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思明區 [顯示全部] : 中國 >福建 >廈門 >廈門市區 > 廈門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的綜合性大學
  中國的綜合性大學。校址在廈門。創建於1921年。設有經濟學院、藝術教育學院、海外函授學院、研究生院等,以及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歷史、人類學、會計、哲學、音樂、美術等係。
No. 2
  廈門大學投訴電話廈門市旅遊投訴電話:0592-5318985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建於1924年,依山傍海,一邊是南普陀寺,一邊是海濱與鬍裏山炮臺。校園風情十分優美,有芙蓉湖、情人𠔌水庫等景點,氣氛靜謐而浪漫,故有“談情說愛在廈大”之說。廈門大學的舊建築多為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墻、琉璃頂,極富特色,被喻為“穿西裝,戴鬥笠”(比喻中西建築風格結合),尤其是建南大禮堂和上弦場,相當宏偉。學生和僧人的學習及生活場景構成了廈大校園及其附近區域獨特的世景圖,這種景象在別處是看不到。交通:1路、15路、18路、20路、29路、45路均可到達。
學校名稱 School Name
  英文名稱:Xiamen University ,縮寫XMU
  拉丁文名稱:UNIVERSITAS AMOIENSIS
  中文名稱:廈門大學,簡稱廈大
成立時間 Founded
  1921年4月6日
學校性質 School Nature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中國唯一地處廈門大學建南大禮堂經濟特區的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副部級)。
學校地址 School Address
  廈門大學本部在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郵政編碼:361005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在福建省招商局漳州開發區(福建省漳州市竜海市港尾鎮)。郵政編碼:363105
  廈門大學海韻校區在福建省曾厝安西邊社,廈大數學科學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遷入新校區,這裏將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國傢軟件教育基地,並與廈門軟件園相互配套,形成教學、科研、産業一體化。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正在建設中,翔安校區占地3645畝,比占地2188畝的校本部、2568畝的廈大漳州校區都大。廈大為翔安校區設定的定位是:發展醫學、生命科學與技術等應用學科為主。
歷史變遷 Historical Changes
  1921年:陳嘉庚先生創辦廈門大學
  1926年:開始研究生教育。
  1937年:改為國立廈門大學
  1952年:成為文理綜合性大學。
  1963年:被確定為國傢重點大學。
  1986年:試辦研究生院。
  1995年:列入國傢“ 211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1996年:教育部首批批準廈大建立研究生院。
  2001年:列入國傢“ 985 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4年:確定為中國副部級的高校。
  2005年:以全優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
  全國院係調整
  1952年全國院係大調整,廈門大學損失嚴重,但也為全國高教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山東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海洋係師生轉入山大組建山東大學海洋係。
  中國海洋大學
  山大1958年遷往濟南時將海洋係留在了青島,後發展成為青島海洋大學,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
  浙江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的電機、土木、機械三個係各一部分並入浙大。
  東南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工學院的機械和電機兩係以及南京大學、金陵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的部分院係組建成南京工學院,即後來的東南大學。
  河海大學
  1952年,南京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等高校水利專業合併,在南京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即現在的河海大學。
  南京大學
  1952年,廈門大學俄語專業合併到南京大學外文係,俄語專業的學生也轉到該校外文係學習。
  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951年5月,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三校的航空係並入清華,設立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上述三校的航空係本非直接參與組建北航(北航於1952年成立)。
  上海財經大學
  1953年的全國院係調整,廈門大學企業管理係被調整到上海財經學院,即上海財經大學。
  同濟大學
  1952年,廈大的土木建築並入同濟大學。
  內蒙古大學
  1957年,以北大,南大,山大,廈大,中山大學,五校為主,國內十餘所著名高校(包括清華、南開等)共同創建了內蒙古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80 年前是一傢。1924年6月,廈門大學三百餘位教師和學生鬧-學-潮離校到了上海,在原來廈門大學教授歐元懷、王毓祥、傅式說等人的幫助下成立“大廈大學籌備處”。“大廈”即“廈大”之顛倒,後來取“光大華夏”之意改名大夏大學。解放後經院校合併,發展為今天的華東師大。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運學院(1994年更名大連海事大學)是在50年代高校院係調整中由東北航海學院、上海航務學院、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合併而成,而福建航海專科學校即為從廈門大學分出的航務專科。
  福州大學
  1960 年,為籌辦福州大學與物質結構研究所,盧嘉錫院士赴榕任職(化學一所也隨之遷往福州),化學係的一批優秀教師也來到福大。廈門大學物理係也調出林星等數十名教師組建福州大學物理係。廈大的電子物理組技術物理一組,電子物理組及其電子管試製車間(相當於廈大物理係的2/3)也同時轉入福州大學物理係。此外,數學係的計算數學、應用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相當於廈大數學係的3/4)也遷到了福大。為了創立福州大學,廈大分出了一半的理科,而不是大傢一直認為的一半的工科,廈大工科早在50年代就已分到其他高校了。
  內遷長汀
  1937年12月-1945年7月,廈大內遷長汀辦學。
  1940年陳嘉庚與廈大師生在長汀陳嘉庚創建的私立廈門大學於1937年7月1日正式被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改名為國立廈門大學。7月6日,教育部任命清華教授薩本棟博士為廈大校長。緊接着,抗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3日,廈大生物大樓被摧毀,於是遷校的計劃被提上議程。9月4日,廈大藉閩西職業學校為臨時辦公處繼續辦公,並在鼓浪嶼藉得英華中學和毓德女校的部分校捨,但鼓浪嶼還是處於戰火嚴重威脅下,所以薩校長多方考慮,與省主席陳儀商定將廈大遷往與江西省交界的山城長汀。薩校長委派教務長兼文學院院長、語言學家周辨明博士去福建內地選址。周博士的父親周之德牧師(福建惠安人)自1892年始即在長汀傳播基督教,遂選定長汀為廈大內遷的校址。省政府撥給的遷校經費衹有5000元。
  廈門大學於1937年12月20日停課,準備遷移。師生從24日起分批出發,至1938年1月12日,人員安全抵達。校本部和大禮堂設在縣城的文廟。1938年遷汀後,共計學生239名,教職員8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講師8人 ,助教14人。當時廈大規模甚小,是國立大學中得到中央政府遷校經費最少的,但薩校長實行質重於量的辦學方針,取得了優異的辦學成績。當時廈大極其重視師資質量和國際交流,1941年廈大51名教授中,有47名來自清華大學。美國地質地理專傢葛德石稱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個大學。教育部於1940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專科以上學校學業競試,廈門大學以最少經費取得最好成績,獲得團體第一名 ,第二屆競試蟬聯第一。在1943年的本省專科以上學校學生辯論會和聯合國論文競賽中,也獲得了第一名。
  廈大在薩本棟校長帶領下,在抗戰艱苦時期取得了極大發展。剛來到長汀的時候,學校衹有3院8係,分別是文學院、商學院、理學院,學生為284名,教師83名。 到1940年,學校發展為4學院13係,學生發展到600餘人。到1944年,全校發展為4學院15係,在校學生已有800餘人。1945年抗戰勝利時,全校發展為4院15係,教授、副教授94 人,學生達到1044人。內遷長汀這段歷史,使廈大贏得了“南方之強”的聲譽,也反映了廈大和清華的深厚淵源。
學校簡介 School Profile
  廈門大學校史館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辦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的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
  88年來,學校秉承“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積纍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師資力量雄厚、居國內一流、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建校迄今,已先後為國傢培養了15萬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
  學校設有研究生院和22個學院(含60個係)和10個研究院,擁有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34個專業可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219個專業可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82個專業可招收本科生;擁有5個一級學科和9個二級學科的國傢級重點學科(涵蓋38個二級國傢重點學科),15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國傢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擁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有專任教師2383人。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1322人,占全職教師總數的 55%(下同);擁有博士學位的1349人,占56.6%;45歲以下青年教師為1797人,占75.4%。學校共有兩院院士21人(其中雙聘院士12人),國傢“973”、國傢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4人,經推薦入圍中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6人,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0人,列入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2人,列入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66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7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2人、講座教授9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奬獲得者5人;有3個國傢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現有在校生37000多人,其中本科生20466人,碩士生14227人(其中專業碩士5066人),博士生2352人,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2000餘人,本研比為1.2:1;獲第四、五屆國傢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奬5項、二等奬12項,名列全國高校前茅;23門課程入選全國“精品課程”。2005年年底,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以“優秀”的成績通過教育部評估。廈大畢業生是最受社會歡迎的群體之一,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
  學校設有140多個研究機構,其中國傢重點實驗室2個,國傢工程實驗室1個,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重點科研機構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技術中心2個,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福建省重點實驗室、中心6個,福建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文科基地20個,廈門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廈門大學國傢大學科技園是福建省內唯一經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傢級大學科技園。近五年有6篇論文發表在《自然》和《科學》上,2項科研成果獲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廈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研究實力雄厚,南洋研究、臺灣研究、高教研究、經濟研究、會計研究等領域居國內高校前列。國傢社科基金項目立項數2007和2008年均居全國高校第八位,2007和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分別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和第三位,19項成果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
  學校已與英、美、日、法、俄等國傢和港澳臺地區的15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等共建“全球十校聯盟”的多邊國際大學合作組織。在對臺交流方面,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難以替代的人文優勢,已成為臺灣研究的重鎮和兩岸學術交流的重要高校。
  學校擁有完善的教學、科研設備和公共服務體係。目前學校占地近9000畝,其中校本部位於廈門島南端,占地2500多畝,漳州校區占地2568畝,翔安校區規劃建設用地3645畝,校捨建築總面積14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460多萬册,固定資産總值30億元,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0億元。校園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的規模、水平居全國高校前列並成為CERNET2的核心節點之一。
  廈門大學出版社成立於1985年,是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出版社。2009年該社被國傢新聞出版署評為一級出版社,也是福建省唯一的一級出版社。
  《廈門大學學報》創辦於1926年,1945年停辦,在王亞南校長籌劃下於1952年復刊,是新中國第一傢復刊的高校學報,對全國高校學報復刊起到了推動作用。根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委托陝西師大圖書館所做的高校文科學報摘轉率統計表,該刊近五年(1999-2003年)的平均摘轉率在全國近千傢文科學報中名列第一,其中2001年第二,2002年第一,2003年第二。先後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選用期刊、國傢新聞出版署評定的中國期刊方陣、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定的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首批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
  廈大的硬件設施配備情況:每個學生宿舍都配備有空調,免費校園網及寬帶網接口,每位學生都配有一臺自己的固定電話。學校食堂免費供應米飯,教學樓和圖書館提供免費純淨水,廈門大學有高爾夫球練習場。這些充分體現了學校對學生生活周到、人性化的關懷,在全國是屬於領先水平。廈大學生回報母校的傳統在全國高校中也是最突出的。廈大校園依山傍海、風光秀麗,已成為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
  目前,廈門大學正昂首闊步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邁進。
  (以上數據截至2009年3月31日)
校歌校訓 Motto anthem
  校歌
  自強!自強!學海何洋洋!誰歟操鑰必其藏?
  芙蓉湖鷺江深且長,緻吾知與無央。
  籲嗟乎!南方之強!籲嗟乎!南方之強!
  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架慈航?
  鷺江深且長,充吾愛與無疆。籲嗟乎!南方之強!籲嗟乎!南方之強!
  校訓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現任領導 The current leadership
  黨委書記: 朱之文
  校 長: 朱崇實
  黨委副書記: 陳力文 陳國鳳 辜芳昭
  紀委書記: 陳國鳳
  芙蓉湖副 校 長: 辜芳昭 孫世剛 吳世農 李建發 張 穎 鄔大光 賴虹凱
  黨委常委: 白錫能
  校長助理: 莊宗明 王巧萍 韓景義 葉世滿 李初環
歷任領導 Successive leaders
  歷任校長
  姓 名 任 職 時 間 備 註
  鄧萃英(芝園) 1920.12 ~ 1921.05 教 授
  林文慶(夢琴) 1921.06 ~ 1937.07 教 授
  薩本棟(亞棟) 1937.07 ~ 1945.08 教 授
  汪德耀(伯明) 1945.09 ~ 1949.10 教 授
  王亞南(漁邨) 1950.05 ~ 1969.11 教 授
  曾 鳴 1978.04 ~ 1982.02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田 昭 武 1982.02 ~ 1989.09 中科院院士
  林 祖 賡 1990.07 ~ 1999.04 教 授
  陳 傳 鴻 1999.04 ~ 2003.5 教 授
   崇 實 2003.05 ~ 至 今 教 授
  歷任校黨委書記
  姓 名 任 職 時 間 備 註
  張 玉 麟 1952.07 ~ 1954.12 教 授
  陸 維 特 1955.01 ~ 1969.01 教 授
  於 英 川 1972.07 ~ 1973.01 軍隊代表 副軍級
  曾 鳴 1973.02 ~ 1984.08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
  未 力 工 1984.09 ~ 1986.07 代理書記,福建省政協常委
  吳 宣 恭 1986.07 ~ 1989.09 教 授
  王 洛 林 1989.09 ~ 1994.04 中共中央委員 教授
  葉 品 樵 1994.04 ~ 1996.06 福建省社科聯副主席
  陳 傳 鴻 1996.06 ~ 1999.04 教 授
  王 豪 傑 1999.04 ~ 2006.12 研究員,福建省政協常委
   之 文 2006.12 ~ 至今 副 研 究 員
師資隊伍 Teachers
  廈門大學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他們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學者,也有初露鋒芒的青年專傢。這支隊伍是學校培養合格人才的主力軍,也是科學研究工作的中堅力量。
  芙蓉湖該校現有全職專任教師 2330人,非全職教師689人。全職教師中 ,教授628人,副教授691人,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占全職教師總數的55%。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有1852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有1101人;45歲以下的為1727人,全職教師的平均年齡為39歲;具有外校某一級學歷、學位的教師1427人。
  該校共有兩院院士20人(其中雙聘院士1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7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14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2人;列入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8人,列入福建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的有2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8人、講座教授13人,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34人、講座教授20人,校級特聘教授36人、講座教授17人(已聘任的各層次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共138人);有3個國傢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福建省創新團隊和22個校級創新團隊;列入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有80人,列入福建省“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05人,列入校級“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的有64人。
  近年來,學校更加註重做好中青年骨幹教師的選拔和培養工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使得一大批優秀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廈門大學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
社會服務 Social Services
  廈門大學圖書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和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偉大實踐,為福建省高等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的提供了新的歷史性機遇。2007年,省委教育工委圍繞海西發展全局,大力推進高校服務海西“六大工程”(高校科技創新與轉化平臺建設工程、高校咨詢服務與文化建設工程、高校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工程、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閩臺教育交流與合作工程、高層次人才培訓工程),促進高校在服務中發展。
  紮實推進服務海西六大工程
  (一)製定《行動計劃》,強化服務海西理念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廳發出《關於開展高校服務海西建設專題調研的通知》,要求全省各高校深入學習貫徹盧展工書記的批示精神,結合本校實際,立即組織力量,展開調研工作,深入研究服務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實際舉措。《教育部簡報(2007年第74期)》專題編發了廈大《行動計劃》,充分肯定了廈大貫徹落實教育部“以服務為宗旨,在貢獻中發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做法。
  (二)組建一批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臺
  2007年,學校突出海西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需求,圍繞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化工、醫藥、信息、軟件、光電、重大疾病預防與控製等領域,以政府為主導,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省內外大中型骨幹企業合作,構築一批交叉集成、聯合攻關、團隊作戰的科技創新平臺,力爭在服務海西科技創新方面起重要骨幹和引領作用。首批規劃建設10個科技創新平臺:
  1、組建創新平臺。
  2006年12月,在福建省科技廳批準建設的4個省重點實驗室中,廈門大學占2個,它們是“福建省特種先進材料重點實驗室”和“福建省半導體材料及應用重點實驗室”。這兩個實驗室都瞄準國傢和省市對高性能新材料的重大需求,為福建省新興産業和支柱産業提供技術支撐,標志着廈門大學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方面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2007年新增省市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主要有:福建省藥物工程實驗室(省發改委)、福建省新能源産業技術開發基地(省經貿委)、廈門市高性能金屬材料重點實驗室、廈門市防火阻燃材料重點實驗室。此外,學校還主動尋求與企業的合作,與福建省的企業合作共建了5個研發平臺,總金額600多萬元,承接企事業委托項目近百個,合同金額3300多萬元。
  2、承接科技項目。
  學校積極承接福建省、廈門市項目主要有:福建省基金198萬元(其中面上24項;重點3項;自由探索14項);青年人才項目54萬元(9項);重點項目206萬元(15項);軟科學項目24萬元(5項);重大專項首席1人,重大專項專題項目3項,2050萬元;科技支撐配套項目35萬元,1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20萬元,1項。另2007年該校獲省經貿委資助共5項(含與企業合作申報),資助額達250萬元,其中一項為福建省新能源産業技術開發基地建設(100萬元);省發改委資助6個項目共80萬元,其中包含首次在該校實施的小發明小創造項目4項40萬元;省教育廳2個項目共14萬元;19個項目獲得廈門市科技計劃項目第一批立項,其中17個為科技項目,2個為軟科學項目,資助金額為222.5萬元;特種材料實驗室的《高性能連續陶瓷纖維製備平臺》獲得廈門市1500萬元的無息貸款資助。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焦念志教授憑藉其在海洋微型生物生態學研究上的創新性成果而獲廈門科技最高奬。
  3、推進成果轉化。
  今年該校共有100多項目參加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參展,項目主要涉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現代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等高新技術産業,“太陽能多晶硅1661係列研究”等10多項優秀成果項目上臺簽約,達成合作意嚮項目20多項。二、以産學研結合推動成果轉化。
  2007年,資産公司圍繞企業和市場需求,依托學校學科優勢,采取多種形式積極推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
  ——生命科學學院夏寧邵教授的“禽流感檢測技術”項目與廈門養生堂公司合作成立廈門百德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已與美國KPCB風險投資公司達成協議,共同開發推廣禽流感檢測技術,參與世界範圍內的禽流感檢測、診斷、預防與治療技術的研發。
  ——繼化學化工學院楊意泉教授“高硫化氫合成氣一步法製甲硫醇”項目2004年9月轉讓給德國第三大化工企業、世界著名的特種化學品供應商---德固賽(DEGUUSA)公司,實現廈門市技術出口史上“零的突破”之後;2007年4月,黎四芳副教授“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生産技術”項目再次走出國門,以20萬美元轉讓給印度特種化工和天然産物衍生物最主要的製造商巴拉吉安(Balaji Amines)公司,這是該校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高的技術轉讓。
  ——CO變換係列催化劑項目:化學化工學院楊意泉教授課題組和化工廠經過近幾年的技術攻關,現已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包括三種型號的CO變換催化劑,獲得兩項發明專利和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006年2月,CO變換係列催化劑在福建漳浦揚緑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實現首次工業應用。2007年,該係列催化劑又獲得福建三明化工有限公司的百萬合同訂單,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在産業化進程中取得可喜的進展。
  4、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係和科技成果調研推廣機製。
  2007年,公司在前幾年努力的基礎上,建立了技術發明人及所在院係所、科研管理部門、成果轉化部門密切溝通、團结協作的鏈接關係;建立並及時更新、完善該校數百項應用型科技成果資料庫;建立與包括院士在內的200多位科研人員、國傢、省、市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及學校相關院係、研究機構聯繫溝通的長效機製。
  5、逐步完善知識産權管理和保護體係。
  在履行成果轉化職能的過程中,資産公司十分重視學校知識産權的管理和保護工作,每項成果在轉化前都能嚴格按照制度化的程序組織專傢論證、進行無形資産評估等。在近年來所轉化的科技成果中,除技術轉讓、折價入股外,資産公司代表學校與社會企業所簽署的一係列技術開發合同均明確約定,雙方履行合同所産生的研發成果及相關知識産權歸屬,廈門大學為第一申請人和知識産權的第一署名單位。
  (三)積極參與决策咨詢服務與文化強省建設
  2007年,學校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實力雄厚的優勢,整合力量,深入開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及市縣重大决策開展調研,立足海西發展大局,創新思路,服務决策,推動發展。創新思路、服務决策,在海西發展中發揮重要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促進海西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文化發展。截止12月上旬,2007年度該校教師共承擔了研究與海西有關的項目共150多項,科研經費達到600多萬元。
  1、為省市政府及企業提供戰略規劃參考。
  2007年度,廈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師仍一如既往地積極參與海西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規劃的製定和提供各項重要决策咨詢服務工作,發揮海西建設發展的“人才庫”和“智力庫”的作用。如“區域發展視野中的漳州開發區及其戰略抉擇”、“廈漳合併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戰略舉措”等研究咨詢報告,為海西發展戰略决策提供了建議;如“海滄區‘十一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海滄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海滄區商業網點規劃”、“海滄區市政公用事業發展規劃”等則為海滄區的旅遊、商業網點及市政公用事業的規劃提供了咨詢參考;再如“提升廈門市湖裏區中心城區綜合競爭力戰略研究”,為湖裏區提出綜合競爭力提升的總體戰略、實施路徑、評價標準、主要任務和重要舉措;再如“2007年廈門市創業觀察研究項目說明書” 項目及“廈門市高層次科技人才評價體係”等,則為廈門市改善創業環境、製定創業政策、引進先進人才、促進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參考。
  2、為海西經濟建設獻言獻策。
  2007年度,該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師也積極地投入海西經濟建設的主戰場,積極為海西經濟建設獻計獻策。如“晉江市民營企業人才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福建省民營企業上市問題研究”、“廈門民營企業發展的製約因素及其破解對策研究”、“泉州市嘉慶輕工有限公司企業流程改造”、“集美區營運中心發展的思考”、“銀保合作運營模式與業務融合創新研究”、“泛珠三角地區經濟合作問題研究”、“企業品牌發展的法律保障問題”、“臺商法律保護問題研究”、“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四地貨幣金融合作進程中的定位與策略研究”等課題的研究,為我省企業的人才發展、市場評估、生産流程、運營模式、品牌設計、經濟合作及法律事務等方面提供服務。為我省企業的建康有順地發展及做強做大我省企業提供了保障。
  3、為海西社會發展獻言獻策。
  2007年度,該校以“構建和諧社會”為中心,積極為海西社會和諧發展做貢獻。首先,體現在建設和諧海西、和諧廈門的綜合建設方面,有“海峽西岸和諧社會建設的評估指標體係研究”、“建設和諧廈門的基本理論和評價指標體係的研究”、“廈門市社會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報告”、“廈門設立國傢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研究”、“按照現代化、國際化文明城市的目標要求,研究廈門城市的文明指數”等課題,為海西城市綜合發展提供了服務和參考。其次,體現在構建和諧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面,有“總體設計,分類指導,用工業化和城市化促進新農村建設——對福建省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思考”、“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社區公共物品的供給”、“關於建立農村養老服務體係的研究”、“福建省農村‘留守妻子’的生存狀況及發展對策研究”等課題。最後,體現在建設和諧社會、完善社會公共政策方面,有“廈門市建立、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係的對策研究”、“廈門市社會救助與立法研究”、“完善廈門社會保障體係及其機製創新研究”、“廈門市流動人口社區化管理與服務的政策研究”、“廈門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及其對策研究”、“和諧廈門建設與公民意識培育模式研究”等。可以說,該校人文社會科學教師已將服務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之一。
  4、為繁榮海西文化建設做貢獻。
  2007年度,該校教師積極參與建設、挖掘、保護和宣揚海西文化,開展了“莆仙戲文化調查研究”、“閩南南音發展狀況調查”、“海峽西岸茶文化調查研究”、“海西文化産業和諧發展調查研究”、“海峽西岸文化生態與遺産保護研究”、“加強閩南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的交流與交融研究”、“發揮閩南文化優勢,進一步拓展廈門與臺灣文化交流的研究”等課題的專項研究。還受國臺辦和廈門市政府委托,正在編纂《閩南文化叢書》一套14本和《閩南文化百科全書》;受臺辦委托,正在編纂《閩臺民間族譜匯編》100册等,這些課題研究和大部叢書及匯編的編纂,可謂功在千秋,必將對海西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發揮巨大的作用。
  同時,該校人文社科教師還積極地參與到廈門市舉辦的“鷺江講壇”、“周末講壇”、“兩岸開講”及福建省社科聯主辦的“百場學術講座”等活動中去,為廣大群衆帶去了知識,為繁榮海西文化做出了貢獻。
  (四)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與引進工程
  2007年,學校緊緊抓住國傢人才工程建設和“211工程”特別是“985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層次、素質,取得了突出成績。
  (五)紮實推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
  2007年,該校圍繞海西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教學改革,紮實推進廈門大學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一篇論文獲得2007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五件作品分獲第十屆“挑戰杯”飛利浦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二、三等奬。
  1、積極組織教學名師培育工程。
  該校評出第三屆廈門大學教學名師10名,並從中推薦7名參加福建省教學名師評選,經過激烈角逐,該校4位教師被獲得2007年度福建省教學名師奬,其中1位被評為第三屆國傢級教學名師。目前,全校共有4位教師獲國傢級教學名師榮譽奬,12位教師獲福建省教學名師榮譽奬,30位教師獲廈門大學教學名師榮譽奬。
  2、加強本科教學的教學團隊建設工程。
  為了突出本科教學質量,學校除了要求所有教授、副教授均給本科生上課之外,還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本科教學團隊建設有關要求,精心組織和安排骨幹教師充實本科教學一綫。通過數年積纍與建設,初步形顧一批由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深的教授領銜,由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及教輔人員組成,以承擔基礎課教學為主要任務組建的本科教育教學團隊,通過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機製,實行教學工作的老中青相結合,組織開展校級及以上重大教學改革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建立起一支教學水平高、結構合理、可持續發展的教學隊伍。2007年,學校有2個教學團隊入選國傢級教學團隊建設,另有8個教學團隊入選福建省省級教學團隊。
  3、紮實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工程。
  2007年,該校精心遴選了35門課程參加省級精品課程評選,其中20門被評為2007年省級精品課程。5門課程被評為國傢精品課程。至此,該校共有20門國傢精品課程,57門省級精品課程,155校級精品課程,初步形成了精品課程分佈比較合理,資源共享的精品課程共享體係。
  4、突出學生創新及實踐能力培養,啓動了廈門大學創新性實驗計劃。
  該校成功入圍首批全國首批50所學校的“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行列。為此,學校還成立了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領導小組,公佈實施“廈門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管理辦法”。2007年,該校共立項100項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其中50項入選國傢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50項中,15項還入選福建省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
  5、積極推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工程。
  2006年,該校有化學、生物兩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獲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另有經濟管理、海洋、物理三個示範中心入選福建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007年又有信息電子和醫學兩個教學實驗中心被評為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為國傢級教學示範中心。截止目前,該校共有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教學示範中心3個。此外,為進一步推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該校還啓動新一輪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目前已基本完成熱加工、機械加工、先進製造、電氣實習、電子、生命科學、海洋與環境等7個實訓中心的建設規劃。
  6.主動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推進特色專業建設工程。
  面嚮地方經濟,積極服務“海西”,這是該校專業結構調整的主導思想。從2002年以來,該校積極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以及學校學科發展需求,新建或調整了涉及了文學類、法學類、經濟學、理學、工學、工學等25個本科專業,這些新專業的建設不僅使學校的學科專業結構佈局更加合理,而且對於推動海西經濟文化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根據教育部、福建省關於特色專業建設有關要求,該校精心組織了部分面嚮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其中3個專業被評為國傢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項目、4個專業被評為福建省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項目。
  7.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改革工程。
  為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2007年,根據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要求,學校規劃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驗區,對每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試驗性改革。截止目前至,學校有計算機、海洋科學、國際經濟法、軟件工程、工商管理、人文學科綜合型、以及數學等7個與地方經濟和我省高校學科發展密切聯繫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已獲省級立項。
  8.突出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啓動新一輪教學計劃修訂。
  2006年,學校在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基礎上,以面嚮海西、服務海西,突出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紮實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啓動並實施新一輪教學計劃。這次修訂的教學計劃主要目的是為瞭解决教學資源供需不平衡、學生自主學習願望與現狀提供可能性不相配套、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要求不足等比較突出的矛盾。學校多次召開了會議教學工作會議,並啓動了教學計劃的實質性修訂教學工作。修訂後的教學計劃,將進一步打破專業界限,打破主修與輔修、必修與選修界限、鼓勵學生跨係、跨專業以及跨層次進行自主選課,進一步突出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新的教學計劃已在2007級過渡實施,2008級將全面實施。
  9.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繼續實施三學期、主輔修製、導師製等教學質量改革措施。
  為了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2004年,該校重新啓動了三學期教學改革,至今已纍计實施了三個短學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該校自2004年恢復三學期製以來,教學改革取得了一些明顯成效。2004-2005學年第三學期,全校共639門課程(含310門必修課),2005-2006學年第三學期,全校共組織812門課程(含364門必修課),2006-2007學年第三學期,全校共組織394門選修課(必修課未統計)。每個短學期,均有近2000人左右學生參加各類實習,另有部分學生在短學期修雙學位課程教育(主輔修)課程。所以,實行短學期給於學生個性化教育方面提供了一個廣阔的平臺,成績顯著。
  2007年組織開設了漢語言文學、經濟學、經濟數學、法學、法語、行政管理、廣告、計算機、生物科學、哲學、社會學等11個輔修專業,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今年是實行雙學位(主輔修製)教育以來第一屆學生畢業,為確保畢業生質量,我處組織教學督導組對該批學生的畢業環節進行全面檢查,抽查部分畢業論文,對不符合要求的責令整改;同時提前開展畢業預審查,嚴格把關,及早發現問題、進行整改。2007年該校共有411人獲得漢語言文學、法學等輔修專業的雙學位證書,69人獲得輔修證書。
  為了紮實地推進導師製,學校每年設立400萬的專項預經費,並製定《廈門大學本科生導師指導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支持導師開展工作。組織抽查了各學院導師到漳州校區指導學生情況。
  10.舉辦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加大青年教師教學培養與培訓。
  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和育人水平,學校校工會和教務處舉辦廈門大學三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重在過程參與,要求各個學院在學院預賽的基礎上推薦青年教師到學校參加比賽。為此,學校每年組織了由校黨委副書書記、主管教學副校長承擔顧問,由教學督導組和國傢級、省級以及校級名師組成的評委,進行為期數天的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受到青年教師的熱烈歡迎。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不僅成為廈門大學青年教師展示教學風采的舞臺,而且正在成為廈門大學的一個名牌。
  11.以教學質量核心,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係,建立教學評估的長效機製。
  提高教學質量是永怛的主題,自2005年本科教學評估後,該校堅持一年一度的校內本科教學質量評估。2007年,在以往全面檢查的基礎上,學校突出主題評估。本着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評估采用了學院自查、專傢檢查以及整改、評估總結表彰等形式。全校共組織了由校領導、教學委員會專傢、管理幹部以及一綫教學教師組成的60多位評估工作委員,對2002年以來的新建的25個本科專業以及2004年以來新進的400多位教師進行了為期1-2周的全面檢查。檢查采用了聽取報告、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聽課、召開座談會、網絡評審報告等多種形式。
  12、重視發展專業學位教育,為“海西”提供大批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支撐地方的智力需求。
  目前,該校共獲得工商管理碩士(1991)、法律碩士(1998)、公共管理碩士(2000)、會計碩士(2004)、藝術碩士(2005)、工程碩士(2003)和翻譯碩士(2006)等6個專業學位授權,其中工程碩士有儀器儀表工程、材料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控製工程、軟件工程、計算機技術、建築與土木工程、化學工程、項目管理、物流管理、機械工程等12個領域獲得專業學位授予權。此外,還可招收高等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各類專業學位主要都是面嚮福建省招生,據不完全統計,該校招收的各種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80%以上的生源都是來自我省各條戰綫的骨幹分子,該校各類專業學位的畢業生已經成為福建省、廈門市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13、重視發展專業學位教育,增強為“海西”的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持。
  該校通過一係列積極措施,擴大專業學位的辦學規模,加強與福建和廈門市的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尤其註重提高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MBA、MPA、法律碩士、MPAcc、工程碩士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水平,以充分發揮專業學位教育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也為地方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平臺。2007年度,該校管理學院開展了EMBA的培訓項目、EDP培訓項目等;該校會計發展研究中心為廈門市中高級會計人員提供了繼續教育(受衆2000餘人)、為福建省審計廳係統、廈門市財政局係統、廈門市廣播電視集團、福建省電力公司等提供了多次的培訓服務;還有該校經濟學院、公共事務學院等在這方面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4、重視發展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支持“海西”的企業技術創新,為區域的高新技術發展提供先進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專業學位人數最多的是工程碩士,約占全部攻讀專業學位人數的40%。該校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一步明確工程碩士學位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定位,發揮學校的領域優勢和特色,研究製定工程教育發展規劃,與“海西”重要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為“海西”重大工程培養輸送更多的工程碩士。
  (六)搭建對臺交流與合作平臺
  2007年學校認真貫徹中央對臺工作的戰略部署,把握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廈門大學在對臺交流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立足全局、主動對接,全力服務海西拓展“六求”作為和祖國統一大業。
  1、該校目前臺生的基本情況。
  面嚮臺灣地區招收學生是全國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學校積極發揮優勢和特色和,完善對臺招生政策,加大奬學金力度,鼓勵優秀臺灣學生報讀該校,深入細緻地做好在校臺生的培養工作。2007年該校臺灣學生198人:本科生110,主要分佈在臨床醫學、中醫學、藝術設計、國際貿易、英語、法學、旅遊管理等專業;碩士研究生23人,主要分佈在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國際法、專門史、統計學、工商管理等專業;博士研究生54人,主要分佈在企業管理、區域經濟學、中國近現代史、環境工程、漢語言文字學等專業);預科生3人,在該校接受預科教育;普通進修生8人,在該校進行聯考補習。
  2、推動該校與臺灣地區高校建立校際關係。
  到目前為止,該校先後與臺灣17所大學簽訂校際合作交流協議(2007年占10所)。特別是2007年該校和臺灣大學確立校際學生交換項目,並邀請臺灣大學的30名學生於今年7月份來參加該校舉辦的“海峽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活動(該活動已成為教育部重點對臺交流項目之一,每年邀請100多名臺灣高校的學生來大陸交流),這更加有力地促進了該校與臺灣一流高校之間的密切聯繫。
  3、2007年舉辦或與臺灣學術單位合辦學術會議十多次,涉及兩岸關係、經濟、管理、法學、高等教育、公共事務、化學化工、海洋環境、生命科學、工程建築等學科,雙方共同探討兩岸熱點問題。
  4、加大臺灣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目前,該校聘任的臺灣學者有28名(其中全職教授8人,兼職教授和客座教授20人),其中包括:連戰受聘該校名譽博士;傅崐成教授創建了“海洋政策與法律中心”,填補了該校國際海洋法研究的空白;趙守博教授受聘廈大法學院兼職教授(曾任臺“行政院”秘書長、臺灣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臺灣博觀致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現為臺灣職業棒球聯盟理事長、海洋大學兼任教授等);管中閔教授受聘經濟學院兼職教授(臺灣“中研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魏啓林教授受聘經濟學院兼職教授(原臺灣“行政院”秘書長、現臺灣大學教授);關中受聘臺灣研究院兼職教授(國民黨副主席);鬍志強受聘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曾任臺灣“外交部長”,現任臺中市市長)。
  5、加強與臺灣各界交流工作。
  該校每年都有上千人次的港澳臺人士來訪,在接待來訪客人過程中,認真宣傳國傢的一國兩製政策,努力做好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在做好來訪人員接待的同時,我處還堅持“走出去”的路綫,積極為全校師生辦理赴臺手續,每年該校赴臺交流訪問的學者學生都在二百多人次。2007年7月4日至13日舉辦第五屆海峽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此次夏令營,無論是規模還是參加的高校數目都是歷年來最大最多的一次。此次參加的人數有150多,其中有來自臺灣大學、東海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大學、靜宜大學等14所臺灣高校的107名師生,該校有45名師生參加。
著名校友 Famous Alumni
  李光前 愛國企業傢、教育傢、慈善傢,陳嘉庚的大女婿,廈大衆多歷史建築包括建南樓群、豐庭樓群、芙蓉樓群、國光樓群等以及現代建築是他和新加坡李氏基金會捐建的,從1927年到21世紀,李氏傢族持之以恆地支持廈大建設。
  魯迅 思想傢、廈大文學院教授
  林語堂 學者、翻譯傢、廈大文學院院長、教授
  餘光中 詩人、散文傢、廈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廈大就讀
  易中天 文化學者、廈大教授
  楊振寧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李政道 廈門大學名譽教授
  李遠哲 廈門大學客座教授
  連戰 廈門大學名譽博士
  李敖 廈門大學終身教授
  盧嘉錫 中國科學院院長、院士、化學家、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農工民主黨中央主席、廈大教授
  薩本棟 廈門大學校長(第一任國立廈門大學校長)、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傢、教育傢、民國時期中央研究院總幹事
  王亞南 廈門大學校長、中國翻譯資本論第一人、經濟學家、翻譯傢、教育傢、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福建省政協副主席
  汪德耀 廈門大學校長、細胞生物學家、教育傢,在廈大開創性地創辦了中國高校史上第一個航空工程、機械工程、海洋學、國際貿易、南洋經濟研究等係科
  傅鷹 廈門大學教授、教務長兼理學院院長、物理化學家、教育傢、中國膠體化學奠基人、北大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陳景潤 數學家、中科院院士
  謝希德 復旦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學家、教育傢
  柯召 四川大學校長、名譽校長、中科院院士、數學家
  鄧從豪 山東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學家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學家、國際藻類學會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曾邦哲 係統遺傳學與係統生物工程概念創立者,WABSE創始人
  劉再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闕端麟 浙江大學教授、中科院士
  陳宜瑜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會理事長
  上官世盤 西昌中國衛星發射測控係統部部長、少將、廈大物理係畢業
  葛文勳 第一、二屆國際傳感學會主席、CASE大學傳感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朱伯舜 美國紐約《華美日報》社董事長、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黨部共同主席兼臺灣支部主席
  李景昀 醫學家、奧剋拉荷馬大學解剖學係主任
  吳伯雄 美國伯明翰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
  林幼 美國佛羅裏達大西洋大學講座教授、國際著名結構動力學家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港交所行政總裁
  莊漢水 菲律賓實業傢、慈善傢
  邵建寅 菲律賓實業傢、慈善傢
  黃剋立 香港實業傢
  黃保欣 香港塑膠商會會長、香港立法局議員、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
  黃望青 新加坡駐日大使
  徐世民 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政協委員
  蔡悅詩 泰國華人實業傢、廈大泰國校友會永遠榮譽主席
  何宜慈 臺灣新竹科技園區創辦人
  瀋覲泰 臺灣“石油之父”、中油公司創辦人、總經理
  陳振華 臺灣電力公司總經理
  劉詩華 臺灣電信總局局長
  嚴啓昌 臺灣公路局局長
  楊延英 臺灣公路局總工程師
  陳樹勳 臺灣中國鋼鐵公司創辦人
  陳俊德 臺灣中國鋼鐵公司創辦人
  夏荷生 臺灣郵政總局局長
  傅百屏 臺灣稅務局局長
  張剋輝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臺盟中央主席、名譽主席,全國臺聯會長、名譽會長、廈大經濟係肄業、1948-1949年在廈大經濟係學習。
  孫亞夫 海協會副會長、國臺辦副主任、廈大歷史係本科畢業
  張高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天津市委書記、廈大經濟係計劃統計專業65級本科(65-70年)
  張銘清 海協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範麗青 新華社高級記者、中國大陸第一個常駐臺灣的記者、現任國臺辦新聞局副局長、廈大中文係79級本科
  何立峰 天津市委副書記、原廈門市委書記、廈大經濟係財政金融專業78級本科、1984年獲財金係經濟學碩士,1998年獲財金係財政學博士
  邱曉華 原國傢統計局局長、高級統計師、廈大經濟係計劃統計專業78級本科
  朱崇實 廈門大學校長、經濟法學家、廈大經濟係78級本科、1985年獲廈大經濟係政治經濟學專業碩士學位
  吳宣恭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經濟學家、1951年畢業於廈大外文係
  朱之文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廈大經濟係財務會計專業78級
  林祖賡 廈門大學校長、電化學家、1956年畢業於廈大化學係
  田昭武 廈門大學校長、電化學家、中科院院士、1949年畢業於廈大化學係
  王洛林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常務副院長兼黨組副書記、中共中央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蔡啓瑞 廈門大學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物理化學家、1937年畢業於廈大化學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委員
  趙玉芬 廈門大學教授、有機化學家、中科院院士、俄羅斯國際科學院外籍院士
  陸文虎 總政藝術局局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少將、錢鐘書研究專傢、1982年廈大中文係碩士畢業
  羅揚纔 廈大第一個黨支部書記、廈大第一個革命烈士,1924年考入廈大預科,1925年升入教育係
  潘懋元 廈大副校長、教育學家
  鄧子基 廈大教授、財政學家、1952年廈大經濟研究所研究生畢業
  葛傢澍 廈大教授、經濟學院首任院長、會計學家、1945年畢業於廈大會計學係
  錢伯海 廈大教授、統計學家、經濟學院院長
  張亦春 廈大教授、經濟學院院長、金融學學術帶頭人
  張馨 廈大教授、經濟學院院長、財政學家
  吳世農 廈大教授、MBA中心主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廈大計劃統計係78級本科
  張乾二 廈大教授、中科院物構所所長,廈大化學化工學院院長,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係47級本科,1954年研究生畢業
  傅依凌 廈大教授、歷史係主任、明清史和社會經濟史學家
  韓國磐 廈大教授、隋唐經濟史學家、專門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國傢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1945年畢業於廈大歷史係
  鄭蘭蓀 廈大教授、納米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民盟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廈大化學係78級本科
  田中群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廈大化學係78級本科
  黃本立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學家
  唐崇惕 廈大教授、中科院院士、生物學家,1954年畢業於廈大生物係
  林鵬 廈大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植物生態學家,1955年畢業於廈大生物係
  施建軍 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校長、1984年廈大經濟學院研究生畢業、2001年獲廈大統計專業經濟學博士
  鄧力平 廈大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廈門國傢會計學院院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廈大78級經濟係外貿專業本科、1984年獲廈大經濟學碩士
  陳安 廈大教授、法學院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會長、1950年廈大法律係畢業
  張帆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文學研究所所長、院長、民進中央副主席、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廈大中文係78級本科
  許懷中 福建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文化廳廳長、黨組書記,廈大教授。福建省文聯主席、文藝評論傢、魯迅研究專傢、1952年畢業於廈大中文係
  蘇增添 福建省副省長兼任福州市委副書記、廈大經濟係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在職)
  李川 福建省副省長、廈大經濟係世界經濟專業經濟學碩士(在職)
  陳樺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長、教育工委書記、廈大經濟係政治經濟學專業78級本科
  汪毅夫 福建省副省長、臺盟中央常務副主席、廈大臺灣研究院研究員
  謝先文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68年畢業於廈大經濟係
  潘心誠 福建省副省長、畢業於廈大經濟係
  徐謙 福建省委常委兼省委政法委書記、省人大副主任、廈大經濟係財政金融專業79級本科
  朱亞衍 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省委常委兼秘書長、副省長、廈門市市長,畢業於廈大經濟係
  杜明聰 廈門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畢業於廈門大學哲學係
  何少川 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省委黨校校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1959年畢業於廈大中文係
  李連寧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常委、機關黨組成員、教育部部長助理、教育部黨組成員、1985年獲廈大法學院民法專業法學碩士
  俞可平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政治學學者、1982-1884年在廈大哲學係碩士研究生班學習,曾留校任講師
  許又聲 國務院僑辦副主任、廈大畢業
  李禮輝 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兼黨委副書記、行長、廈大經濟係財政金融專業73級
  董大勝 國務院審計署副審計長兼黨組成員、廈大財政金融係財政學專業經濟學博士
  孫寶厚 國務院審計署總審計師兼黨組成員、廈大會計係會計學專業經濟學博士
  張通 財政部部長助理兼黨組成員、廈大經濟學院財政學專業經濟學博士
  陳榮書 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兼黨組成員、廈大數學係數學專業77級
  李建國 福建省漳州市市長、泉州市代市長、廈大歷史係73級
  黃志光 廣東省汕頭市委書記兼市人大常委會主任、1990-1993年在廈大工商企業管理研究生班學習
  劉昆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1982年畢業於廈大經濟係財政金融專業
  江曙霞 廈大教授、廈門市副市長、廈大經濟係財金專業78級本科、1982-1984年財金係貨幣銀行專業碩士研究生、1993年獲財金係金融學博士
  李鋒 廣東省深圳市委常委兼常務副市長、廈大經濟係財政金融專業78級本科
  吳培文 廈大教授,藝術教育學院院長、歌唱傢
  陳培愛 廈大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參與創建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個廣告專業、廈大中文係畢業
  曾晶 廈大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2001年央視挑戰主持人銅奬,央視科教頻道講述欄目兼職主持人,1999年獲廈大新聞傳播係碩士
  陳偉鴻 2001年央視挑戰主持人銅奬,央視2套對話欄目主持人,2000年獲廈大新聞傳播係碩士
  賴軍 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廈大經濟係86級本科
  陳鼕 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漳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兼漳浦縣委書記、代市長,廈大貨幣銀行學專業經濟學碩士(在職)
  張曦 香港駿華投資集團董事會主席、廈大國貿係86級本科、2009年校慶捐資3千萬元。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xiamen daxue
  廈門大學
  Xiamen University
  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1921年由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創辦於福建廈門。1937年,被國民黨政府接管,改為國立大學。抗日戰爭時期,曾遷往閩西長汀堅持教學。1946年遷回廈門,設文、理、工、法、商 5個學院17個學係。
  廈門大學校園一角
  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就在廈門大學開展革命活動。1925年,學校建立了中國共産黨支部,領導廣大進步師生進行了反對帝國主義、反動軍閥的革命運動。1931 年“九·一八” 事變以後,學校發表了“告各友邦人士書”組織學生抗日救國會,派代表前往廣州、南京等地請願,要求抗日。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師生積極投入了爭民主、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的革命鬥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廈門大學成為以文、理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規模有了很大的發展,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1983年,學校設有經濟、海外函授 2個學院和18個係(41個專業):政治經濟係、計劃統計學係、財政金融學係、 會計企業管理學係、 對外貿易學係、中文係、外文係、歷史係、哲學係、法律係、新聞傳播係、數學係、計算機科學係、物理係、化學係、生物係、海洋係、科學儀器工程學係。
  各係學製,本科生為4年,碩士、博士生各為2~3年。1983—1984學年有本科生4793人, 研究生379人。全校有教師1278人,其中 教授36人,副教授86人,講師706人。
  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
  隨着教學和科研的發展,學校先後建立了物理化學研究所、亞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細胞生物研究室、寄生動物研究室、物理學研究所、數學研究所、環境科學研究所、南洋研究所、經濟研究所、歷史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臺灣問題研究所等20個研究機構,還有人類博物館和魯迅紀念館。有專職科研人員 296人。
  理科各係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主,兼顧應用科學,在催化化學、電化學、寄生蟲學、生物化學、細胞學、大範圍幾何分析、發光物理等方面的研究,成績較為顯著。學校利用地處海濱的有利條件,在創辦時期生物係就開始進行海洋生物學的研究。海洋係積極開展海洋科學的教學和研究,在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水聲學等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已成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與人材培養的主要基地之一。1978年以來,學校有8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傢、各部委、省、市級的奬勵。
  魯迅於20年代曾在中文係任教。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在1950~1969年任校長期間,建立了學校經濟理論學科研究的基礎。學校文科各係在中國經濟問題、《資本論》、部門經濟、東南亞、明清史和隋唐史、魯迅著作、漢語方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
  廈門大學和海外華僑關係密切。建校後,廣大愛國僑胞一直關心、支持學校的建設。為開展東南亞問題與華僑問題的研究,學校於 1947 年設立南洋經濟研究室,1956年擴充為“南洋研究所”。同時還設立“華僑函授部”,後改為海外函授學院,先後從30多個國傢和地區招收了 1萬多名海外函授生。1983年設有中國語文專科、中國語文進修班、中醫內科專科、中醫針灸班和面授的短期中文學習班,以及用英語進行函授教學的基礎漢語班。有海外函授學生1791人。
  廈門大學學生在上課
  從1921~1983年的62年間,學校共培養了 2萬多名本科生, 200多名研究生。畢業生分佈國內外,其中不少已成為中外著名的專傢學者,如盧嘉錫、吳亮平、許滌新、謝希德、柯召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34年中,學校培養的學生在數量上超過了以往 28年近 10倍。不少畢業生科學研究成果卓著,如數學家陳景潤,就是該校1953年畢業生。
  學校開展了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已與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 5所高等學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學校擁有藏書、期刊 130多萬册的圖書館和許多具有現代化儀器設備的實驗室。(見彩圖廈門大學校景)
  (夏群賢)
相關詞
廈門校園國傢示範性軟件學院學者武漢大學三國百傢講壇企業傢
中國歷史人物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傢名人文化名人人物科學家化學家
教育獨立學院大學風範大學實業傢福建人香港
華人更多結果...
包含詞
廈門大學報廈門大學校徽
廈門大學校歌廈門大學校訓
廈門大學學報廈門大學農場
廈門大學醫院廈門大學情人𠔌
廈門大學剋立樓廈門大學生物係
廈門大學蔚藍社廈門大學科技園
廈門大學演武場廈門大學逸夫樓
廈門大學西校門廈門大學建文樓
廈門大學聯興樓廈門大學基金樓
廈門大學茶學社廈門大學檔案館
廈門大學法學社廈門大學圖書館
廈門大學醫學院廈門大學法學院
廈門大學出版社廈門大學籃球隊
廈門大學幼兒園廈門大學建南樓群
廈門大學影視協會廈門大學材料學院
廈門大學國際學院廈門大學武術協會
廈門大學附屬醫院廈門大學研究生院
廈門大學頌恩樓群廈門大學癡情商團
廈門大學書畫協會廈門大學登山協會
廈門大學吉他協會廈門大學集郵協會
廈門大學竜櫻學社廈門大學橋牌協會
廈門大學街舞協會廈門大學後勤集團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廈門大學人文學院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廈門大學演講協會
廈門大學辯論學社廈門大學網球協會
廈門大學棋類聯盟廈門大學排球協會
廈門大學健身協會廈門大學創業聯盟
廈門大學生命學社廈門大學旅遊學社
廈門大學京劇協會廈門大學心理協會
廈門大學經緯學社廈門大學經貿學社
廈門大學廣告學社廈門大學管理學社
廈門大學史韻學社廈門大學外文學社
廈門大學經濟學社廈門大學財經學社
廈門大學群賢樓群廈門大學芙蓉樓群
廈門大學證券學社廈門大學緑野協會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廈門大學漳州校區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廈門大學軟件學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廈門大學法律評論
廈門大學讀者協會廈門大學華僑之傢
廈門大學有機化學廈門大學毽球協會
廈門大學能源研究院廈門大學藝術團外聯部
廈門大學附屬演武小學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
廈門大學鐘美林廣場錦江之星(廈門大學店)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廈門大學深圳研究院
廈門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
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廈門大學美洲校友會
廈門大學數字校園行廈門大學國際旅行社
廈門大學“百科係列講座”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學生會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
廈門大學商海潮學社廈門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
廈門大學矜秋文化文學社廈門大學交誼舞協會
廈門大學電子維修學社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
廈門大學軍事愛好者協會廈門大學學生社團聯合會
廈門大學BBS廈門大學明培體育館
廈門大學王清明遊泳館廈門大學陳嘉庚紀念堂
廈門大學“華僑之傢”廈門大學pop海報設計協會
廈門大學西部夢想社團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廈門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廈門大學講座信息網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理論化學研究中心廈門大學科學藝術中心
廈門大學經管商協會廈門大學市場營銷協會
廈門大學公共關係協會廈門大學發展規劃辦公室
廈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廈門大學薩本棟墓園
廈門大學會計發展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校友文化交流協會廈門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廈門大學馬剋思主義研究院廈門大學學生科技創業中心
廈門大學中秋博餅會廈門大學校園十大歌手賽
廈門大學北極光樂隊廈門大學古典音韻學社
廈門大學采貝文學社廈門大學鼓浪文學社
廈門大學南強話劇社廈門大學軟件學院樂助協會
廈門大學知識産權研究院廈門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廈門大學高爾夫球協會廈門大學木蘭拳協會
廈門大學乒乓球協會廈門大學陳式太極拳協會
廈門大學跆拳道協會廈門大學閩南語協會
廈門大學天生我材學社廈門大學廣播電視學社
廈門大學科學探索協會廈門大學哲海潮學社
廈門大學中醫藥協會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法學院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廈門大學百科係列講座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係廈門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係
廈門大學海報設計協會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中文係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福建省廈門大學化工廠
廈門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廈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
廈門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廈門大學經濟咨詢事務所
陳德仁廈門大學育纔基金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
審計學(廈門大學會計係列教材)廈門大學材料設計與應用工程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社團聯合會廈門大學嘉庚學院電子商務係
廈門大學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係
廈門大學本科生學籍管理規定廈門大學漳州校區陽光心裏志願者服務隊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電子商務學社廈門大學醫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本科生學籍管理實施細則廈門大學國際稅法與比較稅製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繼續教育與職業教育學院
廈門大學漳州校區學生導遊隊廈門大學細胞生物學與腫瘤細胞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廈門大學福建省醫學分子病毒學研究中心廈門大學海洋環境和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廈門大學現代分析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
廈門大學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國際商學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廈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