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 : 名人 : 文藝 > 劉表
目錄
劉表——個人資料
  生卒:142—208(67歲)
  容貌: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偉
  身高:約合現今1.86米
  官至:鎮南將軍 荊州牧 成武侯
  傢族資料:魯恭王劉佘後代
  配偶 蔡氏
  子女 劉琦 劉琮
  相關人物 袁紹 孫堅 劉備 張綉
  曾效力過的勢力 東漢
  劉備屢敗於北方,慕投劉表,稱為兄弟;論血緣,他屬於漢傢皇室一族。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表是正經的皇親。
歷史概述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姿貌溫偉,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又進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着,招誘有方,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江東孫堅,後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強敵之一。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徵,劉琮舉州以降,荊州遂沒。
劉表 - 簡明歷史傳記
  《三國志》: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姿貌溫偉,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又進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着,招誘有方,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綉,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裏,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江東孫堅,後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強敵之一。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徵,劉琮舉州以降,荊州遂沒。
  劉表盤踞荊州時,還管轄長江以南的好多地方。劉表的兒子們都非常驕橫奢侈,而且喜愛飲酒。劉表有三衹貴重的酒杯。一隻叫“伯雅”,盛七升酒;一隻叫“仲雅”,盛六升酒;一隻叫“季雅”,盛五升酒。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俊。張璠漢紀曰:表與同郡人張隱、薛鬱、王訪、宣靖、(公褚恭)〔公緒恭〕、劉祗、田林為八交,或謂之八顧。漢末名士錄雲:表與汝南陳翔字仲麟、範滂字孟博、魯國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陽檀敷字文友、張儉字元節、南陽岑晊字公孝為八友。謝承後漢書曰:表受學於同郡王暢。暢為南陽太守,行過乎儉。表時年十七,進諫曰:“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暢答曰:“以約失之者鮮矣。且以矯俗也。”長八尺餘,姿貌甚偉。以大將軍掾為北軍中候。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司馬彪戰略曰:劉表之初為荊州也,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表初到,單馬入宜城,而延中廬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與謀。表曰:“宗賊甚盛,而衆不附,袁術因之,禍今至矣!吾欲徵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表顧問越,越曰:“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術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武人,不足慮。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術等雖至,無能為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遂使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其衆,或即授部麯。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衆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表州,使堅攻表。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術遂不能勝表。李傕、郭汜入長安,欲連表為援,乃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天子都許,表雖遣使貢獻,然北與袁紹相結。治中鄧羲諫表,表不聽,漢晉春秋曰:表答羲曰:“內不失貢職,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達義也。治中獨何怪乎?”羲辭疾而退,終表之世。張濟引兵入荊州界,攻穰城,為流矢所中死。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使人納其衆;衆聞之喜,遂服從。長沙太守張羨叛表,英雄記曰:張羨,南陽人。先作零陵、桂陽長,甚得江、湘間心,然性屈強不順。表薄其為人,不甚禮也。羨由是懷恨,遂叛表焉。表圍之連年不下。羨病死,長沙復立其子懌,表遂攻並懌,南收零、桂,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英雄記曰: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闓、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後定。
  ,亦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衆,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嚮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說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說,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傅子曰: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衆皆恐,欲令嵩謝。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表乃弗誅而囚之。表雖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類也。
  徵柳劉備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漢晉春秋曰:太祖之始徵柳城,劉備說表使襲許,表不從。及太祖還,謂備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會也。”備曰:“今天下分裂,日尋幹戈,事會之來,豈有終極乎?若能應之於後者,則此未足為恨也。”建安十三年,太祖徵表,未至,表病死。
  妻愛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後,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衆遂奉琮為嗣。琦與琮遂為讎隙。典略曰:表疾病,琦還省疾。琦性慈孝,瑁、允恐琦見表,父子相感,更有託後之意,謂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為國東籓,其任至重;今釋衆而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心以增其疾,非孝敬也。”遂遏於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禦國傢,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原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備走奔夏口。傅子曰:巽子公悌,朅偉博達,有知人鑒。闢公府,拜尚書郎,後客荊州,以說劉琮之功,賜爵關內侯。文帝時為侍中,太和中卒,巽在荊州,目龐統為半英雄,證裴潛終以清行顯;統遂附劉備,見待次於諸葛亮,潛位至尚書令,並有名德。及在魏朝,魏諷以才智聞,巽謂之必反,卒如其言。巽弟子嘏,別有傳。漢晉春秋曰:王威說劉琮曰:“曹操得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解弛無備,輕行單進;若給威奇兵數千,徼之於險,操可獲也。獲操即威震天下,坐而虎步,中夏雖廣,可傳檄而定,非徒收一勝之功,保守今日而已。此難遇之機,不可失也。”琮不納。搜神記曰:建安初,荊州童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言自(中興)〔中平〕以來,荊州獨全,及劉表為牧,民又豐樂,至建安八年九年當始衰。始衰者,謂劉表妻死,諸將並零落也。十三年無孑遺者,表當又死,因以喪破也。是時,華容有女子忽啼呼雲:“荊州將有大喪。”言語過差,縣以為妖言,係獄月餘,忽於獄中哭曰:“劉荊州今日死。”華𠔌去州數百裏,即遣馬吏驗視,而劉表果死,縣乃出之。續又歌吟曰:“不意李立為貴人。”後無幾,太祖平荊州,以涿郡李立字建賢為荊州刺史。
  略亓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魏武故事載令曰:“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劉鎮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衊萬裏之業,忽三軍之衆,篤中正之體,教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餘祚;鮑永之棄並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以喻也。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箋求還州。監史雖尊,秩祿未優。今聽所執,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為光祿勳;傅子曰:越,蒯通之後也,深中足智,魁傑有雄姿。大將軍何進聞其名,闢為東曹掾。越勸進誅諸閹官,進猶豫不决。越知進必敗,求出為汝陽令,佐劉表平定境內,表得以強大。詔書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荊州平,太祖與荀彧書曰:“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建安十九年卒。臨終,與太祖書,託以門戶。太祖報書曰:“死者反生,生者不愧。孤少所舉,行之多矣。魂而有靈,亦將聞孤此言也。”嵩,大鴻臚;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操。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於酈西山中。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奉使到許,事在前註。荊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羲,侍中;羲,章陵人。先,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好黃老言,明習漢傢典故。為劉表別駕,奉章詣許,見太祖。時賓客並會,太祖問先:“劉牧如何郊天也?”先對曰:“劉牧託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頫,修章表而不獲達禦,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於今也。”太祖嘿然。拜先武陵太守。荊州平,先始為漢尚書,後為魏國尚書令。先甥同郡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先賢傳稱不疑幼有異纔,聰明敏達,太祖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當。太祖愛子倉舒,夙有才智,謂可與不疑為儔。及倉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諫以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所能駕禦也。”乃遣刺客殺之。摯虞文章志曰:不疑死時年十七,著文論四首。世語曰:表死後八十餘年,至晉太康中,表塚見發。表及妻身形如生,芬香聞數裏。
  《後漢書》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之後也。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偉。與同郡張儉等俱被訕議,號為“八顧”,詔書捕案黨人,表亡走得免。黨禁解,闢大將軍何進掾。
  員砦初平元年,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DE43,詔書以表為蒯州刺史。時,江南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屯魯陽,表不能得至,乃單馬入宜城,請南郡人荊越、襄陽人蔡瑁與共謀畫。表謂越曰:“宗賊雖盛而衆不附,若袁術因之,禍必至矣。吾欲徵兵,恐不能集,其策焉出?”對曰:“理平者先仁義,理亂者先權謀。兵不在多,貴乎得人。袁術驕而無謀,宗賊率多貪暴。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衆來。使君誅其無道,施其纔用,威德既行,襁負而至矣。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公路雖至,無能為也。”表曰:“善。”乃使趙遣人誘宗賊帥,至者十五人,皆斬之而襲取其衆。唯江夏賊張虎、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乃降。江南悉平。諸守令聞表威名,多解印綬去。表遂理兵襄陽,以觀時變。
  襲表袁術與其從兄紹有隙,而紹與表相結,故術共孫堅合從襲表。表敗,堅遂圍襄陽。會表將黃祖救至,堅為流箭所中死,餘衆退走。及李C765等入長安,鼕,表遣使奉貢。C765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齋
  。荊建安元年,驃騎將軍張濟自關中走南陽,因攻穰城,中飛矢而死。荊州官屬皆賀。表曰:“濟以窮來,主人無禮,至於交鋒,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賀也。”使人納其衆,衆聞之喜,遂皆服從。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於是開土遂廣,南接五領,北據漢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初,荊州人情好擾,加四方駭震,寇賊相扇,處處麋沸。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姦猾宿賊更為效用,萬裏肅清,大小鹹悅而服之。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尉賑贍,皆得資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綦母闓、宋忠等撰立《五經》章句,謂之《後定》。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安懿及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度,紹遣人求助,表許之,不至,亦不援曹操,且欲觀天下之變。從事中郎南陽韓嵩、別駕劉先說表曰:“今豪桀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敝可也;如其不然,固將擇所宜從。豈可擁甲十萬,坐觀成敗,求援而不能助,見賢而不肯歸!此兩怨必集於將軍,恐不得中立矣。曹操善用兵,且賢俊多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移兵以嚮江漢,恐將軍不能禦也。今之勝計,莫若舉荊州以附曹操,操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蒯越亦勸之。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謂嵩曰:“今天下未知所定,而曹操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嵩觀曹公之明,必得志於天下。將軍若欲歸之,使嵩可也;如其猶豫,嵩至京師,天子假嵩一職,不獲辭命,則成天子之臣,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不復為將軍死也。惟加重思。”表以為憚使,強之。至許,果拜嵩侍中、零陵太守。及還,盛稱朝廷曹操之德,勸遣子入侍。表大怒,以為懷貳,陳兵詬嵩,將斬之。嵩不為動容,徐陳臨行之言。表妻蔡氏知嵩賢,諫止之。表猶怒,乃考殺從行者。知無他意,但囚嵩而已。
  輳六年,劉備自袁紹奔荊州,表厚相待結而不能用也。十三年,曹操自將徵表,未至。八月,表疽發背卒。在荊州幾二十年,傢無餘積。
  二子:琦、琮。表初以琦貌類於己,甚愛之,後為琮娶其後妻蔡氏之侄,蔡氏遂愛琮而惡琦,毀譽之言日聞於表。表寵耽後妻,每信受焉。又妻弟蔡瑁及外甥張允並得幸於表,又睦於琮。而琦不自寧,嘗與琅邪人諸葛亮謀自安之術。亮初不對。後乃共升高樓,因令去悌,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亮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表將江夏太守黃祖為孫權所殺,琦遂求代其任。
  卮及表病甚,琦歸省疾,素慈孝,允等恐其見表而父子相感,更有托後之意,乃謂琦曰:“將軍命君撫臨江夏,其任至重。今釋衆擅來,必見譴怒。傷親之歡,重增其疾,非孝敬之道也。”遂遏於戶外,使不得見。琦流涕而去,人衆聞而傷焉。遂以琮為嗣。琮以侯印授琦。琦怒,投之地,將因奔喪作難。會曹操軍至新野,琦走江南。蒯越、韓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降。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巽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道也;以新造之楚而禦中國,必危也;以劉備而敵曹公,不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師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禦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禦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
  ,劉及操軍到襄陽,琮舉州請降,劉備奔夏口。操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乃釋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禮待,使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以嵩為大鴻臚,以交友禮待之。蒯越光祿勳,劉先尚書令。初,表之結袁紹也,侍中從事鄧義諫不聽。義以疾退,終表世不仕,操以為侍中,其餘多至大官。
  V荽操後敗於赤壁,劉備表琦為荊州刺史。明年卒。
劉表 - 簡明演義傳記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劉表(張達飾)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是漢室宗親。姿貌溫偉,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友」,東漢末為鎮南將軍、荊州牧,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世稱「劉荊州」。討董諸侯聯盟解散後,孫堅暗得國璽歸南,劉表因袁紹通知此事,於孫堅歸程上截擊之,兩傢結怨。後孫堅跨江擊劉表,反為劉表軍所殺於峴山。劉表後納張綉為屏藩,互結唇齒,深為曹操所忌。曹操與袁紹相持於河北時,二人爭相結納劉表為外援,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於是兩不相助。劉備屢敗於北方,慕投劉表,稱為兄弟;劉表厚待劉備,然而不能加以任用。後劉表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徵,劉琮舉州以降,荊州遂沒。
  劉表盤踞荊州時,還管轄長江以南的好多地方。劉表的兒子們都非常驕橫奢侈,而且喜愛飲酒。劉表有三衹貴重的酒杯。一隻叫“伯雅”,盛七升酒;一隻叫“仲雅”,盛六升酒;一隻叫“季雅”,盛五升酒。
劉表的歷史評價
  劉表勤勉好學,善於獨立思考。十七歲時,劉表就曾嚮自己的同鄉兼老師——當時的南陽太守王暢提出:“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府君若不師孔聖之明訓,而慕夷齊之末操,無乃皎然自遺於世!”這段話是針對王暢過於簡樸的生活作風而提出的疑問,並且充分表明了自己與衆不同的獨特見解。青年時期的劉表沒有仿效當時流行的隱居山林的清流作風,而是積極地投身仕途,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屬,很受何進的賞識,後來被升為北軍中候,掌管禁軍。初平元年(190年),原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殺死,何進嚮朝廷推薦了劉表擔任荊州刺史,這也顯示出何進對劉表的偏愛及對劉表的能力和才華的肯定。
  當時的荊州形勢相當復雜。“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衆。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見《三國志·劉表傳》裴註引司馬彪《戰略》),而劉表卻是“單騎入宜城”。面對荊州混亂的局面,劉表顯得從容鎮定,沉着冷靜,並果斷采取了一係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首先,他爭取了當地具有很大影響力的蔡、蒯兩大傢族的信任和支持,並徵求他們的建議。
  當時蒯良、蒯越兩兄弟都頗有才識名望,蒯良對局勢提出的見解是“衆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義不足也”,認為“苟仁義之道行,百姓歸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從而問興兵與策乎?”(見《三國志·劉表傳》裴註)而蒯越卻有不同的意見,他說“治平者先仁義,治亂者先權謀”,又認為“宗賊帥多貪暴,為下所患。越有所素養者,使示之以利,必以衆來。君誅其無道,撫而用之。一州之人,有樂存之心,聞君盛德,必襁負而至矣。”還建議劉表“兵集衆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
  應該說蒯良說得比較虛一些,而蒯越的建議則是極富實幹精神的,劉表也用很高明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說“子柔之言,雍季之論也。異度之計,臼犯之謀也”,先把兩個人都誇了一番,然後采納蒯越的謀略,“使(蒯)越遣人誘宗賊,至者五十五人,皆斬之,襲取衆多,或既授部麯”,一舉殲滅了宗賊勢力,後來他又平定了零陵、長沙等郡,扭轉了荊州的混亂局面,劉表自己也晉升為荊州牧、鎮南將軍。
  經過幾年努力,劉表成為一個僅次於兩袁兄弟的一股強大勢力,“南收零、桂,北據汗川,地方數千裏,帶甲十餘萬。”(見《三國志·劉表傳》)說到這裏,誰還能說劉表是“虛有其表”呢?完完全全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實幹傢!
  劉表控製荊州以後,對於屬地的管理也是勵精圖治,有條不紊,貢獻良多,體現出一代能臣的本色,把荊州治理得有聲有色,之前“人情好擾,加以四方震駭,寇賊相扇,處處糜沸”的荊州,變成了“萬裏肅清”的東漢後期最後一片樂土。在對外問題上,劉表采取了擁兵自重的正確政策,盡量避免發生大的衝突,以免造成老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在經濟上,劉表有效利用了當地各大傢族的勢力,推行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農業生産得到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荊州地區的百姓“大小鹹悅而服之”。對劉表的這種評價,莫說是在後漢軍閥混戰時期,就是在局面相對平靜的三國鼎立時期,也是獨一無二,是別人所無法得到的。劉表“起立學校,博求儒術”,對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政局穩定,各方人才紛紛從各地遷往荊州,人數數以千記,其中既有像水鏡先生司馬徽這樣的名流,也有像徐庶、石廣元等青年纔俊,甚至還有後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等。試問,一個虛有其表之人能有如此輝煌的政績嗎?如此的“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難道是一個虛名無實者所能做到的嗎?可以這樣說,劉表的確是一代能臣,他的有效管理讓各路諸侯羨慕不已,對於其治理下的荊州都是垂涎欲滴。魯肅就曾經對孫權這樣評價荊州:“沃野千裏、士民殷富”,這也算是對劉表恰如其分的評價了。
歷史評語
  ◆陳壽(233—297)評曰:「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决,有纔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捨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籍背範增之謀,以喪其王業;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
  ◆曹操(155—220)亦曾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書》)
  魏武故事載令曰:「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後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劉鎮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後,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
  曹操還說:「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引《魏書》)
  ◆范晔(398—446)論曰:「劉表道不相越,而欲臥收天運,擬蹤三分,其猶木禺之於人也。」(《後漢書捲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
  范晔贊曰:「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窺圖訊鼎,禋天類社。既雲天工,亦資人亮。矜強少成,坐談奚望。回皇塚嬖,身頽業喪。」(《後漢書捲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
  ◆賈詡(147—224)曰:「表,平世三公纔也;不見事變,多疑無决,無能為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引《傅子》)
  ◆郭嘉(170—207)曰:「表,坐談客耳。」(《三國志魏書郭嘉傳》)
  ◆裴鬆之(372—451)潛私謂所親王粲、司馬芝曰:「劉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處,其敗無日矣。」、「劉景升,仁義之主也!」(《(《三國志魏書裴潛傳》)
百科大全
  Liu Biao
  劉表
    東漢末軍閥。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少知名,被目為人所宗仰的“八及”之一。靈帝時為北軍中侯,獻帝初平元年(190),遷荊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當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長江中遊的反抗力量,徙治襄陽。當時群雄並起,割據南陽的袁術使孫堅進襲劉表,堅軍被其擊敗,孫堅中矢而死,袁術襲奪劉表地盤的企圖未能實現。初平三年,授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因實力雄厚,據地數千裏,帶甲十餘萬,在全國兼併戰爭中保地自守,中立觀望。官渡之戰,對袁紹、曹操兩不相助。建安六年(201),劉備被曹操擊敗後投奔劉表,此後劉備依托他,在荊州數年。荊州二十幾年中政局穩定,戰爭破壞較少,生産得以正常進行,關中、兗、豫學士歸者以千數。他還建立學官,博求儒士, 使綦毋□、宋忠等撰《五經章句》。又廣求遺書,形成“古典畢集,充於州閭”的盛況,起了保存文化的作用。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徵,表病死。曹軍到襄陽,劉表子劉琮舉州降,劉備出逃,割據結束。
     (祝總斌)
    
英文解釋
  1. n.:  Liu Biao
相關詞
典故東漢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