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池縣 : 上莊鎮 : 天園街道 [顯示全部] : 中國 >雲南 >昆明 > 翠湖
顯示地圖
目錄
昆明市五華山西麓
  翠湖聯繫方式地址:昆明市五華山西麓
  郵編:650031翠湖投訴電話昆明市旅遊投訴電話:0871-3164961
  雲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871-4608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翠湖門票價格免費翠湖節慶活動昆明有重大活動或節日,昆明人最喜歡到翠湖看燈展。此時造型各異的燈光藝術品在湖面上爭奇鬥豔,把整個翠湖裝點得五彩繽紛。有的竜騰虎躍,有的小橋流水,有的是未來世界,有的是傳統造型……翠湖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翠湖最佳旅遊時間翠湖柳煙春常在,一年四季,無論您什麽時間來到這裏,都會給您一片新緑。在這裏,春有萬條垂柳滴翠,夏有碧葉紅荷吐豔,秋有百花爭豔,鼕有棕櫚青青,更有四季鬆柏蒼勁碧緑。翠湖美食典雅別緻的中、高檔茶館,讓您盡情享受人生的閑情與浪漫翠湖住宿國際五星級翠湖賓館
  地址: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翠湖南路6號
  聯繫方式:(86)871-5158888
  傳真:(86)871-5157867
  郵編:650031翠湖購物大型品牌超市;沃爾瑪;名品薈萃購物廣場"美晨百貨"、昆明生活縮影"景星花鳥市場"。翠湖街邊的民族綉飾精品屋,讓您置身於濃濃的雲南民族風情園中翠湖交通從市中心坐出租車前往,約需10元,公交車101路從火車站一直到公園。翠湖玩法從1985年開始,昆明人交上了一個新朋友——紅嘴鷗。大批從西伯利亞飛來的紅嘴鷗每年都如期降臨春城。這些羽毛潔白、嘴角紅紅的海鳥,往往是成千上萬衹同時雲集翠湖。一時間,人們扶老攜幼,爭相看望這些來自遠方的朋友。大傢買來面包往天上拋,往水裏撒,引得紅嘴鷗忽而撲嚮天空,飛得遮天蔽日;忽而停在水中,染得湖水雪白,美麗極了。
  
  翠湖位於市區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裏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故稱“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竜池”。至民國處年,改闢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美稱。
  
  “翠湖”面積21公頃,水面就占了15公頃。兩道長長柳堤呈“+”字交匯於園心,把全湖分而為四。南北橫堤叫“阮堤”、是道光年間雲南總督阮元仿西湖“蘇堤”美韻修築,東西縱堤叫“唐堤”,於民國年間修建。兩堤交接處,是湖心小島,以湖心亭為主軸,構成中心遊區。湖心亭又叫“碧漪亭”,亭閣外型美觀,飛檐黃瓦,點綴着翠湖春色,亭內有前後兩個內院,為各種展覽舉辦之地。
  
  湖心亭西側有建於嘉慶年間的蓮華禪院和放生池,是有名的“濠上觀魚”處,如今禪院變為遊藝宮,“放生池”成了一座水上園林;西北角有“來爽樓”,設有流冰場;西南角是“葫蘆島”;棕櫚挺拔,東南角有一個由三個半島連成的大花園為“水月軒”花木繁盛;東北角有“知春亭”,逢節便有人聚此對唱山歌,別有一番情趣。如今的翠湖之美,又增添了雪白的紅嘴鷗,從頭年11月到次年3月,成群地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兒過鼕,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翠湖觀鷗”已成為昆明最熱門的景觀之一。
雲南翠湖
  翠湖,位於昆明城五華山西麓,是城區的中心觀光點。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稱“翠湖”。南眺碧雞、北瞰蛇山,水光瀲灧,垂柳搖曳,“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臺”,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緑寶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這裏還屬於城外的小湖灣,多稻田、菜園、蓮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東北面有九股泉,匯流成池,又名“九竜池”。至民國初年,改闢為園,園內遍植柳樹,湖內多種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稱。
  翠湖在元代以前,是臨近滇池潘傢灣的一個湖灣,李專《菜海行》詩中說:“昆明池水三百裏,菜海與之為一體。菡萏之國蛟竜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註滇池。
  方國瑜先生考證:“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東、南三面,自碧雞關下高嶢村,經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傢窯團山南麓、梁傢河村、菱角塘、潘傢灣、土橋、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陽城邊舊校場,以至海口。”(見方國瑜《元史·賽典赤傳概說》)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賽典赤拜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廢棄,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處巡行勸農使張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趙子元《賽平章德政碑》)這就是第一次疏瀎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縣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裏,夏潦必冒城廓,張立道為大理等處勸農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萬餘頃,皆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雲南行省》),元代幾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與滇池湖面分隔,成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於中種千葉蓮”,周圍“蔬圃居半”,稱菜海子,又稱翠海。翠海東北面湖中,有九個出水泉眼,“九泉所出,匯而成池,故名九竜池。”翠湖之水經河道註入滇池。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藍玉、沐英徵雲南,元末代雲南梁王巴匝刺瓦爾密兵敗投滇池(一說服毒),明軍平定雲南。洪武十六年(1383年)傅友德、藍玉班師回南京,朱元璋義子西平侯沐英留鎮雲南。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築昆明磚城,將翠湖圈入城內。(清·倪蛻《滇雲歷年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沐英仿西漢名將周亞夫細柳營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營”,“種柳牧馬”。清《一統志·雲南志·山川》載:“九竜池在昆明縣城內,其地蔬圃居半,故又曰菜海子。平為稻田,下為蓮池,沿五華之右,貫城西南,匯於盤竜江達滇池,明沐氏有別業在其上,曰柳營。”沐英愛馬,常在柳營河邊觀馬弁洗馬,故翠湖出城之河稱“洗馬河”。有詩記述沐英柳營洗馬:“萬柳鬱成行,牽來老驌驦。將軍思洗甲,神駿自生光。”清末陳榮昌也有《柳營洗馬》詩:“不圖城市裏,乃有亞夫營。伏櫪新羈馬,和戎罷舊兵。願將凡骨洗,誓與亂流爭。神駿滇池出,邊塵會蕩平。”
  洪武二十五年(1391年)六月十日,年僅四十八歲的沐英卒,沐英長子沐春襲西平侯,翠湖柳營遂改為“垂柳間垂楊”,“臺榭浮水面”的黔國公沐氏別業(別墅)。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府第在今之勝利堂,翠湖柳營為“別業”,草海畔近華浦外建有“西園水雲鄉”。
  清順治十年(1653年)大西軍“南安王”劉文秀回滇。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入雲南,封劉文秀為“蜀王”,劉文秀將沐氏柳營別業作為“蜀王府”,又稱“南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平西王吳三桂率清軍攻雲南,十二月清軍三路會於麯靖,永歷帝朱由榔奔迤西逃緬甸。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廷命吳三桂駐鎮雲南,吳三桂“乞沐氏勳莊”,踞五華山永歷宮為“平西王府”。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縊永歷帝及其子於五華山西麓之金蟾寺。金蟬寺坡遂稱“逼死坡”。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對“劉文秀故宅,以其狹小”,遂“填菜海子之半,更作新府”,“柳營一帶皆珍館崇臺”,“花木扶疏,回廊壘石”,新府石欄桿均為大理石浮雕,極盡奢華。清,李專《菜海行》詩,描述了吳三桂造新府之窮奢極欲:“橐弓解甲纔幾日,命將選纔造宮室,明帝行宮不稱意,卻教再見阿房出。軍令傳宣部下兒,移山填海衹片時……雕甍綉闥生雲煙,何處十洲與三島。金屋朱扉鎖麗人,嬌歌妙舞四時春。花草亭臺香沁骨,淪漪月夜酒生鱗,正難更僕數驕樂,螭頭有鳥大如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舉“天下都招討馬大元帥”旗號反清,陳兵湖南。康熙十六年(1677年),吳三桂兵敗洞庭,退守衡州(衡陽)。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匆忙衡州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暴病殛於衡州。其孫吳世璠繼位,改元“洪化”。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世璠十四萬人馬被清軍消滅於湖南。次年吳世璠敗退雲南,吳世璠居翠湖新府,以其年號改稱“洪化府”。洪化府大門外跨洗馬河有石橋,稱“洪化橋”。至今河改下水道,“洪化橋”地名猶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軍“剋雲南,入其城”, “洪化府”此後改稱“承華圃”。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雲貴總督範承勳拆洪化府吳宅,木石材料用於重修西山太華寺。至今太華寺大雄殿、縹緲樓前還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欄桿。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在翠湖湖心島上建“碧漪亭”,後稱“海心亭”。湖北岸濱湖建“來爽樓”。書法傢塗晫為碧漪亭、來爽樓題:“春醉蓬萊”、“是觀堂”匾。
  清雍正六年(1728年)“在城西門內九竜池上”建“竜神祠……敕封福滇益農竜王,內府造像輦送至滇,建祠以時致祭,月吉瞻禮。”(清·雍正《雲南通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雲南知府敦柱重修竜神祠,又稱黑竜祠。
  清嘉慶元年(1796年),昆明“同邑馬孺人,禮奉觀音大士,捐資百金,敬修一院,莊嚴金像,虔祀之。”孝廉倪士元(字雲浦),居翠湖畔,“朝夕經臨此地,恆念一亭之外,別無容膝,於是倡捐填砌西面地基二丈許,建屋三間為棲止之地。延永豐寺僧雨庵住錫,歲奉香火。將周圍草堂置買,挑填堅闊,遂成基焉。”工部右侍郎蔣予浦(字元庭) “慨然捐廉……始庀材開工,建立閣樓三楹,奉大士金像,前殿三楹,奉呂祖,後殿三楹,奉倉聖文武帝增福玄壇聖像。”後朱元亮“倡捐添建馬王殿三楹,東廂樓耳房五間”。迤南觀察劉鈺“捐建雷神殿三楹,五竜祠三楹,並製亭爐鐘鼓。前後殿宇,東廂樓屋,鹹皆巍峨壯麗,廟貌一新”。“其海心大路,南北綿亙三百餘丈,百餘年來,悉皆坍塌傾陷,狹窄低窪,雨水盛行,浸淹斷隔。有北直易公德政,倡捐加高培寬,半載之功,修培平坦。”
  倪士元、倪琇及住持雨庵,興建蓮華禪院工程,前後歷時二十一年,至嘉慶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嘉平告成”(倪琇《鼎建蓮花禪寺碑記》)。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雲貴總督阮元,在翠湖沿“放生池”竹籬築堤,“由寺南繞出寺北。”南北長堤上後來架起石橋,堤南燕子橋,堤北聽鶯橋,堤中採蓮橋。阮元還在翠湖建成西軒舟屋和“蓮笑樓”(註:一說“蓮笑樓”為吳三桂建築),時任雲南巡撫伊裏布有《海心亭放生池詩並序》。序稱:“蓮花禪院前竜潭,深窈莫測,鱗族潛聚焉。每歲鼕,並海居民劃小船捕魚,巨鱗細鬣無得免者……就潭三面剡木編竹為欄七十餘丈,蓄水衛魚。”
  伊裏布,字莘農,鑲黃旗人,清嘉慶進士,歷任雲南騰越、永昌知府。道光五年(1825)任雲南巡撫,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雲貴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調任兩江總督。
  清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重修蓮花禪院。凌士逸撰禪院聯:“十畝荷花魚世界,半城楊柳佛樓臺”。清光緒九年癸未(1883年),進士陳榮昌曾賦《九竜池八景》,即“春樹曉鷹、秋窗夜月、精捨書聲、酒樓燈影、柳營洗馬、蓮寺觀魚、緑楊息陰、翠荷聽雨”。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翠湖北岸建經正書院。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廢經正書院,改辦雲南省會中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翠湖西岸明代柳營、清初吳三桂新府之地,興建“雲南陸軍講武堂”。翠湖北岸省會中學堂在興建講武堂時,遷黑竜祠,學堂舊址改為雲南省圖書館。
  清末經濟特科第一名袁嘉𠔌居翠湖北岸時,朝夕與翠湖相伴,有大量描繪翠湖的詩作。《翠湖早秋》詩曰:“樵水漁山共一城,湖心亭畔月三更。新秋墮地幾人拾,黃葉無聲詩有聲”。
  民國八年(1919年)底,唐繼堯修整翠湖東西長堤,堤兩端建傢族“雙節坊”。堤東架“衛東”鐵橋,堤西架“定西”石橋。這條東西長堤,與南北堤在湖心島交會。袁嘉𠔌有《翠湖堤上》詩:“左右樹交緑城洞,淺深水漲碧添池。雙堤車馬人如海,讓我花邊覓小詩”。
  竜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2年搗毀蓮華禪院佛道泥塑。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嚮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嚮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臺”,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兩幢八角亭至今猶存。
  
  昆明翠湖公園介紹:
  翠湖公園位於昆明市北部,是市區最漂亮的公園之一,每年的11和12月份,成群的紅嘴鷗從西伯利亞到這裏來過鼕。這裏除了有獨一無二的美景之外,遊客也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文化氛圍,因為中國著名的雲南大學就在這裏。 另外,它是昆明唯一一傢開放到晚上10點的公園,是個不錯的夜生活場所。
近義詞
翠湖社區
相關詞
廣安嶽池四川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