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重慶 > 巴南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Banan District
  郵編:401320 代碼:500113 區號:023
  拼音:Bā Nán Qū 英譯:Banan District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南部。總面積1825平方千米。總人口87萬人(2006年末)。
    全區轄8個街道、14個鎮:魚洞街道、李傢沱街道、竜洲灣街道、花溪街道、南泉街道、南彭街道、惠民街道、一品街道、界石鎮、安瀾鎮、跳石鎮、木洞鎮、雙河口鎮、麻柳嘴鎮、豐盛鎮、二聖鎮、東泉鎮、姜家鎮、天星寺鎮、接竜鎮、石灘鎮、石竜鎮。區政府駐魚洞街道,距市政府駐地21千米。
  
    地貌為丘陵地帶,南高北低,地形復雜。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降水量1098毫米,年均氣溫18℃。礦産資源有鐵、煤、石灰石、天然氣等。川黔公路穿越境內,設有客貨站。長江流經區境,並設有魚洞、木洞2個港口。
    為全國水稻基地縣、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基地縣、長江柑橘帶帶動縣、精養魚基地縣。名勝古跡有南溫泉、南湖、姜家溶洞群、東溫泉、樵坪山莊、聖燈山森林公園、橋口壩、雲篆山寨等。
巴南概況
  巴南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南部,全區幅員面積1827平方公裏,轄8個街道、14個鎮,總人口88萬,是重慶市南部新興工業大區,近郊短程特色旅遊區,重要農副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屬重慶都市經濟發達圈。2001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52.5億元。
  鎧恩國際傢居名都巴南區文化底藴豐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巴南區的前身是歷史名邑巴縣。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巴人就在此繁衍生息,立國建都。歷史上,巴縣先後涌現了"寧拋頭顱不丟寸土"的英雄將軍巴蔓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辛亥革命志士楊滄白、新中國首任女大使丁雪鬆等優秀兒女。
  巴南區區位優勢明顯,北距重慶市中心7公裏 。長江橫貫區境,魚洞、李傢沱和馬桑溪三座長江大橋溝通南北。渝黔高速公路、上界高速公路和即將動工的重慶二環高速公路縱橫交錯。通信、網絡、電、水、氣等基礎設施充足完備。全區的森林覆蓋率超過25%,以"山、水、園、林、洞"為代表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區"。重慶四大溫泉巴南獨占其二,即:南溫泉、東溫泉,尤其是素有"天然桑拿浴"美譽的東溫泉熱洞更是亞洲一絶;"川東小峨眉"聖燈山被譽為"植物基因寶庫",樵坪山、雲篆山古戰場遺跡依稀可辨。
  巴南區工業基礎雄厚。境內大中型企業衆多,是重慶市汽車、摩托車生産基地。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生産的"奧拓"、"羚羊"轎車,重慶大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産的特種車輛、重慶宗申摩托車(集團 )有限公司生産的宗申牌摩托車、華陶瓷業有限公司生産的産品被選為"國宴用瓷"和"國禮用瓷"。同時,一大批外資、渝臺(港、澳)合資企業也紛紛落戶巴南,全區現在有中外、渝臺(港、澳)企業45傢。
  巴南區確定了"工業強區、農業穩區、三産活區、科教興區"的"十六字"發展戰略,着力改善投資環境,建立了巴南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對客商開通"緑色通道",實行"一站式"服務,對外來投資者辦理各種手續實行"四個一":即一個窗口對外,一套班子聯合辦公、一個頭收費、一周內辦結區內手續,同時,還可以享受各種優惠政策,使投資者感到滿意。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 巴南區地域廣阔,地型地貌多樣,自然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以丘陵為主,低山次之,平地極少,分別占總幅員面積的62.27%、32.99%和4.64%。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紫色土、熒壤土、潮土等。人均土地面積0.213公頃。耕地面積8.56公頃,占幅員面積的46.92%,人均0.10公頃。尚有未充分利用的田土坎、荒草地、裸露石礫地等2.68萬公頃可續開發利用。
  植物資源 全區有植物資源近4000種。除栽植物的糧、油、蔬菜和大量經濟作物品種外,經濟果木有柚、柑橘、梨、棗、桃、李、杏、板慄和茶、桑、桐等。木洞鎮已建成榨菜之鄉,五布柚、木洞蜜棗、巴南名茶等遐邇聞名;自然植被有闊葉林、針葉林、灌木林、竹林等類型。屬國傢保護的植物50餘種,其中二級保護品種有水杉、銀杉、紅豆杉等,三級保護品種有穗花杉、木荷等;區內還有大量的花卉品種和藥材品種。
  動物資源 區境內有動物資源數百種。除大量的畜、禽、魚等養殖品種外,常見的野生獸類動物有狐狸、林麝、獐子、鬆鼠、兔子、穿山甲、野豬等;鳥類動物有鸕鶿、蒼鷺、白鷺、緑翅鴨、長尾雉、貓頭鷹、金雞、斑鳩、化眉、喜鵲、烏鴉、麻雀等;還有大量的水生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等。屬國傢保護的二級動物有白鷺、貓頭鷹、穿山甲等。三級保護的動物有林麝、獐子、金雞等。
  水資源 全區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徑流量10.5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1.05億立方米、長江過境水流1.70億立方米,另有流經境內的五布河等大小河流10餘條,全境流域總面積1700多平方公裏。區內各種水利設施5075處,總蓄水量12040萬立方米,常年灌溉面積33.4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5.87萬畝,農業豐收有較可靠的保證。
  礦産資源 區內有礦資源數十種。曾先後開發利用的有原煤、鐵礦、石油、天然氣、頁岩、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鉀土、砂金、地熱水等。全區現有多傢頁岩磚廠,對頁岩的開發利用數量較大;地熱水的出水點較多,已有東泉、南泉、橋口壩等地多處開發利用;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砂和鉀土、砂金等資源的開採,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門路之一。
氣候水文
  氣候水文 巴南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早秋遲,夏熱鼕暖,初夏有梅雨,盛夏多伏旱,秋季有綿雨,鼕季多雲霧,霜雪甚少,無霜期長,日照少,風力小,濕度大。1998—2002年,年均氣溫為18.50℃,2002年為18.60℃。最高氣溫年均為39.54℃,2001年最高,為41.50℃,僅偏低於歷年最高氣溫0.20℃,2002年為39.40℃。最低氣溫是2001年,為-0.10℃,2002年為1.50℃。盛夏高溫炎熱,一般8月為最熱月,日最高氣溫大於35℃。霧日一般從上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出現,年均為37.40天,2002年為36天。無霜期年均為351天,2002年為365天。日照年均時數為1168.88小時,2002年為1315小時。風速年均數為1.10米/秒,2002年為1.32米/秒,夏季雷雨時常出現短時大於17米/秒的陣性大風。相對濕度年均為81%,2002年為81%。5年降水總量5935.30毫米,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1998年為降水量最多年,年降水量1615.80毫米,2001年為降水偏少年,年降水量813.90毫米,2002年降水量1236.80毫米。
  境內河流屬長江水係,有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魚溪河、雙河、魚藏溪、黃溪河、孝子河,流域面積1702.24平方公裏,占區幅員面積的93.30%,幹支河道總長604.77公裏,其中以五布河為最長流域,由幹流和蘆溝、鴉溪河、二聖河3條支流組成,流經接竜、姜家、東泉、木洞等鎮,在木洞鎮匯入長江,流域面積774.03平方公裏,總長337.65公裏。長江巴南區段流經魚洞、李傢沱、花溪、木洞、雙河口、麻柳嘴6街鎮,河床平均寬800米左右,最寬處為木洞鎮距蘇傢浩2000米。據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設在魚洞客渡碼頭的觀測點對長江汛期最高洪水位的觀測,1998—2002年,年均最高洪水位為186.07米,以1998年最高,為188.70米,2000年最低,為185.30米。境內地下水甚豐,分為碳酸岩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鬆散岩類孔隙水4類,分別分佈於魚洞、接竜、姜家、豐盛等街鎮嚮、背斜的丘陵、低山地帶、長江沿岸、中小河流兩岸的河漫灘和一級濕地,總流量為307.09升/秒,面積1297.85平方公裏。境內還藴藏熱礦水儲熱含水岩,多埋藏於嚮斜之中,呈溫泉群出露,有南泉、東泉、橋口壩、豐盛4處,水溫一般為25—43℃,流量為0.20—28升/秒,含有鈣、硫、鉀、硅、鋁、氡、氟、鍶、鋰等元素。
歷史文明
  巴南區由巴縣改設而成,從古至今名凡五易。在劉宋以前曰江洲,齊、梁、西魏曰墊江,自宇文周曰巴縣,民國元年(1912年)易名重慶府,民國2年恢復巴縣。1995年始為今稱。
  西周至戰國,轄境屬巴國地。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在巴國舊域設縣治理,江州縣為其一,隸於巴郡。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北周武成三年(561年)又改墊江縣為巴縣,並廢枳縣入於巴縣。
  巴縣新置時屬楚州巴郡,隋代屬渝州、巴郡,唐代屬渝州、南平郡、渝州,宋代屬渝州、恭州、重慶府。元代屬重慶路,明清時期屬重慶府;辛亥革命後由重慶蜀軍政府直轄,民國2年屬川東道(後改為東川道),民國17年屬四川省;解放初屬川東區巴縣專區,旋屬璧山專區,1951年1月改屬重慶市,1953年2月劃屬四川省江津專區,1958年11月回屬重慶市。1994年12月,撤縣設區,為重慶市轄近郊城市區。
  自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起至民國28年(1939年)間,均設縣治於今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歷與郡、州、路、府同城而治,並為附廓大縣。此後治地多遷。民國28年,按國民政府令,縣政府遷至市外辦公,暫住人和鄉(今九竜坡區華岩鎮),民國30年遷駐新治李傢沱馬王坪。解放後由於市縣界變動,於1952年10月暫遷南溫泉,1954年1月遷駐魚洞鎮。改縣設區後治地仍舊。
  由縣而區,古今沿革,轄境多易:
  巴縣新置時,幅員遼闊,轄今之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竜坡區、大渡口區、巴南區、南岸區、渝北區、北碚區大部、璧山縣、長壽縣和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武隆縣所屬區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劃出今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武隆縣所屬區域,置涪陵鎮。
  唐武德元年(618年)、武德三年(620年)、貞觀四年(630年)、貞觀十一年(637年)、至德二年(757年),劃出今長壽縣、南川市所屬區域及中梁山以西大部分地區,先後分置永安、樂溫、溫山、南平、隆化、璧山諸縣。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廢壁山,其地並入。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劃出縉雲山以西境域,復置璧山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劃出今江北區、渝北區所屬區域及北碚區所轄嘉陵江以北地區,置江北廳,又劃出祥裏部分地區(宋代依來鄉)隸璧山縣。
  民國18年(1929年)重慶建市,自民國21年市縣劃界起至1960年的28年間,迭經市縣界變動和鄰縣縣界調整,先後劃出縣境中梁山與長江、嘉陵江之間除今跳蹬鎮以外的地區(含當時的重慶城區)、今歇馬鎮及其以北的地區、今南泉鎮及沿銅鑼山至峽口鎮的沿江地區、高歇和馬鬃兩鄉所屬區域。其間於1953年,原屬北碚市的關口鄉劃入巴縣。
  至1994年,縣境東西寬73公裏,南北長70公裏,幅員面積2551.26平方公裏,仍三面環繞重慶市區。
  1994年12月,改巴縣為重慶市巴南區,並在1995年2-3月間相應進行轄區調整,劃出原巴縣所轄長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長江以南的長生橋、迎竜、廣陽3鎮所屬區域,劃入九竜坡區所屬長江南岸的地區(除二塘村劃歸南岸區外),遂成今之巴南區域。
  1995年1月6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作出《關於同意調整重慶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川府函4號):經省人民政府研究並報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巴縣,設立巴南區。1月18日,重慶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我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的通知》(重府發7號)。《通知》明確涉及到原巴縣和新設立巴南區的調整是:將原巴縣位於長江以北的19個鄉鎮分別劃入沙坪壩、大渡口、九竜坡三區;將原巴縣的長生橋、迎竜、廣陽3鎮劃歸南岸區;新設立的巴南區轄原巴縣長江以南27個鎮、12個鄉及九竜坡區劃入的李傢沱、土橋街道辦事處和花溪、南泉兩鎮;區政府駐魚洞。
    即:撤銷巴縣,設立重慶市巴南區巴南區轄原巴縣的魚洞、鹿角、惠民、林洞、青山、豐盛、雙河口、麻柳嘴、二聖、五布、樂泉、姜家、天星寺、天賜、接竜、小觀、花石、石竜、石灘、一品、安瀾、跳石、聖燈山、百節、界石、南彭、公平27個鎮和清溪、清和、白鶴塘、涼水、雙新、和平橋、竜崗、陳傢、仁流、南竜、忠興、石崗12個鄉,從九竜坡區劃入的李傢沱、土橋2個街道辦事處和花溪、南泉2個鎮,區政府駐魚洞鎮。
  
  縣治、區政府所在地
    自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起至民國28年(1939年)間,均設縣治於今重慶市渝中區解放東路,歷與郡、州、路、府同城而治,並為附廓大縣。此後治地多遷。民國28年,按國民政府令,縣政府遷至市外辦公,暫住人和鄉(今九竜坡區華岩鎮),民國30年遷駐新治李傢沱馬王坪。解放後由於市縣界變動,於 1952年10月暫遷南溫泉,1954年1月遷駐魚洞鎮。撤縣設區後,區政府仍駐魚洞鎮(現改為街道)。
  
  境域變遷
    巴縣新置時,幅員遼闊,轄今之渝中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竜坡區、大渡口區、巴南區、南岸區、渝北區、北碚區大部、璧山縣、長壽縣和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南川市、武隆縣所屬區域。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劃出今涪陵市枳城區、李渡區、武隆縣所屬區域,置涪陵鎮。
  唐武德元年(618年)、武德三年(620年)、貞觀四年(630年)、貞觀十一年(637年)、至德二年(757年),劃出今長壽縣、南川市所屬區域及中梁山以西大部分地區,先後分置永安、樂溫、溫山、南平、隆化、璧山諸縣。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廢壁山,其地並入。
    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劃出縉雲山以西境域,復置璧山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劃出今江北區、渝北區所屬區域及北碚區所轄嘉陵江以北地區,置江北廳,又劃出祥裏部分地區(宋代依來鄉)隸璧山縣。
    民國18年(1929年)重慶建市,自民國21年市縣劃界起至1960年的28年間,迭經市縣界變動和鄰縣縣界調整,先後劃出縣境中梁山與長江、嘉陵江之間除今跳蹬鎮以外的地區(含當時的重慶城區)、今歇馬鎮及其以北的地區、今南泉鎮及沿銅鑼山至峽口鎮的沿江地區、高歇和馬鬃兩鄉所屬區域。其間於 1953年,原屬北碚市的關口鄉劃入巴縣。
    至1994年,縣境東西寬73千米,南北長70千米,幅員面積2551.26平方千米,仍三面環繞重慶市區。
    1994年12月,改巴縣為重慶市巴南區,並在1995年2-3月間相應進行轄區調整,劃出原巴縣所轄長江以北的全部境域和長江以南的長生橋、迎竜、廣陽3鎮所屬區域,劃入九竜坡區所屬長江南岸的地區(除二塘村劃歸南岸區外),遂成今之巴南區域。
經濟發展
  一、綜合經濟
  經濟總量:據統計,2007年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40億元,達到142.5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8.0%,增速達歷史最高。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21.30億元,同比增長1.6%;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79.31億元,同比增長23.9%;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41.95億元,同比增長16.0%。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區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為16549元,同比增加2739元,按現行匯率(1:7.23)折算為2289美元。
  經濟結構:三次産業的比例,由2006年的16.0:53.8:30.2調整為2007年的14.9:55.6:29.5。三次産業對全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71.8%和26.8%,對全區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分別為0.3、12.9和4.8個百分點。
  就業情況:2007年全區從業人員為49.46萬人,比2006年48.53萬人增長1.9%。其中:第一産業從業人員16.29萬人,比2006年17.03萬人下降4.3%;第二産業從業人員20.02萬人,比2006年19.19萬人增長4.3%;第三産業從業人員13.15萬人,比2006年12.31萬人增長6.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92%。
  二、農村經濟
  2007年,農業産值小幅增長,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産值比已達到18:82。全區糧食總産量38.02萬噸,同比增加7.13萬噸,增長23.1%,農業總産值32.03億元,同比增長0.8%。其中多經産值26.50億元,同比增長0.9%。
  都市農業快速發展。重慶市巴南區百裏生態農業經濟長廊,大力發展了業主製農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加大了長廊對外宣傳推介力度。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已具規模,茶葉、花椒、花卉三大産業基地不斷擴大,該區的“巴南銀針”茶獲全國名優茶評選一等奬;“正州”牌生豬,五布柚、恆田雞蛋、“東靈”牌花椒等一批農産品品牌通過重慶市名牌農産品認定委員會評議審定,獲得重慶市名牌農産品稱號。“石竜技工”勞務品牌馳名全國,2007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4.50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44億元。
  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群衆生産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區落實3000萬元資金,用於16座病險水庫整治;投入57萬元對灌溉效益好,群衆積極性高的豐盛打鐵洞、三潮水等23處電力提灌站進行技術改造;新建微型水利工程1578口,完成各類農業機械維修改造4970臺,渠道清淤維修防滲455公裏,恢復改善灌面3.6萬畝;新建農村沼氣池1608口、無害化厠所1000戶;全面完成20個鎮街50個村的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前期工作,極大地改善了農戶環境衛生面貌。加快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完成歷年退耕還林工程15.25萬畝;完成全民義務植樹200萬株;天保工程森林資源管護50萬畝。完成庫區緑化帶建設2006年度災後補植補造1.2萬畝,火燒跡地植被恢復1364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54%。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1.83萬千瓦,全年農村用電量13479萬千瓦時,化肥施用量1.76萬噸(折純)。
  鄉鎮企業、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7年,全區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77.41億元,同比增長41.7%;總産值295.81億元,同比增長31.8%;營業收入320.07億元,同比增長32.9%;利潤總額20.79億元,同比增長48.9%;實交稅金9.36億元,同比增長39.4%。民營企業實現産值324.48億元,增加值83.8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7%和44.0%;營業收入349.07億元,利潤總額22.36億元,實交稅金11.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0%、52.3%、34.8%。中小企業實現産值298.75億元,增加值79.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6%和43.2%。堅持優化發展環境,非公有製經濟進一步增長。全區非公有製經濟實現增加值104.53億元,同比增長25.0%。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産保持平穩增長,仍是支撐經濟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6.84億元,同比增長26.5%,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46.9%,充分體現了“工業強區”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實現工業總産值281.25億元,同比增長31.2%。其中:區屬及以下工業總産值182.04億元,同比增長41.1%。實現工業銷售産值274.87億元,同比增長29.9%,實現利潤總額157.19億元,同比增長34.7%。主要工業産品産量指標,除蓄電池、汽車、水泥等有所下降外,其餘産品均有所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提高,産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以汽車、摩托車整車及配件為主的機械加工等支柱産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生物製藥等高科技産業發展加快。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産值236.52億元,同比增長33.4%;主營業務收入238.31億元,同比增長31.0%,産品銷售率98.2%,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應交增值稅6.76億元,同比增長8.8%;利潤總額12.80億元,同比增長25.7%;虧損企業虧損額0.02億元,同比下降74.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77.1%,同比提高15.1個百分點。長安鈴木、宗申集團、重慶機床廠、攀鋼集團重慶汰業等一批骨幹企業及羚羊轎車、天語轎車、宗申摩托、數控機床、華陶瓷器等一批名優産品飲譽國內外。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産值59.98億元,同比增長17.5%;實現增加值12.46億元,同比增長14.6%。全年房屋施工面積683.1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63%;房屋竣工面積202.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54%。建築業已成為全區經濟增長的支柱行業之一。
城鎮建設
  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建成區土地面積達到41.1平方公裏,全區竣工城鎮房屋85.2萬平方米,城鎮化率達到67.0%,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啓動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等“三規合一”編製工作。渝湘高速公路巴南段、渝南大道C段、魚洞濱江大橋建成通車。李傢沱長江大橋南引道、魚輕路、濱江公園東段道路改造順利竣工。外環高速公路巴南段、南涪路巴南段、魚洞長江大橋南引道、佛耳岩滾裝碼頭等項目進展順利。惠民500千伏變電站建成投入使用,能源、通訊、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加強城區市政建設和管理,園林緑化得到新的提升和拓展。實施了渝南大道A段、B段、C段緑化、竜海大道緑化、巴南新幹道緑化、濱江防護堤緑化、土橋岔路口立交緑化、體育中心小遊園、國土局小遊園、開發區小遊園、環綫高速路緑化(花溪工業園區段)、市政道路整治等緑化建設。2007年建設緑地46.86萬平方米,調整充實緑地12.70萬平方米。建成區緑地率達到42.9%,提高5.8個百分點。
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農村公路建設全面推進。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5507萬人,同比增長25.4%;貨物運輸量1146萬噸,同比增長27.2%。運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境內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095公裏,其中等級公路里程1020公裏。今年,全面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油化、硬化碑二路、雙竜路等通鎮公路50公裏,建成通村通暢工程200公裏,新建農村公路300公裏,硬化人行便道383公裏。
  郵政、電信業保持平穩發展勢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6635萬元,同比增長14.2%。本地固定電話用戶達到23.90萬戶,淨增3.5萬戶,同比增長17.2%;移動電話用戶達到26.90萬戶,同比增長24.0%。
英文解釋
  1. n.:  Banan District
近義詞
巴南
相關詞
重慶縣城陰地界石公益性南溫泉南泉寺坪陵園
鬆鶴陵園天文公墓仙居山陵園學校李傢沱馬王坪公墓墓地
重慶陵園中國殯葬地理重慶市行政村
包含詞
奔巴南區巴南區政府巴南區中醫院
巴南區人民醫院巴南區土橋小學校巴南區皮膚病醫院
重慶市巴南區中醫院重慶市巴南區人民醫院重慶市巴南區雲豁寺
重慶市巴南區衛生防疫站重慶市巴南區婦幼保健院巴南區中西結合醫院
巴南區南泉中心醫院巴南區木洞中心醫院巴南區界石中心醫院
巴南區接竜中心醫院巴南區姜家中心醫院巴南區第二人民醫院
重慶市巴南區佳麗針織廠重慶市巴南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重慶市巴南區疾病預防控製中心
重慶市巴南區界石長宏鞋業製品廠重慶市巴南區宏大服裝實業有限公司重慶市巴南區智華皮革製品廠
巴南區土橋供銷合作社屏都飯店
分類詳情
張開東泉鎮張開接竜鎮張開界石鎮張開姜家鎮張開石林鄉
張開惠民鎮張開南泉鎮張開石竜鎮張開雙河口鎮張開石灘鎮
張開木洞鎮張開二聖鎮張開一品鎮張開李傢沱街道張開花溪鎮
張開跳石鎮張開安瀾鎮張開竜洲灣街道張開花溪街道張開南泉街道
張開南彭街道張開惠民街道張開一品街道張開麻柳嘴鎮張開豐盛鎮
張開天星寺鎮張開南彭鎮張開魚洞街道人民廣場石馬
雲山村虎嘯土橋大山村九中
東方賓館聖燈山百節巴縣化竜橋
新民街八中十一中岔路口青竜嘴
魚洞鎮廣益街萬泉街石洋街烏洋街
秦傢院石子坪花土灣化竜路江州路
下新新梅傢梁魚新街石坪江豐街
更多結果...
魚洞中學巴縣中學小壩中學蓮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