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 : 北歐 > 丹麥 >京畿大區 > 哥本哈根
顯示地圖
目錄
丹麥首都,全國最大商港
  丹麥首都,全國最大商港。人口173萬(1994年)。是北歐最大城市和海陸空交通樞紐。工業有造船、機器製造、食品等。有傑勞噴泉、趣伏裏娛樂園等旅遊勝地。濱公園的美人魚銅像,是城市象徵。
1.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 1. Copenhagen, Denmark (Copenhagen)
  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Copenhagen)位於丹麥西蘭島東部,隔着厄勒海峽和瑞典重要海港馬爾默遙遙相對。它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國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北歐最大的城市,也是著名的古城。哥市雖地理緯度較高,但由於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氣候溫和。1─2月氣溫在0℃左右,7─8月平均氣溫16℃。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根據丹麥的歷史記載,哥本哈根在十一世紀初還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和進行貿易的場所。隨着貿易的日益繁盛,到十二世紀初發展成為一個商業城鎮。十五世紀初,成為丹麥王國的首都。哥本哈根在丹麥文中就是“商人的港口”或“貿易港”的意思。
  哥本哈根人口50.1萬(2006年1月)。全國重要的食品、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大多集中在這裏。哥本哈根的海港,水深港闊,設備優良,是丹麥最大的商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衹達三萬五千艘以上,丹麥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都經由這裏進出口。哥本哈根有鐵路通過火車輪渡與日德蘭半島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相連接。有許多國際航空綫經過這裏,是西歐和北歐間鐵路、航空的樞紐。 哥本哈根既是傳統的貿易和船運中心,又是新興製造業城市。全國1/3工廠建在大哥本哈根區。主要工業項目有造船、機械、罐頭、釀造等。當地東亞公司、布米斯特─懷恩機械和船業公司等廠傢世界聞名。1950年後工業和人口遷往市郊,市區人口逐漸減少。城市交通工具以小汽車、電氣鐵路和公共汽車為主。市東南8公裏處有機場。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1479)、丹麥理工大學、丹麥工程學院、皇傢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1754)等。
   哥本哈根市容美觀整潔,市內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和中世紀古老的建築物交相輝映,使它既是現代化的都市,又具有古色古香的特色。在許多古建築物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古老的宮堡。坐落在市中心的剋裏斯蒂安堡年代最為久遠。現在的剋裏斯蒂安堡是一七九四年被火焚以後重建的。過去,它曾是丹麥國王的宮殿,現在成為議會和政府大廈所在地。建築在厄勒海峽出口處岩石上的剋倫堡宮,是昔日守衛這座古城的一個軍事要塞,至今還保存着當時修建的炮臺和兵器。此外,現在丹麥國王居住的王宮——阿馬林堡,也頗負盛名。哥本哈根市政廳的鐘樓,也常常擠滿了好奇的來訪者。因為那裏有一座機件復雜、製作精巧的天文鐘。據說,這座天文鐘不僅走得極其準確,還能計算出太空星球的位置,能告訴人們:一星期各天的名稱、日子和公歷的年月、星座的運行、太陽時、中歐時和恆星時等。這座天文鐘是一個名叫奧爾森的鎖匠花費了四十年心血、耗費了巨資纔造成的。
  12世紀時洛斯基勒的阿布薩隆重主教在此築起要塞,興起了 “商人之港(哥本哈根)”。它不僅是丹麥國內、也是北歐的大門。現在仍是重要的港囗城市,整個城市洋溢着的浪漫氣息迷倒了所有前來遊覽的人。蒂沃利公園 Tivoli 和美人魚像可以說是哥本哈根的象徵。還有世界第一條步行街斯特洛伊艾,那琳琅滿目的商品會讓並不喜歡購物的人也為之動心。富有魅力的不僅是購物,逛逛博物館和美術館,感受這裏的歷史,會使您的旅行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果走纍了或者肚子餓了,可以在露天咖啡座或餐館略事休息。哥本哈根的中心街區有各色飯館,不僅提供丹麥傳統菜餚,還有世界各國的美味。何不夾雜在當地居民的人群中盡情體味首都氛圍?哥本哈根市政廳
  補充:丹麥的首都。在西蘭島東岸和阿邁厄島北部,臨厄勒海峽。市區人口48.3萬,包括郊區137萬(1989)。原為漁村。1167年沿西蘭島海岸建立堡壘,十六世紀因海運發展而成繁榮城市。北歐重要海陸空交通樞紐;有火車輪渡通瑞典港口馬爾默。丹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全國最大的軍港和商港(自由港)。全國工業30%集中於此,有造船、機器製造、冶金、化學、食品加工和紡織等工業。輸出肉類和奶製品。設有科學院、大學(建於1478年)等。舊城以中心廣場為核心呈輻射狀排列。新建的西北郊區以湖泊與舊城分開。
  2009年10月7日,在哥本哈根揭曉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城市巴西裏約熱內盧。
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 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從一個佯謬出發的。物理學中的任何實驗,不管它是關於日常生活現象的,或是有關原子事件的,都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的。經典物理學的概念構成了我們描述實驗裝置和陳述實驗結果的語言。我們不能也不應當用任何其他東西來代替這些概念。然而,這些概念的應用受到測不準關係的限製。當使用這些概念時,我們必須在心中牢記經典概念的這個有限的適用範圍,但我們不能夠也不應當企圖去改進這些概念。
  為了更好地瞭解這個佯謬,比較一下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論中對一個實驗進行理論解釋的程序是有用的。譬如,在牛頓力學中,我們要研究行星的運動,可以從測量它的位置和速度開始。衹要通過觀測推算出行星的一係列坐標值和動量值,就可以將觀測結果翻譯成數學。此後,運動方程就用來從已定時間的這些坐標和動量值推導出晚些時候係統的坐標值或任何其他性質,這樣,天文學家就能夠預言係統在晚些時候的性質。例如,他能夠預言月蝕的準確時間。
  在量子論中,程序稍有不同。例如,我們可能對雲室中一個電子的運動感興趣,並且能用某種觀測决定電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但是這個測定將不是準確的;它至少包含由於測不準關係而引起的不準確度,或許還會由於實驗的睏難包含更大的誤差。首先正是由於這些不準確度,纔容許我們將觀測結果翻譯成量子論的教學方案。寫出的幾率函數是代表進行測量時的實驗狀況的,其中甚至包含了測量的可能誤差。
  這種幾率函數代表兩種東西的混合物,一部分是事實,而另一部分是我們對事實的知識。就它選定初始時間的初始狀說的幾率為1(即完全確定)這一點說,它代表了事實:電子在被觀測到的位置以被觀測到的速度運動;"被觀測到"意指在實驗的準確度範圍內被觀測到。而就另一個觀測者或許能夠更準確地知道電子的位置這一點說,它則代表我們的知識。實驗的誤差並不(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代表電子的性質,而表示了我們對電子的知識的缺陷。這種知識的缺陷也是由幾率函數表示的。
  在經典物理學中,當在進行精細的研究時,人們同樣應當考慮到觀測的誤差。結果,人們就得到關於坐標和速度的初始值的幾率分佈,因此也就得到很類似於量子力學中的幾率函數的某種東西。衹是量子力學中由於測不準關係而必有的測不準性,在經典物理學中是沒有的。
  當量子論中的幾率函數已在初始時間通過觀測决定了以後,人們就能夠從量子論定律計算出以後任何時間的幾率函數,並能由此决定一次測量給出受測量的某一特殊值的幾率。例如,我們能預測以後某一時間在雲室中某一給定點發現電子的幾率。應當強調指出,無論如何,幾率函數本身並不代表事件在時間過程中的經過。它衹代表一些事件的傾嚮和我們對這些事件的知識。衹有當滿足一個主要條件時:例如作了决定係統的某種性質的新測量時,幾率函數才能和實在聯繫起來。衹有那時,幾率函數纔容許我們計算新測量的可能結果。而測量結果還是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敘述的。
  由此可見,對一個實驗進行理論解釋需要有三個明顯的步驟:(1)將初始實驗狀況轉達成一個幾率函數;(2)在時間過程中追蹤這個幾率函數;(3)關於對係統所作新測量的陳述,測量結果可以從幾率函數推算出來。對於第一個步驟,滿足測不難關係是一個必要的條件。第二步驟不能用經典概念的術語描述:這裏沒有關於初始觀測和第二次測量之間係統所發生的事情的描述。衹有到第三個步驟,我們纔又從"可能"轉變到"現實"。
  讓我們用了個簡單的理想實驗來演示這樣三個步驟。前面已經說過,原子是由一個原子核和環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所組成;前面也已論述過,電子軌道的概念是可疑的。人們或許會主張,至少原則上應當能夠觀察到軌道中的電子。人們可以簡單地通過一個分辨本領非常高的顯微鏡來觀看原子,這樣就應該能看到在軌道中運動的電子。當然,使用普通光的顯微鏡是不能達到這樣高的分辨本領的,因為位置測量的不準確度决不能小於光的波長。但是一個用波長小於原子大小的γ射綫的顯微鏡將能做到這一點。這樣的顯微鏡尚未被製造出來,但這不應當妨礙我們討論這個理想實驗。
  第一個步驟,即將觀測結果轉達成一個幾率函數,是可能做到的嗎,衹有在觀測後滿足測不準關係時,這纔是可能的。電子的位置可以觀測得這樣準確,其準確度隨 γ射綫的波長而定。在觀測前電子可以說實際上是靜止的。但是在觀測作用過程中,至少有一個γ射綫的光量子必須通過顯微鏡,並且必須首先被電子所偏轉。因此,電子也被光量子所撞擊,這就改變了它的動量和速度。人們能夠證明,這種變化的測不準性正好大到足以保證測不準關係的成立。因此,關於第一個步驟,沒有絲毫睏難。
  同時,人們能夠很容易理解沒有觀測電子環繞原子核的軌道的方法。第二個步驟在於顯示一個不繞原子核運動而是離開原子的波包,因為第一個光量子已將電子從原子中打出。如果γ射綫的波長遠小於原子的大小,γ射綫的光量子的動量將遠大於電子的原始動量。因此,第一個光量子足以從原子中打出電子,並且人們决不能觀測到電子軌道中另外的點;因此,也就沒有通常意義的軌道了。下一次觀測——第三個步驟——將顯示電子離開原子的路綫。兩次相繼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一般是完全無法描述的。當然,人們總想這樣說:在兩次觀測之間,電子必定要處在某些地方,因而必定也描繪出某種路綫或軌道,即使不可能知道是怎樣一條路綫。這在經典物理學中是一個合理的推論。但是,在量子論中,我們將在後面看出,這是語言的不合理的誤用。我們可以暫時不去管這個警告究竟是指我們談論原子事件的方法還是指原子事件本身,究竟它所涉及的是認識論還是本體論。但在任何情況下,我們對原子粒子的行為作任何陳述時,措辭都必須非常小心。
  實際上我們完全不需要說什麽粒子。對於許多實驗,說物質波卻更為便利;譬如,說環繞原子核的駐立物質波就更為便利。但是,如果不註意測不準關係所給出的限製,這樣一種描述將和另一種描述直接矛盾。通過這些限製,矛盾就避免了。使用"物質波"是便利的,舉例說,處理原子發射的輻射時就是這樣。輻射以它的頻率和強度提供了原子中振蕩着的電荷分佈的信息,因而波動圖象比粒子圖象更接近於真理。因此,玻爾提倡兩種圖象一並利用,他稱它們是"互補"的。這兩種圖象當然是相互排斥的,因為一個東西不能同時是一個粒子(即限製平很小體積內的實體〕而又是一個波(即擴展到一個大空間的場),但二者卻互相補充。擺弄這兩種圖象,從一種圖象轉到另一種圖象,然後又從另一種圖象轉回到原來的圖象,我們最終得到了隱藏在我們的原子實驗後面的奇怪的實在的正確印象。玻爾在量子論解釋的好幾個地方使用了"互補性"概念。關於粒子位置的知識是和關於它的速度或動量的知識互補的。如果我們以高度的準確性知道了其中一個,我們就不能以高度的準確性知道另一個;但為了决定係統的行為,我們仍須兩個都知道。原子事件的空間時間描述是和它們的决定論描述互補的。幾率函數服從一個運動方程,就象坐標在牛頓力學中那樣;它隨時間的變化是被量子力學方程完全决定了的,但它不容許對原子事件在空間和時間中進行描述。另一方面,觀測要求在空間和時間中對係統進行描述,但是,由於觀測改變了我們對係統的知識,它也就破壞了幾率函數的已定的連續性。
  一般地講,關於同一實在的兩種不同描述之間的二象性已不再是一個睏難了,因為我們已經從量子論的數學形式係統得知,矛盾是不能産生的。兩種互補圖象—一波和粒子——間的二象性也很清楚地表現在數學方案的靈活性中。數學形式係統通常是仿照牛頓力學中關於粒子的坐標和動量的運動方程寫出的。但通過簡單的變換,就能把它改寫成類似於關於普通三維物質波的波動方程。因此,擺弄不同的互補國象的這種可能性類似於數學方案的不同變換;它並不給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帶來任何睏難。
  然而,當人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著名的問題:"但是在原子事件中‘真正'發生了什麽呢?"這時,瞭解這種解釋的真正睏難就産生了。前面說過,一次觀測的機構和結果總是能用經典概念的術語來陳述的。但是,人們從一次觀測推導出來的是一個幾率函數,它是把關於可能性(或傾嚮)的陳述和關於我們對事實的知識的陳述結合起來的一種數學表示式。所以我們不能夠將一次觀測結果完全客觀化,我們不能描述這一次和下一次觀測間"發生"的事情。這看來就象我們已把一個主觀論因素引入了這個理論,就象我們想說:所發生的事情依賴於我們觀測它的方法,或者依賴於我們觀測它這個事實。在討論這個主觀論的問題之前,必須完全解釋清楚,為什麽當一個人試圖描述兩次相繼進行的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時,他會陷入毫無希望的睏難。
  為此目的,討論下述理想實驗是有好處的,我們僅沿一個小單色光源嚮一個帶有兩個小孔的黑屏輻射。孔的直徑不可以比光的波長大得太多,但它們之間的距離遠遠大於光的波長。在屏後某個距離有一張照相底片記錄了人射光。如果人們用波動圖象描述這個實驗,人們就會說,初始波穿過兩個孔;將有次級球面波從小孔出發並互相干涉,而干涉將在照相底片上産生一個強度有變化的圖樣。
  照相底片的變黑是一個量子過程,化學反應是由單個光量子所引起的。因此,用光量子來描述實驗必定也是可能的。如果容許討論單個光量子在它從光源發射和被照相底片吸收之間所發生的事情的話,人們就可以作出如下的推論:單個光量子能夠通過第一個小孔或通過第二個小孔。如果它通過第一個小孔並在那裏被散射,它在照相底片某點上被吸收的幾率就不依賴於第二個孔是關着或開着。底片上的幾率分佈就應當同衹有第一個孔開着的情況一樣。如果實驗重複多次,把光量子穿過第一個小孔的全部情況集中起來,底片由於這些情況而變黑的部分將對應於這個幾率分佈。如果衹考慮通過第二個小孔的那些光量子,變黑部分將對應於從衹有第二個小孔是開着的假設推導出來的幾率函數。因此,整個變黑部分將正好是兩種情況下變黑部分的總和;換句話說,不應該有干涉圖樣。但是我們知道,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這個實驗必定會出現干涉圖樣。由此可見,說任一光量子如不通過第一個小孔就必定通過第二個小孔,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並且會導致矛盾。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幾率函數的概念不容許描述兩次觀測之間所發生的事情。任何尋求這樣一種描述的企圖都將導致矛盾;這必定意味着"發生"一詞僅限於觀測。
  這確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結果,因為它們似乎表明,觀測在事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並且實在因為我們是否觀測它而有所不同。為了更清楚地表明這一點,我們必須更仔細地分析觀測過程。
  首先,記住這一點是重要的:在自然科學中,我們並不對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整個宇宙感到興趣,我們衹註意宇宙的某一部分,並將它作為我們研究的對象。在原子物理學中,這一部分通常是一個很小的對象,一個原子粒子或是一群這樣的粒子,有時也可能要大得多——大小是不關緊要的;但是,重要的是,包括我們在內的大部分宇宙並不屬於這個對象。
  現在,從已經討論過的兩個步驟開始對實驗作理論的解釋。第一步,我們必須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最後要和第一次觀測相結合的實驗裝置,並將這種描述轉譯成幾率函數。這個幾率函數服從量子論的定律,並且它在連續的時間過程中的變化能從初始條件計算出來;這是第二步。幾率函數結合了客觀與主觀的因素。它包含了關於可能性或較大的傾嚮(亞裏土多德哲學中的"潛能")的陳述,而這些陳述是完全客觀的,它們並不依賴於任何觀測者;同時,它也包含了關於我們對係統的知識的陳述;這當然是主觀的,因為它們對不同的觀測者就可能有所不同。在理想的情形中,幾率函數中的主觀因素當與客觀因素相比較時,實際上可以被忽略掉。這時,物理學家就稱它為"純粹情態"。
  現在,當我們作第二次觀測時,它的結果應當從理論預言出來;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即我們的研究對象在觀測前或至少在觀測的一瞬間必須和世界的另一部份相接觸,這世界的另一部份就是實驗裝置、量尺等等。這表示幾率函數的運動方程現在包含了與測量儀器的相互作用的影響。這種影響引入一種新的測不準的因素,因為測量儀器是必須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描述的;這樣一種描述包含了有關儀器的微觀結構的測不準性,這是我們從熱力學認識到的;然而,因為儀器又和世界的其餘部份相聯繫,它事實上還包含了整個世界的微觀結構的測不準性。從這些測不準性僅僅是用經典物理學術語描述的後果而並不依賴於任何觀察者這一點說,它們可以稱為客觀的。而從這些測不準性涉及我們對於世界的不完全的知識這一點說,它們又可以稱為主觀的。
  在發生了這種相互作用之後,幾率函數包含了傾嚮這一客觀因素和知識的不完整性這一主觀因素,即令它以前曾經是一個"純粹情態",也還是如此。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觀測結果一般不能準確地預料到Z能夠預料的衹是得到某種觀察結果的幾率,而關於這種幾率的陳述能夠以重複多次的實驗來加以驗證。幾率函數不描述一個確定事件(即不象牛頓力學中那種正常的處理方法),而是種種可能事件的整個係綜,至少在觀測的過程中是如此。
  觀測本身不連續地改變了幾率國數Z它從所有可能的事件中選出了實際發生的事件。因為通過觀測,我們對係統的知識已經不連續地改變了,它的數學表示也經受了不連續的變化,我們稱這為"量子跳變"。當一句古老的諺語"自然不作突變"被用來作為批評量子論的根據時,我們可以回答說:我們的知識無疑是能夠突然地變化的,而這個事實證明使用"量子跳變"這個術語是正確的。
  因此,在觀測作用過程中,發生了從"可能"到"現實"的轉變。如果我們想描述一個原子事件中發生了什麽,我們必須認識到,"發生"一詞衹能應用於觀測,而不能應用於兩次觀測之間的事態。它衹適用於觀測的物理行為,而不適用於觀測的心理行為,而我們可以說,衹有當對象與測量儀器從而也與世界的其餘部分發生了相互作用時,從"可能"到"現實"的轉變纔會發生;它與觀測者用心智來記錄結果的行為是沒有聯繫的。然而,幾率函數中的不連續變化是與記錄的行為一同發生的,因為正是在記錄的一瞬間我們知識的不連續變化在幾率函數的不連續變化中有了它的映象。
  那麽,我們對世界,特別是原子世界的客觀描述最絝能達到什麽樣的程度呢,在經典物理學中,科學是從信仰開始的——或者人們應該說是從幻想開始的?——這就是相信我們能夠描述世界,或者至少能夠描述世界的某些部分,而絲毫不用牽涉到我們自己。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實際可能做到的。我們知道倫敦這個城市存在着,不管我們看到它與否。可以說,經典物理學正是那種理想化情形,在這種理想化情形中我們能夠談論世界的某些部分,而絲毫不涉及我們自己。它的成功把對世界的客觀描述引導到普遍的理想化。客觀性變成評定任何科學結果的價值時的首要標準。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仍然同意這種理想化嗎? 人們或許會說,量子論是盡可能地與這種理想化相一致的。的確,量子論並不包含真正的主觀特徵,它並不引進物理學家的精神作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但是,量子論的出發點是將世界區分為"研究對象"和世界的其餘部分,此外,它還從這樣一個事實出發,這就是至少對於世界的其餘部分,我們在我們的描述中使用的是經典概念。這種區分是任意的,並且從歷史上看來,是我們的科學方法的直接後果;而經典概念的應用終究是一般人類思想方法的後果。但這已涉及我們自己,這樣,我們的描述就不是完全客觀的了。
  在開始時已說過,量子論的哥本哈根解釋是從一個佯謬開始的。它從我們用經典物理學術語描述我們的實驗這樣一個事實出發,同時又從這些概念並不準確地適應自然這樣一個認識出發。這樣兩個出發點間的對立關係,是量子論的統計特性的根源。因此,不時有人建議,應當統統摒棄經典概念,並且由於用來描述實驗的概念的根本變化,或許可能使人們回到對自然界作非靜態的、完全客觀的描述。
  然而,這個建議是立足於一種誤解之上的。經典物理學概念正是日常生活概念的提煉,並且是構成全部自然科學的基礎的語言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在科學中,我們的實際狀況正是這樣的,我們確實使用了經典概念來描述實驗,而量子論的問題是在這種基礎上來找出實驗的理論解釋。討論假如我們不是現在這樣的人,我們能做些什麽這樣的問題,是沒有用處的。在這一點上,我們必須認識到,正如馮·威紮剋爾(von Webzsacker〕所指出的,"自然比人類更早,而人類比自然科學更早。"這兩句話的前一句證明了經典物理學是具有完全客觀性的典型。後一句告訴我們,為什麽不能避免量子論的佯謬,即指出了使用經典概念的必要性。
  我們必須在原子事件的量子理論解釋中給實際程序加上若幹註釋。已經說過,我們的出發點總是把世界區分為我們將進行研究的對象和世界的其餘部分,並且這種區分在某種程度上是任意的。舉例說吧,如果我們將測量儀器的某些部分或是整個儀器加到對象上去,並對這個重複雜的對象應用量子論定律,在最終結果上確實不應有任何差別。能夠證明,理論處理方法這樣的一種改變不會改變對已定實驗的預測。在數學上這是由於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對於能把普朗剋常數看作是極小的量的那些現象,量子論的定律近似地等價於經典定律。但如果相信將量子理論定律對測量儀器這樣應用時,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量子論中的基本佯謬,那就錯了。
  衹有當測量儀器與世界的其餘部分密切接觸時,衹有當在儀器和觀測者之間有相互作用時,測量儀器纔是名符其實的。因此,就象在第一種解釋中一樣,這裏關於世界的微觀行為的測不準性也將進入量子理論係統。如果測量儀器與世界的其餘部分隔離開來,它就既不是一個測量儀器,也就根本不能用經典物理學的術語來描述了。
  關於這種狀況,玻爾曾強調指出,對象和世界其餘部分的區分不是任意的這種講法是更為現實些。在原子物理學中,我們的研究工作的實際狀況通常是這樣的:我們希望瞭解某種現象,我們希望認識這些現象是如何從一些普遍的自然規律中推導出來的。由此可見,參與現象的一部分物質或輻射是理論處理中的當然的"對象",並且在這方面,它們應當和用來研究現象的工具分離開來。這又使得原子事件描述中的主觀因素突出出來,因為測量儀器是由觀測者創造出來的,而我們必須記得,我們所觀測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們用來探索問題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在物理學中,我們的科學工作在於用我們所掌握的語言來提出有關自然的問題,並且試圖從我們隨意部署的實驗得到答案。正如玻爾所表明的,這樣,量子論就使我們想起一個古老的格言:當尋找生活中的和諧時,人們决不應當忘記,在生活的戲劇中,我們自己既是演員,又是觀衆。可以理解,在我們與自然的科學關係中,當我們必須處理衹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過去的那部分自然時,我們本身的活動就變得很重要了。
話劇《哥本哈根》 Drama "Copenhagen"
  《哥本哈根》以德國納粹時代的科學家海森堡和丹麥科學家波爾及其夫人瑪格瑞特的亡後靈魂的回憶與對話,引出了現代科學史上著名的1941年“哥本哈根會見之謎”。這個至今沒有揭開的謎,對於二戰期間原子彈的研製與付諸實戰、今天世界所面臨的核威脅、未來科學與人類生存等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哥本哈根》通過解密這次“哥本哈根會見之謎”,展開對原子彈研製成功前後歷史的審視。
  白色的橢圓形舞臺,白色的墻壁,嵌在白色墻壁裏可以隨時打開的兩扇門。這兩扇門隔開了兩個世界,門外是金色的白樺林,那是人的世界;門內是白色的冥界,靈魂遊走聚首之地。一株枯索的白樺樹,三衹象牙般潔白的椅子,三個死後聚首的靈魂。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看望他的同行兼師長波爾。海森堡、波爾、瑪格瑞特三個幽靈談論了1941年的戰爭,談論了哥本哈根9月的一個雨夜、納粹德國的核反應堆、同盟國正在研製的原子彈;談論量子、粒子、鈾裂變和測不準原理,談論貝多芬、巴赫的鋼琴麯;談論戰爭時期個人為國傢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原子彈爆炸後城市裏狼藉扭麯的屍體。
  海森堡愛他的祖國,他視他的祖國是他的親人、妻子、孩子,他想為他的國傢貢獻自己的力量,可是他的祖國是德國———一個被世界視為惡魔的國傢。他的選擇,是兩難的。“一個有道義良心的科學家應不應該從事原子彈的研究?”他問波爾,更是問他自己。當原子彈在廣島爆炸的時候,他視自己的雙手同樣沾滿了鮮血。研製出原子彈的波爾贏得全世界的掌聲,而沒有研製出原子彈的海森堡卻背負了三十年的質疑,解釋了三十年……
  因為房間裏被安裝竊聽器,他們的談話無法展開無法深入。這次神秘的會見對以後的原子彈研究和製造,對以後的戰爭進程産生了重大影響。但海森堡到底跟波爾說了什麽,他們的亡魂無法說清楚。
  “哥本哈根會見”被三個幽靈演繹了4次,每一次都提出不同的可能性。他們不斷地重回1941年的傍晚,面對當年的睏惑,但結果總是陷於迷霧,直到最後都沒能找到確切的答案。
  《哥》劇當年在倫敦首演之後,編劇麥剋弗雷恩連獲普利策、托尼兩項大奬,在歐美劇壇曾引起廣泛轟動,並成為了2002年百老匯最佳戲劇奬的獲奬劇目。
  《哥本哈根》這個戲無論從內容還是話劇藝術上來講都帶有神秘的色彩,內容上它講述的是一個世界之謎,從藝術上講它給了藝術工作者極大的藝術創作空間。據說該劇在國外演出時,大多數國傢都采用了三把椅子的舞臺佈置,王曉鷹的中國版本也不例外,但全劇抽象、現實和詩意三個空間不僅擴大了演區,還為全世界對該劇的氛圍設置又增加了一種表現方式。劇中在某些關鍵場景還運用了投影手法,讓觀衆仿佛親歷了真實歷史事件的回放。
  王曉鷹曾對記者說過,當時他看到這個劇本時曾經很惱火,因為看了兩遍還沒看懂,一個是知道這個戲在世界上演出的範圍非常廣,被稱為“哥本哈根現象”,一個是他自己認為還是中國一個不錯的導演怎麽能看不懂呢。但看了三遍之後,他終於感受到了這個戲的挑戰,因此有了今天我們見到的中國版的《哥本哈根》。
  全劇僅有海森堡、波爾及其妻子———同樣為物理學家的瑪格瑞特三個人物,采用後現代拼貼式的手法使人物還魂進行了上述對話。
  丹麥首都、北歐最大城市之一的哥本哈根,位於丹麥西蘭島的東部,隔着厄勒海峽與瑞典重要海港馬爾默遙遙相望。
  哥本哈根最早是一個小漁村,由於海上貿易日漸繁榮,到公元12世紀初已發展成一個商業城鎮,1443年成為丹麥首都。在丹麥語裏,哥本哈根意為“商人的港口”或“貿易的港口”。哥本哈根港,水深港闊,設備優良,是丹麥最大的海港,每年出入港口的船衹有數萬艘之多,擔負着丹麥一半以上的對外貿易任務。
  哥本哈根是北歐著名的歷史古城,市內有許多歷史遺跡,有古老的城堡建築和教堂,有許多矗立街頭的青銅鑄像。建於1479年的哥本哈根大學是北歐歷史最為悠久的高等學府。
  同這些中世紀古老建築交相輝映的是式樣新穎的現代高層建築和新興的大工業企業。哥本哈根現有170多萬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1/3。全國重要的食品、造船、機械、電子等工業大都集中在這裏。
  漫步哥本哈根街頭,引人註目的是它的老城區。這裏有許多古老的宮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剋裏斯欽堡,它過去是國王的宮殿,現在是議會所在地。剋裏斯欽堡附近還有現在王室居住的阿美林堡和對公衆開放的羅森堡故宮等。城區中央的“趣伏裏”公園是舉世聞名的娛樂場,其中有別具一格的中國式樓閣。哥本哈根市政廳高105米的鐘樓,也是使遊客感到新奇的地方,鐘樓上有一座在同類時鐘中機件最為復雜、製作極為精巧的巨型天文鐘,不僅走時準確,還能顯示年、月、日和星期,是一位靠自學成材的名叫奧爾森的工程師花費40年的心血、耗費巨額資金纔建造成的。城區繁華的安徒生大街上,聳立着一尊童話大師安徒生頭戴禮帽、手持文明棍的坐像。老城區是哥本哈根的發源地,同其他城市所不同的是,迄今依然是哥本哈根的中心,並沒有因城市發展而中心區移位。以剋裏斯欽堡為中心的地區,面積僅有1平方公裏左右,居民也僅有1萬人左右,卻是丹麥政府各部門的集中區,每天到這裏上班的人接近10萬,另有數萬人到這裏進行政治、經濟或商業活動。如潮的人流,穿梭的汽車,使古老的市區顯得格外繁華,充滿着活力。
  哥本哈根市區緑樹成蔭,街道整潔美觀,為了一睹哥本哈根的秀麗景色和名勝古跡,每年約有1000萬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哥本哈根參觀遊覽。市區衆多的青銅雕塑使這座古老而又年青的城市充滿着詩情畫意,“美人魚”銅像更是聞名於世。
  一提起哥本哈根,人們便立即會想起美人魚。坐落在海濱公園、以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為原型的一尊為少女頭、身,拖着一條魚尾的銅像,已成為哥本哈根的標志,同巴黎的鐵塔,羅馬的教堂和倫敦的吊橋一樣,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名勝景點。羅森堡也是哥本哈根的著名古跡,是建於公元17世紀剋裏斯欽五世時期的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王宮,整個城堡坐落在花木爭豔的王傢公園內,收藏有歷代國王遺存的寶石、王冠、壁毯等珍貴文物,現已闢為一座博物館。阿美林城堡是一座洛可可式建築,擁有獨特的八角形內院,是國王及王室親屬居住的地方,每天中午可以觀賞到身着古式軍服、手持兵器的衛兵交接班的莊嚴儀式。哥本哈根以北30多公裏處,有3座值得一遊的城堡,剋倫堡是莎士比亞寫作《哈姆雷特》時的城堡原型。弗雷登斯堡宮是丹麥王室的夏宮,王室成員不在此居住期間供遊人參觀,這裏有美麗的公園和湖泊。希爾勒德宮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周圍有護城河環繞,並有美麗的公園,堡內收藏有反映丹麥歷史的許多珍貴藝術品,已闢為國傢博物館。
  哥本哈根市擁有20多座博物館和10多個風格各異的公園。丹麥最大、收藏品最豐富的國立博物館內,陳列着冰河時期的遺産、中世紀的傢具以及丹麥的風俗文物等,均是難得珍品。著名的鹿園內,古木參天,草緑花紅,成群的野鹿在林中自由追逐,富有神話般的仙境。園內還建有富有山野情趣的旅館、餐館,別有一番風味。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Gebenhagen
  哥本哈根
  K□benhavn
    丹麥首都,最大城市,經濟、文化中心和主要交通樞紐。城市大部分位於西蘭島東部,小部分在阿邁厄島北部,兩者有大橋相聯。東臨厄勒海峽,同瑞典隔海相望,扼波羅的海航運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市區面積88平方公裏,人口49.9萬;大哥本哈根面積620平方公裏,人口138.2萬,占全國1/4以上(1981)。
    地勢平坦,海岸多由人工填築。厄勒海峽經疏瀎後,大型海輪通行無阻。鼕季一般無嚴重冰凍。氣候溫和,1月平均氣溫-1℃,7月15℃,年降水量700毫米,季節分配均勻。
    公元900年時為西蘭島東岸1個小漁村,名哈文,意即“港口”。1167年在岸外小島上建起城堡,以抗禦海盜侵襲。此後貿易和航運日漸發展,1254年成為重要港口城市(哥本哈根意即“商人的港口”)。1445年起成為丹麥首都。16世紀末,貿易發達,人口顯著增多,市區不斷擴大,經填海造陸,市區與斯特蘭德霍爾姆島連成一片,西蘭島與阿邁厄島之間的加爾維布特海峽也日趨狹窄。19世紀進入工業化時代,發展更為迅速。1847年鋪設第一條鐵路。1856年拆除城墻後,城市不斷嚮兩翼擴展,此後一個世紀內面積擴大近10倍,人口亦由18世紀末的10萬人增加到19世紀末的45萬人,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已成為百萬人口的大都市。60年代以來,建築群嚮市郊伸展,市區人口趨於減少。
    大哥本哈根區工業生産占全國1/3以上,主要有食品、機器製造、造船、精密機械、化工、紡織、陶瓷、印刷等部門。食品、船舶、柴油機等産品在世界市場上享有很高聲譽。海港分為北港、內港、外港和南港。北港是主要的遠洋港區,1894年北海-波羅的海運河通航,北港被闢為自由港,近年建設了大型集裝箱碼頭;外港是油輪專用碼頭,水深達11.5米;內港水淺,主要供渡輪(至瑞典馬爾默)和近海船舶停泊。整個港區共有60多個泊位,碼頭總長達30余公裏,年吞吐量600~700萬噸,占全國1/8左右,其中2/3以上是散裝貨物。主要輸入石油、煤炭、金屬、糧食、化工原料、棉紗等,輸出工業製成品、肉類和奶製品。在阿邁厄島東側的卡斯特魯普有國際航空港。有數條鐵路和公路經輪渡聯結國內外城市。因輪渡十分繁忙,現已着手建設通厄勒海峽中薩爾特島的海底隧道,和由該島通瑞典馬爾默的跨海大橋。
    高等學府有創建於1479年的哥本哈根大學以及丹麥技術大學、丹麥理工大學、丹麥工程學院、皇傢音樂學院等,還有北歐最大的動物園以及植物園、國傢博物館、藝術畫廊等。在海邊建有世界聞名的美人魚銅像(出自安徒生的童話),常被當作該市的象徵。(見彩圖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美人魚銅像)
    按發展特點和主要職能,全市可分為三大部分:①老城區。位於加爾維布特海峽西側,是商業、文化和行政管理中心,皇宮、議會、政府各部門及重要的文化設施和公共建築物均集中於此。中部的市政廳廣場為全市的中心,廣場上聳立着高106米的市政廳塔樓,為全市最高的建築之一。②港區和阿邁厄島北部。分佈着商港、軍港、造船廠、水上飛行基地、飛機場,基本職能是交通運輸。③新城區。是老城區嚮西、南、北 3面不斷擴展而成的新區,主要為住宅區,面積占全市的大部分。街道寬闊,建有衆多的園林和豪華的別墅,與老城區之間由電氣化鐵路和多條公路連接。
     (嚴正元)
    
英文解釋
  1. n.:  Copenhagen,  København,  Copenhagen ???
法文解釋
  1. n.  Copenhague (Danemark)
相關詞
丹麥足球宮殿丹超丹麥足球北歐大學藝術
酒店個性化技術學院物理波粒二象性玻爾原子物理
歐洲性博物館五星級海戰納爾遜戰役地鐵更多結果...
包含詞
哥本哈根1893哥本哈根港哥本哈根時間
哥本哈根協議哥本哈根協定哥本哈根地鐵
哥本哈根戰役哥本哈根機場哥本哈根大學
哥本哈根學派哥本哈根詮釋哥本哈根問題
哥本哈根共識哥本哈根精神哥本哈根條約
哥本哈根圓塔皇室哥本哈根哥本哈根之妒
哥本哈根足球哥本哈根解釋哥本哈根剋福姆
後哥本哈根時代哥本哈根的童話哥本哈根修正案
送信到哥本哈根哥本哈根蘭多塔哥本哈根新港區
哥本哈根技術學院哥本哈根帕肯球場哥本哈根商務大學
哥本哈根商業學院哥本哈根證券交易哥本哈根血紅蛋白
FC哥本哈根AB哥本哈根哥本哈根FC
中國企業界哥本哈根宣言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哥本哈根凱斯楚普機場
哥本哈根足球俱樂部哥本哈根理論物理研究所哥本哈根國立美術館
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第35屆丹麥哥本哈根國際紡織博覽會
尼爾斯布勞剋哥本哈根商學院
分類詳情
張開證券交易所大貝爾特橋厄勒海峽大橋
阿美琳堡王宮剋倫堡宮吉菲昂噴泉
羅森堡宮蒂沃麗花園健力士世界紀錄博物館
鐵伏尼遊樂場弗雷登斯堡宮殿茹森堡宮
皇傢武器博物館基斯汀堡哥本哈根圓塔
哈芬水道信不信由你博物館北西蘭島
哈姆雷特城堡剋裏斯蒂安堡宮路易斯蠟像館
哥本哈根蘭多塔國立博物館哥本哈根國立美術館
佛德利剋堡美人魚青銅像樂高積木城
斯卡晏哥本哈根新港區安徒生銅像
趣伏裏公園提弗利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