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李市鎮地處重慶江津區腹心地帶,距市區28公裏,幅員面積183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6.3萬畝,總人口8.7萬人,轄18個行政村和4個居委會;城區已規劃面積3平方公裏,已建成區面積1.3平方公裏,非農業人口已達1.5萬人。
歷史沿革
據史載,李市嚮為江津屬地,有上千年的歷史。乾隆33年(公元1768年),雲南四靖知府李德輔(原籍江蘇)辭任歸田,途經於此,欣然落籍定居,知名人稱此地為李氏壩,後因集鎮興旺而易“氏”為“市”,李市由此得名。李市的興起,故於其地處去貴入川之要道。明末清初(公元1640年左右)年間,因戰亂,湖廣進川,需大量水牛耕地,李市因其地理位置承北啓南,很快成為去貴州、涪陵、南川、綦江賣牛和川東、沱江流域及內江、自貢買牛的大集市,從而帶動了李市其他行業的興旺發達。牛市最旺時每場可交易500餘頭,常存牛在1000頭以上,以易牛為生的在1000人以上,故有“旱碼頭”之稱。隨20世紀40年代農業生産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牛市逐漸衰落,至20世紀70年代已基本絶跡。但此時,津柏公路已建成通車。後渝東、李白公路相繼建成升級並“十”字交匯境內,李市再次迎來了“旱碼頭”的又一個春天。
地理環境
李市鎮位於北緯29°4′、東經106°16′的江津市境中心,東與駱崍山鎮接壤,南與嘉平、竜吟鎮連界,西與慈雲、大橋鎮毗鄰,北經夾灘鎮通往市區。境內海拔230—560米,相對高差330米,地勢南高北低,地貌主要為深丘至平壩,以平壩為主。全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四季分明,無霜期長(340天),年均總降雨量1033mm,年均氣溫14—16℃。
自然資源
李市鎮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産豐富。擁有砂石、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産資源和水力資源,盛産柑桔、蠶桑、花椒和水産品,素有“橘鄉”之美譽。境內筍溪河源自貴州習水縣寨壩金頂山,入津後經四面山、李市鎮,下遊入夾灘鎮,境內全長30余公裏,沿河兩岸竹木蔥鬱,湖河皆備、水質良好、空氣潔淨、地勢開闊、坡度平緩,水上野生名貴資源豐富,具有結合農業産業化開發生態觀光旅遊主導型産業的良好條件。
基礎設施
1、交通、通訊發達。江津主骨架公路——渝東、白西公路呈“十”字型交匯於鎮政府駐地,連接着重慶綦江、貴州習水、四川合江,是重慶、成都到包括國傢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四面山在內的渝川黔旅遊“金三角”的必經之路。重慶市新的出海大通道將穿境而過。裝機容量為1萬多門,保證了境內通訊的良好覆蓋和與國內外快捷方便的信息交換。
2、供水充足。境內有30余公裏的筍溪河長流不息。有小(二)型水庫6座,山坪塘238口,石河堰29處,電灌站17座,微型水利591口,蓄水量3.1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42萬畝。有供水能力4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供水管網已鋪設至開發地段。場鎮內給排水暢通。
3、電力充沛。境內有35千伏變電站,5.8千伏安容量的供電所,建有總裝機容量1530千瓦的陽石電廠1個,完全能保證生活、生産和大、小型工業用電。
4、氣量充裕。境內有輸氣站1個,氣量充足。有蜀南氣礦區和川東開發公司采氣2隊的57mm口徑輸氣管道過境近50公裏,可保證境內生産生活用氣。
區位優勢
江津市主骨架公路——渝東、白—西公路呈“十”字形交匯於政府駐地,連接着重慶綦江、四川合江、貴州習水和包括江津市國傢級重點名勝區四面山在內的渝、川、黔旅遊“金三角”,是交通、通訊、電力樞紐和農副産品集散中心。因盛産柑桔而有“橘鄉”美譽聞名遐邇,有包括西南最大的柑桔批發市場在內的多個專業批發市場,商貿流通業發達。
戰略目標
大力加強幹部隊伍的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努力適應新形勢的發展,緊緊抓住中國加入WTO、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江津推進“四大發展”戰略和加快實施“十五”新計劃等重大機遇,充分利用相關政策,搶抓機遇,開拓奮進,全面實施“兩化一開發”戰略,即:“農村城市化戰略”、“農業市場化戰略”和“筍溪河生態旅遊走廊開發”,結合實際、發揮優勢、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註重特色,努力把李市建成交通發達、信息暢通、文化氛圍濃厚的江津市衛星城市和南部最活躍的經濟、文化輻射中心。 |
|
李市鎮 李市鎮位於江津區中部,距城區28千米。面積183平方千米,人口88345人(2007年),其中非農業人口23034人,人口密度480人/平方千米。轄林傢嘴、三角壩2個社區,牌坊、雙河、沙埂、兩岔、竜吟、孔目、黃桷、洞塘、大橋9個行政村,23個居民小組、65個經濟合作社。渝(重慶)東(勝)、(江)津白(沙)公路於此交會。 [代碼]500116110:~001林傢嘴社區 ~002三角壩社區 ~200牌坊村 ~201雙河村 ~202沙埂村 ~203兩岔村 ~204竜吟村 ~205孔目村 ~206黃桷村 ~207洞塘村 ~208大橋村
[沿革]1952年設李市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復鎮。1997年,面積55.7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刁 、騎竜、李市、街????、石塔、沙壩、五鬥、勝利、瓦窯、紅衛、孔目、梨樹、楊山、蠃灘、獨樹、馬坪、石蓮、牌坊、苟傢、單嚮20個行政村和三角壩、牛行街2個居委會。
附:竜吟鎮位於江津市中南部,距城區34千米。渝(重慶)東(勝)公路過境。 [沿革]1951年建竜吟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場口,高橋、鍋廠、江崗、六角、竜泉、後屋、石莊、福德、李堡、福爾、仙佛、鴛鶻、泡桐、永明15個行政村和新街1個居委會。
附:大橋鄉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28千米。 [沿革]1950年建大橋鄉,1958年為李市公社大橋管理區,1961年設大橋公社,1984年復大橋鄉。1997年,面積21.5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玉石、白雲、洪海、沙溪、大丘、萬壽6個行政村和大橋街道1個居委會。
附:兩岔鄉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27.8千米。 [沿革]1952年建兩岔鄉,1959年為李市公社兩岔管理區,1961年析建兩岔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22.5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慶灘、下洞、塘壩、金傢、望石、佛埡、轉水7個行政村。
附:沙埂鄉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18.4千米。 [沿革]1951年建沙埂鄉,1958年為李市公社沙埂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0.8萬,轄紅石、石花、大地、堰頭、院子5個行政村。
附:洞塘鄉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30千米。 [沿革]1952年置洞塘鄉,1958年為李市公社洞塘管理區,1961年析建洞塘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20.5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洞塘、山華、仁壽、古照、望莊5個行政村和洞塘場街道1個居委會。 |
|
|
|
- : Lishi Town
|
|
李市 |
|
|
|
|
|
竜江村 | 紅石村 | 大橋村 | 玉石村 | 牌坊村 | 雙河村 | 下灣村 | 兩岔村 | 竜吟村 | 洞塘村 | 金傢村 | 洪海村 | 竜泉村 | 林傢嘴社區 | 三角壩社區 | 沙埂村 | 孔目村 | 黃桷村 | 刁灣村 | 福聖村 | 筍河村 | 佛埡村 | 仁華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