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轄區 : 中國 >湖北 >宜昌 > 夷陵區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Yiling District
  郵編:443100 代碼:420506 區號:0717
  拼音:Yí Líng Qū 英譯:Yiling District
  
  夷陵區位於湖北省西部,橫跨長江西陵峽兩岸,總面積3423.9平方千米。總人口52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1個街道、8個鎮、3個鄉: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太平溪鎮、三鬥坪鎮、樂天溪鎮、分鄉鎮、竜泉鎮、鴉鵲嶺鎮、下堡坪鄉、黃花鄉、鄧村鄉。區政府駐小溪塔街道。
  
  地勢由西北嚮東南漸次遞降,西北邊陲天柱山海拔高達2005.5米,東南艾傢村僅43.8米,形成山區、丘陵、河𠔌等多種地貌。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雨量豐沛,年降水量1177.34毫米,年均氣溫17.6℃。礦産資源豐富,有磷礦、金礦、石墨、花崗石、大理石、白雲石等40多種,為全國特大型磷礦床之一。係長江三峽工程壩址所在地。
  
  有318國道、4條省道、4條縣道等幹綫公路和焦(作)柳(州)鐵路及其支綫鴉(鵲嶺)官(莊)段過境,有長江航運,三峽機場在境內。境內有風光壯麗的長江西陵峽,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陵廟及主要景點金獅洞。
區域概況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區地處渝鄂交界區域,上控巴夔,下引荊襄,有“三峽門戶”之稱。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坐落在區內,三峽工程壩址在夷陵區三鬥坪鎮,宜昌市夷陵區既是三峽工程壩區,也是三峽庫區首區。
  宜昌市夷陵區古稱夷陵,是宜昌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轄行政區。區境環繞宜昌市城區和葛洲壩水電樞紐,東連遠安、當陽,西鄰秭歸、興山,南抵枝江、長陽,北與保康接壤,南北長103公裏,東西寬約77公裏,總面積3424平方公裏,人口54.65萬。北屬大巴山脈的荊山支脈,呈西南至東北走嚮;南屬武陵山脈的石門支脈,呈東西走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嚮東南梯級傾斜下降。夷陵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受地勢影響,氣候垂直差異很大。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東西,焦柳鐵路縱穿南北,三峽機場坐落境內,還有宜黃高速公路經過,形成了水陸空全方位交通網。
  夷陵區農産品資源豐富,盛産糧、棉、油、煙等農産品和柑橘、茶葉、桑蠶、香菌、木耳、天麻等經濟作物,有“桔鄉茶都”之稱;礦産資源也比較豐富,磷礦儲量9.5億噸,品位高,P205平均含量28%;境內有中小河流49條,水能藴藏量19萬千瓦時,水能資源充足;境內還有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長江“三峽畫廊”西陵峽、曉峰懸棺風景區、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等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夷陵區利用自身資源,以三峽水利樞紐的興建為契機,推動經濟的發展。區內現已有娃哈哈果奶、北京匯源果汁、澳柯瑪太陽能熱水器、均瑤牛奶等知名企業落戶,各種産業均有相應發展,連續四年躋身湖北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之列。
  這裏是巴楚文化的融會地,民間文化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民間故事、歌謠、歇後語等口頭文學流行很廣,剪紙、綉花、石雕、木刻等民間美術也較為普遍,民間戲麯以皮影戲、花鼓戲見長,還有彩蓮船、地花鼓、竜燈、高蹺等民間舞蹈,絲竹樂、吹打樂、嗚音等民間器樂以及號子、山歌、小調、兒歌等民間歌麯。
夷陵歷史
  夷陵區是巴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古屬“荊州之域”,春秋戰國時代是楚國的西塞重地。
  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册。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復置夷陵縣。
  三國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
  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
  南北朝時代,宋、齊皆為夷陵縣,梁稱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峽州。
  隋改峽州為夷陵郡,領夷陵縣。唐、宋、元代為夷陵縣。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夷陵州。
  清順治五年(1648年)改“夷陵”為“彝陵”。
  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為宜昌府,置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縣城及城郊劃出設宜昌市。宜昌縣隸屬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仍設宜昌市內。
  1970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遷至小溪塔。
  2001年7月28日,撤縣建區,稱宜昌市夷陵區
  秦將白起所燒的“夷陵”,就是今宜昌市區的古稱。公元前278年“夷陵”地名始見於史,它表明我市見諸於史的歷史至2004年已達2282年之久。
  
  宜昌古名夷陵。《史記·楚世傢》載:“(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第一次出現在史料中。夷陵的命名當與其山川地理形勢有關。應劭在《前漢書·地理志註》中記載:“夷陵在西北”,以為因夷山故名夷陵。夷山即今西陵山。又據清《東湖縣志》載:長江自奉節下,兩岸層巒疊嶂,江中水高浪急,一出南津關,險勢頓減,“水至此而夷(平緩),山至此而陵(低矮)”,故名其地為夷陵。此說起於何代,出自何人,無可考。清順治五年(1648)改“夷陵”為“彝陵”。
    宜昌之名始見於晉。晉永寧元年(301年),分夷道(今枝城市)、恨山(今長陽縣)之地設宜昌縣,與夷陵、夷道、恨山同屬宜都郡。隋廢宜昌縣。鸝道元《水經註》上說“(宜昌)縣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與夷陵對界。”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宜昌府名。其寓意大約為“宜於昌盛”。
  
    夷陵區(原宜昌縣)古屬荊州。據《通典》載,周代為楚國及夔國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年)郡縣天下,改夷陵置巫縣,西漢置夷陵縣,屬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分南郡枝江以西立臨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改宜都郡;郡治均在夷陵。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晉太康元年(280年),改西陵為夷陵縣,屬宜都郡,郡治夷陵。南北朝時,梁改宜州,西魏改拓州,後周改陝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復夷陵縣,並改陝州為夷陵郡,郡治夷陵。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夷陵郡為陝州;天寶初,復改陝州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夷陵郡為陝州,領夷陵等縣。州、郡治均在夷陵。
    五代,陝州與荊、歸二州同為南平國。北宋,陝州屬荊湖北路,領夷陵等縣。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年),改陝州為峽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 年),升峽州為峽州路,領夷陵等縣,路治夷陵。至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峽州路,改峽州路為峽州府,省夷陵縣。旋降峽州府為峽州,直隸湖廣行省。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清順治四年(1647年),夷陵州屬荊州府。順治五年,改“夷陵”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升彝陵州為宜昌府,並立東湖縣為附郭首邑。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昌府,改東湖縣為宜昌縣,先後隸屬於荊宜道,湖北省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6日,宜昌解放,縣城及近郊劃出設宜昌市(省轄市),宜昌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專區,縣直機關仍設市內。1970年7月,縣治北移小溪塔。1975年,宜昌專區改稱宜昌地區。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併為宜昌市,宜昌縣屬宜昌市。
    2001年3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8號):(1)撤銷宜昌縣,設立宜昌市夷陵區,以原宜昌縣的行政區域(不包括土城鄉、橋邊鎮、艾傢鎮)為夷陵區的行政區域。區政府駐小溪塔鎮。(2)將原宜昌縣的土城鄉、橋邊鎮、艾傢鎮劃歸宜昌市點軍區管轄。7月30日正式撤縣設區。
  
  1949年以前的區劃(摘自“三峽夷陵網”)
  
    宋初,全縣編為7鄉。
    明代,全縣改編為9裏,亦稱9鄉,即:宣化、境上、新興、新安、安福、仙受、東上、東西、西下。
    清初,按完糧簿將全縣改編為5鄉38鋪,後增為48鋪,即:廣仁鄉,轄社林、深溪、大峰、小峰、三隅、楞演、樟村、高升8鋪;樂義鄉,轄東關、峰溪前、峰溪後、竜泉、雙泉、大泉、天峰、北關、果園、袁傢、霧渡11鋪;崇禮鄉,轄河西、桃茶、望州、石牌、三鬥、。黃牛、三溪、烏石、五隴、磐石、竜門、紙坊前、紙坊後13鋪;德智鄉,轄南關、青草、蹇傢、九溪、界嶺前、界嶺後、臨江、西壩8鋪;善信鄉,轄周全、新興、下坪、大溪、鹹池、普溪、大旺(亦名大王)、院莊8鋪。
    同治三年(1864),劃城區為12段:子字段,括縣府路、星街、墨池巷;醜字段,括東嶽廟街、南正街、艾傢巷,寅字段,括大東門外正街、得勝街、蕭傢巷及周全鋪;卯字段,括鼓樓街、中營街、東門正街及雙堰塘附近一帶;辰字段,括白衣庵街、所堂街及小北門順城街、天後宮巷;巳字段,括學院街舊文廟壩、中書街附近一帶;午字段,括大南門外正街、後街、正街至天官橋、濱南湖四周;未字段,括大北門內正街、二架牌坊及太平街附近一帶;申字段,括天官牌坊、璞寶街及楊樹鬆巷一帶;酉字段,括鎮川門、中水門外舊上下河街;戍字段,括西壩;亥字段,括大北門外正街、尚書巷、舊教軍場附近各裏巷。附郭北關、東關、南關、西壩、周全等鋪裁並於城區。
    光緒末年,全縣改設為竜泉、青草、高升、雲池、河西、望州、社林、新興、黃牛、普溪、霧渡、黃柏、城區共13鄉。
    民國五年(1916)設團防,就清代鄉鋪製改全縣為13區團。民國十七年改為18區團,團下設保、甲、牌:10戶為1牌,10牌為1甲,10甲為1保。民國十九年並全縣為5區團,14鄉、25鎮,139個聯保,844保、8394甲。民國二十四年4月,全縣設4區、6鎮、27鄉,即:第一區,轄中南鎮、南大鎮、北東鎮、古城鎮、薑孝鄉、煙收鄉、廣化鄉、土城鄉、西峽鄉、黃牛鄉;第二區,轄盤青鄉、峰溪鄉、竜泉鄉、高升前鄉、高升後鄉;第三區,轄新溪鎮、普鹹鎮、社林鄉、登雲鄉、新柏鄉、羅泗鄉、南院鄉、果園鄉、三溪鄉、紙坊前鄉、紙坊後鄉、紙坊中鄉;第四區,轄霧渡鄉、秀水鄉、河峰鄉、大峰鄉、楞演鄉、黃柏鄉。四區總轄794保、8243甲。
    民國二十九年,全縣設4區,4鎮、31鄉、20聯保。民國三十年,非淪陷區縮編為3區、27鄉鎮、454保、6806甲。民國三十六年,縣轄28個鄉(鎮)、353保、478甲。
  1949年3月,宜昌縣政府成立,設霧渡河、鄧村坪(駐地太平溪)、蓮沱溪、分鄉場、曉曦塔、竜泉鋪場、鴉鵲嶺場、土門埡場、巴芒店、三鬥坪10區,依次以1~10區數字稱呼,區以下設行政村和自然村。7月16日縣城解放後,全縣設行政村258個。1949年7月,以宜昌縣城及近郊葛洲壩、黃草壩、西壩共 43平方千米設宜昌市後,縣區地域範圍又多次變動。
    1951年3月,劃第九區安安村、五竜村和第八區楊岔路入宜昌市。1951年11月,增設土城寺、南邊、蛟竜寺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區。1952年,劃漢宜、東山兩村和東山園林場入宜昌市。1952年9月,增設樟村坪為第十四區,同時將行政村改為260個鄉。
    1953年,秭歸雙紅鄉部分地方約133公頃劃歸宜昌縣。1953年3月,根據湖北省政府“鄂民字第568號通知”,“區不作一級政權,一律稱區公所”。1954年,劃土門區雞子山鄉給宜都縣。1955年2月,撤銷竜泉、南邊兩區。1956年5月,全縣並為7區,轄81鄉、646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
    1958年1月,在樟村坪設第八區。1958年9月,劃艾家乡、點軍鄉全部,白洋鄉的火光、聯豐、旭光、萬年、合益、聯合,伍家乡的共前、共勤、共強,小溪塔鄉的七社、八社、十社、十一社、十二社、十三社、十四社入宜昌市。到1960年,宜昌市留下白洋鄉的火光、周傢衝、大樹灣、黑虎山、華農分校基地,伍家乡的共前、共勤、伍傢林牧場、洋壩菜科所、水産大隊,點軍鄉的五竜和市城建單位共4057.2公頃,其餘退回宜昌縣。
    1958年10月1日,撤區,建立五一、鴉鵲嶺、曉曦塔、分鄉、大橋邊、三鬥坪、太平溪、鄧村、蓮沱、下堡坪、樟村坪、霧渡河12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製。下轄68個鄉級管理區和5個鎮委會、611個生産大隊、3594個生産隊。
    1961年,劃鴉鵲嶺區的太和場共200公頃給宜都縣。1961年4月26日,設霧渡河、樟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鬥坪、蓮沱、分鄉、曉曦塔、鴉鵲嶺、土門、橋邊、土城13區,下轄76個人民公社、643個大隊、4622個生産隊。
    1968年1~9月,各區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
    1970年,劃白洋公社的萬年,沙河公社的唐傢灣、石板、茶庵、望洲崗,伍傢公社的共強,花豔公社的共聯、共誼,點軍公社的十裏紅、梅子溪、塘上、范家湖等大隊以及萊科所、農科所入宜昌市。
    1971年,劃沙河鄉的沙河、張傢、前坪、後坪,白洋鄉的旭光、聯豐,花豔鄉的共升、共和、共同、合益,點軍鄉的羅傢、穆傢店、郭傢嶺、李傢河、內口河、紫陽、牛渣坪和柑桔場入宜昌市。
    1975年,劃艾傢公社的譚傢河入宜昌市。1975年11月17日撤區並社,全縣設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鄧村、太平溪、三鬥坪、蓮沱、柏木坪、曉峰、上洋、分鄉、張傢場、鴉鵲嶺、土門、橋邊、聯棚、土城、羅傢畈、小溪塔19個社(鎮),下轄76個管理區、565個大隊、4172個生産隊。
    1979年,劃小溪塔鎮的桃坪大隊和碑埡大隊第十生産隊入宜昌市。1982年,劃土門公社虎牙管理區的長江、虎牙、磨盤溪、高傢、翟傢、高湖、馬宗嶺大隊共755公頃給枝江縣。
    1984年,劃長嶺鄉、聯棚鄉和土門鄉靈寶大隊的8個生産隊,車站大隊的4個生産隊,天台鄉鐘傢畈大隊的第八生産隊,小溪塔鎮碑埡大隊入宜昌市。至此,宜昌縣劃給宜昌市計330.04平方千米。
    1984年2月,政社分開,恢復區、鄉建製,全縣設小溪塔、三鬥坪兩個縣轄鎮和霧渡河、樟村坪、下堡坪、曉峰、分鄉、鄧村、太平溪、蓮沱、橋邊、土城、竜泉、鴉鵲嶺、張傢場13區,下轄6個鄉級鎮和樟村坪林場,64個鄉,551個村委會、4139個村民小組。
    1985年,增艾傢為縣轄鎮,區(鎮)增為16個,下轄52個鄉,6個鄉級鎮,一個鎮屬林場,550個村,4130個村民小組。
    1987年撤區並鄉,全縣設小溪塔、樟村坪、霧渡河、分鄉、太平溪、三鬥坪、樂天溪、竜泉、艾傢、橋邊、鴉鵲嶺11鎮和殷傢坪、下堡坪、慄子坪、鄧村、曉峰、上洋、黃花、柏木坪、土城9鄉,轄54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4112個村民小組。
    1991年,全縣轄11個鎮、9個鄉。共有545個村委會、4088個村民小組,11個居委會、59個居民小組。
    1997年,面積3808平方千米,人口57.3萬,轄11鎮9鄉:小溪塔鎮、艾傢鎮、樟村坪鎮、霧渡河鎮、分鄉鎮、太平溪鎮、三鬥坪鎮、橋邊鎮、鴉鵲嶺鎮、樂天溪鎮、竜泉鎮、殷傢坪鄉、下堡坪鄉、慄子坪鄉、上洋鄉、鄧村鄉、小峰鄉、黃花鄉、金獅洞鄉、土城鄉。縣政府駐小溪塔鎮。
    2000年第全縣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625208人,其中:小溪塔鎮137179人,樟村坪鎮17717人,務渡河鎮29803人,分鄉鎮39025人,太平溪鎮28959人,三鬥坪鎮35609人,樂天溪鎮39425人,竜泉鎮50612人,艾傢鎮8212人,橋邊鎮26920人,鴉鵲嶺鎮57358人,殷傢坪鄉8391人,下堡坪鄉13887人,慄子坪鄉10085人,鄧村鄉28453人,曉峰鄉18345人,上洋鄉9205人,黃花鄉15010人,金獅洞鄉7462人,土城鄉24571人,三峽壩區18980人。
    2001年,改宜昌縣為夷陵區,同時將艾傢鎮、橋邊鎮、土城鄉劃給宜昌市點軍區,2001年7月28日正式移交。
    2004年底,夷陵區總人口546521人。轄1個街道、8個鎮、3個鄉,18個居委會、225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夷陵區轄1個街道、8個鎮、3個鄉。共有18個居委會、226個村委會。
  小溪塔街道 辦事處駐小溪塔,人口144643人,面積305.4平方千米。轄9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興安、東湖、營盤、平湖、東城、馮傢灣、望江、黃金卡、丁傢壩、梅子埡、楊傢院、峰寶山、鄢傢河、蔡傢河、郭傢灣、大山坡、、新橋邊、姜家廟、尤傢河、風洞河、姜家灣、倉屋榜、下坪、陳淌坪、南村坪、付傢衝、文仙洞、營盤崗、岩花、官莊、大湖坪、廖傢林、小木坪、桐木坑、楊傢衝、柏木坪、新民、石門埡、柳傢寨。
  樟村坪鎮 鎮政府駐樟村坪,人口26108人,面積456.6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樟村坪、丁傢河、雲霄埡、古村、慄林河、桃坪河、三堡埡、董傢河、砦溝、黃馬河、黃傢臺、秦傢坪、殷傢坪、羊角山、梨耳坪。
  霧渡河鎮 鎮政府駐霧渡河,人口32989人,面積394.8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茅坪河、清江坪、岔路口、小廟、大廟、觀音堂、坦蕩河、龔傢河、交戰埡、郝村坡、偏橋灣、三隅口、西北口、符傢坪、鷂子河、官莊坪、殷傢溝、彭傢河、馬臥泥。
  太平溪鎮 鎮政府駐劉傢河,人口28959人,面積152.2平方千米。轄3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太平溪、西灣、伍相廟、黃傢衝、長嶺、古村坪、林傢溪、埡子口、周傢灣、落佛村、竜潭坪、富城坪、松樹溝、太平溪、唐傢埡、花慄包、楊泉壩、韓傢灣、美人沱、土倉坪、小溪口、端坊溪、許傢衝。
  三鬥坪鎮 鎮政府駐黛獅,人口35609人,面積178.3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三鬥坪、黃陵廟、黃牛岩、南沱、園藝、棋盤山、中堡、高傢衝、石板、鞦韆坪、花雞坡、新生、東嶽廟、石牌、柘木坪、天橋、霧河、頭頂石、幕陽、白果埫。
  樂天溪鎮 鎮政府駐朱傢灣,人口40430人,面積251.2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樂天溪、朱傢灣、樂天溪、陳傢衝、瓦窯坪、路溪坪、腰棚子、下岸溪、八戶店、沙坪、石洞坪、唐傢壩、王傢坪、兆吉坪、孫傢河、蓮沱。
  分鄉鎮 鎮政府駐分鄉場,人口39025人,面積319.1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6個村委會:分鄉、高傢堰、高場、普溪河、南埡、聯合、南岔灣、百裏荒、金竹、棠埡、界嶺、插旗、中洲山、天鵝池、天坑、分鄉場、大中壩。
  竜泉鎮 鎮政府駐竜泉鋪,人口50612人,面積210.5平方千米。轄19個村委會:雙泉、雷傢畈、羅傢畈、香煙寺、法官泉、萬傢畈、跑馬崗、水府廟、土門、車站、梅花、宋傢嘴、青竜、竜鎮、竜泉、石花山、鐘傢畈、李傢臺、白廟。
  鴉鵲嶺鎮 鎮政府駐鴉鵲嶺,人口57358人,面積244.9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鴉鵲嶺、梅林、田畈、東山、鳳凰觀、海雲、東西泉、黃金堂、雲臺、五竜、梅店、金和、竜潭、新場、長湖、長壽、牧童、白河、童畈、三合。
  下堡坪鄉 鄉政府駐下堡坪,人口23972人,面積253.8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下堡坪、天府廟、鍋廠、泉灣、楊柳池、馬宗嶺、關廟河、趙勉河、中柳坪、十八灣、白鶴寺、磨坪、譚傢坪、秀水坪、蛟竜寺、白竹坪、青山坡、九山坪、樓子山、煙燈埡。
  黃花鄉 鄉政府駐黃花場,人口38363人,面積345.7平方千米。轄20個村委會:黃花場、姜家畈、軍田壩、柏傢坪、張傢口、新坪、小峰河、杜傢坪、南邊、楊傢河、牛坪、登嶺、二戶坪、白果樹、白洋坪、楊傢畈、背馬山、聶傢河、東埡、劉傢坪。
  鄧村鄉 鄉政府駐鄧村坪,人口28453人,面積311.4平方千米轄。16個村委會:鄧村坪、楊傢灣、高擡頭、江坪、竹林灣、中包山、紅桂香、譚傢埡、常傢埡、大水田、白水頭、黃金河、廟埡、小漁村、古城坪、袁傢坪。 www
旅遊資源
  三峽人傢風景區 AAAA
  三峽人傢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三峽大壩與葛洲壩之間,居於“兩壩一峽”旅遊綫的中心地段,面積14平方公裏。由三峽人傢...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石牌村
  西陵峽口風景區 AAAA
  西陵峽口風景區位於宜昌市西郊,距宜昌市中心4公裏,離三峽國際機場20公裏,與宜昌市火車站相隔5公裏,10路旅遊專綫車直達風景區各景點,交通...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南津關
  昭君故裏
  昭君故裏位於香溪上遊興山縣城西5.5公裏處的寶坪村,原名煙墩坪,又名王傢灣。 昭君,名王嬙,興山縣人,晉代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寶坪村
  中華鱘魚館
  中華鱘館位於湖北省宜昌縣小溪塔集錦路河心島上,占地面積189畝。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魚類,為全球分佈最南的鱘種...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
  野梅𠔌
  野梅𠔌位於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小峰峽𠔌。河𠔌兩岸,長有一大片葉片燦黃的植物,都是野生臘梅。一棵接着一棵的臘梅樹上,吊着密密的黃黃的花朵。...
  地址:湖北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鄉小峰峽𠔌
  三峽景區
  三峽位於長江流域的重慶至武漢之間,西起奉節白帝城,東抵宜昌南津關,流經重慶的奉節、巫山和湖北的巴東、秭歸、宜昌,全長193公裏。它由瞿塘峽...
  懸棺風景區
  宜昌縣懸棺風景區坐落於富有名氣的小小三峽--黃柏河西支腹地,位於宜秭公路新坪段,距宜昌市22公裏。懸棺風景區距今約2600多年,是我國目前...
  馬渡河小小三峽
  馬渡河小小三峽位於寧河滴翠峽支流馬渡河畔,是馬渡河下遊的三撐峽、秦王峽、長灘峽的總稱。這裏風景綺麗,水道狹窄,山勢奇峻,峽𠔌幽深,山岩上鐘...
  燈影峽(明月峽)
  燈影峽,又名“明月峽”,位於東距南津關約10公裏的廟南與石牌之間。在峽𠔌南岸的白牙山頂上,有四塊奇石屹立,十分酷似《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
  黃陵廟
  黃陵廟原稱黃牛廟,又稱黃牛靈應廟,位於西陵峽的黃牛峽黃牛山麓,是長江三峽中最大且年代最久遠的古建築群。相傳,此廟是春秋時為了紀念神牛助禹開...
  崆峒峽
  崆嶺峽處於秭歸縣之廟河與黑岩子之間,在西陵峽牛肝馬肺峽東2.5公裏處,全長2.5公裏。兩岸峰巒疊秀,環雲藹翠,飛瀑流泉,揚雪濺珠,滿山柑橘...
  南津關
  南津關位於三峽東口,是西陵峽的終點。它和瞿塘峽的入口夔門一樣,是三峽尾端的天然門戶。 南津關兩岸地勢險要,陡壁直立,江面狹窄...
  神女峰
  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裏處的大江北岸,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
  香溪口
  香溪位於西陵峽口長江北岸,是一條十分美麗的小溪。它發源於神農架山區,流過石灰岩裂縫,經洞穴過濾沉澱,“水色如黛,澄清可掬”;由北嚮南註入長...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姊歸縣香溪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地處宜昌長江三峽東口,為“川鄂咽喉”。得名於三峽明珠——宜昌市南津關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峽中最長的...
  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位於宜昌市三鬥坪,全長2309米,壩頂海拔高程185米,相當於60層左右的高樓,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左岸大壩長1600多米。右岸大壩...
  地址:宜昌市三鬥坪
  香溪景區
  香溪景區位於長江西陵峽口寬𠔌段,在宜昌市興山、秭歸縣境內。這裏有一條從神農架潺潺南來的長江北岸的支流,就是舉世聞名的香溪河。秀麗的香溪河,...
  黃牛峽景區
  黃牛峽景區位於西陵峽中段,距宜昌市區45公裏處。長江經腰叉河,過鹿角灘,使進入黃牛峽,仰望南岸,高崖矗立,三峰突起。宛如屏風。峰壁呈灰白色...
  地址:西陵峽中段
  大老嶺
  大老嶺位於長江西陵峽北岸的叢山深處,地跨宜昌縣、秭歸縣、興山縣三縣交界部位,總面積64平方公裏,其中有26平方公裏為原始森林保護區。平均海...
  地址:長江西陵峽北岸
英文解釋
  1. n.:  Yiling District
近義詞
夷陵
相關詞
湖北宜昌市鄉鎮
包含詞
夷陵區三鬥坪夷陵區職教中心
已撤銷改為夷陵區夷陵區小溪塔高級中學
宜昌市夷陵區人民醫院宜昌市夷陵區衛生防疫站
宜昌市夷陵區衛生監督所夷陵區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範全區中小學學籍管理的通知
湖北省農村經濟管理幹部學校夷陵區分校宜昌市夷陵區樂天溪鎮衛生院康復門診部
湖北省廣播電視大學宜昌市夷陵區分校宜昌市夷陵區鄉鎮企業職工學校
分類詳情
張開鴉鵲嶺鎮張開三鬥坪鎮張開分鄉鎮張開鄧村鄉張開竜泉鎮
張開小溪塔街道張開樟村坪鎮張開霧渡河鎮張開太平溪鎮張開樂天溪鎮
張開下堡坪鄉張開黃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