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山東 >濰坊 > 濰城區
顯示地圖
目錄
行政區劃代碼
  370702
基本概況
  濰城區即古濰縣城,位於山東半島中部,是“世界風箏都”—濰坊的中心區,1984年地改市時,由小濰坊市改設為濰城區。1994年又以市中心白浪河為界,進行了區劃調整。東與奎文區、坊子區為鄰,西北與壽光市、西南與昌樂縣毗連,北與寒亭區接壤全區總面積272平方公裏,人口36.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2.5萬人,轄6個街道辦事處和2個管理區。(郵編:261021。代碼:370702。區號:0536。拼音:Weicheng Qu。)
行政區劃
  濰城區轄6個街道: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望留街道、於河街道。
歷史沿革
  因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置濰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稱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3年10月撤市設濰城區
  夏為三壽古國。西漢為平壽縣地,屬北海郡,東漢屬北海國。北齊廢平壽,並入下密縣,縣治由境外遷來原平壽縣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於下密縣置濰州。大業二年(606年) 州廢,改下密縣為北海縣,屬北海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復於北海縣置濰州,八年州廢,北海縣屬青州。北宋建隆三年(962年)於北海縣建北海軍,乾德三年(965年) 仍為北海縣,為濰州治。金、元均為濰州治。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州,改稱濰縣,為濰縣治,屬萊州府。清末屬登萊青膠道萊州府。
  1913年屬膠東道。1925年屬萊膠道。1928年廢道製,直隸於省。1929年至1931年將清末濰縣的16個區劃為10個區,今濰城區為第一、二、三區大部和第十區一部。1938年濰縣屬山東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2年12月,中共將濰縣北部第四、五兩區與壽光縣第九、十兩區合併建立壽濰縣(1943年9月始建壽濰縣抗日民主政府)後,濰縣其餘八個區改為濰南縣(未建縣政府),今濰城區為濰南縣一部分。1945年10月,濰南縣政府成立,屬膠東行政區西海專區。1948年4月濰縣城解放,於濰城、坊子及二者之間的毗連地區設立濰坊特別市,直隸於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局時駐益都縣)。同年7月昌濰專區成立,濰縣屬之。1949年6月3日濰坊特別市改名濰坊市,直轄於山東省。
  1950年5月撤銷濰坊市,並入濰縣。同年11月恢復原濰坊市,屬昌濰專區。1958年12月撤銷濰縣,並入濰坊市,隸屬不變。1961年10月復置濰縣。1967年昌濰專區改為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為濰坊地區,濰坊市與濰縣均屬之。
  1983年8月撤銷濰坊地區,設置地級濰坊市;同時撤銷濰縣,並入濰坊市。同年10月,將原濰坊市和原濰縣轄區劃為三個區,其中將原濰坊市的城關、東關、南關三個辦事處,東郊、西郊、二十裏堡、紅星四處人民公社和原濰縣的望留、符山、杏埠、於河四處公社劃為濰城區
  1992年7月2日,撤銷大虞鄉、梨園鄉、於河鄉、分別設立大虞鎮、梨園鎮、於河鎮;撤銷河西鄉,設立北關鎮。
  1993年9月9日,撤銷軍埠口鄉,設立軍埠口鎮;撤銷杏埠鄉,設立杏埠鎮。
  1994年6月21日,撤銷濰城區大虞鎮、梨園鎮、廿裏堡鎮、北關鎮,分別以原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大虞、梨園、廿裏堡、北關4個街道辦事處(註:前3個街道屬於新設立的奎文區)。
  1994年5月23日,將濰城區白浪河以東的東關、東園、院校、新城4個街道辦事處,大虞、二十裏堡、梨園3個鎮和軍埠口鎮的劉傢沙窩、李傢沙窩、南傢、郭傢、呂傢、高傢澗頭院、武傢澗頭院7個村劃歸新設立的奎文區。
  濰城區位於濰坊市中部,膠濟鐵路兩側。東隔白浪河與奎文區、坊子區為鄰, 西北與壽光市、西南與昌樂縣毗連,北與寒亭區接壤。面積319平方公裏。人口37萬。 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辦事處,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鎮。(年份不詳)
  2000年,濰城區轄城關、南關、西關、北宮4個街道、大柳樹、望留、符山、軍埠口、於河、杏埠6個鎮。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383189人,各鄉鎮人口: 城關街道 48008 北關街道 55662 南關街道 61895 西關街道 66020 於河鎮 28077 望留鎮 27255 符山鎮 24692 杏埠鎮 28952 軍埠口鎮 21572 大柳樹鎮 21056
  2001年,濰城區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30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9萬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區總面積289.5平方千米。轄4個街道、4個鎮,230個行政村,56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1萬人。
  2003年,全區總面積272.3平方千米。轄4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212個行政村,55個居委會。年底全區總人口36.8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5萬人。
  2006年,濰城區轄4個街道、4個鎮:城關街道、南關街道、西關街道、北關街道、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
  2007年,撤銷軍埠口鎮、符山鎮、於河鎮、望留鎮,設立望留街道、於河街道。望留街道由原原軍埠口鎮轄區、原符山鎮的28個村、原望留鎮轄區(2個村除外)組成,於河街道由原於河鎮轄區、原符山鎮的15個村組成。同時,將原望留鎮的2個村劃歸南關街道,將西關街道的友愛社區劃歸北關街道。
經濟發展
  農業:走上高産優質高效之路。緊緊圍繞發展市場農業、特色農業、本着“因地製宜,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進一步穩定發展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糧油、林果、蔬菜、畜禽、花卉、花生等6大優勢産業和産品,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綜合效益有了較大提高。全區實現糧食總産1.32億公斤,果品974.6萬公斤,蔬菜5393萬公斤,肉蛋奶1660萬公斤。農業增加值達到2.05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29.95億元。
  企業:改革力度加大,工業速度、規模、效益同步增長。全區有35傢企業完成股份製改革,30%的區直工業企業進行了股份製改造。圍繞發展規模經濟,組建了巨力、造鎖、耶莉婭等5傢企業集團,其中省級企業集團2個,國傢級企業集團1個。巨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造鎖集團公司、動力機廠等8傢區屬重點企業,東北關、於傢、顔傢、莊頭等20個工業重點村和耶莉婭集團、金竜鋼砂集團、維城鋼管廠等20個重點鄉鎮工業企業的規模優勢逐步確立,骨幹帶動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全區新上技改項目82個,完成投入1.73億元。開發新産品47種,有31種填補省以上空白。鎮及鎮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36億元,實現利稅7518萬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05.6,比上年增加16.3個百分點。
  第三産業:逐步形成大發展框架,外嚮型經濟取得新進展。圍繞建設半島商貿城,不斷拓寬市場經濟領域和服務範圍。全區共規劃18個投資過百萬元的重點三産項目,完成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3.19萬平方米。配套完善城鄉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型商貿帶,各類市場發展到37處,集貿市場成交額達7.02億元。全區第三産業增加值達4.12億元,占國民生産總值的3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5億元。全區個體私營業戶達到1.5萬戶,從業人員2.9萬人,私營企業發展到350傢。1994年批準利用外資項目23個,開業投産“三資”企業12傢。外貿出口商品收購值完成1.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出口産品達11大類50個品種。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勞務輸出、境外辦企業等都有一定發展。
  城鄉建設:城鄉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區城鄉基本建設投資3億元。其中城區竣工項目15個、面積6.2萬平方米。城市綜合開發投資1.13億元,住宅竣工面積16.2萬平方米,2553戶居民遷進新居,1994年是濰城區歷史上回遷居民最多的一年。新建、翻建了豐産路等三條街巷道路。配合市政府完成了東風街拆遷拓寬工作,完成濰臨路(濰城段)和機場南路路基建設。於河鎮被列為市重點小城鎮建設範圍,已完成建設規劃論證。
旅遊資源
  濰城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擁有“一山”(浮煙山)、“一河”(白浪河)、“一街”(鬍傢牌坊街)、“三館”(陳介祺故居陳列館、郭味渠故居陳列館、鄭板橋紀念館)等衆多歷史文化旅遊資源。浮煙山的自然風光、衆多的歷史遺跡以及新建、復建的國際風箏放飛場、塔園、朝陽觀、修貞觀、麓臺書院、鳶都湖、森林公園等景點,構築起了濰城區的大旅遊框架。
特色特産
  仿古青銅器
  濰坊仿古青銅器始於清代。最早采用撥蠟翻砂法,仿製者是金石學家陳介祺與城南大胥傢農民胥倫。仿古銅産品主要有各種爵、鼎、卣、爐、佛像、禽獸、人物等。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仿古銅的研製,建立了專門的車間,産品有馬踏飛燕、長信宮燈和內鑄有銘文497字的毛公鼎等,使古代珍貴文物再現於世。 仿古銅製品觀音菩薩、笑面臥佛像,小巧精緻,暢銷日本和東南亞諸國。1979年試製成功浮雕古銅器與紅木漆器相結合的屏風、挂屏,開闢了新的應用途徑。四扇博古挂屏在山東省工藝美術展覽會上獲設計創新一等奬。
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區取得科技成果16項,其中6項達到省以上先進水平。申請專利42項,實施率達50%。開發高新技術新産品20種,被國傢科委授予“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積極實施“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順利通過省政府的達標驗收,成為全國首批跨入“兩基”(縣市)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均達99%以上。校捨建設邁出了新步伐,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有5處校改工程全面鋪開,投入資金402萬元,建築面積14160平方米,竣工面積4947平方米。計劃生育工作成效突出,計劃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分別為100%、99%和99.8%。衛生工作,全面落實初保規劃,區、鎮、村三級醫療保健網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被評為省級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區。
歷史名人
  陳介祺(1813——1884),字壽卿,號箐齋,金石傢,濰城區人。清吏部尚書陳官俊之子。他自幼勤奮好學,聰穎強記。請少年時隨父在京求學,19歲即“以詩文名天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舉人, 1845年中進士。此後10年間,一直供職翰林院。
  陳介祺——七言行書聯
  王之翰(1819——1884),字次屏,號湘筠,清末教育傢、書法傢,濰城區人。1814年(道光二十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等職。鹹豐初,連遭親喪,傢居不求仕進,教授生徒多年。1864年(同治三年),典試河南;1867、1870看任順天鄉試同考官。1876年典試廣東,所取多知名人士。在史館10餘年,因他學識淵博,熟悉典章制度,後輩皆奉為楷模。
  他為人厚重緘默,不務虛名,胸懷磊落,人皆敬仰。後主講順德竜岡書院、廣平清輝書院、濟南濼源書院,皆負盛名,造就人才頗多!他工詩詞、精書法、小楷尤妙,筆法類磚塔銘,嚮無苟筆,對後節深有影響。所作《九九消寒歌》反映農傢生活,富有田園詩風味,曾在濰縣民間廣為流傳。1884年(光緒十年)鼕,卒於濟南濼源書院,同裏門人私謚“文敏先生”。
  曹鴻勳(1846.2.3——1910.9.9) 字仲銘,又字竹銘,號蘭生,清光緒丙子狀元。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新巷子人。
  他出身於貧寒家庭。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刻苦讀書。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貢,朝考一等一名,派往刑部任七品京官。1876年(光緒二年)中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
  1879年(光緒五年)任湖南副考官,兩年後改任視學。任職期間,為改善湖南邊區的文化狀況,開辦省書院,選送優秀學員入院深造,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使邊區學風大變。1887年(光緒十三年) ,到上書房教載潤(惠端親王綿愉之孫,奕詳子,襲貝勒。光緒弟兄)讀書。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任雲南永昌知府。永昌地處雲南邊區,多種民族雜居,難以治理。他到任後,對每起巨案都反復調查,掌握案情,依法處理,百姓稱贊他執法嚴明,判案公正。同時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計為其排憂解難,深受人民愛戴,上官賞識。不久,調任雲南知府。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升任雲南按察使。雲南上告巨案,往往連年積壓,他到任月餘就斷結巨案10餘起,因此更為上官所器重,兩年後升任貴州布政使,不久,命暫任貴州巡撫。時廣西南丹遊匪作亂,他奉命圍剿,南丹得以平定。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正月,調任湖南布政使,同月,升任陝西巡撫。
  他擅長書法,首都故宮、頤和園、東華門、西華門、大柵欄等處都有他的墨跡。家乡有《重修玉清宮碑》(俗稱四面碑)、《十笏園記》等石刻傳世。
  王壽彭(1875.4——1929.7) 字次籛,清末狀元,山東大學創始人,濰縣(今濰城區)西南關人。 他出身於城市貧民家庭。幼年在家乡讀書,後應科舉考試,在縣、府試中名列案首。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鄉試中舉人。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連捷進士第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入“進士館”學習法政。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他隨載澤、端方五大臣被派赴日本考察政治、實業、教育等,回國後寫了《考察錄》一書。1910年(宣統二年),出任湖北省提學使,曾創辦“兩湖優級師範學堂”,為兩湖培養了一批教育人才。他在兼署藩篆期間,創立預算制度,並製定學款獨立章程,使辦學經費專款專用,為全國之首創。
  王壽彭的書法
  辛亥革命後,他回到北京。民國初年,任山東都督府和巡按使署秘書。1916年後任北京總統府秘書多年。1925年任山東省教育廳長。次年改組山東省立農、工、礦、醫、法、商六個專門學校為省立山東大學,又增設文科,他兼任校長。王壽彭雖接受過一些維新思想,但始終不忘他是封建狀元的本分,主張尊孔讀經,所聘經史學教師,多是科甲出身的翰林、舉人,因而遭到校內師生的強烈責難,他不得不於1927年6月“拂袖而去”,寄居京津。病逝於天津。
  他工書法,時人以得其片紙衹字為榮。當年“山東大學”的校牌即其所書。在家乡留有不少墨跡以楹聯、匾額、題扇居多。曾為西南關五道堂“仙師廟”題名並書“仁術博施能濟衆,虔誠祈禱自蒙庥”。今濰坊市博物館存一刻石,即清末進士陳恆慶為曹鴻勳臨《九成宮醴泉銘》作跋文,由王壽彭所書。他的著作除《考察錄》外,還有《靖盦詩文稿》。
  宋伯行(1892——1928),名孟宣,以字行,早期中共黨員,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濰城區人。
  1915年畢業於山東省立模範染織講習所,被招聘到濟南民生工廠當技師。1923年在濟南加入共産黨。
  1923年“二七”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宋伯行在濟南鐵路工人中積極開展後援工作。1925年“五卅”運動中,他深入工廠演講宣傳,組織募捐。6月25日,濟南魯豐紗廠成立工會、工人俱樂部和工人夜校,他兼任夜校教員,經常給工人講解革命形勢,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組織發動了魯豐紗廠的罷工鬥爭並取得重大勝利。
  1925年夏,王盡美病逝前後,他接任中共濟南地方執委負責人。同年鼕,被選為委員。這期間他曾帶領津浦鐵路大廠和魯豐紗廠工人黨員,破壞北洋軍閥的軍用列車和軍火生産,以配合國民革命軍北伐。
  1926年10月,宋伯行受黨的委托組建了中共益都縣地方執行委員會,並任書記。翌年4月,成立了中共青州地方執行委員會,他任書記。1927年夏,中共山東省委在益都縣聖水村召開青州地區黨團工作會議,他參與領導了這次會議,與會同志初步認識了統一戰綫中堅持無産階級領導權的重要性。
  1928年2月的一個黃昏,他獲悉地委組織部長杜華梓叛變投敵,當機立斷召開緊急會議,决定全部疏散。會後他立即去濟南嚮省委匯報,4月17日在濟南被張宗昌軍閥當局逮捕。
  他被捕後,慘遭嚴刑審訊,終未泄漏黨的機密。1928年4月27日,宋伯行被殺害於濟南緯八路刑場。行刑前,他嚮敵人索取紙筆,揮筆疾書,簡述自己參加共産黨,為革命而戰,為革命而死的壯舉,英勇就義。時年36歲。
  丁錫田(1893——1941),字卓幹,號稼民,當地著名文人,濰城區人。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出生於本地大地主家庭,“十笏園”即他傢園林。童年在傢塾讀書。少年時愛讀史書。並致力於古文和輿地學的研討。21歲入丁氏第一高等小學校,23歲畢業後留校任歷史教員,後任丁氏第二小學校長,兼教兩校歷史,曾參加中華教育改進社,並於1924年赴南京出席該社年會,也是禹貢學會會員,與史地學家交往甚密。
  他編印《鄉土地理教科書》及《濰縣歷史譚》分贈學生作為史地補充教材,他還經常為學生輔導補課,凡貧苦兒童免費入學或資助書籍費用;對有志深造而無力升學者,總是慨然相助。他從師韓善甫讀書多年,深得善甫先生啓發指教。1921年又受業於陳鶴儕。
  陳鶴儕擬輯《海岱文徵》,著有《伏乘》5捲,其中《j匕徵記》1捲,即由丁錫田代輯,他博覽古籍,對鄉邦文獻及山東學者著作廣為搜輯,已刊印成書的有《濰縣文獻叢刊》3捲、《小書巢》2集,以及《十笏園叢刊》、《習盒叢刊》、《韓理堂先生年譜》、《後漢郡國令長考補》(納入開明書店出版的《二十五史補編》)還有個人著作《稼民雜著》、《嶗山記遊》、《赴燕記遊》等。
  他酷愛地方史志,廣泛搜求地方志書,以收購、互換、抄錄等方式,將山東各縣志全部搜集齊全。如明萬歷本《濰縣志》便是托人從北京圖書館花費較長時間抄錄的。1931年濰縣成立縣志局,聘他為采訪主任。民國本《濰縣志稿》中的“氏族志”、“職官志”、“職官表”等,即他將平日所輯加以補充整理而成。
  1935年辭去校長職務,1937年隨侍繼母寓居北京,以全部精力整理文獻資料。1941年在北京病逝,終年49歲。丁錫田藏書甚多,分存於北京及濰坊,全國解放後,其子女丁偉志、丁志萱、丁志簑將全部藏書捐獻給國傢。
  裴昌會(1896.10.23——1992.3.23),字同野,民革中央名譽副主席、著名愛國起義將領,濰城區城裏人。
  他出生於較富裕的工商業者家庭,先後在濰縣繼志高等小學、高密縣膠萊中學、濰縣縣立中學讀書。這期間萌發了強烈的愛國思想,加入同盟會。中學畢業後,抱着實業救國的理想考入北平民國大學商預科,又投筆從戒,先後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六期畢業。先分配到孫傳芳部,不久轉入國民黨部隊,從低級軍管逐級遞升。1927年後,歷任第四師參謀長、四十七師團長、旅長、副師長、師長,1937年起任第九軍副軍長、軍長,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戰區副長官、西安“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五、第七兵團中將司令官。
  八年抗戰期間,轉戰在華北;華中抗日戰場,與八路軍協同抗擊日軍。其元配夫人及三兒子、侄子等均遭日軍殺害,他表現了一個高級將領以國傢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熱忱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抗戰勝利後,被蔣介石推嚮內戰深淵。解放戰爭期間,他的部隊敗退到寶雞後,目睹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在中國共産黨的感召下,同國民黨政府公開决裂,他不顧個人得失,毅然於1949年12月23日在四川德陽率部起義。
  解放後,他歷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川北行署副主任兼工業廳廳長、西南紡織管理局局長、重慶市副市長,第五屆、六屆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歷屆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先後擔任民革中央委員、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會主任委員、名譽主任委員和重慶市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1954年,曾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一級解放勳章”。他是一至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他參政議政,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協助黨和政府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
  1989年8月,他在93歲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産黨,實現他多年的夙願。1992年3月23日在重慶逝世,終年96歲。
  郭味蕖(1906——1971),名忻,號字行,著名國畫藝術傢,濰城區郭宅街人。早年在上海藝術專科學西畫,畢業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從事國畫研究。建國後,先後在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徐悲鴻紀念館從事理論研究。1959年後調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花鳥科主任,加入中國美術傢協會。
  他創造了花鳥與山水、白貓與點染、工筆與寫意、重彩與潑墨相結合的表現方法,曾多次在國內外舉辦畫展。曾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畫大幅紅梅屏風畫。為中央廳、廣西廳及其他單位畫大幅花鳥畫。
  郭味蕖的作品
  1962年,他畫社鵑花、野竹、郭沫若為之題四言古詩,合作《杜鵑野竹圖》,贈與日本友好人士中島健藏,並在日本報紙上發表,受到日本文藝界好評,盛贊此作為“二郭墨寶”。
  他精於竹梅,亦能山水,對金石、考古、鑒賞、書法和文學亦有研究。代表作品有《大好春光》、《河山似錦》、《春雷》、《潺潺》等,著有《宋元明畫傢年表》、《中國版畫史略》、《寫意花鳥畫創作技法十六講》等。另出版有《郭味蕖畫選》等。
英文解釋
  1. n.:  Weicheng District
近義詞
濰城
包含詞
濰城區譚濰城區八濰城區清
濰城區清風濰城區八大碗濰坊市濰城區電化教育中心
濰坊市濰城區十笏園服裝廠濰坊市濰城區第一中心醫院濰坊市濰城區婦幼保健站
濰坊市濰城區康復醫院濰坊市濰城區衛生防疫站濰坊市濰城區德惠賓館
濰坊市濰城區育纔成人進修輔導網絡中心
分類詳情
張開南關街道張開西關街道張開城關街道張開北關街道張開於河鎮
張開軍埠口鎮張開望留鎮張開符山鎮望留街道於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