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福建 >漳州 > 雲霄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Yunxiao County
  郵編:363300 代碼:350622 區號:0596
  拼音:Yún Xiāo Xiàn 英譯:Yunxiao County
  
    雲霄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3°45′-24°14′,東經 117°07′-117°33′。總面積1054.3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2006年)。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全縣轄6個鎮、3個鄉:雲陵鎮、陳岱鎮、東廈鎮、莆美鎮、峛嶼鎮、火田鎮、下河鄉、馬鋪鄉、和平鄉。縣政府駐雲陵鎮。
  
    地勢從西北嚮南傾斜,東北、西部以及西南部邊沿均為山地,中部至東南部為沿海平原。海岸綫長48千米。漳江流經縣境,上遊建有峰頭水庫和嚮東渠配套。年均氣溫212℃,年降水量17427毫米。漳詔高速、324國道,雙東、漳雲省道過境。通水運。名勝古跡和紀念地有尖峰夏商貝丘遺址、圓嶺商周印紋陶文化遺址、仙人峰、青崎岩畫、雲山書院、威惠廟、樹滋樓、漳州故城、石礬塔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閩南特委所在地烏山十八間洞。天地會創始地高溪觀音亭和陳政墓是省文物保護單位。
縣情概況 County of situation
  雲霄縣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北緯 23°45’—24°14’,東經 117°07’—117°33’。面積1054.3平方千米。轄6鎮3鄉。縣人民政府駐雲陵鎮。2003年末,戶籍人口41.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8萬人。通行閩南方言廈門話。
  雲霄為省荔枝、枇杷(早熟)、鳳梨、香蕉、甘蔗、烏竜茶、橡膠、熱帶名貴藥材和香料作物生産基地之一。農副産品有稻米、咖啡、油棕、蘆筍,常山白鬍椒、湖丘荔枝、西林竜眼、霞河金棗和蜜柚為名産,禽畜良種頂溪雲良鴨、竜透豬,大黃魚、鯧、鰻、墨魚、石斑魚,江蘺、竹塔泥蚶,長竹蟶,巴菲蛤、褶牡蠣,列嶼對蝦,船場、浯田海鱘為特産。工業有製糖、捲煙、電力、食品、製????。漳詔高速公路境內24.8千米,以國道324綫,省道210、211綫為主幹的公路通車400.7千米。內河通航30千米,沿海輪船直達廈門、東山、汕頭、香港。
  雲霄常山有印尼、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國歸僑組成的福建最大的華僑農場。城南獻寶山有烈士陵園。城西七先生祠是清末女革命傢秋瑾誕生地,城區還有崇奉唐“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威惠廟。雲霄、漳浦邊界盤陀嶺有漢代蒲葵關遺址。雄偉壯觀的“嚮東渠”長85.7千米,從漳江上遊穿山跨海進入東山島。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雲霄縣下轄6鎮:雲陵鎮、峛嶼鎮、東廈鎮、火田鎮、莆美鎮、陳岱鎮;3鄉:馬鋪鄉、下河鄉、和平鄉 ;1個農場:和平農場;1個開發區: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鄉鎮介紹:
  雲陵鎮:位于云霄縣中部,漳江兩岸。縣人民政府駐地。1943年置雲陵鎮,1956年更名城關鎮,1958年改公社,1980年復置城關鎮,1984年復置雲陵鎮。1997年,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5.93萬,轄下港、大園、溪美、王府、塘坪、寶樓、大路、西園、丁洋9個居委會和享堂、塘坪、下坂、下城4個村委會。324國道、雲平、雲浦、雲東公路過境。東西兩側有大臣、將軍兩山巍然屹立,縣城東南面的漳江口兩邊有玉女峰與仙人亭對峙,素有“將軍對大臣,玉女對仙人”的贊譽;紀念地有獻寶山烈士陵園,名勝古跡有威惠廟、雲山書院和革命烈士秋瑾女士的出生地七先生祠。
  陳岱鎮:位于云霄縣東南部,距縣政府19.4千米。轄18個行政村。漳詔高速公路、324國道、省道雙東公路過境。礁美村有汽輪停泊碼頭和對臺貿易接待站。海岸綫長21.5千米。嚮東水渠壺境。礁美、白礁盛産海????。境內有“東山戰鬥”烈士墓,古跡由新圩村臨海處的蓮花庵。湯港有海水溫泉水産良種試驗場。陳岱具有開漳文化、氏族文化、海洋文化、土樓文化、僑臺文化的鮮明特色、名人故居、樓臺亭閣、人樓居民、橋梁渠道等錯落其間。民間劇團,器樂演奏、潮州大鑼鼓等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形式遍布各村。清嘉慶年間屬雲霄廳,1944年屬岱嶼鎮,1958年置海峰公社,1961年析置陳岱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89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岱東、岱南、岱北、岱山、呈安、大山頂、董塘、雙嶺、石前、坑內、礁美、下曾、前江、後江、中江、峰外、竹港、白礁18個村委會。
  莆美鎮:位于云霄縣中部,距縣政府2.5千米。轄3個社區、24個行政村。324國道過境。南溪自西北嚮東南,匯入漳江。有省文物保護單位陳政墓和獻寶山烈士陵園、仙峰岩、南山寺等文物古跡。明代曾築抗倭城堡。1944年屬陽山鄉,1958年屬紅旗、海峰兩個公社,1966年置莆美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7年,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4.3萬,轄後湯、演武亭、前埔、寶樹、雙溪口、高塘、中柱、陽下、佳兜、嚮北、莆下、莆東、莆南、莆北、前塗、山美、上坑、益寶山、樹洞、大埔、馬山、下徑、三東、獅山24個村委會和綏陽居委會。
  火田鎮:位于云霄縣東北部,是漳州郡治的發祥地,全鎮轄21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總人口5.4萬人,地域面積196平方公裏,山地面積16萬畝,屬丘陵地形,耕地面積3.2萬畝,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年降雨量1700mm,全年無霜,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國道324綫貫穿腹地16.7公裏,漳江流經本鎮連接東海,水陸交通便捷。盛産的荔枝、香蕉、枇杷等名、優、特水果享譽省內外,素有“水果之鄉”、“閩南荔枝第一鎮”的美譽。民國時期曾為高嶽鄉、西嶽鄉。新中國成立初分屬二、六區。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1960年分為火田、菜埔兩個公社,1965年又並為火田公社,1984年改火田鄉,1993年改為火田鎮。
  峛嶼鎮:位於閩南金三角東南部,總面積96平方公裏,海域面積49平方公裏,12個行政村,人口2.4萬,素有“滄海桑田,魚米之鄉”。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溫高、日照長,全年無霜期長達360天以上,平均氣溫21度,年降水量1380毫米,海水鹹度12-21度。1939年置峛嶼鄉,1950年改鎮,1958年屬海峰公社,1961年析置峛嶼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7年,面積142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山前、林坪、頂城、城內、城外、宅坂、半山、南山、油車、宅後、青徑、人傢12個村委會。
  東廈鎮:位于云霄縣東部,距縣城5千米。轄15個行政村。漳詔高速、211省道、雲峛公路過境。漳江流經註入東山灣,建有碼頭,海岸綫長34.1千米。名勝古跡有屹立於漳江出海口的石礬塔、竜湫岩、橫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魏媽墓,以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溪觀音亭。有竹塔紅樹林自然保護區。1944年置濱江鄉,1958年更名紅旗公社,1964年更名東廈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7年,面積117平方千米,人口5.3萬,轄東廈、船場、溪塘、荷西、荷中、荷東、浯田、洲渡、佳洲、白塔、埭洋、竹塔、東崎、湖丘、長洋15個村委會。 
  下河鄉:位于云霄縣西北部,距縣城9.4千米。雲平公路過境。1957年置下河區,1958年分置下河、車山公社,1966年並置下河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世坂、上窖、新陂、孫坑、下洞、上河、後坑埔、外竜、內竜、下洞、坡兜、後山、石屏、車圩、竜透、陂下、麯溪、金坑、仙石、梅林、三星、七高礿、新湖23個村委會。
  馬鋪鄉:位于云霄縣北部,距縣城26千米。與平和縣安厚、國強、南勝毗鄰交界。雲平公路過境。峰頭水庫在境內。有碧湖岩、爐峰岩、太平廟等名勝古跡。1958年置衛星公社,1964年更名馬鋪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68平方千米,人口3.8萬,轄峰頭、寶洞、青美、白鳳、泮坑、寶石、竜鏡、枋林、上洋、馬鋪、石芹、烏石坑、楊美、粗溪、湖洋、橋頭、坪水、下庵、石鼓、礿頭、梘河、烏蠃、大侖、客寮、新樓、杉腳、坑口、大坪28個村委會。
  和平鄉:位于云霄縣西部,距縣城7千米。東憑將軍山與該縣莆美鎮接壤,西隔烏山山脈與詔安縣紅星鄉公田比鄰,南連常山經濟開發區,北接該縣下河鄉,省道雲太綫斜貫全境,溝通雲霄與詔安兩縣。是該縣的老區貧睏鄉。雲(霄)水(晶坪)公路過境。西溪、南溪匯合註入漳江。1958年置和平國營農場,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25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東方、坎頂、莆頂、徑仔、安吉、大畲、上坂、吉坂、內洞、棪樹、半嶺、橋頭、通貝13個村委會。
歷史沿革 History
  據現有考證資料,雲霄早在5000多年前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南海郡分出其東部地區增置東官郡,設綏安縣,縣治在今雲霄火田大峙原下。“義熙九年(413年)又分東官郡立義安郡,縣與郡俱立”。其間義安郡治一度設在綏安縣地。南齊間(479~502年),綏安縣居義安郡六縣之首,時為該郡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雲霄是漳州文明的發祥地,素有“開漳聖地”之稱謂。唐總章二年(669年),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奉詔率兵南下,入閩平“蠻獠嘯亂”,鎮守故綏安縣地,與子元光于云霄火田開屯建堡,且耕且守,據閩粵之交。是時陳政涉綏安溪,指之謂將士曰:“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漳江自此得名。儀鳳二年(677年),陳政在雲霄病逝,元光奉旨襲職,奏報立州。垂拱二年(686年),朝廷詔準於此地建州置郡,稱為“漳州”,治所在今雲霄境內,並置漳浦、懷恩二縣(一說開元二十八年立懷恩,二十九年廢懷恩入漳浦),漳浦縣治附州治。陳元光為首任刺史,建州後繼續率衆闢地置屯,立行臺於四境,派兵分戍;招徠流亡,設立唐化裏;倡興庠序,傳播中原文化,使民風轉淳;經農惠工,推廣中原先進生産技術,改變“火田畲種無耕犢”、“唯種黍稷皆火耨”為“雜卉三鼕緑、嘉禾兩度新”;通商營市,安撫異族,為開發漳州奠定基礎,功德在民,流芳百世,被後世尊為“開漳聖王”。開元四年(716年),徙州治於李澳川,漳浦縣治隨州徙,雲霄境遂為漳浦驛。宋代,雲霄沿設驛鋪,興農漁、製陶器、通商貿、建寺廟。宋末元初,戰爭頻仍,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多有民衆響應陳吊眼農民起義。明時仍為雲霄驛,時山賊、倭患不斷,萬歷二年(1574年)增駐海防同知,萬歷二十年兼駐捕盜通判,禦倭防盜。清順治六年(1649年)十月初十日,抗清愛國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由漳江下遊攻入雲霄,以梁山為屏障,在盤陀嶺佈防。北拒清軍,南扼東山灣,並嚮詔安擴大聲勢。清順治十八年九月,清政府為滅鄭軍,令沿海劃界移民入內地,“越界者斬”,居民遷移流失者不計其數。18世紀中葉,隨着殖民主義經濟入侵,雲霄人民反對清政府統治日趨頻繁。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雲霄高塘村鄭開在境內高溪廟、觀音亭創立反清會黨“天地會”,進行傳道,團结民衆反抗清政府,其組織衍及閩南各地。又從閩南擴展到臺灣,兩廣、長江流域一帶反清志士與之呼應,並逐漸波及海外華僑聚居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後,英國侵略者進犯廈門,清政府與英國、美國、法國等侵略者簽訂一係列賣國條約,引起閩南人民強烈不滿。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後,境內人民紛紛參加雲霄“小刀會”、“會仔軍”等反清組織。清鹹豐三年(1853年),以嶽坑村朱翔為首,成立反清組織“兄弟會”,並廣泛串連沿海各地民衆參加,與太平軍呼應。清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太平軍侍王李世賢率部進入閩南,駐境內陽下“華廟”進行反清活動,連結地方志士壯大武裝力量,嗣而在嶽坑“兄弟會”配合下攻占雲霄城,駐城長達200多天。清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中旬,左宗棠率兵3萬餘人進雲霄圍剿。太平軍和“兄弟會”雖然失敗,但雲霄的反帝反清鬥爭仍此起彼伏,主要有陳岱的“白扇會”、“哥老會”等反清組織活動,並逐漸擴展到鄰鄉、鄰縣。
  民國初期,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軍閥篡奪,軍閥割據混戰,雲霄地域也爭戰連年。民國7年(1918年),粵軍營長陳紹鵬率部攻入雲霄縣,自任縣長。此後,各派軍閥進出頻繁,軍閥勾結地方土豪劣紳,派軍餉,攤捐款,燒殺掠奪,百姓備受蹂躪。民國9年,北洋軍閥李厚基運來罌粟籽,強迫農民種植,先收種子款,後逼鴉片捐。雲霄人民不堪重負,西北區農村組織“聯鄉自治”,自發進行抗繳北洋軍閥苛捐雜稅的鬥爭,沉重打擊反動軍閥。
  雲霄是閩南進行武裝革命鬥爭的根據地之一。民國21年3~4月間,中共漳州中心縣委派員來到雲霄,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5月,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簡稱“紅三團”),在漳浦城郊組建。民國22年3月,在雲浦交界的雲霄徐南坑建立秘密交通站;民國23年4月,在坪水(今馬鋪鄉坪水村)建立雲霄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8月成立坪水鄉蘇维埃政府;民國24年底開闢烏山革命根據地,成立中共雲和詔縣委。雲霄老區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粉碎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軍的多次“圍剿”,接着又開展八年的抗日鬥爭,反對國民黨右派發動的內戰,直至雲霄和平解放。在雲霄這塊土地上,留下紅三團、紅九團、獨立營、閩南支隊等紅軍指戰員的足跡。紅軍奇襲雲霄城、坪坑伏擊戰、車仔圩戰鬥等震懾敵人,威撼閩南。廣大雲霄人民為閩南人民革命鬥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
  1949年9月26日雲霄和平解放,屬竜溪專區(地區)、漳州市。
  1949年10月上旬,全縣劃分為4個區。1950年12月,劃為5個區。1952年11月,土地改革結束,劃為6個區,共轄69鄉2鎮。
  1954年12月,因一、四、五區鄉村分散,增劃10個鄉,共轄79鄉2鎮。
  1955年9月20日,撤銷第六區,全縣縮減為5個區,轄3鎮80鄉。
  1956年2月8日,改第一區為城關鎮,改第二區為東廈區,改第三區為陳岱區,改第四區為下河區,改第五區為車墩區,成立菜埔區(原第六區)。全縣共有城關1鎮和5區83鄉。
  1957年,全縣並為3個區、48個鄉(鎮)。
  1958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劃分為城關1鎮,船場、竹塔、莆美、菜埔、後埔、陳岱、峛嶼、馬山、官洋、世坂、晶嶺、竜坑、坡下、新林、車墩、楊美、梘河、安吉18鄉,以及和平、常山(華僑)2個農場。
  1958年8月,撤銷鄉級建製,建立人民公社。全縣除常山、和平2個農場外,建為紅旗、海峰、躍進、衛星、火箭5個公社。
  1961年1月,紅旗公社析為城關、東廈2公社,海峰改稱陳岱公社,火箭改稱菜埔公社,躍進改稱下河公社,衛星改稱馬鋪公社。全縣共有6個公社、2個農場。6月,從東廈析出竹塔、莆美,陳岱析出峛嶼、大埔,菜埔析出火田,下河析出安吉、車圩建為公社,連同城關共15個公社;和平、常山農場依舊。另成立頂溪原種場、圓嶺林場和躍進畜牧場。
  1964年,車圩並入下河、梘河,新林並入馬鋪,竹塔並入東廈,全縣調整為城關、莆美、大埔、東廈、菜埔、火田、陳岱、峛嶼、下河、安吉、馬鋪11個公社。1966年8月,菜埔並入火田,安吉歸入和平農場,大埔公社和常山農場各一部分大隊劃歸莆美公社。全縣共有城關、莆美、東廈、陳岱、峛嶼、下河、馬鋪、火田8個公社,以及和平農場、常山農場、頂溪原種場、圓嶺林場。
  1980年10月,改城關公社為城關鎮;頂溪原種場劃歸農業局,圓嶺林場劃歸林業局。全縣共有1個鎮,7個公社,2個農場(和平、常山);共轄139個生産大隊、5個街道居委會,42個作業區、管理區。
  1984年11月,撤銷公社,改為鄉(鎮),生産大隊改為村。至此,全縣共有雲陵、陳岱2鎮,東廈、莆美、峛嶼、火田、下河、馬鋪、和平7鄉,和平、常山2農場,以及頂溪原種場、圓嶺林場;共轄5個街道居委會,159個行政村,36個作業區(含管理區、工區)。
  1990年,全縣共轄2鎮(雲陵、陳岱)、7鄉(東廈、莆美、峛嶼、火田、下河、馬鋪、和平),共有8個街道居委會、156個村。
  2000年,雲霄縣轄6個鎮、3個鄉。
  2003年,雲霄縣轄6個鎮、3個鄉:雲陵鎮、陳岱鎮、東廈鎮、莆美鎮、峛嶼鎮、火田鎮、下河鄉、馬鋪鄉、和平鄉。2003年末,戶籍人口41.3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8萬人。
自然地理 Physical Geography
  雲霄縣三面環山,全縣最高峰烏山西山源海拔1117米。中部和東部沿海有衝積平原、臺地。島嶼3個。主要河流漳江,幹流66.2千米(境內58.2千米),流域1035平方千米(境內855.2平方千米),主要人工湖有峰頭水庫等。年平均氣溫21.3℃;1月平均氣溫13.4℃,7月平均氣溫28.2℃;極端最高氣溫38.1℃,極端最低氣溫-0.2℃;≥10℃積溫7548.8℃。年降水量1730.6毫米,無霜期347天。
  境內耕地1.23萬公頃,有林地5.8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42.4萬立方米,毛竹2.38萬根,森林覆蓋率40.1%。漳江入海處有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3.85萬千瓦,礦藏有花崗岩、水晶、高嶺土、????。海岸綫47千米。
社會經濟 Socio-economic
  雲霄和平解放後,中共雲霄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領導全縣人民建立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1966年秋至1976年秋,經歷10年的“文化大革命”動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變化,199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23.79億元(當年價,以下同),農業總産值9.95億元,工業總産值34.27億元,鄉鎮企業總産值40.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額4.42億元,預算內財政收入1.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012萬美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5.8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28元,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5.6,人口自然增長率6.3‰,糧食總産13.15萬噸。由於各項事業的發展,1996年雲霄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評為“96年福建經濟發展十佳縣”,還獲“全國技術監督工作先進集體”、“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先進縣”、“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緑化先進單位”、“福建96年糧食生産先進單位”稱號。
  “九五”期間,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7.1%,達28.81億元,三次産業構成由27.3∶46.6∶26.1調整為22.3∶46.0∶31.7,預算內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1.4%,達到2.40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60元提高到3499元,年均遞增11%,城鄉居民人均儲蓄由1262元增加到2877元,居民消費水平(扣除物價因素)由人均1724元提高到2800元。2000年,全縣國內生産總值32.54億元,比上年增長6.8%,人均GDP7998元;工業總産值39.18億元,比增13.5%;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5.35億元,比增6.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0億元,增長12%;財政收入2.408億元,增長3.1%;三次産業比例為28.5∶33.2∶38.3。
  科技創先工作進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行列。計生率提高6.8個百分點。“一控雙達標”和環保責任製如期完成,各項指標居全市前列。藥品實行集中招標採購。全縣9個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全部建成啓用。《雲霄縣志》編纂出版。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全面完成。
  農業
   雲霄歷史上以農業為主,在漳南居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主産大米、大麥、小麥、甘薯、甘蔗、花生、大豆、蔬菜、水果及飼養雞、鴨、豬、牛等,沿海兼有海洋捕撈和蚶、蟶、牡蠣等養殖。1949年糧食總量4.38萬噸,平均畝産131公斤。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組織互助合作,解放生産力,農作物産量穩定上升。1957年,糧食總産6.45萬噸,平均畝産量166公斤。50年代中期,大興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農具,推廣良種,農業生産不斷發展。但由於颳“共産風”、浮誇風和瞎指揮,以及“一平二調”等,違背按勞取酬原則和自然規律,加上風、洪自然災害,造成3年減産減收。1962年,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執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之後,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産積極性,全縣大力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植樹造林,改革耕作制度,農業生産逐步得到恢復。“文化大革命”期間,生産秩序受破壞,農村經營管理混亂,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製多種經營,以致農業經濟停滯不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産承包經營責任製,變指令性計劃為指導性計劃,促進了農業生産的快速發展,1982年全縣糧食總産達17.5萬多噸,平均畝産336.2公斤;種植烤煙5.76萬畝,總産6.79萬噸,成為福建省最大烤煙基地之一。此後,因地製宜調整農業內部結構,提倡科技興農,發展商品性農業和創匯農業。重點抓糧食、茶果和“菜籃子”工程及泥蚶、對蝦、鰻魚、青蟹、花鯛魚等高優示範養殖等。1989年全縣有果園99685畝,水果總産1.63萬噸;水産養殖面積10.95萬畝,總産1.03萬噸。對蝦、蟹、鰻魚等多種水産珍品運銷國際市場。90年代,引進稻麥良種(尤其水稻雜優組合),逐步由粗放經營型嚮高産、優質、高優的集約型轉變。同時大抓山地、淺海灘塗和大田“三大開發”,農業産業化、基地化、高優化、商品化逐步形成規模,基本形成糧食、蔬菜、水果、水産、甘蔗、食用菌、禽畜七大生産基地。至1996年,糧食總産量13.15萬噸,比1995年增長3.5%,獲’96福建省糧食生産先進單位;水果面積152519畝,總産9.19萬噸;水産品生産總量4.51萬噸,總産值21317萬元,比1990年增長2.12倍,年創匯720多萬美元;農業總産值9.95億元。 林業
   雲霄多山,地處南亞熱帶,森林資源豐富,林木種類繁多,主要有格木、杉、樟、榕、桉、紅樹林、竹等585種。民國以前,縣內林業生産多靠自然繁殖,人工育林較少。民國36年全縣有林果地62萬畝,至1949年衹存大洞、梁山、大帽山等地部分原始森林,森林覆蓋率40.25%。1950年後,縣政府不斷組織民衆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防火護林,林業得到較快發展。至1957年完成造林132萬畝。1958年因毀林“大煉鋼鐵”運動及“文化大革命”期間毀林開荒種糧,林業資源均遭到嚴重破壞。1981年,全面實行山林定權發證後,出現集體和個體上山造林植樹新局面。至1996年,全縣有森林面積93.03萬畝,森林覆蓋率60.72%,林地緑化率為85.14%,並形成用材林基地、經濟林基地、薪炭林基地和沿海防護林帶。其中,竹塔1995畝紅樹林被列為自然保護區,形成一道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風景綫。城鎮園林和道路兩邊造林緑化與城鎮建設並駕齊驅。1992~1996年,全縣先後投入600多萬元用於城鎮緑化事業,園林緑化面積從67.2公頃增到112.9公頃,增長40.4%;城區公共緑地面積從3.2公頃增加到20.2公頃,增長6.3倍;城鎮道路緑化帶總長15.4公裏,道路緑化程度100%。 水利
   雲霄歷來多幹旱、洪澇、臺風、海潮等災害。唐陳元光始在雲霄境內興修壩、渠等水利設施,至民國間,主要有8陂17埭,灌溉面積近4萬畝,保灌面積上萬畝。20世紀50年代初,整修原有陂圳、堤防。1955年後建設水庫、滾水壩、水閘、引水渠等小、中、大型水利設施,並提高江海堤防潮防洪標準。1958年,開始水力發電建設。1981年後發展電力排灌、管道節水工程和江海堤標準化建設,至1996年全縣共建成蓄水工程1537處,庫容量2.668億立方米,引水工程、提水灌溉工程等2246處,有效灌溉面積14.82萬畝,占耕地總面積80.7%。同時,突出抓好江海堤防,加寬加高加固,並用規格石條和水泥漿砌江海堤防67.61公裏,其中,達標海堤58.81公裏,江堤8.8公裏,基本免除潮洪為患。 工業
   民國及以前,縣內工業均為個體、私營,主要有農副産品加工、磚瓦殼灰生産、農漁傢具製作、鐵器鑄造、陶瓷器燒製、印刷、捲煙、造船等,還有竹木器手工業。民國36年,有印刷、捲煙、鑄造等小企業21傢,榨糖作坊126傢,榨油作坊40傢,還有家庭手工業近200戶。1950年後,公有製工業有所發展,1956年完成對個體私營工業、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有全民、集體所有製及公私合營工業企業19傢。1958年“大躍進”中,發動全民“大煉鋼鐵”,並盲目興辦工業企業,造成嚴重損失。1962年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部分企業關、停、並、轉。至1966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17傢,集體工業企業28傢。“文化大革命”初期,社會動蕩,工業生産受到嚴重影響,産量大幅度下降。70年代逐漸恢復發展,至1976年,有國營工業企業29傢,集體企業43傢。1978年後,個體和私營工業逐步興辦。1985年起,推行廠長(經理)負責製,實行內聯外引,進行技術改造,1988年執行國務院《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承包責任製暫行條例》和《全民所有製小型工業企業租賃經營暫行條例》,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經濟責任製。1992年,隨着國務院《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條例》的頒布實施,國營工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商品生産和經營單位。1995年3月,縣圍繞“抓大放小”,加快國營企業轉換經營機製步伐,對長期虧損、還貸無力、扭虧無望的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停辦、兼併、拍賣、破産;積極引導國營工業企業面嚮市場,發展高科技、高稅利項目;實施嫁接外資,發展橫嚮聯合和推行股份製、國有民營等。至1996年,全縣有工業企業3522傢,其中國營工業企業43傢,全縣工業總産值276417.2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形成捲煙、製糖、糧油、電力、罐頭、糖果蜜餞、彩印包裝、電子、建築建材、機械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係。甲級黃蘭牌、乙級雲鳳牌香煙、手壓泵、製糖震篩、馬賽剋、紅茶、水仙牌魚露、水仙花牌蘆筍罐頭、“粒粒菠蘿汁”、“皮包計算器”等,先後獲得省優、部優或國際優質産品稱號。
  至1996年,全縣有汀仔洋工業區、常山華僑工業區、雲陵開發區、莆美高洋開發區等,引進“三資”工業企業42傢。1996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額3719萬美元,“三資”企業工業總産值(不變價)7.61億元。 電力工業
   民國以前境內電力工業尚屬空白,40年代,有數傢煙廠自置火力發電設備。50年代開始發展小水電。至1996年,全縣已建成小型水電站21座(另在建2座),總裝機容量22135千瓦,年發電量6907萬千瓦時。形成具有統一調度,發、供、用配合較為穩定的輸配電網絡。並建成縣電網,與漳州市電網聯網用電戶達9.09萬戶,占全縣總戶數98.8%。 交通運輸
   雲霄是閩粵交通要衝,漳南營運中心。漢時,閩粵驛道從境內通過。歷史上對外交通主要是航運,始於唐,盛於明、清,時有南、北、東航綫通達廣州、上海、天津、香港、臺灣、日本和東南亞等埠。漳江內河運輸,自古以來與平和水陸聯運,是山、海貨的重要轉運通道。陸運以人力為主。清嘉慶間(1796~1820年),雲霄驛設擔夫50名,為官府挑運貨物,北達漳州,南抵潮汕,東至東山,西至平和。清末民國初期,全縣從事長途挑運百多人。抗日戰爭期間,????運緊張,挑夫增至每日數百人。民國期間漸有馬車、牛車運輸。民國18~23年,先後開通竜(漳州)詔(詔安)簡易公路和雲(雲霄)浦(漳浦)、(雲霄)詔(詔安)路段,始通汽車。新中國成立後,交通運輸事業得到較快發展,自1951年開通竜汾幹綫公路(即今國道324綫)後,陸續建成省道漳雲綫、雙碼綫,縣道雲平綫,以及百多條鄉村公路。至1996年,外航有鐵殼貨輪4艘,通航汕頭、廣州、香港,載重1180噸。全縣共建成國道、省道、縣道專用公路5條(段),長達99.89公裏,鄉村公路109條共長495.10公裏,總計114條(段),總長594.99公裏。行政村通車率達98.9%,與鄰縣均有直達公路,是沿海城市和通往廣州、深圳、香港的重要通道。至1996年,全縣擁有營運載貨汽車120輛,載重595噸;營運載客汽車115輛,1955座位;農用運輸車587輛;手扶拖拉機724輛,載重計367噸。
  郵政電訊
   雲霄於唐代設驛,宋代設鋪,傳遞官府文書。清增設塘,傳遞軍事情報。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開設電報支店,光緒三十年設郵政代辦所,兩年後改為郵政局,民國期間農村設郵政代辦所和信櫃。新中國成立後,縣成立郵電局,鄉、鎮、農場按行政區劃設代辦所,後發展為郵電支局。至1996年,全縣鄉(鎮)場郵電支局9個。80年以來,郵電事業發展迅速,從開通半自動電話到自動電話、程控電話、數字移動電話和數據通信。至1996年,郵路增至30多條(段),全程500多公裏。程控電話擴容至20480門,市內電話用戶14841戶(含莆美鎮2153戶),農村電話用戶2976戶,數字移動電話用戶879戶,數據通信用戶31戶。電話通達150多個國傢和地區。縣外郵件用郵車自運,縣內投遞路綫自行車班448公裏,步班115公裏,通郵到各村民小組。
  商業外貿
   雲霄素有“閩南商埠”之稱。宋代,境內紡綿、陶瓷製造業已很發達。明代,南北舟車輻輳,將農副特産品運銷各地,又從外埠采回各種商品批銷至鄰縣,商貿繁榮。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城關已形成以商業行業命名的街道20多條,如魚行街、賣碗街、米市街、屐仔街等,城鄉有圩場14個,是境內和詔安、漳浦、平和、東山等縣農産品的集散地。城關米𠔌業、南北貨、布業、竹林業、海産品等行業均甚興盛。民國36年,城關商號登記辦證360戶。1949年後,外海航運停頓,但竜汾幹綫公路開通,商業繼續發展。1956年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後,國營商業、集體商業占領市場。“文化大革命”中,由於“左”的思想影響,縣內農副(商)工業産品一律由國傢統一定價,按計劃進行收購、銷售(分配),嚴禁自由貿易,將個體商業(小商小販)當作“資本主義尾巴”切除,購銷渠道單一,商品流通阻滯,市場貿易蕭條。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後,縣委、縣政府解放思想,發揮本縣地理條件和雲霄人善於經營的優勢,製訂《個私經濟發展規劃》,出臺《關於進一步扶持個私經濟發展的若幹規定》,鼓勵群衆經商辦企業,參與市場大流通,使集體、個體商業迅速發展,城關形成一條條商品街,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遍布城鄉各地,同時建立以水果、水産、蔬菜、禽畜産品等專業農貿市場,水果、水産、蔬菜運銷至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至1996年,全縣取得批發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118個、網點634個、人員3527人;零售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48個、網點4023個、人員12126人;餐飲貿易機構的法人單位13個、網點478個、人員1832人。
  對外貿易方面,自唐以來,歷代曾與日本、東南亞各國通商。出口中藥材、畜産品、水産品、農産品,進口布匹、化肥、日用工業品。1957年,出口産品外貿出口值37187元,1965年出口值117.25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外貿機構撤銷,1970年出口值下降為39.36萬元。1971年10月恢復外貿機構,出口值較快增長,1976年為219.52萬元。1981年後,以果蔬、水産品等食品罐頭為主,出口品種30多種,銷售日、美、西德、加拿大、東南亞和部分非洲國傢,以及港、澳、臺地區。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雲霄為沿海開放縣,外經貿飛速發展,當年出口值7783.03萬元。90年代,建立水産、水果、茶葉等生産基地,出口糧油食品、土特産品、工藝品、礦産品等共99種。1996年出口商品收購總值1296萬元。
  對臺貿易方面,起於唐代,盛於清代,時有川走臺灣的商船十數艘,1949年10月停航。1988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行文批準在雲霄縣礁美港設立雲霄縣礁美臺灣漁船停泊點,對臺小額貿易恢復。1989年6月,成立雲霄礁美臺胞接待站,接待前來探親、旅遊、避風求助以及進行小額貿易的臺灣漁民。1990年4月至1996年上半年,共接待臺輪910船次,3396人次,小額貿易1295萬美元。
  雲霄煙
  雲霄縣為全國最大的假煙生産基地“雲霄煙”的根據地,全國各地假煙基本都是此處流出!
  開漳聖王文化
  1300多年來,“開漳聖王”陳元光的豐功偉績廣為民衆所傳頌,遠播海內外,開漳精神和“開漳聖王”文化影響深遠,僅臺灣祭祀陳元光的廟宇就有300多座,“開漳聖王”文化已成為祖根文化,成為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每年從海內外各地前來雲霄尋根祭祖、拜謁先賢的信徒絡繹不絶。“開漳聖王”文化屬於地域性、族群性文化,是閩南文化的根基和核心,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維係海內外同胞親情鄉誼的重要精神紐帶。雲霄縣每年一屆的“開漳聖王”文化節已成為閩南人民以及5000多萬開漳後裔共同的文化經貿盛會和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英文解釋
  1. n.:  Yunxiao County
近義詞
雲霄
相關詞
人物????業公司????務局
包含詞
雲霄縣醫院雲霄縣????務局
雲霄縣檔案館雲霄縣中醫院
雲霄縣古雲飯店雲霄縣城西賓館
雲霄縣竜泉賓館雲霄縣海山賓館
雲霄縣金暉賓館雲霄縣興糧賓館
雲霄縣新雲賓館雲霄縣婦幼保健所
雲霄縣日用工藝廠雲霄縣皮革製品廠
雲霄縣適新大酒店福建省雲霄縣大陸賓館
福建省雲霄縣漳江賓館福建省雲霄縣供銷賓館
福建省雲霄縣雙益賓館福建省雲霄縣大酒店
雲霄縣新代文具禮品經營部福建省雲霄縣衛生防疫站
雲霄縣漳江賓館膳食部福建省雲霄縣凌鶴蚊香廠
雲霄縣果品食雜公司服裝門市福建省雲霄縣莆美日用工藝廠
雲霄縣殘聯醫療保健盲人按摩所雲霄縣百貨公司紡織品綜合經營部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雲霄縣工作站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荔園飯店
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衛生所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雙山管理區衛生所
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管理區衛生所雲霄縣莆建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省雲霄縣一建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海峰管理區衛生所
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吉仔管理區衛生所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溪乾管理區衛生所
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大水掘管理衛生所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新寮管理區衛生所
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柘林管理區衛生所福建省雲霄縣常山華僑農場東升管理區衛生所
雲霄縣漳南汽車經貿有限公司
分類詳情
張開陳岱鎮張開下河鄉張開和平鄉張開火田鎮張開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張開和平農場張開馬鋪鄉張開列嶼鎮張開莆美鎮張開東廈鎮
張開雲陵鎮峛嶼鎮
將軍山公園烏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