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級市 : 中國 >福建 > 泉州
顯示地圖
目錄
旅遊 Travel
  泉州旅遊投訴電話:泉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5-22162068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泉州最佳旅遊時間:泉州枕山面海,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有花常見雨,一鼕無雪卻聞雷。”(唐人詠泉州詩句)形象地說明了泉州的氣候特色;這裏鼕短而無嚴寒,年平均氣溫18-20℃,無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達1900-2000小時,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遊,最佳旅遊季節一般為每年的4-11月。泉州民俗節慶活動:泉州民俗古樸,具有中原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特色,雅俗共賞,極富人情味。
  (一)過春節,道恭喜。此外上元節(元宵)也是大節日,傢傢挂花燈,小孩提紙燈,歡宵達旦。
  (二)清明節,春祭敬祖,掃墓燒紙錢,寄托對逝者的緬懷和哀思。
  (三)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這時是黃梅季節要過渡到暑天,傢傢戶戶都做粽,俗稱“補天”,以祈求不再下雨;在鄉村,這一天要竜頭“採蓮”,村民們唱“嗦蓮”的採蓮歌,邊唱邊走,繞完全村,以此祈求豐收和健康。
  (四)“七娘媽生”,即七夕,起源於“董永與七仙女”的傳說,這一天傢傢要擺紙轎、胭脂盒、花粉,拜七娘媽,以求庇佑。
  (五)普渡日,就是中元節。農歷七月十日起,歷時一個月,分鋪分區祭祖先、設宴席、演戲、請客,最後一日再燒燈,擺些菜碗,喜慶結束。
  (六)中秋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上元”。這時秋高氣爽,又是收成季節,婦女們就買月餅,蒸煮甘薯、芋頭,小孩們則到處撿磚瓦片造塔仔,當月滿天心,傢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而小孩子分到月餅後,就結伴去拜他們造的塔仔公。泉州城裏,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吹奏南麯,很有雅趣。
  (七)九九重陽節,登高遠足,是一項很有詩意的活動。
  (八)鼕至,就是鼕節。用糯米粉搓丸,做成雞、鴨、狗、豬、羊、牛六畜的模樣;在鄉村,還舉行隆重的鼕祭。
  (九)做“年兜”。在除夕的前幾天,傢傢戶戶都“除塵”貼春聯,備辦年貨,蒸糕,還要送神。除夕當夜,傢人團聚點獨守歲,然後燃放鞭炮,送舊迎新。泉州城市地圖:泉州特別提醒:在石獅買東西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狠狠還價,無論是服裝還是小商品,衹要你是個還價高手,一定能淘到價廉物美的東西。到石獅購物一定不要忘記“貨比三傢”的古訓,這樣才能避免吃虧。泉州美食:泉州的小食自古就十分有名,早在唐代泉州港已是我國四大商港之一,與世界100多個國傢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到宋元時期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人員和文化交流也促進了中外飲食文化的交匯。歷代泉州廚師都善於利用豐富的物産烹飪別有風味的菜餚。
  由於泉州具有獨特的閩南民俗文化,各種慶典禮儀繁多,婚喪喜慶、敬神祀祖、饋贈親友都少不了風味小點心。因而許多普通家庭都能製作百壽龜、白米龜、碗糕、鹼粽、芋果、元宵丸、桔紅糕、緑豆餅、嫩餅菜等日常小食點心,這些點心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味道清淡鮮美。
  泉州購物:泉州購物最有名的兩個地方是後城旅遊文化街和石獅市,另外,狀元街上有很多網吧和酒吧,也可以逛逛。後城旅遊文化街的建築群分佈在八卦溝兩旁,柳樹成蔭,小橋流水,環境很不錯,主要經營木雕、石雕、影雕、刺綉、玉器、陶瓷、紫砂工藝、竹編、宗教綉品、鐘錶、文房四寶、電子産品、畫廊、花燈製品、文體器材等。
  石獅的貨品種類繁多,當地是“有街無處不經商”,熱門的購物商場包括僑鄉商業城、環球商場、華林廣場以及汽車站附近商店和大侖街小商品市場等。
  泉州交通:航空泉州的飛機場位於晉江市東環路東側,晉江市距泉州市很近,衹有12公裏左右。晉江機場開通包括至香港、菲律賓馬尼拉包機航綫在內的十幾條航綫,跨入全國50個吞吐量最大的空港之列。
  鐵路去泉州一般不乘火車,如果先在武夷山遊玩,之後遊客衹有從武夷山到泉州去纔會乘火車。k986次列車每晚21:15由武夷山站開往泉州,次日中午11:20到達。
  公路全市公路密度為每百平方公裏82.9公裏;福廈高速公路經過泉州,由泉廈高速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兩段構成,該公路質量等級優良。泉廈高速公路全長81.4公裏,已竣工通車;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段全長41.9公裏,1999年7月投入試運營。在廈門火車站斜對面的梧村汽車站乘去泉州的車,又快捷又方便。
  水運全市1998年底擁有港口碼頭24座,泊位39個,其中一類口岸3個,二類口岸7個,年吞吐能力1581萬噸。
  市內交通泉州市內有22條公交綫路(各公交車停靠站點),連接了市內的所有的景點;其中旅遊專綫601綫來往於清源山、水上樂園、開元寺、芳草園、天後宮、展覽城和遊樂園,每16分鐘發一班車,對於自助遊的人來說很方便。要到泉州鄰近景點遊玩,有直通景點所在地的快運巴士(快運巴士時刻表)。泉州住宿:泉州有各種檔次的賓館、酒店,可以滿足不同遊客的住宿要求。
  泉州酒店坐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中心,是泉州市唯一的四星級旅遊商務涉外酒店。提供吃、住、行、娛、購完整的商務。泉州華僑大廈聳立於泉州最繁華的百源清池畔。環境優雅、風景宜人,商業、銀行、外貿等機構近在咫尺,實為商務及旅遊之最佳選擇。
  泉州娛樂:來到泉州,遊客既可選擇現代的娛樂形式,又可以欣賞泉州傳統文化。前者建議去黃金海岸度假區。那裏不僅有美麗迷人的風景,還有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包括海島世界、民俗文化村、東南亞縮景公園、大觀園度假酒店(三星級)、遊樂園(占地240畝)、高爾夫俱樂部、遊艇俱樂部、海濱浴場,實彈射擊場、商業街,別墅區和直升機場等等。
  如果要欣賞傳統文化,定會讓遊客大感滿意。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因此泉州既是一個到處充滿着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氣息的地方,遊客可以去欣賞泉州的地方戲麯,主要有南麯、梨園戲、泉州提綫木偶戲、高甲戲、布袋戲等等,還可以欣賞泉州武術。
  區號:0595
  郵編:362000
  面積: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裏
  人口:人口總數為728.3萬
  別稱:桐城
  位置:位於福建省東南部的晉江入海口
  區劃:晉江市、石獅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金門縣和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
  市花:刺桐花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泉州位於廈門東北方向,與臺灣隔海相望,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海上交通自古以來就很發達,早在唐代已經成為中國四大外貿港口之一。宋元時期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啓錨地,與100多個國傢和地區通商;同時,世界各大宗教也隨着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而傳入泉州,使它成為具有一座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徵的城市。
  
  這座古城有着豐厚的文化積澱,保存了許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又是著名的僑鄉,每年回鄉尋根謁祖的華僑絡繹不絶。泉州風光旖旎,山水鐘靈,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有5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傢自然保護區各一處,是旅遊觀光的上佳之地,到了福建旅遊是不能錯過泉州的。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𠔌、盆地錯落其間,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佈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嚮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嚮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綫麯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裏,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市海外華僑、華人有620多萬人,旅居香港、澳門同胞有80多萬人,臺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近幾年,來泉州尋根謁祖,探親訪友,投資經商,旅遊觀光的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日益增多,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對泉州經濟、社會發展起着積極的作用。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國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盛譽。全市風景名勝奇特,文物古跡衆多,列入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4多處,其中國傢級14處,省級44處。
  泉州是國務院批準的閩南三角地區經濟開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從實際出發,努力用好國傢和省賦予的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以市場調節為主,外嚮型經濟為主,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4年,全市國內生産總值1602.97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130億元,年增收超25億元,比增24.5%以上,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省和全國地級市前列。
  泉州市已形成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建築業、工藝製品業、食品飲料業、機械製造等五大傳統優勢産業,並正在努力培育石油化工業、電子信息業、旅遊業等三大主導産業。
  在世紀交替的特殊歷史時期,泉州人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加快發展大泉州經濟,弘揚大泉州文化,建設大泉州城市,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名城開創嶄新的輝煌。
題記 Inscription
  宋代紹興年間,一代大儒朱熹曾為泉州開元寺撰寫對聯雲: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基本概況 Fast Facts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寶島,西毗漳州、竜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別稱:鯉城、刺桐城、溫陵
  地理位置: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裏。總人口774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占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俗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等多種宗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佈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臺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市雕飛天迎賓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𠔌、盆地錯落其間,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佈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區。戴雲山脈從東北部嚮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在德化縣境內,有“閩中屋脊”之稱。境內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由中山、低山嚮沿海丘陵、盆地平原過渡。泉州海岸綫麯折蜿蜓,大部分為基岩海岸,總長約421公裏,有湄州灣、泉州灣、深滬灣、圍頭灣四個港灣及肖厝、崇武、後渚、梅林、石井等14個港口。泉州地跨中南兩個亞熱帶,即戴雲山西北部常年溫暖的常緑闊葉林帶和東南部常年濕熱、有短期幹旱的亞熱帶雨林帶。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裏 ,境內最長的河流是晉江,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産,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竜茶、桂圓、柑桔的全國生産基地,安溪鐵觀音和永春蘆柑是拳頭出口産品。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産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産牡蠣、蟶、蛤、蠃、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德化高嶺土質量居全國前列,是德化陶瓷的主要原料。
  泉州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這裏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瑰寶舉世矚目。擁有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泉州是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自古以來各種宗教兼容並存,東西文化交匯薈集,特別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諸多宗教遺跡構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現,頗具歷史和藝術價值。特産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範志萬應神麯、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竜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Quanzhou為泉州的英文名稱。
  90年代以來,泉州工業迅猛發展,産值躍居全省第一,形成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産業集群:晉江鞋業、晉江陶瓷、晉江服裝、石獅服裝、安溪茶葉、德化陶瓷、南安水暖、惠安石雕、泉港石化。地方區域品牌和企業品牌相映生輝,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前列。
現任領導 The current leadership
  市委書記:徐鋼;代市長:李建國;
地質地理 Geologic
  泉州依山面海,泉州豐澤街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𠔌、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21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裏,海岸綫總長421公裏,大小港灣14個,島嶼208個。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鬥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21℃,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古詩稱泉州“四季有花常見雨,一鼕無雪卻聞雷”,故泉州有“溫陵”雅稱。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全市林木蓄積量1833萬立方米,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43萬千瓦。主要礦産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緑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水産資源豐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5000多平方公裏,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18平方公裏,主要水産生物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盛産牡蠣、蟶、蛤、蠃、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
歷史沿革 History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製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民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史前
  泉州開拓甚早。在晉江流域的各縣,都有大批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閩越族“處溪𠔌之間,篁竹之中”,使用石製工具,已經掌握了種植水稻、紡織、陶器製作等技術。
  先秦
  夏、商兩代,今泉州地理區劃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出現關於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居住在這裏的閩越人擅長造舟航海,“以舟為車,以楫為馬,”“水行而山處,”過着漁獵農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後,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閩中,或為王,或為君,並服於楚,泉地屬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為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泉地屬閩越國。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國不斷舉兵侵百越,漢興師問罪,廢除閩越王封號,並先後封兩王(越繇王與東越王)以共領前閩越國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東越王因叛被殺,漢改封越繇王為東成侯,並命軍吏徙閩越民於江、淮間。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𠔌未遷的閩越民逐漸繁衍,設立冶縣,隸屬會稽郡。泉地屬冶縣。後又改屬會稽南部都尉的侯官縣。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 轄今泉州市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及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廈門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區。今德化縣屬侯官縣。
  兩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現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屬晉安郡;置同安縣,屬晉安郡,後並入南安縣。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部分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後改南安江為晉江。
  南北朝
  梁·天監間(502~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竜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南安郡初隸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治所設在閩縣,今福州市區),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所轄。
  隋
  開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製,大幅度地裁減郡、縣。 改豐州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於是,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縣廢歸屬閩縣外,均屬南安縣。
  唐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並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 豐州下領南安、莆田、竜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消,南安、莆田、竜溪三縣並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竜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市鯉城區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竜溪、清源四縣。 在北隅依雲榭築衙,並建六曹都堂署及參軍廳,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不久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製自此始。今後凡稱“泉州”,即指今之泉州。 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領有五縣。
  開元間(713~741年),泉州轄南安、莆田、竜溪、清源、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節度使,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六年(771年),罷節度使,置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樓。翌年歐陽詹作《北樓記》。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觀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設萬安監。浯洲島(今金門)設牧馬區屬之。有陳淵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馬,耕稼漁????開始興起,人口日益蕃衍。
  貞元間(785~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和年間(827~835年),泉州刺史趙棨增開泉州仁風門、素景東西兩門,合四門,北城墻建有立候樓;又闢東街、西街通東西兩門。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裏(今廈門),屬泉州
  光啓二年,王潮為泉州刺史,任內興築泉州子城,周三裏又百六十步,闢東行春門、西肅清門、南崇陽門、北泉山門。
  五代
  梁·開平三年(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封為閩王。王審知死後,其長子王延翰繼位,自稱“大閩國”。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殺兄篡位稱帝,國號大閩,泉州歸之。升歸德場為德化縣,升桃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場升為同安縣,屬泉州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桃源縣改稱永春縣。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後晉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稱帝於建州,國號大殷。開運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隸大殷。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八月,閩主降南唐;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留氏卒後,繼由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割據。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權建置。基本上承襲唐朝與五代之州、縣製。宋時的軍、州、府實為同級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路,相當唐朝的道。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軍改名平海軍,名義上歸兩浙西南路。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宋復滅吳越,平海軍改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纔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莊邊、白沙鄉)和仙遊縣遊洋鎮(今仙遊遊洋、石蒼、鐘山、象溪鄉)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部分地區,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遊遊洋)。同年,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遊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遊縣鳳山、西苑鄉)歸仙遊縣轄。長泰縣析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裏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置於永寧裏石湖村,專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 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
  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晉江縣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髮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製。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鬆(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舉茶????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臺灣戶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捨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
  元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設置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升泉州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並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圖琉求(今臺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總管府為泉寧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復為泉州路,隸屬江浙行省。
  皇慶二年(1313年),興化縣治由遊洋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舊縣(今仙遊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竈榷辦????貨及批驗????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間(1321~1323年),福建境內設八個路,均歸江浙行中書省管轄。興化路下領莆田、仙遊、興化三縣。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戰爭
  至正十六年(1356年),復立福建行中書省,泉州路隸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設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湯和、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舟師2萬人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航海攻剋福州。湯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參政袁仁招諭興化、漳、泉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明”。二月,泉州路降於明。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罷錄事司。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臺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佈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禦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清
  清承明製,全國分為十五省,實行省、府(州、廳)、縣三級製。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為直隸州,德化歸其所轄。泉州府轄晉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縣。
  民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府,復縣設道。泉州初歸廈門道,後屬泉州道。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廢道,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晉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惠安、金門(待統一)八縣。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閩變後成立興泉省,設省政府於泉州,不久即廢,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直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泉州於1949年9月1日解放,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轄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遊、金門(待統一),政區依舊。同年12月,德化縣歸之。1950 年3月改稱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德化歸永安專區;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政區依舊;10月德化復歸所轄。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1955年3月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1956年5月撤銷閩侯、永安專區,劃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縣歸泉州。1958年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歸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縣歸三明專區。1968年9月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成立福建省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6月析莆田、仙遊歸莆田專區,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1971年6月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1973年6月析同安縣歸廈門市,1985年5月撤銷晉江地區,原泉州市升為地級市,實行市轄縣體製,轄鯉城區、惠安、晉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門縣(待統一)。1987年12月,析晉江縣石獅、永寧、蚶江三鎮和祥芝鄉為石獅市(縣級市)。
  1992年和1993年,晉江、南安相繼撤縣設市。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後竜、南埔、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場歸其所轄,1997年6月,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洛江區。2000年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至此,泉州市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泉港、清蒙共計四區三市五縣和一個管委會。
  1607年福建泉州地震
  “萬歷三十年秋地大震,暴風淫雨,摟揀飄搖,傾圮日甚。
  明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 李光縉撰”
  “萬歷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采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梁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明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 薑志禮撰
  這也就是泉州從十七世紀開始衰弱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英法聯軍侵略和日本侵略中不被視為對象,有幸躲過了很多戰爭。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泉州市轄4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
  泉州市 面積11244平方千米,人口762萬人(常住人口,2006年)
  豐澤區 面積 132平方千米,人口 18萬。郵政編碼362000。
  鯉城區 面積 52平方千米,人口 27萬。郵政編碼362000。
  洛江區 面積 382平方千米,人口 17萬。郵政編碼362011。
  泉港區 面積 326平方千米,人口 37萬。郵政編碼362801。區人民政府駐山腰街道。
  石獅市 面積 189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700。市人民政府駐八七路。
  晉江市 面積 721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政編碼362200。市人民政府駐羅山街道世紀大道。
  南安市 面積2035平方千米,人口148萬。郵政編碼362300。市人民政府駐溪美鎮。
  惠安縣 面積 762平方千米,人口 92萬。郵政編碼362100。縣人民政府駐蠃城鎮。
  安溪縣 面積2983平方千米,人口107萬。郵政編碼362400。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
  永春縣 面積1452平方千米,人口 55萬。郵政編碼362600。縣人民政府駐桃城鎮。
  德化縣 面積2210平方千米,人口 31萬。郵政編碼362500。縣人民政府駐潯中鎮。
  金門縣(待統一) 面積149平方千米,人口 約6萬。郵政編碼 — —。縣治金城鎮。
  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文化 Culture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澱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臺胞和海外僑胞信衆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着彌足珍貴的戲麯文化遺産,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餘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絶“提綫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有爭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作為歷代中原移民集中的地區,保留了唐代以來的大量文化信息,包括語言、藝術、風俗、宗教等。其中,南音、北管、高甲戲、歌仔戲、梨園戲、提綫木偶是泉州代表性的傳統文化藝術。
  梨園戲:距今至少有800年的戲劇。戲中指揮一般為鼓手,而鼓手的打鼓方法竟然和漢代出土的樂俑形態相似,也得名“宋元南戲活化石”。南音(也稱南管):古代閩南語傳播的時候也將此音樂帶到東南亞等地,以至於有閩南語的地區就會有南音。傀儡戲(提綫木偶):提綫木偶的發源地就在泉州,和南音一樣傳播到東南亞地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拍胸舞:閩南通俗舞蹈,已收入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泉州地區戲麯舞蹈種類繁多,還有泉州北管,高甲戲,打城戲,火鼎公火鼎婆,塗腳舞,迎閣等。
  泉州,周為七閩地,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晉、唐以降,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泉;唐、五代時,不但城郊東湖常有遊宴歌舞的記載,南安雲臺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宋、元時代,泉州已是東方第一大港,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樂州”。海內外文化在泉州出現大融合的景象,反映在文人詩中常見有關歌舞活動的描寫。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貪浪遊,莫看百戲”。明、清時代,泉州地方戲麯、民間歌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了上元節泉州城內遊燈、踩街歌舞活動“一國若狂”的熱鬧景象。解放以來,泉州民間舞蹈一枝獨秀,蜚聲全省、全國。
經濟 Economy
  鯉魚化竜經濟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泉州地處海防前綫,國傢投資少,經濟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經濟總量居全省地市倒數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扭住中心、愛拼敢贏、大膽實踐,經歷 “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區城經濟展宏圖的經濟發展階段,走出一條“市場調節為主,外嚮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製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經濟實力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創造出“晉江模式”和“泉州現象”,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泉州發展歷史的新輝煌。全市GDP在1978年為7.79億元,到1992年突破100億元,2000年跨過1000億元,2002年達到1223億元。2003年全市GDP為1380.11億元,2005年全市GDP為1626.30億元,2007年全市GDP達2288.6億,增長16.0%,GDP總量連續9年居全省首位。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由1978年的187元增至到2007年近3萬元;財政總收入由0.79億元增至2007年的2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5元增至6100元,年均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至18097元,年均增長12.6%。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8.2%和42.7%。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7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49.62平方米。城鎮新增就業15.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1.2%。年末參加企業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人數分別為44.89萬、8.27萬、24.6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基本醫療保險、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45.55萬、51.05萬、43.65萬和42.55萬人;11.24萬人享受城鄉低保。
  泉州人民立足實際,奮力打造特色經濟,促使泉港“石化基地”、豐澤“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中國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 “中國石雕之鄉”、德化“工藝陶瓷之鄉”、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竜茶之鄉”等特色經濟的形成並馳名海內外,全市所有縣(市)均躋身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2007年,縣域經濟取得新進展,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和安溪五縣(市)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2007年世界港口竟爭力排名中,泉州港進入百強,排名93位。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現代泉州交通發達,已形成晉江機場、福泉高速公路、泉廈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繞城高速公路(在建)、福廈高速鐵路客運專綫、漳泉肖鐵路,泉州港、石獅港、肖厝港等為骨幹支撐的綜合交通運輸體係。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華僑、華人620多萬人,港澳同胞70多萬人,臺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旅外鄉親心係桑梓,或投資辦廠,或興學育人,或捐資慈善,或興辦公益,涌現出一大批貢獻巨大、成就傑出的鄉賢碩彥,成為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繫的紐帶和橋梁。
宗教 Religion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佛教、道教於公元三世紀(西晉太康年間)傳入泉州,並開始有寺觀的創建。早在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雲廟(元妙觀),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後尚處於譯經階段,五鬥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之玄孫張盛纔移居江西竜虎山。唐、宋時是泉州佛、道教興盛時期,寺廟宮觀興建衆多,氣勢宏偉,建築藝術精緻。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佛、道教寺廟宮觀數以千計。其中道教的元妙觀、泉州府城隍廟、馬甲仙公山、東嶽行宮、法石真武廟、晉江崇真殿、深滬寶泉庵、石獅城隍廟、南安郭山廟、安溪城隍廟、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壺殿、惠安青山宮等和佛教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晉江竜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濟寺、德化靈鷲寺等最為著名。與道教有密切聯繫的民間信仰,轄地舊稱的“鋪”、“境”、“都”,無不建有供奉鄉土神祗的神廟達數千座之多。這些寺廟宮觀,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衆朝拜禮敬或遊玩觀賞的地方。一千多年來,這些寺廟宮觀不僅在泉州民間影響深廣,而且伴隨着時間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嚮海外、港澳臺的遷徙與繁衍,泉州衆多的寺廟宮觀也不斷分爐出去,從而在海內外産生很大的影響。
  伴隨着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
  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這些有力地證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日本教和猶太教也曾經在泉州傳播。
  特別是開元寺東西雙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築、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天後宮、清淨寺和靈山聖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留下了許多名人的遊蹤足跡。歷史上泉州建築了100多座橋梁,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資或參與興建的;泉州僧人還曾為海上交通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泉州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的長足發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勞。
  現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雖早已失傳,日本教後在泉州絶跡,但在晉江華表山尚留有舉世罕見的摩尼教珍貴史跡--草庵。經過千百年的變化興替,現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觀教堂五六百座。此外,還有大量的民間信仰鄉土神祗小宮廟數千座。由於宗教逐步走嚮世俗化,有些寺廟把佛、道、鄉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並蓄,它們各自擁有不少信教群衆。
泉州市標 Quanzhou standard
  泉州城雕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緑地環繞着圓形水池。"飛天迎賓"形狀極似"南音"中的樂器--洞簫,頂部的"妙音鳥"取意於泉州開元寺的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底部環繞着歡暢的彩色噴泉,展現了古城英姿煥發、生機盎然。
  泉州市花 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泉州市市花-刺桐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而名聞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閩産錄異》:“刺桐産泉州。官廨、書院處處植之。”
  刺桐,落葉喬木,樹皮灰色、有皮刺。原産熱帶亞洲,我國南方栽培。其花木高大,枝葉繁茂,夏初開花,殷紅似火。可作庭園觀賞樹,或作行道樹。
  唐·曹鬆《送陳樵書歸泉州》詩中有“帝都須早入,莫被刺桐迷”。
  元代,意大利旅行傢馬可·波羅於1292年初從泉州啓航離開中國。歸後在其《馬可·波羅行記》中,亦以刺桐稱泉州
  現代傑出詩人、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1962年遊泉州,寫了一首《詠泉州》詩。該詩鎸碑立於開元寺:
  “刺桐花謝刺桐城,法界桑蓮接大瀛。
  石塔雙擎天浩浩,香爐獨剩鐵錚錚。
  亞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來有會盟。
  收復臺澎今又屆,乘風破浪待群英。”
榮譽稱號 Honor
  泉州市:
  全國著名僑鄉
  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傢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緑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六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國傢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
  全國民族團结進步模範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製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知識産權試點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奬
  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奬”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國傢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全國十大和諧城市之一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産保護優秀奬
  泉州建築
友好城市 Sister Cities
  國內友城
  上海市長寧區
  安徽省蚌埠市
  湖北省襄樊市
  遼寧省撫順市
  江西省上饒市
  江西省景德鎮市
  北京市海澱區
  江蘇省揚州市
  北京市崇文區
  安徽省滁州市
  河北省秦皇島市
  河北省邯鄲市
  山東省煙臺市
  安徽省安慶市
  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山海協作結對子單位)
  國際友城
  菲律賓馬卡蒂市
  意大利索倫托市
  日本浦添市
  德國諾伊施塔特市
  美國蒙特利公園市
泉州十八景 Quanzhou eighth King
  塗門街
  又叫“土門街”,因傳儲存、輸送建造東西塔土石方而得名。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東起溫陵路,西至中山路,全長1005米,是集商貿、旅遊、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有着衆多的“海絲”文物群,分佈着13處宋元文化遺存———清淨寺、孔子文廟、通淮關嶽廟、東觀西臺、祖閭蘇、世傢大厝、棋盤園、東魯巷、三十二間巷等。塗門街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泉州宋元時期的繁榮景象。改造後的塗門街秉承泉州閩南古建築的風格,又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塗門街是泉州最有商機、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入選全國第一批“購物放心一條街”。
  東湖公園
  址係古泉州八大勝景“東湖荷香”遺址。唐時湖面40餘頃,有東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盛植荷花,成星湖荷香勝概。因唐姜公輔、韓愈、歐陽詹等曾在此活動而聞名於世。
  五裏橋
  俗稱“安平橋”,橫跨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始建於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經13年建成。為花崗石砌成的石墩石梁橋,是我國古代首屈一指的長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馳名海內外,經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255米,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橋墩361個,橋面寬3-3.8米,橋板長度5-11米不等,最重達25噸,兩側有石護欄;橋上有亭5座:橋東“超然亭”,橋西“海潮庵”,橋中“泗水亭”,兩頭各設路亭一座,供遊人憩息。“泗水亭”,俗稱“中亭”,亭前石柱上有“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楹聯一對,立有兩尊石雕將軍;亭側保存歷代重修碑記14方。西端橋亭留有清代重修碑刻,東端有五層六角樓閣式仿木結構白塔一座。歷經800年滄桑,安平橋成了“陸上橋”。1980—1985年國傢撥款進行維修,宋代原貌得以恢復。
  蔡氏古民居�
  位於南安官橋漳裏村,是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蔡氏古民居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啓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年)至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佈局。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欞鎸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門墻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隨處可見的木雕、泥塑、磚雕及石雕,工藝精美,多數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內容豐富多彩,有禽獸、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圖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飾,不僅集中表現了閩南成熟的雕塑藝術,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蘭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的影響,被譽為“閩南建築的大觀園”。
  府文廟
  位於鯉城區中山路泮宮內。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後移他處,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遷回原處重建,現有建築仍保持清初原貌,為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孔廟.
  開元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4A級旅遊景點。地處市區西街,始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全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
  崇武古城
  位於惠安縣東南海濱,瀕臨臺灣海峽,係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視師崇武,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所書。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鄭成功駐此抗清,傳有“馬蹄石”遺存。
  洛陽橋
  泉州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處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5年至嘉�4年(公元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型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考察景點之一。
  牛姆林
  由於景區內擁有“板根”、“絞殺”、“寄生”、“莖花”等熱帶雨林生態,被遊客稱譽為“閩南西雙版納”。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是集山區特有的自然景觀、森林景觀之大成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14科18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96科200多種,野生蝶類73種。。
  清水岩�
  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950多年,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是國傢4A級風景名勝旅遊區,又是享譽海內外的朝聖旅遊地。
  清源山
  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為泉州城北屏障,海拔498米,面積62平方公裏,主景區距市區3公裏。清源之奇以石,清源之靈以泉。元人贊譽“閩海蓬萊第一山”。“清源鼎峙”為舊泉州十景之一,歷來為遊客登臨覽勝。
  西湖公園
  位於市區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滯洪排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滬灣
  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裏,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鏈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
  天後宮
  始建於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位於泉州府治南德濟門內,今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號,地處城南晉江之濱,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是現存媽祖廟中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座,並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媽祖故裏莆田一度隸屬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泉州管轄,由於泉州民衆不斷嚮外移民和進行貿易活動,媽祖信仰遠播祖國大陸及臺、港、澳各地。
  黃金海岸
  位於臺灣海峽西岸的石獅永寧鎮,包括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城隍廟、鎮海石、古衛城遺址等。閩南黃金海岸旅遊度假村由香港友幫國際集團獨資興建。
  仙公山
  原名“雙髻山”,位於洛江區馬甲鎮,於南北朝時(公元480—502年)祀“何氏九仙”而得名。其主峰758.5米,氣勢雄偉,岩崖陡立,雲霧繚繞,徑麯林幽,含煙凝翠,風光旖旎。
  岱仙瀑布
  位於德化縣水口鎮,主要由號稱“華東第一瀑”的岱仙瀑布、溫文爾雅的油漏祭瀑布以及一路的山光水色組成,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生態旅遊景區。岱仙瀑布的左上方有一座飛仙亭,傳頌着仙女顯聖救民的美麗故事。憑欄探首,下臨深淵,岱仙雙瀑左右烘托,氣勢非凡。
  鄭成功史跡
  分佈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家乡南安。它們是位於石井鎮的延平郡王祠、鄭成功紀念館·碑林和位於水頭鎮的鄭成功陵園。延平郡王祠,位於石井鎮鰲峰北麓,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殿中有康熙皇帝詔賜鄭成功遷葬時所撰聯一對。鄭成功紀念館位於石井鎮的鰲峰山上,占地3000餘平方米。紀念館介紹英雄一生的豐功偉績,陳列200餘件珍貴文物。占地10畝的鄭成功碑林,既有碑亭詩閣,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國、世界各地200多幅的題字,融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於一廊,歌頌了鄭成功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坐落在南安水頭覆船山處的鄭成功陵園,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美食小吃及特産 Quanzhou cuisine and specialty snacks
泉州美食小吃及特产
  特色主食:鹹飯,蘿蔔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綫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
  特色湯類: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竜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蔔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幹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特色素菜:安溪水甕菜,嫩餅菜,窖菜,德化淮山,涼拌苦瓜,辣油筍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帶。
  特色葷菜:,洪瀨雞爪,崇武魚捲,西街田蠃,薑母鴨,鰻魚幹燉豬腳,燜豬肘,牛排(有別於西餐牛排),水門巷燉羊肉,豬血小腸,蚝(東石蚝)(潯埔蚝),清蒸金槍魚,文蛤蒸蛋,醬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蠃,炒竹蟶,炒大頭蠃,沙魚凍,芥菜炒蝦皮,十香全鴨,香芋燜鴨。
  特色甜品: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紅糕,緑豆餅,粕丸,麻糍(麻吉),榜捨龜,碗糕,花生甜湯,豆沙餅,石獅塘頭甜粿,石獅芋圓,芋餅,芋蓉(芋泥),土筍凍,柿餅,菜頭酸,糖醋蓮藕片,貢糖,椰子餅,雪拉膏
  特色煎炸品:煎菜果(蘿蔔糕),雞捲,春捲,醋肉,鯊魚炸,鰻魚炸,蚝仔煎(海蠣煎),糍(糍粑、糯米糍),滿煎糕,薄皮油條。
  其他特色食品:永春白粬,布包豆幹,九重粿,魷魚幹,蟶幹,小幹貝,鹵豬舌,海蜇皮,桂花蟹
  配料及酒水:永春老醋、甜酒,紅米酒,惠泉啤酒
  特産茶葉:鐵觀音,水仙茶
  特産蔬菜:菠薐菜(菠菜),番薯(地瓜)
  特産水果:芒果,荔枝,竜眼,檳榔,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永春蘆柑。
泉州高校 Quanzhou University
  1、國立華僑大學
  國立華僑大學是在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於1960年由國傢創辦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地處中國閩南金三角,與祖國寶島臺灣隔海相望,在泉州、廈門分別設有校區。學校直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是國傢重點建設的大學和首批獲得中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大學,是中國面嚮海外開展華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泉州華僑大學2、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大學)
  泉州師範學院是經國傢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置的省屬本科院校,是一所立足泉州、面嚮福建、輻射全國,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為一身,融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為一體,師範教育與非師教育並舉的新型現代化大學。
  3、仰恩大學
  仰恩大學於1987年由愛國華僑吳慶星先生及其傢族設立的仰恩基金會創建,經國傢教委批準為全日製普通高等學校。1988年由福建省政府辦學。為着國傢教育改革的需要,從1994年7月起,仰恩大學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試點,由仰恩基金會獨立辦學,是全國第一所具有頒發國傢本科學歷證書和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私立大學。
  4、黎明大學
  黎明職業大學創辦於1984年,是由泉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國內首批的一所全日製高等職業院校。學校創辦人是著名華僑教育傢、書法傢梁披雲先生。其前身是創立於1929年的黎明高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辦學積澱。學校實行“僑建公辦”的辦學體製和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製的領導體製;校內成立董事會,梁披雲先生親任第一任董事長,印尼華人實業傢李尚大先生為第二任董事長,第三任董事長係原廣東省省長梁靈光先生。巴金、盧嘉錫、張剋輝、莊炎林、項南、鬍平、陳永栽、呂振萬、鬍應湘等各級領導、各界賢達都曾在董事會任職。
  5、閩南理工學院
  閩南理工學院是經國傢教育部批準創辦的以工學學科為主,兼有理學學科、管理學學科、經濟學學科等多學科協調發展,以光電技術應用為鮮明特色,光、機、電一體化為優勢,具有獨立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製普通本科高等學校。
  6、德化陶瓷學院
  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是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獲國傢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製高等職業學校。
體育 Sports
  奧運火炬傳遞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5月12日上午在泉州市傳遞,聖火傳遞路綫全程20.35公裏,由108名火炬手完成。據北京奧運會會火炬接力境內傳遞(福建站)官方網站介紹,泉州站的起跑儀式地點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隨後火炬途經江濱路、江濱體育公園、雲鹿路、坪山路、坪山隧道、安吉路等,最終到達聖火傳遞路綫終點海峽體育中心。
  第六屆全國農民運動會
  第六屆全國農運會2008年10月26日—11月1日在泉州舉辦
  舉辦地點:泉州
  2008年全國農運會的主要運動場館---泉州海峽體育中心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定期舉辦全國農運會的國傢。
對口援建汶川地震災區 Counterparts Wenchuan 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福建省對口援建汶川地震災區的對象單位是四川省彭州市。
  泉州市根據福建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參與援建彭州市市直並包幹四個鄉鎮。這四個鄉鎮是:通濟鎮(晉江市對口援建)、新興鎮(石獅市對口援建)、葛仙山鎮(惠安縣對口援建)、丹景山鎮(南安市對口援建)。
  泉州對口援建彭州地震災區受災情況:
  通濟鎮總戶數10175戶,總人口30892人。受災戶數達1萬多戶,受災人數約3萬多人。農作物受災面積約4000多畝,房屋倒塌數約7萬多間,河道損毀約1萬多米。
  新興鎮人口2089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30人。全鎮約5000多戶受災,受災人數約1萬多人,人員受傷149人、死亡人數28人,毀壞房屋約2萬多間,破壞房屋約5000多間;新興鎮九年製學校嚴重受損,原學校房屋經鑒定為危房,各種教育教學設備損壞嚴重。鎮政府辦公樓無法使用,嚴重損壞2000平方米。公立衛生院、村衛生站嚴重損壞無法使用。
  葛仙山鎮是汶川大地震的重災鎮,災後重建任務繁重,急需安置的受災群衆有37977人,要及時處理的危房達8萬餘間,需建設的房屋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受災總戶數約1萬多戶,受災人數約3萬多人,符合享受國傢補貼的人數約3萬多人。因地震死亡11人,受傷468人,失蹤1人。房屋受損經專傢鑒定為危房並建議拆除的占到全鎮總戶數的93.8%%,現僅有97戶家庭主房屋可以安全入住。
  丹景山鎮是成都市重點鎮和省級小城鎮試點鎮。當前過渡安置急需徵地735畝,以安置6437戶17527人,需要建設活動板房7838套、鎮政府臨時辦公需要200平方米、寶山木業辦公需要400平方米。鎮區內有10餘根高煙囪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無法拆除。全鎮約有1萬多戶達3萬多人在地震中受災,共死亡19人,先後共有155人因地震受傷。農作物受損100多畝;在産企業各種設備不同程度受到損毀。轄區內的水庫、公路、橋梁、寺廟、自然旅遊資源等損毀情況特別嚴重。
  援建情況:
  福建省委、省政府下達援建任務後,2008年6月28日,泉州市馬上召開對口支援彭州市災後恢復重建協調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市對口支援彭州市災後恢復重建前方指揮部及晉江、石獅、南安、惠安四個工作隊相繼成立,精兵強將彙聚彭州。
  自來水廠、鎮區道路、旅遊小鎮規劃等民生重建項目,成為首批援建項目。通濟鎮自來水廠廠區建築物已於08年12月31日封頂,管網配套工程有序進行,纍计完成投資450萬元。新興鎮鎮區石獅大道市政道路一期工程2、3號路路基40釐米墊層正在鋪設中。丹景山鎮鎮區南安大道全面完工。葛仙山鎮鎮區惠安大道正在組織施工4號橋臺基礎及預製橋板,纍计共完成投資710萬元。葛仙山鎮自來水廠春節後可開工。第二批援建項目包括幼兒園、文化廣電站等,項目選址全部確定,正在進行地勘等前期工作。 彭州市共有12萬戶永久性安置房需要重建,福建省按每戶補1萬元的標準,撥付給彭州市統籌安排,分配到泉州市對口援建的永久性安置房建設補助款共計44721萬元,首期26000多萬元已及時撥付到位。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泉州
  Quanzhou
    Quanzhou
  泉州(Q uanzhou)中國福建省港口城
  帝,歷史文化名城·位於省境東南沿海泉塑
  灣西側,晉江下遊北岸,東北距福州291二卜
  米,西南距廈門156千米。轄鯉城區和惠
  安、永春、安溪、德化、金門5縣。面積
  8 180平方千米,人口346刀8萬,其中市區
  面積530平方千米,人口50.95萬(1993)。
  中國著名僑鄉。
  秦屬閩中郡。晉屬晉安郡。唐景雲二
  年(711)改武榮州為泉州,州治在南安縣
  豐州,開元六年(718)州治遷於今泉州,l-
  /又年建城廓,成為中國四大通商港日之一。
  五代時環城盛種刺桐樹,故別稱刺桐城。北
  宋元佑二年(1087),設管理外貿外舶的機
  構“市舶司”,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
  路”的起點。元代,泉州港與埃及亞歷山大
  港並列為“肚界最大港口”。明置泉州府,
  城垣易磚為石,城形似鯉魚,故亦稱鯉城。
  明、清實行海禁,航道不斷淤積,泉州港逐
  漸衰落。1951年設市。1971年開始建設後
  諸港。1983年對外開放。
  泉州依山面海,西北部為山地,東南
  部為海積衝積平原和濱海臺地,隔海峽與
  臺灣島相望。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
  氣溫20.7℃,年平均降水量12能毫米,潮
  汐為正規半日潮。
  泉州港分內港和外港兩部分。內港位
  於晉江內,可靠泊小型船衹。外港(後諸港)
  是主要港區,位於洛陽江出口處,有3 000
  噸級和500噸級碼頭。後諸對岸的秀塗為一
  沙質自然岸灘,為出l:I????類貨物的起駁口
  岸。泉州港有泊位41個。1993年吞吐量126
  萬噸。工業有食品、化工、機械、電子、紡
  織等。是福建省花生、一甘蔗、竜眼和海????的
  主要産區。礦物藴藏有煤、鐵礦石、高嶺土
  等。泉州處於福州一廈門公路和泉州一永
  安公路的交叉點,其他公路支綫密佈,是福
  建省公路交通運輸的樞紐之一。民航有通
  往福州和廣州等地的航班。
  (翟雲祿)
    
英文解釋
  1. :  Quanzhou
近義詞
泉州
相關詞
福建戲劇百科辭典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戲劇報紙出版閩南
旅遊風景名山貢丸石獅福建小吃廈門高校
重點大學中國古跡公園歷史人物景點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石獅市張開安溪縣張開惠安縣張開德化縣張開南安市張開晉江市
張開永春縣張開鯉城區張開豐澤區張開洛江區張開泉港區張開泉州市區
張開泉州旅遊張開黃金海岸張開九峰鄉張開美林鎮張開東風村張開泉州市市轄區
張開泉州公交站西莊村奇觀金黃下江玉鬥
上岸冷水鬆林塗山和弄莊田
科名招集草坂小湖靈秀大格
後任前型棠棣壩下潘田居仁
下寨大吳湖城仁裏城前留山
鎮中柏葉河圖和春安海白蕓
蓋德竜塔奎壁下都樂峰光德
更多結果...
開元寺竜湖弘一法師紀念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鄭成功陵墓深滬灣海底森林
法石真武廟屈鬥宮古窯址後城旅遊文化街
西資岩寺石佛泉州天後宮泉州師範學院
圍頭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