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246700 代碼:340823 區號:0556
拼音:Zōng Yáng Xiàn 英譯:Zongyang County
樅陽縣位於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總面積1808平方千米。總人口97萬人(2007年末)。全縣轄13個鎮、9個鄉:樅陽鎮、????山鎮、湯溝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橫埠鎮、項鋪鎮、錢橋鎮、麒麟鎮、義津鎮、浮山鎮、官埠橋鎮、鐵銅鄉、鳳儀鄉、長沙鄉、錢鋪鄉、金社鄉、白梅鄉、白湖鄉、會宮鄉、雨壇鄉。縣政府駐樅陽鎮。
處江淮丘陵與沿江平原接合部。西北部為低山丘陵區,東南部為沿江洲圩區。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降水量1400毫米。境內河湖衆多,主要有橫埠河、羅昌河、陳瑤湖、白蕩湖、菜子湖等。礦藏有鐵、錳、銅、明礬石、石灰岩 、重晶石、鋯英石、煤、瓷土等。
京臺高速以及103、229、320、228、227等省道穿境而過,通過銅陵長江大橋與銅陵市跨江相連,航運有長江黃金水道。風景名勝有太平軍樅陽會議舊址,浮山國傢級森林公、地質園,浮山摩崖石刻,方以智墓、劉大槐墓等。 |
|
樅陽縣位於安徽省中西部的長江北岸,地處北緯31°01'~31°38'、東經117°05'~117°43',東南與銅陵、池州市隔江相望,西北以白兔湖、菜子湖與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毗鄰,北與無為、廬江縣接壤。縣域總面積為1808.1平方公裏,耕地42130公頃,,場34000公頃,水面42000公頃。現轄22個鄉鎮,431個行政村(居委會),95萬人。境內有11個民族居住。樅陽鎮為中共樅陽縣委和樅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樅陽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安慶市正東面,長江北岸,大別山之東南麓,北緯31°01′~31°38′、東經 117°05′~117°43′。西以白兔湖、菜子湖與桐城市共水;西南一隅與安慶市區毗鄰;北與無為、廬江兩縣接壤;東南與銅陵、貴池兩市隔江相望。面積為1808.1平方公裏,轄22個鄉(鎮)、258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96.2萬。樅陽鎮為中共樅陽縣委和樅陽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樅陽縣山清水秀,人文薈萃。既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大縣,又是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地區。
樅陽縣轄13個鎮、9個鄉:樅陽鎮、OU山鎮、湯溝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橫埠鎮、項鋪鎮、錢橋鎮、麒麟鎮、義津鎮、浮山鎮、官埠橋鎮、鐵銅鄉、鳳儀鄉、長沙鄉、錢鋪鄉、金社鄉、白梅鄉、白湖鄉、會宮鄉、雨壇鄉。
樅陽縣是漢族聚居區,歷史上亦有少數民族因戰亂、災荒、婚嫁、工作等原因遷入境內定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少數民族人口363人,縣內有蒙古、回、苗、壯、布依、朝鮮、滿、高山、土傢、達翰爾10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城關、義津等18鄉鎮。
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低丘漫岡,中部是犬牙交錯的丘陵崗衝,東南部屬沿江洲圩。境內主要山峰有三公山、柳峰山、城山、岱鰲山、浮山等,以海拔 674.9米的三公山為最高。長江流經縣域84公裏。主要河流有橫埠河、楊市河、錢橋河、羅昌河、樅陽河。湖泊有菜子湖、陳瑤湖、白蕩湖、楓沙湖、神靈賽湖、羹膾賽湖等,總水面達42000公頃。樅陽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千姿百態的地形,暖濕適宜的氣候,使這裏生活、生長着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馳名中外的“長江三鮮”(鰣魚、刀魚、螃蟹)即産於此。
樅陽歷史悠久。西周時為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傳說漢武帝劉徹南巡至樅陽射蛟於江中,曾作《盛唐樅陽之歌》。晉代陶侃曾任樅陽令。1955年樅陽恢復漢時縣名。境內主要名勝古跡有: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望竜庵、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綫渡江指揮部舊址陳氏宗祠、漢武帝射蛟臺、陶侃洗墨池、三國呂蒙城遺址及一批名人墓葬等。
樅陽人文優勢明顯。先後涌現出傑出的思想傢、科學家、文學家方以智,“桐城文派”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以及中國農工民主黨主席章伯鈞、外交傢黃鎮、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美學家朱光潛等一批風流人物,被譽為“詩人之窟、文章之府、氣節之鄉”。還有“兩院”院士汪旭光、陸大道,江汽集團董事長左延安等一批全國知名專傢、學者和企業傢。樅陽重文習武。清之中葉後,樅陽縣東部鄉村,歷有教習拳術之風。拳的種類,有長拳、猴拳、破四門、地八仙、太極拳等。拳的姿勢,主要有高盤的少林式,飛腳能跳墻;有低盤的武當式,能縮身掃地樁。在民間藝術方面,主要有富有鄉土氣息的京劇表現形式平臺戲和門板戲;有竜燈、獅子燈、花船、花挑等燈會。建國後,黃梅戲發展迅速,現成為樅陽一大劇種。
樅陽自然資源豐富。石灰石、玄武岩、銅礦、鐵礦、泥炭等礦産品儲量大、品位高。農産品、旅遊資源豐富,是全國淡水養殖重點縣和全省水産示範縣、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經果林基地縣、全省農業産業化試點縣、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科普示範縣。集文山、佛山、古火山於一體的浮山,以原始火山遺址、摩岩石刻享譽海內外,是國傢森林公園、國傢火山地質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
改革開放以來,樅陽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的優勢,縣域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對外開放日趨活躍,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2003年至2006年,樅陽縣連續4年位居全省縣域經濟動態十強縣,是安慶市唯一進入全省動態十強的縣。全縣“十一五”開局之年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部分指標超過全省2005年十強縣平均水平。“科教興縣”戰略深入實施,教育“兩基”成果鞏固,高考本科一次達綫人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市第一。農田、水、電、路、電信等各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2006年,全縣建成“村村通”水泥路300公裏,居全市首位。 |
|
樅陽縣轄13個鎮、9個鄉:樅陽鎮、????山鎮、湯溝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橫埠鎮、項鋪鎮、錢橋鎮、麒麟鎮、義津鎮、浮山鎮、官埠橋鎮、鐵銅鄉、鳳儀鄉、長沙鄉、錢鋪鄉、金社鄉、白梅鄉、白湖鄉、會宮鄉、雨壇鄉。
樅陽縣轄9鄉、13鎮、238村民委員會、20居民委員會、140居民小組,總人口為923909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數),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91人,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境內漢族人口占99.96%,餘下0.04%為蒙古、回、苗、壯、布依、朝鮮、滿、高山、土傢、達斡爾等10個少數民族,計363人。 ;
13鎮:樅陽鎮、????山鎮、湯溝鎮、老洲鎮、陳瑤湖鎮、周潭鎮、橫埠鎮、項鋪鎮、錢橋鎮、麒麟鎮、義津鎮、浮山鎮、官埠橋鎮; 9鄉:鐵銅鄉、鳳儀鄉、長沙鄉、錢鋪鄉、金社鄉、白梅鄉、白湖鄉、會宮鄉、雨壇鄉。 ;
樅陽鎮;
居委會12:新華、建設、蓮花湖、光明、湖濱、石嶺、勝利、前進、下樅陽、石磯頭、老莊、蒲洲; 村委會14:長河、雙竜、戚磯、五一、古塘、大青山、青竜、郭橋、新樓、展望、連城、沿河、旗山、長安;
????山鎮
居委會1:護國
村委會9:白蕩湖、????山、巢山、萬橋、周山、桃花、新開、大港、破罡;
湯溝鎮
村委會27:竜堤、先進、蓮花、勤儉、桂壩、肇豐、躍進、新風、紅星、中心、一心、南旺、明星、竜潭、江廠、陳公、官峰、江莊、大新、田間、民勝、黃儀、彭山、農莊、共義、後湖、新河;
老洲鎮
村委會19:老灣、聯合、桃源、姚崗、王套(水旁)、橫裕、桐貴、同心、老洲、裕豐、沙池、羅墩、鴨河、源潭、陶圩、下圩、同樂、紅楊、高沿;
陳瑤湖鎮
村委會15:花園、普濟、麒鳳、水圩、苎鎮、蝦溪、後河、前河、老排、白雲、青山、花山、高橋、竜王咀、官渡;
周潭鎮
村委會11:永興、施灣、澄英、吳橋、周潭、楓林、鳳凰、大山、七井、彭橋、田埠;
橫埠鎮
村委會21:孫崗、新華、聯豐、少豐、謀道、官塘、黃山、橫埠、忠毅、左崗、新莊、橫山、範潭、左山、方正、育纔、山水、利華、合竜、竜山、周崗;
項鋪鎮
村委會6:柳西、白石、項金、石溪、邊山、竜虎;
錢橋鎮
村委會11:錢橋、大塘、馬塘、鄒姚、朝陽、興旺、新埠、石馬、高豐、宣莊、洪灣;
麒麟鎮
村委會7:麒麟、陽和、梅花、泊塘、石婆、新安、岱鰲;
義津鎮
村委會13:義津、增豐、朱公、高升、北聖、菁華、雙興、勝利、塔橋、義東、姚王、牛集、先讓;
浮山鎮
村委會5:浮渡、嚮陽、女兒橋、浮山、太平;
官埠橋鎮
村委會12:連湖、官山、繼光、嚮東、官橋、黃華、竜橋、祖農、宋馬、團山、陸崗、岱衝;
鐵銅鄉
村委會4:慶豐、新豐、江頭、中南;
鳳儀鄉
村委會3:鳳儀、紅旗、紅巾;
長沙鄉
村委會3:長沙、新農、木排;
錢鋪鄉
村委會9:將軍、黃崗、鹿獅、井邊、虎棧、長山、黃衝、錢鋪、南嶺;
金社鄉
村委會11:長溪、桃山、雲嶺、楊市、竜口、楓衝、金渡、金山、秀山、嚮榮、鰲山、星河;
白梅鄉
白湖鄉:山河、公堰塥、竜城、古樓、三橋、小嶺、楊嶺、竜井、陶灣、河山、黃莊、柳寺
總人口為923909人(第四次人口普查數),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491人,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倍多。境內漢族人口占99.96%,餘下0.04%為蒙古、回、苗、壯、布依、朝鮮、滿、高山、土傢、達斡爾等10個少數民族,計363人。 |
|
夏 (約前2l世紀——約前l6世紀) 屬揚州之域。
商 (約前l6世紀——約前11世紀) 屬揚州之域。
西周(約前1066——前771年) 封為宗子國。
春秋(前770——前476年) 為群舒之地。前6l5年,楚執宗子國君,宗子國遂滅。
戰國(前475——前221年) 屬楚。
秦 (前221——前206年) 屬九江郡。
西漢 (前206——公元25年)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樅陽縣,屬廬江郡。
東漢 (公元25——220年) 樅陽並入舒,隸廬江郡。
三國 (公元220——280年) 屬吳廬江郡。今下樅陽有“呂蒙城”遺址。
西晉 (公元265——3l7年) 屬廬江郡。
東晉 (公元317——420年) 屬豫州晉熙郡。陶侃為樅陽令。
南朝宋 (公元420——479年) 初為舒縣,屬豫州廬江郡;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廢舒縣,置呂亭左縣。陰安縣屬豫州晉熙郡,係僑置。
南朝齊 (公元479——502年) 復置舒縣,屬廬江郡。
南朝梁 (公元502——557年) 廢舒縣,復樅陽縣,屬樅陽郡。
南朝陳 (公元557——589年) 為樅陽縣,屬晉熙郡。同時僑置陰安縣。
隋 (公元581——618年) 陰安縣並入樅陽縣,屬熙州;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樅陽縣為同安縣。
唐 (公元6l8——907年) 唐初仍名同安縣,屬同安郡。貞觀元年(627年),屬淮南道舒州。天寶元年(742年) 屬淮南道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為盛唐郡,改同安縣為桐城縣,轄33裏。
宋 (公元960——1279年) 為桐城縣,先後屬舒州、淮南西路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桐城縣轄4鄉9鎮,今樅陽縣境為其東、南兩鄉,東鄉石溪鎮時為九鎮之一(其餘八鎮不在今樅陽縣境內)。
元(公元l271——1368年) 為桐城縣,先後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的安慶路。
明 (公元l368——l644年)為桐城縣,先屬寧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屬安慶府,直隸
南京。今樅陽縣域時為桐城縣東、南兩鄉,鄉名清淨、大宥。
清 (公元l644——191l年) 為桐城縣,先屬江南省安慶府,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安慶府。
中華民國 (公元l912——1949年) 為桐城縣,民國3年屬安慶道,民國l7年屬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5年屬安慶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29年屬安徽省第一專區。民國24年,今樅陽縣境,時為桐城第四區、第五區。民國36年(l947年)年l2月,劃廬江、桐城大部分地區置桐廬縣,屬中共皖西工委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 (l949年——)l949年,桐廬縣屬皖西第二專署,2月l8日劃桐城
東、南鄉、廬江、無為兩縣少量地區置縣。1951年,2月24日更名湖東縣,屬皖北行署安慶行政區人民專員公署,後屬安慶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5年7月1日更名為樅陽縣,先屬安慶專區、安慶地區,後屬安慶市人民政府(l988年9月安慶地區與安慶市合併)。 |
|
樅陽縣歷史悠久,在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時為宗子國,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縣,屬廬江郡,名曰“樅陽”,距今已有2100多年。漢武帝劉徹南巡至樅陽射蛟於江中,曾作《盛唐樅陽之歌》。晉代陶侃曾任樅陽令。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為同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縣為桐城縣。1949年2月分桐城縣為桐城、桐廬兩縣,桐廬縣轄區即為今樅陽縣境,縣治初設項鎮鋪,後移湯傢溝。1951年改桐廬縣為湖東縣。1954年縣治遷入樅陽鎮,1955年7月1日,恢復漢時縣名——樅陽縣。境內主要名勝古跡有:太平天國樅陽會議舊址望竜庵、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綫渡江指揮部舊址陳氏宗祠、漢武帝射蛟臺、陶侃洗墨池、三國呂蒙城遺址及一批名人墓葬。
關於樅陽縣名的由來,說法有三:一、從古宗子國,《左傳·文公十二年》 中說,“楚子孔執舒子及宗子,遂圍巢”。杜註:“宗國為群舒之屬,即樅陽,是古代偃姓方國,漢武帝在舊邑設縣,以古國為名。”二、《爾雅·釋木》:“樅,鬆葉柏身。”《本草綱目》:“柏葉鬆身者檜也,鬆葉柏身者樅也。”《說文》中述,縣城後山多樅木,“縣城位山南,因名樅陽”。三、古時樅陽多樅木,人們便將發源於大別山,流經城內,經菜子湖入長江河段的這段河流,定名為“樅川”。因縣城坐樅川北岸,水北為陽,因而得名。
漢置樅陽縣。因古樅陽鎮為名。1949年由桐城縣析置桐廬縣,1951年更名湖東縣,1955年更名樅陽縣。
1997年,樅陽縣面積1808平方千米,人口93.6萬,轄13鎮15鄉:樅陽鎮、義津鎮、湯溝鎮、麒麟鎮、項鋪鎮、浮山鎮、橫埠鎮、周潭鎮、錢橋鎮、老洲鎮、石磯鎮、山鎮、官橋鄉、雨壇鄉、會宮鄉、金社鄉、白湖鄉、錢鋪鄉、後方鄉、白梅鄉、儀山鄉、鳳儀鄉、鐵銅鄉、楊灣鄉、長沙鄉、老灣鄉、陳瑤湖鄉。縣政府駐樅陽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757951人,其中:樅陽鎮49657人,石磯鎮24691人,山鎮35551人,湯溝鎮45178人,老洲鎮30767人,陳瑤湖鎮38006人,周潭鎮34203人,橫埠鎮32685人,項鋪鎮26174人,錢橋鎮 47632人,麒麟鎮38492人,義津鎮30550人,浮山鎮19041人,官埠橋鎮30574人,鐵銅鄉8431人,鳳儀鄉6204人,長沙鄉 4907人,儀山鄉21203人,老灣鄉21806人,錢鋪鄉23364人,後方鄉29678人,金社鄉38311人,白梅鄉15934人,白湖鄉 33078人,楊灣鄉10623人,會宮鄉36223人,雨壇鄉24988人。(14個鎮、13個鄉)
2004年底,樅陽縣轄14個鎮、13個鄉。
2005年,全縣鄉鎮由原來的27個調整為22個(其中鄉9個,鎮13個):將原石磯鎮整建製並入樅陽鎮,原儀山鄉整建製並入湯溝鎮,原老灣鄉整建製並入老洲鎮,原後方鄉整建製並入橫埠鎮,原楊灣鄉整建製並入義津鎮。鄉鎮平均面積由67平方千米擴大到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由35427人增加到 43479人,中心集鎮平均人口達8.6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樅陽縣轄13個鎮、9個鄉。 |
|
樅陽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均氣溫16.5℃,年均積溫5129℃。鼕季低溫而無嚴寒;春季溫和;夏季溫度雖高但不酷熱;秋季略高於春溫。由於季風環流和地形影響,縣境鼕季多北風,春秋季多東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年均降水量1326.5毫米,鼕季降水量少,夏季(梅雨季)雨量集中,約占全年總量40%。
境內野生動植物和礦産資源豐富。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列為國傢保護的動物有白鰭豚、江豚、小靈貓、水獺、中華鱘、小天鵝、黑鸛、鴛鴦以及鶴類和各種雕鶚等。植物有942種,隸屬173科,其中藥用植物有354種;屬國傢保護的有銀杏、金錢鬆、杜仲、青檀、水杉等5種。主要礦産有鐵、銅、明礬石、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煤、泥炭、陶土、黃沙等。 |
|
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 1300公裏;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 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326公裏,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 |
|
樅陽縣地理位置險要,歷來為兵傢必爭之地。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建城於下樅陽,以阻魏兵南進;唐代輔公祏起兵反唐於樅陽鎮;南宋李全鎮守幕旗山抗擊金兵;元末陳友諒紮寨於浮山,朱元璋屯兵於城山,二人在今樅陽境內多次血戰;明末張獻忠紮“四營”於樅陽鎮,並進軍浮山寨;清代太平軍首領李秀成、陳玉成在樅陽兩次召開了重要會議,對保衛天京、扭轉戰局起了重大作用;抗戰期間,共産黨人在陳湖、水圩一帶創立了桐東抗日根據地,有力地打擊了敵、偽、頑的反動勢力;解放戰爭中,“百萬雄師過大江”,樅陽鎮成為解放軍中綫指揮部,縣屬江心洲和沿江各碼頭均成為解放軍的起渡點。
樅陽西鄉喜文,東鄉重武。民國17年,共産黨人章逐明在章傢大屋創建了桐城縣第一個中共支部。同年11月,成立了中共桐城區委,下轄15個支部(其中有10個支部在今樅陽縣境)。次年8月,成立了中共桐城縣委,下轄區委3個(其中2個區委、19個支部在樅陽縣境)。這期間,浮山成為安(慶)、桐、樅、廬地區共産黨的活動中心,浮山中學成為秘密交通站,會聖岩吳富之傢成為中共縣委機關。民國19年,中共安慶中心縣委在會宮召開了8縣聯席會議後,樅桐地區掀起了武裝鬥爭高潮,樅陽人陳雪吾、吳剋正、張舜卿等在歐傢嶺領導了武裝暴動,成立了皖中紅軍獨立團。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在陳瑤湖一帶開闢了抗日根據地,並成立桐東抗日民主政府。樅陽人民在沿江一帶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民國3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近20萬人抵達樅陽沿江一帶,樅陽人民積極參軍、參戰和支前,為渡江戰役的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從土地革命戰爭開始,到新中國誕生,樅陽人民為之奮鬥了20餘年,犧牲了600多名優秀子弟,著名的烈士有童長榮、史偉、史逸、陳石奇、陳雪吾、吳剋正、吳鵬武、疏冠中(蘇拓夫)、黃靜寰(黃彬)、張舜卿、朱錦銘等等。他們的英雄業績均已載入中國共産黨的史册,他們的英名將與世長存! |
|
樅陽為農業大縣。1949年,全縣可耕地有59.46萬畝。50年代起,縣境大規模圍湖造田,1967年可耕地已增到93萬畝。後因退田還湖、停墾還林以及建設用地,至1989年末,可耕地減至64.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0.74畝。
新中國建立後,縣境實行了“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生産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接着,農業走上了社會主義集體化道路,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大興水利,使防洪防澇能力逐年增強。50年代,開始圍湖造田,擴大了耕地面積。60年代,提倡科學種田,不斷革新生産工具,改進耕作方式。70年代,區鄉建立農機(技)站,形成科技興農的網絡,並提高了作物復種指數。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大農村實行了以聯産承包為中心內容的農業生産責任製,大大調動了農民生産的積極性,農業生産迅速發展,農民收入大為提高。1989年,糧食總産為28349.5萬公斤,棉花總産為269.6萬公斤,油料總産為86.58萬公斤,畜禽總量為50.1萬頭();農業總産值為183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7元,農民儲蓄總額為3380.3萬元。
林業生産,幾起幾落。明清之際,森林茂密,植被良好,山上“無崖不樹,無徑不竹,無澗不花,無石不苔”。民國時期,歷經戰亂,森林面積逐年減少。新中國建立後,全縣林業用地約為56萬畝,其中有林地44萬畝,立木蓄積量為6萬立方米。1958年,因“大煉鋼鐵”和毀林開荒,樹林被濫伐,林地面積急劇減少,至1976年立木蓄積量僅有1.5萬立方米。1981年,全縣林業實行“三定”,農民植樹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至1983年林地面積已達53萬餘畝。1989年,森林覆蓋率為18.1%,立木蓄積量約20萬立方米。
水産養殖,興旺發達。樅陽縣早在50年代就是全國22個淡水漁業重點縣之一。新中國建立時有水面61.2萬畝;50年代末,因圍湖造田,蓄水面積逐年縮小。1984年,開始退田還湖,水域面積不斷擴大,水産品數量不斷增加。主要水産品有各種魚類和龜、鱉、螃蟹以及蓮、藕、菱、芡實等等,其中甲魚、鱔魚(黃、白鱔)、銀魚、鱖魚、螃蟹、蓮子、芡實為特種優質産品,每年有大量出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縣實行了聯産計酬的漁業生産責任製,國營、集體、個人一齊上,由天然捕魚轉入以養殖為主,水産養殖出現了新的局面。1989年,全縣水域面積為37.5萬畝,另長江可利用水域13.5萬畝;水産品産量為750萬公斤,漁業總産值899萬元。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縣境濱江背湖,歷史上湖口未建節制閘,湖水隨江潮起落,造成“大水大災,小水小災,無水旱災”的局面。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先後興建白蕩閘、梳妝臺閘、湖東閘、永登閘、樅陽閘等;拓寬加高74.5公裏的長江大堤;興修衆多的水庫和塘壩;疏瀎大小河道和溝渠;興建100餘座電力排灌站。1989年,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56.17萬畝,旱澇保收面積為46.6萬畝,基本上解决了水旱災害的失控問題。 |
|
樅陽縣屬自然農業經濟區,縣民多以漁耕為業,因此縣工業基礎較為薄弱,但處在不斷發展之中。手工業興起於明代,私營工業作坊出現於清末,機器碾米和電燈照明,出現於民國年間,集體工業出現於1956年。1989年,縣辦集體工業企業22個,職工2869人,固定資産1368萬元,年産值1757.6萬元,利潤74.6萬元,納稅157.3萬元。其生産的元釘、毛巾、牙刷為出口産品,液化石油氣鋼瓶、香腸和牙刷為省優産品。國營工業企業17個,其中經委係統工業企業8個、工礦企業2個、商業工業企業1個、城建工業企業1個、糧食工業企業5個,計有職工2800餘人。鄉鎮企業24749個,已初具規模,並逐步嚮項目多樣化和高技術方向發展,其産品已為人們所喜愛,有的産品已進入國際市場,其中灰包鹹蛋出口在安徽省同行業中,獨享産品免檢信譽。
縣境商業由於水域的優勢,自古以來就很發達。集鎮多為水碼頭,貨物運輸十分方便。其中,樅陽鎮古為舒口,為舒、廬、潛、懷、太、嶽等縣的漕米和貨物的集散地;湯溝為桐東首鎮;石溪鎮在宋代為桐城九鎮之一;姚王集為數省耕牛交易場所;義津鎮、麒麟集為農牧土特産品的交易中心。新中國建立後,縣境大小集鎮36個,工商業者2137戶。1953年,國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個體商業走上了合作之路。1956年,全縣公私合營商業5傢、合作商店1196戶、合作小組93個、代購代銷點19個,轉入國營和合作社、農村供銷部的252傢,私營商業126傢。“文化大革命”期間,取締私人經商,全縣國營商業企業獨傢經營、商品流通渠道單一。1978年後,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一齊上,商業市場出現了欣欣嚮榮的局面。1989年,全縣綜合性貿易市場達42個,年貿易額約7382萬元;國營商業商品銷售總額56606.6萬元;個體商業商品零售總額4896萬元。
新中國建立後,財稅金融方面不斷發展,取得了可喜成就。1989年,全縣財政收入突破2000萬元大關,其中稅收為1300餘萬元;金融機構有支行4個,其所屬營業部、信用社遍及城鄉,另有保險支公司1個;城鎮儲蓄餘額5138萬元,農村儲蓄餘額4115.7萬元。
隨着農、工、商貿各業的振興,交通、郵電事業日新月異。至1989年止,縣有公路46條,總長度484.7公裏。其中省道5條、縣道11條、鄉道30條。全縣除江心洲外,各鄉鎮均已通車。全縣426個行政村全部通郵;有19個局、所可辦電報和國際、國內長途電話業務;縣城擁有市話500門,磁石總機5臺、出局電纜800對;農村電話交換機總容量900門,桿路總長515公裏。 |
|
新中國建立後,縣文學藝術事業日益繁榮,縣黃梅劇團蜚聲大江南北,民歌創作譽滿詩壇,文學作品不斷發表,一批文藝新人正在茁壯成長。1989年,全縣有電影放映單位63個、文化館站13個、文物管理所1個、圖書館74個;廣播站遍及鄉鎮,電視機已走進千傢萬戶。全縣從城鎮到農村,從兒童到老人,文化素質都有了較大提高。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當代科技領域裏,慈雲桂成為“中國計算機之父”,汪旭光號稱“炸藥大王”,疏鬆桂點燃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倪皖蓀從事低溫聲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王奎仁發現了“張衡礦”,陶善昌研製了國際首創閃電探測定位係統,他們的科研成就,均為世人所矚目。據初步統計,樅陽人現在國傢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工作的教授級的專傢就有100餘人。在縣內,1989年,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已有200餘人;科技興農、科技興漁、科技興廠已結出豐碩成果。
懸壺濟世、行醫賣藥,在樅陽大地上自古有之。在這塊土地上,名醫輩出,藥店如林。名醫古有餘霖、許麗京,今有查少農、疏元善、湯春生等;醫學名著有方以智的《醫學會通》、餘霖的《疫疹一得》、許麗京的《醫方新編》等等。1949年統計,全縣中藥店132傢,中醫人員279人。1989年,全縣鄉以上醫療單位有60個,職工1293人,其中930人有技術職稱(副高以上的有26人)。醫療技術不斷提高,一般疑難病癥可以不用出縣便能診治,人民健康基本得到保障。
縣境傳統的群衆體育活動有舞燈、劃竜船和武術,其中“東鄉武術”源遠流長,享譽海內,歷史上曾出現“三十六名教”;而今到處興辦武館,武術之花開遍樅陽大地。新中岱鰲山國建立後,學校體育教學常抓不懈,體育活動十分活躍。在歷次省市體育運動會上樅陽健兒均獲得較好成績,如蔡聲和在安徽省首屆運動會上奪得百米跑第二名,取得了零的突破;1958年,焦志華在安徽省100米蛙泳比賽中,打破了省記錄,榮獲第一名;1981年,施小平在安徽省少年棋賽中,獲得象棋組冠軍;1986年,吳衛鳳獲全國六運會女子柔道第三名,後在亞運會上又奪得銀牌。
樅陽縣山清水秀,旅遊資源豐富。境內有三面環水、“望之若浮”的浮山,有“亞浮山”之稱的白雲崖,有何宰相讀書的青山石屋,還有“秦始皇三鞭抽不動”的岱鰲山。浮山為安徽省級風景名勝區,以108洞和400餘塊古代摩崖石刻著稱於世,自古以來遊人絡繹不絶。縣境文物古跡衆多,僅名人墓葬就有方以智、錢澄之、劉大櫆、姚鼐、王勝、方學漸、阮鶚、吳應賓、吳汝綸、李光炯、房秩五、魯生等數十處之多;至於革命遺址、名人故居、古代建築、館藏文物等等,更是難以枚舉。 |
|
樅陽氣候溫和,物産資源和自然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境內水質優良,盛産甲魚、鱔魚、銀魚、鱖魚、螃蟹、蓮子、芡 實等特種水産品,暢銷國內外。主要農作物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産量高,品質好。傢畜傢禽中生豬飼養占全省重要位置,其中樅陽黑豬品質優良,曾批量出口。近年來人工馴養由野鴨變種的媒鴨,野味十足,營養豐富,已大批銷往深圳、香港等地。林木主要有鬆、杉、毛竹等,全縣森林覆蓋率為25.2%,森林積蓄量106.9萬立方米。縣內藥材資源也很豐富,“桐桔梗”馳名全國,辛夷花、夏枯草、射幹等銷往東南亞。礦産資源種類繁多,其中金銅礦、石灰石、大理石、明礬石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極具開發價值。
樅陽自然資源豐富。尤以石灰岩、銅金礦、泥炭三大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分佈集中,極有開發價值。境內有白蕩湖、菜子湖、陳瑤湖、楓沙湖四大湖泊,可養水面近四十萬畝,是發展“水體傢業”的優勢所在。
芡實蓮籽糊:是根據《本草綱目》的有關藥理,在國傢水産科研部門的支持下開發研製的一種純天然水生植物營養保健食品,先後被評為省級名牌産品,中國緑色食品。産品選用野生芡實、蓮籽、藕粉等水生植物為主要原料,采用科學配方和先進工藝精製而成,含有較高的氨基酸、礦物質和各種維生素,能滋心潤肺、舒胃化氣、明目美容、補脾腎等。長期食用,能延緩衰老,益壽延年。
脫水蔬菜:采用熱風乾燥工藝,日産脫水蔬菜4噸,主要品種為甘藍菜、鬍蘿蔔、青蔥、四季豆、苔幹菜等,産品主要銷往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內主要為各大方便廠提供配料。
無糖蕎麥糊:本品以《本草綱目》為依據,精選優質苦蕎麥為原料,采用現代科技生産工藝研製面成,不含任何色素和食用添加劑。本品富含人體必需的鈣、磷、植物蛋白、碳水化合物及各種維生素,具有祛寒去火、養顔護膚、清涼解熱、補血養神的食效,對高血壓、高血糖的人更具獨特效果。經常食用能有效地調整人體各種需要和合理平衡。
子夜花茶:以純天然苦蕎麥為主要原料,輔以有關中藥配製而成。産品包括子夜花香茶、涼茶、南瓜茶等,常飲有一定的食療效果,其香茶能開胃、健胃;涼茶清涼爽口,消火祛毒;南瓜茶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效果明顯。本産品1998年獲省科技星火計劃産品,1999年獲國傢級星火計劃産品。
香腸:選用樅陽黑豬之鮮肉,輔以安徽名酒,特製腸衣精工灌製而成,以其獨有的廣式特色、徽派風味而暢銷國內外。
紅心鹹蛋:選擇野鴨子所産的蛋為唯一用蛋,引進國內外先進配方加工而成,列任何添加劑及色素,其蛋黃呈紅色,蛋白鮮嫩,口感芳香。本産品是安徽省外貿部門再製蛋出口定點産品,主要銷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日本、韓國,以及港澳地區等 |
|
建國後將清代桐城區域一分為二,古桐城的桐城八景桐城樅陽兩地亦平分秋色,位於樅陽的有:浮山夕照、樅江夜雨(又名樅川夜雨)、竹湖落雁。
“浮山夕照”:浮山張公岩,宋朝進士任江西路轉運判官張同之,和州人,因遊浮山,愛不忍去,遂棄官學道於闢𠔌岩,相傳闢欲仙去,因稱張公岩。張公依岩築樓名夕陽樓,樓後有井,容水六擔,久旱不涸,汲之旋滿。每當夕陽西下,經折射入井,泉水浮動,紅光搖曳,出現日照光環奇觀。因名“浮山夕照”。
浮山夕照
明·許浩
浮山景跡寫難窮,翠壁丹崖幾萬重。
惟有夕陽留返照,喬林掩映彩霞紅。
清·張驊
煙生石上煙凝碧,日落峰頭日影黃。
返照入林山倒沒,餘輝映水塔生光。
人驅古道牛羊下,風送歸巢鳥雀忙。
共識夕陽無限好,揮戈爭得駐西崗。
浮山旅遊風景區位於樅陽縣中部偏北地區,白蕩湖畔,北距合肥120公裏,南距縣城30公裏,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掠境而過。浮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景觀以火山地貌為其主要特色,植被繁茂,人文景觀獨特,儒、佛、道"三教"薈萃,歷史悠久,名士輩出。
浮山因其"東西南北皆水匯"、"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其主要景區面積76.6km2,1983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為國傢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國傢地質公園,該景區以獨特的火山地質地貌、摩崖石刻、河湖風光而著稱於世。張公岩景區是浮山主景區之一,此處集宗教遺跡、火山岩洞、摩崖石刻於一體。
浮山是一座保存比較完善,具有典型性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破火山,地質學上稱浮山組——浮山旋回,經過大自然一億多年的風雨精雕細刻剝蝕,形成張公岩天池、會聖仙橋等別具特色的六大景區,景區內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鐘、天橋與澗流,幽𠔌與湖蕩遍布,被看作是中國的“維蘇威”。在這裏遊人可以親身體驗浮山火山爆發、岩漿溢流、火口坍陷、再噴發,緩慢侵出等五次火山活動過程,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這裏還有江南最大的岩洞摩崖石刻長廊和宋代蓮花座及石雕佛像群。
或山鳴𠔌應,或清澈可鑒。深山幽林中又有洞十餘個,其中以寬敞可容幾千人的觀音洞為最。縱橫交錯,纏繞詭秘的峽𠔌中,以飛來峰下的“天柱一絶”神秘𠔌最為奇險。𠔌底54個洞穴形態各異,雲集交錯,洞連洞,洞套洞,洞洞相連,人遊其中,狹窄處須屈身匍行。𠔌旁古樹虯枝,𠔌內怪石異草,恍似仙境,引人入勝。
“樅江夜雨”:現名“樅川夜雨”:樅陽鎮歷為商賈雲集之地,揚帆係纜,車馬往來。沿岸荻影投灘,蘆花飛雪。每當夏秋之夜,蘆葉紛披,隨風送響,或瑟瑟如小雨淅瀝,或蕭蕭如大雨驟至,若倚篷窗靜聽,尤覺微妙。因名“樅川夜雨”。
樅川夜雨
明·許浩
樅江夜雨勢如傾,拂柳滋花盡有情。
幾個漁翁趁新水,江頭無數棹歌聲。
清·張驊
風起湖波催暮景,雲來山𠔌暗人傢。
飄零幾度蛟臺屐,寂歷今宵夜雨槎。
蘆葉有聲和漏水,鬆枝堪愛惜陰嘉。
慚餘獨酌官如客,落日瀟瀟水一涯。
“竹湖落雁”:竹子湖位於拔茅山之東北,蘆荻掩映,湖草豐盈,每當秋末涼風,群雁南飛,悠然而下,棲息於此。一日湖灘亂石疊起,形如立錐,秋水落淺,有似群雁紛紛落地之狀。因名“竹湖落雁”。山上建有觀雁亭,為晉朝樅陽縣令陶侃來此觀雁之所。
竹湖落饜
明·許浩
大地西風振荻蘆,雁銜秋色下平湖。
眼前盡是瀟湘景,誰為揮毫入畫圖?
清·張驊
悵望湖天旅雁過,蒲荒秋水意如何?
聲從嚮晚添寒淚,影帶斜陽動碧波。
月色有情沙更白,蘆花無恙夜常和。
衹疑落後書偏少,不似凌空字尚多。
“荻埠歸帆”:老洲頭往日洲頭突出大江,後因洲土隨江水流失形成半島,沿岸蘆葦密集,擋風避雨,天然屏障,為來往歸舟良港。每當晚霞燦爛,由對江南岸大通溯江而上的歸帆,先後接踵,近如錦帆片片,遠似素影翩翩,目不暇接,蔚然壯觀。因名“荻埠歸帆”。
荻埠歸帆
明·許浩
肅肅金風漾碧流,錦帆片片白雲秋。
晚來係纜知何處?衹在蘆花淺埠頭。
清·張驊
溪雲暗淡夕陽收,細草寒江奈石尤。
滾滾浪花隨返棹,蕭蕭蘆葉響孤舟。
浮鷗不動汀煙冷,漁火相將樹影留。
望到水鄉思更切,不堪薄宦又經秋。 |
|
- n.: Zongyang County
|
|
樅陽 |
|
中國 | 疾病預防 | 機構 | 區域 | ????業 | ????務管理局 | 樅陽特産 | 安徽 | 安慶 | 行政區劃 | 鄉鎮 | 浮山中學 | 樅陽旅遊 | 樅陽會宮朱氏起源 | 地理 | 安徽省 | 行政村 | 樅陽縣會宮中學 | |
|
|
樅陽縣中醫院 | 樅陽縣會宮中學 | 樅陽縣白雲中學 | 樅陽縣毛紡織廠 | 樅陽縣蓮湖飯店 | 樅陽縣人民醫院 | 樅陽縣????務管理局 | 樅陽縣苎鎮輪窯廠 | 樅陽縣萱麻紡織廠 | 樅陽縣羽絨製品廠 | 樅陽縣交通服裝廠 | 樅陽縣婦幼保健站 | 樅陽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 安徽省樅陽縣橫埠中學 | 安徽省樅陽縣浮山中學 | 樅陽縣浮山鎮工藝美術廠 | 樅陽縣第二人民醫院 | 樅陽縣紅十字會醫院 | 安徽省樅陽縣羽絨製品廠 | 安徽省樅陽縣交通服裝廠 | 安徽省樅陽縣服裝皮件廠 | 安徽省樅陽縣衛生防疫站 |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朱公製綫廠 | 安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樅陽縣管理部 | 樅陽縣血吸蟲防治站破罡血防組 | |
|
|
樅陽鎮 | 長沙鄉 | 陳瑤湖鎮 | 周潭鎮 | 義津鎮 | 錢鋪鄉 | 金社鄉 | 白梅鄉 | 藕山鎮 | 橫埠鎮 | 湯溝鎮 | 浮山鎮 | 官埠橋鎮 | 白湖鄉 | 鳳儀鄉 | 老洲鎮 | 錢橋鎮 | 麒麟鎮 | 會宮鎮 | 會宮鄉 | 項鋪鎮 | 鐵銅鄉 | 雨壇鄉 | ????山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