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安慶 > 太湖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Taihu County
  郵編:246400 代碼:340825 區號:0556
  拼音:Tài Hú Xiàn 英譯:Taihu County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北緯30°09'-30°46'、東經115°45'-116°30'。東臨潛山縣、懷寧縣,南連望江縣,西南接宿鬆縣,西鄰湖北省英山、蘄春兩縣,北毗嶽西縣。東西相距64千米,南北相距23千米,總面積2031平方千米。總人口56萬人(2007 年)。全縣轄10個鎮、5個鄉:晉熙鎮、徐橋鎮、新倉鎮、小池鎮、寺前鎮、天華鎮、牛鎮鎮、彌陀鎮、北中鎮、百裏鎮、大石鄉、城西鄉、江塘鄉、湯泉鄉、劉畈鄉。縣政府駐晉熙鎮。
  
  地處皖西山地南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依次為山地、丘陵和崗地,大部地區海拔200—700米,將軍山海拔1109米是縣內最高山峰。長河古稱太湖水,是縣內主要河流。主要水面有泊湖(太湖、望江、宿鬆三縣共有)和花涼亭水庫。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千米,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千米占24.14%;平原77.37平方千米,占3.83%;水面222.25平方千米,占10.85%。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4℃,年降水量1368毫米。礦産有石英石、石灰岩和瓷土。全國商品牛和瘦肉型豬的生産基地之一。
  
  合九鐵路、滬蓉高速、105國道、211省道穿境而過。名勝有花亭湖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趙河湯灣溫泉。古跡有三國魏修築的樂成堡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金盆包、舟地和榮傢包、吳河、王傢墩、餘墩、白鷺窩和阮傢咀、牛包嶺、柳河、王畈、墩上等新石器遺址。宗教場所有獅子山二祖禪堂(國傢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漢代海會寺(省級重點寺觀)、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等。
縣情概覽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東與天柱山相望,南與廬山呼應,居長江中下遊旅遊熱綫之上。合九鐵路、105國道、滬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行車至合肥、武漢、南昌等大中城市衹需2小時。全縣轄15個鄉鎮,56萬人,總面積2031平方公裏。
  太湖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民風淳厚,文風蔚然,素有“一門四進士,十裏兩狀元”之稱。這裏是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社會活動傢、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趙樸初的家乡,著名詩人朱湘、女社會活動傢劉王立明、京劇“葉派”創始人葉春善、黃梅戲表演藝術傢馬蘭、作傢石楠、林學專傢馬大浦等都是太湖籍人。他們成就斐然,聲名遠播,為家乡添光增色。如今,狀元故裏,教育昌盛,莘莘學子,遍及四海。
  太湖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竜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鬆”四大景緻自古以來聞名遐邇。漢代建的海會寺、三國築的上格城、晉代修的佛圖寺、唐代建的西風禪寺、清代狀元趙文楷墓等文化古跡保存完好。國傢級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的發祥地獅子山二祖禪堂正在修建。當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主持召開高幹會議舊址鬍氏新祠,極具瞻仰意義。趙河湯灣溫泉,水溫常年47℃,日出水量1500噸,水質清澈,可飲可浴可醫。位於全縣中心腹地的花亭湖是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總面積250平方公裏,10萬畝水面碧波蕩漾,氣勢磅礴。湖中島嶼星羅棋布,四周山巒疊嶂,果木蔥籠,是旅遊觀光、療養休閑的勝地。
  太湖資源豐富,特産衆多。這裏是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和瘦肉型豬基地縣和安徽省茶葉、板慄、柑桔重點生産縣,“天華𠔌尖”茶為部優産品並獲國傢緑色食品標識,“方竹”粉絲、天華尖封缸酒是省名牌産品,電機、日用細瓷、水鬆紙、羊毛衫、板慄罐頭、李杜茶幹、辣紅素等特色産品享譽全國,出口海外。境內有石英石、紫砂岩、瓷土、鐵砂等20多種礦産資源。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綜合縣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行政區劃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鬆,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嶽西。東西相距64公裏,南北相距23公裏,總面積2031平方公裏。
  全縣轄15個鄉鎮,174個行政村,2004年年末總人口為558187人,其中農業人口504412人。
  鄉鎮簡介
   晉熙鎮:面積165平方千米,轄34個村、4個居委會,人口7.52萬。
  徐橋鎮:始建於清鹹豐初年。面積103平方千米,轄2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2萬。
  小池鎮:位於大別山南麓,古稱小池驛。面積126平方千米,轄31個行政村,42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16萬。
  牛鎮鎮:位於太湖縣城西北24千米。面積163平方千米,人口2.5萬。轄26個村委會,290個村民小組。2004年,原天橋鄉整建製和原黃鎮鎮嚴薑村劃入。
  彌陀鎮:面積153平方千米,鎮區建成面積達3平方千米。轄3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3.86萬。
  百裏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東鄰牛鎮鎮,西接北中鎮,南與彌陀鎮相靠,北與嶽西縣治溪、店前二鎮毗連。古時是太湖縣通往湖北英山縣的主要驛站,沿長河而下,至太湖100華裏而得名"百裏"。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6278戶,24894人。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391個自然村莊,278個村民小組。
  寺前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面積172平方千米,3萬餘人,轄32個行政村、365個村民小組。
  新倉鎮:位於太湖縣東南部,由原花園鄉、新倉鎮合併而成。西臨縣城,東與懷寧,南與望江三縣交界。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7.3萬,轄38個行政村。
  北中鎮:位於太湖縣西北部。面積182平方千米,38113人,轄42個行政村,473個村民小組。
  天華鎮:面積188平方千米,8426戶,3.27萬人,轄39個行政村,357個村民小組。
  城西鄉:西與宿鬆相鄰,面積87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245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2.62萬人。
  湯泉鄉:面積124.24平方千米,4610戶,1.8萬人,轄20個行政村,216個村民組。
  江塘鄉:位於太湖縣西南部,東鄰新倉鎮,南毗徐橋鎮,西與宿鬆縣高嶺、河塌兩鄉接壤,北靠城西鄉,面積101平方千米,8382戶,37000人,轄23個行政村,310個村民小組。
  大石鄉:位於太湖縣西南部,面積103平方千米,總人口3.4萬人,轄22個行政村、一個漁業隊。
歷史文化
  文明古縣
   太湖縣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縣,在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立太湖左縣,屬晉熙郡。上古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太湖左縣,即由來於此。南朝齊建元二年(480),立竜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縣治在今小池鎮後河村)。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廢竜安郡及東陳縣,獨存太湖左縣。隋開皇三年(583),廢郡置州,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開皇十八年,晉熙縣復名太湖縣,去“左”字,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三年後廢青城並入荊陽,再一年又廢荊陽為太湖,屬舒州,縣名沿用至今。南宋及明、清,太湖屬安慶府。民國時期,屬安徽省安慶道、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安慶專區。1949年3月,太湖解放,初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後屬安徽省安慶專區,現隸屬安慶市。
  太湖縣治,據《皇明一統志》載,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已為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 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裏”,縣治從此遷到“四面河水回環,群山拱揖”的陸地——今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狀元之鄉
   太湖山川,毓秀鐘靈,被譽為狀元之鄉,文化之邦。在歷代科舉考試中,中狀元3人,文武進士82人,文武舉人342人。元朝元統年間,黃信一殿試第一(狀元);清嘉慶元年(1796)和道光九年(1829),趙文楷和李振鈞兩掇大魁,被欽點狀元;嘉慶七年,縣一榜得三進士(李振翥、王廷元、李長蓁),被傳為佳話;民國初年,出任安徽省長的呂調元,也係前清科舉出身。一時真可謂人文鵲起,科甲蟬聯。明清時還有不少人,如蔡呈圖、李之讓、馬人竜、王大樞、魯之裕、石龐等,著作甚豐,影響深遠。
  民國時期,留學歐、美、日本的有20餘人,其中有後來成為著名社會活動傢的劉王立明和著名詩人朱湘等。建國後,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著名詩人和書法傢趙樸初以及著名的林業學專傢馬大浦,著名京劇演員和戲麯教育傢葉春善,卓有貢獻的宋文學史研究專傢孔凡禮,後起之秀有著名作傢石楠和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傢馬蘭等。分佈在國內外的太湖籍專傢、學者數百人。此外,有不少青年學生在全國高考和各類學科競賽中名列前茅,有不少的教育、文化、科技工作者在教學、創作、演出、科研以及其他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獲得了各種奬勵。
  太湖民風純樸而文風昌盛,對教育十分重視,每年高考中,本科達綫率一直在安徽省、安慶市名列前茅。
  禪宗之源
  該縣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的發祥地。西晉時期就有西域高僧佛圖澄來此建寺造塔;公元561年,禪宗二祖慧可,為避滅佛之災,從少林寺來到花亭湖畔的司空山、獅子山一帶,開壇講道、弘揚佛法,演化出中國禪宗“一花五葉”,史書記載的獅子山二祖面壁參禪的大葫蘆石洞,至今仍保存完好;景區內重點寺廟有數十處,如佛圖寺、二祖禪堂、西風禪寺、海會寺自古以來都非常有名。九華山雙溪寺肉身菩薩——大興和尚和著名的宗教領袖、原全國佛教協會會長、海內外尊稱為“活佛”的趙樸初先生都生長在花亭湖畔。
  紅色熱土
   太湖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數以千計的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巍巍竜山為之驕傲,涓涓長河為之長吟。
  1928年,中共太湖支部在甘傢沙灣成立,這是縣第一個共産黨組織。從此,太湖人民為推翻三座大山,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絶的鬥爭。1930年,中共太湖縣委成立,組織太宿望邊界農民在縣境內大石嶺舉行過一次武裝暴動。1931年,中共北中區委和北中區蘇维埃政府相繼成立,開展反土豪、分田地等鬥爭。1932年,中共河口區委和3個鄉的蘇维埃政權相繼建立。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和第二十五軍先後兩次攻剋太湖城,第二十八軍在政治委員高敬亭的率領下,在太湖涼亭坳(今屬嶽西)重建,並先後召開3次重要會議,進行了5次重大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太湖雖為山鄉僻壤,然而日軍並未放過太湖,兩次入侵,多次轟炸,使太湖人民深受罹其苦。1938年,國民黨部隊在縣東山頭對日軍清水師團進行過一次較為激烈的堵擊,雖傷亡慘重,但仍未使縣城免於滄陷。為領導民衆開發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4月,中共太湖中心縣委(又稱皖中工委)成立,12月中共太湖縣委成立。此後在山區成立蘄太英工委、中共蘄宿太工委和中共蘄太英浠邊縣委,並建立抗日民主“三三製”縣級政權——蘄太英浠邊軍民聯合辦事處。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皖西一地委、專署和軍分區等領導機關均設在太湖,推動了太湖的革命鬥爭;特別是1947年劉伯承、鄧小平在劉畈鬍氏宗祠召開晉冀魯豫野戰軍三縱隊旅長及皖西工委委員以上幹部會議後,太湖革命鬥爭形勢如火如荼,縣、區、鄉革命政權相繼建立,革命截止裝日益增強,解放區不斷擴大,至1949年2月24日(農歷),太湖人民終於迎來了徹底解放。
地理資源
  地理位置
  太湖縣位於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區南緣,介於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懷寧,南連望江,西南接宿鬆,西界湖北蘄春、英山,北毗嶽西。東西相距64公裏,南北相距23公裏,總面積2031平方公裏。
  地形地貌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餘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嶽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竜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長河縱貫全縣,境內總長81公裏。全縣山地1242.41平方公裏,占61.18%;丘陵490.27平方公裏占24.14%;平原77.37平方公裏,占3.83%;水面222.25平方公裏,占10.85%。
  氣候條件
   全縣氣候四季分明,具有北亞熱帶季風氣候特徵。鼕季受西北內陸氣流控製,氣溫較低;夏季受東南海洋氣流影響,炎熱潮濕。年平均氣溫16.4℃。1月份平均氣溫3.7℃,7月份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40℃(1967年8月28日),極端最低氣溫-12.7℃(1969年2月6日)。年平均日照1937.7小時,無霜期249天,年平均降雨量1368.4毫米。
自然資源
  太湖縣西北是山區,東南是丘陵;縣之中部有人工湖—花涼亭水庫(又名花亭湖),縣之南面有天然湖—泊湖。無論山地、丘陵、湖泊,都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據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58.33萬畝,有林地面積118.94萬畝,其中用材林115.01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52.99萬立方米,有林地林木蓄積量43.08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積量43.79萬立方米。杉木、馬尾鬆、毛竹、香樟、楓香、青風櫟、烏桕、側柏、油茶、油桐等,不僅遍地可見,而且栽培歷史悠久。太湖縣是全省茶葉、生漆、板慄的重點生産縣。藥用植物有百合、香附子、茯苓、白术、蔓荊子等,蔓荊子産量居全省之冠,遠銷幾個省。動物方面,除豬、牛、羊、雞、鴨、鵝等傢畜傢禽之外,還有野豬、野兔、狐、狼、水獺、野山羊、野雞、野鴨等野生動物。太湖是全國商品牛和瘦肉型豬的生産基地之一。
  縣山區山高嶺峻,澗深溪多,水力資源豐富。境內有大小河流108條,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12.8萬千瓦,小水電可開發量5.6萬千瓦。
  已初步探明,縣內的礦産資源有:石英石、瓷土、高嶺土、紫砂頁岩、石灰石、大理石、蛭石、銅、鐵、煤等,其中以石英石、高嶺土、紫砂頁岩儲量最大。石英石儲量2000萬噸,含硅量達99.98%,儲量和品位均居全省首位;高嶺土、紫砂頁岩儲量為3000萬噸。
  縣旅遊資源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古代,因其特有的山奇水秀,招來不少的騷人墨客,象李白、解縉、王守仁等都曾留下贊美太湖山水的詩篇。“竜山夜雨,馬路西風,法華方竹,玄妙古鬆”,是太湖古代的四景,雖然物換星移,舊跡難覓,卻令人十分神往。建國後,太湖山水以嶄新的姿容出現在人們面前。大別山中第一湖——花亭湖,宛如一塊巨大的碧玉鑲嵌在崇山峻嶺之中,湖面寬廣,島嶼屹立,岸綫蜿蜒,山峰層迭;湖周有西風禪寺、佛圖寺摩崖石刻、湯灣溫泉、月亮灣、獅子崖、竜山、四面尖、趙樸初文化公園等景點,真可謂集名勝古跡和自然風光於一湖,如今不僅有蓄洪、灌溉、發電、航運、養殖之利,也是難得的旅遊、療養和文學創作、地質研究的勝地。
太湖名人
  趙樸初 趙榮聲 趙挺 甘信元 孟憲勤
  甘蓮笙 周幸芳 馬大浦 王啓富 韋昌頤
  馬祚德 王甸平 大興和尚 趙金海 朱益堂
  王新華 聶民樵 餘泮文 陳荷花 陳傢贄
  張擎 朱詩衛 葉盛蘭 楊占梅 陳發庭
  王宜斌 王魯明 喻成和 祝嚮榮 杜濟舟
  金九陔 劉王立明 葉盛章 楊格遠 殷翠和
  方濟寬 何鎮中 趙曉宜 蔣振華 石祖留
名優特産
  天華𠔌尖茶 花亭湖鱅魚 紅光慄 白尾銀魚 三元雜交豬
  山裏貨 方竹粉絲 苦蕎麥糊 李杜茶幹 佳美色素
  花亭湖大米 絨毛蟹 薄殼青蝦 茶籽油 彌陀生條
  花亭湖蜜桔 封缸甜酒 日用瓷器 太湖電機 太湖鍋爐
  國內最大青魚捕獲地
  2009年7月2日,在太湖縣花亭湖捕獲了一條身長1.7米、腰圍1.3米、重達92.5公斤的青魚,這是花亭湖發現的最大一 條魚,也是目前國內捕獲最大的青魚。
  據專業人士分析,根據魚鱗的大小、紋路分析,這條魚大概30多歲,是花亭湖發現的最大一條魚,也是目前國內捕獲最大的青魚。捕撈這條大魚時使其受到些傷害,掉落少許鱗片,尾鰭、胸鰭傷勢較重。太湖縣委、政府緊急聯繫有關專傢進行搶救、保護。華中農大水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衛民指出:“在內陸湖泊有這麽大的青魚存在,實屬罕見,足見花亭湖景區環境保護有力。”
歷史沿革
  西漢時為湖陵邑地,屬廬江郡。東漢時省湖陵,入皖縣。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縣,屬晉熙郡。據《太平寰宇記》:太湖縣在“竜山太湖水之側,因為縣名。”上古以右為尊,卑者為“左”。南朝宋、齊時,稱南方蠻族為“蠻左”,蠻地之縣為“左縣”。太湖左縣,即由來於此。據《皇明一統志》載,太湖縣治原“居萬山,有大湖、小湖”,即今大湖河、小湖河一帶,現已為花亭湖淹沒區。《太平寰宇記》載:“元嘉未年,以縣居山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裏”,縣治從此遷到今晉熙鎮老城所在地。
    南朝齊建元二年(480),立竜安郡,領太湖左縣和東陳縣(縣治在今小池鎮後河)。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廢竜安郡及東陳縣,獨存太湖左縣。隋開皇三年(583),晉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縣改名晉熙縣。開皇十八年,晉熙縣復名太湖縣,去“左”字,屬同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析縣地置青城、荊陽二縣,三年後廢青城並入荊陽,再一年又廢荊陽為太湖。天寶元年(742)改舒州為同安郡。肅宗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為盛唐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盛唐郡為舒州。宋屬淮南西路舒州。政和五年(1115),舒州改德慶軍。紹興十七年(1147),德慶軍改名安慶軍。慶元元年(1195),安慶軍升為安慶府。太湖縣先後屬德慶軍、安慶軍、安慶府。元屬安慶路,明清屬安慶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道,太湖縣直屬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六月,屬安慶道。民國十七年(1928)八月,再度廢道,縣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安徽省劃十個行政督察區,安慶道為第一行政督察區,區治設太湖縣(1940年4月遷桐城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第一行政督察區改名為安慶專區,太湖縣屬安慶專區。
    1949年3月23日,太湖縣城解放。當晚,中共太湖縣委、縣政府和安慶專員公署遷進太湖縣城。太湖縣屬皖北行政公署安慶專區。1952年8月,湖縣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88年,太湖縣屬安慶市。
  
    1984年,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生産隊為村民組。1985年12月,撤銷徐橋鄉並入徐橋鎮(為區級鎮)。1992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設9鎮17鄉,鄉鎮下設424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
    1997年,太湖縣面積2030平方千米,人口56萬,轄9鎮17鄉:晉熙鎮、徐橋鎮、彌陀鎮、新倉鎮、小池鎮、寺前鎮、黃鎮鎮、牛鎮鎮、北中鎮、大石鄉、江塘鄉、城西鄉、花園鄉、劉羊鄉、大山鄉、劉畈鄉、百裏鄉、玉珠鄉、羅溪鄉、黃崗鄉、李杜鄉、趙河鄉、天橋鄉、九田鄉、河口鄉、望天鄉。縣政府駐晉熙鎮。
    1998年底,全縣面積2030平方千米,人口56.8萬,轄26個鄉鎮,424個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98882人,其中:晉熙鎮48575人,徐橋鎮43429人,新倉鎮34565人,小池鎮29031人,寺前鎮19228人,黃鎮鎮13691 人,牛鎮鎮13580人,彌陀鎮24933人,北中鎮14238人,大石鄉28059人,城西鄉26627人,江塘鄉30543人,花園鄉32315人,劉羊鄉22257人,羅溪鄉7649人,黃崗鄉6155人,李杜鄉7779人,大山鄉8767人,趙河鄉9060人,天橋鄉9000人,劉畈鄉8619 人,九田鄉9632人,河口鄉8763人,百裏鄉22786人,玉珠鄉12139人,望天鄉7462人。
    2001年8月,撤銷百裏鄉、設立百裏鎮。2004年,黃鎮鎮、趙河鄉分別更名為天華鎮、湯泉鄉。
    2004年6月底,太湖縣行政區劃調整工作結束,由原來的26個鄉鎮調整為15個:(1)撤銷玉珠、望天、河口、九田、大山、李杜、天橋、黃崗、羅溪、劉羊、花園11個鄉。(2)調整晉熙、北中、彌陀、天華、牛鎮、寺前、小池、新倉8個鎮和劉畈、湯泉、城西3個鄉的行政區域。(3)保留百裏鎮、徐橋鎮、江塘鄉和大石鄉。調整後,人口最多的鄉鎮達7萬多人,最少的也有1.8萬人。大致調整情況(個別地方尚需修改):劉羊鄉(殷衝、李衝、月竜、李嶺、楓鋪5 村除外)、花園鄉的燈茗村、李杜鄉的何嶺村、羅溪鄉的汪嶺、梅河2村以及城西鄉的芭蕉、下塢、九竜3村並入晉熙鎮,花園鄉(方嶺、新莊、立新、燈茗4村除外)並入新倉鎮,花園鄉的方嶺、新莊、立新等村以及劉羊鄉的殷衝、李衝、月竜李嶺、楓鋪5村並入小池鎮,羅溪鄉(汪嶺、梅河2村除外)並入寺前鎮,大山鄉、李杜鄉(何嶺村除外)並入天華鎮,天橋鄉和原黃鎮鎮(已更名為天華鎮)的嚴薑村並入牛鎮鎮,河口鄉並入彌陀鎮,望天鄉、玉珠鄉並入北中鎮,黃崗鄉並入湯泉鄉,九田鄉並入劉畈鄉。截至2004年底,太湖縣總人口為558187人,其中農業人口504412人。轄10個鎮、5個鄉:晉熙鎮、徐橋鎮、彌陀鎮、新倉鎮、小池鎮、寺前鎮、天華鎮、牛鎮鎮、北中鎮、百裏鎮、劉畈鄉、湯泉鄉、城西鄉、江塘鄉、大石鄉。
  2005年3~4月,太湖縣完成行政村區劃調整工作,將原來的430個村調整為176個村。調整後,人口最多的是新倉鎮鳴山村,7878人;面積最大的村是劉畈鄉慄樹村,2952.6公頃。
英文解釋
  1. n.:  Taihu County
近義詞
太湖
相關詞
安徽安慶地理鄉鎮????業????務管理局軍人先進人物
卓姓愛心助學網絡公益安徽太湖安徽省行政村遊擊隊武裝工作隊
抗戰時期
包含詞
太湖縣彌陀寺太湖縣中醫院太湖縣招待所
太湖縣人民醫院太湖縣大石二中太湖縣城西賓館
太湖縣羊毛衫廠太湖縣黃鎮賓館太湖縣小池賓館
太湖縣????務管理局太湖縣衛生防疫站太湖縣婦幼保健站
中共太湖縣委黨校太湖縣天橋鄉飯店安慶太湖縣招待所
太湖縣北中高級中學安徽省太湖縣北中高級中學安徽省太湖縣小池高級中學
太湖縣新農村滾塑廠安慶太湖縣黃鎮賓館太湖縣棉麻公司皮革製品廠
太湖縣大石鄉衛生院太湖縣寺前鎮竹編工藝廠太湖縣針紡織品公司
太湖縣寺前鎮敬老院太湖縣小池供銷社飯店安慶太湖縣小池賓館
太湖縣招待所竜山宮賓館安慶市太湖縣氣象局太湖縣殘廢人康復中心
安慶太湖縣城西賓館太湖縣雪中簡段子剋知縣太湖縣卓創化工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省廣播電視大學太湖縣工作站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太湖縣工作站太湖縣對外貿易總公司紡織品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北中鎮張開新倉鎮張開百裏鎮張開大石鄉張開江塘鄉
張開河口鄉張開小池鎮張開天華鎮張開徐橋鎮張開彌陀鎮
張開湯泉鄉張開晉熙鎮張開寺前鎮張開牛鎮鎮張開城西鄉
張開劉畈鄉
花亭湖太湖縣彌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