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故宮 Gugong (Imperial Palace)》 |
詩人: 陳允平 Chen Yunping
瓊臺玉館照青紅,夢斷思陵檜柏風。 三十二門金鎖合,年年春到掃梧桐。 |
《故宮 Gugong (Imperial Palace)》 |
詩人: 黎廷瑞 Li Tingrui
麥飯苦經營,桑田許變更。 饑鴉啼古井,獨鸛下荒城。 落日關河迥,東風草木榮。 蒼蒼十二檜,顔色尚承平。 |
《故宮 Gugong (Imperial Palace)》 |
詩人: 林景熙 Lin Jingxi
驚風吹雨過,歷歷大槐蹤。 王氣銷南渡,僧坊聚北宗。 煙深凝碧樹,草沒景陽鐘, 愁見花甎月,荒秋咽亂蛩。 |
|
指中國最大的皇宮,也是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古代宮殿,總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以中軸對稱、水平佈局為主要特色。位於北京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 |
|
舊時宮殿 |
|
石城依舊空江國,故宮春色。—— 宋· 孫光憲《後庭花》 |
|
舊時的宮殿。《漢書·食貨志下》:“公卿白議封禪事,而郡國皆豫治道,修繕故宮。” 元 傅若金 《奉送達兼善御史赴河南憲僉十二韻》:“白日明高嶽, 黃河 繞故宮。” 柳亞子 《題芷畦燕遊續草》詩:“故宮銅狄西風淚,不為蠻夷大長流。” |
|
指 北京 故宮 。 明 清 兩代的皇宮,位於 北京市 中心。建於 明 代 永樂 年間。由大小不同的數十個院落組成,四周圍有城墻,稱“紫禁城”。主要建築分外朝與內庭兩部分。外朝以 太和殿 、 中和殿 和 保和殿 為中心,內庭以 乾清宮 、 交泰殿 和 坤寧宮 為中心。此外還有 文華殿 、 武英殿 和禦花園等。 故宮 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文物豐富。 |
|
清故宫
舊王朝的宮殿,特指北京的清故宮。 |
故宮聯繫方式地址 Contact Address Imperial Palace |
故宮聯繫方式地址:位於北京市中心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裏、景山南門對面
電話:010-65132255故宮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故宮景區榮譽世界文化遺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門票價格淡季(每年11月1日至來年3月31日)40元,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60元;學生憑證20元(中學生免費)。珍寶館和鐘錶館門票各10元。故宮開放時間10月16日至4月15日,開館時間8:30--16:30,止票時間15:30(含鐘錶館、珍寶館)4月16日至10月15日,開館時間8:30--17:00,止票時間16:00(含鐘錶館、珍寶館)故宮最佳旅遊時間最好的旅遊季節是4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下旬-11月底。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衆多遊人的嚮往之地。在4月下旬-6月上旬旅遊較好,因為那時正是故宮內的花兒開得豔麗之時。走進故宮內,您可以觀賞美麗的花兒,緑裝素裹的樹木。正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故宮美食可以到附近的王府井,哪裏美食很多,尤其小吃一條街的,具有北京特色風味。
故宮交通1、2、4、5、10、20、52、57、22、54、120、802、特1路中山公園或天安門站下車,地鐵、9、17、44、48、53、59、66、110、307、803、808、819、922、特4、特7、團结湖專綫前門下車或101、103、103快、109、812、814路故宮下車。
故宮玩法觀光、古物欣賞、懷古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全國政治、文化和對外交往的中心,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古跡之多,園林之美,山水之勝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現北京對外開放的旅遊景點有200多處,其中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5處。北京擁有衆多古代宮殿、皇傢園林、壇廟陵寢、宗教寺觀、名人故居,以及衆多的現代化宏偉建築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及特色公園;另外還有著名的街市和郊外風景勝地。北京既有歷史文化遊覽區,又有自然景觀風景區,還有以現代遊樂設施為主的遊覽娛樂區。1986年經北京及全國旅遊者的評選,又選出北京新十六景;1992年又首批評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十大人文景觀。如今的北京不僅是中國第一大旅遊城市,也是全世界矚目的國際性市場。她既具有古都風貌,又有現代都市風光,古貌新姿交相輝映,對每一旅者具有極強的輻射力和吸引力。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為天子“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
故宮也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現闢為故宮博物院。院內陳列我國各個朝代的藝術珍品,是中國最豐富的文化和藝術的寶庫。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凡爾賽宮、白金漢宮、白宮、剋裏姆林宮),並為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嚮的中軸綫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志着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着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故宮規模宏大,占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綫,在這條中軸綫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製,佈置着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宮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寧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綫,這兩條次要軸綫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心,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綫和中央軸綫之間,有齋宮及養殿,其後即為嬪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午門故宮的正門,遊人可由天安門嚮北進入午門。古以北為子,南為午,午門正處於故宮中軸綫之南的嚮陽位置,故稱“午門”。午門平面呈凹形,正樓面闊九間,重檐廡殿式,東西兩觀對峙,這種形製的門有天子纔可以用,所以它是皇帝宮殿的標志。當然這種建築也有利於防衛,因為它組成了一個交叉火力網。午門是皇帝每年鼕至頒發來年歷書的地方,如遇有戰爭獲勝,則要在此舉行凱旋“獻俘”儀式。因古時奏凱獻俘首先要祭廟社,而午門去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及社稷壇(今中山公園)最近。此外,午門前廣場院也是受廷杖的地方,官員如觸犯“竜顔”將在此受廷杖之刑。1519年武宗朱厚照要去江南選美,由於衆大臣勸阻,惹惱了武宗,結果竟有130名官員在午門受廷杖,一次就打死了11人。太和殿也叫“金鑾殿”,故宮中最巍峨、最壯麗的建築,面闊11間,進深5間,重檐廡殿式,黃色琉璃瓦,聳立在三層漢白玉須彌座臺基(高35.05米)之上。大殿面積2377平方米,是我國現存、也是世界現有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太和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明清兩代皇帝登極、宣佈即位詔書,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將出徵,每年元旦、鼕至、萬壽(皇帝生日)等節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賀及賜宴。
太和殿內外擺有大量特殊的陳設,殿前月臺上擺的銅鼎、銅龜、銅鶴是大典時用來焚香的,它含有江山水固之意。月臺上擺的日晷和嘉量,用來象徵皇權。三層漢白玉臺基每個欄桿下都設有排水的竜頭,暴雨時可形成千竜噴水壯觀景象,用來顯示皇威。殿前的雙竜戲珠禦路石,其珠為吉祥如意珠,雙竜之中,一個代表天帝,另一個代表帝王,帝王受天之命,合天之意,務使國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雙竜下面的山海圖案乃象徵江山水永固。殿內金色的九竜寶座和屏風安置在高約2米的金色臺基之上,並置於六根盤竜金柱之間,以突出帝王唯我獨尊之地位。藻井正中的蟠竜口中倒垂下一個大圓球,謂之“軒轅鏡”,此乃闢邪之物,也寓有明鏡高懸的含意。
中和殿這是皇帝臨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員信行禮的地方。
保和殿保和殿為重檐歇山頂,面闊九間,是舉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時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以後,殿試也改在保和殿舉行。清朝時,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常在此殿宴請各少數民簇王公和大臣。
遊人在遊三大殿時,可看到很多禦路石,其中以保和殿後面的一塊為最大、最宏偉,它用整塊艾葉青雕成,長16.07米,寬3.07米,厚1.70米,重達200噸,九竜飛騰在大海和流雲之中,象徵着真命天子一統山河。
乾清門是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的正門。清代禦門聽政即在乾清門進行。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順治、康熙年間也兼作聽政、召見大臣之處。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陽、鼕至、萬壽等節日,皇帝在這裏舉行朝禮和賜宴。
交泰殿在清代,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節日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後來又在這裏存放皇帝行使權力的25方寶璽。此外,這裏還有銅壺滴漏裝置和清代造的自鳴鐘。
坤寧宮在明清,坤寧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滿族的習俗,將其改為祭神的場所,把東曖閣作為皇帝大婚的洞房。
禦花園出坤寧宮北行就是禦花園,它有門與東西六宮相通。園東西長130米,南北寬90米,主要建築欽安殿正處在中軸綫上,明時這裏供秋季大享及祭祀玄武大帝之用,清代改為寺廟。園之東北部疊石堆秀山,是帝後嬪妃“重陽登高”之處。禦花園是一座以建築為主體的宮廷花園,亭臺樓閣結構精巧,山石樹木安排有序,奇花異木怪石競奇爭豔,五色石子甬道四通八達,遊人都願在此盡情觀賞,拍照留影。
東西六宮這是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現在東六宮大都改為古代藝術品陳列館,其中有明清工藝美術館、陶瓷館、青銅器館、鐘錶館、繪畫館、珍寶館。以參觀珍寶館和鐘錶館的人數最多,鐘錶館設在奉先殿,珍寶館設在故宮東北角的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這在座堂裏。玩具陳列館設在坤寧宮以東的聯房叫東板房裏。西六宮基本上未動,仍按原來面貌佈置。
養心殿乾清門內的養心殿,從雍正清末近200年間,清朝皇帝大多住在這裏。在同治、光緒兩朝,養心殿東曖閣是慈禧與慈安“垂簾聽政”之地。
遊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後門----神武門進。進入天安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裏城墻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裏的人自己感到渺小這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建築藝術來為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廣場的那條禦河,其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綫。如果是半日遊,這三條路綫衹能遊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臥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闢為展廳)和禦花園。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遊故宮,比較吃力。以安排一日遊為佳。如有時間,又想看得細些,則可安排二日遊。 |
北京故宮簡介 About Imperial Palace in Beijing |
北京故宮拼音:gù gōng
英文:The Imperial Palace或the Palace Museum,the Forbidden City
北京故宮路綫
交通:公交1、4、20、52、57、101、103、109、111均可達。
地理位置:緯度39.9 經度116.4
故宮,即在封建王朝統治結束的時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宮殿建築群,現多指北京故宮博物院。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剋裏姆林宮)。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實際據1973年專傢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9999.5間,有人做過形象比喻,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一天住一間房,不重複,要住到27歲纔可以出來。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鬆柏成林。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的建築依據其佈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外朝”與“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也稱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築。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心殿、東、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後有禦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後養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築。 |
北京故宮歷史 Beijing Forbidden City History |
北京故宮角樓故宮歷時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明初主持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
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墻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如明代正統皇帝復闢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歷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着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後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纔被稱為“故宮”。隨着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佈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現闢為“故宮博物院”。
故宮大事記
1406年(永樂四年),明成祖頒詔遷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宮營建北京宮殿。
1420年(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
1441年(正統六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
1459年(天順三年),營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1561年纔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後三宮。復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啓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明朝滅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熏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同年清順治皇帝從瀋陽遷都至北京。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後六十年間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義軍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八國聯軍在紫禁城閱兵。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清帝退位。但按照與民國簽訂的優撫條件,仍然居住於紫禁城內。
1923年,建福宮發生火災。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清帝溥儀。
1925年,在原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故宮博物院。
1933年,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以躲避日本侵略。
1948年,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部分運往臺灣。
1949年1月,北平穩定後,故宮博物院恢復開放。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陸續有提出故宮修建計劃,後因種種原因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
1961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故宮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005年,北京故宮開始進行為期19年的大修。
2009年,8月27日,故宮博物院發佈消息稱,為配合國慶慶典演練活動,故宮29日將關閉南門(午門),遊客參觀須從北門(神武門)進入。同時,自當天起,故宮將開始長期限製遊客帶水等液態物品進入故宮。
三次大規模維修
自1840年後的100年間,故宮從未進行過大規模維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通過對故宮的建築的普查,針對紫禁城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故宮古建築修繕史上的第一個五年治理與搶險規劃,從根本上改變了舊社會留給故宮的荒涼殘破的面貌,使之展現出宏偉壯麗的規模。
1973年,故宮博物院根據中央的指示,製定出第二個五年規劃《故宮博物院五年修繕保護規劃》。該規劃除了加強對古建築修繕外,主要涉及安裝熱力管道,電纜工程,污水管綫工程,防雷裝置等多方面,多專業的保護方案。
而從2002年開始的故宮大修計劃,一直要持續到2020年。這一階段除了陸續開放一些修繕後的景點外,還要將故宮1000多名工作人員長期占用的辦公用房重新進行修繕,屆時,“開放區”的比例將由現在的30%增加到70%以上。 |
|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寢,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緑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緑、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竜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綫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衹吉祥瑞獸,生動形象,栩栩如生。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綉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佈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裏有歲寒不雕的蒼鬆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故宮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嚮中軸綫排列,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綫上。並嚮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綫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智能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在當時社會生産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能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崇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裏,伐運木材。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裏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檐的臺階,有一塊雲竜雕石重約250噸。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它標志着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站在高山上看故宮,根本看不到一個窗戶,是為了防止刺客找路。大門前有兩個鐵缸,是防火的,裏面盛滿了水。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
故宮的正門叫“午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墻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嚮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着正殿。這種形狀的門樓稱為“闕門”,是中國古代大門中最高級的形式。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徵的地方。每遇宣讀皇帝聖旨,頒發年歷書,文武百官都要齊集午門前廣場聽旨。午門當中的正門平時衹有皇帝纔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後門“神武門”,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竜,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衹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嚮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製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嚮,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製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臺,白玉須彌座,當中闢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臺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在午門以內,有廣阔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面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各有朝房 廊廡。金水河上有5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桿,隨河宛轉,形似玉帶。
三大殿
太和門內,在3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是外朝的中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明朝稱: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嘉靖時改名: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現名為清朝時名稱)。這3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臺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基臺三層重迭,每層臺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竜頭,三臺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竜,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禦路”。在25000平方米的臺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竜翔鳳的望柱1460個,竜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臺,造型重迭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臺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竜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臺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竜頭流出,千竜噴水,蔚為壯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太和殿
太和殿(明朝稱奉天殿、皇極殿),俗稱“金鑾殿”,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製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檐角有10個走獸(分別為 竜、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大約從14世紀明代起,重檐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竜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竜藻井,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竜寶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臺上,安放着金漆雕竜寶座,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竜屏。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即皇帝即位、生日、婚禮、元旦等都在這裏慶祝。
中和殿
中和殿(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黃琉璃瓦單檐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裏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裏審視一下耕具。
保和殿保和殿
保和殿(明朝稱謹身殿、建極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保和殿高29米,平面呈長方形,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黃琉璃瓦重檐歇山式屋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裏是後三宮。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莊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清代在隆宗門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鬥。嘉慶十八年(1813年),中原一帶發生“天理教”農民起義,農民領袖林清策劃並領導京畿一支隊伍直接攻打紫禁城。九月十四日,起義軍喬裝打扮,兵分兩路,計劃從東、西華門進入宮城。西華門一支在內應太監劉得纔、劉金等人引領下迅速攻打到隆宗門,並在此展開激戰。此次紫禁城之變,“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皇帝破例嚮天下發了“罪己詔”。至今隆宗門匾額上留有箭頭,相傳即這次戰鬥的遺跡。箭頭位於匾額的左下側。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乾清宮是內廷正殿,高20米。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內有“正大光明”匾。兩頭有暖閣。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竜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后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謂親蠶典禮,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準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裏。
清朝自雍正之後養心殿成為皇帝在故宮內的實際居所。清同治年間慈禧、慈安二太後垂簾聽政就在養心殿東暖閣。
在後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竜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面佈局,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之一。
內廷東側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宣佈退位後當太上皇養老皇宮,花費一百一十萬兩銀修建。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禦花園。禦花園裏有高聳的鬆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禦花園原名宮後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築20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佈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迭砌而成,上築禦景亭,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為華麗的。 |
故宮文物收藏 National Palace Museum collection |
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係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傢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絶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常設展覽
《珍寶館——故宮藏珍貴文物展》—皇極殿廡房 養性殿 樂壽堂 頤和軒
《石鼓館——秦國石鼓專題陳列》—皇極殿東廡
《鐘錶館——故宮收藏鐘錶展》—奉先殿(館內11點和14點有鐘錶演示)
《青銅器館》—承乾宮
《清宮戲麯展》—暢音閣 閱是樓
《溥儀生活展》—麗景軒
《清代妃嬪生活展》—永壽宮
《皇朝禮樂展》—弘義閣
《清宮鹵簿儀仗展》—太和門西廡
《天府永藏展》—保和殿西廡
《清代武備展》—弘義閣迤南西廡
《萬壽慶典展》-乾清宮西廡
《皇帝大婚展》-乾清宮東廡 |
北京故宮謎團 Beijing Forbidden City mystery |
冷宮何處
“冷宮”在哪裏,要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稱為“三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封建帝王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妃子。皇帝的妻妾衆多。至於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裏等死,更為悲慘。
故宮的“冷宮”並無定所,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查遍所見明、清史料,冷宮並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為“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啓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禦花園西面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恪嬪等人。這個“冷宮”在紫禁城內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裏。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故宮設計者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確是個歷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為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確地刻上此建築物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為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於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確切,其實,蒯祥衹是故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纔隨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皇帝上朝的地點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這樣的。太和殿其實是用來舉行各種典禮的場所,實際使用次數很少,縱觀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門、乾清門(為禦門聽政)、乾清宮(有大事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召見大臣所在地)、還有養心殿(垂簾聽政,清朝後期)的,並不是平時所說的太和殿。
故宮為何“竜”多
紫禁城是竜的世界,竜的造型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在我國封建社會裏,皇帝被稱做“真竜天子”,是大地的主宰。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因此,宮中的殿堂、橋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後寶璽、服飾御用品等無不以竜作為紋飾。那麽,故宮裏到底有多少竜?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粗算過,故宮號稱有宮殿8000多間,僅以每殿有6條竜計算,就有竜近4萬條,如果加上所有建築裝飾和一切御用品上的竜,那就數不勝數了。
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即,太和殿頂屋脊及瓦當、滴水等共有竜紋2632條,外檐額枋及門窗彩繪包括飾件共有竜紋5732條,殿內檐及殿內梁枋天花上共有竜紋4037條,殿中金柱、藻井、寶座、屏風及陳設上共有竜紋609條,殿內墻壁及暖閣門罩等共有竜紋542條。這是個尚不完全的統計,太和殿內外的竜紋、竜雕等各種形式的竜就有13 844條之多。這種萬竜朝聖的裝潢設計,構成了一種威嚴神秘的氛圍,以獲得神化皇帝、恫嚇臣民的效果。
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內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殿並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北京城的中心。為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植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係列庭院內都無樹木(現在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禦道,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臺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而這正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內都種上樹,緑蔭宜人,小鳥鳴叫,那將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
關於故宮爭論 Debate on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
故宮的歸屬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産,在這個意義上說,故宮屬於世界。從財産所有權的角度來看,故宮作為一項標的巨大的不動産,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屬於清朝皇族所有。而當馮玉祥將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後,它就已被收歸國有。由此牽涉到國際法上的兩個重要概念:“國有化”和“政府繼承”。當一國政府基於人民利益或公共需要時,可以對國民私有財産或外國公私財産實行徵用或徵收,這便是“國有化”。革命黨人推翻帝製的正義行動,應民意、符民心,所實施的“國有化”手段是合法的。故此,故宮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所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合法取代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國際法主體地位之後,國傢財産發生了“交替政府的繼承”———故宮也不例外。和“中華民國政府”在海內外的衆多財産一樣,故宮的所有權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行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公共財産———故宮的占有、使用、處分和收益的權力。一直有一個隸屬於國傢文物局的“故宮博物院”管理着故宮嗎?還建有一套龐大的行政事業管理係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故宮的管理者纔會把故宮修繕工程當成自己單位內部的一件事情來處理,其封閉操作因而引發了一係列爭議。“故宮博物院衹是一個被委托的機構,對故宮作為國傢級博物館和人類文明載體的有關事宜負有具體責任,而不意味着它對故宮擁有所有權和一切處置權。”故宮博物院的法律地位,是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托、負責管理國有(全民所有)財産的代理機構。
是“故宮博物院”還是“紫禁城”
故宮,作為東方宮殿建築的代表、世界宮殿建築的典範。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將故宮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故宮的官方名稱是“故宮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但在歐美國傢出版的旅遊小册子裏,通常都稱其為“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並附加說明它是中國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傢駐地。世界上大多數曾經來過或想來故宮的遊客要看的,是那個在好萊塢電影《末代皇帝》中閃耀着神秘色彩的巨型皇傢宮殿,想體驗的,是東方帝製時代的壯美與恢宏,而不僅僅是要參觀故宮內陳設的國傢級文物。故宮的皇傢宮殿的屬性,遠遠大於它作為博物館的藏物功能。 在故宮被視為博物館的潛意識下,一個在太和門設立大屏幕電視導遊係統的設想曾被提出來,在專傢們的據理力爭下,這一計劃最終沒能實施。 |
南京故宮簡介 About Nanjing Palace |
南京故宮局部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初期的皇宮,在今中山路南北兩側。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 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 衹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 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 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幹清宮和坤寧宮、 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 (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此後數年間衹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 (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設了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武英殿等建築。 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墻, 以新墻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嚮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廣場東側為五部 (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註意了風水的問題, 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采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 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建文四年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建文帝出逃,馬皇后在宮中自焚死。朱棣即位後仍居於南京皇宮中, 但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準備遷都。永樂十八年 (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崇禎十七年 (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朱由嵩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 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墻已基本無存。
中華民國時期,曾計劃以明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但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衹是在明故宮遺址範圍內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1929年修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將其劃為南北兩部,至民國後期,明故宮已成為一處小型機場。 |
宮殿佈局特色 Featured Layout Palace |
南京城1、在選址上順應自然。權衡各種利弊作出最佳選擇宮城卜地於城東鐘山之陽,北倚鐘山的“竜頭”富貴山,並以之作為鎮山,放棄了對平坦的中心地帶——原六朝及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宮的辦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煙祚不永”的忌諱外,不外是“(舊內)因元南臺為宮,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舊城居民密集,又有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遷有關人心嚮背;加之南京屬丘陵地帶,平地難尋,而因地就勢依山而建,能創造出氣象宏偉的效果。這種選址,在金陵有歷史先例可循,六朝宮城便是選擇在雞籠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灘上,東瀕青溪,西達五臺,雞籠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風拱衛於宮城之後。明代南京宮城以富貴山作為依托,並巧用原來的東渠作為皇城西城隍,將午門以北的內五竜橋、承天門以南的外五竜橋和宮城城濠與南京城水係相互連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輝映的效果。而宮城偏於城之東,則可減緩居中佈局常帶來的交通阻塞問題。因此南京宮殿選址是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和社會心理因素而進行决策的結果。
2、在宮殿形製上,朱元璋力圖恢復漢族文化傳統的政治主張,集中表現為遵循禮製。即建築形式的內容極力尋找禮製的依據:例如采用三朝五門,即《禮記》鄭玄註所稱,周天子及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天子有五門:外曰臯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但實際上,自戰國以後,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製者無幾,直到唐長安始有其意。這就是唐西內有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和三朝(外朝奉天門、中朝太極殿、內朝兩儀殿)。元失此製,明南京宮殿則又用此製,其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至於後妃六宮,按周禮,“天子後立六宮,……禦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夫人雖不分六宮,變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南京宮殿在歷史上兩次建立後妃六宮以交序列的形製,以趨合禮製的要求。關於門闕,《禮記》有“以高為貴”的規定。早在秦漢時期,高臺建闕(觀)就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設置,標表入口以壯觀瞻。唐代宮殿門闕已作冂形平面,並直接影響到五代洛陽五鳳樓、宋東京宣德門。南京宮殿午門采用冂形高大門闕便是吸收這種傳統建築形式建成的。通過門闕的體量和所組成的空間,體現皇帝所需的崇高與威嚴。
此外,朱元璋還刻意藉“天道”來加強禮製在宮殿建築上的作用。所謂“禮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幫天秉陽,垂曰星,也秉陰,窮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曰星為紀,以月為量”。講究天人感應和禮製秩序的朱元璋,在南京宮殿中極力利用這些原則來強化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禮製的權威。如在正殿之後建立乾清、坤寧二宮,象徵帝後猶如天地;在乾清宮之左右立“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陪襯於帝後之左右;在東安門外者曰青竜橋,在西華門外者曰白虎橋,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徵天津之橫貫。在建築的稱謂上也采用一些擬天的象徵手法,如前朝正殿名為“奉天”,意為奉天命而統治天下,明人的解釋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於民上,無往非奉天也”,以此強調新王朝的合法性與權威性。“華蓋”本是星名,古稱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華蓋”,象徵明太祖統一天下是應帝星之瑞。“謹身”是說皇帝加強自身修養。
3、開創了明清兩代宮殿自南而北中軸綫與全城軸綫重合的模式。南京宮殿和衙署都沿着這條軸綫結合在一起。從《洪武京城圖志》載京城圖中可見,以南端外城的正陽門為起點,經洪武門至皇城的承天門,為一條寬廣的禦道,禦道兩邊為千步廊,禦道的東面分佈着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衹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門外),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禦道心頭承天門前是長安左、右門形成的東西橫街--長安街(廣場)和外五竜橋,嚮北引延,經端門、午門、內五朧橋至奉天門,進入宮城。經三大殿兩大宮抵宮城北門玄武門,至皇城北門北安門出皇城,正對鐘山“竜頭”富貴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門為結束。這種宮、城軸綫合一的模式,既為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達出封建集權統治唯我獨尊的精神。成為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改建北京城和設計宮城的藍本。
洪武年間,明朝還處於經濟恢復時期,對於都城建設朱元璋多次強調節儉樸實的方針,洪武八年改建南京宮殿時曾對廷臣說:“但求安固,不事華飾……使吾後世子孫守以為法。至於臺榭苑囿朋役,也證實了此話不虛。明初建築風格也較為樸質,註重實用。臣下及地方建築受制度約束甚嚴,無敢輕慢逾製者。南京宮殿是隆崇封建集權統治和嚴格的禮製秩序的典範。又是結合自然、順應地勢佈置城、宮的傑出例子。但它的選址也存缺陷,如當時填湖建宮,雖然在工程做法上為避免地基下沉,采取了在基礎下鋪墊巨石和打樁以及用石灰、三合土分層夯實等方法,但到洪武末年已顯出宮城南高北低宮中積澇不易排除的問題。又如由於這城距外城太近,戰時易受城外敵軍威脅。所以後來太平天國攻占南京後,就沒有用明宮殿來做天王府。
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改南京為留都,宮城仍存舊製,並委派皇族、內臣駐守。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崧一度在這裏即位,歷史上稱南明王朝。經清代及太平天國兵炎毀壞,現僅存午門、東華門、西華門以及內外五竜橋、柱礎、碑刻等遺跡。 |
明故宮的分佈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ing Palace |
整個明代皇城區,位於南京城的東部,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係列建築旨在突出皇權“神聖”為內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為大明王朝核心區域(衹有“三法司”在太平門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明南京皇宮規模宏大,佈局嚴謹,成為後來興建的北京皇宮的母版。明南京皇宮由內宮城和外皇城兩部分組成,均坐北嚮南。
宮城
南京皇城圖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裏邊一重,有禦河環繞。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墻主體南北長約0.95公裏,東西寬約0.75公裏,周長約3.4公裏。
在宮城墻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取《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午門前,是傳達聖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也是皇帝處罰大臣“廷杖”之地。據說,朱元璋時代的“廷杖”還算比較文明,受此懲罰的大臣不脫衣、褲,但受罰後,也需臥床數月,而後得愈。從午門入,有宮墻環繞,過內五竜橋,便是奉天門。奉天門左有東角門,右有西角門,門上都有樓閣。據說當年皇太孫被朱元璋立為皇儲後,他的幾個叔叔不服,皇太孫曾與太常寺卿黃子澄在東角門上商討過對策。即位以後,建功立業文帝命黃子澄兼學士,在欲削藩王兵權之前,特意問黃:“先生憶昔東角門言乎?”黃回答:“不敢忘。”建文帝遂下决心削藩,引發了後來的“靖難之役”。東角門的南邊有左順門,可通文華門入宮城左路抵文華殿(太子講學處則稱“大本堂”,疑在文華殿一側),亦可通東華門;西角門的南邊有右順門,可通武英門入宮城右路抵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內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畫像),亦可通西華門。
在宮城的城門中,目前午門的墻體部分尚存,衹是門上的五鳳樓早已毀圮,僅留下石柱礎;東華門基本保存完整,西華門已毀。公元2000年,有關單位在原址上因建樓挖基礎,纔發現了該門的遺址。目前,有關部門已决定對該遺址予以保護。
過奉天門就是皇宮最重要的三大殿建築。奉天殿,是三大殿的主體,上蓋琉璃金瓦,雙檐重脊,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發出熠熠光芒,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鑾寶殿”。當然,這都是洪武十年以後的事了。它是朱元璋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的地方。朱元璋“創業伊始,勵精圖治,在早朝之外還有午朝和晚朝,規定政府各部有一百八十五種事件必須面奏皇帝”。從這段記載,我們似乎可以想像當年這裏政務繁忙的景象。
奉天殿旁左廡嚮西邊的稱文樓,右廡嚮東邊的稱武樓。奉天殿的後面是華蓋殿,它像一座亭子,四面出檐,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殿旁東有中左門,西有中右門。每逢春節、鼕至和朱元璋的生日,朱元璋都要在這裏先行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纔去奉天殿接受百官的朝賀。再嚮後去就是謹身殿,規劃僅次於金鑾殿,也是一座雙重飛檐的大殿。以奉天、華蓋、謹身這三座宏偉的建築為主,構成了宮城“前朝”的主體部分。
在“前朝”的後面,屬於“六宮”(亦稱“後宮”)範圍。後宮南面正中的大門為乾清門,門外左右各有金獅一座,乾清門內為乾清宮大殿。宮殿左邊有日精門,右邊有月華日,殿的東西有斜廊,廊後左邊有東暖閣,右邊有西暖閣。乾清宮後面是省躬殿,製式如同華蓋殿,略小一些。省躬殿後為坤寧宮,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坤寧宮的東、西兩側,建有柔儀殿和春和殿兩座別殿。後宮之製甚嚴,經朱元璋先後5次修訂而成,宮人不僅不得出宮,甚至連書信也不得傳出,違者殺無赦。
此外,宮城內還有祭奉朱元璋祖先的“奉先殿”;珍藏、修編經典書籍的“文淵閣”,位於奉天門之東;專門為“東宮親王讀書”而建造的“大本堂”;以及富麗堂皇的諸多宮廷建築。如今,後宮一帶保留下來的遺跡,衹有當年後宮西北角禦花園中的一座假山(部分石刻及構件,現已被搬移到太平門外白馬公園內)。
宮城中還有一座不算太小的“動物園”,可是它卻沒有大象房。可能是大象體積、重量過大,不便安置的緣故,就將東南亞各國使臣及南方官吏進貢的大象,大多集中在南京聚寶門和通濟門外一帶,加以馴化(故南京外郭城門名有“大馴象門”、“小馴象門”之稱謂)。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在南京城南的郊外“創置象房”。經過馴化後的大象,在需要時送進宮中進行表演。
早期的宮城建造比較簡樸,從現今遺留的南京午門須彌座石刻和鳳陽午門須彌座石刻進行比較後,可以明顯看出。1375年(洪武八年)9月29日,“詔改建大內宮殿”。經過兩年的時間,“改作大內宮殿成……制度皆如舊,而稍加增益,規模益宏壯矣”(《明太祖實錄》捲一一五)。南京宮殿上的所有坊額、匾額,據稱統一由詹希源手書。宮城城墻的城磚,早期由軍工夫在應天府當地燒造,後來在改築宮城時使用了一些其他地方燒造的城磚。
皇城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7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民國時期改稱的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嚮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嚮東西而成為麯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竜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禦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嚮的宮墻,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禦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嚮宮城的惟一交通綫,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嚮的皇墻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嚮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墻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裏,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竜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竜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竜,右白虎”之製。
殿堂壇廟
朱元璋在南京時期,雖然一再強調要簡樸,但建造殿堂壇廟時,卻完全不是如此。其用心之良苦,建造之講究,一點不含糊。以祭祀的壇廟為例,朱元璋先後建造、改建過的主要祭祀壇廟有:圜丘、方丘、天地壇,社壇、稷壇、社稷壇,太廟、帝王廟、功臣廟等,約20多座。當然,這些建築現已無存,我們衹能通過史料中的文字,來想像當年散布於南京城墻內外的這些建築的模樣和規製。
圜丘(建於1367年),祭“天”之所。在京城東南正陽門外鐘山之陽(即今天堂村一帶),仿漢製為壇二層。第一層“廣七丈,高八尺一寸,四出陛。正南陛九級,廣九尺五寸;東、西、北陛亦九級,皆廣八尺一寸”。從壇的表面一直到壇基,全部秋以琉璃磚,四面以琉璃欄桿環之。第二層“周圍壇面皆廣二丈五尺,高八尺一寸。正南陛九級,廣一丈二尺五寸;東、南、北陛九級,皆廣一丈一尺九寸五分”,壇面以及欄桿均如第一層之製。
方丘,祭“地”之所(1377年後廢)。“在太平門外鐘山之北,為壇二成(層)……”其製式大致與圜丘同。圜丘與方丘,一個祭天,一個祭地,取“天圓地方”之意。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感到“天地猶父母,父母異處,人情有所未安”,“乃命即圜丘舊址為壇,而以屋覆之,名大祀殿”,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天地壇。
社稷壇(初建於1367年),祭祀土神、𠔌神之所。“在宮城之西南,背北嚮。社東稷西,各廣五丈,高五尺,四出陛,第陛五級。壇用五色土,色各隨共方……”。早期的社稷壇,實際是“社壇”和“稷壇”兩座壇,共用一個地方。直到洪武十年秋八月癸醜日(1377年9月10日),纔“改建社稷壇於午門之右,共為一壇”。
太廟(初建於1367年),祭祀朱元璋一係的祖宗之所,位於宮城東南,與社稷壇隔禦道相嚮。四祖各為廟,“皇高祖居中,皇曾祖東第一,皇祖西第一,皇考東第二,皆南嚮”,每座廟中供奉神主,東西兩夾室,旁兩廡,設三門。每門“皆設戟二十四,外為都宮,正門之南,別為齋次……”。正殿兩廊楹室崇深,功臣配享,左有神宮監。“洪武八年,改建太廟,前殿後寢,殿翼皆有兩廡,寢殿九間,奉藏神主,為同堂異室之側。”如今,太廟早已無存。但是,太廟遺址留下的巨大石柱礎還在,成為今南京一所大學校園內的花園一景。
奉先殿(初建於1371年),起因於朱元璋和禮部尚書陶凱論及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到每年衹能“歲時祭享”太廟,為了“晨昏謁見,節序告奠”,遂於洪武四年正月下令在宮城內乾清宮東側建造奉先殿,同年十月建成。奉先殿南嚮,正殿五門,深二丈五尺。殿前為軒五間,深一丈二尺五寸。
除了上述這些主要殿堂壇廟之外,明初在南京最集中建造的廟宇,要算設置在雞鳴山南邊山腳下的祭廟。如:帝王廟、城隍廟、真武廟、卞壺廟、蔣忠烈廟、劉越王廟、曹武惠王廟、元衛國公廟、功臣廟、五顯廟、關羽廟等,號稱“十廟”。這些如此集中排列在雞鳴山下的祭廟和所祭祀的對象,顯然遠遠超出了一般廟宇的功能。況且,洪武年間在南京建造的壇廟還不僅僅這些,如在金川門外設置的竜江壇、定淮門外設置的晏公廟、神策門外設置的無祀鬼神廟、獅子山上設置的徐將軍廟等等。
應該說,朱元璋建造的這些用於祭祀的殿堂壇廟,實際上反映了他因出身卑微而榮登九五之極後的一種文化心態上的需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民衆對這種社會文化的認同程度,為京城的官員和百姓們提供了一處處精神寄托的場所,更是朱元璋藉以控製民衆思想、用以鞏固政權的手段而已。
中央及地方官署
中央一級官署,基本安置於皇城洪武門內千步廊的兩側。從南嚮北來看,千步廊東側為工部、兵部、禮部、戶部、吏部、宗人府,千步廊西側為太常寺、後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中軍都督府,基本是按照文左武右的格局。《洪武京城圖志·序》稱:“六卿居左,經緯以文;五府處西,鎮靜以武。”說的就是這種佈局。
在千步廊後面,東側置有東城兵馬司、太醫院、詹事府、翰林院;西側置有欽天監(其測候臺設在雞鳴山)、旗手衛、錦衣衛、通政司。在中央官署六部中,衹有刑部沒有設在洪武門內。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並稱“三法司”,設置在今南京太平門外的太平堤西側。據稱:“三法司門往北一帶,舊有大墻,總括三法司、京畿道在內。”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今大圍墻多圮,自三法司後佛國寺,行人直穿而入矣”(《客座贅語》捲十)。以朱元璋在南京期間建造的大概念來看,這些“大圍墻”雖然不能與宮城、皇城、京城以及外郭城墻相比,但其耗用的建材和民工,確實相當可觀。
當時朝廷全面負責南京建造的機構是工部,且作為其首要的任務。具體負責南京建造工程的單位是營繕所,仍歸工部管轄。該項所位於今南京通濟門大街上。朱元璋1368年自“舊內”遷入“新宮”後,原來居住的元御史大夫宅成為應天府署的所在地。當時的南京城一分為二,由江寧縣和上元縣分管,江寧縣署設在京城聚寶門內鎮淮橋西北,上元縣署設在城中中正街以西。其他相當數量的中央及地方官署,散布於南京城的各個地方。 |
臺北故宮介紹 National Palace Introduction |
臺北故宮又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臺灣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1966年啓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7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綉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所以又名:臺北故宮。 |
瀋陽故宮介紹 Shenyang Imperial Palace Introduction |
瀋陽故宮瀋陽故宮,位於瀋陽市瀋河區。史稱盛京皇宮,始建於1625年,是後金和清初的皇宮,占地約6萬平方米。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後金汗努爾哈赤將都城遷移至明瀋陽中衛城,同年開始在瀋陽城中心部位偏東南角的位置修築宮殿,即現存的大政殿和十王亭。這組建築主要是作為理政和朝賀的場所,努爾哈赤居住的寢宮在原瀋陽城的北門——安定門。
1626年,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從1631年起,用5年的時間對盛京城和皇宮進行了改建。他在其原來王府的基礎上修建了新的大內宮殿,將皇宮置於城池的中央。1636年,皇太極在此即位稱帝,改國號為清,改族名為滿洲。
清朝入關後,遷都北京,瀋陽故宮失去了作為皇宮的地位,成為陪都行宮。康熙帝和乾隆帝東巡祭祖期間,曾在此居住。乾隆四十六年,即1780年,增建了西路建築,包括戲臺嘉蔭堂和用於儲藏四庫全書的文溯閣,並在中路修建了東所、西所和盛京太廟。
1955年,成立瀋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瀋陽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瀋陽故宮博物館改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2004年,瀋陽故宮作為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與北京故宮相比,瀋陽故宮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滿、蒙、藏特色。東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築群佈局仿照八旗行軍帳殿(大幄次)的佈局。中路的特點則是“宮高殿低”,居住部分位於高臺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區域,這是來源於滿族人喜居於臺崗之上的生活習慣。西路以及中路的東西二宮則是完全的漢式建築。 |
韓國故宮—景福宮 Korea Palace - Gyeongbokgung Palace |
景福宮是朝鮮王朝(1392~1910年)時期韓國首爾(漢城)的五大宮之一,也是朝鮮王朝的正宮,它是朝鮮王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於1395年將原來高麗的首都遷移時建造的新王朝的宮殿,具有500年歷史。中國古代《詩經》中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的詩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於首爾北部,也叫“北闕”。景福宮是首爾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宮殿之一,是韓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政治中心。1592年日軍入侵時將宮苑的大部建築物破壞,到高宗5年(1868年)重建時衹有10個宮殿保持完整。景福宮占地面積達15萬坪(約合50公頃),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門光化門,東面是建春門,西面是迎秋門,北面是神武門。 |
|
Gu Gong
故宮
Imperial Palace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別名紫禁城,又稱大內,位居北京城中心。建於明永樂五年(1407)至十八年(1420)。大體上是在元大都大內的舊址上,以南京宮殿為藍本設計建造的。後多有續建和重修。正門為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房屋9000餘間。周有城垣,高10米,底寬8.6米,頂寬6.6米,總長3400米。四隅各有角樓,結構精巧。城垣外繞以護城河,俗名筒子河,長3800米,寬52米。故宮內部由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西有文華殿、武英殿,是封建皇帝發號施令和舉行盛大典禮之處。三大殿後為內廷,包括後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禦花園等。是皇帝處理政務及皇族居住之地。前三殿和後三宮自南而北排列在京城中軸綫上,表現了封建帝王“唯我獨尊”的思想,也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傳統和風格。清滅亡後,1913年在故宮“外朝”成立了故宮博物院,1925年內庭亦開放。故宮內保存有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前三殿、後三宮、養心殿及西六宮等是宮廷歷史遺跡陳列室;齋宮和東六宮是青銅器館、陶瓷館、明清工藝美術館;保和殿及兩廡為歷代藝術館;養心殿、樂壽堂、頤和軒是珍寶館。
(尹鈞科)
|
|
- n.: Gugong (Imperial Palace), palace, The Imperial Palace
|
|
- n. Palais impérial (Cité interdite)
|
|
景點 | 戲劇 | 傳統 | 文物古跡 | 南陽 | 內鄉 | 內鄉旅遊 | 建築 | 藝術 | 宮殿 | 旅遊 | 紫禁城 | 文化 | 百科辭典 | 北海 | 大同 | 清朝 | 北京 | 玻璃 | 器皿 | 文物 | 藝術品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