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 : 佛教地理 : 西南 : 中國 > 西藏
顯示地圖
目錄
xī zàng xī zàng
  全稱“西藏自治區” ,中國西南部的民族自治區,面積120多萬平方公裏,人口189萬,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區內有大小湖泊千餘個,雅魯藏布江水力資源豐富,雅魯藏布江𠔌地為經濟發達地區,經濟以畜牧為主,氂牛為主要畜種,交通以公路為主,是中國的經濟落後地區
旅遊 Travel
  西藏旅遊投訴電話:西藏旅遊投訴電話:0891-683419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西藏最佳旅遊時間:在西藏旅行必須要考慮季節因素。高寒地區的氣候鼕長夏短,衹有西藏東南局部地區四季較分明。對於拉薩、日喀則、山南等交通便利的地區來講,基本上全年都可以旅行,七月至九月為最佳旅遊季節,氣溫適宜,節日也較多。
  1.阿裏地區是春秋天最好,夏天南綫不太好走,鼕天下雪之後基本就不太容易通行了;
  2.林芝地區夏天路不好,春天比較潮冷,景色以秋天為最美,那時候氣候也最好;
  3.昌都地區有飛機通到昌都市,但也是雨季路況極差;
  4.藏北除了青藏公路以外,湖區夏天基本沒辦法走,春天風沙大,秋天走最好,但是時間比較短,衹要不鬧雪災,鼕天走倒是挺方便的。總體上講,春秋天是西藏戶外旅遊最好的季節。
  另外,每年的7,8兩個月是西藏的旅遊季節,這段時間的確是西藏氣候最好、最溫暖的時間,每到這時候,都有大量的國內外遊客蜂擁而至。機票,住房,車輛都會顯得緊張而且昂貴。
  西藏民俗節慶活動:在雪域西藏,一年中最絢麗多彩、激動人心的就是那些民族傳統節日了。幾乎每一個月都有一、二個節日這些節日,或者是一些民俗習慣活動久而久之地演變成了民衆的節日。
  藏歷年節:藏歷,是中國著名的天文歷書之一。它的紀元是用夏歷的五行和十二生肖來計算,也是60年一輪、3年一閏。藏族人民過藏歷年節,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日開始,延至三,五天。
  花燈節:藏歷正月15日為花燈節。原是宗教信徒集會的日子,人們做許多酥油燈朝聖供佛。以後又增添燈塔、燈架,還用酥油花塑造出各種人物、花草、鳥獸,以供觀賞。
  沐浴節:藏歷7月上旬,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中,都有一個群衆性到河旁洗澡的活動,人們稱之為“沐浴節”。沐浴節,因為要持續一周左右,也稱沐浴周。
  雪頓節:藏語中的“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的意思,即吃酸奶子的節日。現在雪頓節的活動內容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有人把它稱為“藏戲節”。時間一般在藏歷6月底7月初。
  賽馬節:跑馬射箭是藏族人民普遍愛好的體育活動,一般在每年藏歷7月底至8月初舉行。賽馬期間,牧民們還搞一些物資交流。
  望果節:是藏族人民預祝豐收的節日。一般在莊稼成熟之際舉行。活動內容有賽馬、射箭,唱藏戲等。
  薩噶達瓦節:藏歷4月15日,相傳是釋迦牟尼誕生成佛日;又傳是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拉薩藏民都要集會和遊園。
  藏木林吉桑節:原意是“世界供佛日”,每年藏歷5月15日過節。民主改革後,每年5月1日到15日的半個月裏,拉薩藏族群衆走出庭院,到“林卡”(即公園)散步、載歌載舞、野餐,形成群衆性的“逛林卡節”。
  牛節:牛節是夏爾巴人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據說每年春草泛青時,夏爾巴把牛趕到山上喂養,到秋風起草木落時,男女老少上山把牛接下來,為牛接風洗塵,給牛戴鮮花,喂青草和????巴,祝它門一鼕膘肥體壯。這種遺風,不光是為讓牛繁衍興旺,而且還有一種對人的美好寄托:歲歲平安。
  西藏城市地圖:西藏特別提醒:特別註意事項:
  一.在藏區偶見身挂紅、黃、緑布標的牛羊徜徉於郊野,可不要隨意驅趕、傷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切勿以獵槍對準鷹鷲,藏民忌諱傷害他們的神鳥。
  二.未經同意不可入廟,入廟後不可吸煙。廟內物品觀看無妨,不可擅自觸摸佛像、經書、拍照。有些地方不可以逆時針方向行進,有些秘宗的地方禁止婦女進入。
  三.步入藏民的帳篷、居室,不可用腳踩門檻,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
  四.藏民伸舌頭,是表示尊敬而並非嘲笑;合十則是一種禮節。
  五.關於吸煙:
  a,拉薩什麽煙都有賣的,真假率也與內地差不多。東側的自由市場有香煙的批發市場,成條買較便宜。比內地貴兩元錢。
  b,在西藏各地跑車的司機,一般多抽雲煙或烤煙型香煙,像內地司機愛抽的外煙西藏司機卻不習慣。搭車時敬煙,像"紅河”、“紅梅”、“石林”就足夠檔次了。
  c,西藏的喇嘛教徒不抽煙,在寺院區內也不要吸煙。
  d,牧區的婦女甚至少女也往往抽煙,問道遞煙、喝茶敬煙等都屬禮尚往來。
  e,高原氧少,以少吸煙多呼吸空氣為佳。
  六.進藏前註意不要感冒,如患感冒最好推遲進藏,因為在高原上感冒不易康復,嚴重的還會引起肺水腫及其他多種並發癥。所以,準備一些感冒藥品和胃腸類藥品是非常必要的。
  七.西藏氣候的特點是乾燥、缺氧、氣壓低。因此,進藏前隨身帶一些鼻腔外用軟膏和潤喉片可緩解乾燥帶來的鼻喉部不適。
  八.由於高原紫外綫比較強,據測算,年平均輻射值每平方米在6000~8000兆焦耳之間,因此,帶上太陽帽、墨鏡和防曬油是適宜的。
  九.關於天葬:西藏政府和旅遊機構都不鼓勵遊客去看天葬,藏族人尤其是死者傢屬,不願漢族人觀看,這是民族習慣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您有機會見到,請自重您的言行。
  十.不要在西藏購買任何野生動物的毛皮,野生藏羚羊的角,野氂牛的頭骨等等。這等於在支持在西藏日益猖獗的對野生動物的偷獵行為。而事實上如果你在離開西藏時被發現攜帶有這些物品,你自己很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麻煩。
  十一.不要付錢給被你拍攝的當地人,也不要強迫拍攝他們不希望你拍攝的內容,可以送他們一些食品或藥品來使他們增加對你的信任。不要試圖幫助沒有合法手續的外國人進入西藏。每一個旅遊者都應該知道,國傢有規定,外國人進藏旅行必須有旅遊或外事部門的批準,並辦理旅遊批件,同時,必須在有旅遊車輛和導遊陪同的情況下在批件允許的範圍內旅行。西藏美食:西藏餐飲的便利程度要遠高於一般人的相象。各城鎮的餐廳以川菜為主。西藏的拉薩市、日喀則市、山南的澤當鎮、阿裏地區的獅泉河鎮、普蘭縣、林芝地區有品種比較多的蔬菜供應。其他的地方由於交通的原因,蔬菜供應比較少,價格也比內地高很多。
  當然,衛生條件對於很多遊客來說也是個問題。幸虧高原上紫外綫比較強烈,傳染病也比較少。除了拉薩以外,在西藏其他地方旅行通常都不能保證準時的找到飯館進餐,建議你攜帶一些小食品以備不測,比如巧剋力、肉幹、點心等等。
  在西藏,雖然有很多湖泊,但飲用水卻是個問題。西藏湖泊裏有相當多的是鹹水湖。另有一些湖雖然喝起來不鹹,但礦物質含量很高,據當地人講喝了會啞或者有其它很多問題。當然流動着的雪山融水是沒有問題的。同時建議你要把生水煮沸長一點的時間再喝,因為在高原上水的沸點要比平原低很多,拉薩水到80度左右就會沸騰了。
  藏族的飲食,牧區、農區有所不同。牧區的飲食除了糌粑、面粉等主食以外,可以簡單的分為“紅食”與“白食”兩類。“紅”是指肉,“白”是指奶。夏天以“白食”為主,鼕天以“紅食”為主。牧區的著名小吃有手抓羊肉、烤羊腸、風幹肉。
  藏餐的口味講究清淡、平和。很多菜,除了????巴和蔥蒜,不放任何辛辣的調料,體現了飲食文化返樸歸真的時代潮流。
  拉薩、日喀則、澤當等城鎮有各種檔次的餐館。這些餐館無論是高檔的還是簡陋的,其裝潢設計都體現出了藏族特色。那繪着花紋的藏式“狗蹄”木桌,鐵皮火爐,“八瑞”瓷碗,藏式蒲團,有着藏族文化特色的各種吉祥圖以及壁畫等,都令人領略到藏地風情。旅遊者來到西藏,可以有選擇地到這些餐館品嚐一些有特色的藏餐。譬如各類灌腸、青稞酒和酥油茶、牛羊手抓肉、涼拌氂牛舌、包子、糌粑、各種糕點,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腸、風幹肉、夏普青(肉漿)等。西藏購物:來到西藏(特別是來到拉薩)旅遊,觀光,應該說,鋪着花崗岩石的八角街是旅遊者的第一選擇。八角街不但是宗教街,文化街,民俗街,而且,還是一條著名的觀光街,購物街和商業街。在八角街購物,不會有語言上的任何障礙。
  這裏的旅遊商品,有很多是充滿了鄉土氣息與民族風格的手工藝産品,各式的木碗、銀碗、竹碗、皮具、刀具等都是藏族的手工藝傳統編織品;也有許多東西是尼泊爾,印度等國商人批量加工的仿製品,如各種骨雕動物,防真珠寶首飾,經過防舊處理的各色“古董”;也有真正的寶貝,如古舊的“卡墊”,名貴的瓷器,流失到民間的寺院文物;甚至有價值連城的九眼貓石,琥珀,上等緑鬆石,成色絶佳的紅珊瑚……,這當然需要你識貨。
  推薦:八角街有名的旅遊商店很多,譬如位於八角北街的百年老店夏帽嘎布,“夏帽嘎布”在藏語中意為“白色的禮帽”是一傢尼泊爾僑民開的商店,你會看到商店顯眼的位置上挂着比蘭德拉國王和艾什瓦爾王後的彩色肖像。
  推薦:從大昭寺廣場往西走20米左右是著名的“民族商場”。很多人說來西藏旅遊不可不去“民族商場”。
  小貼士:如果旅遊者是文化人,或是有文藝方面的雅興,我們當然不忘推薦西藏人民出版社圖書服務部,位置在林廓路上,附近有格薩爾王騎馬射箭的雕像,比較好找。
  而拉薩衆多的藝術畫廊遍布於各主要旅遊景點,尤以布達拉宮正門和拉薩假日酒店對面為最。令你目不暇接。西藏交通:安全的上下西藏飛機青藏綫川藏/滇藏綫中尼公路新藏綫長途汽車租用越野車
  西藏是中國唯一不通火車的省區,目前進入西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飛機和汽車。
  航空:目前西藏闢有國際及省級航綫。拉薩至成都、拉薩至北京、拉薩至上海、拉薩至重慶,以及拉薩至尼泊爾加德滿都等航綫,使旅遊者進出西藏旅遊十分便捷。西藏的貢嘎機場位於拉薩以南的100公路處,市區到機場乘車約一個半小時左右。貢嘎機場可起降包括波音747在內的大型客機,被稱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現代化航空港。如今昌都的邦達機場也已試航成功,該機場可供波音757起降。
  進藏公路:乘汽車進藏主要有中尼公路(中國至尼泊爾),拉薩至樟木口岸友誼橋,全長736公裏;青藏公路,格爾木至拉薩,全長1214公裏,為黑色路面,全綫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橫穿連綿起伏的昆侖山和唐古拉山、念青古拉山脈,其他還有新藏、川藏、滇藏公路。目前青藏公路是海內外旅遊者乘汽車進藏的主要路綫。
  藏區內公路:現有幹綫公路15條,支綫公路315條,公路通車里程達22000公裏,已形成以拉薩為中心,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為主幹綫,以拉薩--亞東、黑河--阿裏、日喀則--普蘭、黑河--昌都、林芝--澤當、拉薩--澤當、澤當--措那、拉薩--日喀則、拉薩--樟木等為幹綫的公路交通網。西藏住宿:拉薩和日喀則、江孜、那麯、林芝八一、山南澤當等大中城市都有比較好的星級賓館,其條件和服務水準都可以使絶大多數旅遊者滿意,當然,價格也會另人颳目相看。在這些地方還有些別具特色的小旅館很受旅遊者的歡迎,比如說拉薩的八郎學旅館已經成為世界“十大山地旅館”之一。
  其它各個縣城都有自己的招待所,但是條件也就限於能嚮你提供一間雨天不會漏水的房屋和一張堅實的床鋪,不要對它們的衛生條件寄予太高的期望。價錢多在20-30之間,你可以試着還還價。一般旅遊者有興趣的阿裏、林芝一綫很多區(比鎮還小)也有招待所,主要是提供給過路的長途貨運司機的。條件,也就是比帳篷強點,當然恐怕還沒帳篷幹淨,價格上也差不多20-30左右。
  另外,在西藏的很多地方的招待所裏,拉客人的司機是不用住宿費的,所以在進酒店(或招待所)的時候要和服務員問清楚。
  很顯然,如果你旅行的範圍僅限於大城市,比如拉薩、日喀則、江孜、澤當這些地方,睡袋並不是有很大的用途,因為這幾個城市旅遊的設施,酒店都比較好,但是如果出了上面幾個地方,睡袋還是西藏旅行必須的裝備之一。在通常條件的野外路綫裏,比如遊客多去的阿裏,一個1.5公斤的鴨絨睡袋基本已經夠用。很多的招待所都能夠提供一間房子、床和不太幹淨的被子,如果是七、八月西藏最暖和的季節,對睡袋的要求並不算很嚴格。由於道路和車輛的故障問題,你很可能要藉宿在沿途的老百姓傢裏,而有些地方能提供給旅行者的衹有一間空空蕩蕩的石頭房子。如果是租車旅行,防潮墊應該並不算是個很大的負擔,還是應該帶上。
  西藏娛樂:在美麗清新的西藏地區,娛樂活動都是與藏族的特色活動結合起來的。歌舞飛揚,法號回響,宗教活動即節日活動,節日活動即宗教活動,這就是藏族文化的精髓;穿上民族的盛裝,騎上奔馳的駿馬,青稞酒灑格桑花,篝火映紅酥油茶,在雪山草地中暢快心懷,什麽娛樂能比上它?
  西藏是寂靜而肅穆的,您若願意象城市生活那樣玩的話,請您不要來拉薩,這裏衹有珠穆朗瑪和布達拉。所以,西藏娛樂是要用心去感受,用柔情去愛的。
  面積:120多萬平方公裏
  人口:245萬左右,其中藏族人口273.68萬。
  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首府:拉薩
  西藏自治區,簡稱藏。西藏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東經78°25′至99°06′,北緯26°44′至36°32′之間。面積一百二十多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的1/8,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它北臨新疆,東北連接青海,東面與四川相連,東南與雲南相鄰,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接壤,邊境綫近四千公裏,是我國與南亞次大陸聯繫的紐帶。其間,綿亙着衆多巨大的山脈,奔流着無數湍急的流,高原湖泊星羅棋布,林海莽莽,濤聲萬裏。西藏的行政區劃分為1個地級市、6個地區,下轄1個縣級市,70個縣,1個縣,1個縣級區,2個縣級辦事處,899個鄉,31個鎮。自治區首府設在拉薩市。西藏,古為羌、戎地。唐、宋時為吐蕃地。元為宣政院所轄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代依元製,仍稱“烏思藏”。清代分為“衛”(前藏)、“藏”(後藏)、“喀木”(康)、“阿裏”四部,因在中國西境,故總稱“西藏”。“西藏”一詞,最早見於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6年將原西康省昌都地區並入西藏。1965年9月9日,建立西藏自治區。“藏”是漢語賦予的稱謂,而藏族人歷來都自稱為“蕃”(bo播)。唐代時漢語譯為“吐蕃”,英文依漢譯為“tibet”。西藏高原由滄海變成,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科學考察、發現所證明。但是,高源並非在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相當緩慢地變化着,衹是近幾百萬年的地殼變動,纔使高源隆起急劇上升。最近幾年對喜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測定證明,高原還在不停地上升着,這個上升速度在地救歷史上是驚人的,但也不過一年上升一二公分罷了。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拉薩市,拉薩(藏語意為“聖地”)是西藏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宗教中心。西藏地勢高峻,海拔超過8000米以上的山峰就達11座,屹立在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高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又稱為“地球第三極”。在西藏中部和北部有岡底斯山、念青塘古拉山、昆倉山和塘古拉山等山脈。在東部是著名的橫斷山脈地區。山脈與山脈之間,分佈着高原和𠔌地。藏族人民以農牧業為主,城市居民多從事手工業、工業和商業。藏族人信仰藏傳佛教,熱情開朗,能歌善舞。宗教在西藏有着久遠而深刻的影響,境內居民(除漢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傳佛教,回族信奉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影響最大。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顯密俱備,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紀以來外來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的過程中成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獨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還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從公元16紀起,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無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還是在生産和生活等的習俗上,都帶有濃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動成為大多數居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西藏位於中國的西南部,這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着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産生,纔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西藏無疑是令人激動的,加上她海拔的高度會加快人們心髒跳動的頻率,所以,走上高原的人都不得不用整個身心來體會它。如果你想到西藏旅行,最好能準備一種心境,一種不被你以往的生活經驗束縛,可以包容更廣阔世界的心境。這樣,由地理、民族、歷史、文化以及信仰所造成的隔膜就會化解,你纔有可能發現那裏的人很美,那裏的文化很博大,那片高原其實很親切。
西藏概況 Tibet Overview
西藏概况
西藏概况
西藏概况
  簡 稱:藏
  地理位置: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等國接壤。北部和東部與新疆、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為鄰。
  人 口:全區總人口為281萬人(2006年末數字)。人口出生率為17.4‰,死亡率為5.7‰,自然增長率為11.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2.21人, 西藏人口分佈也很不均衡,多數人口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平均預期壽命已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35.5歲提高到目前的67歲。
  面 積:120多萬平方公裏。
  行政區劃:西藏全區共劃1地級市、6地區、1縣級市、76縣。
  氣 候:年平均氣溫為8度左右
  民 族:西藏是以藏族為主體的民族自治區,其他還有漢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未識別民族有夏爾巴人和僜人,其人數較少,衹有2000餘人。
  旅遊特色: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
  西藏簡介:西藏既有獨特的高原雪域風光,又有嫵媚的南國風采,而與這種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觀,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獨特的魅力。至今,還有許多藏族人的生活習俗與高原之外的現代人有着很大的距離,也正由於距離的産生,纔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觀賞價值。
  西藏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民族自治區之一,成立於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傢全長近4000公裏的邊境綫。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2.8%。自然地理地形與山脈
  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體部分,有着“世界屋脊”之稱。這裏地形復雜,大體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北部是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占全自治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在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之間,即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經的地方,是藏南𠔌地;藏東是高山峽𠔌區,為一係列由東西走嚮逐漸轉為南北走嚮的高山深𠔌,係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地貌基本上可分為極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等六種類型,還有冰緣地貌、岩溶地貌、風沙地貌、火山地貌等。 蜿蜒於西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由許多近似東西嚮的平行山脈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的交界綫上,全長2400公裏,寬約200─300 公裏,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一珠穆朗瑪峰,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邊界上;在其周圍5000多平方公裏內,有8000 米以上高峰4座,7000米以上高峰38座。
  河流與湖泊
  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裏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裏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西藏還是國際河流分佈最多的一個中國省區,亞洲著名的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湄公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源都在這裏。西藏河流的水源主要由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組成,流量豐富,含沙量小,水質好。 雅魯藏布江為西藏第一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經珞瑜地區流入印度,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崐)全長2057公裏,流域面積24萬多平方公裏,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雅魯藏布江大峽𠔌深達5382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峽𠔌。大峽𠔌𠔌底最窄處僅 74米,最寬處約200米,全長為370公裏。
  廣袤的西藏高原上點綴着大小湖泊1500多個,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裏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紮西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裏的湖泊有47個。納木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湖泊面積為24183平方公裏,約占中國湖泊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西藏高原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湖泊密集區;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範圍最大、數量最多的高原湖區。這裏的湖泊鹹水湖多,淡水湖少,湖面海拔超過5000米的有17個,它們的面積都在50平方公裏以上。
  氣候特點
  空氣稀薄,氣壓低,含氧量少
  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
  氣溫偏低,日溫差大
  全年分為明顯的幹季和雨季
  氣候類型復雜,垂直變化大
  西藏高原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除呈現西北嚴寒乾燥,東南溫暖濕潤的總趨嚮外,還有多種多樣的區域氣候和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十裏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諺語,即反映了這些特點。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西藏的空氣稀薄,日照充足,氣溫較低,降水較少。西藏高原這裏每立方米空氣中衹含氧氣約150─170剋,相當於平原地區的62%至65.4% 。西藏是中國太陽輻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平原地區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時數也是全國的高值中心,拉薩市的年平均日照時數達3021小時。氣溫偏低,年溫差小,但晝夜溫差大。拉薩、日喀則的年平均氣溫和最熱月氣溫比相近緯度的重慶、武漢、上海低10─15攝氏度。拉薩、昌都、日喀則等地的年溫差為18─20攝氏度阿裏地區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氣溫為10攝氏度以上,而夜間氣溫降至攝氏零度以下。 西藏自治區各地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均,幹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顯,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東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漸嚮西北遞減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0%至20%;從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行政區劃西藏自治區設1個地級市(拉薩市)、6個地區(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麯地區、阿裏地區)和73個縣(市區)。
  其中,拉薩市轄7個縣和1個縣級城關區;昌都地區轄11個縣,行署設在昌都鎮;林芝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八一鎮;山南地區轄12個縣,行署設在澤當鎮;日喀則地區轄17個縣和1個縣級市,行署設在日喀則市;那麯地區轄10個縣,行署設在那麯鎮;阿裏地區轄7個縣,行署設在獅泉河鎮。
  具體如下:
  拉薩市(管轄7個 縣、1個縣級城關區)拉薩市城關區、林周縣、達孜縣、堆竜德慶縣、尼木縣、當雄縣、麯水縣、墨竹工卡縣。
  昌都地區(管轄11個縣)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洛隆縣 、邊壩縣、江達 縣、貢覺縣、類烏齊縣、丁青縣、察雅縣、八宿縣。
  林芝地區(管轄7個縣) 林芝縣 、米林縣、朗縣、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察隅縣、墨脫縣。
  山南地區(管轄1 2個縣) 乃東縣、紮囊縣、貢嘎縣、桑日縣、瓊結縣、洛紮縣、加查縣、隆子縣、麯鬆縣、措美縣、 錯那縣、浪卡子縣。
  日喀則地區(管轄17個縣、1個縣級市)日喀則市、南木林縣、江孜縣、定日縣 、薩迦 縣、拉孜縣、昂仁縣、謝通門縣、白朗縣、仁布縣、康馬縣、定結縣、仲巴縣、 亞東縣、吉 隆縣、聶拉木縣、薩嘎縣、崗巴縣。
  那麯地區(管轄10個縣)那麯縣 、申紮縣、班戈 縣、聶榮縣、安多縣、嘉黎縣、巴青縣、比如縣、索縣、尼瑪縣。
  阿裏地區( 管轄7個縣)普蘭縣、札達縣、噶爾縣、日土縣、革吉縣、改則縣、措勤縣。 西藏首府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它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遊北岸,海拔 3658米。面積近3萬平方公裏,有40萬人口。其中市區面積544平方公裏,城市人口14萬,在藏、漢、回等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薩市郊區的農牧業比較發達,新建了一批蔬菜、肉食基地。自治區的骨幹工業企業也集中在拉薩,全市有商業網點一萬多個。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拉薩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市區出現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化風格的建築,如拉薩飯店、西藏人民會堂、西藏大學、西藏體育館、自治區人民醫院、拉薩電影院、群衆藝術館、拉薩少年兒童活動中心等等。拉薩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現已開通了程控電話,建立起衛星通信地球站;青藏鐵路已歷史性通車,以拉薩為中心輻射到全西藏的公路網已經形成,市區道路都鋪設了柏油路面和上下水管道。被列入國傢重點開發試驗的羊八井地熱田,面積20─30平方公裏,地表天然熱能總釋放量高達10.7萬大卡/秒,預計熱能開發潛力15萬千瓦,是中國已投入開發利用的最大地熱電站。 拉薩市有古跡200多處,已開發的旅遊景點20多處,待開發的景點30多處。大昭寺、小昭寺、布達拉宮、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羅布林卡等著名建築,都是主要的旅遊區。納木錯、德中溫泉和林周、墨竹工卡自然保護區,是主要的自然風景區。位於舊城區中心的八廓街,是旅遊者的好去處,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風貌。這裏十分繁華,商店林立,香客川流不息。沿街擺滿了各種民族手工藝品以及民族服裝,豐富多彩,應有盡有。名勝古跡西藏名勝古跡衆多。目前,全區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1處,其中,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
  (1)布達拉宮。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堡建築群,位於拉薩市中心,以前是達賴的鼕宮。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2)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3)甘丹寺。位於達孜縣。
  (4)薩迦寺。位於薩迦縣。
  (5)紮什倫布寺。位於日喀則市,是歷代班禪駐錫寺。
  (6)昌珠寺。位於乃東縣。
  (7)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於江孜縣。
  (8)藏王墓。吐蕃王朝時期藏王的墓葬群,位於瓊結縣。
  (9)古格王國遺址。位於札達縣。
  (10)哲蚌寺。位於拉薩市西郊。
  (11)色拉寺。位於拉薩市北郊。
  (12)羅布林卡。位於拉薩市西郊,以前是達賴的夏宮,現為人民公園。
  (13)夏魯寺。位於日喀則市。
  (14)托林寺。位於札達縣。
  (15)桑耶寺。位於紮囊縣,是西藏的第一座寺院。
  (16)卡若遺址。位於昌都縣。
  (17)紮塘寺。位於紮囊縣。
  (18)白居寺。位於江孜縣。
  (19)小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
  (20)朗賽林莊園。位於紮囊縣。
  (21)大唐天竺使出銘。位於吉隆縣。
  (22)拉加裏王宮。位於麯鬆縣。
  (23)吉如拉康。位於乃東縣。
  (24)桑喀古托寺。位於洛紮縣。
  (25)科迦寺。位於普蘭縣。
  (26)列山墓地。位於朗縣。
  (27)吉堆吐蕃墓群。位於洛紮縣。西藏的食物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衆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禦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傢中,你會看到挂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幹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傢作客,主人會拿出風幹的牛羊肉叫你品嚐,這種風味衹有在高原才能品嚐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衆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白糖製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嚐。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兇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製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緑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着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裏,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櫃子裏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後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裏,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衆,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裏調和着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西藏經濟2006年經濟建設數據:
  國民生産總值(GDP)290.05億元
  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32.35億元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70億元
  進出口總額3.28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522萬美元
  國內外旅遊者251.21萬人次
  旅遊總收入27.71億元
  地方財政收入17.27億元
  一般預算收入14.56億元
  財政總支出202.29億元
  一般預算支出200.20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45.74億元
  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204.14億元西藏自治區成立歷史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通稱《十七條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七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拉薩舉行成立大會,正式成立。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擔任主任委員,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任第一副主任委員,張國華任第二副主任委員。阿沛·阿旺晉美擔任秘書長。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層反動集團公開撕毀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十七條協議》,在拉薩舉行武裝叛亂。
  1959年3月17日,達賴逃離拉薩。
  1959年3月22日,拉薩戰役勝利結束,拉薩市區的叛亂被徹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發佈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權職權。鑒於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達賴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並任命籌委會常務委員帕巴拉·格列朗傑和阿沛·阿旺晉美為副主任委員。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閉幕。會議通過了《關於在西藏全區進行民主改革的决議》。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籌委會决定順應西藏人民的願望,提前進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嚮國務院提出了《關於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的請示報告》。
  1965年8月23日,周總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58次會議,討論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的請示報告,同意於1965年9月1日召開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區,並嚮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相應的議案。
  1965年8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會議批準國務院議案,通過關於成立西藏自治區的决議。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舉行。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參加大會,並表示祝賀。大會於8日選舉産生了西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阿沛·阿旺晉美當選為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傑等7人為副主席。9日,大會舉行閉幕式,西藏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西藏高校西藏大學: http://www.utibet.edu.cn/
  西藏民族學院: http://www.xzmy.edu.cn
  西藏藏醫學院
  西藏警官高等專科學校經濟交通:
   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世紀之初做出的戰略决策,是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義。鐵路已於2006年7月1日9:00全綫通車。
  青藏鐵路由青海省西寧市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1956公裏。其中,西寧至格爾木段長814公裏,1979年建成鋪通,1984年投入運營。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拉薩段,自青海省格爾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全長1142公裏,其中新建1110公裏,格爾木至南山口既有綫改造32公裏。
  青藏公路,從青海省省會西寧市,經茶卡、都蘭、格爾木到拉薩,全長1214公裏,全綫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綫路最長的柏油公路,全年暢通,是我國四條進藏公路中唯一有客運班車營運的綫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葉城到拉薩的新藏公路全長2841公裏,大部分公路處於無人區內,無加油站,當地的司機都要多備幾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訊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時間至少在半個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於四川成都,經雅安、康定,在新都橋分為南北兩綫,南北兩綫間有昌都到邦達的公路(169公裏)相連。
  滇藏公路,從雲南省下關市出發,經香格裏拉,北至西藏芒康縣,全長800公裏。
  中尼公路,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出發,經樟木友誼橋,進入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聶拉木縣,過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市,到達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全長2415公裏。
  農業
  宜農耕地及其主要分佈和特點:
  目前西藏擁有宜農耕地680. 57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42%;淨耕地面積523 .43 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31 %;牧草地9693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56. 72 %。林地1071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27%。居民及工礦用地50.45萬畝,約占 全 區土地總面積的0.03%;交通用地32.92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0.02%;水域8291 .96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萬畝,約占全區土地總面積 的31. 8%。從以上數據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積最大 , 合計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 交通 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計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63.3%。西藏現有的糧食作物、果樹、蔬菜、茶葉、青飼料等種植業用地均屬耕種土壤範疇。耕種土壤面積最大的是日喀則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區,占19.86%。山南地區和拉 薩市的耕種土壤面積基本相近,分別占15.65%和15.48%;林芝地區占全區耕種土壤的 8.65%;那麯和阿裏地區耕種土壤面積較小,分別占1.99%和0.58%。全區74個 縣有耕種土壤分佈的占62個,為總數的84%。
  全區耕種土壤歸屬於28個土類中的16個土類,有12個土類沒有耕種土壤。其中,耕種山 地 灌叢草原土壤面積最大,占全區耕種土壤面積的33.81%,其次為潮土和耕種亞高山草原土 ,分別占12. 83%和12.38%。耕種草甸土占9.1 %。耕種亞高山草甸土占9. 47%。耕種 褐土占8.1%。耕種灰褐土占7.99%。耕種棕壤占2.86%。這8類耕種土壤合計占全區耕 種土壤面積的96.95%,其餘8個土類面積很小,合計僅占3%左右。耕種土壤主要分佈 在岡 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𠔌和三江流域河𠔌洪積扇、衝積臺地、衝積階地以及湖盆階 地 上,其中,雅魯藏布江幹流臺地及拉薩河、年楚河等支流𠔌地內的耕種土壤就占了全區耕種 土壤的55%,其地貌條件相對較為一致。
  西藏耕種土壤的垂直分佈區間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積占5.6%,2500米~3500米之間的占11.4%,3500米~4100米的面積占60.8%,4100米 以上的面積占22.2%。
  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為放牧草場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麯和阿裏地區的面積最大, 分別占全區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則地區,占15.44%;昌都地區 占8.39 %;山南地區占3.99%;林芝地區占2.72%;拉薩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佈區間為 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積占82%,海拔3500米~4600米 的面積占14%,低於海拔3500米的面積占4%。
  西藏境內草地土壤歸屬於8個土類,高山草原上的面積最大,占全區草地土壤面積的59.48%,其次為高山草甸土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別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為亞高 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澤土(0.94%)、山地灌叢草原土(0. 82%)和褐土(0.74%)。
  全區林業土壤歸屬於10個大類,面積最大的是暗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的28.5%;以下依 次是黃壤,占17,6%;黃棕壤、 棕壤、赤紅壤、灰褐土和亞高山林灌草甸土(亞類)的面 積基本相當,各占10%左右;磚紅壤占7.83%;褐土占1.18%;紅壤占0.21%。各種土壤 類型的宜林性能不盡相同,主要表現在隨着地勢的升高,不同土壤類型有着不同的適生林型 和樹種。海拔1100米以下,有適生熱帶雨林的磚紅壤、紅壤和赤紅壤,占全區林業 土壤面積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適生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和常緑針闊葉混交林的 黃 壤、黃棕壤,占全區林業土壤面積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適生溫性針闊葉混交 林 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適生寒溫性針葉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 壤 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還有適生楊、樺、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亞高山林灌草 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 39%,廣泛分佈在森林邊緣,海拔上限可達 4700米,下限為3000米~3800米的河𠔌地區。
  西藏的耕地面積絶大部分分佈在江河幹、支流的河𠔌階地、山麓斜坡、衝積扇地和湖泊 平原一帶。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亞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等開墾而來的。土壤類 型因分佈環境條件不同,在質地上有很大差異。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低,即使有少數土 地含腐植質較多,亦因溫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數量少、分解緩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 分耕地還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層較淺、砂性重、石礫多、質地偏粗、易漏肥等現象。在復 種區耕作土壤的潛在肥力和較大肥力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較強。西藏人民從這些實際情 況出發,總結經驗,把農田基本建設與改良土壤緊密結合起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到1998 年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園田和平整土地100多萬畝,按農業人口 的勞動力平均,每人接近一畝。在土質改造方面,進行黏摻沙、沙摻粘,種植豆科作物,多 施有機肥料,使部分土壤質地得到改良。
  作物種類齊全:
  西藏農業有悠久的歷史,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 ,利用當地復雜 多樣的氣候條件培育了種類繁多的作物品種。在西藏除高原寒帶季風幹旱氣候類型地區不能 種植作物外,其餘地區的河𠔌地帶均有作物種植,且喜溫、喜涼、喜濕和耐旱等不同生態型 作物種類齊全。據統計,西藏作物有30多個品種。在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區內,種植有 水稻、玉米、雞爪𠔌、甘薯、大豆、緑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煙草、芝麻等多種喜 溫作物和茶樹、柑桔、油桐、油茶等亞熱帶經濟林木,以及各種喜溫的瓜類(南 瓜、鼕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在高原溫帶季風半濕潤、半幹 旱氣候區,適宜種植鼕青稞、鼕小麥、春小麥、春青稞、豌豆、蠶豆、馬鈴薯、油菜、甜菜 等喜涼作物和蘋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樹,以及甘藍(蓮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蘿蔔、鬍蘿蔔、芹菜、萵筍、大蔥、大蒜、韭菜 等喜涼的蔬菜。在高原季風亞寒帶氣候區,選擇優良的小氣候環境,種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圓根、蘿蔔等作物。
  喜涼作物單産高、個體大、品質優:
  西藏大部分地區光照強,白晝溫度 相對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節又多為植物旺盛生長的季節,不像地中海氣候那樣,鼕春多雨,夏季炎熱乾燥,光 、溫、水極不協調,氣候資源難於發揮生産潛力。西藏地區光、溫、水同季,配合協調,作 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西藏夏季氣溫較低,作物各發育階段無 抑製性高溫影響,光合作用日進程無"午睡"現象,光合作用 強,有機物纍積多,有利於種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塊根、塊莖植物貯藏器官的發 育,為高産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西藏一般作物貯藏器官(種子、塊根、塊莖)特別發達,單株生産力高。如小麥、青稞 通常每穗達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剋~55剋,單穗重13剋~25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剋~6剋,每株 産量10剋~20剋;蠶豆千粒重1000剋~1500剋等等,這些紀錄都比我國農業比較發達的東部 地區高。
  發達的河𠔌農業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遊幹、支流河𠔌地帶,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 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裏,南北寬處達200公裏 ,窄處僅50公裏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 是西藏最重要的河𠔌農業區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 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雅魯藏布江幹流拉孜至大竹卡、貢嘎至桑日等河𠔌段,以及拉薩河和年楚河中、下遊河 𠔌段,均是長100公裏~200公裏,寬3公裏~10公裏的寬𠔌平原,海拔較低,多在4000米以 下,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便利,耕地密佈,是西藏農業的精華所在。
  這一帶氣候溫和,熱量條件較好,年均溫6℃~8℃,最暖月均溫15℃左右,最冷月均溫 -2℃~4℃,無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達3000小時左右,太陽輻射 強 ,降水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間,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雨熱同季,光、溫、水配合較好,對作物生長有利。
  本區土地總面積雖然衹占全藏的3.6%,但耕地面積卻占全藏的45.6%,居住着占自治 區40 %以上的人口。本區人口比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藏平均數高8倍,每個勞動力平均負擔耕 地5.1 畝,勞動力較充足。交通發達,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薩、日喀則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 , 各縣的多數地區有公路相通。農業技術裝備較好,機械化程度較高,機耕面積在30萬畝以上 , 占耕地面積的1/3以上。區內有拉薩、日喀則和澤當等地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試驗場。興 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𠔌地區的多數農田有較好的灌溉條件。如拉薩河兩岸就有30多條引水 渠道,並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庫、提灌站、防洪排澇和截潛流等工程設施。拉薩河下 遊各縣和山南地區所屬各縣耕地的有效灌溉率在60%左右,其他各縣的灌溉率也在30%左右 。沿江、河兩岸的耕地大多進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實現了園田化。
  西藏礦産資源
  西藏目前已發現101種礦産資源,查明礦産資源儲量的有41種,勘查礦床100餘處,發現礦點2,000餘處,已開發利用的礦種有22種。西藏優勢礦種有銅、鉻、硼、鋰、鉛、鋅、金、銻、鐵,以及地熱、礦泉水等,部分礦産在全國占重要地位,礦産資源潛在價值萬億元以上。礦産資源儲量居全國前5位的有鉻、工藝水晶、剛玉、高溫地熱、銅、高嶺土、菱鎂礦、硼、自然硫、雲母、砷、礦泉水等12種。石油資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礦遠景。
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
  Xizang西藏 中國行政區域名。位於中國西南部。北界新疆,東北界青海,東界四川,東南界雲南,並有一段與緬甸相連;其南與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為界;西界印度、剋什米爾。面積約為一百二十萬平方公裏。 古為羌、戎地。唐、宋稱吐蕃。蕃,藏文作Bod,為藏族的自稱。有人認為,“蕃”是古代藏族普遍崇信的巫教——“本”(Bon)的音轉吐蕃一說為吐蕃自稱“大蕃”,唐人改“大”為“吐”。鬆贊幹布(?~650)曾劃分其地為五如(如,意為部或翼):烏如,以今拉薩為中心;腰如,以今山南地區乃東縣為中心;葉如,以今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為中心;拉如,以今日喀則地區謝通門縣為中心;孫波如,其範圍大致為今那麯地區與青海省連接地帶,即古羌人蘇毗(被吐蕃徵服後稱孫波)聚居的地區。 元代仍稱此地為吐蕃或西蕃(西,意為中原地區以西),分稱其地為烏思、藏、納裏。烏思(Dbus),原意為中心,即今拉薩及其附近地區;藏(Gtsang),原意為潔淨,即今日喀則及其附近地區;納裏(Mngav ris),原意為領地,即今阿裏地區(見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明代稱西蕃、烏思(斯)藏。清初稱圖伯特、土伯特,皆為“吐蕃”的別譯;稱唐古特(忒),為襲用元代對西夏的稱法。因元人對西夏、吐蕃的稱法有時混同,自康熙二年(1663)始稱西藏,分稱為衛(即元、明兩代“烏思”的別譯,又稱前藏)、藏(又稱後藏)、阿裏。 在今西藏自治區的轄區內,歷史上除分稱衛藏、阿裏的地區外,還有康地區的一部分。康(Khams),原意為境域,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及西藏昌都地區的統稱。原為土司及藏傳佛教各教派活佛封地。雍正六年(1728)清朝將康區東部(今康定、理塘、巴塘等地)劃入四川,將康區南部(今中甸、維西、德欽等地)劃入雲南。清末曾在康區全境厲行改土歸流政策。民國元年(1912)設川邊經略使,積極籌劃西康建省。1914至1918年達賴十三世受英人慫恿派軍攻入康區西部,西康建省一事遂告停頓。 今西藏自治區內,尚有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傳統性地區名稱。 絳塘,一作羌塘,意為北部草原,即今那麯地區。 三十九族,全稱霍爾三十九族,今昌都地區西北部、那麯地區東部的丁青、索縣一帶。清初為蒙古的和碩特部牧地,後歸清朝駐藏大臣直轄。 達木八旗,今拉薩市以北當雄縣一帶,原為蒙古和碩特部駐防要地,後歸頗羅鼐父子管轄乾隆十六年(1751)珠爾墨特那木札勒亂事平定後,由清朝駐藏大臣直轄。 工布,今拉薩市以東、尼洋河流域的工布江達、林芝一帶。傳說中的“上丁二王”時期(鬆贊幹布前二十三、二十四代),即有關於此地區的記載。 塔布,一作達波,在工布西南,今山南地區東部的加查、朗縣一帶。吐蕃王朝時是以塔氏傢族為主的一個部落的轄地。藏傳佛教噶舉派塔布噶舉係在此地區建立。 波布,一作波窩,今昌都地區波密縣和拉薩市轄林芝縣東久區一帶,分上、下波布。關於此地區的最早記載,亦在“上丁二王”時期。 門隅,今山南地區南部錯那縣和非法的“麥剋馬洪綫”以南的達旺一帶,為門巴族聚居區。 珞諭,在門隅以東,雅魯藏布江嚮南大轉彎處附近。分上、下珞諭。大部分在“麥剋馬洪綫”以南,為珞巴族聚居區。 察隅,今昌都地區察隅縣一帶。也有一部分在“麥剋馬洪綫”以南,為人聚居地區。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首府在拉薩市。現全區共轄五地區(那麯、昌都、山南、日喀則、阿裏)、一市(拉薩)、七十一縣。                 王輔仁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Xizang
  西藏
    中國行政區域名。位於中國西南部。北界新疆,東北界青海,東界四川,東南界雲南,並有一段與緬甸相連;其南與印度、不丹、錫金、尼泊爾為界;西界印度、剋什米爾。面積約為一百二十萬平方公裏。
    古為羌、戎地。唐、宋稱吐蕃。蕃,藏文作Bod,為藏族的自稱。有人認為,“蕃”是古代藏族普遍崇信的巫教——“本”(Bon)的音轉。吐蕃一說為吐蕃自稱“大蕃”,唐人改“大”為“吐”。鬆贊幹布(?~650)曾劃分其地為五如(如,意為部或翼):烏如,以今拉薩為中心;腰如,以今山南地區乃東縣為中心;葉如,以今日喀則地區南木林縣為中心;拉如,以今日喀則地區謝通門縣為中心;孫波如,其範圍大致為今那麯地區與青海省連接地帶,即古羌人蘇毗(被吐蕃徵服後稱孫波)聚居的地區。
    元代仍稱此地為吐蕃或西蕃(西,意為中原地區以西),分稱其地為烏思、藏、納裏。烏思(Dbus),原意為中心,即今拉薩及其附近地區;藏(Gtsang),原意為潔淨,即今日喀則及其附近地區;納裏(Mngav ris),原意為領地,即今阿裏地區(見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明代稱西蕃、烏思(斯)藏。清初稱圖伯特、土伯特,皆為“吐蕃”的別譯;稱唐古特(忒),為襲用元代對西夏的稱法。因元人對西夏、吐蕃的稱法有時混同,自康熙二年(1663)始稱西藏,分稱為衛(即元、明兩代“烏思”的別譯,又稱前藏)、藏(又稱後藏)、阿裏。
    在今西藏自治區的轄區內,歷史上除分稱衛、藏、阿裏的地區外,還有康地區的一部分。康(Khams),原意為境域,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及西藏昌都地區的統稱。原為土司及藏傳佛教各教派活佛封地。雍正六年(1728)清朝將康區東部(今康定、理塘、巴塘等地)劃入四川,將康區南部(今中甸、維西、德欽等地)劃入雲南。清末曾在康區全境厲行改土歸流政策。民國元年(1912)設川邊經略使,積極籌劃西康建省。1914至1918年達賴十三世受英人慫恿派軍攻入康區西部,西康建省一事遂告停頓。
    今西藏自治區內,尚有以下幾個比較重要的傳統性地區名稱。
    絳塘,一作羌塘,意為北部草原,即今那麯地區。
    三十九族,全稱霍爾三十九族,今昌都地區西北部、那麯地區東部的丁青、索縣一帶。清初為蒙古的和碩特部牧地,後歸清朝駐藏大臣直轄。
    達木八旗,今拉薩市以北當雄縣一帶,原為蒙古和碩特部駐防要地,後歸頗羅鼐父子管轄。乾隆十六年(1751)珠爾墨特那木札勒亂事平定後,由清朝駐藏大臣直轄。
    工布,今拉薩市以東、尼洋河流域的工布江達、林芝一帶。傳說中的“上丁二王”時期(鬆贊幹布前二十三、二十四代),即有關於此地區的記載。
    塔布,一作達波,在工布西南,今山南地區東部的加查、朗縣一帶。吐蕃王朝時是以塔氏傢族為主的一個部落的轄地。藏傳佛教噶舉派塔布噶舉係在此地區建立。
    波布,一作波窩,今昌都地區波密縣和拉薩市轄林芝縣東久區一帶,分上、下波布。關於此地區的最早記載,亦在“上丁二王”時期。
    門隅,今山南地區南部錯那縣和非法的“麥剋馬洪綫”以南的達旺一帶,為門巴族聚居區。
    珞諭,在門隅以東,雅魯藏布江嚮南大轉彎處附近。分上、下珞諭。大部分在“麥剋馬洪綫”以南,為珞巴族聚居區。
    察隅,今昌都地區察隅縣一帶。也有一部分在“麥剋馬洪綫”以南,為□人聚居地區。
    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首府在拉薩市。現全區共轄五地區(那麯、昌都、山南、日喀則、阿裏)、一市(拉薩)、七十一縣。
     (王輔仁)
    
英文解釋
  1. n.:  tibet,  Xizang,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法文解釋
  1. n.  Tibet
近義詞
西藏自治區,
相關詞
地理世界之最峽𠔌自然遺産自然地理青藏高原高原旅遊
雲南雪山歷史人物唐朝百科辭典古代公主歷史人物
贊普吐蕃百科大全山東阿裏共産黨員宗教藏傳佛教
佛教佛教百科飲食食材文化雅魯藏布大峽𠔌山峰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拉薩張開阿裏張開山南張開昌都張開林芝
張開日喀則張開那麯張開阿魯那恰爾邦張開拉薩市張開昌都地區
張開山南地區張開日喀則地區張開那麯地區張開阿裏地區張開林芝地區
張開西藏自治區藥品生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