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市 : 中國 >海南 > 五指山市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Wuzhishan City
  郵編:572200 代碼:469001 區號:0898
  拼音:Wú Zhǐ Shān Shì 英譯:Wuzhishan City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五指山腹地,東南鄰保亭縣,西接樂東縣,北連白沙縣和瓊中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9′-109°44′、北緯18°38′-19°02′。總面積1128.9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1萬人(2007年底),其中少數民族約占66%。
    全市轄4個鎮、3個鄉:衝山鎮、南聖鎮、毛陽鎮、番陽鎮,暢好鄉、毛道鄉、水滿鄉。共有4個社區、59個行政村。境內有1個國有農場(國營暢好農場)。市政府駐衝山鎮,距海口市169千米。
  
    境內群山起伏,河𠔌縱橫,地勢自東嚮西傾斜。毛陽河流經市境北部,通什河流經市境南部。屬熱帶季風山區氣候,年均溫22.4℃,年均降水量1 683.1毫米。森林面積55.6平方千米,有國傢級的五指山自然保護區等多片原始森林。
    224國道縱貫市境。旅遊景點有五指山雅賓森林公園、五指山瀑布、太平山瀑布風景區、通什度假村、番茅黎寨、通什民族博物館等。
基本概況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腹地,是海南省中部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不到五指山,不算到海南”。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周圍群 山環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
  五指山市為海南島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市區海拔328.5米,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山城。市區面積1169平方公裏,人口10.7萬。昌化江上遊支流南聖河從東嚮西蜿蜒,流貫全城區。此地氣候溫和,屬熱帶山區氣候,鼕暖夏涼。年平均氣溫22.4度,1月份平均氣溫17度,7月份平均氣溫26度,極端最高氣溫35.9度。年平均降雨量為1690毫米,極端最大年降雨量為2810.4毫米,極端最少年降雨量為1055.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4%。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別墅”和“翡翠城”之稱。
  五指山市境內礦産資源豐富。高嶺土,大理石,花崗岩,石墨礦,礦泉水等具有很高的開採價值。全市森林覆蓋率75%,森林中木本植物1400多種,高級珍貴木材150多種,藥用植物1000多種,還有名貴的五指山野生水滿茶,五指山蘭花100多種,開發前景極為廣阔。特別是五指山動物種類繁多,野生 動物524種,占全國動物總數的22%,許多生物物種屬五指山區所獨有,是天然的動植物園,有獨特的旅遊,探險,科考,度假,療養等價值。
  山城景色和民族風情是通什最主要的旅遊內容,有“一山、一林、一情、一城、一路”之說。 一山就是五指山,一林就是中部的熱帶雨林,一情就是中部的黎苗少數民族風情,一城就是通什的城市旅遊,一路就是通貫海南島中部的公路。山、林、情、城、路緊密相連,融為一體,是典型的“緑色生態”旅遊城市。
  五指山市主要旅遊景點:
  五指山熱帶雨林 ·海南民族博物館 ·七指嶺 ·熱帶植物園 ·中華民族文化村·臥竜山 ·太平山瀑布 ·瓊州學院 ·海瑞祖居 ·瓊崖公學紀念亭·鸚歌嶺 ·甘什嶺 ·民族博物館和仿古黎村 ·白沙起義紀念館 ·仙竜洞 ·黎苗民族歌舞長廊 ·木色旅遊度假風景區
  五指山市,猶如鑲嵌在五指山區緑濤上的一塊翡翠,街道兩旁菠蘿蜜、椰子樹和鳳凰樹紅緑相映,美麗的南聖河像條銀白色的飄帶繞着山城而過。此地鼕暖夏涼,清晨涼風習習,霧鎖山城;午間雲開霧散,陽光普照;午後烏雲聚合,大雨傾盆,往往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奇異景觀,飄帶似的彩虹點綴天空。五指山還是黎苗傳統文化歌舞及工藝品創作和表演的主要基地,民族風情原始、古樸、濃郁,別具特色的賓館、黎村苗寨而吸引了大量遊人,是海南省每年“三月三”黎苗民族傳統節日慶典的主要場所。
行政區劃
  衝山鎮
  轄4個社區、16個行政村:河北東社區、河北西社區、河南東社區、河南西社區、番茅村、什保村、福關村、紅雅村、福利村、牙日村、應示村、番慢村、福安村、番香村、牙畜村、報竜村、太平村、什會村、番寨村、南定村。
  南聖鎮
  轄6個行政村:南聖村、紅閤村、什蘭村、牙南村、同甲村、毛祥村。
  毛陽鎮
  轄13個行政村:牙閤村、毛旦村、毛輝村、什稿村、毛陽村、牙力村、毛棧村、牙鬍村、空聯村、什益村、毛興村、毛貴村、毛路村。
  番陽鎮
  轄5個行政村:番陽村、孔首村、毛組村、布倫村、加艾村。
  暢好鄉
  轄10個行政村:草辦村、暢好村、番賀村、番通村、什哈村、什奮村、毛召村、什衝村、保國村、番好村。
  毛道鄉
  轄4個行政村:毛道村、毛枝村、毛卓村、紅運村。
  水滿鄉
  轄5個行政村:方竜村、新村村、水滿村、毛腦村、牙排村。
歷史沿革
  1949年3月瓊崖區黨委根據黨中央關於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批示頃白沙縣毛棧鄉(今五指山市毛陽鎮)成立了“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管轄白沙、保亭、樂東3個縣,陳剋文任主任,王國興(黎族)任副主任。
  1951年1月,海南軍政委員會决定進行新區域劃分,同時撤銷瓊崖少數民族自治區行政委員會。1952年4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規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籌備委員會,選舉王國興等35人為籌委人委員,通過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工作草案。同年6月25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樂東縣抱由鎮舉行,會議討論通過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條例》,選舉王國興等21人為自治區人民政府組織成員,王國興(黎族)當選為主席,7月1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自治區成立初期,直轄白沙、保亭、樂東、瓊中、東方5個縣。
  1953年7月自治區首府從抱由鎮遷到保亭縣衝山鎮(今五指山市衝山鎮),1954年1月將原屬海南行政區的崖縣、陵水兩縣劃歸自治區管轄,範圍擴大到7個縣。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通什鎮召開,會議根據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宣佈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改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並將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為自治州人民委員會。會議選舉王國興(黎族)為州長,林嶽川(黎族)為副州長。1958年11月,根據中共廣東省委的决定,撤銷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委員會遷到海口與海南行政公署合署辦公。1961年1月,經中共廣東省委批準,恢復自治州原辦事機構,並於1962年3月遷回到通什鎮辦公(今五指山市)。1961年新成立的昌江縣劃歸自治州管轄,這一時期,自治州下轄8個縣。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開展“文化大革命”。1984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崖縣撤縣成立三亞市(縣級),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通什市成立(縣級),至此,自治州共管轄7縣2市,繼續享受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優惠待遇。1987年12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决定,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同時撤銷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2001年7月由通什市更名為五指山市。下轄衝山鎮、南聖鎮、毛陽鎮、番陽鎮、水滿鄉、暢好鄉和毛道鄉7個鄉鎮。
範圍面積
  五指山主峰由西南嚮東北排列,先疏後密,二指為最高峰,海拔1867米,山脈延伸及五指山、瓊中、保亭、陵水等四個市縣。水滿旅遊風景區總面積為211平方公裏,其中五指山主體範圍169平方公裏,現為海南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特徵
  五指山氣候類型屬熱帶雨林氣候,鼕暖夏涼,不受寒潮侵襲,也不受臺風影響。由於獨特的氣候條件,使五指山生物種類繁多,植被分佈為熱帶自然景觀。土地組成以中酸性噴岩為主,加上歷年植被的枯枝落葉腐爛,土地較肥沃,適於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
氣候特徵
  五指山由於海拔高,緯度低,森林密佈,光、熱、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為22.4℃夏季平均氣溫為25℃,鼕季平均氣溫為17℃;年降雨量在1800至2000毫米;相對濕度為84%;年平均日照為2000小時左右。五指山地區生態係統保持完好,空氣自淨能力強,經科學監測,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值、氮氧化物檢驗植,均低於國傢下限標準0.05mg/ 和15mg/X ,空氣純淨無粉塵,是避暑避寒、觀光、療養、康復、度假的勝地。
植被特徵
  五指山分佈有海南島最典型、最齊全的熱帶山地森林,主要有:1、皮、荔枝群落;蝴蝶樹、青皮群落,是最能反映海南地帶性生態特點,被認為是海南島的地帶性典型植被類型。2、山地常緑闊葉林,是以熱帶和亞熱帶科屬植物為主。如山毛樺、樟科、金縷梅科等種類。還有少量的溫帶科屬,如榛木科的海南特區鵝耳櫪、槭樹科的十蕊槭;粗榧科的粗榧屬和杜鵑花科的杜鵑屬等。主要群落有:陸均鬆、黃背櫟群落;是海南的主要熱帶植被。3、山頂矮林。是由於受山頂、山脊地形作用影響而成的。群落外貌特徵為喬木比較低矮,分枝多,彎麯而密集,枝幹上常有苔蘚植物附生。主要群落有:櫟子綢、厚皮香、海南杜鵑群落和廣東鬆、五裂木、微毛山礬群落。它與山地常緑闊葉林是海南主要的水資源。
  此外,尚有農作物群落。其中以橡膠、水果、人工杉木林、馬占相思林較多,構成了茫茫森海,與藍天碧水相輝。
水電資源
  五指山市有豐富的水資源,境內大小河流32條,平均流量6.5億立方米,水電藴藏量7萬多千瓦。目前,僅利用14%,水電和水産養殖開發潛力巨大。已建成的毛陽河梯級電站是海南省“4321”重點水利工程,總裝機容量為25000千瓦,年發電量為8000萬度。
經濟概況
  2006年上半年全市生産總值27002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9.6%。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546萬元,增長11.4%,拉動上半年經濟增長2.6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值3315萬元,增長20.3%,拉動經濟增長2.5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17141萬元,增長6.9%,拉動經濟增長4.5個百分點。
  2006年上半年主要農産品産量如下:糧食産量15079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3.7%;瓜菜9070噸,增長7.1%;水果6041噸,增長7.2%;肉類1681噸,增長10.5%;檳榔233噸,增長7.4%;鬍椒88噸,增長29.4%;禽蛋8.5噸,增長6.3%;橡膠幹膠928噸,增長17.8%。
  2006年上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0032畝,比上年同期增加1277畝,增長3.3%。糧食單産産量377公斤,比上年單産産量增加35公斤,增長10.1%。同時,由於上年金光公司砍伐速生豐産林10712立方米,比上年增加3711立方米,産量增長53.0%;致使上半年林業産值達17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3%。上半年農業總産值達1040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
  2006年上半年全市工業增加值222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43萬元,增長13.2%;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378萬元,增長9.2%。
  2006年上半年50萬元及以上項目投資總額2396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7%。按構成分,建安工程234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7.8%;設備購置為0,比上年減少1149萬元;其他投資50萬元,比上年增長4.2%。上半年施工項目33個,比上年增加18個;施工面積38064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1.93倍,其中住宅16697萬平方米,增長1.2倍。
  2006年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2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1%。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6324萬元,增長10.2%;住宿和餐飲業2936萬元,增長10.8%;其他行業銷售額460萬元,增長4.1%。按城鄉分,市區零售額6942萬元,增長10.7%;鄉鎮零售額2778萬元,增長8.5%。
  2006年上半年全市星級飯店接待過夜旅遊者人數77484人,比上年同期增長5.6%。其中國內遊客76762人,比上年同期增長5.6%。國外旅客722人,比上年增長7.9%。飯店旅遊營業收入446.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自2004年海榆中綫全綫貫通以來,全市星級飯店接待過夜旅遊者人數持續增加,旅遊營業收入不斷提高。
  2006年上半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1479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375萬元,增長5.2%,基金收入104萬元,下降46.9%。
  2006年6月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107396萬元,比上年同時增長5.2%。其中企事業單位存款12600萬元,下降15.2%;儲蓄存款82196萬元,增長10.3%。金融機構各項貸款86131萬元,比上年同時下降9.4%。
  2006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88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年初以來,農民種植的水稻、蔬菜、水果、橡膠幹膠收穫産量有不同程度增長,産品銷售良好,農民現金收入較快增長。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6元,增長13.3%。
自然地理
  五指山市位於海南島中南部,五指山腹地,東南鄰保亭縣,西接樂東縣,北連白沙縣和瓊中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9′-109°44′、北緯18°38′-19°02′。總面積1128.98平方千米/1169平方千米。周圍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市區海拔328.5米,是海南島海拔最高的山城。
  五指山
  五指山是海南第一高山,是海南島的象徵,也是我國名山之一。該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峰巒起伏成鋸齒狀,形似五指,故得名。五指山第一峰,海拔1300多米。五指山中的最高峰為二指,海拔1876米,在一峰二峰之間,山勢非常險要,攀登更難。
  二峰之後是三峰,原是五指山的最高峰,後被雷劈去一截。接着四峰、五峰,這5個峰雖然峰巔分立,但5個峰卻山體相連。置身於峰巒,衹見雲霧從身邊徐徐飄過,似置身在仙境中,俯瞰南海,極目萬頃碧波,漁帆點點,景象萬千。
  五指山氣候類型屬熱帶雨林氣候,鼕暖夏涼,不受寒潮侵襲,也不受臺風影響。由於獨特的氣候條件,使五指山生物種類繁多,植被分佈為熱帶自然景觀。土地組成以中酸性噴岩為主,加上歷年植被的枯枝落葉腐爛,土地較肥沃,適於熱帶和亞熱帶植物生長。
名字由來
  五指山市地名是因為境內有一個五指山而得來。
  五指山的由來
  在那遙遠的古代,現在的五指山區是一片開闊的平原。平原上住着一對勤勞的黎族夫婦,男的叫阿立,女的叫鄔麥,他們生下5個孩子,全家7口種着自己披荊斬棘、辛勤開墾出來的半畝田。土地是肥沃的,可生産工具卻很落後。沒有鋤頭,用木棍代替;沒有刀斧,將石頭加工後使用;連種子也是採集來的野生稻種。這傢人的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一天夜裏,除了阿立,全家都已酣睡入夢,獨有他一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尋思如何才能增加收成,直至深夜,纔昏昏睡去。
  忽然,一位須發全白的仙翁,走到阿立床前,大聲對他說:你們開墾的這塊土地是十分肥沃的,要好好種。你傢茅屋近旁地地下,埋着一把寶鋤和一把寶劍,快把它們挖出來。衹要你舉起寶鋤喊聲"挖",荒地便會長出好莊稼;揮動寶劍叫聲"砍",參天大樹會應聲倒地。要是有壞人來欺侮你,衹要你手擎寶劍大喝一聲"殺",壞人的腦袋就會搬傢。
  第二天大清早,阿立全家立即動手,按夢中仙翁的指點,果然挖到了寶鋤和寶劍。他們且劍砍倒了一棵棵大樹,用鋤墾出一塊塊田地,種上大片莊稼,日子也一天天好過起來。由於有寶劍保護,壞人也不敢來傷害他們。
  多年以後,阿立去世。他兒子依照母親鄔麥的意願,把寶劍作瞭解情況父親的陪葬品。
  這個消息被壞人亞尾悄悄傳給了海盜。於是這幫傢夥糾集了數百人,霸占了阿立一傢的土地,還殺死了鄔麥,把五兄弟都抓了起來。
  壞人亞尾把五兄弟鎖在鐵鏈上,連續拷打了十天十夜,強迫他們說出寶劍的埋藏地點。但五兄弟誰也不肯吐露半點口風,後來都被殺害。五兄弟的英勇行為感動了棲居在這一帶的熊、豹、蟻、蜂與鳥,它們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集攏起來,咬死了亞尾和海盜。隨後,這些見義勇為的動物又搬來大量泥土和石頭,壘起五座高高的墳山,把五兄弟安葬在裏面。
  這五座山,原名五子山,後來,因為它們像5個手指指嚮蒼天,又被稱為五指山。
  五指山市原名通什市,自古代建製通什原屬保亭管轄。
  1950年春,通什獲得解放。1952年初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第二年,自治州首府從樂東縣抱由鎮遷駐通什。從此,通什便成為自治州首府所在地。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1987年1月25日正式宣佈成立通什市(縣級市)。2001年更名為五指山市
風土人情
  黎族紋身習俗
  紋身,黎語叫“打登”,亦叫“模歐”。海南漢語叫“綉面”或“書面”。西文則叫“打都”,是黎傢人的一種傳統習俗。
  黎傢人紋身習俗,自古以來都有定製,因為他們把紋身看成民族的標志。如果生時不紋身綉面紋上本傢或本支係的特定標志,死後則祖先因子孫繁多,難以遍觀盡襢。倘若“祖宗不認其為子孫,則永為野鬼”。再則,在上古時代,種族之間常發生互相殘殺的悲劇,把俘虜婦女作為戰利品。由於種種原因,婦女將成年時,務必進行紋身,易於辨識,亦藉免為俘虜。所以,“黎傢男女周歲即紋其身”。
  紋身時不僅圖有定形、譜有法製,連施術年齡亦有所規定。各族按祖傳之圖案進行紋身,絶不能假藉紊亂。例如,美孚黎婦女,以幾何方形紋、泉源紋或𠔌粒紋組成的圖案,而潤黎則以樹葉紋或方塊形成圖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動物之一。黎族紋身常以青蛙作為主要圖案。女子衹要長大到十一、二歲到十四、五歲時,都毫不例外,必須按照祖先遺留下來的特殊標志接受紋身。倘若違背或由於特殊原因不能按時紋身,不幸與世長辭,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遺留下的特殊標志在紋身的位置,畫上圖案,才能將屍體置於棺樞之中。不然,就沒有資格埋葬在黎族集體的墓地之中。
  不同支係的黎族有不同的紋法。現在的黎族年輕女子已經不再紋身,留紋身的祗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有專傢呼籲盡快對黎族紋身這一人類文化遺産進行搶救保護。據瞭解,黎族紋身去年九月被列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保護名錄”。
  黎族的“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過年過節,黎族同胞便身着豔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跳竹竿時,8根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着音樂鼓點的節奏,不斷地變換着圖案,4-8名男女青年隨着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
  苗族的鬥牛活動
  海南苗族的鬥牛活動是在鑼鼓喧天的氣氛中進行的。比賽那天,各個苗傢寨子精心挑選最好的牛參加比賽。鬥牛場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穿上最考究的服裝前往觀看。場中央的欄桿中有幾十頭群衆自傢養的公牛,頭頭體壯膘肥。在開始鬥架之前,牛的主人要請牛喝糯米酒,使公牛更兇狠。
  開始鬥牛時,把兩頭牛的牛眼用樹葉掩蓋,牽到場地中後再揭開,兩牛照面後怒目相視。主持鬥牛的人一聲令下,牛離開了主人,開始互相進攻,對撞牛角,進行决鬥。周圍的人熱烈吶喊助威,調皮鑼打鼓。經過激烈的角逐,鬥上幾個回合就可見分曉,敗者或許敗下陣來,或許當場死去,也有兩敗俱傷的。最後剩下優勝者。獲勝的公牛身披紅綢,角裝銀飾,昂首挺立、活像一位真正的英雄,張開大嘴,吼叫了幾聲。人們這時將三尺六寸的紅綢布挂在牛犄角上,以示奬勵。緊接着繞場一周,在鞭炮聲中回寨。還擺慶功酒,喜慶鬥牛勝利,奬勵養牛有功的人。
  海南苗族鬥牛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是養牛技術的比賽,從而可促進養牛活動。
  苗傢姐妹節
  每逢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是居住在五指山市和保亭縣交界處的陡水河畔苗傢村寨姑娘們歡度傳統節日――姐妹節的日子。
  在這些日子裏,按照海南苗傢的傳統習俗,要吃姐妹飯。姐妹飯是姑娘們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葉,用糯米染成五顔六色後蒸熟而成的,吃罷姐妹飯,姑娘與小夥子們身着節日盛裝和民族服裝,歡天喜地來到陡水河畔, 參加娛樂與體育活動:遊方唱山歌、吹蘆笙、沙灘踩鼓、鳴鑼擊鼓、跳蘆笙舞、划船、鬥牛等。
  相傳,關於姐妹節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很久以前,陡水河畔居住着不少美麗迷人、聰明伶俐的姑娘,她們勤勞、智慧,用雙手創造物質財富,過着豐衣足食的生活。美中不足的是,這裏山高路遙,與外地隔絶,雞犬之聲相聞不相往來。隨着時光的流逝,不少姑娘年紀大了,依然找不到終身伴侶。
  後來,想出一個美好的法子,正值山青草緑的三月,讓姑娘們每人拿出一些米來,邀請外地姑娘和年輕小夥子們前來聚餐。在聚餐的同時,進行有聲有色的活動:有的歌舞、有的賽馬、有踩鼓、有的鬥牛。天長日久,本地的姑娘們與小夥子們慢慢地建立起了深情厚誼,逐漸結成了終身伴侶。
  就這樣,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便成為苗傢村寨姑娘與小夥子們共同歡度的美好節日――姐妹節。
  鼻 簫
  鼻簫是海南黎族喜愛的古老樂器之一,是用五指區特産的白竹製用而成。簫管約60釐米長,兩端各有一小圓孔,距兩端約10釐米處也各有一小圓孔,共有4個小孔,可以奏出7個音節,為適應鼻孔運氣吹奏,簫身很細,直徑衹1釐米左右。鼻簫音質很好,麯調優美,別具一格。關於鼻很簫的産生,還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了。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到檳榔園采檳榔,被峒主發現,被抓起來,峒主硬迫着姑娘嫁給他。姑娘不允,便被關起來。小夥子找了十天十夜,終於發現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裏。兩人無法相見,小夥子衹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後,又把小夥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裏,過了一個月,小夥子又在山洞邊出現。他砍了一節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
  後來,小夥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托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夥子墳前,悲痛欲絶,把小夥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麯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懷揣鼻簫,長眠在小夥子墓前。以後,鼻簫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黎 舞
  跳柴舞
  黎族地區,山高林密,相傳先民們建茅屋時,竹竿不斷從屋頂滑下,人們為避免打腳碰頭刺臉,便不斷地跳躍。這情形頗具趣味,逐漸形成了“跳柴”。“跳柴”,黎語稱“轉涉”。人們在曬𠔌場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擺開兩條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條)或圓木,其上橫架上若幹手腕般粗的圓木條,打柴者相對地雙手各執着一根圓木條的尾端,按一致的節拍將圓木條與四方木,圓木條與圓木條相互叩擊,這叫“打柴”。在有規律、有節奏的叩擊聲裏,跳柴者在圓木條分合的瞬間空隙中,不但要敏捷地進進退退,還要自然地做各種花樣的舞蹈動作和表演,這就叫“跳柴”。
  錢鈴雙刀舞
  黎族男子很崇尚武藝。錢鈴棍有兩尺長,兩端各係着一串銅錢。有錢鈴棍意喻扁擔,錢鈴則意喻山蘭豐收(一種旱稻)的說法。舞時,身裝傳統服飾,一大漢手執八寸雙刀,與另一手持錢鈴棍者對鬥。那閃亮的雙刀四面勇猛地嚮持錢鈴棍者佯刺,跳這舞時,往往在一個特製的大簸箕裏進行,需要要刺者有血戰到底的武士氣概,而擋者則需有臨危不懼的大將風度。
  舂米舞
  與粗獷剽悍的男子形成鮮明對比的黎族女子,勤勞、溫順、柔韌。舂米舞正反映了這個特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以四人舂米為例:相對站立舂米的兩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動作;另一對是以雙足平立、腿膝時麯時直地舂米的動作。當其中的一對往木臼裏舂米時,另一對便舉起舂桿撞擊臼邊;有的則用舂桿往木臼內舂一兩下,提舂桿時,在臼邊撞擊一下或數下;有的卻在臼餐撞擊。總之,要同時響起兩種不同聲音卻同一節奏的音律,使舂米聲和撞擊木臼聲,形成和諧有趣的"嘓--啪!嘓啪嘓嘓啪啪!嘓嘓啪"聲。有這種節奏感極強的"音樂"伴奏,哪怕是舂上三四個鐘點,也不覺得疲倦。這種歡快而挺拔的舂米動作,自然呈現出了健美的舞蹈姿態。
  黎族紡織工藝
  黎族的工藝美術,最突出的是表現在紡織工藝上,海南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對於木棉和本地棉花的紡織尤其獨具匠心。宋代以前,黎族婦女就會紡織布,織出彩色床單幕布。“崖州被”曾遠銷中原。
  宋代詩人艾可叔的《木棉詩》中,曾描繪了黎族婦女紡織的生動情景:“車轉輕雷秋紡雪,弓變半月夜彈雲;夜裘卒歲吟翁暖,機杼終年織婦勤。”黎族的紡、織、染、綉四項工藝都富有自己的特色,婦女們用簡單的工具(踞織機)織出有精美圖案花紋的黎綿、黎幕、黎單、桶裙、花布、頭巾等用品,其圖案的特點是運用直綫、平行綫、三角形、方形、圓形等,構成富有裝飾價值和獨特民族風格的百多種奇花異草、飛禽走獸和人物的圖案花紋。主要圖案有“漁獵農耕圖”、“紀祀圖”、“豐收圖”、“婚禮圖”等。彩色一般用紅、黃、黑、白、緑、青等幾種,配色調和,精緻新穎。
  “頡染”是黎族特有的一種染色法,先在經綫上紮成花紋,然後染色再織成桶布。刺綉工藝以雙面綉最為出色,一般用於婦女服飾上,圖案多是信手綉出,不用摹描。有些織綉品上嵌綴金絲銀箔、雲母片、羽毛、貝殼、穿珠、銅錢等,更顯得鮮豔奪目,華麗雅緻。有些采用變形誇張的綫條綉出富有黎家乡土氣息的精緻黎錦、黎幕、黎單、桶裙、頭巾、花帶等雅緻獨特,絢麗多彩,十分惹人喜愛,成為海南獨具特色的旅遊工藝品,暢銷國內外,享有盛名,深受中外賓客的青睞。
  黎族歌謠
  黎族人民男女老少都愛唱歌。黎族歌謠分為民歌和民謠兩種。民謠是用黎語和韻調吟唱的,多為傳統的古典黎歌,一般是5個音節一句,但每首沒有固定的句數,小調之類大體以四句為一首的較多。
  黎族民謠多是獨唱、對唱,用黎特有的民樂伴奏,往往和音樂、舞蹈連在一起,歌譜麯,麯載歌,三者一體,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古風。
  黎族的民歌是用海南方言和黎族韻調唱的,它是隨着黎族社會的發展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派生出來的新黎歌。一般七言一句,四句為一首,稱為“四句歌仔”。較長的敘事詩即四句一節,多節續唱下去。除了獨唱、對唱之外,還有齊雖、輪唱、合唱,並有樂器伴奏。黎族歌謠關於采用賦、比、興的手法,想象豐富,比喻貼切,語言形象,結構嚴謹,意境深遠,生動活潑。情歌在黎族民歌中為數較多,是黎族民歌中精湛的珍品。黎族人民吟唱歌謠,主要在喜慶的日子裏,如建新房、舉行婚禮、節日戲會、訪親會友等場合,一般是男女對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這個黎族傳統佳節,青年男女聚會在山間坡野,以歌為媒,交流感情,吐傾愛意,尋找情侶。平時在生産勞動中,也因興趣之所至引吭高歌,直抒情懷。在一些傢族性的慶典上,德高望重的長者,也常常即席吟唱包羅萬象的經典黎歌,這種吟唱通宵達旦。
  在革命戰爭時期,黎族歌謠又有新的發展。如《五指山上五條河》,堅定樂觀的情緒,欣喜深情的唱詞,表達了黎族人民堅強的革命信念,聽後使人意氣風發,鬥志昂揚。黎族歌謠,以其內容豐富的歌詞配以形式多樣的麯調,有優美抒情的,也有激昂高亢的,它反映了黎族人民淳樸、樂觀、耿直和剛毅的性格。
  三月三
  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愛情節,黎語稱“孚念孚”。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黎族地區過三月三,目的是祭拜黎族的祖先,並祈祝農作、狩獵豐收。
  節日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帶着粽子和糕點,從四面八方來到五指山一帶。白天,小夥子們打魚,姑娘們煮飯烤魚,然後將祭品放到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時,青年男子背槍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獵物,把獵物獻給心愛的姑娘。
  當夜晚來臨,河岸邊燃起熊熊篝火,姑娘們身着豔麗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鐲頭,小夥子腰紮紅巾、手執花傘,開始歡慶活動。人們對歌、摔跤、拔河、射擊、有的還蕩鞦韆。在節奏明快的樂麯聲中,黎族青年們翩翩起舞,跳起了打柴舞,打獵舞。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男女青年各坐一邊,互相傾訴愛慕之情,如果雙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贈送信物。姑娘們將親手編織的七彩腰帶係在小夥子腰間,小夥子則把耳鈴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阿妹的發髻上,相約來年的三月三再相會。
民族服飾
  黎族人民創造了中國服飾大係中堪稱一絶的黎錦文化,其服飾花紋圖案是黎族先民在積纍熱帶柔韌纖維編織經驗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色彩絢麗鮮豔、種類變化繁多,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歷史上曾經成為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黎族的服飾不僅在色彩、款式、圖案上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特色,就是在黎族的五大支係中,也各有特點,各放異彩。目前,隨着時代和社會變化,黎族男子的服飾已完全現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鄉婦女也極少穿着民族服飾,僅在傳統的節日和婚喪時穿戴。
  黎族男子服飾
  黎族男子不像婦女服飾那樣類型繁多,但卻具有共同特點:就是都喜歡用紅色或黑色頭巾在頭上纏繞成各種各樣的鬃結於前額、腦後或頭頂部中間。其纏繞的順序、形狀相當嚴格,不能相互假藉和抄襲,它含有民族標志之意。結鬃時,他們還喜歡插一些骨、銀、銅等發簪和雁領以及毫豬毛等,而頸部則挂鬃色或黑色的圓珠項鏈和骨質或銀質的裝飾品。
  黎族男子服飾上衣差別不大,而下底有明顯的地區差別。例如哈方言和潤方言男子上着對襟、無領、無紐扣的麻或棉質上衣,有的衣背或下襬有簡單的花紋,下身穿“犢鼻褲”;杞方言和賽方言男子上穿對襟、無領、無紐的麻或棉質上衣,下着左右開叉的短裙;美孚方言男子上着對襟、無領、短袖黑色的上衣,領際綴兩片長方形布塊,背部綴方布一幅,下穿前後開叉的黑色短裙。
  黎族婦女服飾
  黎族婦女的服飾極為絢麗多彩,五大支係“侾”、“杞”、“潤”、“美孚”、“賽”婦女的服飾既有相通之處又各有不同。
  杞方言婦女的服飾
  杞方言主要分在瓊中、五指山和保亭一帶,樂東、昌江、東方、萬寧、三亞和陵水的部分地區也有分佈。其婦女頭係黑色長巾,部分地區係黑色兩端以紅黃綫織出菱形方格花紋,並挂以流蘇的花頭巾。上身內着菱形胸挂,因地區不同有黑白之分,上衣的對襟是青、藍色無領或矮領,對襟處下部兩邊並排有衹作裝飾用的金屬扣鉓,閃閃發光。長袖口的白布鑲邊間有二條紅道。兩側衣兜上綉各種彩色植物和幾何花紋。背部綉各種五彩的動植物花紋,內容繁多。下身穿綉花、緊身過膝筒裙,筒裙由筒頭、筒腰和筒身三幅縫接而成。筒裙花紋有人物、動物、植物和幾何圖案,內容豐富。有的衹織出各色花紋;有的織後再用彩絨綉邊;還有的地區用彩絨綉,色彩鮮豔奪目。但筒裙的一大特點是花紋以人紋為主,象徵人丁繁衍,並以深色綫“夾牽”法綉出反差較大的明暗感。
  瓊中西南、五指山一帶婦女的服裝屬於同一類型,衹有細微的差別。五指山一帶女上衣前有袋花,後有腰花,多斑鳩紋和人紋,衣脊中有作為族係標志的長柱花(人祖紋);在瓊中的紅毛、什運,女衫的袋花和腰花多為甘工鳥紋,腰花之上有族係標志的短柱花。胸前係紅花黑布肚兜。五指山市的毛陽、衝山的女衫已無花、腰花也趨嚮簡單。瓊中東南的女衫式樣和紅毛地區相同,肚兜是白色的,腰花之上綉有背花、肩花,筒裙紋與五指山一帶相同,但為單色的夾牽。
  潤方言的婦女的服飾:
  “潤”亦稱本地黎,主要聚居在白沙縣,婦女頭纏厚厚的黑頭巾,似戴一無頂寬邊黑帽,發髻插一大型刻花骨簪或插雕刻精美的武士盔簪。用紅緑綫挂穗,飄於左右兩側或一側。上着黑色無領貫頭衣,領口前後均呈“V”字形,或僅前呈“V”字形,(是中央前後開口和中央前開口兩種型製)有的領口用白緑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衣身前後用小珠串連成方格的彩色圖案;袖口和下襬均飾以貝紋為底,人和動物紋為主體圖案的彩色綉花布。婦女上衣多在衣的兩側綉花,衣襟下邊沿,衣背下半部綉有寬邊橫幅花紋;衣背橫幅寬邊上方綉有圖騰標志的植物花紋。這種衣側的雙面綉是潤方言衣飾的特點,尤以牙叉、南叉、南開、金波最具特色。同時,上衣綴有貝殼、穿珠、銅錢、鎏蘇等。潤方言婦女的上衣和衣兩側花紋圖案,在構圖造型、色彩和表現方法上都有獨特的風格,特別是雙面彩綉,綉工精湛、諧美。
  下身穿緊身超短筒裙,其裙是黎族婦女筒裙最短的,個別筒裙上下長僅為28釐米。筒裙在膝以上20釐米左右,上不能遮小腹,俯腰即露出臀部,坐時下拉,走時上提。是黎族筒裙中款式最古老的一種,素有“超短裙”之稱。筒裙由筒頭、筒腰、筒身三節縫製而成。花紋以人和動物為主,內容復雜,繁縟多變,但色調比較單純,花紋多為單面積,也有雙面織的著名“雙面綉”,在織造時還嵌入了金銀箔、雲毌片和羽毛。小腿纏黑布綁腿,上方用紅綫所結。美孚方言婦女的服飾:
  美孚方言主要分佈在東方和昌江。婦女着黑白相間的頭巾。(係黑布交紮於腦後,頭巾在前額左右兩側各有白色相間兩道。)身着平領黑、藍色開襟上衣,衣領綉長方形彩邊,衣襟上端左右各縫兩條紅色或棕色的長布條,用於係扣。衣領後搭上一塊象海軍領的四方布。衣背中間有一道橫條幾何形人紋圖案。下身穿五光十色華麗的寬大長花筒裙,筒合口摺在前面,幾乎齊及腳面,最長的達150釐米,筒裙花紋擷染而成,有純紮染筒裙和彩織裙兩種,這兩種都是由五幅布縫接而成,前者五幅布都是紮染,後者第二幅布亦即筒裙頭是織的,以紅色棉綫為主,配以各色絲絨綫織成五彩繽紛花紋。其圖案以人形紋為主,以鳥、魚、蟲等動物為輔,筒裙花色搭配鮮麗華貴。
  美孚方言服裝統一,沒有地區差別,男女所穿沒有多大差別,這是與其他方言顯著不同之處。
  賽方言婦女服飾
  賽方言主要聚居在保亭加茂鎮,陵水英州鎮和三亞藤橋鎮三地交界的地區,婦女係長黑巾飄於身後。保亭的加茂鎮賽方言的婦女,用一條長約三尺的黑布套在頭上,再在腦後發髻下面打結,形成兩根一長一短的垂帶。長的垂至背後腰間,短的僅至頸部或齊肩,頭頂和發鬢均露在頭巾之外。婦女穿淺藍色右裧高領衣,大衣襟,嚮右開,從領嚮左斜的一排布紐扣一直到下襬,上衣素面鑲邊,穿長筒裙,長達小腿部。裙尾織有花紋,有些還嵌入雲毌片,遠遠望雲閃閃發亮。裙身多是黑色或橫細綫幾何形條紋,圖案較簡單。
  哈方言婦女服飾
  哈方言也稱侾方言,其人口最多,分佈地區最廣。主要分佈在樂東、東方、陵水、三亞、昌江等市縣,白沙、保亭、瓊中、儋州等市縣有少量分佈。哈方言內部又有許多自稱,主要分為“羅活”、“抱懷”、“哈應”三種稱呼。哈方言婦女服飾式樣最多,花紋圖案最為復雜,且不同地區服飾有差別。有的地區,婦女頭髮分撥兩邊梳髻於腦後,不戴頭巾,兩耳戴沉重的大小不一多個金屬圈或耳環,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哈方言婦女上衣一般是對襟,“羅活”和“哈應”的衣領是直領,前襟長、後襟短,沿邊綉花,質地為買來的棉紗。“羅活”的盛裝女服,上衣前後沿邊都綉幾何花紋,脊背間有部落圖騰花紋,筒裙多織抽象化的動物紋,衣的下沿多係以銅錢、銅鈴、絨穗。平時女裝的式樣較多,有些甚繁,衫筒皆織花;有些甚簡,衹在衣沿綉幾個點,或在筒身綉一條或幾條細綫。“哈應”的衫和筒裙都很寬大,製作精緻。上衣前有對襟花,多綉菱形幾何紋,後有腰花,以菱形骨架的滿地錦式為主花,多綉蝶翅或鳥紋,衣脊有圖騰紋。長筒布滿花紋,筒腰為彩條經緯綫,筒頭多幾何、人物、動植物等圖案。筒身是筒裙的主要部位,多描繪婚娶禮儀中的人物。筒尾布滿橫列點錦紋。整條裙的色調華麗大方,畫面結構協調琳琅滿目。這種筒裙在陵水的東北地區漸漸演變為幾何形紋為主,甚至僅剩下橫條紋。“抱懷”的女士上衣則為圓領衣襟,綉花,鑲有藍或緑布的邊鉓,布料是從市場上買來的青色布,“抱懷”的筒裙保留較多的傳統,也是從腰至下底都織滿花,但僅有幾種定型式,普遍流行的是烏鴉花。平時穿的筒裙僅織一排花紋。筒裙有長有短,其中長筒裙較寬,短筒裙則窄,筒裙大都是由筒頭、筒腰、筒身和筒尾四幅縫接而成,也有少於或多於四幅的。這些織花的筒裙經緯密度大、質地厚,特別耐穿。筒裙和上衣一樣都是買棉紗經染色後自織的。“羅活”穿短筒,“抱懷”筒裙則中等偏長,“哈應”穿長筒。
  特殊服飾:是指道公、娘母從事宗教活動時穿的服飾。
  黎錦紡織技術
  生態原料
  黎族服飾,主要利用海島棉、麻、木棉等原料織縫而成。有些地方用“樹皮”(野生麻類),作為紡織原料,這種“樹皮”從山上采剝回來,先放在河裏浸數天,將表皮用薄竹片颳除再放到鍋裏煮熟,曬幹後再拆成絲,然後搓成細綫,用來織布。
  黎族服飾,過去絶大部分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其染料以採集植物為主,礦物為輔。青、緑、藍等顔料多用植物葉子製成,黃、紫、紅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樹皮或者根塊切成碎片後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蠃自燒而成的石灰)煮水製成。着色時,將布料、綫團放在染缸中浸數回,使其均勻,料身染上色彩後,變得堅挺,因為植物顔料,自身都含有膠質,既是染料,又是漿料。
  宋代範大成《桂海虞衡志》,趙汝適《諸蕃志》,周去非《嶺外代答》等都有關於黎錦原料的記載:如“紡織得中土綺彩,折取五色絲加木棉,挑織為單幕,又純織木棉,吉貝為布,所織的‘黎錦’、‘黎單’、‘黎幕’,色彩鮮明,美觀適用,頗為中原人士所贊賞”。
  《婚禮圖》
  據調查,黎族織錦圖案除了某些共同點外,各地區的服飾圖案紋樣有很大的差異,各具特色,形成豐富多彩的黎錦藝術。值得我們註意的是:被稱為“一部民族發展史”的《根深花茂圖》、《漁獵農耕圖》;被稱為“部族進行社會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的《收穫祭服圖》;被稱為“民族生活畫捲”的《婚禮圖》等等。
  《婚禮圖》發現於海南島的古崖州。它忠實地把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的“迎親”、“送新娘”、“送彩禮”和“拜堂”等情節,集中反映在織錦圖案上。它描繪了新郎新娘和前來參加婚禮的衆多村民的畫面。其場面廣阔,熱烈壯觀,內容豐富。在這裏,我們除了贊嘆黎族織錦技藝高超外,它還能為研究和瞭解黎族風俗習慣提供資料。從中可以看出黎族婚禮儀式和漢族的婚禮也有不少的相似之處,從而瞭解到在歷史上的黎漢民族的交往和互相影響及其文化的滲透。
  《狩獵紋》
  在黎族地區的農村,每到春鼕農閑時節,村裏就得組織男子放狗進山圍獵,女子則在傢裏進行農田管理、紡織以及各種活動。每次圍獵前必須舉行宗教儀式,獲得獵物實行平均分配,獵狗也得一份。黎族婦女把這種狩獵生活反映在織錦圖案上。我們將這幅紋樣圖案,取名為《狩獵紋》。《狩獵紋》分前幅後幅兩部分。前幅主要是描繪黎族集體打獵歸來的歡悅場面。後幅內容為獵人傢裏挂着一定數量野獸的下頜骨,表示屋的主人是打獵能手。精明的獵人是機智勇敢的象徵,在黎族人民中享有較高的榮譽,並獲得衆人的尊敬。作品構思巧妙,形象生動。
  《紡織紋》
  “男獵女織”,自古以來都是黎族經濟生活中的主要內容,也是創作取材的主要源泉之一。《狩獵紋》和《紡織紋》是互相聯繫的。《紡織紋》反映的是衆多女性在紡織的畫面。製作者采用均齊式平視體的表現手法,描繪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在自己的傢裏紡紗、錯紗、挑花織布。畫面中的每一格標中間安排一個人紋圖案,意味着在現實生活中的黎族人民,村村寨寨,傢傢戶戶都在從事紡織。人紋頭頂上是房屋,屋外高懸着許多獸骨,表示獵獲豐收,人丁興旺。
  《青蛙紋》
  《青蛙紋》圖案在民間流傳很廣,黎族地區有的用它作門簾、窗花,有的將它織綉在服飾上。據瞭解,在黎族人民傳統的觀念裏,青蛙表達母愛和用於“避疫”。這裏我們簡單介紹《蛙紋》在黎錦上的表現方法:其一是流行在白沙、瓊中、昌江等地區在上衣裏的《蛙紋》圖案,其紋樣有嚴格的對稱結構,圖案以“田”字形紋樣為主體,中間有四衹具有抽象性的青蛙紋,用動和靜的對比手法,顯示青蛙在田間生活的主要特徵,畫面充實,節奏協調。其二是流行於保亭、三亞、陵水、五指山一帶的青蛙紋樣。黎族婦女大膽地采用誇張與變形的表現方法,把青蛙後腳加長,前腿省略。這樣更能顯示青蛙躍躍欲跳的神態,圖案構思大膽,造型簡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竜紋》
  《竜紋》是流行在白沙、瓊中一帶最為普遍的黎族服飾圖案。一般以白布做底白,然後紋上紅、黃、緑和黑色做垂直綫,把黎錦重表現、重創造、追求情韻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不僅僅是追求形的酷似。它的色調跳躍,對比鮮明,綫條清楚。人們在欣賞和使用它的同時,自然會産生美的聯想。竜紋在歷史上稱之為“夏以竜為圖騰,禹受禪基時,蟠竜迅速從藏身之地飛出來。夏王朝在旗上畫着兩竜相交的紋樣”。在黎錦雙面綉上的竜紋,據考證有二種類型:一是爬行竜,一般作橫嚮平直。竜頭嚮前,身軀作爬行狀,額頂有角,軀下有足,圖案多以直綫為主,弧綫為輔,接近幾何圖案,紋樣簡練。二是蛟竜紋樣,其結構較為復雜,呈騰飛狀,頭上雙角,與雲紋結合同時出現。黎族人民把竜當作高貴、華麗、吉祥、幸福和美好的象徵,在個別支係中把竜當作圖騰崇拜。在黎族民間傳頌着的竜,不僅能呼風喚雨,而且善良、勇敢,熱愛人間生活。有個民間傳說:有一年出現罕見的大旱,大地幹裂,是竜幫助黎民呼風喚雨種下山蘭並獲豐收。
歷屆名人
  王國興(1894~1975)
  原名王興。海南白沙(今瓊中)人。祖先曾被清朝委任為黎峒的“總管”。到他這一代,家庭經濟衰敗,曾以挑夫為業謀生。1943年8月前任白沙縣紅毛鄉鄉長。 為了反抗國民黨的殘酷剝削統治,他聯合王玉錦等人發動和領導了“白沙起義”,任起義總指揮。8月份的起義受挫後主動尋找並接受共産黨的領導。1944年任白(沙)、保(亭)、樂(東)人民解放團團長。1945年任白沙縣抗日民主政府副縣長。1949年應黨中央邀請參加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1952年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區第一主席(州長)。195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後歷任中共海南黎苗族自治州委副書記,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第一、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南民族事委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協委員,海南軍政委員會委員,海南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5年1月7日在海口逝世。
  陳理文(1928-1986)
  1928年出生於保亭縣保南鄉什小村(現南茂農場第二作業區紅二小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其二叔父和三叔父都是中國共産黨的地下工作者。陳理文從小就受到兩位長輩革命思想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紮下了熱愛祖國、憎恨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思想根基,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樹立起為國為民的崇高革命情操。在戰爭年代,陳理文歷任戰士、機關槍手、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等職務,戰鬥中四次負傷,立過四次大功,經受了戰爭的嚴峻考驗。1950年5月,海南島全面解放,在慶功會上,陳理文被授予“海南特等功臣”光榮稱號,並光榮出席了在首都召開的全國戰鬥英雄代表大會,被授予“全國戰鬥英雄”稱號,是海南唯一榮獲此稱號的戰士。作為戰鬥英雄,他榮幸地受到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毛澤東主席還贈給他一架望遠鏡,鼓勵他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再立大功、再立新功。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陳理文同志始終保持旺盛的革命鬥志,對黨忠心耿耿,對社會主義事業滿懷信心。解放後,他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所屬部隊的副連長、教導大隊副中隊長,保亭人民政府縣長,中共保亭縣委副書記、自治州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州革命委員會委員、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共州委委員,中共崖縣委副書記、州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州農機辦公室、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州委政法委員會副主任兼州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政法委員會主任、州黨委常委、州政協主席、廣東省第五次黨代會代表、廣東省第四屆政協委員會常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務。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工作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把全部精力獻給了海南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受到了黎、苗、回、漢等各族人民的信任、尊敬和愛戴。陳理文同志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為人正直、廉潔奉公,不謀私利、謙虛謹慎、團结同志、聯繫群衆、平易近人、生活樸素。他堅持真理、愛憎分明、嫉惡如仇。1985年12月3日,陳理文身患癌癥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他仍然堅持讀書看報,認真學習有關文件。關心國傢大事,熱衷於本職工作。他對疾病始終保持着頑強的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1986年4月17日上午7時40分,陳理文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自治州人民醫院(現海南第二醫院)逝世,終年58歲。1986年4月17日 陳理文同志追悼大會在通什人民廣場舉行。追悼會由中共自治州州委副書記楊文貴主持,中共自治州州委書記楊洪緻追悼詞,悼詞說:“陳理文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高度評價了陳理文同志光輝燦爛的一生。
  王越豐(1930-1999)
  海南省瓊中縣人,1930年9月出生,1948年4月參加工作,1951年2月參加中國共産黨,歷任瓊中縣南平區宣傳隊員,瓊崖黎族苗族自治區幹部學校學員、幹部工作隊隊員、副隊長,白沙區毛棧中心小學團支書、三區區公所文書,中共白沙縣委委員、縣委辦幹事、工交部副部長、部長,白沙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中共東方縣委委員、工交部部長,中共白沙縣委常委、白沙縣革委會生産組副組長、革委會副主任,中共白沙縣委書記、中共海南區黨委常委、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州州長,海南區黨委副書記、區政府負責人,海南建省籌備組成員、省工委常委、省政府負責人,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副省長,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是第五、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委員。 1999年7月25日22時50分,人民公僕王越豐同志與世長辭,享年69歲。
  王學萍
  王學萍,男,1938年4月生,海南瓊中人,暨南大學經濟係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中共黨員,大學學歷。現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53年9月任共青團廣東省白沙縣委組織部幹事、學校工作部副部長。1958年8月先在暨南大學工農預科班學習、任團支部書記,後在經濟係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任係團總支副書記。1964年8月為廣東省委組織部“四清”工作隊隊員。 1966年11月任共青團廣東省白沙縣委負責人,白沙縣革委會政工組幹事、宣傳辦公室副主任。1972年10月任共青團廣東省白沙縣委書記。1975年8月後任中共廣東省白沙縣委常委兼共青團廣東省白沙縣委書記,共青團海南自治州委書記。1981年4月後任中共廣東省瓊中縣委副書記、代理書記。1983年7月任中共廣東省海南自治州委副書記、廣東省海南自治州州長,三亞市籌備組負責人。1988年4月任海南省監察廳廳長。1991年4月任海南省副省長。1993年4月後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政法委員會書記,海南省副省長。1998年2月任海南省副省長。1998年4月任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十四屆二中全會替補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共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朱明國
  1957年5月出生,海南五指山保國鄉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高級政工師,中共黨員。1974年8月參加工作,在海南保亭縣保城公社毛招小學教書。1975年4月成為海南保亭縣保城公社路教工作隊員。1975年11月任海南保亭縣暢好公社保國大隊黨支部書記、革委會主任。1980年任暢好公社黨委副書記、書記。1982年在中山大學法律係就讀。1984年任海南自治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州直機關黨委書記。1985年是中央黨校研究生班學員。1988年任海南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兼省企事業工委副書記。1993年任海南省文昌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書記、副縣長、代縣長、縣長。1995年任海南省文昌市委書記、市長、市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1998年任中共海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中共十五大代表。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王文華
  1944年農歷3月出生在海南保亭縣什玲鄉介村。1957年8月中旬考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三弦專業。此間,進修星海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結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聲部音樂係碩士學位進修班。1959年開始文藝創作,歌麯:《歡迎您到五指山》、《五指山茶為什麽這樣香》、《黎傢心中的歌》、《黎傢熱愛共産黨》、《海南島我可愛的家乡》等多首;舞蹈麯:《打柴舞》、《趕海的人》;為電視劇《椰島土風—―海南民歌篇》譜寫引子音樂,聘為民俗顧問,論文《黎族民間音樂概述》、《黎族竹管樂器—―唎咧、洞簫、水簫係列》;曾任《中國歌謠集成•海南捲》編委、音樂編輯,1997年獲藝術學科國傢重點研究項目並集成志書二等奬;編著出版《黎族民歌、器樂麯選》(三人合作)、黎族民間敘事歌謠《甘工鳥》、《黎族音樂史》、《通什歌謠集》等書。係世界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傢協會廣東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海南省音樂傢協會理事,聘授瓊州大學中外音樂史課客座講師。1994年被評為海南省文化係統先進工作者。
  譚小燕
  譚曉燕是中國電影界一顆閃亮的明星,在海南的父老鄉親眼裏,譚曉燕是心目中的影視驕子。1978年,譚曉燕通過考試進入廣東省舞蹈學校學習。1983年,譚曉燕畢業後回到了當時的通什歌舞團當一名舞蹈演員。當時根據廣東作傢孔捷生小說《南方的岸》改編的同名電影來海南拍攝,需要一名黎族小姑娘,譚曉燕以絶對優勢入選,從此步入影壇。1986年,她拍攝了電影《珍珍的發屋》,年底,譚曉燕又進入電視連續劇《便衣警察》劇組。後來隨着《便衣警察》在中央電視臺的播出,譚曉燕的名字也為國內許多觀衆所熟知。這時她接連主演了《輪回》、《南行記》、《過年》、《淚灑臺北》以及《冼夫人》等影視劇,名氣在國內外都非常響亮。但在1993年拍完電影《淚灑臺北》之後,譚曉燕出國了,1999年回國,回國後在著名歷史題材電視劇導演陳傢林執導的《法門寺猜想》中擔任女主角;2000年,譚曉燕又在描寫植物學家蔡希陶生活的主旋律題材電視劇《大地之子》中出任女主角,直到2002年,譚曉燕纔在自己公司參與運作的電影《紫色的夢》中出演女主角,續上了從《淚灑臺北》之後9年之間沒有主演電影的歷史“斷檔期”。目前,她正在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閱歷與文化素養,她計劃在未來的時間裏,將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曾經讓她發出光輝的演藝事業上,她計劃多尋求機會,多飾演角色,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她都將在那片藝術的天空裏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
英文解釋
  1. n.:  Wuzhishan City
近義詞
五指山
相關詞
行政區劃地理鄉村海南
包含詞
五指山市檔案館縣島嶼五指山市五指山市中醫院
已更名為五指山市五指山市衝山醫院五指山市衛生防疫站
分類詳情
張開衝山鎮張開南聖鎮張開番陽鎮張開暢好鄉張開毛道鄉
張開水滿鄉張開毛陽鎮張開國營暢好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