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 : 京山縣 : 閬中市 : 鐘山縣 : 桂平市 : 象州縣 : 東莞市 [顯示全部] : 中國 >重慶 >巴南區 > 石竜鎮
顯示地圖
目錄
重慶市巴南區石竜鎮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駐地石竜場,距區所在地政府魚洞84公裏。轄區東鄰南川市的大觀和興隆鎮,南與石灘鎮和南川市的神童鎮接壤,西連接竜鎮,北與東泉、姜家鎮毗鄰。清康熙年間。在“趕場壩”的幾傢野店發展成集市,後遷至距“趕場壩”一公裏的石梁上建場,因地形似竜,故名石竜場。時場期四七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石竜場屬節裏九甲。民國初以石竜場設鄉級行政區,1929年稱石竜裏,1930年6月建石竜鄉。1935年改稱石竜聯保,1940年復稱石竜鄉。解放後,1952年12月劃其部分轄區建長嶺鄉。1953年6月、7月先後劃石竜、小觀鄉部分轄區建鴨渤、中山鄉,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後裁撤鴨渤、中山鄉其轄區各歸原屬。1956年1月長嶺鄉並入,11月復置長嶺鄉。1958年石竜、長嶺鄉並建石竜公社,次年2月改稱石竜管理區,8月分出增設長嶺管理區。19604年4月月嶺管理區並入,12月復稱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設長嶺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竜公社改稱幸福公社,1968年復名石竜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82年長嶺鄉為長嶺崗鄉。1993年12月撤石竜、長嶺崗鄉並建石竜鎮。2001年7月,巴南區鄉鎮建製調整,原花石鎮(????井、天台村外)及清河鄉和洞子壩、大園村劃歸石竜鎮管轄。2003年1月,後溝村劃歸石灘鎮。
  石竜鎮幅員面積106.31平方公裏,下設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中倫、大連、大興9個行政村和石竜、花石2個居委會及107個村民小組。石竜鎮總人口30801,人耕地面積30614畝,林地面積456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是巴南區最大的林業鎮,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554萬元(其中多經産值2325萬元)糧食總産量21106噸,鄉鎮企業總産值66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石竜鎮屬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𠔌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多霧,盛 産優質的緑色農副産品。鎮內礦産、水和森林資源豐富,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氣、重金石、白雲石、甲土等。
  石竜鎮旅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開發前景。鎮內擁有下澗口、豐岩兩個水庫。其中下澗口水庫為巴南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拔達711.30米,年平均氣溫17.80℃,庫容量1130萬立方米,收水面積18.10平方公裏。下澗口水庫環境優 美,群山環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們稱作“翠湖”。此外,鎮內還有鮮為人知的仙女洞、東漢崖墓群等。居住在這裏的“巴渝人傢”熱情好客,鄉風純樸,有很多傳統工藝的農傢菜餚和民間民俗風情,還有那雅俗共賞的“竜門陣”待你欣賞,興許會留連忘返。
  石竜鎮黨政一班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合理製訂經濟發展規劃,確立了以勞務輸出振興農村經濟、抓交通建設夯實發展基礎、抓退耕還林、桑蠶生産帶動結構調整的“三抓”戰略。在交通方面:鎮內擁有公路311公裏,其中:區縣級13公裏,鎮級37公裏、村社公路161公裏、院壩公路100公裏。基本實現村村社社通公路。退耕還林和桑蠶生産方面:發展小桑園9000畝,栽植桑苗360萬株。培育100畝示範片38個,200畝以上示範片15個,1000畝以上專業村2個,優質緑茶5000畝、板慄幹果基地5000畝,梨、柑桔、柚子等水果基地5000畝,已經註册的為“石密牌”無公害優質南瓜10000畝。勞務輸出方面: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鎮外出打工人數已具相當規模,1999年,重慶市巴南區群竜勞務輸出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勞務輸出由無序變為有序,很快使得石竜勞務輸出迅猛發展。先後在新疆、黑竜江、山西、重慶等設立了5個分公司,從而,形成了“政府-公司-分公司-員工”的組織鏈。公司涉及鑄造、建築、建材、縫紉、餐飲、服務等行業門類,在東北、西北石竜鑄工成了“搶手貨”,公司成立了黨組織,組建了工會和農民工協會,連續三年包“專列”外出打工,2004年8月成功註册為“石竜技工”商標,成為了重慶勞務輸出的一張“名片”。公司成立來,共輸出勞工40927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2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改變了山區的面貌。
No. 2
  石竜鎮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面積106.31平方千米,人口3.08萬人(2002年)。轄石竜、花石2個社區,大連、大興、白馬、金星、合路、柏樹、大園、大橋、中倫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竜場,距區政府37千米。
  [代碼]500113119:~001石竜社區 ~002花石社區 ~200大連村 ~201大興村 ~202白馬村 ~203金星村 ~204合路村 ~205柏樹村 ~206大園村 ~207大橋村 ~208中倫村
  [沿革]1930年設石竜鄉,1958年長嶺鄉並入改石竜公社,1961年長嶺鄉析出,1982年復置鄉,1993年長嶺崗鄉並入建鎮。1997年,面積61.6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合路、中心、鴨卜、大連、大興、少興、大橋、明陽、朝天、中倫、柏祥、米房、柏樹、花燈、皂角15個行政村和石竜街道1個居委會。
  2001年區劃調整後,石竜鎮管轄原石竜鎮、花石鎮(????井村、天台村除外)和清和鄉的洞子壩村、大園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10.79平方千米,總人口325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3人,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政府駐地石竜場。
  2002年11月20日,將石竜鎮後溝村劃歸石灘鎮管轄。調整後,石竜鎮面積106.31平方千米,總人口31189人(渝府[2002]193號)。轄石竜、花石2個社區,金星、橋村、五鬥、白馬、昌廬、大興、合路、少興、大連、柏祥、米房、中心、中倫、鴨卜、大橋、柏樹、大園、洞子壩18個行政村。
  附:花石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距區政府43.3千米。 1930年設花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8.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橋村、後溝、金星、五鬥、昌廬、白馬、????井、天台8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井村、天台村並入石灘鎮,其餘並入石竜鎮
重慶市重慶市巴南區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駐地石竜場,距區所在地政府魚洞84公裏。轄區東鄰南川市的大觀和興隆鎮,南與石灘鎮和南川市的神童鎮接壤,西連接竜鎮,北與東泉、姜家鎮毗鄰。清康熙年間。在“趕場壩”的幾傢野店發展成集市,後遷至距“趕場壩”一公裏的石梁上建場,因地形似竜,故名石竜場。時場期四七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石竜場屬節裏九甲。民國初以石竜場設鄉級行政區,1929年稱石竜裏,1930年6月建石竜鄉。1935年改稱石竜聯保,1940年復稱石竜鄉。解放後,1952年12月劃其部分轄區建長嶺鄉。1953年6月、7月先後劃石竜、小觀鄉部分轄區建鴨渤、中山鄉,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後裁撤鴨渤、中山鄉其轄區各歸原屬。1956年1月長嶺鄉並入,11月復置長嶺鄉。1958年石竜、長嶺鄉並建石竜公社,次年2月改稱石竜管理區,8月分出增設長嶺管理區。19604年4月月嶺管理區並入,12月復稱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設長嶺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竜公社改稱幸福公社,1968年復名石竜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82年長嶺鄉為長嶺崗鄉。1993年12月撤石竜、長嶺崗鄉並建石竜鎮。2001年7月,巴南區鄉鎮建製調整,原花石鎮(????井、天台村外)及清河鄉和洞子壩、大園村劃歸石竜鎮管轄。2003年1月,後溝村劃歸石灘鎮。
  石竜鎮幅員面積106.31平方公裏,下設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中倫、大連、大興9個行政村和石竜、花石2個居委會及107個村民小組。石竜鎮總人口30801,人耕地面積30614畝,林地面積456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是巴南區最大的林業鎮,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554萬元(其中多經産值2325萬元)糧食總産量21106噸,鄉鎮企業總産值66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石竜鎮屬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𠔌地區,海撥高,晝夜溫差大,多霧,盛 産優質的緑色農副産品。鎮內礦産、水和森林資源豐富,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氣、重金石、白雲石、甲土等。
  石竜鎮旅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開發前景。鎮內擁有下澗口、豐岩兩個水庫。其中下澗口水庫為巴南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撥達711.30米,年平均氣溫17.80℃,庫容量1130萬立方米,收水面積18.10平方公裏。下澗口水庫環境優 美,群山環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們稱作“翠湖”。此外,鎮內還有鮮為人知的仙女洞、東漢崖墓群等。居住在這裏的“巴渝人傢”熱情好客,鄉風純樸,有很多傳統工藝的農傢菜餚和民間民俗風情,還有那雅俗共賞的“竜門陣”待你欣賞,興許會留連忘返。
英文解釋
  1. :  Danlong Town
  2. n.:  Shilong Zhen
近義詞
石竜
包含詞
石竜鎮府東莞市石竜鎮萬童樂玩具廠東莞市石竜鎮白蟻防治站
東莞石竜鎮捷誠玩具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白馬村中心村金星村柏樹村大橋村
柏楊村後溝村大興村石竜社區大連村
大園村花石社區合路村中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