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隆陽區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東岸。總面積5011平方千米。總人口85萬人(2004年)。
區人民政府駐上巷街,郵編:678000。代碼:530502。區號:0875。拼音:Longyang Qu。 |
|
名稱: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
拼音:Longyang Qu。
方位:東經98°43′~99°26′,北緯24°46′~25°38′。
面積:5011平方千米
海拔: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區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
民族:
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9個世居少數民族。
宗教:
隆陽區現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漢傳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
市花:蘭花
郵政編碼:678000
電話區號:0875
汽車牌照:M
(圖片說明:九隆雕塑為保山標志之一) |
|
隆陽區係由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改劃,因地(區)改市而更名為隆陽區。
隆陽古稱永昌,有“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義,又名蘭城,是雲南歷史上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歷代的邊陲重鎮,也是我國歷史上通往印度、緬甸、伊朗等國的南方絲綢之路必經地。
周朝時期屬哀牢國首邑,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置不韋縣,屬益州郡,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永昌郡,在東漢時期卓立為全國第二大郡,明嘉靖二年(1523年)定名為保山縣。1950年1月5日建立保山縣。1962年12月1日,析置施甸縣,1983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2001年6月撤市設區。
據民國考古學者李郅《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歷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跡。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裏。”
九隆山包括九個山峰,從太保山起順南數,第一峰寶蓋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蓮花山,第三峰黃竜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塢,第六峰硯池過峽,第七峰蘭花坡,第八峰九嶺崗,第九峰龜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們亦稱之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壩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東,為陽面,人們稱它為“隆陽”。《九隆山記》載:“昔人稱永昌府城為隆陽郡,謂其在九隆山之陽也。”另據民國《保山縣志稿》大事記,古跡、名勝載:“春滿隆陽——永昌古郡數萬人傢,城中樹木最為繁多,春時群花盡放,憑高望之,滿城花花世界,如錦如雲,極為佳麗。”被列為保山內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陽的設治,始自西漢武帝時期,初屬益州郡。東漢以後置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原“保山縣”作為政區名,是明朝中葉以後之事,明宏治五年,永昌舉人文澍進京考中壬子科進士,皇上封他為太子太保,並把城邑西邊寶蓋山下部的鬆山嘉封給他。後來文澍便在鬆山居住,從此,鬆山就被人們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載:“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齒二千戶為保山縣,”因縣城設置在太保山腳,故縣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縣。清朝、民國時期繼續沿用,新中國成立之後,仍沿用了30多年。其轄境則隨時代不同而有差別,其治所的城址,也隨歷史的演變而變化。
據《後漢書·西南夷哀牢傳》載:哀牢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哀牢山上,嘗捕魚水中,觸木若有感因妊,十月産子十人,後沉木化為竜,出水謂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竜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竜而坐,竜因舐之,遂其抵以為主。後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說,雖事出虛玄、語涉怪誕,不足為信,但不能說並無九隆之人。《西漢書西南夷傳》李賢《註》引《哀牢傳》說:“九隆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而數,至於禁高,乃可記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慄代”。扈慄即東漢光武時內屬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為一代計算,禁高應生於漢景之世(公元前156—141)。禁高以前,代代相傳,名號不可得數。至少也應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應在東周赧王之時,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稱王者。其部族社會、經濟、文化發達較早。因此,保山(隆陽)可考的歷史可從戰國時開始。史稱以永昌為樞紐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綫了。
《漢書·地理志》稱:益州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間,設崔唐、不韋縣。裔唐、不韋在瀾滄江以西,《永昌郡傳》說:永昌郡東北八十裏瀘侖津,即瀾滄江,渡江而後至裔唐、不韋縣境。裔唐在雲竜縣漕漳,不韋縣在保山平原。嵩唐設置到西晉時已廢,而不韋縣設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註》說: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內屬,顯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屬六縣,建永昌郡。轄高唐、不韋、比蘇(今雲竜)、葉榆(今大理)、邪竜(今彌渡、巍山)、雲南(今祥雲)、哀牢(今德宏、騰衝、竜陵)、博南(今永平)其地東西3000裏,南北4600裏,為全國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開始,永昌設郡為這一地區沿革之大事。
三國時,永昌郡屬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平叛後,置南七郡,將永昌郡之雲南、邪竜、葉榆三縣分出,合建寧郡之四縣立雲南郡。永昌公領五縣。
兩晉南北朝時期,因中原設置少變,永昌仍稱郡。至晉以後,永昌郡衹“有名無民、日空荒不立”等於廢置。這時南詔部土長趁機崛起,哀牢王自今騰竜移居永昌,後又遷至蒙化,與葉榆部族融合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詔民族漸強,南詔得唐助。封皮羅閣為雲南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詔破施浪詔,餘衆走永昌,皮羅閣追擊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時永昌人戶稀少,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閣羅鳳強秒二十萬戶於永昌,貞元年間(公元785—805年)異牟尋又口劍川、野共川、異棟蠻於永昌,見樊綽《雲南志》,永昌成為南詔西境重鎮,設永昌節度。
樊綽《雲南志》載:永昌城在點蒼山西六日程,竜尾城西第七驛有橋(即瀾滄江橋)即永昌。又言:高黎貢山,在永昌西,下臨怒江,則瀾滄江以西,怒江以東,為永昌地。而永昌節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鄭氏纂南詔建長和國,後又歷趙氏天興國,楊氏義寧國,凡三十五年,皆領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國(時值兩宋時期),改永昌節度為永昌府。永昌設府自此開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帥鎮大理。分設十九萬戶府,萬戶以下,設千戶、百戶以統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改萬戶、千戶為路、府、州、縣。永昌千戶改州,後又為府,領永平縣。
行省所屬路、府、州、縣為政治組織,另有軍事組織,設宣慰、宣撫、安撫等官,初設宣慰司於大理,又設金齒兩路宣撫司於建寧(今幹崖、鎮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將大理金齒宣慰司為都元帥府,設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齒東西兩路、都元帥坐鎮永昌,至元末未廢,為一方重鎮。
明朝廢行省製,設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軍、民、司法,謂“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隸布政司、金齒衛屬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設金齒軍民指揮司,兼理民事,領千戶十二、安撫司一(潞江)、縣一(永平)、長官司二(施甸、鳳溪)。成化12年(公元1476年)置金騰兵備道(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領導,督察軍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設永昌。《明史·地理志》說:“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復設永昌軍民府。”又說:保山本金齒幹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禦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為保山縣,其轄不及金騰軍備道,衹領州一(騰衝)、縣二(保山、永平)、安撫司一(潞江)、長官司二(施甸、鳳溪),保山之名稱自此始。
天啓《滇志·沿革大事考》說:“明萬歷13年(公元1 585年)添設金騰參將、姚關守備。”《明合典》說:“永昌參將,萬歷11年添設,駐永昌、竜騰、蒙化(今巍山)等處"。按:是時衛軍已積弱,不堪戰陣,募民為軍,設參將領之,後邊隅軍務,即歸參將治理。
清初,沿用明製,設永昌軍民府,其轄區包括明時兵擺道所屬諸土司在內,且所屬州縣建置略有變化。即廢鳳溪、施甸長官司並入保山縣。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軍民’’二字,稱永昌府,管轄區域為領州一、縣二及周邊各土司。乾隆35年(公元1770年)又分設竜陵廳,“竜陵”之稱自此始。嘉慶25年(公元1820年)改騰越州為直隸廳。是時永昌府領-二廳(騰衝、竜陵)、縣二(保山、永平),及周邊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鎮康、灣甸)、宣撫司五(南甸、幹崖、盞達、隴川、遮放)、安撫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長官司二(戶撒、拉撒),共計十三個單位。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仍設永昌府,而省保山縣。民國二年又裁府復設保山縣,府一級設置從此結束。
民國時期,保山縣之轄境亦有變遷,民國初,分杉陽歸永平。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興、魯掌、登埂三土司歸瀘水設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劃保山之東南境之福東、福西、均謠、三約地及都魯窪甲、大田壩鐵廠、銅廠、思拉寬、鍋廠河、竹魯窪等處,歸新設之昌寧縣。保山縣原有境界、人戶先後劃歸鄰縣,約六分之一。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騰、竜陷於日寇,裁原設於騰竜邊區的行監督署,另設第六行政專員公署,先暫設辦事處於昆明,後將保山劃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設於保山。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設於騰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1950年元月5日,接管舊政權,成立保山縣人民政府。保山專員公署駐保山,管轄保山縣、騰衝縣、竜陵縣、昌寧縣、雙江縣、鎮康縣、潞西七縣;耿馬、瀘水二設治局;瑞麗、隴川、蓮山、盈江、梁河五個民族行政委員會,共十四個單位,保山轄十個區。1956年,撤銷保山專區,成立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縣屬州府所轄。1963年,恢復保山專區(德宏州與保山專區分治),同時將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等五個區析置施甸縣,保山專區仍轄五縣。1967年,成立保山縣軍事管治委員會,各公社均成立軍事管治領導小組,屬地區軍管會管轄。
1968年,成立保山縣革命委員會,各公社成立革委會,屬保山地區革命委員會管轄。1979年,改保山縣革命委員會,為保山縣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屬保山地區行政公署所轄。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改保山縣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隨着機構改革和體製調整,將二十六個公社、一鎮,劃為十八個區和一個城關辦事處。1987年,又將十八個區與城關辦事處、金雞村等設置成二十個。
2000年12月30日,國務院批準:(1)撤銷保山地區和縣級保山市,設立地級保山市。(2)保山市設立隆陽區,以原縣級保山市的行政區域為隆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上巷街。
2001年6月,保山撤地區設市後,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為保山市隆陽區人民政府,下面仍轄20個鄉鎮。
2005年11月28日,為進一步深化隆陽區鄉鎮機構改革,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快速和健康發展需要,隆陽區委、區政府經研究决定調整區內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建置:
1、撤銷永昌鎮,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設立蘭城、永昌兩個街道辦事處。漢莊鎮的漢營、沙河2個村委會建製劃歸蘭城街道辦事處;河圖鎮的紅廟、下村、太平、白塔、廖官、瀋官、紅花7個村委會建製劃歸永昌辦事處。
2、撤銷汶上彝族苗族鄉和瓦房彝族鄉,設立瓦房彝族苗族鄉。新設立的瓦房彝族苗族鄉管轄原瓦房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巴戛、幹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瓦房彝族鄉政府駐地。原汶上彝族苗族鄉管轄的汶上、小河、搭板橋、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腳、秧草、安邦10個村委會建製劃歸瓦馬彝族白族鄉管轄。
3、撤銷道街鄉和潞江傣族鄉,設立潞江鎮。新設立的潞江鎮管轄原潞江傣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道街鄉管轄的江東、道街、澡塘、登高、石頭寨、三達地6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地由壩灣村遷至小平田集鎮。原道街鄉管轄的大田、榿木林、紅岩腳、核桃、秉塞5個村委會建製劃歸蒲縹鎮管轄。
4、撤銷老營鄉和瓦窯白族彝族鄉,設立瓦窯鎮。新設立的瓦窯鎮管轄原瓦窯白族彝族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老營鄉管轄的老營、阿石寨、六合、舊寨、磨房、大蒿、小浪壩、大浪壩、剋恭、阿依寨1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原瓦窯白族彝族鄉政府駐地。
5、將原老營鄉管轄的西河、阿傢、柴河、下付傢4個村委會和金雞鄉管轄的羅寨村委會及河圖鎮管轄的長嶺崗、柳上2個村委會建製劃歸板橋鎮管轄。部分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全區共設1 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隆陽區的建置沿革名稱,無論是哪個時期,在滇西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都熠熠生輝。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節度、永昌府等,“永昌”叫響了上千年。後來因甘肅省也有個永昌縣,因全國縣以上地名不能雷同,兩傢當中必讓一傢,保山這邊衹好屈讓予甘肅那邊罷了。 |
|
地處怒江山脈尾部、高黎貢山山脈之中,鑲嵌於瀾滄江、怒江之間。東鄰大理州永平縣、保山市昌寧縣,南接保山市施甸、竜陵,西與騰衝相連,北與怒江州瀘水縣、大理州雲竜交界,東距省會昆明593千米,西離中緬邊境279千米,全境東西寬78千米,南北長96千米,全區總幅員面積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2.6%。。
地勢
隆陽區位于云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段。境內山脈起伏盤錯,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區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壩子,面積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陽區境內河流衆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係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裏,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衝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論藴藏量23萬多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8.3萬多千瓦。 |
|
隆陽區氣候屬西南季風區亞熱帶高原氣候類型,加之低緯度高海拔和海拔高程差異較大的復雜地形,使隆陽區形成“一山分四季,十裏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熱、溫、寒三種氣候類型俱全。全區大部分地區鼕無嚴寒,夏無酷熱,四季如春,終年常緑。最冷1月平均氣溫8.5℃,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0.7℃,年平均氣溫15.5℃,全年無霜期290天以上,鼕春兩季雨量較少,夏秋兩季雨量較多,年平均降雨量966.5毫米。氣候條件比昆明要更好。保山城是當之無愧的“春城”。
優越的立體氣候,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給隆陽帶來了立體農業之利,已被國傢列為滇西農業綜合開發區和全國糧棉大縣(區)之一。 |
|
1.生物資源
優越的立體氣候,造就了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隆陽有鳥類470餘種,列為國傢一、二類保護的獸類60多種,珍稀植物1700多種,享有“世界動物植物寶庫”、“物種基因庫”、“自然博物館”之稱,已被列為國傢自然保護區。這些給隆陽帶來了立體農業之利,已被國傢列為滇西農業綜合開發區和全國糧棉大縣(區)之一。全區現有農業耕地68.24萬畝,林業用地418.5萬畝,其中有林地278.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55%。按氣候和地形劃分,全區大體可分為溫和壩區、亞熱帶區、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四個農業自然經濟區域。以保山壩為主的溫和壩區,素有“滇西糧倉”之稱,面積533平方公裏,現有農耕地20餘萬畝,一年兩熟,盛産稻米、包𠔌、小麥、蠶豆,歷來是雲南糧食生産區和重要糧食基地,是國傢和雲南省先後投資建設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養豬業亦較發達,是國傢級商品瘦肉型豬生産基地;隆陽區生産的蠶繭在東南亞享有盛譽,每繭絲長1150米,為全國之冠;反季蔬菜成熟早、無公害,深受境內外消費者歡迎;“透心緑豆”種植面積2.28萬畝,銷往省內外;優質小麥初步形成了以永吉面粉廠為竜頭企業的“公司+基地+農戶”的格局。
2.礦産資源
隆陽區境內主要礦藏有汞、銅、硫磺、鉛、錫、鈦鐵砂、金、銀、煤等多種礦産,且儲量豐富,極具開採價值,保山壩區現已探明有資源儲量為26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目前城區內已民用)。
3.水力資源
隆陽區境內河流衆多,落差較大,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全區分屬怒江、瀾滄江兩大水係的大小河流140多條,總長580公裏,較大的有怒江、瀾滄江、東河、瓦窯河、衝江河、蒲縹河、水長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論藴藏量23萬多千瓦,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裝機容量8.3萬多千瓦。
4.國土資源
全區現有農業耕地68.24萬畝,林業用地418.5萬畝,其中有林地278.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8.55%。按氣候和地形劃分,全區大體可分為溫和壩區、亞熱帶區、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四個農業自然經濟區域。以保山壩為主的溫和壩區,素有“滇西糧倉”之稱,面積533平方公裏,現有農耕地20餘萬畝,一年兩熟。
以潞江壩為主的亞熱帶區,面積1321平方公裏(海拔1500米範圍內),現有農耕地32萬餘畝,該區域別具幹熱氣候特徵,有“天然溫室”之稱,既適宜種植發展一年多熟製的糧食作物,更適宜種植發展多種熱帶、亞熱帶高價值經濟作物,現種植有甘蔗、香料煙、咖啡、鬍椒、砂仁、竜眼、荔枝、芒果、香蕉、菠蘿、鳳梨、柑桔、橡膠等經濟作物,而且這些高價值經濟作物産品的品質別具特色,一般都優於其它熱區,可謂“香的最香、甜的最甜”,香料煙、小粒咖啡、砂仁、竜眼、鬍椒的品質在國內首屈一指。現已被國傢和雲南省列為“香料煙生産基地”、“小粒咖啡生産基地”、“國傢糖料基地”、“芒果生産基地”;綿亙遍布全區的溫涼山區和高寒山區,面積3420平方公裏,現有農耕地16餘萬畝,森林200餘萬畝,這個區域山高地廣,適宜農、林、牧各業生産的發展,是全區旱糧、用材林、烤煙、茶葉、幹果、水果、山葵、亞麻、大牲畜的重點産區。 |
|
隆陽區轄2個街道、6個鎮、6個鄉、4個民族鄉。
永昌街道、蘭城街道、板橋鎮、河圖鎮、漢莊鎮、蒲縹鎮、瓦窯鎮、潞江鎮、金雞鄉、辛街鄉、西邑鄉、丙麻鄉、瓦渡鄉、水寨鄉、瓦馬彝族白族鄉、瓦房彝族苗族鄉、楊柳白族彝族鄉、芒寬彝族傣族鄉;潞江農場、新城農場。
永昌街道 2005年11月28日正式成立。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7個村民委員會,128個村(居)民小組,轄區面積52平方千米。 |
|
2000年,保山市(縣級)轄5個鎮、1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84686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永昌鎮 97556 板橋鎮 77682 河圖鎮 87003 蒲縹鎮 42572 漢莊鎮 76359 金雞鄉 28350 辛街鄉 59589 西邑鄉 57801 丙麻鄉 26797 瓦渡鄉 22528 水寨鄉 12990 老營鄉 20903 瓦窯白族彝族鄉 20736 瓦馬彝族白族鄉 11221 汶上彝族苗族鄉 23696 瓦房彝族鄉 20967 楊柳白族彝族鄉 36133 道街鄉 23512 潞江傣族鄉 52027 芒寬彝族傣族鄉 43102 大保公路虛擬鎮 5341。
2005年末,隆陽全區總人口85.8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3.68萬人,占總人口的85.83%;少數民族人口11.55萬人,占總人口的13.46%。
永昌街道截至2005年末,常住人口91687人,戶籍人口78664人,其中農業人口8759戶、34377人。 |
|
保山歷史文化極為悠遠深厚。早在距今800萬年至400萬年間的混沌歲月,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進化中的人類祖先賴以生存的一個傢園,而至遲在七、八千年前的人類童蒙時期,保山的先民就作為後來崛起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原始支係在這裏生息和奮鬥,並創造了璀璨奪目且獨具區域特色的史前人類文明“塘子溝文化”。迄今所見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縹人”化石的發現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類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打開典籍,保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紀的周郝王時。這裏是一度興盛的哀牢古國的發祥之地和立國之基,其開國之君便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話之一的九隆神話中沙壹“觸沉木若有感”而生的“竜的傳人”九隆。在哀牢古國存續的數百年歷史歲月裏,保山先民不僅卓有成效地開發了“三江”流域“東西三千裏,南北四千六百裏”的熱土,還創造了輝煌奪目、獨步一方的青銅文明。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開疆拓土,在今保山壩東北的金雞鄉設縣置吏,並遷中原文化望族呂氏後裔“實之”。這是中原王朝在瀾滄江以西立足揚威的最初據點,也是業已精熟的漢文化消解、吸納直至最終反客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發端。“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這首有典可考的雲南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便是兩種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內屬,歷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舉西漸。至三國初期,諸葛亮南徵,“攻心為上”,當然得雙管齊下:既要“揚武”,又須“修文”。漢文化更是“隨軍南下”。而這時節的保山也已頗有些“修齊治平”的人才。
當然,這還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發蒙”期,其成熟期或曰黃金時期當出現在明代。明成化至正統年間(15世紀末葉),保山出了個“布衣奇人”楊元,他滿腹詩書,甘守清貧,開館辦學,倍養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滿天下的新都狀元楊慎謫戍保山,滄怒之間更是魁星高照,文氣大熾。此後,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並有大量著述相繼問世。出其類而拔其萃的既有“韻著千秋”的張氏父子,也有身歷三部尚書人稱“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與楊升庵惺惺相惜的詩人張含,其大量詩文“上獵漢魏,下汲李杜”,極大地豐富了地方文庫,於滇省亦堪稱大傢。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蕩的政治風雲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風雲的著名人物:回民起義領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義組織者楊振鴻、愛國僑領梁金山……真是竜騰虎躍,盛極一時。
源遠流長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經歷了數千年時光洗磨,而今已成為邊地珠鏈般璀璨奪目的永恆風景,並以其突出的豐富性、多樣性特徵,為行將拉開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區建設釀製了無比豐厚的人文底藴。
(一)歷史文化聚寶盆
“襟滄江而帶怒水”的保山是中國版圖上開發極早、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邊疆地區。戰國中期,這裏就建立了統一興盛的奴隸製國傢---哀牢國,公元69年,哀牢國內附歸漢,東漢在保山設永昌郡,時為東漢第二大郡,其後的保山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山踞“八關九隘”之威勢,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保山市毗鄰緬甸,國境綫長167.78公裏,南方絲綢古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都從這裏通過,是國傢級邊貿口岸和中國西部重要的國際大通道,同時還是中國面嚮南亞和西進中東的重要橋頭堡。
保山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哀牢歸漢、永昌建郡、鄧子竜戍邊、滇西抗戰等一係列重大歷史事件;這裏曾留下永歷帝、徐霞客、徐悲鴻、馬可波羅等人的足跡;這裏曾養育了“九隆傳人”柳貌、蜀漢名將呂凱、“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領袖杜文秀等著名人物。
久遠歷史刻下的歲月鉻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風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澱,傑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結晶……使保山成了一個文化的聚寶盆。在這裏,從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戰文化到邊地文化、異域文化、僑鄉文化、蘭花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貫通,從而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保山文化。
(二)境內南方絲綢古道
南方絲綢古道,古稱“蜀身毒道(蜀:四川;身毒:今印度),蜀、楚、粵商賈在西南地活動.中乏走身毒之徒”。據史料記載:“蜀身毒道”不僅早於南方海上的“絲路”而且比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後所出現的南北“絲綢之路”還要早兩個多世紀。“開通中印經濟交通,始於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以前”.它的具體路綫是:1、北起成都,南經宜賓、昭通、昆明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五尺道”;2、從成都西南行往西昌,過金沙江到達大理的洱海地區,史稱“靈關道”。兩條道路在洱海地區會合後,西行過瀾滄江到保山。從保山西去緬甸,又可分為三條道路:一條是從保山西過怒江經竜陵、芒市出緬甸;另一條是從保山過怒江經騰衝出緬甸;再一條是從保山南面,經姚關、鎮康出緬甸。這三條道路中出緬甸的商旅最為頻繁。三條道路均經緬甸到達印度。史書稱大理以西為“永昌道”全長約二千公裏。
南方絲路永昌道西越蘭津渡霽虹橋後,經平坡、水寨、天井鋪、牛角關、官坡、板橋進入今保山城區,然後分南北兩路出境。北路走瓦房、西亞、登灰坡梁子過北齋公房抵騰衝界頭,或經青崗壩、楊柳、怒江雙虹橋、白花嶺過南齋公房抵騰衝麯石。過芒寬境內南、北齋公房的古驛道均為馬幫通道。
南齋公房古道從古道之巔南齋公房到雙虹橋,一路有:一碗水、門樓樹、斷命崖、懶板凳、鬼器箐、大範場、老地塘望鄉臺、黃竹河、崗房、大風包、舊街、大塘子(魚塘杜)、大尖山、大坪子、雙虹橋等隘口與驛站。其中大範場、崗房、舊街、大塘子、雙虹橋街為驛站,專為方便來往客人。
往日繁華喧囂的古道成了一部永恆的無言的歷史。如今遊覽古道,踏着爬滿翠緑苔蘚的石板,摩娑腳板的是不知飄零了幾千年的落葉,苔蘚與落葉掩蓋了古道昔日的傳說。偶爾能看到石板上嵌人的半圓形馬蹄印或問能拾到的銹跡斑斑的馬掌,似乎還能觸摸到古道厚重歷史的一頁。
古道由於山高箐深,土木草石形態各異,常使人浮想翩翩。古道上的門樓樹(又叫大門樓)是兩棵巨大的古樹,兩樹之間僅容一人走過。老樹蒼虯的枝稈上,長滿了一百多種寄生植物,五顔六色,奇形怪狀。寄生植物被風一吹,在裊裊的薄霧中若隱若現,使人聯想翩至。
失去繁華喧囂的古道就給人一種“古道西風瘦馬”的凄涼。幸而有偉岸的大樹,零散的野花,鳥類的清啼給古道舔幾分生氣。遊古道,集探險、獵奇、訪幽、搜勝、健身於一體.使你在歷史的氛圍中去品昧古道昔日的風采。
(三)滇西抗戰大史詩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國西南邊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臨滄等地,爆發了一場以保衛滇緬國際通道,捍衛國傢領土主權完整為目的的抗日愛國戰爭,這就是聞名於世的滇西抗戰。這場血戰,以日本軍隊對我國西南後方出海通道——緬甸和滇西的進攻為肇端,前後延續約3年時間。
戰爭進程大致分三個階段:從1942年2月至5月上旬為日本軍隊進攻時期。這期間,日軍從東南亞一路北上,攻入緬甸,中國政府為保衛滇緬國際通道和西南後方安全,派遣10萬遠征軍出國抗日。但因盟國各方的指揮協調失當,緬英軍隊不戰而逃,致使日軍先得利,切斷我遠征後路,我10萬將士有心殺敵,無力回天,聲勢浩大的援緬行動以失敗告終,緬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竜陵、騰衝等大片國土相繼淪入敵手;從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為敵我相持階段。這期間,我國滇西守軍為扼製日軍進犯攻勢,及時炸毀滇緬公路上的惠通橋,阻敵於怒江之西,同時派部隊深入騰衝、竜陵等地,組織淪陷區人民掀起聲勢浩大的敵後遊擊戰爭,極大地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從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為中美盟軍大反攻時期。這期間中國政府為打破日軍封鎖,重開滇緬國際運輸綫,重組的以衛立煌上將為首的20萬中國遠征軍,利用國際反法西戰爭發生轉折的有利時機,在美國盟軍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適時強渡怒江,嚮盤踞滇西的數萬日寇發起全面反攻,經過8個多月的浴血奮戰,斃敵21000多人,最終於1945年1月20日將侵略軍全部趕出國門,取得了滇西抗戰的最後勝利。
滇西抗戰是我國八年抗戰中在國境內最早嚮日寇發起的戰略性反攻,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抗日戰場從失敗走嚮勝的轉折性戰役之一。這場戰爭的勝利,徹底粉碎了日軍對我國實施東西突擊,最終稱霸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夢想。在這場事關中華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敗大局的戰略决戰中,中國遠征軍、美國盟軍、愛國華僑和滇西各族人民團结一心,英勇奮戰,以傷亡20多萬軍民的代價,譜寫了一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大史詩。 |
|
保山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漢族、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納西族10個世居少數民族世居民族在這裏生生不息。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這塊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上,流傳着數以千計的口傳文學;回蕩着數以萬計的民歌、小調和器樂麯;飛旋着千姿百態的民族舞蹈;存活着多種古韻流風的戲劇和麯藝形式;展示着鮮活的民間美術和傳統工藝;承襲着風情萬種的社會習俗;屹立着巍峨清靜的寺觀廟宇;聚落着精美宜人的傳統民居……。當你一腳踏進這塊神奇的土地,再翻越山川河流,走進民族民間,你就會被這裏純樸的民風和多姿多彩、紛繁萬狀的民族文化現象所吸引、所陶醉。
在民族民間口傳文學領域裏,你可以聽到《九隆的傳說》、《獨眼將軍鄧子竜》等一大批生動、美麗的故事和傳說;聽到“早燒日頭晚燒雨”等成百上千條民間諺語;聽到“公雞擺頭--搖冠(姚關)”等數千條民間歇後語;還可以聽到傣族的《金孔雀》、漢族的《陽溫暾小引》、傈僳族的《過年調》、《蓋房調》等一大批敘事長詩。
在民族民間音樂的領域裏,你可以聽到漢、彝、白、阿昌、布朗等各民族那高吭明亮、變幻無窮的《趕馬調》;聽到悠揚動聽的蘆笙、葫蘆絲、太平簫、小三弦以及彝族香堂人以“酒醉筒 ”、“牛頭琴”、“拔地鼓”為主奏樂器的土巴垃器樂演奏;聽到漢族民間悠揚動聽、高雅肅穆的“洞經”音樂。
在民族民間舞蹈領域裏,你可以看到漢族民間的節慶習俗,耍竜、舞獅、高蹺、板凳竜;看到彝族民間集舞蹈、武術、雜耍於一身,曾被省內外專傢譽為可與“北鼓”——威風鑼鼓相媲美的“南鈸”——“擦大鈸”;看到傣族民間熱烈歡快如詩如歌的“嘎光”鼓舞;看到傈僳人在的 “跳嘎”舞蹈;看到苗族的蘆笙舞蹈;看到布朗族、彝族那熱烈歡快、跺地有聲的激情“打歌” ,以及德昂族優美的“水鼓舞”、“八步舞”和阿昌族簡樸莊重的“蹬窩羅”舞蹈。
在戲劇和麯藝的舞臺上,你可以欣賞到漢族民間古老的花燈、仙燈、漁燈、茶燈、“佤族清戲”、傣戲、滇劇;還可以欣賞到另類的戲劇——“香童戲”(又稱端公戲)另外,“騰衝揚琴”、“永昌花鼓”等優秀的麯藝表演也會讓你耳目一新、回味無窮。
在節慶習俗的活動中,您可以看到農歷二月初八傈僳族的“刀桿節”,你還可以隨群衆一起融入彝族“火把節”、傣族“潑水節”、阿昌族“窩羅節”、苗族“花山節”,盡情地享受那民族風和民間藝術給您帶來的歡暢。
來到保山,您還應去看看隆陽的玉皇閣、臥佛寺等一大批寺觀廟宇;去看看雙虹橋、霽虹橋、野豬箐橋、惠通橋等古老的橋梁;去看看布朗山寨的“一步樓。 假如您對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感興趣的話,隆陽區張元文的甲馬紙版畫、板橋沙登的甑子等一定會讓您大開眼界,嘖嘖稱奇。
總之,保山尤如一個民族風情的百花園,走進這裏,您可以得到五彩繽紛的收穫;走進這裏,定會讓您留連忘返! |
|
隆陽區投資環境優越。郵電通訊網絡暢通,有可直撥國際、國內的7.82萬門程控電話,在全區範圍內開通了移動電話。另外,隆陽區設有中國銀行、保山海關等機構,可就地報關出口各類商品和辦理匯兌有關手續。
改革開放以來,隆陽區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城鎮建設、所有製結構和産業結構調整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已形成了糧油、煙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絲麻、山葵、藥材花卉等十類優勢農業産業,全區一、二、三産業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調整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現價)48.9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第一産業15.93億元,第二産業13.23億元,第三産業19.74億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2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
隆陽區盛産稻米、包𠔌、小麥、蠶豆,歷來是雲南糧食生産區和重要糧食基地,是國傢和雲南省先後投資建設的商品糧生産基地;養豬業亦較發達,是國傢級商品瘦肉型豬生産基地;隆陽區生産的蠶繭在東南亞享有盛譽,每繭絲長1150米,為全國之冠;反季蔬菜成熟早、無公害,深受境內外消費者歡迎;“透心緑豆”種植面積2.28萬畝,銷往省內外;優質小麥初步形成了以永吉面粉廠為竜頭企業的“公司+基地+農戶”的格局。
為進一步加快城市經濟發展,隆陽區從1996年開始,把城市建設作為改善投資環境、拉動城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竜頭來抓,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圍繞建設“安全、美麗、繁華”的城建目標,在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和城市管理三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城市面積由1996年6.6平方公裏擴大到現在的15.65平方公裏。城市的載體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的拉動效應日益顯現,2003年城鎮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近60%。
隆陽區具有區位、資源的相對優勢。從歷史建樹,當今貢獻到將來的發展,隆陽區在我國大西南邊陲都占有重要地位,隨着對外開放的擴大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隆陽區將逐步成為我國內地嚮西南邊疆實行經濟技術轉移的支撐點和接力點,成為理想的邊貿轉口加工、出口之地。 |
|
隆陽區襟滄江而帶怒水,素有“滇南鎖鑰”之稱,是滇西的交通樞紐,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商大道——“蜀身毒道”的咽喉要道和物資集散地,歷代對外開放的門戶,著名的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要衝,是祖國內地通嚮東南亞各國的重要驛站,古代朝廷貢品“永子”、“料絲燈”的發祥地,滇西抗戰的主戰場,有抗戰大後方重要的國際補給綫——史迪威公路穿境而過。
國道320綫(大保高速公路)橫穿隆陽其境,使其成為內聯滇西各地州的交通樞紐,外通緬甸陸上口岸的重要通道。區內公路四通八達,全長2000多公裏,是建國前的8倍。隆陽有可起降波音737的二級機場。但隆陽區地處橫斷山脈,主要的交通是通過航空和公路。
1.航空
保山機場始建於1929年,屬軍用機場,是著名的“駝峰航綫”的主要起降機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大貢獻。1958年4月1日,中國民航保山站正式成立,這是中國民航總局在全國設立的第一個地州級地方民用航空站。1990年5月,因機型淘汰,機場關閉並改、擴建。1994年6月復航,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C級,可起降波音737-300型及以下飛機。目前,開闢了保山至昆明航綫,航程364km。除保證正常的航班外,航站還承擔了飛播造林、航空護林、航空攝影、航空測繪、飛行跳傘等飛行任務,迄今已安全飛行46年。
2.公路
保山是中外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南方絲綢之路”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逐漸形成一條自即今四川成都,經保山通往緬甸、印度、尼泊爾、阿富汗等國的蜀•永昌•身毒道。一些專傢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陸路交通綫,也是我國西南與西歐、非洲、南亞諸國交通綫中最短的一條綫路。
保山內外通達的交通聯繫,起着聯繫中原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的重要樞紐作用。現今,古驛石道上的斑斑馬蹄足印,蘭津古渡、霽虹橋、惠人橋等等遺存,都銘刻着歷史的印跡。
保山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史迪威公路”即滇緬公路的要道,並有聯結大理、臨滄、德宏、怒江等地州和保山市內騰衝、竜陵、施甸、昌寧等縣的公路,以及保山到昆明的航空綫,使它成為滇西交通一大樞紐。
保山迄今已初步形成了以320國道(滇緬公路、國道主幹綫GZ65)為主脈、以保雲綫等數條省道為支脈、以諸多鄉間公路為葉脈的全方位公路交通新格局。其中320國道大理至保山已修建成高速公路。保山至竜陵高速公路也在修建之中,預計2008年8月份全程貫通。保山至騰衝高速公路已經立項。
內係騰衝、竜陵、施甸、昌寧、保山五縣市及各鄉鎮,並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之騰密段可直達緬甸剋欽邦首府密支那,新築的騰衝至剋欽幫第一特區所在地板瓦的邊境公路也投入了使用。
3.鐵路
同時,作為鐵路末梢的雲南,現在由於泛亞鐵路的建設,使雲南變成了鐵路的前沿。
目前,該鐵路國內段昆明-大理-瑞麗是正在或即將改建及新建的泛亞鐵路西綫,昆明至大理既有鐵路長328公裏,現正在進行提速復綫改建,改建後速度將達到160-200公裏/小時,大理至瑞麗鐵路長約336公裏,可在2013年貫通。
按照原計劃,大理-保山施工工期為5年,先行開通進行臨運;保山至瑞麗段施工工期為6年(高黎貢山隧道Ⅰ綫先通車),Ⅱ綫延後一年通車。大理至保山段2011年年底通車。保山至瑞麗段鋪架2012年上半年全綫開通(僅高黎貢山隧道Ⅰ綫開通),2013年上半年高黎貢山隧道Ⅱ綫通車。
大瑞鐵路建成後,將開闢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陸路通道,搭建起第三座歐亞非大陸橋。“十一五”期間,國傢將啓動中印鐵路建設(接大瑞鐵路經保山市騰衝縣、緬甸密支那到印度的雷多)。兩條鐵路建成連軌後,保山將成為滇西重要的物流中心、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這對加快保山政治、經濟、文化和旅遊業的發展,開創保山各項事業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 |
|
保山,地處雲南西部,自然條件十分復雜。既有雄偉險峻的高山峽𠔌,又有星羅棋布的山間盆地;既有保山壩型的斷層陷落壩,又有潞江壩類的衝積河𠔌壩,還有騰衝附近的火山堰塞壩……。
保山,位於橫斷山脈滇西縱𠔌末端,高黎貢山、怒山南延的山係,東西各有瀾滄江、怒江天險相衛,地形多樣,氣候溫和,地地肥沃,物産豐富。
保山,歷史悠久,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保山市蒲縹鄉塘子溝發現的中石器時代的石器、灰爐及動物化石等遺存,經中國科學院研究鑒定,其中被命名為“蒲縹人”,分屬老、中、青四個人體的頭骨、上下頜骨和7顆牙齒等古人類遺存,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歷史。在雲南元謀、陝西的藍田、北京的周口店以及雲南蒲縹發現的人類遺骸和遺物,正逐步揭開我國古人類歷史的序幕。
保山,古稱永昌,開發甚早。因此隆陽古就是通商要塞,為“殊方異域”聚散之地,“南方絲綢之路”橫貫全境,至今留有諸多勝跡;隆陽山川壯麗、風景優美,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八方來賓。曾令中外旅行傢徐霞客、馬剋•波羅和大批文人墨士所傾倒而吟詠的“內八景”、“外八景”經修葺一新,可供觀賞遊樂的有:明月太保、竜泉雁塔、西山晚翠,梨花香雪、農民公園竜王塘、千裏古道飛長虹、千姿百態金姆洞、金雞臥牛寺,唐代古剎雲岩臥佛寺,它在東南亞影響極廣。雄踞區境西部的高黎貢山,從海拔3780米的主峰順山下至海拔900米的山麓,形成獨特的立體氣候,完整的寒帶、溫帶、亞熱帶生態體係。100多萬畝浩瀚的原始森林中,有似劍刺空的山峰,如綫如帶的大小瀑布,清如明鏡的溫泉。
保山,歷史文化沉積深厚,歷史遺存衆多,有崎嶇磅礴的絲綢古道,有二戰期間馳名中外的滇緬公路,鬆山戰役遺址,還有衆多的寺宇觀客,如古剎梨花塢、古建築群玉皇閣、全國最大的玉佛瞻仰地臥佛寺……。
其中臥佛寺為中、緬、泰的傣族群衆相攜來此供奉朝佛者,絡繹不絶。1961年緬甸前總理吳努偕夫人曾專程取道保山,於四月六日身着黃綾袈裟,前往參拜,並樂捐功德。
古往今來,鄭純、呂凱、徐霞客、楊升庵、徐悲鴻以及國際友人馬可波羅等歷史名人,在這裏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古代馳名中外的保山出産的“桐華布”、“永子”(圍棋子)等也是保山歷史文化的見證。
保山,同時榮戴保山博南古道省級風景名勝區桂冠。該景區集冰山雪峰,珍稀動物、植物,及三山高聳、兩江縱貫的高山深𠔌等奇麗的壯觀的自然景觀及人文社會景觀。現主要景點有永昌文化園、太保山森林公園、哀牢王禦花園、蒲縹阿裏山莊度假區、舊石器時代遺址塘子溝等,還有棲賢寺、寶山寺、寶鼎寺、臥牛寺、玉皇閣、霽虹橋、千佛洞等名勝古跡。踏入隆陽,你既可領略高黎貢山的雄偉、怒江峽𠔌的險峻,瀾滄江、怒江日夜奔騰的怒濤,又可飽賞高原明珠的萬紫千紅、幹熱河𠔌的亞熱帶風光,更可遊覽諸多建築奇趣,古色古香、環境優雅的風景名勝。隆陽不失為旅遊度假的勝地,地理探險傢、考察傢們迷人的樂園。
景區分為:
1、高黎貢山中心風景片區;
2、保山壩區風景片區;
3、瀾滄江風景片區。
其中,高黎貢山還同時擁有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稱謂,藴藏着禿杉、樹蕨、珙桐等珍稀植物2000餘種,羚牛、蜂猴、雲豹等珍稀動物近五百種。是世界少有的“高山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和“物種基因庫”。
在保山博南古道風景名勝區中,自然和人文景觀交融,貫穿名城景區和高黎貢山景區。
博南古道
中國境內的三條絲綢之路(西北的路上絲路、南方的海上絲路和西南方的路上絲路)中,以西南方的路上絲路發展得最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已開通。這條絲路在漢代時稱為“蜀——身毒道”,蜀是四川,身毒是印度的古稱,既是指從四川出發,經過雲南、緬甸直至印度的商路。
儘管古道難行,古代的商旅卻在千難萬險中打通了這一條民間的貿易商道,利用馬匹、駱駝以至人力,運載着絲綢、布匹、瓷器、鐵器、漆器、茶葉等到印、緬各地,又攜回寶石、珍珠、海貝、琉璃等輾轉販賣。印度佛教境思路沿綫傳播,撣(緬甸)人的樂隊和雜技在東漢時傳入洛陽宮廷,也是通過西南絲路上的永昌道與南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結果。
西南絲路從四川起步,分別走東南面的五赤道和西南面的靈關道,最後匯合於大理,從大理往西,經過漾濞縣城,就進入博南山區。博南是公元1世紀開始沿用的縣名,治所就在今天的永平縣。這條山道是漢武帝於公元前105年前後下令開鑿的(當時稱為博南山道)。古道嚮西跨過瀾滄江,便進入保山地區。保山是古時的永昌郡、永昌府的治所,也是這一代絲路通過的主要地區,所以“永昌道”便被作為這段古道的名稱了。
站在瀾滄江邊,可見博南山與羅岷山絶壁對峙,旁有蘭津古渡,這是走永昌道的必經之路,渡口附近有兩座橋墩,建有一座中國已發現的最古老的鐵索橋——霽虹橋。相傳那時候每天清早橋亭大門未開時,等候過橋的商旅、人馬以排成五、六裏長的隊伍。今天,驛路上還留有深深的馬蹄窩,足以證明那時驛道上馬匹來往頻繁的程度。
徐霞客的保山之旅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暮春時節,“千古奇人”徐霞客(公元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江蘇江陰人)在其平生最後也是最為艱遠的一次壯遊——“萬裏遐徵”過程中,沿千年古道踏入保山這塊山雄水奇、古老而神秘的西南極邊之地。自三月二十八日從霽虹橋入境至八月四日從昌寧離開保山,4個多月裏,他芒鞋黎杖,走危地、探險境、結鄉賢、訪野老,情隨怒水滄江流蕩,足跡遍及高黎貢山兩麓,遍訪名勝古跡,考察地理、交通、物産、民俗等自然、經濟、文化實況,並以其如椽巨筆寫下了洋洋5萬餘字遊記,從而使邊地的自然、社會風貌在其被公認為國之經典的“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中獲得了極可觀地極寶貴的一席。
作為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悉心觀察了瀾滄江、怒江兩岸的山勢脈嚮,並經過多番考證,得出了兩江歸海的科學推斷,這就糾正了《大明一統志》所載瀾滄江“與沅江匯”、怒江“與瀾滄江合”這一通行認識的謬誤;登高黎貢山之巔,他在火塘邊與“土人”敘談,得知此山俗名“昆侖崗”,於是敏銳地聯想到南詔蒙氏曾封此山為“西嶽”,進而目透群峰,以其特有的科學判斷力作出結論:“以其高大而言,然正昆侖南下正支”,首次嚮世人揭示了高黎貢山的來竜去脈。
作為一位獨步天下的大施行傢,徐霞客對保山的一山一水、一景一地、一風一俗都給予了真切而深情的註視—— 在保山城近郊遠野,他遊竜泉、登太保、探蕉洞、謁臥佛、考九隆翠岡、訪哀牢金井、臨天生橋而察東河伏流、上瑪瑙山而觀麗石出礦……上江(潞江上段)壩是傣族聚居的一塊風水寶地,徐霞客流遊歷至此正值“新𠔌新花一時並出,而晚稻香風盈川被隴”之際。在這“窮邊樂土”之中,他采訪記錄了許多當地歷史、風土及生産生活情況,如他寫曾邀其同餐的舊土官:“其人九十七歲矣,以年高,後改於早竜江(即“出揖”之人)者。喧人中皆言其人質直而不害人,為土官最久,曾不作一風波……喧人感念之,共宰一牛,賣為瞻老之資。”民風之古樸純厚,躍然紙上,尤其令人難忘的是,遊歷途中,徐霞客曾三次被眼前景色所傾倒,並由此推出了“滇中第一”的三處奇景——其一:他過霽虹橋、登梯雲路後,見水寨“平窪一圍,下墜如城,四山回合於其上,底圓整如鏡,得良疇數千畝,村廬錯落,雞犬桑麻,俱有靈氣”,不禁盛贊道“不意危崖絶磴之上,芙蓉蒂裏,又現此世界也……武陵桃源,王官盤𠔌,皆所不及矣!此當為入滇第一勝”;其二:他過板箐入盤蛇𠔌道,
見“東西兩崖夾成一綫,俱摩雲夾日,溪嵌於下,蒙菁沸石,路緣於上,鏖壁摭崖。排石齒而北……有碑倚南山之崖,題曰:‘此古盤蛇𠔌’,乃諸葛武候燒藤甲兵處,然後信此險之真冠南也”;其三:他到楊柳瑪瑙山探冷水河瀑布時驚贊道:“黔中白水(黃果樹瀑布)之傾瀉無此之深,騰陽滴水(騰衝疊水)之懸註無此之巨……滇中之瀑,當以此為第一。”如此大傢手筆,堪稱一方山水的錦上之花。
七月二十九日,徐霞客依依辭別了保山城,繼取道昌寧,結束他註定將使邊地山水增色的保山之旅。而玉皇閣北鄰那座古樸寧馨的小院——會真樓,則從此成了保山人的一方聖地,因為這是徐霞客此行的下榻之所,“千古奇書”《徐霞客遊記》的某些章節和《永昌志略》等傳世墨寶從這裏刻入永恆。而今,睹樓思賢,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保山飲食給徐霞客留下的印象
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之稱的保山,物産資源豐富,飲食傳統獨特,歷史悠久,民族衆多,習俗各異、山高密林,飲食品種豐富。
俗語說:“緑的就是菜,動的就是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保山人對自己環境的稟賦。那麽,哪些飲食能讓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徐霞客留下印象,引起他的好奇而記述呢?
《徐霞客遊記》所記述的保山飲食習俗主要有:
1、蠻邊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吃生肉“火酒糟生肉”;用燒魚做下酒菜;楊柳玀玀寨(彝族)煮大麥為飯的艱苦的生活。蒲縹大板鋪連酒糟喝酒(傣族),”有賣漿者、連槽而啜之。”騰衝上營坡角村,以醋芹為下酒菜。
2、菌類山珍:楊柳瑪瑙山的樹蛾,“乃菌之生木上者,其色黃白,較木耳則有莖有枝,較雞則非土而木,以是為異物而已。”保山城中吃到鮮雞煮湯佐飯,還買雞請劉館房東做成幹雞。
3、動物野味:在高黎貢山竹笆鋪嘗到烤鹿肉,保山吃到九隆池的魚。
4、野生水果:冷水箐(蒲縹)的黃果“酸甘可以解渴。”保山的花紅“花紅正熟,枝壓墻南,紅豔可愛。生青熟紅,摘而食之。”並與他家乡的進行比較。保山冷水箐(蒲縹)的覆盆子“擔夫摘洞口黑果來啖,此真覆盆子也;其色紅,熟則黑而可食。”並與先前看到的紅果進行對比。
5、叢林幹果:騰衝固東的飛鬆,“一名狐(槲)實,亦作梧實,正如梧桐子而大倍之,色(澀)味如梧桐,而殼薄易剝,生密樹中,一見輒伐樹乃得,遲則樹即存而子俱飛成空株矣,故曰‘飛鬆’”。騰衝街竹實“大如鬆子,肉圓如蓮肉,土人煮熟以賣。”
6、腌臘製品:騰衝“臘味中始食竹鼯。”騰衝固東的園筍,“味與吾鄉同,八九月間有香筍,薫幹瓶貯,味有香氣。”
7、價格便宜:蒲縹西村:“米價頗賤,二十文可飽三四人。”橄欖坡:“米價甚賤,每二十文宿一宵、飯兩餐,又有夾包。”
8、用具、方式特殊:騰衝“皆燒土為鍋”。打獵圍虎“四峰了視者,吶聲相應,兩箐搜覓者,上下不一”。另外、還對豆腐、豆漿、饅頭、包子、大餅、茶、鯖魚、黿(團魚)、鼉(揚子鰐)等諸多飲食有描述。
飲食是反映各地民族民俗風情的一個重要方面,徐霞客遊記距今已有366年的歷史,人間世事滄海變遷,有的飲食已不能吃到,他衹在保山四個多月,物産是因季節而不同的,保山的諸多美食他沒有涉及,歷史的進步已使保山飲食已有了長足的發展,遊記所記錄並不代表保山飲食的全部。但徐霞客抓住了保山飲食的特點,那就是民族的、天然的、特定自然條件下獨有的飲食。今天國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把雲南建成旅遊大省,民以食為天,研究利用徐霞客記述的保山飲食,尋找保山飲食中能讓外地人感到奇特、留下印象的食品。不僅具有歷史的文化價值,而且對推動飲食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民族節日
端陽花街 農歷五月初五 保山端陽花街是保山各族人民的傳統盛會,在每年端午節舉行。屆時上市花卉有數十萬盆(株),使得保山滿城鮮花,爭奇鬥豔,其中以蘭花居多。如今的端陽花街也是大型綜合博覽會,花藥鳥蟲、土特産品、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全城張燈結彩,貨棚琳琅滿目,中外人士,商賈名流,紛至沓來,蔚為大觀。
同時還有其它一些民族的節日,比如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和廟會、山會等等。
保山旅遊
保山滇西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臥佛寺 古西南絲綢之路遺跡 諸葛亮營遺址 竜王潭 高黎貢山 梨花塢 霽虹橋 金雞古鎮 五月端午花街 雙虹橋 惠通橋
保山小吃
頭腦 “鍋子” 永昌板鴨菜花腌菜伴蜂仔 餌絲 “透心緑” 保山大燒 罎子雞 幹腌菜 “大救駕” 下村豆粉 油炸撒撇 “五滴水” “口水羹”山林素席 春甜黃酒 腌菜膏
保山特産
藤編 翡翠 山珍雞樅 “茶鄉”的茶 蒲縹甜大蒜 香料煙 尼諾茶 芒果 清涼磨鍋茶 小粒咖啡 “雲子” 茶油 永昌古織 香蕈 棕包米 水籽石榴 |
|
- n.: Longyang District
|
|
隆陽 |
|
|
|
隆陽區一中 | 保山隆陽區 | 保山市隆陽區 | 保山市隆陽區鼠疫防治站 | 保山市隆陽區衛生防疫站 | 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成人技術學校 | |
|
|
蒲縹鎮 | 永昌鎮 | 老營鄉 | 瓦窯鄉 | 瓦窯鎮 | 板橋鎮 | 河圖鎮 | 永昌街道 | 漢莊鎮 | 辛街鄉 | 西邑鄉 | 丙麻鄉 | 瓦渡鄉 | 潞江農場 | 新城農場 | 瓦馬鄉 | 汶上鄉 | 瓦房鄉 | 道街鄉 | 潞江鄉 | 芒寬鄉 | 金雞鄉 | 楊柳鄉 | 水寨鄉 | 蘭城街道 | 潞江鎮 | 瓦馬彝族白族鄉 | 瓦房彝族苗族鄉 | 楊柳白族彝族鄉 | 芒寬彝族傣族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