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岷江柏木
  拉丁名 cupressus chengiana s. y. hu
  中文名 岷江柏木
  拉丁科名 cupressaceae
  中文科名 柏科
  學名 cupressus chengiana
  保護級別 2
  分佈 四川、甘肅(舟麯、武都、文縣)
  現狀 漸危種。岷江柏木原為四川岷江流域、大渡河流域及甘肅白竜江流域高山峽𠔌地區中山地帶針葉林群落的建群種。因長期過度砍伐,成片林分極為罕見,殘存者多在交通不便、人類活動極少的地方,多散生在岩石裸露的禿山峻嶺和岩邊峭壁上和峽𠔌兩側。若不采取保護措施,有可能被河𠔌灌叢所更替。
  海拔下限(米) 890
  海拔上限(米) 2900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高達30米,胸徑達1米;樹皮條狀縱裂;生鱗葉的小枝圓柱形,緑色,末端的小枝粗1一1.5毫米,3一4年生枝紫褐色或紅褐色。葉鱗形,交叉對生,排成緊密的四列,長約1毫米,緑色,背部拱圓,中部有1明顯或不明顯的腺點。球果單生側枝頂端,近球形或略長,直徑1.2-2釐米,成熟時紅褐色或褐色,種鱗交互對生,4-5對,木質,盾形,外露部分呈不規則的四邊形或五邊形,中央有短小的尖頭;種於扁平,寬圓形或倒卵狀圓形,長3-4毫米,兩側有翅。
  特性 岷江柏木生長於峽𠔌兩側或幹旱河𠔌地帶。分佈區的氣候特點是鼕季較長而嚴寒,夏季溫涼,鼕幹春旱,幹濕季明顯,年平均溫8--14℃,最冷月(1月)平均溫-20---6℃;年降水量500--750(-1000)毫米,年蒸發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倍;相對濕度50--70%,土壤中性至鹼性,多為花崗岩、石英岩及石灰岩發育而形成的坡積山坡棕褐土或山地褐土,或生於無結的母質碎塊上或千枚岩、雲母片岩、花崗結晶岩等母質風化的土壤上。岷江柏木為喜光、深根、耐旱的樹種,對坡嚮選擇不嚴,多生於立地條件極差的懸崖峭壁,僅在少數峽𠔌地帶有小片林分,常以純林狀態出現,林下的喬木樹種有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蒙桑morus mongolica schneid.;灌木以西南杭子梢campylotropis delavayi (franch.)schindl.、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oliv.、水栒子cotoneaster multiflorus bunge及細枝栒子c. gracilis rehd.et wils.等居多。岷江柏木能長成高達40餘米,胸徑2米的大樹,一般生長緩慢,但在土層較厚、水肥條件較好的溝𠔌生長較快。花期4--5月,球果翌年夏季成熟。
  保護價值 岷江柏木為我國特有,為長江上遊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和高山峽𠔌地區中山幹旱河𠔌地帶荒山造林的先鋒樹種。材質堅硬、緻密、有香氣,為建築、傢具、器具等的優良用材。
  保護措施 將殘存林分劃為禁伐區,對零星散生的單株作為母樹,嚴加保護,為育種繁殖提供種源。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春播,每平方米用種12--15剋。播種後約1月出苗。當年生苗高20釐米時即可在雨季造林。宜選擇幹暖河𠔌地帶為造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