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dà jiào táng dà jiào táng ∶任何非主教座堂的规模大的教堂或重要教堂 那座尖顶房子是大教堂 ∶从未属于修道院的规模大或具有重要性的教堂 大教堂 联系方式地址:placeduchateau.大教堂 开放时间大教堂 :每天07:00-11:30、12:40-19:00。教堂顶层:11-2月:9:00-16:
大教堂 交通有轨电车:a线到hommedefer站下或b线到placebroglie站下。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cathedrale)是中世纪(11至15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也是欧洲着名的哥特式教堂,法国知名作家雨果曾以“集巨大与纤细于一身令人惊异的建筑”来形容这座教堂。高142米的尖塔是在1439年加建的,教堂也于同年落成。前墙于1277年动工兴建,它那圆花窗及石花边巧夺天工,三道门廊也饰有精致雕像,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也因此而极负盛名。
中殿华丽典雅,其中的彩绘玻璃窗(12至15世纪)及天使之柱(约1230年)气势不凡,再加上那精雕细啄的讲坛(1484年),以及着名的席伯尔曼(silbermann)风琴等更加使人赏心悦目,教堂内有一个1层楼高的天文钟(astronomicalclock),自1547年开始运作,每隔15分钟有孩童、青年、成人及老人代表人生4个阶段的雕像出现,但每一整点就有死神提着斧出来报时,至今准确无误,到中午12:30左右,还会鸣钟以乐声报时,可说是斯特拉斯堡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象征。
而大教堂 的正门以耶稣事迹“最后的审判”为题的浮雕,精工镂制的圆形玫瑰窗和本堂的彩绘玻璃都是值得仰头细观的艺术品。登上塔顶,全城秀丽的景致及壮丽的森林和山脉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大教堂 门票价格 免费
大教堂 开放时间 8:00~18:00 大教堂 交通 从火车站步行10分钟即到
大教堂 (munster)是11世纪在修道院旧址上兴建的教堂。教堂的内部从16世纪到最近,经过数次的修建,基本已经改变了原有的风貌。大教堂 的回廊是瑞士最长的,回廊里有无数的墓碑。中厅的大钟悬挂在高塔上,由于德国诗人席勒从这只大钟获得了创作灵感,因此这座大钟又被称为“席勒之钟”。 大教堂 节庆活动 俄罗斯人的圣诞节在元月7日,教堂会举行隆重的祈祷活动。1月14日是东正教的新年,又称瓦西里节。瓦西里神被认为是“猪神”,又称猪节。复活节,春节后的第一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一个具有浓重宗教气氛的节日。胜利日,5月9日,是卫国战争的纪念日,也是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日子。独立日,6月12日,即国庆节。十月革命节,在11月7日
大教堂 购物 套娃、彩绘木碗、木勺、伏特加、军表等.
基督救世主大教堂 是莫斯科最宏伟的教堂,庄严而高雅,位于莫斯科河河畔,离克宫不远。1812年为纪念打败拿破仑而建造,历50年才建成。可是命运不济,1931年12月5日,在反对宗教的狂热中被炸毁。当时曾设想建造同样壮观的纪念物--50米高带有列宁雕像的苏维埃宫,可惜也同样没能实现,后建成游泳池。1995年1月7日在俄式圣诞节那天,大教堂 开始重建,并于97年9月莫斯科建城850周年前夕建成。 大教堂 交通 从大广场东南角沿montagne berg路直行约200米,到一个大路口右转即到。
教堂的历史始于1047年,是在原有的圣米歇尔小教堂基础上建成。1226年开始对教堂进行规模宏大的扩建,一直持续了两个半世纪才完成,从而使大教堂 结合了从罗马艺术到哥特艺术兴盛时期多种建筑风格。大教堂 内部长110米,宽50米,高26米,宏伟壮观。中殿立柱上装饰着耶稣12门徒的雕像。 大教堂 Santa Iglesla Catedral 位于西班牙塞维尔市中心宪法大道Av.de la Constitucion后侧,最早由阿拉伯统治者建造,而哥德式的建筑则是西班牙人自己在十五世纪初兴建,于1519年完成。大教堂 占地约二万四千平方公尺,光是支撑的柱石就有157根,是世界第三大哥德式教堂(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 及伦敦的圣保罗教堂);共有99处供游客按图索骥参观,如教士聚会厅的圆顶穹窿Sala Capitular de la Catedral、王室小教堂Capilla Real、加里西斯圣器室Sacritia de les Calices、大圣器室Sacritia Mayor均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英雄哥伦布、裴南度国王与伊莎白皇后的陵墓也都被长久安置在教堂中供人凭吊。
大教堂 内有一个博物馆,藏有大量的修道士物品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Goya,Murillo,luis de Bargas等人的作品也存放在内。
十二世纪以及随之而来的繁荣盛世,可以从越来越多的艺术品尤其是建筑中表现出来。精巧华丽的大教堂 即可称为中古时代的建筑象征。教会建筑壮丽的教堂以赞美上帝,祈求赐福给天下众生。城镇之间竞相兴建壮观宏伟的大教堂 ,让高耸的螺塔伸往天际。当时,兴建大教堂 需要集结庞大的资金并耗费上百年的时间来建造。
石头是大教堂 最主要的建材,可以把火灾的危险减至最低。当时,钢的生产量鲜少,而铁的坚硬度又无法支撑这种庞大建筑物的超重量,为此,建筑师逐步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旧的难题,例如设计出有尖顶的拱门和拱柱,把来自圆顶天花板的重量分散到大量的石造支撑物。新的建筑技术让兴建巨型开广的大教堂 、大型的窗户(通常是美丽的彩绘玻璃)和高耸的螺塔等建物成为可能。法国的新式大教堂 先躯是巴黎的圣母院,由1163年开始兴建,到1224年才完成,在施工期间曾发生过两次火灾。
大教堂 城市荣耀和声望的最大来源。朝圣者和经常来做礼拜的旅客都会为大教堂 所在的城镇带来收入。 (卡佛小说国内首次独家引进出版)
作者:(美国)雷蒙德•卡佛 译者:肖铁
市场价:¥25.0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05897
装帧:精装
中文:中文 卡佛小说集《大教堂 》获得普利策奖提名,是公认的颠峰之作。包括11个短篇,收入卡佛大部分名篇:《羽毛》、《瑟夫的房子》、《保鲜》、《软座包厢》、《好事一小件》、《维他命》、《小心》、《火车》、《发烧》、《马笼头》、《大教堂 》。
卡佛致力于描绘美国的蓝领生活,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是他小说中的常态。小说主人公有饭店女招待、维他命推销员、机械师、邮递员、剃头匠,等等。有评论认为他的小说有“表面的平静,主题的普通,面无表情的叙事,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故事多数平常:小夫妇没能生出孩子以至生活灰暗;父母等待被撞伤的孩子醒来,却以孩子悄然离去结尾;卖维他命的女人很焦虑,而丈夫正觊觎着她的同伴……小说常有意想不到的结尾。
卡佛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他被尊为简约文学的典范,剔除反讽、幽默和所有修饰,把自己的文字削到瘦骨嶙峋。
在《大教堂 》中,仍然有卡佛早期作品的无奈和无法自拔,但是,“仿佛已耗尽,却又收拾起勇气”,卡佛自己说,“它们与我过去的小说相比,都更丰满,文字变得更慷慨,也更积极了。他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些微光亮。本书在写作风格上承接了卡佛前后两个时期,读者既能够体会到卡佛早期的冷硬,也能够感受到后期微暖的转变。
《好事一小件》获1983年“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并被收入《普施卡特获奖小说集,Ⅶ》。《何方来电》选入《1983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发烧》选入《美国短篇小说杰作选》。《好事一小件》和《维他命》一起被改编进了罗伯特·奥特曼的著名电影《人生交叉点》。《羽毛》也被改编为电影。 村上春树说,卡佛是我最有价值的老师和最伟大的文学同道。我翻译了他所有的作品。
苏童说,无论怎么推荐卡佛,我都愿意。
格非、王朔、韩东、“寻找雷蒙德?卡佛”、“卡佛小组”……都是默默热爱卡佛的人。
美国文坛上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
他的小说,屡屡被选做经典语文读本。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美国“极简主义”代表作家,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1938年5月25日出生于俄勒冈州克拉斯坎尼镇,1988年8月2日因肺癌去世。高中毕业后,即养家糊口艰难谋生,业余学习写作。卡佛人生的前一半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坠入人生之谷底。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卡佛的作品风格和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精简冷硬。他不是用天才来写作,而是呕心沥血的写作。卡佛一生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代表作有《请你安静一下好不好?》、《谈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大教堂 》、《何方来电》等。 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
日子变质了,小人物沉默又敏感,这是卡佛笔下的生活,也是我们的。
生活把他的人物剥了个精光,而他则把自己的文字削到嶙峋。
卡佛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个鲜有的能够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的失望者。
——肖铁(《大教堂 》译者)
雷蒙德·卡佛用平凡的语言入诗。有位评论家说:"他揭示平庸背后的光怪陆离",但他真正的成就是捕捉到人类行为奇妙的特质,这种特质存在于纷乱的生活经验当中。
——(美)罗伯特·阿特曼
读卡佛读的不是大朵大朵的云,是云后面一动不动的山峰。读的是一代美国人的心情,可能也是我们自己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情。
——苏童
把程式化的语言和不必要的修饰全部去除,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以“故事”的形式,坦诚而温和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是卡佛追求的文学境界。
——村上春树
在他作品的每一个句子当中,你都感觉到他对语言的这份尊敬——近乎恐惧的谦卑。
——(美)杰伊·麦金纳尼
卡佛的小说与叙事诗里透露出来的那份精准的无奈,令人联想到寒冬在彻骨风中穿着罩衣,想大笑而嘴吧冻得张不开,只能嘶嘶发笑的人。
——张定绮 【前言】雷蒙德•卡佛:美国平民的话语
羽毛
瑟夫的房间
保鲜
软座包厢
好事一小件
维他命
小心
火车
发烧
马笼头
大教堂
【附录一】卡佛自话
【附录一】译后记:卡佛于极简主义小说
…… 雷蒙德·卡佛:美国平民的话语(村上春树)
最早翻译雷蒙德·卡佛的作品要从一九八三年说起了。那是篇题为《脚下流淌的深河(水泊离家那么近)》(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的短篇小说。我是偶然从一本选集里读到,便认定为杰作,深受感动,不能自已,一口气将它译了出来。
第二年我去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半岛,登门拜访卡佛,和他面对面地交流。那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过,自己会亲手把他的作品无一遗漏地全都翻译出来。
美国文学的新经典
说起来,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雷蒙德·卡佛的形象发生过彻底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的美国人几乎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随着他晚年文学声名渐高,且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卡佛这个名字竟有了些许神话般的色彩。
不过数年之后在一些人当中(也是大致能预料到的),对于卡佛的评价出现过反复。但平心而论,在美国短篇小说的创作史中,雷蒙德·卡佛乃是能够牢固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作家,这一点恐怕是难以否定的事实。
他的名字会在美国文学史中留下应有的位置,他留下的六十五篇短篇小说之中,最少也会有六篇被当作经典长久地阅读下去。
我内心认为,卡佛的文学地位大概是介于考德威尔和斯坦贝克之间的吧。
幽默感与驱动力
卡佛无疑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但他身上丝毫没有天才的做派。他没有只为知音者率性而作的那种居高俯视的姿态。卡佛只用浅显简洁的日常语言来创作小说和诗歌,说给尽可能多的人听,或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做更深层次的述说。这是他作为作家一以贯之的态度。
当然并不止于此。他的作品之中,处处隐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奇妙意外,有着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痛快幽默和刺痛人心的现实感。一旦捧上手,会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你不由分说一口气读到最后。这就是卡佛作品的独特魅力,大概也只能用与生俱来的“才能”来形容了。
苦难与失望的前半生
卡佛出生于俄勒冈州乡间贫穷的锯木工人家庭,成长环境根本无缘文化的熏陶。他不到二十岁就和高中的恋人结婚,要负担幼小的孩子,为日常生活所累,对人生略感幻灭的同时,逐渐对文学产生了觉悟。
他人生的前一半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坠入人生之谷底。即便如此,他也未曾放弃对文学的追求。“自己归根到底,不过是美国的一名普通百姓。正是作为美国的平民,自己才有着那些非吐不快的东西。”这样的自豪感充溢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正因为这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曾被长期漠视,所以他的作品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美国文学的发展中,这种平民的自豪感曾被长期漠视,所以卡佛的作品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文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作品推敲细密
把程式化的语言和不必要的修饰全部去除,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以“故事”的形式,坦诚而温和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是卡佛追求的文学境界。为此他不知多少次反复推敲改写自己的作品,让人不禁要感叹“是否凡事都需要这样较真到底呢”。
就算是已经出版了的作品,一旦有不满意,他还会修订再版。作为译者,数个版本之间的差别当然会让我挠头,但每当见证这些他一路走来的足迹时,都为他写小说时这种货真价实的认真而深深打动,重又端正了态度。
就像见过卡佛的人众口一词的说法: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写不张扬的小说,作不张扬的诗,自是不张扬的人。他晚年邂逅诗人苔丝·加拉赫,共同生活在一起。戒除酒瘾,重塑生活,这种被他自己称为“第二次生命”的平静氛围,孕育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苔丝现在还把他的书房保持成原来的样子。他的打字机里还夹着雪白的纸页。仿佛一直在等待谁来敲打出那最初的一行。 直面蓝领:卡佛与极简主义小说(肖 铁 )
1983年,就在卡佛的第四本短篇小说集《大教堂 》出版的那年,英国著名文学杂志Granta的编者按宣布“一种新的小说正在美国出现,一种罕见而慑人心魄的小说,不仅和现有的任何英国小说不同,也和我们惯常理解的美国文学不同。” 两年后,美国本土的《密西西比评论》重复了英国评论家的话:一种“新的语调和文学质地” 不仅浮出水面,而且声势浩大。在这种被命名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文学或是“肮脏现实主义(Dirt Realism)”中,卡佛不仅是最重要的代表,而且被大多数评论家认为是这种“新小说”的始创者。很快,已经有评论家不无兴奋地发现某大学竟出现了“‘模仿卡佛’小说竞赛”;很快,美国“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的资深评委已经抱怨起“卡佛式”小说过于泛滥了。而就是这位被称为海明威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短篇小说家,在1983年以前,还常常要担心自己屁股底下的椅子,时刻都会有被别人拿走的危险。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出生于1938年5月25日,俄勒冈西北部的小城市克拉特斯卡尼(Clatskanie,Oregon)的一个蓝领之家。父亲是个锯木工人兼酒鬼,母亲当饭馆招待兼零售推销员。1956年,卡佛高中毕业,立即到锯木厂里和病重的父亲一起工作了。1957年,卡佛和博克小姐结婚,那一年卡佛十九岁,博克十六。年底十二月,他们有了第一个女儿,转年后的十月,儿子出生了。二十岁以前,卡佛已经有了一个四口之家,全家人住在一个家庭医生办公室的后面,靠替医生清洁打扫抵房租。在这之后的二十来年里,卡佛带着全家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打过一个又一个的临时工,当过加油工人,清洁工,看门人,替人摘过郁金香。而妻子则给人端盘子,也作上门推销。1964年,他搬到了萨克拉门托,在一家医院里当守夜人兼擦地板,一干就是三年。卡佛就是在这期间开始了酗酒,一喝就是十三年。
卡佛对于文学创作的执著是令人费解,甚至不可想象的。在多年的辗转漂泊中,卡佛从未间断过上学和写作,并从1961年就开始发表小说,1962年发表诗歌。但就像他在后来成名后的访谈中谈到的,写作并不能给他带来生活的改变,甚至连一点点地改善都谈不到。1967年,就在他的名篇《请你能安静些,好吗?》被选入了当年的《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那年,他被迫正式宣告了经济破产,就在这同一年,他的父亲死了。从1967年到1976年的十年中,他没有停止写作,也没有停止酗酒。196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离克拉马斯河很近》,自己却搬到好莱坞卖电影票。1970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冬季失眠》,却被一家出版公司解聘,靠失业救济金活了一年。1972年他的境况稍稍好转,得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奖学金,并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代课。那一年,卡佛一家买了自己的第一栋房子。但1974年严重的酗酒问题让他不得不辞掉工作,第二次宣布经济破产,待业了两年。1976年三月,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请你能安静些,好吗?》由纽约的一家大出版公司出版,但就在那年年底,他不得不把房子卖掉,才付清了他因酗酒造成的住院费。
卡佛的生活是在他1977年戒酒以后好转起来的。同一年,短篇小说集《请你能安静些,好吗?》获得了“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的提名,他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愤怒的季节》也出版了。1980年卡佛被聘为塞热库斯大学(University of Syracuse)的英文系教授,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工作。1981年,后来被尊为简约派文学典范的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盛赞,并第一次把对一本短篇小说集的评介放在了头版。1983年是卡佛胜利的一年,那年春天,卡佛获得了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贴” ,他辞掉了在塞热库斯大学的教职,第一次不必再为生计发愁,成为了职业作家。同年秋,小说集《大教堂 》出版(日文版和英国版随即出版),旋即被提名为普利策奖。
如果说是巴塞尔姆在七十年代彻底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形式,那么是卡佛在八十年代让短篇小说作为一个可以阅读的文学形式获得了新生。《大教堂 》的精装版到了1984年就已经卖出了两万册,在意大利出版时竟成了最佳畅销书。1993年,大导演罗伯特?奥特曼选了九篇卡佛的小说和一首诗歌,改编成了电影《浮世男女》 ,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成名后的卡佛不无自嘲地解释,自己之所以选择写短篇小说和诗歌,主要是因为他只能写坐下来一次就能写完的东西。总是借住在别人房间里的卡佛,“无时无刻不担心自己身下的椅子随时都会房东拿走。” 在四十岁以前,卡佛几乎从没有坐稳过,一次又一次地被生活拍打得颠簸陆离。但就是在这种居无定所勉强度日的状态中,就在自己每一次战战兢兢地坐下来后,卡佛创造了自己艰难生活的镜像,用自己的四本小说集创作了一个让右翼保守派咬牙切齿的世界,一个“无望之乡”(Hopeless-ville) 。
应该记住的是,在创作《大教堂 》以前,卡佛自己一直就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干各种底层工作,品尝着接踵而来的失败和失望。卡佛借自己的切身之痛,描绘了一个触手可及的蓝领美国,而他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底层阶级的一份子。在卡佛的大部分作品中,贫困和绝望不是回忆中的过去时,而是小说人物以及卡佛自己的生活现状。卡佛是真正的蓝领作家,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在卡佛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一连串底层形象:饭店女招待,车间工作,机械师,邮递员,剃头匠……当然,还有出现最频繁的失业者和酗酒者,他们在与生活的第一轮较量中,便被打得遍体鳞伤。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不是人物性格命运的转折点,不是通向某种解脱或升华的中转站,而是人物的常态。卡佛不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作家,而是一个鲜有的能够以一种悠长的凝视直面无望的失望者。当被人指责在他故事结尾,问题往往得不到解决,人物停留在一种模糊的僵滞之中时,卡佛说,“对于我写的那些人物和那些境遇来说,困难优雅的解决,不仅是不合适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能的。”
似乎是为了凸显生活本身的贫瘠,卡佛在他的小说中发展了一种被评论家标榜为“极简主义”的文体。就像生活把卡佛小说中的人物毫不吝惜地剥了个精光一样,卡佛把自己的文字削到瘦骨嶙峋。就像他和他的小说人物要在生活中省吃节用一样,卡佛报复一般地成了文字的吝啬鬼,剔掉了修辞,反讽,和所有不必要的东西。当评论家赫金格第一次用卡佛标榜“极简主义”小说时,她下的定义是“表面的平静,主题的普通,僵硬的叙述者和面无表情的叙事,故事的无足轻重,以及想不清楚的人物。” 小说家杰弗里?伍尔夫更干脆地把卡佛及他的追随者命名为了“减法者”(taker-outer) 。在访谈中,卡佛经常提到,一篇小说,他往往要“削” 十五到二十遍,一个四十页的初稿定稿时可能只剩下一半。是他对文字毫不宽容的刀劈斧剁,让卡佛成为了作家里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雕塑家)。是他对沉默的尊重和对无言的理解,让卡佛成了小说家里的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简约派音乐家)。
一些评论家兴奋地指出,极简主义似乎终于带着美国叙事文学,走出了六七十年代以约翰?霍克斯,托马斯?品钦及约翰?巴斯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超小说的文字迷宫,而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与他们不同,卡佛不再沉溺在文本间的交叉互文,而重新回到了现实与文字的纠缠之中。评论家布鲁斯?韦伯准确地指出,与超小说作家不同,卡佛不再致力于表现文字本身的虚构和生活闹剧一般的武断,卡佛笔下的世界不再是令人费解的,而只是举步维艰地沉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卡佛和卡佛式作家对这种文体欲言又止的时候,恰恰是超小说大师,最有号召力的“加法者”(putter-inner)约翰?巴斯,以一种喜恨交加的语态,为“极简主义”文学做出了最令人信服的定义:“极简主义美学的枢纽准则是:艺术手段的极端简约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即回到了罗伯特?勃朗宁的名言‘少就是多’──即使这种节俭吝啬会威胁到其他的文艺价值,比如说完整性,或陈述的丰富性和精确性。”
事实上,卡佛本人一直是很反感“极简主义”这个标签的,而且,他公认的成熟之作《大教堂 》,也与他的早期作品有一定的区别,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文字变得更“慷慨” 了。这本至今已经被翻译成了近三十种文字的小说集中,收录了卡佛大部分的名篇。《大教堂 》被选入《1982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好事一小件》获1983年“欧?亨利小说奖”第一名,并被收入《普施卡特获奖小说集,Ⅶ》。《电话打自何方》选入《1983年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选》。《高烧》选入《美国短篇小说杰作选》。《好事一小件》和《维他命》一起被改编进了奥特曼的电影《人生交叉点》。《羽毛》也被改编为了电影。
几乎所有评论家都从这本《大教堂 》中嗅出卡佛的变化来。在这本创作于1982年到1983年间的小说集中,如果说人物和情节仍延续了卡佛早期作品的灰暗和无法自拔的话,在几篇篇幅较长的作品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卡佛把自己那扇一直尘封的天窗推开一条缝隙,洒下了一点点光亮。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一系列小人物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重逢恋人被轰出了刚刚借来的房间(《瑟夫的房间》);生活就像坏掉的冰箱里的食物一样腐臭变质(《保鲜》);奔波的人失望地离开,扔下了曾经挚爱的东西(《马笼头》);父亲在痛苦的回忆中,拒绝下火车去见来接站的儿子(《软座包厢》);甚至因耳屎堵住了耳朵而带来的不便和恐惧(《小心》)。交流的匮乏和艰难,成了整部小说集凸显的主题,不管是在父子间、情人间、夫妇间,还是朋友间,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之间,语言和身体的交流成了所有灰暗中最苍白的角落。但在《好事一小件》、《电话来自何方》以及《大教堂 》中,卡佛正在步履维艰地一点点“远离那威胁性的模糊,朝着希望而不是恐怖迈进” ,不管这种希望是多么的微弱和渺茫。我们读到了一对刚刚失去儿子的夫妇和一个一直打来骚扰电话的面包师之间的和解;一个酒鬼鼓起勇气,准备拨通妻子的电话;一个男人放下了心理的抵触,在一个盲人的指触下,闭上眼感觉着大教堂 。在访谈中,卡佛解释了自己的改变:“我想,现在的感觉更加乐观了一点。当然在大部分小说中,人物的麻烦得不到解决。人们的目标和希望枯萎了。但有时,而且恐怕是经常,人们自己不会枯萎,他们把塌下去的袜子拉起来,继续走。”
就在《大教堂 》出版的五年后,也就是卡佛终于可以衣食无忧地生活和写作的五年后,一直把戒酒看作是自己最大成就的卡佛,可能没有想到吸烟毁掉了他的肺,并在1988年8月2日要了他的命。那一年,他正好50岁。
在一次生前的访谈中,当被人问起他对学习写作的人有什么建议时,卡佛这样回答:
“我以前的写作教师曾经跟我说,‘你做好了忍饥挨饿十年的准备了吗,而且在十年当中,干各种做牛做马的工作,忍受各种回绝、遗弃和挫折了吗?如果这样过了十年,你还在写作,你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我不会跟想写东西的人说这些,但我会跟他们说,他们必须坚持写,并诚实地写,写那些对他们自己来说重要的事。如果他们幸运的话,有一天,会有人读的。”
按照卡佛自己的标准,卡佛是幸运的。
我是刚来美国不久后,在一家旧书店里碰到卡佛的书的,之后的几年中,断断续续地买到了他全部的小说集。翻译时手中用的1989年版的英文本《大教堂 》,是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的一家名叫“节俭的缪斯”的二手书店里淘到的。像卡佛中的人物一样,我是在租来的房间里,躺在捡来的床垫上,读卡佛的小说的。对卡佛的喜爱是触手可及的,因为床垫下面的地板,正在我的每一次辗转反侧时,生硬地硌在我的后背上。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的社长和编辑同志们给我这次翻译卡佛的机会,我相信中文的卡佛会有读者的。最感谢的是我的爱人,我们在两所不同的大学里读书,只有在和她这几年来间间断断的相聚时,我们才会有一点点的安稳和家的感觉,让我们知道自己还不是卡佛笔下的人物。
为了便于了解卡佛自身的经历以及他对写作的态度,我从他的两篇随笔《论写作》及《火》和后人编选的访谈录《与雷蒙德?卡佛对话》一书中挑选了一些卡佛的自白,附在这本小说集的后面。相信读者会发现,卡佛的谈话像他的小说一样朴实而富有叙事性,不仅可读性很强,而且是我们今天文学阅读与写作的一个冷静而富于棱角的参照物。
2006年8月3日于美国芝加哥 : cathedral, basilica n.: abbey, minster, see pref.: the A- 总教堂 大教堂的 大教堂树 约克大教堂 大教堂中的 鲍渥大教堂 梅斯大教堂 都灵大教堂 林肯大教堂 高地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 妇女大教堂 圣母大教堂 柏林大教堂 玛卓大教堂 圣灵大教堂 亚琛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大教堂广场 秘鲁大教堂 波特大教堂 百花大教堂 族长大教堂 兰斯大教堂 亚眠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 多姆大教堂 隆德大教堂 拉昂大教堂 圣婴大教堂 水晶大教堂 朗恩大教堂 圣家大教堂 欧洲大教堂 豪夫大教堂 圆顶大教堂 土库大教堂 鲁昂大教堂 光明大教堂 赤色大教堂 赤红大教堂 黑暗大教堂 圣心大教堂 赤紅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 乌尔姆大教堂 大教堂的教长 锡耶纳大教堂 古路坝大教堂 韦兹莱大教堂 苏黎世大教堂 大天使大教堂 瓦维尔大教堂 波尔图大教堂 里斯本大教堂 圣派克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 圣马可大教堂 圣家族大教堂 布尔日大教堂 图尔库大教堂 圣约翰大教堂 圣维塔大教堂 格雷斯大教堂 圣安妮大教堂 史蒂芬大教堂 摩德纳大教堂 圣维特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 奥斯陆大教堂 救世主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 圣巴索大教堂 圣十字大教堂 墨西哥大教堂 斯特凡大教堂 奥地利大教堂 索非亚大教堂 基督城大教堂 弗洛雷大教堂 圣玛丽大教堂 洪家楼大教堂 夏尔特大教堂 莫地那大教堂 史提芬大教堂 西敏寺大教堂 津科夫大教堂 弗赖堡大教堂 杜奥莫大教堂 斯摩连大教堂 圣马克大教堂 明斯特大教堂 哥特式大教堂 拉韦纳大教堂 圣·巴夫大教堂 托莱多大教堂 韦泽莱大教堂 伯尔尼大教堂 法兰西大教堂 德意志大教堂 考文垂大教堂 摩纳哥大教堂 罗马式大教堂 圣巴沃大教堂 大教堂美术馆 格罗斯大教堂 格拉茨大教堂 施派尔大教堂 布鲁日大教堂 克里特大教堂 巴格拉大教堂 圣贞德大教堂 达勒姆大教堂 贝尔尼大教堂 德国科隆大教堂 有大教堂的城市 大教堂钟声在响 圣母领报大教堂 圣巴西尔大教堂 塞乌维拉大教堂 佛罗伦萨大教堂 比萨大教堂广场 圣·尼古拉大教堂 圣约瑟夫大教堂 施佩耶尔大教堂 圣尼古拉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 格拉斯哥大教堂 法兰克福大教堂 伊萨基辅大教堂 圣皮埃尔大教堂 圣马力诺大教堂 圣母之花大教堂 圣玛利亚大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 佘山圣母大教堂 赫尔辛基大教堂 圣灵主教大教堂 圣斯特凡大教堂 萨格勒布大教堂 圣让首席大教堂 圣母加德大教堂 神圣家族大教堂 塞维利亚大教堂 格拉那达大教堂 巴西利亚大教堂 罗斯基勒大教堂 巴塞罗那大教堂 布尔戈斯大教堂 沃尔姆斯大教堂 圣劳伦斯大教堂 奥斯基勒大教堂 圣弥爱尔大教堂 花之圣母大教堂 温彻斯特大教堂 圣瓦西里大教堂 圣斯提凡大教堂 坎特伯雷大教堂 圣玛丽娅大教堂 坎特布里大教堂 佛罗伦斯大教堂 和平圣母大教堂 彼得保罗大教堂 基拉尔达大教堂 圣派翠克大教堂 圣玛丽亚大教堂 夏尔特尔大教堂 圣耶鲁米大教堂 圣地亚哥大教堂 塞戈维亚大教堂 尼德罗斯大教堂 库斯科城大教堂 尼姆圣母大教堂 圣苏维尔大教堂 圣纳戴荷大教堂 圣安德列大教堂 萨尔茨堡大教堂 圣米歇尔大教堂 维尔纽斯大教堂 英国约克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米盖尔大教堂 圣伯多禄大教堂 圣施特凡大教堂 修道院与大教堂 圣贝尔尼大教堂 大教堂的异教徒 大教堂教士的俸禄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圣尼古拉斯大教堂 俄国东正教大教堂 雷克雅未克大教堂 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圣巴西利亚大教堂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 拉孔帕尼亚大教堂 升天瓦西里大教堂 香港圣约翰大教堂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