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日本歷史名城。人口327萬(1986年)。公元710-784年為首都,名平城京。城市建築式樣和佈局仿照中國唐都長安。唐招提寺由唐代高僧鑒真創建。有許多歷史古紀文物。1950年被定為國際文化都市。 | | Nailiang
奈良
Nara
日本歷史名城,著名遊覽城市,奈良縣首府。位於本州島中西部奈良盆地中。面積211.9平方公裏,人口32.7萬(1986)。城外連崗疊翠,環境優美。東、北、西3面為山脈與丘陵環抱。東為大利高原,有若草山(342米)和禦蓋山(283米); 西為西之京、矢田(鬆尾)丘陵;北為佐紀丘陵,地勢較低,以此與京都府為界;南面為平原。佐保川及其支流能登川等河流經市區。氣候溫濕,鼕夏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4.3℃,1月3.4℃,8月26.3℃。年降水量1390毫米,主要集中在6、7、8月。
奈良古稱“大和國”,是日本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公元694年建都於奈良東南的騰原京,710年遷都平城(今奈良市西),稱“平城京”。710~784年最為繁榮,人口20萬。與中國隋朝、唐朝文化使節往來頻繁,先後派遣隋使、遣唐使達19次之多。平城京的建築式樣和街道佈局完全模仿中國唐都長安。以寺院為中心的街市逐漸發展,為現市街的基礎。日本的佛教文化在此萌芽。784年首都北遷至長岡京,奈良逐漸衰落。公元12世紀奈良寺院和大部分市街被燒毀。13世紀修復。15世紀後,以工商業為中心,重新繁榮起來。以生産漂白布、刀、筆、墨等紡織、手工工藝品為主。江戶時代,奈良為幕府的直轄領地,人口下降為3.5萬。1898年設市。之後闢建奈良公園,修築京都—奈良鐵路,開設銀行,為城市發展奠定基礎。1950年定為國際文化都市。1975年比設市時市區擴大9倍,發展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和旅遊勝地。國內外遊人每年達1000多萬人次。
唐提招寺
市內多歷史古跡和文物,有平城宮遺址、皇陵、寺院和神社等。位於市區西城的平城京(遺址),是模仿長安城縮小為1/4而建造的。出土文物約有2萬件,是奈良時代的歷史見證。北部的佐紀丘陵地帶有5000多座大小古墳(皇陵)。著名的寺院有東大寺、唐招提寺、藥師寺、興福寺等。東大寺大佛殿金堂的盧捨那大佛坐像,是世界最大的一座金銅佛像,定為“國寶”;唐招提寺是中國唐代鑒真和尚創業和圓寂之地,寺內安置的鑒真幹漆圓寂姿態的塑像,為日本“國寶”。還有奈良國立博物館、植物園等。商業比較發達,從事第三産業職工人數為製造業職工人數的兩倍多。傳統的輕工業發達,如筆、墨産量分別占全國的1/5和4/5,還有漆器、木偶、紡織和陶瓷製品等,多中小企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起現代工業,成為阪神工業地帶外圍的工業點。交通發達,有鐵路、公路、高速公路與大阪、京都、名古屋相通。
市區為“條坊”式街道,多木結構房屋。市區中心為奈良縣府所在地,有現代化高層建築,人口集中,街市繁榮。通往奈良公園的“三條通”大街是主要商業中心。奈良車站西側以及西南部是小型工業區。紡織、染色、塑膠、木材加工等工業興盛。近年在平城京遺址以西的西之京丘陵地區建新住宅區,多為高層建築。市南為近郊農業地帶,以種植水稻和園藝蔬菜為主,特産草莓。市東南山麓為水果産區。東部丘陵種有茶樹,盛産香蕈。
(叢淑媛)
| | - n.: Nara, Nara, anient Japanese captial
| | 奈良市 | | 日本 | 女子 | 大學 | 教學規模 | 史書 | 日本書紀 | 日本史 | 忍者 | 服部 | 甲賀 | 古建築 | 木結構建築 | 食物 | 鹿 | 鹿男 | |
| | | | 興福寺 | 法隆寺 | 能登半島 | 藥師寺 | 唐招提寺 | 奈良近郊 | 新藥師寺 | 奈良國立博物館 | 春日大社 | 小布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