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種用入靜和調節呼吸等方式進行鍛煉身體、防治疾病的方法。導源於古代的“吐納導引” |
|
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以集中意念、調節呼吸、柔和運動等方式,誘發人體潛力,促進各係統的機能,增強體質。 |
|
中國傳統健身術。一種意、氣、體結合的綜合性鍛煉方法。包括調身(姿勢)、調心(入靜)、調息(呼吸)、肢體運動和自我按摩等。分靜功和動功。靜功有臥、站、坐等姿式。動功為柔和而有節奏的肢體活動和自我按摩等。有醫、釋、道、儒、武術等五大派別,每派又有若幹流派。 |
|
氣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基本分兩大類,一類以靜為主,靜立、靜坐或靜臥,使精神集中,並且用特殊的方式進行呼吸,促進循環、消化等係統的功能。另一類以動為主,一般用柔和的運動操、按摩等方法,堅持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古代則根據功法不同,分別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
氣功的解釋1 Qigong of Interpretation 1 |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偶爾出現“氣功”的提法,亦無完整的解釋。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氣’這個字,在這裏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一般認為“氣功”二字從此被確定和傳播開來。國外有些資料將氣功譯為“深呼吸鍛煉法”,國內有些工具書也如是照搬,顯然是未認識到氣功的真諦,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呼吸、體勢、意念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鍛煉方法,深呼吸衹是衆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可見,將氣功的定義解釋為“深呼吸鍛煉方法”,是過於片面了。
如果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煉方法。
隨着科學的嚮前發展,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煉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通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通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製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煉方法。
我們也可將上述認識概括成一句話:氣功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療法。心身療法的種類很多,氣功區別於其它衆多自我心身療法的重要之處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理論內容“調神”為核心指導的實踐活動。 |
氣功的解釋2 Explanation of qigong 2 |
氣功這門學問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朝許遜的《靈劍子》一書,此處氣功雖有練氣、修德之意,但尚未作為專用名詞使用。至清末《少林拳術秘訣》一書 的《氣功闡微》中纔明確提出氣功一詞。直至1953年劉貴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為“氣功療法”,後又建立氣功療養院,並著有《氣功療法實踐》等書,氣功一詞纔廣泛應用並為廣大群衆所熟知。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氣功已發展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門特殊學問。
何謂氣功,目前已有數十傢為之規範定義,雖各有道理和根據,但未有為衆人所公認者。智能氣功科學本着氣功定義的內涵必須是各傢氣功實質的集中表現,將氣功一詞定義如下:“氣功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嚮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調心、調身、調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該定義指出了氣功的理論基礎——整體生命觀,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體、人本身是一整體、人和大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各傢氣功共同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氣功的特殊鍛煉方法——主動的內嚮性運用意識的鍛煉,即意念活動集中、專一並和自己的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這是氣功鍛煉區別於其它鍛煉方法的根本實質,是氣功定義的靈魂;明確了氣功鍛煉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脫離自然本能的束縛,進入自覺智能的自由王國;指明了氣功是運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實踐——氣功是一門實踐的學問,氣功鍛煉的過程是運用氣功科學的功理、功法來重新塑造、升華自我的實踐過程。該定義概括了氣功的全部內涵,是完整的、符合現代科學規範要求的科學定義。 |
氣功的解釋3 Interpretation of Qigong 3 |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傢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托名之作,那麽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纔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纔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産、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衹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製能力而收效。
氣功與宗教有着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衹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這反映在道藏、佛經中也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藉鑒。 |
|
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意念和鬆靜)、調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為醫、儒、道、釋、武術五大派別,每個派別又分為若幹個小流派。醫傢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傢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傢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靜無為為目的。釋傢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做八定,強調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身養性,普渡衆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煉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為目的。各派氣功儘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類。靜氣功采取臥、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着重練身體內部,所以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采取意和氣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表現於外,所以又稱為外氣功。
一、 名 詞 解 釋
1、周天:道傢的周天有小周天與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綫是任督兩脈;大周天路綫是人身24經脈與奇經全通。僅僅是感覺到氣在身體內運行,稱之為經絡周天;內視到經絡、穴位及內光、內景,才能說真正是周天路綫通了,這稱之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傢的正途,由此可開發出人體潛能,並最終覺悟到“炁”的真諦。
2、內視:練功者將思維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內部,直到能“看”到各種圖像,稱為內視,醫傢稱之為“返觀”,俗稱“開天目”。內視得好的還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靜功:練功者用各自的辦法,排除多種念頭,將思維集中於一念,並盡量將此一念定下來。定得好的甚至將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這些過程均稱為“靜功”。靜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現“內視”、幻聽、直覺等諸多人體功能。
4、盤坐:這是靜功中常用的姿勢,有三種。散盤——兩腳交叉在雙腿下而坐;單盤——一腳放在另一隻腳的上面而坐;雙盤——兩腳交叉擱在雙腿上而坐。
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連綫與鹵門下垂綫的交匯處,又稱天目、天目穴、泥丸宮。 中丹田——雙乳連綫的中點往胸內部的中間。下丹田——臍下3寸往腹內進去的中間。而功夫達到相當程度,則“全身無處不丹田”。
6、天門:俗稱鹵門,是道傢元神出處。
7、天頂:即百會穴。
8、意念:即識神,即後天思維、後天意識、顯意識,簡稱思維、意識。
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維、先天意識、潛意識、下意識。道傢認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氣”、“神”連用,則可簡稱為“精”。道傢認為下丹田是生儲元精之所。
11、玄關:由後天思維進入先天思維(玄)的一剎那。因為進入先天思維很難,又是內功修煉過程中極關鍵的一步,因此前輩練功傢將這個“一剎那”喻為一道極難逾越的關口。玄關打開,人體潛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開發出來。
12、丹:練功者玄關竅始開,即可內視到身體內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圖形,此圖形即是內丹,一般稱為“丹”,釋傢稱為“捨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練功者鍛煉自身的“精氣神”,即是清修。如果與異性交換“精氣神”,不進行性接觸,也屬清修,不過這是清修裏的“雙修”。
14、性命雙修:練功者獨自先後或同時修練本身的“性”(神)與“命”(精)。
15、內外雙修:內——指精、氣、神,外——指身體,內外的鍛煉同時進行。
16、男女雙修:男女練功者內功達到一定程度後,通過性的接觸來練“精氣神”。此種練法衹在夫妻之間進行。 |
作用和療效 The role and efficacy of |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係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製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幹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準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姿勢(調身) 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鬆靜的先决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着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臥、側臥、站式、走式等。
入靜(調心) 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製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①意守法。②隨息法。③數息法。④默念法。⑤聽息法。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 。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①自然呼吸法。②順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閉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氣通任督脈呼吸法。⑦潛呼吸法。⑧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
|
氣功功法不同,其特點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鬆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恆、生活有節。上述要求,大多適用於各種氣功,練功者具體練某種功時,還要參照該種氣功的具體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及急性傳染病的人不宜練氣功。
把後天空氣與先天元氣合成一股浩然正氣的功夫;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鍛煉、健身長壽的科學。古代稱謂很雜亂,有吐納、導引、煉丹、玄功、靜功、定功、性功、內功,以及修道、坐禪、內養功和養身功等。“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朝許遜《淨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記載。解放前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養法 氣功療法》及中華書局《少林拳秘訣》等書中,都提到過“氣功”之詞。但是,直到1953年劉貴珍等編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纔對氣功作了完整的解釋,氣功作為正式名詞開始確定和流行起來。
一般認為,氣功在商朝時即已産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功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體係,道、儒、醫各傢都研究生命運動的規律,提出自己的主張。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哲學中關於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論和我國古代性命之學相結合,佛教傳統的修持方法和我國古代氣功的修身養性相結合,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氣功科學的發展。
一般而言,氣功可分兩種,即養氣與煉氣。養氣就是道傢靜坐功夫,把氣運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讓身外景物誘導而外泄。煉氣乃以運行為主。如拳術傢在練拳時要用臂力,就把氣運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氣運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時,就把氣運到全身。氣有呼吸的區別,呼為陽,吸為陰;呼為動,吸為靜;呼為剛,吸為柔。要把陰陽、剛柔、動靜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氣要運行時,不可逆走,貴當順行。如順行的話,不但髒腑會舒暢,並可快慢自如;倘若逆運的話,內部各髒腑就要受到傷害,一些習練者練岔氣緻傷緻殘者時有所見。
古代氣功一般劃分為儒、醫、道、釋、武術五大派。儒傢氣功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醫傢氣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為宗旨;道傢氣功講究“身心兼修”、“性命雙修”等;佛傢氣功要求“煉心”以求精神解脫,其中入定派強調“四大皆空”,參禪派強調“修身養性”、“普渡衆生”;武術氣功主要為了鍛煉身體和提高技藝。近年來,有人依據氣功功法的特點,將古代氣功歸納為靜功與動功,並劃分為吐納、禪定、存想、周天、導引五大派。吐納派強調呼吸鍛煉為主;禪定派強調意念鍛煉為主,要求思想內聯,靜坐凝心,采取一些不復雜的方法來集中意念,一般的靜坐均屬這一派;存想派也強調意念鍛煉為主,但要求用一種想象幻視到莫種事物;周天派強調在思想內聯的基礎上意氣相依,推動內氣感覺沿自己體內的任、督脈等經絡路綫周流,也稱為內丹派;導引派強調以動功為主,特點是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或作為自我按摩。 |
|
1955年,劉貴珍的氣功著作翻譯成日、英、印尼等語,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高潮,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或題詞。1978年,上海的顧涵森女士在《自然雜志》發表了多篇研究報道,宣稱找到了氣功“外氣”的電磁波、微粒流、靜電等物理證據。次年,四川省發現了唐雨的耳朵認字的特異功能。這兩個事件引起了研究氣功熱潮。1980年代中期,嚴新醫師與清華大學陸祖蔭、李升平等合作做出了氣功外氣影響分子結構的實驗。在《自然雜志》、《生物物理學報》發表。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被廣泛轉載。氣功協會會長張震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貝時璋等在確認研究報告可靠性的情況下,對該報告進行了推薦。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
氣功原理與特異功能 Qigong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features |
氣功和特異功能現象存不存在?是科學還是迷信?目前的科學能不能作為評判標準?
與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類似,氣功受到很多的質疑,相信的、反對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對,都需要根據事實和實踐。現有的科學理論仍有不少現象不能解釋,它仍不是一個完全的理論。因而我們衹能用它來分析,而不能用它作為武器來肯定和否定未知現象。肯定的人需要盡量提出證據,而反對是人既然要反對,就應該親自去進行實踐和驗證。
在我們已知的領域,虛假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未知領域,因為難以鑒別,虛假的現象則可能會更多。因而我們不能因為發現了一些虛假的證據便斷然持否定態度,但卻衹要發展了一個確切的證據,便可說明其真實性。
對於氣功也有這種態度。我本人為了驗證中國傳統思想,也曾廣泛地研究過不少的氣功功法(因沒有師傅,怕走火入魔),自覺理解了氣功原理後,便開始練習道傢周天功法。練習的第七天周田開始發熱,不久便有一股熱氣流從督脈衝嚮着頭頂,感受到諸如印堂跳動、腦中麻雀唱蟬鳴、廉泉涌出純香汁液等衆多感覺,均與功法所述一致,並曾在不經意間,手指輕輕地點破了窗戶玻璃。正因為經過了親身的實踐,我肯定氣功和特異功能的存在。
科學目前對氣功沒有恰當的解釋,即使有些解釋也局限於科學的思維方法。其實,氣功需要基於中國傳統的係統整體思想來理解。
一、氣功原理
氣功的“氣”即非氣體的“氣”,也非單純的人體精微物質,而是相對於形體而言,是形體功能及功能性物質的係統性的整體。
氣功的種類和功法很多。但無論是何種功法,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的訓練,增強和平衡人體或人體某些部分的係統功能。因而,恰當的功法訓練對人體産生係統性的良性作用,不恰當的功法訓練則可能衹是使人體某些係統性功能得到平衡和增強,但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平衡卻有破壞作用。衹有瞭解了氣功和氣功修煉原理,氣功纔是有益的,才能稱為人體生命工程。
氣功主要有以下一些修煉方法和途徑:
修性:性與肉體和精神構成三纔,肉體為地,精神為天,性為人。通過對肉體和精神的係統平衡的修習或直接通過對性的體驗和認識進行修習,達到平衡肉體和精神的作用。
靜功:人體是一個自動平衡和穩定的係統,通過身體和精神的入靜,讓人體進行自動地平衡調整。
意功:通過意守心神、某些重要的平衡中心或用意念引導氣血按一定掕規律運行,而達到對係統和人體的平衡調整。
觀功:通過觀想某些人、景、物,達到對人體係統平衡的調整。
動功:通過一係列運動程序,引導氣血按一定的規律運行,而達到對係統的平衡和調整。
外丹:通過藥物輔助,對人體進行係統的平衡和調整。
闢𠔌:通過減少、控製和短期絶食,達到對身體係統平衡的調整。
無論是什麽功法,都是要達到對肉體和精神進行係統的平衡和調整。如果單練某一個部分,便易導致整體係統平衡,從而對身體和精神導致損害。
二、練功反應
由於練功是對人體進行的一係列的平衡和調整,因而。在這種平衡和調整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練功反應:
觸感: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會出現發熱、酸麻、脹痛、循以傳感、肌肉跳動等感覺。
自動: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可能出現身體自然運動的現象。
幻覺:在對身體和平衡和調整過程中,由於大腦對有害信息自動釋放,而産生各種幻覺(類似於做夢,但是在清醒的條件下)。
飲食增減:練功初期,由於髒腑功能的增強,飲食會增加。但髒腑達到平衡後,由於吸收和營養轉化能力的增強,飲食反而減少,或拒食某些食物。
無夢:身心達到平衡後,大腦無效信息減少。睡眠減少,睡眠質量提高,因而無夢。
三、特異功能
特異功能現在還不能很好地解釋,但結合易學和西方科學推理,我們可以作一些推理。
所謂特異功能,其實不過都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和生物功能。其之所以特異,是因為這些功能在一般條件下難以表現出來。這些功能,或者是人類進化所退化或丟失的功能,或者是人體進一步係統化而自然産生的功能,或者是人體後天所掩蓋的先天功能。衹要經過一定的訓練,使係統處於某種或某些特定的狀態,這些功能便可以發揮出來。
1、人類因進化而退化或丟失的功能:生物的進化過程是對環境適應性的過程,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由於環境的變化,以前所具有的一些功能便會被掩蓋、丟失或退化。如細菌利用特殊礦物質的能力、厭氧呼吸能力等,在進化為動植物後,便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動物的休眠能力,在進化為人類後便退化,等等。這些功能的退化實際上都是由於係統的復雜化、係統功能的分工和係統定嚮衍化所導致。
2、後天掩蓋的先天功能:指生物進化到人類後已經具備的功能和能力,但在身體發育和適應後天環境過程中,這些功能或能力便因係統平衡協調的需要而被抑製。通過一定的訓練,它們比較容易便可開發出來。如鬆果體、尾閭、闌尾等。實際上,它們同樣是生物進化所導致。
3、人體進一步係統化所産生的功能:生物進化都是通過生物體的係統性功能發生改變和係統復雜化所實現的。人經過一定的修煉,可能會導致係統功能和分子結構更加協調和係統化,因而可能會産生一些新的功能。
現在的氣功:從廣義上來說,一般分成兩大類
一、健身氣功,主要是用來健身的一種方式,沒有什麽神奇之處,獲得這獲得了國傢的認證,主要有中國氣功協會挂靠在體育總局下面
二、氣功修煉,修煉到一定的境界,據說可以有上面所說的各種神奇之處,但是未得到廣泛的認證。 |
|
氣功 qìgōng
氣功(炁功)氣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理論內容為核心指導的“調神”的實踐活動。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偶爾出現“氣功”的提法,亦無完整的解釋。
直到本世紀50年代,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氣’這個字,在這裏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一般認為“氣功”二字從此被確定和傳播開來。國外有些資料將氣功譯為“深呼吸鍛煉法”,國內有些工具書也如是照搬,顯然是未認識到氣功的真諦,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呼吸、體勢、意念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鍛煉方法,深呼吸衹是衆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可見,將氣功的定義解釋為“深呼吸鍛煉方法”,是過於片面了。
事實上,古代的養生傢認為,“炁”和“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通俗的講,“炁”就是人體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氣“則是指通過後天的呼吸以及飲食所産生的能量。而氣功鍛煉主要是通過後天的呼吸等方法來接通先天的“炁”,從而達到養生健身、延年益壽的效果。
如果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煉方法。
隨着科學的嚮前發展,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煉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通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通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製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煉方法。 |
|
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他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嚮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氣功與中醫、武術一起,被認為是重要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受到世界範圍內許多人的喜愛。
有人認為氣功是深呼吸療法。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調心、調身、調息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方法,深呼吸衹是衆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
尷尬
氣功是上世紀50年代千古大纔劉貴珍同志創造出來的名詞。此前,丹道就是丹道、導引就是導引、坐禪就是坐禪、吐納就是吐納。而現在,他們有了一個嶄新的統一的名字——氣功。原本分類明細體係完備的各種功法被人為的嫁接到了一起。就像是俄式武器係統與美式武器係統硬要結合在一起。如果我們本身沒有任何武器係統,自然要博採衆長為我所用。而我們卻是早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完備體係,為何非要在創造出一個呢?
糾錯:“氣功”一詞不是50年代纔出現的名詞,早在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的《少林拳術秘訣》中就有《氣功闡微》一節。至於氣功的內涵,以氣為主,主要的修練方法就是首先通過呼吸。而呼吸鍛練僅僅為傳統修練方法中的一種,因此,氣功一詞並不能概括丹道、坐禪等等。這兩個問題是需要特別註意的。 |
|
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煉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𠔌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𠔌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傢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托名之作,那麽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纔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纔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産、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衹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
|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製能力而收效。 |
|
硬氣攻又稱武術氣功,它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通過長期的吸氣,吞氣,聚氣,運氣,閉氣,崩氣並配合身體一係列排打等一些列動作鍛煉後,使體內勁力在意識的指導下而強力集中,並可使這勁力有極大的衝擊力和承受力. |
|
佛教之坐禪冥想,道傢之養生功(及現代之柔軟件操),皆屬此類。不需要緊綳肌肉。將心念註意在深長呼吸上,使之無旁念。慢式太極拳路及中國武術南拳門派詠春,最初入門練習之第一套拳路小念頭,即屬此類。軟氣功不需要大量消耗體力便可以加強肺氣量,亦可運動各處肌肉,包括人體內部之半隨意肌,活動(被動)人體內部之髒腑器官,所以適合各類人士練習。對老人,來經女士,病人等不可以作大運動量之人士特別適合。 |
|
氣感是指練氣功或意念集中在身體某部分時會産生的熱、麻或癢等感覺。雖然氣感是大部分練氣功的人都會有的經驗,但氣感的成因尚未被研究出來。
有理論認為氣功是幻覺,但幻覺並非無意義,它是在以模擬的感覺訊號取代真實訊號,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夢的〝心身作用說〞)。氣功的脹麻幻覺能驅動自律神經中的修補神經而達健身的目的。
此外,有些時候,下述的生理反應往往也會被氣功修習者指為“氣感”的:
當深度放鬆時,微血管的微循環旺盛起來時的各種感覺,多數是暖,如果還有麻癢的話,中醫還說這是有“風”。初學者常說這是“氣到指尖”。
呼吸深長,血氣旺盛,肢體大腦得到充足供血供氧時的精神爽利感覺。常被描述為“感到一股氣涌上來”,甚至是大小周天運行,內力增進等。
進入類似默劇或自我催眠的狀態,嘗試用意識去影響不容易控製的部位時的感覺(內臟之類的不隨意肌)。有時肢體還會處於一種平時很少會做的姿勢下(不同的樁功),重心、負重位置都跟慣常的有所不同,再配合設想和呼吸,因而刺激到一些平時很少運動的位置以至內臟器官,使之都得到運動,為習練者帶來一種不常見,但又很愜意的個人境界經歷。這往往會被稱為以意導氣,以氣導體,以至打通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等等。
神經的生物電反應,例如肉跳、眼眉跳、以至抽筋等。如果這些反應是氣功修習著希望它發生的,或者在控製和預期下發生的,可能會說這是“神功大成”了;如果是不想它發生的,或者失控地發生的,就叫“出偏差”,以至“走火入魔”
本來,用上上述的現代術語來陳述,氣感就變成科學可解釋的東西而不是幻覺了,可以跟西方科學進行對話、交流了,可是由於沒有了“陰、陽、虛、實”,和五行八卦那類詞彙,令到傳統或老一輩的氣功從習者感到不是味兒,覺得好像貶低了氣功似的,甚至可能會被譏為挾洋自重。 |
|
在練氣功的過程中,人們常有一些奇特的體驗。較常見的有氣感、感覺敏銳、定靜等等。 |
|
氣功在歷史上處於民間流傳的狀態,並形成了醫傢、儒傢、道傢、佛傢、武傢等衆多的流派。醫傢氣功強調保健、延年,道傢氣功講求性命雙修,佛傢氣功講求明心見性,武術氣功則註重強化肌肉,發勁等技擊應用。氣功與宗教有着本質的區別。 |
|
1955年,劉貴珍的重要著作翻譯成日、英、印尼等語種,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高潮,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或題詞。1966年文革開始後,第一次氣功熱潮突然中止。1976年氣功重新獲得解放。
王任重在第二次氣功浪潮的推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國傢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傢安全局等重要部門都對氣功進行了研究,新華社在內的衆多媒體為氣功熱潮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氣功的研究一定要遵循科學的發展觀,凡是練過硬氣功的人都知道,當意念於身體某一位置的時候,它將會産生瞬間的強大的超越常規的爆發力。還有的就是利用尖銳的鐵器很難刺穿意念功法的身體部位,現在還有的利用了高速電鑽來進行試驗,其結果是堅硬無比等等。還有的氣功大師練就了屍體不腐功,其死後的身體不需要經過任何的防腐處理,將其埋藏與地下,多年後挖出,其身體不腐。此類現象又如何解釋呢?難道說人體在通過某種意念的狀態下,其碳水化合物的肉體,瞬間的能夠變成刀槍不入的軀體嗎?科學界又如何解釋呢?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傢的科學機構給出最終的答案。 上述的問題,存在着人類潛在的奇異現象,物質世界的任何物質都要遵循着事物的科學變化規律,離開了物質的變化軌跡,就形成了唯心的東西。唯心學說是現代人的思想定論,隨着現代科技的深入發展,人類潛在的認識觀應當也有所改變,物質世界再不斷的發展,新的理論學說也再不斷地改變。反物質論也正在興起,潛在的科學現象也被科學家采納。按着新的物質論來說,物質世界的反物質粒子已經被發現,生物磁場的反生物磁場也應當是存在的,反物質粒子的高能量已被科學家搜集到。
人類的身體是否能夠通過大腦的某種意念,會使其身體意念的部位産生結構性的質變,形成了一種反物質粒子結構體或者說原來的物質通過意念改變了物質的原子結構,導致了物質物理性質的突變,使物質的強度和韌性得到了質的飛躍,物質的原子結構改變後生成新的物種,它能夠抵抗物質世界中強大的相對作用力。這種作用力的抵抗物質,形成了高阻抗的勢壘層,阻止了物質世界的物質對新生成物質的衝擊力和化學的分解以及物理結構的改變等等。如果物質的原子結構不改變,上述的氣功功法産生的奇跡是絶對不會發生在人的身體上的。
在物質世界中,碳元素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在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當碳原子的組合結構,變為金剛石的結構體時,其物理性質的改變可稱為世界上最硬的鑽石體。人的軀體是由碳水化合物組成的,那麽在通過意念的高度集中後並得到生物磁場的激發信息,使其身體被意念的某一位置,改變為另一種萬物不可摧毀的物質原子結構。當意念消失時,其物質的原子結構也會隨之改變,恢復其原來的物質結構。氣功的定義和研究主要是人的思維意識改變了物質的原子結構排序組合,産生了新的物質結構體。 |
|
一些對超自然氣功的反對者認為,他們的思維非常類似巫術,而不能為主流科學觀念解釋。他們認為這類氣功作為心理暗示療法或許有用,但是可以獲取超自然能力(如釋放“外氣”)則未被科學實驗所證實。
這類"氣功”的超自然現象的支持者經常舉出一些關於氣功産生特殊現象的報道和案例,並聲稱他們已經使用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但結果與主流科學理論仍有矛盾,所以主流理論者反而需要承認主流科學理論尚未完善。
而主流科學界認為這些報道和研究都有嚴重疑點。一些氣功實驗部分,儘管使用了一些和常規學術研究近似的方法和一些科學儀器,但是整個活動的組織卻有不符合科學研究常規之處。一些實驗沒有中立方的監督,甚至某些涉及的當事人公開聲明否定與之有關聯,因此其可信程度令人懷疑。
另外對研究的技術細節也存在爭議,因而被認為是偽科學。
同時有人冒超自然氣功之名以詐欺手段進行爭取利益。這些活動被稱為“偽氣功”。 |
|
一:
經絡、穴位、氣血學說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醫學包括豐富的內容,氣功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的一顆瑰麗的明珠。
經絡、穴位、氣血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
經絡、穴位、氣血是非常復雜的人體現象。可以簡單而形象地解釋: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穴位是氣血運行的出入口。
氣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於穴位受到良性刺激,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暢。
二:
中國氣功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觀。
中國氣功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繫,人的機體受到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功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動態適應。
中國氣功強調人與社會的統一。社會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關係,中國氣功修練強調人要適應社會。
中國氣功強調形神統一。氣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自我身心鍛煉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體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體的心理功能。氣功提高人體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聯繫、相互製約。
三:
中國氣功受道傢、儒傢、佛傢和醫傢的影響。
中國氣功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道傢、佛傢、儒傢和醫傢的一些理論及健身祛病的技術,逐步形成中國氣功博大精深的理論體係和豐富多彩的養生技術。
三說法本末倒置。
不是氣功受道傢、儒傢、佛傢和醫傢的影響。而是有人人為的從道教、儒傢、佛教和醫傢的理論功法體係中東拼西湊,弄出氣功來。 |
|
1、【周天】:道傢的周天有小周天與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綫是任督兩脈;大周天路綫是人身24經脈與奇經全通。僅僅是感覺到氣在身體內運行,稱之為經絡周天;內視到經絡、穴位及內光、內景,才能說真正是周天路綫通了,這稱之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傢的正途,由此可開發出人體潛能,並最終覺悟到“炁”的真諦。
2、【內視】:練功者將思維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內部,直到能“看”到各種圖像,稱為內視,醫傢稱之為“返觀”,俗稱“開天目”。內視得好的還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靜功】:練功者用各自的辦法,排除多種念頭,將思維集中於一念,並盡量將此一念定下來。定得好的甚至將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這些過程均稱為“靜功”。靜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現“內視”、幻聽、直覺等諸多人體功能。
4、【盤坐】:這是靜功中常用的姿勢,有三種。散盤——兩腳交叉在雙腿下而坐;單盤——一腳放在另一隻腳的上面而坐;雙盤——兩腳交叉擱在雙腿上而坐。
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連綫與鹵門下垂綫的交匯處,又稱天目、天目穴、泥丸宮。 中丹田——雙乳連綫的中點往胸內部的中間。下丹田——臍下3寸往腹內進去的中間。而功夫達到相當程度,則“全身無處不丹田”。
6、【天門】:俗稱鹵門,是道傢元神出處。
7、【天頂】:即百會穴。
8、【意念】:即識神,即後天思維、後天意識、顯意識,簡稱思維、意識。
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維、先天意識、潛意識、下意識。道傢認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氣”、“神”連用,則可簡稱為“精”。道傢認為下丹田是生儲元精之所。
11、【玄關】:由後天思維進入先天思維(玄)的一剎那。因為進入先天思維很難,又是內功修煉過程中極關鍵的一步,因此前輩練功傢將這個“一剎那”喻為一道極難逾越的關口。玄關打開,人體潛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開發出來。
12、【丹】:練功者玄關竅始開,即可內視到身體內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圖形,此圖形即是內丹,一般稱為“丹”,釋傢稱為“捨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練功者鍛煉自身的“精氣神”,即是清修。如果與異性交換“精氣神”,不進行性接觸,也屬清修,不過這是清修裏的“雙修”。
14、【性命雙修】:練功者獨自先後或同時修練本身的“性”(神)與“命”(精)。
15、【內外雙修】:內——指精、氣、神,外——指身體,內外的鍛煉同時進行。
16、【男女雙修】:男女練功者內功達到一定程度後,通過性的接觸來練“精氣神”。此種練法衹在夫妻之間進行。 |
作用和療效 The role and efficacy of |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係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製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幹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準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傢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淨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托名之作,那麽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纔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纔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産、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衹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製能力而收效。
氣功與宗教有着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衹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這反映在道藏、佛經中也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藉鑒。 |
|
氣功功法不同,其特點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鬆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恆、生活有節。上述要求,大多適用於各種氣功,練功者具體練某種功時,還要參照該種氣功的具體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及急性傳染病的人不宜練氣功。
把後天空氣與先天元氣合成一股浩然正氣的功夫;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鍛煉、健身長壽的科學。 |
氣功與中醫 Qigo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傢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傢。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裏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後晉代葛洪所著《抱樸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臺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傢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並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係,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煉中也應用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煉産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製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當然,由於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衹為醫傢獨有,儒、道、佛、武等各傢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張景嶽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係統闡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展。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於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製的探討,亦有益於對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髒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發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應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 |
|
【同】氣功和體育鍛煉都是人類自我心身鍛煉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氣功,尤其是動功,也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如果去掉對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則與體育鍛煉中的體操無異,衹是動作柔和緩慢而已。體育鍛煉也包括了“調身”、“調息”、“調心”三方面相應的內容。如“調身”本來就是體育鍛煉的主要內容,而呼吸的調整對於體育鍛煉來說也很重要,就象長跑運動員必須使呼吸與步伐相協調一樣。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調身”達到完美狀態的保證。體育鍛煉也很重視心理狀態的影響,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的競技成績都與運動員的心理穩定性有關,衹是影響的程度不同,象射擊、射箭,情緒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大大影響成績。
傳統體育中的武術,與氣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就是指武術與氣功的結合。武術發展到今天,最引人註目的還是它與氣功結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療作用。傳統氣功中的“五禽戲”、“八段錦”等許多功法,往往也同時被歸入體育鍛煉之列。
【異】1、體育鍛煉着重“調身”,即形體的鍛煉,其“調息”的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體育鍛煉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並不斷地從體內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證大腦、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時的補充,從而保證體育競技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其目的在於使形體的鍛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調心”也同樣是為了保證形體的完美發揮。氣功與此不同,氣功的三要素中,“調心”起着决定性的主導作用,“調身”衹是順利進行調心、調息的重要條件,“調息”則有助於體勢的放鬆和精神的寧靜。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意識的主導下進行機體內部功能的自我調整和鍛煉,通過特殊的心理過程來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2、與體育鍛煉相比,氣功更強調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強調通過主動的自我精神活動來調整自身的生理活動。在氣功入靜狀態下調動和培育人體的生理潛力,起到強身治病的作用。
3、氣功鍛煉是在氣功入靜狀態下進行的有呼吸要求的運動,它要求在保持鬆靜自然的基礎上,全身協調運動,呼吸柔和細緩,使耗氧量降低,心率減緩,血壓降低,在整體上提高身體素質;這與一般的體育鍛煉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加快身體某些部分的新陳代謝,使形體按特定的要求完美發展等,有着很大區別。 |
|
qigong
氣功
Qigong
氣功著作。鬍耀貞述,北京市針灸門診部整理。此書介紹鬍氏之功法,包括意守丹田法、意守命門法、意守會陰法、吐納法、升陽法、煉精化氣法、氣貫全身法等12種簡易功法。其中“吸、貼、捉、閉”4字訣練功法、九轉還陽練功法、周天數法,屬於道傢內丹功較高層次之功法。兼述靜極生動、自發外動等功法理論。1959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
|
- n.: qigong, qigong, a system of deep breathing exercises
|
|
- n. qigong, exercices respiratoires
|
|
養生 | 健身 | 百科大全 | 大雁氣功 | 健康 | 運動 | 鍛煉 | 中醫 | 穴位 | 中醫詞典 | 佛教百科 | 少林 | 武術 | 傳統體育 | 氣功術語 | 醫學 | 修煉 | 靈魂 | 人文社會 | 毛澤東思想 | 軍事兵法 | 四川 | 醫師 | 生命科學 | 功法 | 更多結果... |
|
|
養生 | 智能氣功 | 大定 | 養和 | 竜興 | 按摩 | 元氣 | 淘氣 | 打坐 | 靜坐 | 咽氣 | 究竟 | 齋戒 | 化身 | 真心 | 服氣 | 理順 | 四惑 | 存泥丸 | 運動水土 | 寶冠胎息法 | 五時七候 | 四氣 | 八段錦 | 入魔 | 七情 | 正覺 | 宵練 | 五禽戲 | 內功 | 存思 | 熊戲 | 調氣 | 咽唾 | 內火 | 鳥戲 | 易筋經 | 入定 | 入靜 | 內景 | 坐忘 | 定息 | 屈伸 | 承影 | 結跏趺坐 | 真氣 | 十二段錦 | 九守 | 修天庭 | 十二多 | 十二少 | 延年九轉法 | 壁觀 | 咽津 | 存想 | 大决 | 幹浴 | 互跪 | 封金匱 | 養生五難 |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