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頭鄉位於福州市北郊,南接新店鎮,北連紅寮鄉,東鄰宦溪鎮,西界閩侯縣的荊溪鎮,轄石牌、溪下、江南竹、前洋、嶺頭、葉洋、貴洋、吾洋、沙溪、菜嶺、紅廟、山頭頂等12個行政村。總面積62.16平方公裏,人口5500人。
嶺頭因處小北嶺之口而得名。唐時屬閩縣靈山鄉遵化裏,宋太平興國六年以後,改為懷安縣靈山鄉遵化裏,元代改為懷安縣4都,明萬歷八年(1508年)改為侯官靈山鄉40都,清時屬侯官縣小北嶺區。民國時為閩侯縣5區(新店區)嶺頭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閩侯縣第八區。1962年3月北區撤銷,仍歸福州郊區管轄;1984年改為嶺頭鄉。1996年1月劃歸晉安區。
嶺頭鄉距福州市區12公裏,為福州的北屏障,為“小北嶺”的交通門戶和樞紐。古時有進京的驛道過境,為兵傢必爭之地。現有福(州)壽(山)公路在鄉內過境,有公共班車南通福州,北通紅寮、日溪、壽山等鄉村。自鄉政府所在地至菜嶺、林陽寺、葉洋、紅廟嶺、貫洋口、沙溪等地皆有小公路可通汽車。公路總長39.7公裏。
嶺頭鄉的四周有九峰山、壽山和芙蓉山,稱“福州外三山”。境內有嶺頭和墻欄兩條大溪流註入桂湖溪,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嶺頭鄉重視發展以礦石、竹器、果品、食用菌、鑄鐵、皮塑加工等為主的鄉鎮企業。1992年嶺頭鄉成立“北嶺投資區”,至2000年,先後有閩加、瑞峰、巨豪、北海、金德行、伊法達等12傢外商房地産公司和7傢省、市、區的單位及8傢個體經營者簽約土地4000畝,引進資金3.5億元,開發山莊、別墅和娛樂中心等。其中香港加倫大有限公司組建的瑞峰房地産公司,在林陽寺附近興建占地面積1000畝的“名人山莊”,華雲山莊,戴維營度假園等,成為嶺頭鄉改革開放的新景觀。
嶺頭鄉有十分豐富的文化歷史積澱。石牌村有建於後唐長光二年(931年)的“瑞峰林陽寺”,為福州“五大叢林”之一;1983年,林陽寺被列為“漢族地區佛道教全國重點寺觀”之一。石牌村的“法華寺”是宋代名儒朱熹的講學處。前洋村舊稱“賢場”,也是朱熹的講學處。江南竹村有朱熹女婿黃幹(字勉齋)墓。嶺頭村的聚齊亭是古集市,歷代的文人墨客留有大量的題吟。
附:嶺頭、石牌村地名由來
嶺頭 《福州百科全書》載:嶺頭鄉地處群山峻嶺,舊稱桃枝嶺,清代更名嶺頭。宋黃棘《九日桃枝嶺》:“一水何縈纖,千峰鬱崢嶸”,明謝肇涮《桃枝嶺》“不識桃枝路,聊為出郭行”。《榕城考古略》載:“長箕嶺,在三十七都,一名長機,一名桃枝,路通古田、羅源,為侯官大湖諸鄉入省孔道。”
石牌村 嶺頭鄉石牌村,東連鬆柏模、西毗糞桶岩之麓、北鄰溪下、南接黃土坪。“石牌”村名何來?明謝肇涮《遊壽山、九峰、芙蓉諸山記》雲:“過黃勉齋先生墓,十字石碑(註:碑上書刻‘宋黃文肅公勉齋先生墓’計十字)圭立水田中。傍有寺名石牌,以先生故
得名也。”石牌村還有一座石牌庵,明《閩都記》載:“石牌庵在懷安四都,去府城三十裏,與黃勉齋墓道石牌相近,因以名庵,萬歷初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