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北京舊寺廟名 Beijing old temple name |
北京 舊寺廟名。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東西廟》:“西廟曰 護國寺 ,在皇城西北 定府大街 正西……謹按《日下舊聞考》: 護國寺 元 曰 崇國寺 , 明 曰 大隆善護國寺 ,今衹曰 護國寺 ,乃 元 丞相 脫剋脫 之故宅。” |
|
護國寺投訴電話滁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50-3021964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護國寺位於天長市區南端,占地五十餘畝,建築面積近五千餘平方米,始建於清同治年間,是全國千座經典寺廟之一,現為省級重點開放寺廟。護國寺是一座園林式廟宇,有“袖珍九華”之美譽。寺內殿閣錯落,亭臺參差,花木繁茂,緑草如茵,環境幽雅,景色秀麗,是皖東地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 |
|
護國寺聯繫方式地址:六盤水市盤縣
電話:0858-9005101
郵編:561603護國寺投訴電話六盤水市旅遊投訴電話:0858-8238126
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護國寺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水塘鎮的丹霞山上,距縣城17公裏。丹霞山海拔1888米,石灰岩地貌,溶洞遍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宜於林木生長,古有“林海”之稱,為在然的動、植物園。
護國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初為道教“玄帝宮”。天啓二年(1662年)毀於戰亂,建殿道人不知所往。天啓四年,海玉又名“不昧”,俗姓金安徽人,原為明朝將軍。經其苦心經營十餘年,寺宇初具規模,是為丹霞山開山之祖。崇禎十一年(1638年),大地理學家,旅遊探險傢徐霞客親臨丹霞山考察。在影修和尚的陪同下,徐霞客考察了此地的山川、河流、人文、交通等情況,並將這些資料一一載入《徐霞客遊記》,大大提高了丹霞山在全國的知明度。
清乾隆四十六年常怡大和尚在此初開戒壇;光緒三十年光一大和尚繼之開壇傳戒,弘揚佛法;光緒三十二年聖融大和尚在京得光緒皇帝御賜全部藏經、袈裟、玉印、金鉢。光緒皇帝還禦封“黔之盤州丹霞山為西南護國叢林”,由此得名“護國寺”。光緒年間、果倧、常嚮曾兼任貴陽黔靈山寺、昆明筇竹寺、宜良法明寺的方丈,可謂盛極一時。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修園大和尚丹霞開壇傳戒。同時還舉行了49天的水陸大齋,以超度前方抗日陣亡將士。此次佛事,有虛雲、印光等13個省7個市的65位大德高僧參加,為丹霞山寺以來最盛大的佛事活動。
1949年後有衆多在護國寺出傢的僧人任全國各寺的住持、方丈。其中著名者為洗塵法師,出於丹霞山,後任緬華佛教會創辦人,後到美國紐約創建紐約妙覺寺,現為該寺住持。時人稱譽護國寺有“高僧倍出”之說。
1958年丹霞林區遭到亂砍監伐。1964年,護國寺不慎失火,殿宇被毀。雖然廟宇無存,但是,當地信衆及四方遊客上山敬香禮佛依然如故。1981年,當聞法師卓錫於丹霞山,與弟子演慧共同出資重建殿堂。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建成瓦屋三間,供奉佛像,依靠香客遊人的捐助勉強度日。1983年,常聞師徒調往水星寺,丹霞山又陷入無人管理的狀態,房捨悉皆毀壞。1985年4月,縣政協委員董均榮居士在縣政協六屆二次會議期間,提交了《修復丹霞山名勝古跡,發展縣旅遊事業》的讓案,倡議修復丹霞山護國寺,得到政府的重視,予以批準重建,並於1986年中秋節正式奠基。
經過幾年的建設,護國寺現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千手觀音殿、齋堂、觀音堂等建築。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提寫了“丹霞山”、“護國寺”及“大雄寶殿”等匾額。現寺內還有進一步建設丹霞山的計劃,在幾年之內要逐一解决交通、照明、飲水等方面的問題。
護國寺中除珍藏有光緒皇帝御賜之物外,還有趙以炯、翁同和等人的題匾、楹聯、書畫等。紐約妙覺寺住持洗塵法師捐助寺內計有玉佛、貼金彌勒佛、地藏菩薩、千手觀音及法器等多種。另藏歷次傳戒所用的黃銅“金剛光明寶戒宏範印”及具有千年歷史的《貝葉經》、《貴州省盤縣丹霞山蓮花峰千佛戒同戒錄》等。護國寺的名勝古跡有:
丹霞山玉佛寺。護國寺玉佛殿內供坐式玉佛一尊,臥式玉佛一尊,有“玉佛林”之稱。這些玉佛為國內及緬甸、美國佛教界所饋贈,神態安祥,妙相莊嚴,堪稱佛雕中的精品。
隆普墓塔。隆普在大師同丹霞山第十二代法嗣,圓寂後全寺僧衆為其立墓塔一座,高五層,塔前有《隆普生平事略碑》。墓塔座下為靈柩停放處,以五面料石起供,修成地下秘室。柩前置大鍋一口,盛香油三百餘斤,油內置燈芯,加油燃燈後即行封閉,名為“長明燈”。此燈須年年添油。“文革”中墓塔被炸毀,現已修復。
觀日樓。民國十五、六年,了凡和尚在中殿水池上修建觀日樓,高五層,上懸“南天勝景”匾額。現在籌資予以重建,仍名“觀音樓”,登樓可觀日出日落的壯麗景色。
梓木洞。位於丹霞山腳,洞長四百多米,鐘乳琳琅,怪石嵯峨。現已在洞口修建了石級,引進照明綫路,正進一步擴建中`。 |
|
強烈呼籲佛門內外重修護國寺,如今已空無一人,唯一小廟尚存。
北京護國寺位於西城西四牌樓之北,護國寺街西口內路北,農歷每月逢七、八有廟會。
護國寺為北京名剎,始建於元代。明代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大隆善護國寺,都人呼崇國寺者,寺初名也。都人好語訛語,名初名。寺始至元,皇慶修之,延佑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國寺,此其北也。我宣德已酉,賜名隆善。成化壬辰,加護國名。正德壬申,敕西番大慶法王領占班丹、大覺法王着肖藏卜等居此,寺則大作。中殿三、旁殿八,最後景命殿。殿旁塔二,曰佛捨利塔。”寺前後五進。院中碑刻甚多,其中著名者為趙孟頫書《皇慶元年崇教大師演公碑》和危素撰並書《至正二十四年隆安選公傳戒碑》等。寺內除供奉佛教諸佛祖外,還有元丞相脫脫夫婦塑像和輔佐明成祖朱棣建有殊勳的姚廣孝影堂。另有葡萄園數畝,可見其規模之大。
清末唐晏著《天咫偶聞》:“隆善護國寺,俗稱護國寺,即元之崇國寺。趙鬆雪書演公碑,危太僕書選公傳戒碑皆在殿東階下。月七、八有廟市,與隆福寺埒,而宏敞過之。”
護國寺廟會與隆福寺廟會齊名,即所謂“東西二廟”之西廟。《京都竹枝詞》:“東西兩廟貨真全,一日能消百萬錢,多少貴人間至此,衣香猶帶禦爐煙”。
解放初期,隨着社會的安定,生産的恢復和發展,護國寺廟會又興旺一些時間,對私營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以後,攤販們大都集中到隆福寺長期營業了。一九五七年時,每屆廟會時還有少數小攤販在廟中擺攤售貨,逛廟者寥寥無幾。以後廟中建築逐漸為一些單位占用,大部分建築被拆除,改建為樓房,廟中原建築僅存三間金剛殿和後殿的幾間西配殿。如果硬要尋覓護國寺廟會的痕跡,衹有人民劇場對面的小吃店和花廠子,儘管解放以後都改建為樓房,但這兩傢還是由護國寺廟會延續下來的。
後來又對遺存的金剛殿進行過修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當年護國寺
護國寺大街是以寺廟而得名的,廟的全稱是“敕建大護國隆善寺”。老北京人習慣叫護國寺,而隆善寺反而不叫了。東城有條隆福寺街,它的廟名是“敕建大護國隆福寺”,老北京們把隆福寺叫出來了,“護國”兩字不提了。當年護國寺廟宇早已損毀,整個廟的規模框架還存在,逐漸變成城內的集市——廟會。我的記憶,廟會在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是鼎盛時期,消失於上世紀50年代後期。60多年前的護國寺廟會甚是熱鬧,現在還能回想起當年的景象。
護國寺廟會山門(南門)不開,遊人出入走東西角門,進入後就可見一座叫金剛殿的佛殿。當年的山門及角門,於上世紀50年代初拆除,蓋起了樓房,為北京市鐘錶眼鏡公司。後邊的金剛殿當做庫房用,此樓如今還在。山門內是前院,最南邊有一茶湯攤兒,字號“年糕李”。這個攤兒不小,前邊一溜兒是售貨案子,後面有幾張方桌,供顧客吃食休息。往北走,有扒糕、涼粉、油炸灌腸、鹵煮丸子等賣各種北京風味的攤兒。
在西邊靠墻的地方,有個賣粘瓷藥和擦銅藥的地攤兒,此人五十多歲上下年紀,嘴裏不停地吆喝着“粘瓷的,擦銅的”。粘瓷藥是比火柴棍粗點兒的紅黃色小棍,每根五六釐米長。如果瓷碗或瓷盤子摔壞了,將破處用火烤熱,然後抹上棍藥,兩處粘合,冷卻後即可粘牢,可繼續使用。那年代,百姓們打破的碗盤兒捨不得扔掉,粘上湊合再用。擦銅藥是黃藥麵,專擦銅質器皿,如傢具的銅什件,用此藥麵蘸點食醋,擦出的銅活鋥光瓦亮。粘瓷藥和擦銅藥當時都相當便宜,經濟實用。
前院靠東邊墻是賣山貨攤位,鍋碗瓢盆、叉把掃帚、大笤帚、筐籮簸箕,各種炊具,日用雜品,一應俱全。
由金剛殿東西山墻往北分成東西兩路,各攤位都支起藍白布棚,賣什麽的都有。東路南頭兒有一賣香面的,支着藍布棚子,香面是用各種香味木料,如檀香木,製成粉末狀,裝入布袋,帶在身上或放置傢中,散發香味兒,傳統的香面就是當時中國式的“香水”。售貨人員一邊用銼狀工具加工香面,嘴裏一邊在唱,這是吆喝的一種形式,每一段六句,合轍押韻,很是好聽。往北有賣木梳的,各種木質的、牛角的大小各式梳子、篦子,應有盡有。
還有一布鞋攤兒,按季節售貨,春秋夾鞋,夏天布涼鞋,鼕季棉鞋,北京人喜穿的駱駝鞍毛窩、老頭兒樂,各色布料具備,都是按百姓需要供應。
還有一個點痦子攤兒。一張方桌,後桌腿綁兩根竹竿,上挂一塊方形白布,畫着兩個男女大頭像,兩個大白臉,畫有五官眉眼,在各個不同部位點着黑點兒,表示痦子。過去年間,人們很迷信,痦子長在什麽部位不好,如不除掉就不吉利、要倒黴。點痦子攤兒的主人招呼大夥兒用他的藥來點上,聲稱藥到必除,必有好運到來。當年還真有不少人上當。還有些零碎小吃食,如賣棉花糖的,他們都不定地方。
在西路,有一賣鞋面兒的,五顔六色,各種面料,花色品種齊全。那年月,百姓傢大部分自己做鞋穿,自己納鞋底,買塊面料,配製成鞋。
有一布攤兒,周姓兄弟倆經營。各色棉布、花布有數十種,那時百姓是自做成衣,所用面料都是粗布、藍布、細白布,有月白、灰、淺毛藍等顔色。這種攤兒不備綾羅綢緞高檔貨,都是平民百姓所需。
挨着有個賣花兒的攤兒,是絨花、絹花、紙花。業主姓崔,製作各種頭戴花、瓶插花,品種繁多。百姓們當時雖窮,逢年過節,有個喜慶日子,婦女們還是喜歡頭上戴朵花兒,價錢不貴,透着喜興。
金剛殿後是中院,賣藝表演的多。靠西南邊是用繩子和白布圈起的一個場子,演出評劇。北京人叫小戲棚子。零打錢,每唱一段或一折,夥計拿着小笸籮到觀衆中要錢,你給三分二分,一兩毛錢都行,便宜,但戲的質量不高。
戲棚對過是寶三跤場,當年寶三正在中年,跤摔得漂亮而帥氣,看角力能看出摜跤的藝術性。他還耍中幡,一丈多高的大竹竿,挂上幡旗,很有重量,耍起來的花樣很吃功夫。在很遠就能看見中幡飄擺,銅鈴鐺響,煞是威風。有時摔跤的人很多,那都是幫場的業餘愛好者,自己不取報酬。
東南角兒有練武術把式場子,賣藝人名叫藍劍舒,四十來歲,專練方便大鏟,就是戲麯舞臺上魯智深用的那個一頭是月牙兒,一頭是方形鏟的兵器。據他本人說在上世紀30年代初上海拍的無聲電影《火燒紅蓮寺》中的大和尚,就是他扮演的,影片中使用的兵器就是廟會上表演的那個大鏟。
這個場地有一階段由爺兒三個練把式,並帶耍狗熊,人稱“狗熊程”。父親帶着姐弟二人賣藝,姐弟能打拳、頂碗,黑熊站立行走,翻跟頭,頭
項轉鋼叉。解放後,這一傢都參加了中國雜技團,馴熊節目也保留下來。
東頭靠北邊有小酒攤兒,賣零散白酒,旁邊有個賣炸雞蛋角(荷包蛋)的。再旁邊是炸灌腸的,北京炸灌腸就是澱粉加紅麯做成坨狀上鍋蒸熟,晾涼後切成碎塊再用煮豬肉的湯油煎炸,外焦裏嫩,加上鹹蒜汁食用,很好吃。現在還有賣這種小吃的,但遠不如當年廟會上的味道。
中院大殿早已坍塌倒壞,在殿臺基上放着不少大木料,都是大殿當年所用,經過多年風吹雨淋,已經老舊,但質地不朽,還在那兒直挺地躺着。說明這是些上好木材。當年這裏是擺小人書攤兒的地方,琳琅滿目,中國古典文學繪畫出的《三國演義》、《紅樓夢》,還有《大五義》、《小五義》、《水滸》、《聊齋》、《西遊記》等。當時放映的電影片兒,後印成小人書,看小人書和看電影一樣,衹是不會動沒聲音罷了。這裏是孩子們的天地,一分錢看一本,看半天也用不了一毛錢。
東路最北頭兒,到東後山門,門裏靠東邊是相聲場子。廟會上衹此一傢,領頭人叫孫寶纔,藝名“大狗熊”,其他演員有趙玉貴、羅榮壽、趙春田、黃鶴來等。他們相聲、雙簧都表演,孫寶纔以演雙簧前臉為主,現在北京能演雙簧的人不多了,就是有演出,大多還是孫寶纔的路數。說相聲時,孫寶纔以捧哏為主。當年他們這個場子很受觀衆歡迎,每說一段之後零打錢,給多少都行,不給也行。
西路北頭兒,到西後山門,靠西有北殿,上挂橫匾“瑞芝堂”,是當年管理廟會的喇嘛住房。護國寺原為喇嘛廟,但當時喇嘛不多。我所知道王喇嘛是主管,另一姓薛的喇嘛,其他還有幾位記不得了。瑞芝堂門前有一塊空地,能擺十幾張方桌,作為茶館,是由喇嘛經營的,供逛廟會遊人喝茶歇腳。這個茶館在廟會期間很紅火。
東西後山門中間有大殿一座,高大巍峨,還未坍倒,閣扇門窗齊整,雖經多年風雨老舊,氣勢依然,內無佛像,堆放雜物,凌亂不堪。這個大殿的後面就是塔院了。
塔院有小山門,門前有小石獅一對,東西各有角門,這個山門長期關閉,遊人均走角門。山門前東西各有廟墻的豁口,也成為後門兒,東後門可到棉花鬍同,西後門可通百花深處鬍同。
東後門內靠北邊有賣彈弓弩弓的攤位,靠南有一賣鬍????的。鬍????就是食用大????用鍋炒後再加工成細面兒,供人們刷牙用。那年月百姓們刷牙就用????,能用牙粉的就很不錯了,用牙膏那是以後若幹年的事了。這個攤案上擺放銅牌兒,上有黑字“洪商”,攤主是位白鬍髯老者,個兒不高,吆喝“買鬍????來!”聲音脆亮,至今我還記憶清楚。
西後門內路北有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北屋,門楣挂着“明音齋”的小匾,是賣京鬍琴的。老夫妻二人,老頭兒自製鬍琴售賣。那間小房既售貨又是車間,既是臥室又是廚房。
塔院東角門內,有一唱京劇的場子,藝人名叫“大妖怪”。當年此人四十多歲,留着背頭,穿長袍,頭戴“蘇州撅”,就是戲麯舞臺彩旦醜婆子戴的那個頭面。臉上塗成白色,齜牙咧嘴,逗人發笑。“大妖怪”拉得一手好京鬍琴,相當熟練,他拉各種京劇麯牌,水平不低。每開場時,他必拉麯牌《夜深
沉》,以便招徠觀衆。
“大妖怪”姓劉,當年他太太也在場唱戲,青衣旦角、老生都能唱。還有票友幫場,不要報酬,衹為過戲癮。記得有位姓楊的票友,高個兒,長臉膛,唱老生,日久觀衆稱他為大楊,幫場時間很長,經常見到他。“大妖怪”在廟會最後蕭條的時候,就不知去嚮了。
塔院西角門內,有個變中國古典戲法兒的。四面觀衆,能變出各樣戲法,常演節目有仙人摘豆、平地摳碗、羅圈當當、長繩摘環等。觀衆在一米的近距離,看不出什麽破綻來,堪稱絶技。
塔院正中大殿和東西偏殿還完好,在大殿前有位說唱竹板書《劉公案》的,藝名“小蜜蜂”,以說為主,唱的不多。四十多歲,沙啞的嗓音,很受些老太太們的歡迎。
說竹板書的南邊,也就是院中間,是賣茶湯的攤子,大銅壺一把,是個招牌,以茶湯、油炒面兒、藕粉為主,也賣年糕之類的小吃。據我所知,護國寺廟會上衹有兩傢賣茶湯年糕的攤兒,前院是“年糕李”,後院就是這一傢兒。
塔院大殿東西各有一小門,通往殿後院兒。這裏比較荒涼,較之前院遊人也少,雖也有大殿,但東西沒有配殿。靠南邊一溜幾傢賣羊霜腸的,煮熟後賣,熱氣騰騰,在冷天兒來碗熱羊霜腸,連湯帶水又暖和又解餓,好吃不貴,經濟實惠。靠西邊有一拉硬弓的場子,練武者三十多歲,身強體壯,能同時開5張弓,有時候也表演打彈弓。練拉弓不要錢,主要是賣“大力丸”。
塔院後院西墻有一隨墻大門,出去往西走太平鬍同就到新街口南大街了。
護國寺廟會不是每天都有,每月按農歷計,逢七、八是護國寺。到上世紀40年代末,土地廟、花市廟會撤消,兩天廟會就挪到護國寺。護國寺廟會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逐漸蕭條。公私合營之後,有的廟會攤主被吸收到商業或企業中,賣扒糕的、賣炸灌腸的並入護國寺小吃店。
廟會看着不外乎是有買有賣,藝人賣藝,平頭百姓購物娛樂之處,實際上有許多文化內涵,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底藴積厚。吃穿用玩兒,都是文化,質樸無華,和百姓緊密相連,故而使廟會撂地的玩藝兒,多少年流傳下來。在現今的浮躁社會中,北京城的老人們盼想着那些純樸文化的回歸。
護國寺廟會
護國寺與隆福寺、白塔寺、土地廟、花市等五大廟會由來已久。清康熙年間是五大廟會鼎盛時期,甚至原有的報國寺等大型廟會竟被其取代。
護國寺原為舊歷逢七、逢八開放;自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為陽歷逢七、逢八開放。每屆廟會期“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魚蟲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燕京歲時記》)因此,城鄉遊人摩肩接踵,甚至在定阜大街一帶清王府邸居住的貴族婦女也來此光顧。
護國寺廟會從興起至解放前,約有三百年的歷史。歷經滄桑,情況逐漸變遷,因時而異。現僅介紹晚清時護國寺廟會的幾個片斷。
前清時,彌勒殿相當於廠甸廟會的火神廟。所售之物主要有三項:一是零星古董,諸如:朝珠、手串、小銅佛、銅鏡、鼻煙壺之類;二是花梨、紫檀、鑲有大理石心的羅甸的硬木傢俱;三是練武、狩獵用的腰刀、劍、弩、銅吹筒等物。當時翎子張的腰刀攤,頗引人註目。
天王殿未塌前,殿內有辛記等的玉器攤、首飾攤(多是兩把頭上的裝飾品)十多個。經常有“衣香猶帶禦爐煙”的貴族婦女到此獵奇。“值當意之物,一諾千金,不吝其價。” 殿外附近的攤子則賣些仿古文玩。(工藝品)燒料的煙壺兒、煙袋嘴兒、帽正兒、仿大明宣德的青花蓋碗等,擺的滿目琳□,美不勝收。尤其是雲林齋的字畫與這些文玩一配,顯得格外風雅。另外,德豐齋、冰玉齋的京裝絹扇,作工精細,一直受到婦女們的青睬。那時,旗族婦女梳着大兩把頭走在街上,手執這種團形絹扇遮着太陽,別有一番風度。
殿廊下,有古今中外的書籍、字帖、拓本,有時市面上買不到的“孤本”、“珍本”,這裏有時倒能碰上,而且價錢不太高。因此,也吸引了一些文人墨客。 東西碑亭歷來是書亭、畫亭。這裏不但有慈善傢施捨治病偏方;還有善信弟子散發《玉歷至寶鈔》、《竈王經》、《太陽經》一類的善書,春節期間,這裏挂滿了《富貴有餘》、《耗子成傢》的年畫,任人選購。
碑亭前,有百本張,同樂堂等賣唱本。他們把一些木刻、石印版的唱本夾在粗小綫上,然後將小綫拉在亭柱上,以招來主顧。後來,又出現了一些外鄉人背着藍布包袱到此賣唱本的。他們多是席地而坐,邊唱邊賣。有的拿一副竹板,有的衹撿兩塊瓦片,敲打起來,唱什麽《繼母娘打孩子》:“光緒坐竜樓,福如水長流,四海民安樂,禾𠔌根苗收。有一件新聞事,出在了景陽州。”唱幾句吆喚兩聲“一個大一本,兩大一本!”如果沒人買就又接着唱下去:“離城四十裏,地名叫劉傢溝,此人姓周,名叫周振樓。年少好行善,補路把橋修,修下了二兒,一個女嬌流。”如一旦有人買,馬上停下來,招待主顧。這種生意獲利極微,故自稱為“要飯的買賣。”
廟會上的戲麯、雜耍生活氣息很濃,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為群衆所喜聞樂見,但有個別節目未免有些低級、庸俗。晚清,西廟曾出現過馴獸表演,所謂“看海豹”。出現過大型馬戲、雜技。但主要還是以撂地玩藝兒場子為多。當時有倉兒、王麻子的兩個相聲場子,以即興表演,臨時抓哏為特長招徠聽衆,由於內容不太文明,所以聽衆多係男人,婦女自覺地不去觀賞,偶有婦女站腳,他們便說:“老太太,我們這兒不說人話,請您上那邊看耍狗熊的去吧!”鴨蛋劉的戲法是叫座的買賣,那時講究演什麽吞長虫、吞寶劍、吞針、吞火、掏腸子埋起來,然後樹個大旗桿等驚險、離奇的節目。
當時,還有許多用白土子或大白在地上畫個圈當場子的,謂之“畫鍋”。最吸引人的是大個王的太平歌詞。他不是光唱《莊公勸善》、《韓信算卦》之類的傳統段子,還自編與時事有關的新段子,如:《義和團火攻西什庫》、《搶當鋪》等 最招小孩喜歡的是拉大畫兒,也叫西湖景。有的搭起布棚,挂一張大畫兒,不能拉,裏頭有個男扮女裝的人,邊唱邊扭。鏡子是魚鱗玻璃,往裏一瞧,仿佛有十好幾個人。也有的在竹架上設大木箱,內設“八大篇”,外設活動走綫,拴着鑼鼓,賣藝的一拉,“此不□咚倉”,叫作“元年兒領空”,不論什麽畫面,都是那一套死詞兒,除了《小寡婦上墳》就是《劉大人私訪》,通常在開始時,先拉個序幕:“往裏瞧,這第一片,來到了蘇州大街你觀上一觀,一條大街長十裏,招牌幌兒挂在兩邊,錢莊、當鋪兩對過兒,茶樓酒館緊相連。路南有座美人書寓,畫棟雕□好門面,樓上坐着聽書的客,跑堂的過來又把茶端,有幾個倌人會彈唱,懷抱着琵琶定準弦,開口唱得是馬頭調兒,然後改了太平年。有張生來遊寺,小小的紅娘把信傳。這麽張玩藝瞧了個到,哎……(七不□咚倉),拉起一張您再慢慢觀哪!哎……(七不□咚倉)
在這裏做買賣、耍手藝的采用各種新奇的辦法,招徠顧客。賣料煙袋嘴的手持小鐵錘“用力”往貨樣子上砸,邊砸邊嚮過往遊人喊道:“咱這貨就是結實,不怕砸、不怕打……”偶一失手打碎了,他便找撤說:“我為的是叫大傢看看這茬兒……” 賣剪刀的為證實貨的鋼口好,竟用一把樣品刀往燧石上打,打的啪啪冒火星兒,大喊:“您瞧瞧咱這刀的鋼口!” 賣布頭的以天津口調大聲吆喚道:“買來吧買來吧! 天津衛,剛下火車的!關了門兒的貨底子……”賣首飾的拿着一隻鐲子喊道:“買過的知道,戴過的認得!露出銅來給我拿回來……”更有甚者,粘盤子、粘碗的李九兒,用學驢叫、狗叫、群狗打架的辦法招引遊人。
晚清,在這裏賣野藥的極多,經營方式也很特殊。有個老頭,頭戴氈帽盔兒,帽下掖一塊紙,當帽沿兒,拉着一頭脖子上帶有銅鈴的小黑驢兒,馱着一些藥匣子,下邊挂着大字布圍:“天元堂黑驢眼藥”。人少時采取遊動販賣的方式邊走邊賣,如果人多擁擠,就在配殿廊底下停下來,而且把患者表示鳴謝,給他挂的布匾亮出來。從遠處望去,好像土地廟。仁義堂孟傢則拉個練武的場子,賣“百補增力丸”先耍一場飛叉,等把人招得裏三層外三層的時候,他纔開始賣藥,喊道:“千方容易得;一效最難求!”金回回是在塔院出攤賣膏藥,他與那些拉場子賣藝,自稱:“小弟是從鎮江來”的賣藥者迥然不同。他是在現場升起火來,坐上油鍋熬藥,往一塊塊紅布上攤,公開“修合”。招人圍觀。自稱是:“修合衆人見,存心有天知!” 還有一種賣蟲子藥的,搭個蘭布棚,內設大長案子,擺出百八十瓶用酒精泡着的人體寄生蟲,大半是人們所說的“混屎蟲”(蛔蟲)。據賣藥的說,這都是吃了他的藥打下來的。除了賣成藥的還有賣草藥的,什麽旱三七、苦果、竜爪□等,屢見不鮮。 小孩轉糖抓彩也是這裏常見的買賣,尤其是春節,特別興旺。
在二院西配殿廊下,挂着一副絹裱大畫,上端書三個大字“道德心”。下邊畫出十五個大格,每格各畫《西遊記》一景,如:《高老莊》、《流沙河》、《五莊觀》、《盤絲洞》、《寶象國》等,每景標志着得糖若幹塊,多的百塊,少的數塊。縫一布袋,內裝小竹牌,標有西遊各景,讓人們抓了後對號領奬。做買賣的還要以唱代替吆喚。例如:“三道兒錢,三月三;唐僧取經上西天,路過九妖十八洞,好難過的火焰山。”以吸引一些小孩來抓彩。這種轉彩的相對說來,比較公道。有的僅僅擺一小筐,筐上插兩根竹竿,架一鐵絲,穿着許多小紙片,上面已用白礬水寫好“得糖××塊”,多者百塊,少者數塊。抓彩的可任意撕一紙片,往水盆裏一放,就可以看到得奬數目。
還有的小販擺出各種奬品,諸如玩具、茶壺、茶碗之類的用具或食品。在木樁子上挂一圓盤,一撥可轉,上邊設指針,盤上畫成格子,每格標出奬品名稱。一個大錢撥一回,轉盤,停後,指針指在哪個格的綫上,即可得到所標奬品。如輪盤停後,指針正指綫外,則什麽奬也不得,衹象徵性的給兩塊冰糖子兒。謂之“沒白沒票”。最缺德的莫過於搞投球人格的,一些耍手彩兒的小販們專蒙騙小孩。他們用木板釘一小櫥,後背雙層,成一斜坡,內有攔釘,從上口可將玻璃球投入,任其滑下,下邊設若幹格子,每格設不同奬品,如:皮球、轉花筒、口杯、不等。另空三格,謂之“白票”。凡參加此項轉彩的,幾乎百分之百地落入空格。這時,便有與之同夥的假充遊人,到此轉彩投球,每投五個球,就有三個球落入大彩,以引誘顧客再次上當受騙。
至於套圈,大約是民國以後的玩藝兒。其大致可為兩類。一種是遠距離的攤子,擺的東西十分闊氣,近處有各種泥娃娃,中間的是紙煙,磁火柴盒、鏡子,後邊是玩具大鞍車,最後是幾個至十幾個一落的飯碗(衹套上最上邊的就算數),讓顧客在一米以外的地方去套。再一類則是小攤子光套紙煙,所有的紙煙一合一合地就擺在人們的腳下,旁邊立一牌,上書“不準哈腰”,叫人們站直去套。這樣,藤圈有彈力,往往套上了還要折回來,人們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清代,廟會上常見的兒童玩具都是民間手工製品,但別有一種藝術風格。例如:嘩楞棒兒、貨郎鼓兒、婆婆車、擊木、長虫變八卦、小孩鑽罐子、七巧圖、□官圖、萬花筒、吹筒箭、泥骰子,骨牌、小弩弓、寶盒、蒼蠅籠、鴿子窩、琉璃泡兒、西湖景、瓦鍋子、屁簾風箏、大鞍車、排子車、小沙燕、布老虎、胖小子、泥人、泥馬、模子、假鬍須、鬼臉兒、大頭和尚度柳翠、木刀、木槍等。春天、有專門賣屎□螂拉車(紙糊小轎車)、屎□螂人的。春節期間是玩具行業的旺季。例如:三尺至五尺的大糖葫蘆,用小糖子一刷,上邊插上小彩旗。從兩個風輪(也叫軲轆),到五十個風輪以上的風車;大小不等的撲撲登兒、琉璃喇叭、空竹、地軸兒……
清末民初,廟會上常見的“又吃又玩又哄孩”的兒童零食,花樣極多。用小“蒲包”裝的小炸食。每包有像手指肚大小的桃、石榴、蘋果形的炸食十數枚。 用玻璃管裝大米花,兩頭包裹彩紙,謂之“霸王鞭”。
此外,用杏幹泥壓成的酸“皮帶”、以山裏紅泥壓成的帶畫的果丹皮、玉米花、大米花合成的米花球、米花糕。糖塊更是多樣化。蠃絲糖、桂花(三角、菱形)糖、冰糖子、薄荷涼糖、沙板糖、梨膏、變色球、泡泡糖等。春深時節,小青水杏上市,用一根小細秫□棍裹些小糖子,謂之“蜜”,與青杏一起賣給小孩們,謂之“杏兒醮蜜”。夏天,用杏幹湯、酸棗湯泡了“澱兒粉”,謂之“玻璃粉”、“桃脯”。鼕天,用次山裏紅不去核煮成“鬍子糕”;比較高級些的是,煮玫瑰棗兒和用大紅幹、柿餅、藕片泡成的果子幹。這後兩者,也受成人們喜愛,成為北京特有的食品。
護國寺西廊下北口太平鬍同為狗市。專賣哈巴狗,也叫“獅子狗”、“巴兒狗”,它比一般養的“笨狗”個頭小,身長約一尺左右,短腿長毛、大眼、嘴盔子很短,兩耳下垂。顔色有黃、黑、黑白花、黑黃白三色的。脖上係一小銅鈴,馴順可愛。飼養人還教會它許多玩藝兒,如就地打滾、跳躍起來用嘴接食物、用前腿作揖歡迎客人等等。前清時有值幾兩至數十兩銀子一隻的。民國以後,有值銀元幾元至數百元一隻的。買主多係富人。
另外,護國寺廟裏廟外(護國寺前街)有奇卉、悅容等十多個花廠。專售鮮花,春日以果木為勝;夏日以茉莉為勝;秋日以桂、菊為勝。鼕日以水仙為勝。廟門前及西門內陳列鮮花甚多,香氣襲人。確是“生香不斷四時花”。
護國寺小吃店
以清真京味小吃以廟會經典品種為主。經過多年的發展品種也有變化。日常經營的品種有各種黏貨。有各種細餡元宵,清真湯圓,艾窩窩,豆面糕,芝麻年糕,果料年糕,豌豆黃等,炸貨有蜜麻花,開口笑,薄脆,焦圈,流食有豆汁,面茶,小豆粥,雜碎湯,鮮豆漿,杏仁豆腐,蓮子粥等。該店製作的豌豆黃,艾窩窩,豆面糕,果料糕,蜜麻花,蜜三刀,焦圈,糖火燒,豆餡燒餅,糖油酥,鹹麻醬燒餅等,幹稀、甜鹹,蒸炸煮餃烙等近百個品種。
面茶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特色品種之一。過去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幹薑麻醬總須加。” 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麽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嚐面茶的風味有關。
饊子麻花是護國寺清真小吃的精品。工藝流程繁雜。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面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剋一個的小劑。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釐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着。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着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饊子麻花的質量特點是顔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北京人喝豆汁兒,始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前後。有種說法:“北京豆汁兒,旗人的命根兒”不無道理。豆汁兒最初是清宮御膳的一種飲料。雖“味兒”個別,但有保健的功效。夏天可消渴解暑,鼕季能清熱溫陽,四季喝它,益於開胃健脾、去毒除燥。喝豆汁兒有講究,得配上焦圈、鹹菜絲兒。人們說,豆汁兒是“味在食外”的特色小吃。為了保持特色,自五十年代至今護國寺小吃店堅持經營不斷檔。一些國外僑胞,港澳同胞來特地到護國寺小吃店一品豆汁,感受濃郁的北京地方風情。1997年8月份在原國內貿易部、中國烹飪協會等組織的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護國寺小吃的豆汁兒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
|
護國寺位於四川成都郫縣北門外崇興鄉護國村。
根據其觀音殿前現存的兩棵樹齡逾700年的羅漢鬆可知該寺至少建於元代以前。寺內原有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鑄銅鐘一口,高約4.5尺,周長約1丈。民國20年移於縣政府警報樓上。1958年被縣印刷廠砸毀,用以掉換字模。
現在寺院空置,房屋年久失修,亟待各方有能力的善士予以關懷維護。
相關圖片 |
|
浙江省岱山縣護國寺
位於岱山縣岱東鎮北二村。 |
|
護國寺位居浙江省溫州市景山公園內,原為溫州著名古剎,啓興於唐之貞元,鼎盛於後梁乾化。歷經南宋紹興,以至明之嘉靖,梵宇巍峨,僧衆精勤,香火熾盛。山深林密,麯徑迂回,風光秀麗,為四大古剎叢林之冠。明末崇禎,毀於兵燹,歲成廢墟。清之順治,有居士周天鏡等延僧全真重建,迨至道光秀川,續建落成,規模宏偉,蔚然大觀。民國以還屢見興衰。
護國寺溯及既往,高僧輩出。如:唐之廣欽、鴻莒,五代鴻楚、鴻梁,宋之處嚴、希妙,清之全真、秀川,以至民國之能明、則願、欽雲、萬定、芝峰、靜賢,皆為僧傢之翹楚,佛國之棟梁。通宗明教,著書立說,興建學院,培育僧纔,四方學子接踵而至。緣因後山之蓮華峰,地勢險要,為群山之製高點,白鹿城之屏障,戰略上為兵傢必爭之要地。所以戰亂時期,寺宇屢為軍營所占用。遊人路阻,香客絶跡,號角聲起於叢林,寺僧星散於他方。致使佛教四衆無比浩嘆!際此國傢昌盛,時節升平,中樞决策賢明,萬衆生機勃發。
太平盛世,宗教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平民百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2002年,經省人民政府批準重修護國寺。2003年護國寺修建工程正式動工,歷時六年,護國寺的主體工程全部完工。 |
|
|
|
護國寺18號 | 護國寺村 | 護國寺小 | 護國寺月 | 護國寺街 | 護國寺路 | 護國寺賓館 | 護國寺社區 | 敕封護國寺 | 天長護國寺 | 界首護國寺 | 護國寺小吃 | 教王護國寺 | 夜宿護國寺 | 川府護國寺 | 護國寺西巷 | 東嶽護國寺 | 護國寺金剛殿 | 護國寺小吃店 | 送僧歸護國寺 | 送贈歸護國寺 | 界首鎮護國寺 | 北京護國寺賓館 | 護國寺感應塔碑 | 護國寺秋吟八首 | 護國寺中醫醫院 | 保定博野護國寺 | 護國寺次韻婺州韻 | 護國寺月北小吃店 | 北京市護國寺賓館 | 北京市護國寺中醫醫院 | 贈護國寺山上宏道者 | 北京市護國寺中醫院 |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 |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護國寺中醫醫院 | 荊南內護國寺啓真誠禪師語錄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為雒縣主簿經攝{左土右白}窯鎮稅官留詩護國寺中令狐監徵錄以見寄謹再拜追和而記其後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為雒縣主簿經攝垍窯鎮稅官留詩護國寺中令狐監徵錄以見寄謹再拜追和而記其後 | 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西夏碑) | 北京中醫藥大學醫院現更名為北京市護國寺中醫院 | 北京市護國寺中醫院原北京中醫藥大學醫院 | 窯鎮稅官留詩護國寺中令狐監徵錄以見寄謹再拜追和而記其後 | 外大父丞相初登科為雒縣主簿經攝左土右白窯鎮稅官留詩護國寺中令狐監徵錄以見寄謹再拜追和而記其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