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黑竜江 >雞西 > 麻山區
顯示地圖
目錄
Mashan Qu District
  麻山區面積411平方千米,人口4萬(2004年)。郵編:158180。代碼:230307。拼音:Mashan Qu。
基本概況
  黑竜江省雞西市麻山區,東北與滴道區相連,東南與梨樹區分界,南與穆棱市接壤,西與林口縣毗鄰。區政府駐地距市中心雞冠區40公裏。全區面積425平方公裏,其中林地181平方公裏、耕地66.7平方公裏、水域2.3平方公裏,基本形成“八山半水一分半田”的格局。全區轄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22個行政村、17個居民委。總人口3.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萬人,農村人口1.8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 郵編:158180 電話區號:0467
自然資源
  境內礦産資源豐富,非金屬礦産資源居全市6區之首。目前,經初步查明的有硅綫石、花崗岩等13種高儲量、高品位的非金屬礦産資源,並擁有相關的工業産品石墨、煤炭、磨料、白灰、重、輕質碳酸鈣等四大係列50餘品種,市場遍布全國,部分産品遠銷海外。麻山區野生資源也較豐富,藥材有黨參、黃芪等十餘種;山野菜有金針菜、蕨菜等數十種;野生食品有黑木耳、蘑菇、山梨、榛子等數十種。農業資源豐富,林果、糧豆、烤煙、甜菜等種植業正蓬勃發展;北藥、食用山産品資源極為豐富。麻山白雲白灰在黑竜江省東北地區很出名。
歷史沿革
  麻山區,以境內麻山得名。清末,屬穆棱縣管轄。中華民國時期,逐漸形成麻山、吉祥兩個村莊,隸屬穆棱縣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設麻山甲、吉祥甲,隸屬奎山保。1938 年1月,改隸奎山村。1939年6月,隨奎山等村劃歸林口縣管轄。由於林密綫鐵路通車及煤炭的開發,人口逐漸增加。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7年4月,林口縣設置麻山區。 1956年撤區劃鄉,設置麻山鄉。1957年1月,劃歸雞西市管轄,設置麻山區
  2000年,麻山區轄1個街道、1個鄉:麻山街道、麻山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4500人,其中:麻山街道 17204人、麻山鄉 17296人。
  2005年12月26日,黑竜江省人民政府(黑民區154號)批準:雞西市梨樹區撤銷梨樹鄉,其行政區域歸梨樹區直轄;麻山區撤銷麻山鄉,其行政區域歸麻山區直轄。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全區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依托資源優勢,不斷調整産業結構,大力發展區域經濟。1997年全區社會總産值1.8億元,比上年增長16.6%;第一、二、三産業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4:53:23;區級財政收入623.5萬元,比上年增長45.5%。
  麻山區工業起步較晚,近幾年依托資源優勢,大膽深化産權制度改革,大力招商引資,工業規模發展迅速。當年工業總産值9300萬元,年均增長14.3%。全區現有工業企業30余家,總資産在500萬元以上的達8傢,100萬元以上的14傢。主要産品有煤炭、石墨、石材、白灰、緑硅、坩堝等幾十種。
  麻山區以市場為導嚮,不斷地調整種植結構。突出了科教興農和農村産業化兩個重點,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並重視投入和綜合治理相結合,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糧豆總産量達到1.5萬噸,黃牛存欄發展到近萬頭,林果面積發展到近萬畝。同年農業總産值4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4%;農村人均純收入2683元,比上年增長9.4%。
基礎設施
  五年來,全區共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300萬元,城市面貌大有改觀。區域中心主要街道基本實現了水泥路面和路燈化。另有哈密鐵路貫穿全區境內,全區形成了以鐵路為骨架、公路為網絡的交通體係。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全區有程控電話近2200門,普及率為每百人6部。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現有各類學校31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五年全區共用於教育資金達1200萬元,教育教學條件大有改觀。區內有電視差轉臺1座,家庭電視普及率達95%以上,有綫電視已延伸到各鄉村。社會保障體係初步形成,全區現有綜合性衛生院2所,各村屯均有衛生所,部分村屯實現了合作醫療。
英文解釋
  1. n.:  Mashan District
近義詞
麻山, 麻山村
包含詞
麻山區直轄地域雞西市麻山區衛生防疫站雞西市麻山區人民醫院
分類詳情
張開麻山區直轄地域張開麻山街道張開麻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