhen
ExpandAnxin ZhenExpandDuancun ZhenExpandZhaobeikou ZhenExpandTongkou Zhen
ExpandLiulizhuang ZhenExpandLaohetou ZhenExpandQuantou XiangExpandZhaili Xiang
baiyangdianWangjiazhaishuixiangminsu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