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安徽 >宣城 > 涇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Jing County
  郵編:242500 代碼:341823 區號:0563
  拼音:Jīng Xiàn 英譯:Jing County
  
  涇縣位於安徽省南部,宣城市境西部。總面積2059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35萬人(2007年底)。全縣轄9個鎮、2個鄉:涇川鎮、桃花潭鎮、茂林鎮、榔橋鎮、丁傢橋鎮、蔡村鎮、琴溪鎮、雲嶺鎮、黃村鎮、汀溪鄉、昌橋鄉。縣政府駐涇川鎮。
  
  地處皖南山區北部,境內山多地少。黃山餘脈綿亙縣境東南,九華山支脈逶迤西北。青弋江自西南嚮東北流經縣境。建有陳村水電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1500毫米。礦藏有煤、大理石、花崗岩、瓷土等。有火溪涌青、提奎、特尖等名茶。
  
  205國道、322省道、青弋江穿境。有新四軍軍部舊址,為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王稼祥故居、新四軍抗日殉國烈士陵園、大觀塔和小方塔、踏歇岸閣、文昌閣、琴溪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村古鎮(含萬安)係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
區域概況
  涇縣位於安徽省南部,總面積2059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35474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4498人。2008年末戶籍人口355213人,年人均生産總值(GDP)10083 元。縣人民政府駐涇川鎮。郵編:242500。代碼:341823。區號:0563。拼音:JingXian。語言:吳語(宣州片)
  唐代大詩人李白,於天寶十四年(775年)遊涇縣,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在〈涇川送族弟〉一詩中寫道:“涇川三百裏,若耶羞見之……佳境千萬麯,客行無歇時。”詩人啓蒙歷涇川佳境,認為勝過著名風景區的若耶溪。涇縣山水毓秀,人傑地靈。素有“漢傢舊縣,江左名邦”之稱。不僅有李白、杜牧、王安石、文天祥等人的遺蹤,也是文風昌盛之鄉。明代盛行王陽明理學,春秋二季在水西會講者逾三百人。清代崛起皖學涇派,鬍承珙等人以訓詁學闡釋經度,考訂了大量古籍。包世臣《藝舟雙楫》中的書法理論,至今仍為書法界推崇。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孕育出當代很多著名學者,國學大師鬍樸安,大畫傢吳作人,文學家吳組緗等,都是蜚聲海內外的人物。
  205國道橫穿全縣,322省道直通黃山風景區,境內修建公路1108公裏,21個鄉鎮都通了柏油路,近年來通訊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固定、移動電話容量達八萬門。
  涇縣轄9個鎮、2個鄉:涇川鎮、桃花潭鎮、茂林鎮、榔橋鎮、丁傢橋鎮、蔡村鎮、琴溪鎮、雲嶺鎮、黃村鎮、汀溪鄉、昌橋鄉。
革命老區
  涇縣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8年,涇縣就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1938至1941年,中共中央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駐紮涇縣雲嶺,周恩來、陳毅、葉挺、項英、曾山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曾在這裏指揮鐵軍馳騁大江南北,抗日救國。涇縣茂林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地,七千餘名新四軍將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長眠在東流山下。涇縣厚岸還是無産階級革命傢和外交傢王稼祥同志的誕生地。多年來,涇縣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和新四軍老戰士及其子女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2001年被確定為新一輪國傢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七十年代以來,鄧小平、楊尚昆、喬石、李瑞環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相繼視察涇縣,2001年5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涇縣視察,參觀了涇縣宣紙廠和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並欣然題詞題字,勉勵涇縣人民要大力發揚革命先烈英勇奮鬥精神,“進一步努力將老區發展好”。
  涇縣還是中國共産黨的傑出領導人、馬剋思主義者和無産階級革命傢王稼祥的故鄉,王稼祥最先就是在這裏受到愛國主義運動的影響,從而走上了革命救國的共産主義道路。
自然資源
  涇縣面積2054.5平方公裏,資源十分豐富。不僅盛産林茶糧棉,還有煤鐵銅金和石材等礦藏。傳統名産首推宣紙,在唐代就是貢品。紙質緻密、潔白、柔韌、吸附力強、潤墨性能好。同時具有抗老化、防蟲蛀、耐搓折等特點。宜於長期保存,又有“千年壽紙”之稱,被書畫傢視為“瑰寶”。郭沫若說:“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開了它便無從表達藝術的妙味”。宣紙行銷日本和東南亞,在國際市場上久享盛譽。涇縣傳統名茶如涌溪火青、愛民陽尖、都有數百年歷史。揚州八怪之一汪士慎有詠涇縣茶詩:“不知痙邑山之涯,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捲,烘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絶倫,芳馨那遜竜山春……共對幽宵吸白雲,令人閃腑皆清芬。”近年來精工製作的蘭香、翠尖和竜芽,獲得國傢金奬,深受消費者歡迎。四十年代從美國引種的濕地鬆和火炬鬆,既是生長迅速的緑化樹種,又是建築和造紙的優質材料。縣內已營造數十萬畝,為改善生態和發展經濟創造良好條件。
  涇縣的水力資源也很豐富,青弋江、徽水等河流經治理變水患為水利。國傢在青弋江上遊建成水庫(現稱太平湖),電站裝機容量184兆瓦,年輸電量千億瓦時。青弋江綜合利用工程工挖人工河82.1公裏,設計灌溉涇縣和宣州市136.69萬畝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了工農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涇縣是一片充滿生機活力的土地,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安徽省主要林區之一,煤、鐵、金、方解石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品位較高,方解石儲存量3億多立方米,為華東之最。作為著名的“中國宣紙之鄉”,涇縣是國寶宣紙的發祥地和正宗産地,所産宣紙宜書宜畫、不蛀不腐,享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之美譽。涇縣還是著名的緑茶之鄉,山區茶園遍布,所産緑茶素負盛名,“涌溪火青”為歷代貢茶,“汀溪蘭香”多次榮獲全國名優茶評比金奬。“桃花潭”牌緑茶、山貨等一批農産品通過國傢“緑色食品”認證。涇縣蠶桑生産歷史悠久,産絲質地精良,唐時城鄉已呈“尋街聽繭繅”的興盛景象。近年來,涇縣工業經濟高速增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縣上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各行各業均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地震記錄
  涇縣也是全國地震七度設防區。境內多山,地質構造較為復雜。有三條較大斷裂(江南深大斷裂,木鎮——孫傢埠斷裂,周王——湯口斷裂)貫穿縣境。歷史上曾發生地震多次。自元、明起續有記載,震級一般5.5級。並存在可能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背景。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一月寧國路地震。波及本縣。
  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甲子地震。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三日地震。
  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地震。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初一日未時地震。
  康熙八年(1669年)四月地震。
  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地震。
  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地震。
  乾隆三年(1738)六月初一日地震,有聲。
  乾隆八年(1743)五月初八日地震,有聲如雷,自西而東。城內鼓樓崩,街上行人有驚撲者,南城墻塌數丈。
  嘉慶二十五年(1820)二月十四日涇縣地震。
  民國6年(1917)1月24日寅時32分5秒至35分5秒,涇縣地震,烈度5度。
  2月22日己時12分6秒至13分4秒涇縣地震,烈度3度。
  民國26年9月16日蕪湖地震波及涇縣
  1972年10月25日,青陽——涇縣間發生1.5級地震。
  1982年8月10日,涇縣發生1.4級地震。同月21日,涇縣東部發生1.7級地震。
  1982年9月19日,涇縣發生2.4級地震。同月27日,發生1.4級地震。
  1983年12月2日,涇縣潘村東南發生1.6級地震。
  1984年1月4日,發生1.8級地震;22日發生1.1級地震;24日發生1.9級地震。
  (建國後,均為地震儀器記錄)。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製,調整産業和産品結構,建立起一批優質米、茶葉、蠶桑、禽畜和用材林生産基地。全縣緑化程度已達95%,森林覆蓋率占58.5%。地方工業發展到28個主要門類,其中造紙、機電、輕紡、建築建材和食品加工,已成為五大支柱産業。紅星宣紙、南華電機、繭絲綢和鳳凰(肉雞)等集團公司的産品,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紅星宣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上市了A股股票。縣內興辦“三資”企業14傢,利用外資1076萬美元。同時利用人文和自然建立了多處各具特色的旅遊區。
  歷史悠久的涇縣,必將以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明富裕的新面貌,迎接海內外的來客。
歷史沿革
  漢置涇縣。據《後漢書·明帝紀》:涇縣“有涇水,出蕪湖,因水立名。”
  1949年屬宣城地區,1952年屬蕪湖專區,1980年復屬宣城地區。現屬宣城市。
  ?年,涇縣轄8個鎮、22個鄉:城關鎮、陳村鎮、茂林鎮、榔橋鎮、晏公鎮、章渡鎮、蔡村鎮、丁傢橋鎮、包合鄉、鳳村鄉、南容鄉、銅山鄉、烏溪鄉、浙溪鄉、黃田鄉、西陽鄉、汀溪鄉、愛民鄉、雲嶺鄉、中村鄉、北貢鄉、黃村鄉、安吳鄉、昌橋鄉、童疃鄉、太園鄉、厚岸鄉、孤峰鄉、琴溪鄉、蘇紅鄉
  ?年,涇縣轄: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丁傢橋鎮、晏公鎮、蔡村鎮、章渡鎮、琴溪鎮、桃花潭鎮、黃村鎮、雲嶺鎮、西陽鄉、蘇紅鄉、汀溪鄉、昌橋鄉、等等
  2000年,涇縣轄9個鎮、2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33586人,其中: 城關鎮 54935 桃花潭鎮 11083 茂林鎮 8703 榔橋鎮 6906 章渡鎮 10558 丁傢橋鎮 15272 蔡村鎮 14920 晏公鎮 21162 琴溪鎮 17432 包合鄉 7318 厚岸鄉 11409 風村鄉 5630 南容鄉 5527 銅山鄉 2162 烏溪鄉 6007 浙溪鄉 8770 黃田鄉 7076 西陽鄉 6118 蘇紅鄉 7596 汀溪鄉 5309 愛民鄉 4328 雲嶺鄉 10534 中村鄉 10182 北貢鄉 7575 黃村鄉 11036 安吳鄉 11031 昌橋鄉 12170 孤峰鄉 11762 童疃鄉 9126 太園鄉 11949
  2001年10月,涇縣參加了全省第一批鄉鎮區劃調整試點工作,全縣鄉鎮由30個調整為21個。
  2004年底,涇縣轄11個鎮、10個鄉。
  2005年,涇縣將原11鎮、10鄉調整為9鎮、2鄉(涇川鎮、茂林鎮、榔橋鎮、丁傢橋鎮、蔡村鎮、琴溪鎮、桃花潭鎮、黃村鎮、雲嶺鎮、汀溪鄉、昌橋鄉),已於4月18日正式宣佈實施。調整後,鄉鎮平均面積為186.7平方千米;平均人口為3.32萬人。
境域變遷
  涇縣以水得名。境內青弋江古稱“涇水”,故名涇縣
  縣境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北緯30°21′至30°50′,東經117°57′至118°41′之間,東鄰宣州市、寧國縣;南界旌德縣、黃山市;西接青陽縣;北依南陵縣。總面積2054.5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1.47%。縣城距省會合肥市公路里程233公裏;距行署駐地宣州市52公裏;距黃山市115公裏。古志稱:縣境介長山大𠔌間,當吳越之交會,為歙池之襟喉。
  古代涇縣境域較廣。漢代,析縣境西部部分地域置陵陽縣。唐代,先後從涇縣析出建縣的有太平(今黃山市)、石埭、青陽等縣。新中國建立後,於1956年將茂林區樵山鄉劃屬太平縣。1982年復將銅山鄉麻川山場4.3平方公裏地域劃歸太平縣。歷經朝代更迭,政區分合,遂成現狀。1987年,全縣轄4個建製鎮32個鄉。總人口347094人。
鄉鎮簡介
  【涇川鎮】 涇川鎮地處風景秀麗的皖南山區,是涇縣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鎮總面積114.22平方公裏,轄14個村和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8萬餘人,其中農業人口2.1萬人。二00三年,工農業總産值9.3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165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53元。綜合經濟指標位於宣城市鄉鎮第四位。涇川素有“山川清淑、秀冠諸邑”之譽,水西寺、太子泉、明代大小崇寧雙塔連為一體,構成了秀麗的水西風光,水西省級森林公園和水西風景區也正在規劃設計和興建之中;矗立在水西山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位於水西風景區內的三吳紀念館和宣紙博物館已成為傳承文明基地和文人雅士、社會名界人士景仰的好去處。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水西雙塔 
  【茂林鎮】 茂林鎮地處皖南山區,位居黃山、太平湖的中心點,是安徽省涇縣西南之重鎮,距縣城35公裏,322省道穿鎮而過,總面積為233平方公裏,鎮區面積2.6平方公裏,全鎮轄15個行政村和一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2.5萬人。1996年,茂林鎮被建設部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500傢試點鎮之一,1999年,茂林鎮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95傢中心鎮之一,2000年又躋身為全省63傢重點鎮行例。茂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史稱“江南名鎮”,素有“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村”之說。境內青山環繞,東溪古溪兩水相抱,魁峰挹秀,風光秀麗,遊人流連。鎮域平坦開闊,商賈雲集,市場繁榮,建築昌盛,鱗次櫛比,展唐、宋、明、清風格各異,府第軒園、樓亭坊塔尚存300餘處,極具價值。史上名人輩出,為官者,如清代吏部尚書吳芳培、江南河道總督潘錫恩、新中國曾任國傢財政部長吳波等;為文者,有並稱“茂林三吳”的近代書法傢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畫傢吳作人等。 茂林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地。位於赤坑山中的蜜蜂洞是新四軍副軍長項英、副參謀長周子昆遇難地。尚有保存完好的新四軍前綫作戰指揮所舊址。茂林資源豐富。全鎮有林山場面積16214公頃,毛竹蓄積量465.9萬根,木材蓄積量76.8萬立方米,年采伐毛竹59萬根、木材5073立方米。林業苗圃有57畝。緑色無公害的農副土特産的盛多,主要有糧食、木竹、蠶繭、茶葉、中藥材、食用菌、靈芝、板慄等;礦産資源主要有硫鐵礦、銅礦、鐵礦、煤礦、鉬礦、鉛鋅礦、硅灰石礦等。鎮內建有工業企業園區。有縣重點骨幹企業安徽臥竜泵閥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太平湖藥業有限公司等16傢企業。皖南事變主戰場標記物茂林旅遊:一則她是新四軍遇難地,可謂紅色旅遊,飛雄塔不可不看;二則她有十三牌坊(正在恢復中);三則吳氏大宗祠宏偉壯觀;四則佛寶寺一期工程已完工:五則"活水穿村"已在鎮人大會上通過.六則銅山管傢洞等你來探密。
  【榔橋鎮】榔橋鎮位於涇縣的東南部,北距縣城28公裏,南與旌德縣三溪鎮相鄰,205國道穿境而過。全鎮總面積274平方公裏,轄27個村,1個集鎮居委會,總人口3.1萬人。2002年全鎮經濟總收入3.27億元。其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在全縣排序中均屬前列,地域面積居全省之首。集鎮區域面積1.56平方公裏,是全鎮政治、經濟、商貿、文化中心。2001年被確立為省定中心鎮。境內交通便捷,通訊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善,鎮區各種服務配套體係健全。是通往“兩山一湖”著名風景區的中轉站。境內有50年代興辦的小溪、白華兩個國有林場,其木材蓄積量在全縣占首位。近年來,以青梅、茶、桑和中藥材等為主的經濟林發展很快,1500畝的優質青梅基地的1000畝的中藥材基地已初見成效。馳名中外的十大名茶之一“涌溪火青”已形成規模。境內盛産的水稻,其大米因口感好、品質佳、無污染而深得上海、浙江等地歡迎。境內建有國傢級商品糧基地、國傢級生態農業項目基地和省級能源生態示範工程基地。境內還有較為豐富的金礦石、紫墨玉石、花崗石、石灰石等礦産資源。全鎮個私民營企業480余家,從業人數達6000餘人。全鎮已形成以竜頭企業華偉公司帶動的建築、建材業,以油畫筆、木梳、門簾等主導産品牽動輻射的竹木製品業,以傳統工業為基礎的刃具加工業,以小城鎮為依托的商貿流通業,以“江南第一漂”和“黃田古民居”為品牌的休閑、文化旅遊業等五大支柱産業。全鎮規模企業10余家,其中雙聯、春雅、宏大公司三傢企業躍居全縣重點企業行列,雙聯有限公司列為全市農業産業化竜頭企業,全鎮60%的工業企業為出口創匯企業。占地3.5公頃的核心木、竹工業園區漸現雛形,占地600畝的現代工業園區正在規劃實施之中。著名的宣紙原産地——紅星宣紙集團和聞名省內外的“江南第一漂”景點以及投資2億元即將開工興建的牛嶺水電站就座落在轄區內。境內還有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緊急軍事會議遺址——“百戶坑”,史稱“百戶坑會議”。榔橋鎮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是涇縣的主要木、竹産區之一,擁有自然林13萬畝,各類人工林2萬畝,年采伐量3000立方米。經濟林青梅、板慄、蠶桑發展迅速,占地1500畝的浙溪青梅基地已建成園,板慄面積1000餘畝以上,桑園已突破4000畝,年産繭量180噸。榔橋鎮是著名的茶鄉,茶園面積達4500畝,年産茶120餘噸,馳名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涌溪火青”就産於境內黃田、涌溪村。該茶在清朝年代被列為“貢茶”,並多次獲得國內、國際茶葉博覽會金奬,是緑茶中的精品。榔橋鎮是一個新興的旅遊區,境內山川秀淑,景色清幽,自然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著名景點有聞名省內外的“江南第一漂”和黃田古民居“洋船屋”,現已成為皖南地區旅遊行業的新亮點。
  洋船屋
  【丁傢橋鎮】丁傢橋鎮位於涇縣西南,距縣城約10公裏處,東鄰涇川鎮,南靠黃村鎮,西接章渡、雲嶺鎮,北界南陵縣,總面積為63.03平方公裏,其中山場30.5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5188.1畝,其中水田面積11568畝,旱地面積3620畝,水面積1406畝,有蠶桑園1100畝,棉花生産基地2000畝,旱澇保收示範片1000畝,全鎮轄14個行政村,144個村民組,年産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傢,全鎮總人口2平方公裏,年産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6傢,全鎮總人口17010人,其中農業人口15819人。322省道貫穿本鎮西部,南部有涇陳公路橫穿鎮境,涇水大橋連結涇陳與322省道兩條公路,村村通三級機耕路。該鎮名品特産豐富,其中包括:
  宣紙
  中國文房四寶之一,其製造工藝迄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該鎮境內生産的“紅旗”牌、“三星”牌、“金星”牌、“汲墨軒”牌宣紙,均為部優産品,具有質地綿韌、純白細密、紋理勻淨、光而不滑、透而彌光、不蛀不腐、搓折無損、潤墨性強、耐老化等特點,有“千年壽紙”之美稱,被譽為紙中之王。該鎮小嶺村手工生産的宣紙,1915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奬牌。
  後山剪刀
  創製於清道光年間,是涇縣僅次於宣紙、宣筆而馳名中外的名牌産品。後山剪刀口薄頭尖,鋼韌鋒利,使用方便,具有凹口,鋼性強,吃布力深,易修易磨,經久耐用等特點,可與杭州張小泉剪刀相媲美。
  藥物保健衛生紙
  安徽彩荷紙業有限公司生産的“彩荷”牌藥物保健衛生紙,係針對婦女痛經和月經過多輔助治療的新型藥物衛生紙,産品采用中醫外用中藥栓劑復方,無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涼血、止血、活血、祛瘀等療效。該産品自1989年以來,多次被評為省優産品。
  “三星”係列炊具
  由安徽省“三星”陶瓷廠生産的係列高檔炊具,是一種新型高科技鋰質低膨脹陶瓷炊具,産品有鍋、飯煲、奶煲、茶煲、微波爐炊具五類,規格齊全,款式多樣。産品具有無毒無害、光潔平滑、清洗方便、幹燒不裂、可耐450○C急冷的特性。長期使用,對人體有益的微量鋰元素有明顯的保健作用,係跨世紀的“緑色炊具”。
  丁渡香菜
  係安徽涇縣地方名菜,因産地位於皖南丁渡,産品以地為名。産品依據民間古方和傳統工藝,采用現代科學方法,以高腳白菜棵芯為主要原料,配以純真辣椒粉、黑芝麻、植物油、大茴香、蒜泥等純天然原料精製而成,香辣鹹甜皆全。該産品內含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以及人體不可缺少的鐵、鈣、磷等微量無素,是饋贈親友之佳品。 
  【蔡村鎮】蔡村鎮位於蜚聲海內外的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三角區內,距安徽省涇縣城15公裏,宣城市40公裏,臨322省道。全鎮總面積136.36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130個村民組、一個居委會,總人口24000多人。森林覆蓋率達76.4%,緑化程度98%以上,素有“山清水秀月亮灣,竹海茶香金蔡村”之美譽。該鎮有豐富的優質煤炭、竹林、石英砂、茶葉、青檀等資源。竹林面積達10萬元畝以上,毛竹産量1400餘萬根,被譽為“華夏毛竹第一鎮”。境內山巒重疊、雲霧繚繞、溪水縱橫、氣候溫和,是國優名茶重點産地之一,愛民茶以其獨特的品質優勢,自明清以來一直被列為貢品,並遠銷日本、英國等國傢和地區。“愛民翠尖“以其茶色清新鮮活、青翠欲滴、形如蘭花、舒展平直、香氣撲鼻而享譽海內外,年産量25萬斤,為四季皆宜的天色緑色食品。該茶已於1994年通過國傢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檢測,1995年獲中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金奬。蔡村鎮旅遊資源豐富,有浩瀚的竹海和獨具魅力的月亮灣。同時又是著名的影視基地,《閃閃的紅星》、《月亮灣的笑聲》、《渡江偵察記》等十幾部影片都在此取景拍攝。蔡村竹海月亮灣 
  【琴溪鎮】 琴溪鎮位於涇縣城東北10公裏處,總面積93.12平方公裏,其中山場面積5.7萬畝,耕地面積18660畝,轄8個村委會,192個村民組,一個居委會,三個居民小組,5936戶,19955人。322省道穿鎮過境,交通十分便利。境內高山秀拔、緑水長流、幅員廣阔、資源豐富。主要盛産煤炭、黃沙、耐火土、石灰石、焦寶石、大理石、鐵礦石、竹、木等。近年來該鎮立足資源優勢,通過招商引資,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做大做強做活了文章。開發出高科技、高價值而暢銷的工業産品。如:高科技農用種衣劑、歷代世上絶無僅有的貢品琴魚、6千千卡優質有煙煤、牛皮係列包裝紙、高清潔衛生紙、精美竹木工藝品、精製食品、緑化苗木、泡花鹼、香菇、鑄鋼等等。由資源優勢轉化為工業産品深加工基地,大大帶動了全鎮第三産業發展。風景秀麗的琴高山上有隱雨石、煉丹洞、懸崖峭壁間歷代名人摩石刻石像二、三十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基地,“山夕照”景色奇特,赤灘、馬頭古鎮明清式老店鋪,古民居古色古香,馬頭三聖殿修復舊製,猶如江南塞北的千畝大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巍巍琴高山、悠悠琴溪河、千畝大草原、馬頭及赤灘古鎮、三聖殿等已開發成連一體的旅遊景區,吸引着全國各地無數遊客漂流、遊覽觀光。赤灘老街 
  【桃花潭鎮】桃花潭鎮是一個有着千年文明的文化古鎮(省級保護),全鎮總面積86.03km2,南鄰旅遊勝地黃山,西接著名佛地九華山,轄6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人口13122人。該鎮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耕地面積為10800畝,主産水稻、油菜、豆類、花生、芝麻、茶葉,名特産為山藥、蘭花茶,水産品主産鯉、鮭、翹白、雪花君等名貴魚,礦産資源為煤、石灰石、石英石等。豐富的物産資源為發展桃花潭鎮經濟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桃花潭鎮區域位置十分優越,境內有全省最大的水電站——陳村水電站和煙波浩渺的太平湖。該鎮距黃山85km、九華山90km、蕪湖144km,居“一湖”挑“兩山”的最佳方位。桃花潭鎮不僅有山、水的自然風光,而且具有濃厚文化底藴的人文景觀。唐天寶14年(公元755年)詩仙李太白應涇縣名士汪倫之邀,暢遊桃花潭,豪飲於“萬傢酒店”,臨別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一千古絶唱,從此,桃花潭名聲鵲起,文人俠士遊踵不絶。為了繁衍和襯托深藴的桃花潭的唐文化,後人陸續興建了太白樓、義門、懷仙閣、踏歌岸閣、夢潭軒、中華第一祠(翟氏宗祠)、文昌閣、萬村和水東老街、南陽鎮門樓等古建築群,形成別具一格的桃花潭景區。十多年來,多傢景視臺看好桃花潭景區,先後來此拍攝10多部影視劇,其中有《鄉親》、《翡翠麻將》、《太白仙蹤》、《唐詩的故事》、《唐詩50首》、《沒有桃花的桃花潭》等。中央、省級等10多傢新聞媒體相繼對桃花潭作過大量報道,四方遊客紛至沓來,走進景區,猶入世外桃源,回味返樸歸真的意境,流連忘返。一位新加坡友人如此評價“桃花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簡直是一座天然的藝術館”。國際旅遊組織專傢恩萊特來景區考察後欣然揮筆提詞:“桃花潭一天勝似天堂一年”。桃花潭 
  【黃村鎮】 黃村鎮位於涇縣西南,總面積為153.96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19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為6733戶,總人口為24359人,其中集鎮非農戶1736人。耕地面積為31095畝,人均1.4畝,其中水田面積27245畝,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6○C,年降雨量1500mm左右。黃村鎮是一個農業大鎮,主要生産糧食、棉花、油料、蔬菜、蠶桑等,年産優質水稻13989噸,棉花109噸,油料1182噸,蔬菜5300噸,肉類990噸、水産品296噸,蠶繭252噸。大畈區有國傢農業綜合開發區、優質糧油示範基地、玉米基地、蠶桑基地,基本上形成了“澇能排、旱能灌、田成方、溝相連、路相通、樹成行”的規範化農業示範區。鎮內山場面積為105345畝,有林地80759畝,主要生産杉木、松樹、毛竹、元竹及經果林等,木材蓄積量達172800立方米。2002年春季造林2310畝,其中退耕還林1425畝,有中小型木材加工廠17傢。第三産業蓬勃發展,從事建築業的有223戶;從事交通運輸業的有104戶;從事批發零售貿易的有132戶;從事旅遊飲食服務業的有15戶。“江南第一漂”是聞名全國的旅遊勝地,漂流經過的地段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有黃山腳下“小灕江”之美譽。土特産品擁有:
  1、醬菜:已有百年生産歷史,其中“正興隆”牌醬菜,有蘿蔔條、大蒜、椒片、生薑、豆角等幾十大類,上百個品種,尤以香菜最為有名。
  2、筍幹、筍片:富含蛋白質,粗纖維及人體所需的鈣、磷、鐵等元素,與肉混燒,口味鮮美,營養豐富。
  3、黑木耳、香菇:肉質嫩滑,香味獨特,具有補心益氣、清肺明目,散寒補虛之功效,是四季皆宜的滋補佳品。
  4、蕨菜:是一種天然野菜,具有解熱利尿,益氣益陰之功效。
  5、葛粉:是一種天然緑色有機保健品,含豐富的黃酮葛根素及人體必需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
  【雲嶺鎮】 雲嶺鎮位於涇縣城西城南23公裏處,總面積43.62平方公裏(其中山場面積40000畝,耕地面積14000畝),東鄰丁傢橋鎮,南接章渡鎮、中村鄉,西依北貢鄉,北界南陵縣。境內屬丘陵半山區,夾兩脈青山之間,南北長30華裏,東西寬5華裏,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四顧”、“雲嶺”兩山對峙,有“雲中美人霧裏山”之稱。全鎮轄9個行政村,84個村民組,現有人口11826人,農戶3524戶。雲嶺是革命老區,是當年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現境內有國傢級文物保護舊址6處,省級文物保護舊址3處。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汀溪鄉】 汀溪鄉—被稱為“名優茶之”涇縣東南部的一個山區鄉鎮,距縣城19公裏, 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官網信息顯示:全鄉總人口14200餘人,總面積166.4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10000餘畝,有林地18.1萬畝,茶園近10000畝,森林覆蓋率80%。進出鄉境便捷,有古漕公路、白洗公路貫穿全境並與國道205綫、省道322綫直通。
  【昌橋鄉】 位於涇縣城北與南陵縣交界,距涇縣縣城8千米。總面積56.3平方千米,全鄉3940戶,13693人。原轄9個村(昌橋村、新橋村、湖衝村、袁店村、汪店村、南灣村、柏山村、蘆塘村、黃道衝村);2003年12月,昌橋、黃道衝兩村合併為昌橋村,新橋、湖衝兩村合併為新橋村;現轄7個村,134個村民組。
觀光旅遊
  涇縣是一片緑色的土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南依黃山,西臨九華山,襟抱太平湖,是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小橋人傢,風景如畫,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峭壁嵯峨、古樹紛披的桃潭秀色;山環水繞、碧波萬頃的太平湖;一望無垠、濤聲陣陣的蔡村竹海;茂密蔥鬱、古樹參天的原始森林,猶同顆顆珍珠點綴在涇川大地。源於黃山北麓的青弋江,則宛如一條飄動的綢帶,在萬山叢中左右瀠洄,自南嚮北奔騰而去,沿途風光無限,四時景色宜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遊歷涇縣,盛贊“涇川三百裏,佳境千萬麯”。
地方特産
  【特色名茶之鄉】
  涇縣位於黃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內山清水秀,氣候溫和。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遊覽涇縣,將其贊譽為“涇川三百裏,佳境千萬麯”,並由此留下了衆多名勝古跡。涇縣物産豐富,是舉世聞名的宣紙之鄉,多種名優緑茶更是天然緑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涇縣産茶歷史悠久。據《寧國府志》記載:“宋時涇縣有茶樹四百萬六千六百八十七株”。遠在唐代就曾出産過白雲茶,塗尖等名貴茶葉。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經寧國府時,知府大人獻上涇縣産的貢尖,乾隆嘗後竜顔大悅,贊不絶口,吩咐隨從帶上飲用。清朝晚期,涇縣尖茶已暢銷沿江各大城市,並隨出洋華人批量銷往東南亞一帶,故在當時,尖茶又有“洋尖”之稱。明朝末年,居住在涇縣黃田涌溪的羅隱和尚,又創製出風格獨特的“涌溪火青”,並以其腰圓緊結,味甘香濃的特點享譽全國,1982年被國傢商業部和中國茶學會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上世紀九十年代,涇縣茶區廣泛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名優茶創製活動,清末著名的茶業專傢陳椽、王鎮恆、林鶴林、嚴浩、方志輝、莫慧琴等教授,指導名優茶的研製和開發。經過多次試驗,結合當地茶樹鮮葉的創造性和茶農的製茶傳統,最後確定在尖茶的工藝基礎上,提高鮮葉嫩度,改進做形技術,創製出一種“蘭香”係列名優緑茶新産品。經隨後多年的提高和培訓,其采製技術在全縣茶區迅速普及,先後榮獲全國農業博覽會銅奬、金奬,“中茶杯”評比特、一等奬,和2002年韓國“第四屆國際名茶評比金奬”等十多項名茶稱號。涌溪火青也經工藝改革,實行全和機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澤和香氣,並在98中國國際名茶展覽會上被評為“名茶推薦品”。近年來,涇縣茶區又在積極推廣無公害生産技術,開發無公害、緑色和有機茶産品,現在全縣已有1.78萬畝茶園獲得上述無公害認證,汀溪蘭香更成為宣城市唯一通過有機茶生産、加工和銷售認證證書的有機名優茶,涇縣名優茶産銷從此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盛産名優茶的涇縣東南部山區係黃山山脈的餘峰公佈地帶,擁有一片原始森林。這裏重岩疊翠,溪流瀠洄,復雜的地貌構成衆多相對封閉的小範圍生態環境,為茶業的無害化生産提供了優良的生態資源。“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據測定,該地區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氣溫15度,平均相對濕度85%,平均日照百分率41%,無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2—6%,生長在這裏的茶樹常以山花為友,清泉為鄰,雲霧為伴,幽𠔌為傢,尤其對緑茶品質的形成極為有利。優越的生態環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經過精心柔製,就成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開美緑潤,香似幽蘭,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賜,難以多得。衝泡一杯滿堂飄香,品嚐一口回味無窮。因芽葉肥壯整齊,茶葉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蘭花,竪立於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靜具如士兵列隊,水動其似歌手齊詠,很有觀賞趣味,所以,喝過涇縣名茶的人,常會成為涇縣茶葉的永久顧客。有年夏日,鄧小平同志登黃山路過涇縣,品嚐了涇縣名茶後稱贊道“此茶甚好,有黃山毛峰、西湖竜井之好,以後就喝此茶。”
  涇縣現有茶園5萬多畝,年産幹茶近千噸,産值4500萬元,是涇縣經濟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涇縣茶區可簡單地分為東南部山地茶區和中西北部丘陵茶區。前者是傳統的名優茶産地,茶園面積占全縣的70%以上,縣內現有一座擁有1535畝茶園、30畝扦插苗圃的較大型國有茶場,及20多個小型鄉村茶場,還有咖啡因提取廠及速溶茶廠,2個茶葉深加工廠傢,和9個以經營名優茶為主的民營茶葉企業,現在大都還處在起步階段。
  涇縣茶葉生産,尤其在無公害名優茶技術開發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有茶業方面的國傢技術發明專利1項,名優茶産品(企業)標準4部。已榮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和農村科技奬1項,省農業廳技術進步奬1項,宣城市科技進步奬1項和縣政府科技興農奬8項,及省部級以上的名優茶稱號近20個。全縣現有茶業研究員1名,高級農藝師4名,農藝師5名。涇縣茶區還擁有大批種製茶能手和農村科技帶頭人,這些都為涇縣茶業的産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涇縣政府和廣大茶人對茶業工作更加重視,已成功舉辦了兩屆涇縣名茶交易會,大大提高了涇縣名優茶的市場知名度。為促進茶葉産業化的發展步伐,涇縣農委牽頭組織全縣茶農、茶商和茶業技術管理人員成立了|涇縣茶業協會“,以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化整合産銷佈局,努力挖掘市場潛力,繼續提高綜合效益,加速涇縣的茶農增收,茶業增效和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讓涇縣千噸名優茶香飄祖國大江南北。
  【中國木梳之鄉】
  說起梳子、香鏡……《紅樓夢》中那一個美人手持桃木梳子,顰笑間相映於玉檀香鏡的典雅畫面,是否在你腦海縈繞久久未散? 而那一把會是無數美人心頭愛的梳子,淵源於漢代。美人梳理着縷縷青絲,盤起千姿百態的發髻,一圈圈的故事,如盤旋的發髻,就這樣世代流傳。 
  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梳子朝夕不離,古詩《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雲鬢”等詩句,最能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梳子的緊密聯繫,它不僅可以用來梳理頭髮,更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保健器具,經常使用,對養生、健體和美膚都有益處。 用木梳梳發,能夠疏通經絡、活血化淤,改善頭皮和顱內營養吸收。 隋代醫學家巢元指出“梳頭有暢通血脈,使發不白的作用”,大文學家蘇東坡對梳頭有深切體會,他說“梳頭百餘下,散發臥熟,寢至天明”。 
  涇縣是全國最大的木梳加工生産基地。現有木梳生産企業60餘戶,擁有十幾種木梳品牌,開發出保健木梳、工藝木梳、竹梳等5大係列300多個品種,現年産木梳6000萬把,年創産值4500萬元,從業人員達1900餘人,産品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地區,木梳産業為地方經濟建設、解决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貢獻。 
  涇縣木梳采用上等黃楊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棗木等天然名貴材料,傳承了傳統的手工製梳工藝,采用高溫高壓等獨特工藝處理,結合現代磨齒拋光等獨特手工工藝精緻而成。其色澤美觀自然,梳齒圓滑、光潔,其造型別緻,手感極佳。不拉頭髮,不傷頭皮,且不帶靜電,長期使用可有效刺激頭部穴位,促進頭部血液循環,具有清腦提神,滋養頭髮,促進睡眠等功效,是居傢、旅行所必備的天然緑色生活用品。 桃木梳:民間傳說是避邪扶正之物,歷來被人們視為驅邪壓正的吉祥物。木質也比較堅硬。 黃楊木梳:黃楊木:自古是製梳首選。據《本草綱目》(木部36捲)載:“世重黃楊,以其無火”、“其木緊膩,作梳、剜、印最良”、“清熱、利濕、解毒”。現代醫學發現,其內含黃楊素(CH18H21N03),可抑製真菌生長,故而成梳後止癢去屑效果較好。 天然竹梳: 傳統工藝、手工精製。梳型永不變形;竹材獨有的天然硬度,使竹梳更加耐用,梳理更舒適;竹材獨有的天然表面,使竹梳表面更光潔、更美觀,手感更清涼、更舒適。此特性是任何材質都無法比擬的。功能:無靜電,能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具有保健護理之功效。 燙花木梳:指在實用型木梳上燙烙各種圖案,大都有人物、動物、花鳥等,使其變得更加別緻和美觀。
  雕刻木梳:具有濃厚徽州文化氣息的安徽涇縣,徽派木雕風格的雕刻木梳更是不可多得的工藝禮品和收藏品。
  木梳産品最大優點是無靜電,能有效刺激穴位,促進頭部皮層血液循環,可暢通經脈,清腦提神,調整血氣,對增強記憶,失眠,眩暈,脫發均有明顯功效,實現了實用型與保健型的完美統一。
  2003年11月8日和2004年11月日,連續兩屆中國(涇縣)木梳節開幕式在涇縣榔橋鎮成功舉辦,期間相繼舉辦了木梳保健講座、木梳産業發展座談會,舉行了以木梳為主兼顧涇縣名特産品和旅遊産品的商品展銷活動,達到以梳為媒、以節會友、宣傳涇縣的目的,為進一步推動涇縣木梳産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琴魚】
  典故:關於琴魚的由來,當地有許多有趣的傳說。相傳,晉代時,有一位隱士叫琴高,他在這裏修仙煉丹,常將丹渣倒於山下溪水中,丹渣入水,就化作條條小魚。一日,琴高“修煉道成,控鯉上升”。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臺叫“琴高臺”;水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在涇縣古縣志中,也有不少有關琴魚的記載。
  特點:琴魚幹,是一種罕見的小魚幹,為涇縣獨有的著名特産。這種魚幹一般不作食用,多用來泡水代茶飲,故有“琴魚茶”之稱。琴魚長不過寸,口生竜須,重唇四腮,鰭乍尾麯,嘴寬體奇,竜首鷺目,味極鮮美。飲用時,將琴魚幹放入杯中,衝入開水,魚幹上下遊動,栩 栩如生,似活魚躍於杯中;入口則覺清香醇和,沁人心脾;喝罷茶湯,再將琴魚吃在口裏細 品,鮮、香、鹹、甜,別具風味。
  功效:有解毒養生之功。
  工藝:每年“清明”節前後,是捕撈琴魚的旺季。當地漁民使用竹簍、竹籃在琴溪捕撈。所捕獲的琴魚放進????開水中,再加入茴香、茶葉、食糖等佐料熗熟,然後以炭火烘幹,即為成品琴魚幹。 
  【宣紙之鄉】
  宣紙的出現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息息相關。宣紙是由紙祖蔡倫發明的植物纖維造紙術發展演變而來的。蔡倫字敬仲(?~公元121年),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於東漢元興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候紙”而成為造紙術的發明人,開闢了世界文明史的新紀元。傳統的造紙方法有選料、挫搗、洗漂、烘幹等工序,宣紙就是繼承這些過程的精華而産生的。
  植物纖維造紙術發祥於我國北方(以河南洛陽為中心地帶)地區,但由於交通、建都及原材料的原因逐漸南移。古法造紙中手工抄造必須以紙簾(相當於現代化抄造中上漿用的造紙銅網)來完成抄造――紙漿轉化為紙的關鍵工序過程。在當時的社會生産條件下,製造紙簾最理想的材料是毛竹,其他材料則因耐久性和適應性不足而受到局限。關鍵工序的材料匱乏使得造紙術發明後的幾個世紀中幾乎未得到長足的發展。公元四世紀,晉元帝司馬睿建都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偏移使得造紙業也由北嚮南轉移。在長江以南造紙術因有了豐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給,在長江流域迅速發展起來。當時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相繼開辦了紙廠。充足的原輔材料促成了造紙術的迅速傳播,繼而各種材料的紙張也應運而生。根據史料記載:東晉時産生了藤紙,隋代又大批量製造了楮皮紙,唐代時有出現了宣紙。
  “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條件,適宜的原、輔材料决定了宣紙選擇安徽宣城涇縣的必然性。宣紙就在造紙歷史的演變中最終取材於涇縣及周邊的沙田稻草與青檀(榆科,落葉喬木)加上輔料楊桃藤(獼猴桃藤)汁。“宣紙”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學者張彥遠在乾符年間(公元815年~公元875年)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一書的《論畫體工用榻寫》一章節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是最直接對宣紙定名的文章。事實上,在張彥遠之前就已有將宣紙作為貢品了,衹是沒有明確定名而已。據《舊唐書》載: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陝西太守韋堅嚮朝廷進貢時,各郡貢品就有“宣城郡船載……紙、筆、黃連等物”的記載。《新唐書·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記載着“宣州貢紙、筆”等文字,可見該地所産紙、筆在當時已甲於全國,因唐代的涇縣、宣城、寧國、旌德和太平等均屬於宣州管轄,而據《宣州府志》載,宣紙主要集中在涇縣一帶,由此推斷,宣紙之名的産生與當時所管轄的州府息息相關,也即與地理位置的關係極其密切。
  歷朝歷代宣紙的發展情況
  涇縣宣紙誕生之後,其生産由於時代和社會背景的不同,歷經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過程。宋代,文化傳播媒介的發展,宣紙需求大增,宣州各地所産宣紙供不應求。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六月朝廷“詔降宣紙式下杭州,歲選五萬番”;但由於受自然條件等限製,未能持續發展。少量的涇縣宣紙則更為文人所索求,如宋代詩人在《再寄權子滿》詩中寫到:“有錢莫買金,多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而宋時的涇縣已屬江南東路的寧國府管轄了。
  宋末元初,曹姓人遷徙至涇縣西鄉小嶺一帶以製造宣紙為生。此史實見於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言“宋末爭攘之際,烽煙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鐘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徙十三宅,見此係山陬(zōu山腳),田地稀少,無可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為生計”。
  自此,涇縣小嶺曹氏一族,逐漸發展成宣紙工業中的佼佼者。並且曾一度壟斷了宣紙的生産經營。元代建立後,南北統一,經濟文化有所發展,尤其是以倪元林、王蒙、吳鎮、黃子文等山水畫派衝破傳統宮廷畫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寫意和潑墨豪放的技法,宣紙為此畫法提供了廣阔發揮和相象的空間,因此宣紙作為畫傢們發揮的基本工具而被重視起來,大大地刺激了宣紙業的發展,加上宣紙製造工藝的日趨成熟,使宣紙生産有了長足的進步。
英文解釋
  1. n.:  Jing County
相關詞
地理河流雲南山脈新四軍革命老區百科大全鄉鎮
教育學校中學皖南晏公安徽桃花潭歷史
舊址文化建築戲麯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雲嶺鎮張開琴溪鎮張開榔橋鎮張開中村鄉張開章渡鎮
張開童疃鄉張開茂林鎮張開黃村鎮張開蔡村鎮張開桃花潭鎮
張開陳村鎮張開愛民鄉張開西陽鄉張開黃村鄉張開晏公鎮
張開丁傢橋鎮張開涇川鎮張開汀溪鄉張開蘇紅鄉張開北貢鄉
張開包合鄉張開厚岸鄉張開昌橋鄉張開孤峰鄉
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水西國傢森林公園汀溪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