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jīng dū jīng dū ·jīng dū jīng dū ·有京都声 ·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 ·京师;国都 ·一、1 A, 1 ·一、2 A, 2 ·一、3 A, 3 ·一、4 A, 4 ·一、5 I, 5 ·一、6 I, 6 ·一、7 I, 7 ·二、1 II, 1 ·二、2 II, 2 ·二、3 II, 3 ·三、1 C, 1 ·三、2 III, 2 ·三、3 III, 3 ·三、4 III, 4 ·三、5 III, 5 ·三、6 III, 6 ·词语解释 Words to explain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释 ·法文解释 ·近义词 ·相关词 ·包含词 ·分类详情 ·更多结果...
京城。 京都 jīng dū
国都。京师有京都声 有京都声
有京都 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京都 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
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 ;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 京师;国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絶世於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序:“听其音,錚錚然有京都 声。”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京都 特设总税务司。”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 山东半岛 和 辽东半岛 遥遥对峙,形成 渤海 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 的门户。”按, 魏 晋 时,因避 司马师 诔,京师均改称“京都 ”。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边城若鸣鏑,羽檄飞京都 。”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 黄初 元年,京都 有事於太庙。’ 晋 史臣避 景帝 ( 司马师 )讳,称京师为京都 。” 京都 一、1
京都 指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 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 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 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 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 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 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 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 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北京(Běijīng)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中央四个直辖市之一,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为中国第二大城市,同时也是中国陆空交通的总枢纽和最重要的国内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华全国政治中心的理想所在。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落“北京人”,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全球只有极少数城市像北京一样长时间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北京形容为"One of the world's great cities"(全球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而且断言,“这座城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过去的八个世纪里,不论历史是否悠久,几乎北京所有主要建筑都拥有着不可磨灭的民族和历史意义”。故宫、天坛、颐和园、北海等等数不胜数的古迹也为这座城市添加了更绚烂的色彩。
今日的北京,更已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街早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管理中心;北京商务中心区更是北京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的象征。此外,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鸟巢”等建筑也成为了北京的现代符号。游走在北京的胡同小巷之间,全世界的各色人种你都可以看到。北京正以它古老又时尚的全新面貌,迎接每年超过1亿4700万的旅客。京都 一、2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出现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安邑(今山西夏县东北)、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汤阴东北)等地。分布在豫西颍河上游、伊洛盆地、豫北和晋南汾河下游、涑水地区,迁移不定。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两个工程量很大的宫殿建筑基址,以及普通居址遗址、作坊遗址、窖穴和墓葬群,与夏文化时代相当,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座都城。公元前16世纪商汤(即汤)灭夏,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东南)。其先,商人都城已有过八次迁徙,此后又有六迁,为嚣(今河南荥阳东北)、相(今河南内黄东南)、邢(今河南温县东北)、庇(今山东郓城)、奄(今山东曲阜)、殷(今河南安阳)。盘庚迁殷之后,凡二百七十三年,商都未再迁移,直至晚商帝乙二十年(前1065)移处离宫朝歌(今河南淇县)。殷是商代鼎盛时期的国都,为研究中国奴隶社会都城提供了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实例。
周代的都城也经历了数次迁移,从黄土高原一步步移到渭河谷地,"作邑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继位,以丰京地狭,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斗门镇),惟留宗庙于丰京,通称丰镐,"周王居之,诸侯宗之",故镐京又称宗周。西周王朝以镐京为中心,分封诸侯,发布政令,集各地工匠于此制作,三百年间,是周王朝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都会。武王克商之际,曾"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管、蔡、武庚谋乱,周公东征,为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成王五年营建新邑于洛水北岸,作为东都,称作"洛邑"(今洛阳市王城公园);并于城东营建军事城堡,监控"顽民",史称"成周"(今洛阳市东汉魏故城)。洛邑成周因居天下之中,道里均衡,便于四方诸侯入贡。成王自镐京移居此城,迁九鼎以示国家社稷,使洛邑逐渐成为全国经济和礼仪祭祀中心,俨然为西周王朝的陪都。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犬戎所俘,次年,平王东迁,都于洛邑,称"王城",改原成周为下都,二城交替为都。周代推行二都制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一大创举,多为后世所效法。
东周列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带来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的分离,以及人口繁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兴起。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列国纷纷筑城设防,营造都邑,形成一批大大小小诸侯国君居处的列国都城。国都的命运同各诸侯国家的命运紧紧相系,所谓"城破国亡"即此含义。列国都城也有一个选址和迁徙的过程,是各诸侯势力消长,争夺更有利于自身发展,欲与外界交往,不安于局促一隅的反映(列国都城见附表)。
早期中国都城大多选择平原内的岗丘或两种地貌景观(山地、平原)的接触地带,而且依附于一条河流。夏、商、周三代相继,又皆屡次迁都,地望虽难确指,却未曾脱离黄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就是早期都城位置的选择重视肥沃富庶区域之所致。商代后期长期都殷,两周分别以关中、洛阳盆地为政权中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建都史前期以黄河为轴线东西迁摆的格局。 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直至12世纪初赵宋政权南渡的一千三百多年间,统一政权和统治中国北方较大地区的政权,皆以长安、洛阳、开封或邺作为都城;建康只在南北分治对立时期作为中国南方政权的都城;而十六国和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都城存在的相对时间均不长。这一时期国都的迁移,主要是在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开封、邺间做东西轴向的摆动。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上述地区自然环境和全国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8世纪以前中原地区沃野千里,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能为都城提供可靠的经济倚托。一个政权若能有效地掌握这片地区,就足以控制全国。
长安的建都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关中盆地,被山带河,四塞为固,阻三面而守,东出足以制内,有扼拊亢背之势;当来自西北方面的匈奴、突厥和吐蕃先后构成主要威胁时,择都关中还便于抵御外侮,向西北开拓疆土,故西汉、隋唐皆定都长安,于制内御外都屡有建树。关中之不足,在于脱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土地有限,物产所出难以满足京师及西北边防用度,惟借运河转漕,劳费不止。唐朝安史之乱以后,河朔联兵,拒不纳赋,京师所需只得取自千里之外的江淮地区,加之长安屡遭兵燹,破败不堪,作为国都的地位就难维持了。 洛阳,曾为九朝古都。伊洛盆地有关河之固,具备凭险以守的建都条件,土地虽不如关中广袤,却靠近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兼有水陆转输之便,少有乏粮之忧。隋唐两代营建洛阳为东都,以居洛为常,被时人戏作"逐粮天子",正是看重洛阳地理适中,便于集聚贡赋。伊洛盆地的优势还不止于形胜、居中,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南进,凡有南窥江汉,欲吞诸夏之势者(如曹氏、拓跋魏)必都洛阳。但是洛阳偏离西北边防,难于照应,使东汉、西晋对西北的经略总有鞭长未及之感。
邺, 地处公元8世纪以前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山东"──太行山以东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中心,虽然无险可守,却得利于兼备经济优势和水陆交通之便,而为那些控制山东地区却不能掩有整个中国的政权看重,选作首都。自曹操攻灭袁绍、平定北方,离开经营多年的兖州、许昌而都邺,至公元 580年邺城被隋文帝杨坚焚毁,邺作过近一百年北方较大地区政权的首都。若把殷商包括在内,则有三百七十年国都的历史。邺亦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下的跳板,并与洛都腹背相倚,关系颇为特殊。倚邺助洛易图南进,但据邺也能制洛,以洛制邺则难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多有反映。
开封为都始于五代。中晚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逐渐由黄河下游移向江南,东北契丹的兴起使中原政权的主要边患不再来自西北,依靠江南物资支撑而又漕运不济的关中屡遭战火摧残,日趋衰落,已丧失择都条件。于是,以北控燕赵、南通江淮、舟车辐辏、人庶浩繁为优势的开封遂取代长安、洛阳,成为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首都。如果包括金朝末年躲避蒙古压力从中都(今北京市)迁都于此,开封建都历时二百二十一年。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北宋一代,冗费俱增,国家始终处于积贫积弱之势,与定都开封,不得不依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时期,分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大多以所在州(郡)的治所为国都。如十六国时成汉立国益州,以成都为都城;前凉据有凉州,以姑臧为都。各割据政权一般只设国都而无陪都之制。 公元12世纪,金兵南下,开封失守,赵宋政权仓惶南迁。几经奔波,落脚于杭州,升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以临安府为南宋都城,但以"行在"称之(见北宋四京与南宋行在)。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自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子)迁都原辽南京析津府所在地燕京(今北京),定名中都大兴府。宋金南北对峙,开始了中国历代建都史以都城位置偏于东部近海地区、南北相互演替的时期。
杭州,自吴越钱氏立国定都至南宋灭亡,先后作过两朝二百余年的都城。其建都条件既不因位置居中,也无险要地势可以凭借,而是由于地处"苏湖熟、天下足"的全国经济重心,不愁供给;江南运河的疏凿使杭州襟江带河成为东南交通的枢纽,"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加上将台、凤凰、吴山、万松岭等一连串冈阜,居高临下,提供了营造宫室的理想地址。正是雄厚的经济力量,竟然使择都杭州的南宋偏安了一百多年。
元、明、清三个统一王朝皆定都北京,历时六百年之久。至于南京,虽然邻近富庶的江南地区,又有大江之险为其屏障,足以建都而守其国,然而长江巨防毕竟只能"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适于保东南半壁江山。东晋南朝择都建康故能多延岁月,若图南北一统,则显得难于驾驭。而北京,南抚中原,北连朔漠,地处华北平原同东北地区和蒙古草原交通联系的门户,依山带海,形胜可恃。当统一王朝由北方民族建立或外界威胁主要来自东北方向时,定都北京具有维系祖庭、关系国运的重要意义。因而北京能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持时间最长的京都 。但是北京也有不利的一面,其远离富庶的江南经济区,使元、明、清三代始终为解决都城的供给问题而费尽心力,并因此而产生诸多政治问题。 京都 一、5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4月迁都北京。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以武汉为首都并开始执行职权,同年4月,“宁汉合流”之后迁都南京。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一度迁都洛阳,至同年11月迁回。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并定重庆为陪都。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还都南京,至1949年 4月23日南京解放(见民国都城)。京都 一、6
设辅京、陪都是中国历代建都史上的重要特点之一。西周于镐京之外营建东都洛邑,以后历代继踵相袭。历代设立辅京陪都,原因大致有:①作为京都 职能的补充,如西周镐京与洛邑、隋唐长安与洛阳、明代南北二京。②示尊崇兴王发祥之基,如唐北都太原府(今太原西南晋源镇)、北宋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③南狩避难之地,如唐南京成都府。④中兴驻跸之所,如唐西京凤翔府。⑤祖陵故里之区,如明中都凤阳府(今安徽凤阳)、清留都盛京(今辽宁沈阳)。⑥仅仅作为一种形式,如按方位设东西南北四京四辅,并不都起陪都的作用,其选择亦随首都位置的转移而变换,如后唐同光元年 (923)都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建东京兴唐府,以东原府为西京,升镇州(今河北正定)为真定府,建北都;后又以太原为北都,以洛阳为西京;迁都洛阳以后,又改东京为邺都。北宋都开封,则以应天府为南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大名府为北京,与东京开封府合称四京。辽代以临潢府为上京(今辽宁巴林左旗南)、辽阳府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析津府为南京(今北京市西南)、大同府为西京(今山西大同),又建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号称辽五京。金朝迁中都大兴府(今北京)以后,改辽中京为北京,原北宋都城开封为南京,加上京会宁府亦称五京。
中国历史上陪都位置的分布变化受首都位置迁移的影响,京都 位置作东西轴向摆动时,陪都亦呈东西对应分布;京都 东移近海时,京都 同陪都位置常常南北互置,以有所照应。辅京则多环置首都四围以示拱卫。辅京陪都的出现对所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废离产生一定的影响。京都 一、7
早期的中国都城多由祭祀中心发展而来,宫殿、宗庙、祭祀地等王室起居和礼仪建筑占城市很大比重,与普通民居、手工作坊错落有别。宫城有垣,但整个都城并不以有无城垣为标志。西周开始有都城事先经过规划设计而后建的记载。成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代表了早期中国都城规划的设计思想,其中方形城垣,以坐北朝南为宫殿主体,突出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是崇拜天神地母、祭祀祖先的礼制原则与中原地区季风气候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而框定了中国历代都城建筑形制的主导方向和原则。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军事防御色彩突出,普遍夯筑近方形的城垣,整个城市内选择较高地理位置的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内为国君所居,建有高大的建筑群;官署、民居和手工作坊分布在宫城之外的郭城内。 秦汉以后,中国都城建筑形制逐渐规范化,并向封闭的里坊制方向发展,唐朝前期达到顶峰。这是这一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城市商业发展缓慢的结果。两汉都城以宫殿占据城市主体,并用围墙将宫殿、闾里、衙署、武库、作坊、市场等城市功能区隔离,使整个城市趋于密封,体现了既遵守礼制,又适应帝王政治和生活上的需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都城的宫苑偏于城市北部或西北隅,分建宫城、皇城和外郭三重城垣,以加强防卫;民居、官衙、寺观被局限在皇城以外的郭城内,用高大的坊墙围成若干封闭的长方形或方形坊区,以助于强化对市民的控制。市肆集中在一二个坊内,由官府统一管理,定时启闭。整个城市呈现棋盘格状封闭式的格局。
晚唐五代,随着广泛实行租佃,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民营商业、手工业发展,物资交流频繁,临街开店,夜市盛行,新的买卖区出现在官府限定的"市场"以外,这些城市商业活动的加强,开始突破城垣和城墙的限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封闭的坊市制度。北宋都城开封城市平面布局以开放的纵街长巷一改盛行数百年之久的封闭的里坊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都城布局形制变革的先声。开封的宫城位于全城中央,使纵贯全城的中轴线愈加突出。
元代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虽然第一次实现了《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左祖右社"营建国都的部分原则,但是城市整体布局仍然是北宋以来逐渐出现的开放式街巷制变革的发展与继续。明清二代都城北京的建筑规划更进一步突出了宫城在整个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南北中轴线与宫城前的横街形成一个"T"字形宫廷广场,中央官署依次集中在宫城前的中轴线两侧,是王朝时代皇权至上主题思想在都城规划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现。而北京城街道和市场的分布,却又标志着中国都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的最终完成。京都 二、1 京都 二、1
地区: 日本
等级: 日本一级行政区,京都 府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都道府县之一。
面积: 4612.71平方公里
总人口:2,646,569人(2004年2月1日)。府治位于京都 市。
地理位置:
京都 府位于日本主要岛屿--本州岛的中西部,东邻三重县和滋贺县,西邻兵库县,南邻大阪府和奈良县,东北邻福井县,北濒日本海。
简介:京都 府拥有人口260万,80%以上集中于城市,面积为4613平方公里。京都 市气候宜人、风景秀丽。境内南部为京都 盆地,北为丹波、丹后山地,平均高度约600米。奥丹后半岛突出于日本海中,其东为若狭湾。沉降海岸,有舞鹤、宫津等良港。较大河流为淀川水系主支流和由良川等。森林面积占75%。年平均气温14-15℃。降水量南部1,400毫米以下,北部1,600-2,600毫米,降雪期长。旧畿内的山城国,山阴道丹波国的大部分和丹后国。今包括11市,首府京都 市。 1868年置京都 府。工业以电机、纺织、食品等为主,运输机械(造船)、化学、一般机械亦较发达。传统工业高级丝织品、染色、陶瓷、酒类以及漆器、扇子等手工艺品夙享盛名。耕地78%为水田。南部丘陵产茶有名。乳肉用养畜业发达。鱼产丰富,海陆运输便利。多古迹名胜、寺院、美术工艺建筑和自然风景区。主要城市有京都 、宇治、舞鹤等。
京都 具有浓郁的日本风情,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它是日本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品的产地。同时,它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被称为“真正的日本”。京都 也是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地方,无论是艺术、佛教还是民间手工艺。游客可以通过TIC学习日本烹调技术、传统工艺(丝绸、陶瓷、造纸、庙宇行头等)、日本戏剧、茶道和插花。京都 几乎每天都有庆祝活动和例行节日,富有浓郁的地方乡土风情。最为热闹的是祗园节(7月1日至29日)和时代节(10月22日)。时代节是平安神宫的祭礼,将京都 成为首都后1000多年来的风俗习惯按各个不同年代的风貌列队展现。京都 二、2 京都 二、2
市部: 福知山市 | 舞鹤市 | 绫部市 | 宇治市 | 宫津市 | 龟冈市 | 城阳市 | 向日市 | 长冈京市 | 八幡市 | 京田边市 | 京丹后市 | 南丹市 | 木津川市
乙训郡: 大山崎町
久世郡: 久御山町
缀喜郡: 井手町 | 宇治田原町
相乐郡: 笠置町 | 和束町 | 精华町 | 南山城村
船井郡: 京丹波町
与谢郡: 伊根町 | 与谢野町 713年 自丹波国分置丹后国
740年 圣武天皇迁都恭仁京
784年 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
794年 迁都平安京
866年 应天门之变
1156年 保元之乱
1183年 源义仲入京、平家逃亡
1221年 承久之乱、设置六波罗探题
1337年 建武中兴
1338年 室町幕府建立
1392年 南北朝合一
1467年 应仁之乱
1568年 织田信长入京
1582年 本能寺之变
1586年 丰臣秀吉、建造聚乐第
1601年 设置京都 所司代
1863年 新选组组成
1864年 蛤御门之变
1867年 王政复古、废止京都 町奉行所
1868年 鸟羽伏见之战、京都 府成立
1869年 明治天皇、江戸行幸。东京奠都。
1889年 京都 市成立。府知事兼任市长。于舞鹤设置海军第4镇守府(舞鹤镇守府)
1892年 于绫部创立大本教
1897年 设置京都 帝室博物馆、京都 帝国大学
1898年 京都 府与京都 市成为分离的两组织
1907年 于深草设置第16师团(自第4师团分出)
1932年 巨椋池干拓事业开始
1944年 第16师团、莱特岛之战全军覆灭
1945年 美国第6军司令官克鲁格将军入洛
1950年 蜷川虎三当选京都 府知事、革新府政(~1978年)
1957年 陆上自卫队大久保基地设置
1964年 东海道新干线开业
1994年 古都京都 的文化财、登录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
1997年 京田边市成立
2004年 京丹后市成立 京都 三、1 京都 三、1
指日本的京都 市(きょうと,Kyouto ),日本京都 府南部(山城地方)的城市,面积827.90平方公里,总人口1,469,472人(2005年9月1日),也是京都 府府厅所在地。属于政令指定都市,包含东京特别区为全日本人口第七位。与大阪、与神户共同成为“京都 阪神大城市圈”。
京都 在公元794-1869年为日本首都,名“平安京”。日本平安时代建设了“平安京”,成为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的首都,为日本政权中枢;直到明治天皇东京出行为止的1100年间,大体上皆为的日本天皇居住的城市。
1889年设市。工业以纺织为主,次为食品(造酒等)以及电机、运输机械、出版印刷、精密机械、化学、铜加工等。西阵丝绸夙享盛名,染色、陶瓷、酿酒、漆器、扇子等传统工业亦甚著名。市南部形成的洛南工业地域为阪神工业地带的一环。陆、空运输枢纽。商业发达。有国立京都 大学等高等学校多所。旅游业发达,多历史遗迹与古代文物,有故宫、平安神宫等。市西北岚山山麓的龟山公园内,1979年建有周恩来诗碑。 京都 市由以下11区构成。
古京都 地图
右京区
上京区
北区
左京区
下京区
中京区
西京区
东山区
伏见区
南区
山科区
市树: 枫树、柳树、桂树
市花: 山茶花、杜鹃花、樱花
自治纪念日: 10月15日
市长: 桝本赖兼
坐标: 东经135度46分00秒,北纬35度00分00秒 金阁寺京都 并不守旧,它只是致力保存其古老的风貌。在发展新的艺术、文化和传统等方面,京都 也不遗余力。悠远的历史背景,使得京都 继承了诸如建筑、绘画、雕刻、园艺、历史遗迹和民俗艺术、建筑和文物等丰富的文化遗产。日本国内将近百分之十五的重要文化财产都可以在京都 找到。它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在质或者是量上,都位居日本全国之冠。
京都 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古都京都 文化遗产"在1994年已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京都 的17处古迹,它们是:清水寺、二条城、金阁寺、银阁寺、天龙寺、龙安寺、延历寺、高山寺、仁和寺、西芳寺、东寺、醍醐寺、西本愿寺、上贺茂神社、下鸭神社、宇治上神社、平等院凤凰堂。平等院凤凰堂就是今天印在10日元硬币后面的建筑。
京都 的文化遗产远不止这些建筑物,还包括与这些建筑物相依相伴的周围环境,还包括一些未登录为世界遗产的建筑和风景。这些寺院既包含了建筑之美、又包含了园林、造型之美,与周围的环境融合无间,的确是传统艺术的精品。京都 的人们十分爱护自己的环境,1994年京都 市出现了60米以上的旅馆,有不少的京都 人认为这些高层建筑破坏了京都 原有的风景与气氛,有些景点甚至拒绝这些高层旅馆的住客入园,以示抗议。
京都 拥有天赋美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每年访问京都 的游客有5600万人次,其中有52万为海外观光者。客人们可尽情领略日本的风土人情和各种类型的食宿,较大的旅馆均有用精通英语和法语等外国语言的工作人员,使海外游客尽兴尽致。
在京都 ,人们把地名串成歌,以便记住。如《丸竹夷》
丸 竹 夷 二 押 御池
(まる たけ えびす に おし おいけ)
姉 三 六角 蛸 锦
(あね さん ろっかく たこ にしき)
四 绫 仏 高 松 万 五条
(し あや ぶっ たか まつ まん ごじょう)
雪駄 ちゃらちゃら 鱼の棚
(せった ちゃらちゃら うおのたな)
六条 七条 とおりすぎ
(ろくじょう ひっちょう とおりすぎ)
八条こえれば 东寺道
(はちじょうこえれば とうじみち)
九条大路で とどめさす
(くじょうおおじで とどめさす)
丸 竹 夷 二 押 御池
姐 三 六角 蛸 锦
四 绫 佛 高 松 万 五条
行囊 钱 声 鱼之棚
通过了六条七条
过了八条就是东寺路
九条大路连成片
这首是明治以后,为了使机动车能够通行而重新规划修整之后新的歌词。
丸 竹 夷 二 押 御池
(まる たけ えべす に おし おいけ)
姉 三 六角 蛸 锦
(あね さん ろっかく たこ にしき)
四 绫 仏 高 松 万 五条
(し あや ぶっ たか まつ まん ごじょう)
雪駄 ちゃらちゃら 鱼の棚
(せった ちゃらちゃら うおのたな)
六条 三哲 とおりすぎ
(ろくじょう さんてつ とおりすぎ)
七条こえれば 八・九条
(ひちじょうこえれば はちくじょう)
十条 东寺で とどめさす
(じゅうじょうとうじで とどめさす)
丸竹夷二押御池
姐三六角蛸锦
四绫佛高松万五条
行囊钱声鱼之棚
通过了六条三哲
过了七条就是八九条
直到十条东寺为止
用地名解释起来就是:
丸太町、竹屋町、夷川、二条、押小路、御池
姐小路、三条、六角、蛸药师、锦小路
四条、绫小路、佛光寺、高辻、松原、万寿寺、五条
雪肽屋町(现在的杨梅)、键屋町、鱼之棚
六条
七条、八条、九条
十条
这首老的童谣的地名是从北到南,一行是一条从西到东的大路所包含的地名,这样的大路有十条。(京都 的地图看上去好像一个大方格被割裂成很多的小方格,路都是笔直的)
歌中的“ちゃらちゃら”似乎是指的是键屋町大街和钱屋町大街(现在已经消失)的“键”或 “钱”字的发音。
另外《寺御幸(洛中坚小路)》则是纵向(南北走向,由东向西)的街道名称。
寺 御幸 麸屋 富 柳 堺
(てら ごこ ふや とみ やなぎ さかい)
高 间 东 车屋町
(たか あい ひがし くるまやちょう)
乌 両替 室 衣
(からす りょうがえ むろ ころも)
新町 釜座 西 小川
(しんまち かまんざ にし おがわ)
油 醒ヶ井で 堀川の水
(あぶら さめがいで ほりかわのみず)
葭屋 猪 黒 大宫へ
(よしや いの くろ おおみやへ)
松 日暮に 智恵光院
(まつ ひぐらしに ちえこういん)
浄福 千本 はては西阵
(じょうふく せんぼん はてはにしじん)
路的名称
寺町通→御幸町通→麸屋町通→ 富小路通→柳马场通→堺町通→
高仓通→间之町通→东洞院通→车屋町通→
乌丸通→両替町通→室町通→衣棚通→
新町通→ 釜座通→西洞院通→小川通→
油小路通→醒ヶ井通→堀川通→
葭屋町通→猪熊通→黒门通→大宫通→
松屋町通→日暮通→ 智恵光院通→
浄福寺通→千本通→西阵(地名)
※ 最後の「西阵」は西阵织で有名な地域の地名です 京都 从794年成为日本的首都,名为“平安京”。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建设以来,它接受了无数次历史风雨的洗礼之后,变化颇为巨大。但是,总是有时导入当代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置,在产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到如今,也展示着古而不老的风姿。
与此同时,京都 完整的保留住了它千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寺院神社为首,具有古代风格的房建筑物的存在,成为历史的见证。各种祭礼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充分显示出了们继承发展的意志。古代京都 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南北约5.2km,东西约4.7km。以朱雀大路为中心(宽度约85m)分为左京,右京两区,曾经拥有在最大15万大在住人口。左京,右京两区分别有国营市场,储存着全国各地的丰富物产。手工业也是政府直接经营。高技术人材云集此处。
古都的北部有天皇的皇居,和政府机关。它是日本政治的中心。以天皇为首,贵族,官员,武士等都生活在这里。周边地区是政府官员的官邸,宅院井然有序,形成官邸街。
“柳树与樱花交错种植,如锦如缎”。京城本身拥有日本最盛时期的景观,在经过200年之后的10世纪中期发生巨大的变化——右京因为是沼泽地,不宜居住,人口逐渐减少,从而就失去了都市风的彩,回到了过去农村景象。人口逐渐向左京地区集中,越过了城界,向鸭川河的东部,甚至于北部也得到极大发展。
但是,“平安京”没有能够保持它均整的面貌。11世纪到12世纪之间,平安京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京都 。
京都 这个名字在中世纪初被人们固定下来。朝廷的软弱无能促成的武士政权的诞生。京都 作为一国之都也变得有名无实。鸭川河东的耳家町成为武士政权的根据地,新的都市景观在东山一带形成。
历史并不这么简单。中世纪,京都 成为新佛教兴起的中心,北山,东山,西山的山麓建起了许多寺院。在平安京原则上除东寺和西寺之外不可有其他寺院,但在市民的支持下也陆续建起来了。13世纪,14世纪,15世纪,随着时代的推进,作为宗教文化都市,京都 被给予了特有的新的景观和性格。
中世纪的京都 ,市民活动非常活跃。在过去从事国营产业的多数的商工人,随时的产业的没落,被迫独立起来,自己成立了“座”—共同组合,以维护营业权益,,前代以上产业,使产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气势也影响到了行政和文化。都市的共同意识的实现,在祗园祭礼中得到了如实的体现。同时,京都 也作为商工都市发展成日本最大的都市。
但是,好不容易建成的这座城市,在15世纪后半的11年间却因为内乱—应仁,文明之大乱,而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回复为止,花费了之后的近500年的时间。即使如此,也再无法回到从前的样子。一个完整的京都 就变就分成了上下两个区,两个区之间有近2km的田园地带。
这时的都市景观持续了约一个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政权之后,对京都 进行了根本的彻底的改造。首先填埋了两个区之间的间隔,进行整体规划,对整个京都 进行了恢复一体化的的大建设。京都 成立以来,首次在周边地区盖起来土居。中心部新建了天皇的皇居—御所。新建的聚乐第(宫殿名)金碧辉煌。
于是,京都 就这样开始进入了近代。丰臣政权,及接下来的德川政权,使神社寺院得到显著的复兴,城市恢复中了世以来的宗教文化都市的面貌。产业都市的特性也得到显著地恢复,
特别是17世纪末,西阵地区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纺织业地区。
可是这也没有得到长久的发展。18世纪到19世纪,宝永,天明,元治的三场大火,使京都 损失残重。人们积极地进行恢复性建设,元治大火的灾后恢复一直进行到了明治时期。
在江户时代被夺走首都地位的京都 ,在明治初年的一段时间里恢复了首都地位。但因为政治原因,首都被再次迁回东京。京都 市民的抗议游行也没能阻止天皇迁移的脚步。过去的皇室贵族,有力的市民,也陆续迁离。
京都 陷入危机,大失往日繁华景象。但是京都 人以一种永不妥协的精神,对火灾后的废墟进行全力以赴的再建设。在四方非难之中,仍然大胆改革—为输送能源,确保水资,对琵琶湖进行水利建设,对西阵纺织业的技术革新,新建工场等,扎扎实实,向前迈进。
以百年建设的大构想为根据,在时治28年,为纪念迁都1100年,举办了第四回“全国劝业博览会”。明治37年以后,革新意志更加得到贯彻执行,从20世纪开始了“三大事业”。为此,政府投入的庞大的资金,进行了长达10的努力。这使京都 从真正意义上接受了与近代相适称的大改造。
现代京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幸存,在多方面得到了发展。产生了世界知名的学术机构,先端产业,也成为著名文化遗产胜地。
但是,京都 人并不以此而自满,与时代一同迈进,发展。如果没有这些,1200年的一个大都市可能在历史的大火中永远的消逝了。
京都 不是一个“博物馆”都市,而是一个历史都市。 我国去日本的交通很方便。浦东机场每天都有去京都 的航班,大约1小时45分左右可以到达关西国际机场。在机场有机场迎送巴士,在京都 站八条口到关西机场之间运行。游客可以在早晨从京都 醍醐寺、京都 全日空饭店和京阪三条乘车,全程需要105分钟。成人票价2300日元,儿童1150日元。另外还有特急haruka,从JR京都 车站去关西国际机场。平均1小时2班,只要75分钟就可到达。
京都 的交通非常的方便。市内有市营巴士、京都 巴士、JR巴士和地铁、电车、出租车等。游客可以利用与目的地相吻合的交通工具,有效的节省时间,愉快地度过有意义的旅行。
市营巴士
一般的巴士是淡绿色的车身上有深绿色的条纹,也有色彩缤纷的巴士。游客从后门上车,从设有整理券的箱子里领取整理券。下车时提前按铃,通知司机。市内等价区间内的车费是200日元。如在等价区间以外,则把上车时领取的整理券番号与巴士正面所表示的金钱数额,与整理券一起放在司机旁的收费箱内,从前面的车门下车。注意要提前换好硬币。12岁以下的儿童半价,一个成人可以带两名6岁以下的儿童。
市营巴士专用磁卡:2000元面额的有优惠,使用方法与京磁卡相同。在等价区间内,还有一日任意乘坐巴士的通用车票,磁卡,限定当日使用的金额为700日元,很适合旅游者使用。
地铁和电车
市内有南北运行的乌丸线、东西运行的东西线二条地铁,有京福电车、京阪电车、阪急电车等六种电车。车内严禁吸烟。在自动购买机购买车票时,放入硬币或钞票,再按下目的地的按钮。使用Prepaid(预付)磁卡可以直接通过车站的剪票口剪票。在通过自动剪票机时,先把车票或磁卡放进去,取出来后切记收好,到目的地还要用来剪票回收。
交通京磁卡:市营巴士的全部车辆都可以直接使用此种磁卡,它可以通过地铁口的剪票口。它有1000元和3000元两种,3000元的没有使用期限,并且可以供两名以上的乘客使用。 京都 三、6
油纸伞
京都 的油纸伞用料十分考究,色彩、图案都极具日本特色。油纸伞是完全手工制作的,两个月才能生产十到二十把,所以价格昂贵,最低也要552日元一把。
西阵织
西阵织是在西阵地区织造的高级纺织品。京都 的丝绸质量非常高,高超的印染技艺和独创的花纹给人特别的美感。到日本旅游,西阵织的领带、台布、和服腰带等都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京烧
在京都 制造的陶瓷器总称为京烧,又叫清水烧。京烧质地细腻,色彩和谐。盘子、花瓶、茶具和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瓷器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
京果子
京果子是指京都 的传统糖果,始用于神社的仪式,尤其是用于素席。它们一般都是水果味的,很受小朋友欢迎。京都 糖果不仅仅口味好,更重要的是外形靓。颜色、形状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有的糖果店还用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海报纸来包装糖果,更是烘托出怀旧的情调。 【名称】:京都
【拼音】:jīng dū
【注音】:ㄐㄧㄥ ㄉㄨ
基本解释
◎ 京都 jīngdū
(1) [the capital of a country] 国都。京师
有京都 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始称于司马晋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 ;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
详细解释
释义:京师;国都。
【出处】:《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著绝世於皇极,显祸败及京都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序:“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 声。” 郑观应 《盛世危言·税则》:“京都 特设总税务司。”
【示例】: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 山东半岛 和 辽东半岛 遥遥对峙,形成 渤海 海峡,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无怪乎都称这儿是京都 的门户。”按, 魏 晋 时,因避 司马师 诔,京师均改称“京都 ”。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边城若鸣镝,羽檄飞京都 。”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三国志一》:“‘ 黄初 元年,京都 有事於太庙。’ 晋 史臣避 景帝 ( 司马师 )讳,称京师为京都 。” 京都 百科辞典
Jingdu
京都
Ky□to
日本故都,著名文化、游览城市。京都 府首府。位于本州岛中部偏西,琵琶湖西南,京都 盆地北部。面积610.6平方公里,人口146.9万(1986)。地处低平盆地,市街北部海拔70米,南部仅11米。高野川、贺茂川从北向南纵贯市区,桂川从市区西部流过。气候温和湿润,稍具内陆性,寒暑差别较大。年平均温度15.2℃,1月最低-0.6℃,8月最高33.2℃。年降水量1669毫米,集中在6~9月。
京都 市又名“西京”,古称“平安京”。公元794年,日本首都从“长冈京”(今京都 府西南)迁至地势险要的京都 盆地内。仿照 8世纪中国唐代长安和洛阳城的建筑式样,在此建立新都,并命名为“平安京”,意为和平与安宁。1467年毁于战争,后经安土桃山时代重建,人口增至20万。江户时代末期增至60万。京都 作为首都时间长达1075年,故有“千年古都”之称。1869年迁都东京之后,京都 仍是宗教、文化中心。1871年设“京都 府”,1889年设“京都 市”。
轻纺工业发达,以传统的丝绸织品和手工艺品为特色,著名的“西阵织”和“友禅染”已有近千年历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还有清水陶瓷“伏见酒”、“京人形”和漆器等。新兴的电子、电机、运输机械和印刷出版等亦有发展。为保持古城传统风貌,战后新建企业多布局在历史文化遗迹较少的卫星城镇。陆路交通枢纽。东京—博多高速铁路横穿市区南部,名(古屋)神(户)高速公路呈弧线切过市区南部边缘,并同东(京)名(古屋)等高速公路相连,组成高速公路网,通向全国各地。
日本佛教中心和神道圣地。全市有西本愿寺、东本愿寺等佛教寺庙1500多所和平安神宫等神社200余座,多为古建筑,珍藏经书典籍和历史文物(见彩图日本京都 市金阁寺雨景)。环境幽美,园林各具特色,还有京都 御所(即旧皇宫)、二条城等名胜古迹。岚山是全国著名风景游览区。1979年在岚山山麓大堰河畔建有“周恩来总理诗碑”。旅游业发达,平均每年吸引3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游览城市。西日本文化教育中心,有大学20多所,其中京都 大学(原名京都 帝国大学)创建于1897年,为日本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国立京都 博物馆(战前称帝室博物馆)收藏陈列从古代日本到中世各时期的文物和中日文化交流珍品,是千年古都的历史缩影。还有国立近代美术馆、工艺美术陈列所、阳明文库等。
东京市辖有11个区,中京区为主要商业区;市东、西两侧近郊,是主要旅游区;市南为工业区,建有“洛南工业地带”与大阪、神户工业区连成一体,成为“京阪神工业地带”的组成部分。
(丛淑媛)
n.: kyoto, the capital of a country v.: Kyoto (Japan) n. capitale d'un pays;
Kyoto 京都市 五台山 佛教 寺庙 日本文化 镰仓幕府 日本历史 足利尊氏 日本 寺院 祭典 祇园 7月 旅游 世界文化遗产 人工河 茶 抹茶 樱花 更多结果...
南区南禅寺 艺妓 大原 桂离宫 清水寺 万福寺 平等院 修学院离宫 三十三间堂 西芳寺 龙安寺 西本愿寺 仁和寺 二条城 京都国立博物馆 金阁寺 京都御所 祗园 伏见稻荷大社 延历寺 大德寺 修学院离宫 东寺 禅宗佛教与庭园 先斗町 北野天满宫 银阁寺 上京区 左京区 中京区 下京区 右京区 伏见区 山科区 西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