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yā yì constrain or repress one's emotions 在精神分析學中明顯區別於“潛抑”,潛抑指的是一種意識無法覺察的心理過程。而壓抑 指的是一種能夠被意識覺察到並睏擾着意識感受的心理 過程,是每個人用來控製某些願望和欲求的方法,而這些欲求並不是像潛抑過程所作用到的那些那樣具有和意識嚴重的衝突,它們較弱但仍然有力。如果說潛抑抑指的是“俄狄浦斯戀母情結”那麽壓抑 就是兒子處於想要頂撞母親卻又怕母親傷心的境地,而不得不壓抑 自己的情緒。 壓抑 受到挫折後,個體把意識不能接受的衝動、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識之外,壓抑 到潛意識之中,推遲滿足需要的時間。或者主動忘記自己的不幸與痛苦,輕鬆地迎接再次的考驗。從而避免焦慮、緊張和衝突,解除心理壓力。
被壓抑 的痛苦經驗或衝突,並未真正消失,衹是由意識領域轉入到潛意識領域,並且,常常以偽裝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求得暫時滿足,像夢中的言行和酒後吐真言,都是被壓抑 到潛意識中的願望,趁着意識的辨別能力較弱時出來活動的現象。
作為心理防禦機製形式的壓抑 ,有積極的作用,也具有消極作用。其積極作用在於控製某些不適當的衝動,減輕不愉快經驗的打擊,避開暫時的睏難,以圖東山再起。其消極作用表現在如果過於頻繁地壓抑 ,超過了意志控製的能力與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人格變態,直至鬱悶而死。 壓抑 ,按《辭海》解釋,"壓"為積壓,應該送出去的東西擱置不發。"抑"為抑製、控製約束,使不能為所欲為;還有一義指"抑抑",即鬱鬱不樂。陳良《寄題陳同甫抱膝亭》詩曰:"此意太勞勞,此身長抑抑。"壓抑 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心理學上專指個人受挫後,不是將變化的思想、情感釋放出來,轉出去,而是將其壓抑 在心頭,不願承認煩惱的存在。壓抑 能起到減輕暫時焦慮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變成一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起來。
心理壓抑 有如下特點:
1.內嚮性。當個體與外界現實發生矛盾時,個體不是積極地調整與外界的關係,而是退縮、回避矛盾,退回到個人的主觀世界,自我剋製、自我約束、寧事息人,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
2.消沉性。回避矛盾不等於解决矛盾,衹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感情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理壓抑 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
3.潛意識性。受挫的思想與情感壓抑 在心頭,久而久之,就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例如一個事業上屢遭失敗的人很想幹一件一鳴驚人的事情,如製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們越是想去打聽其奧秘等等。心理壓抑 與自我剋製不同。自我剋製是在理智支配下,在一定場合對自己的情緒、行為作適當的控製,這是人適應環境的一種行為表現。而心理壓抑 則是無論在什麽場合下,對自己的情緒、思想、行為所作的過分的壓製,其結果往往導致行為的異常。因此有必要對壓抑 的成因進一步的分析。 壓抑 心理源於外部環境,也有個體自身的原因。從外部環境來講,如果個體與環境不協調,有過多的挫折感,就可能産生壓抑 心理。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行為規範的影響。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産生壓抑 感。例如,有些社會對婦女有許多清規戒律;有些傢長過份地管教孩子;有些單位與部門對下屬有過高的要求,都會使之産生壓抑 心理。
2.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人活於世必然要進行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若這種實踐與人的能力相適應,個體就能取得預想的成績,就有成就感;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實踐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 。如有的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負擔、成績下降,就會感到壓抑 消沉。
3.緊張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有合群性,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接納。親密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使人的精神與社會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個人的志嚮處處受挫,或"懷才不遇",或遭人冷遇,自然會産生孤獨無援的感覺。結果可能導致個體采取回避現實的行為。
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産生壓抑 心理。
1.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如生來長得醜陋,有生理缺陷,或者才能不及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譏諷和嘲笑。在他人的消極評價中,個體極易産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則可能感到壓抑 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2.某些氣質與性格更可能産生壓抑 感。氣質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四種典型氣質即膽質汁(外嚮、過於興奮)、多血質(外嚮、靈活)、粘液質(內嚮、安靜)、抑鬱質(內嚮、過於抑製)。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對同一事物,他們的壓抑 感可能比其它氣質的人更明顯。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一般而言,外嚮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嚮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 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 感。可見調整改造個人的性格、氣質對剋服壓抑 感是十分必要的。 壓抑 心理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産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挫折與壓抑 感之間互為因果,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圈。一般而言,壓抑 心理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憂鬱。主要表現在: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孤僻、自我封閉、不合群,個人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大,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長期下去不排除發展為抑鬱癥的可能性。
2.厭倦。對任何事都失去信心,打不起精神,懶得和人說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成就動機下降等。
3.優柔寡斷。由於缺乏自信,導致意志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做决定猶豫不决,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4.社交障礙。由於心情消沉,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板,少有笑言,敏感,戒備提防他人,生怕被人抓住把柄,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5.軀體化焦慮。由於將消極情緒壓抑 在內心,個體的焦慮感會明顯增強,自我感覺不好,焦慮又常以軀體不適表現出來。如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 感,結果導致肥胖癥。
6.改嚮行為。被壓抑 的情緒與思想,有些會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又會以動機的形式,驅動某種行為。越被壓抑 的情緒、思想,越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面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壓抑 ,則可能在另一種場合去表現自己,或愛好文體活動,也可能以惡作劇來釋放能量,表現自己。精神壓抑 使人感到有心理上的壓力,個體將某種情緒、思想轉化為潛意識,潛意識是人的原始衝動,是支配所有行為的根源。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依德將潛意識分為"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前者是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嚮上的、能變壓力為動力,後者是破壞性的、消極的、衝動的,它可能使人做出越軌的、不道德行為,也可能導致個體人格畸變。我們要認識壓抑 心理的危害性,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工作。 1.要正確面對社會現實。要知道社會是一個由多元子係統組成的大係統;社會有光明,也有陰暗面;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要看到社會成員之間實際上存在不平等的地位,待遇上的差距。人與人不能互相攀比,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社會的公平性,而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2.要正確看待自己。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面去尋找原因。"勤能補拙",用自己的勤奮特長去彌補不足之處;堅信"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長短處,衹要積極有為,長善救失,"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停止自我比較,不要擔心不如別人,要自己接受自己,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3.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聖賢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能從挫折中走出來。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到達成功的彼岸?聖賢們的思想與足跡能予以我們許多啓示。孔子講學"三虛三盈",但他不氣餒,不斷努力,終於培養出"三千弟子"。南非現總統曼德拉為反對種族歧視坐牢26年,終於取得鬥爭的勝利,這些都能給人以希望和勇氣。
4.積極做些富有建設性的工作。壓抑 會産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於動手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為了與懶惰作鬥爭,不妨列出一個工作、學習、生活日程表,包括早練、讀書、寫作、交友、上街、娛樂等。不論大小事情都列入其中,並認真、專心地去做。假如沒有心情編計劃,衹要先行動起來就夠了,你不必等到想做事的時候纔開始,因為你沒有做事的欲望,可能永遠也懶得動。一旦你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工作,心裏就會踏實得多。
5.主動幫助別人,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如果心理壓抑 者通過志願性的工作,如社區服務或幫助鄰居行動不便的老人購物,心情就會好些。你會發現衹要有同情心,能夠理解別人,對社會也是有價值的。
6.讓快樂進入你的生活。許多沮喪的人放棄了他們最喜愛的業餘活動,這衹會讓事情弄得更糟。為了扭轉你目前的心情,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朋友聯歡會、聚餐或看電影等。讓微笑常寫在你臉上。心理學家通過深入的研究發現,行為能夠影響情緒。當你感到壓抑 時,不要拖着雙腳垂頭喪氣地走路,要像風一樣疾走;不要躬背坐着,而要挺直身子;不要愁眉苦臉,要露出笑臉,這樣做本身就能夠讓你感覺良好。
7.堅持鍛煉身體。英國教育傢斯賓認為"健康的人格寓於健康的身體"。有許多精神壓抑 者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鬆多了。科學家認為,呼吸性的鍛煉,例如散步、慢跑、遊泳和騎車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因為這些行動讓人肌體徹底放鬆,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情。
8.回歸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當你精神壓抑 時,可漫步於田間地頭,跋涉於山河之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因此産生許多聯想與靈感,悟出人生哲理,以調適自己的不適心態。
精神分析理論對壓抑 的解釋:
壓抑 這是最基本的防禦機製,因為衹有壓抑 發生,其他任何一種防禦機製才能發生。壓抑 是自我用以阻止激起焦慮的那些思想,以免他們進入意識域的機製。這些思想可能來自本我中那些衣穿不分,這可能來自個人一生中痛苦悲傷的回憶。在前一種情況下,對那些思想的壓抑 稱為原始的壓抑 ,在後一種情況下的壓抑 稱為純粹的壓抑 (repression proper)。在上述任何一種情況下,衹要那些引起焦慮的思想又進入意識域的兆頭,自我就會運用反精神宣泄把這種可能出現的思想壓抑 在潛意識域中。
在弗洛伊德看來,因為被壓抑 的思想並非停止對我們人格的影響,而僅僅在於使他們不能進入意識域而已,所以,壓抑 機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采取這些方法諸如夢的分析、自由聯想、催眠以及對口誤或記憶錯誤進行分析的全部目的就是試圖發現被壓抑 的思想,以便從中瞭解它們對人格産生的影響。 壓抑
repression
壓抑 (r即ressi的)將具有威脅性的
思想、情感、記憶和衝動排斥到潛意
識之中,使之避開意識的過程。壓抑
是一種最重要的防禦機製,也是一種
普遍的精神過程。弗洛伊德起初將所
有的防禦機製都視為壓抑 機製,後來
他進一步作了區分。他將“壓抑 理論”
視為精神分析的整個結構賴以支撐的
柱石。壓抑 是一個潛意識過程,最常
見的壓抑 實例是記憶缺失或遺忘。例
如絶大多數人完全忘掉了幼年期的創
傷性事件,遭受侮辱的婦女不能回憶
起受害的經過。按照精神分析學說,
被壓抑 的材料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夢、
癥狀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差錯;藉助
於精神分析過程,這些被壓抑 的材料
便可以轉變為意識的。
(萊寶勇撰徐俊覓審)
: suppression n.: constrain, action of forcing desires and urges, esp those in conflict with accepted standards of conduct, into the unconscious mind, often resulting in abnormal behaviour, depression, stiffling, depress, repression, oppression, inhibit, constraint v.: overbear, oppress, muffle, extinguish, curb, repress, surppress (one's emotions, etc.) adj.: oppressive vt.: repress, gripe v. étouffer, maîtriser 約束或抑製 鎮壓 , 使某事物瓦解 , 搗碎 , 製止 , 平息 , 防止 , 抑製 , 壓製 , 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