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秘魯歷史名城。人口82萬(1981年),大多是印第安人。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長期為印加帝國首都。保存有印加古城堡、宮殿、廟宇、石墻等大量遺跡和殖民時期的大教堂等建築。曾屢遭地震破壞,後重建。 |
|
庫斯科節慶活動 印第安人中的烏羅人是世界上原始的民族之一。他們生活在的的喀喀湖畔的香蒲之中。他們居住在用香蒲堆起的數十個“漂浮島”上,每個“島”上住有4~5戶人傢。每戶又用香蒲草蓋起茅屋,屋頂呈圓錐狀,遠遠望去,酷似蘑菇一般。除此之外,香蒲還是他們的重要食品之一。烏羅婦女也用香蒲編織各種日用品及手工藝品,這就是“香蒲文明”。
庫斯科購物 布料、石頭手工藝品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城中精美的石砌墻垣和太陽廟遺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跡比比皆是。庫斯科位於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庫斯科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
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傳說遠古時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這裏披荊斬棘,締造傢園,感動了太陽神,贈給他們一柄金斧。公元1200年前後,國王曼科·卡帕剋遵循他父親太陽神的指示,從的的喀喀湖遷都這裏,建成雄偉華麗的庫斯科城,並以這裏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印加意為“太陽的子孫”),創造了印加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又經幾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鋸戰,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有些印加帝國時代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仍留存至今,後西班牙殖 |
|
①秘魯南部一省。面積71,892平方公裏。人口104.2萬(1990)。首府庫斯科。1822年建省。最北部為安第斯山東坡熱帶雨林區,其餘均為山地、高原。多河流深切峽𠔌;最高峰奧桑加特山,海拔6,384米。氣候因地而異,山地氣候涼爽,𠔌地氣候炎熱。烏魯班巴河流貫全省,築有水電站。耕地面積較少。高地産小麥、玉米、馬鈴薯、大麥;低地産咖啡、古柯(可提製可卡因)和茶;畜牧業以飼養綿羊、駝類動物為主。有鉛、鋅、金礦開採和新興的紡織等工業。原為古印加帝國的中心,多印加文化遺址,以馬丘比丘最為著名;遊覽業甚盛。
②秘魯南部安第斯山地城市,庫斯科省首府。海拔3,416米,氣候涼爽。人口18.2萬(1981),大部分為印第安人。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長期是印加帝國都城。著名的考古中心和印加文化中心,多古宮、廟宇、堡壘、石墻遺跡及教堂,並有考古博物館和1692年建的大學。歷史上遭西班牙殖民者洗劫,又屢遭地震破壞。山區農牧業産品的貿易中心,有紡織、食品、冶煉、製革等工業。公路和鐵路交通便利,有飛機場。旅遊業發達。
庫斯科(古城)
英文名稱:City of Cuzco
編號:778-001
相關聯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273.htm
1983年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標準 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産目錄》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
庫斯科古城位於秘魯的安第斯山脈,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之下發展成為一個復雜的城市的中心,具有獨特的宗教和行政的職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見的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 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占領這塊土地時,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但同時又在這衰落的印第安城內建造了巴洛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 |
|
庫斯科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
庫斯科(有資料譯為“科斯科”)古城位於秘魯安第斯山脈海拔3410米的東安第斯山脈豐饒的山𠔌中。這裏氣候宜人,崇山峻嶺和蔥鬱的林木圍繞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的美稱。在剋丘亞語中,“庫斯科”,意為“肚臍”(另一資料:意為“世界的中心”)。11世紀印加帝國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剋主持興建了這座城市,經過一係列的戰爭和徵服之後,在遼闊的印加帝國時代達到它的頂峰,庫斯科發展成為帝國的首都和神聖的城市,是印加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中心。帝國的社會組織是非常等級製的,這種觀念影響了城市的設計佈局。
在印加帝國統治下,庫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頭裝飾外部與廣場接壤的城鎮。殖民者保持着泥瓦建築的基礎,並在此基礎上采用了新的建築結構。數量衆多的狹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築的兩個城墻間蜿蜒,就像石頭走廊。巴洛剋和混血人種的教堂的圓屋頂與城市廣場毗鄰。離市中心稍遠的地方,分佈着白色外墻的低矮民居。
儘管庫斯科的地形高低起伏,印加首都依據直角方式設計。直綫的佈局和中央廣場為庫斯科提供了四條道路連接帝國的行省,而且反映出文藝復興的都市規劃原則適用於新世界的城市規劃。
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這個城市,使之遭到毀滅的命運(另一資料:1536年,西班牙徵服者接管了庫斯科城)。經過內戰歲月之後,城市在同一時期與波托西並入秘魯總督管轄區,利馬城成為首都。城市化發展時期,庫斯科印加城市的佈局得到保護。16世紀,新的城市規劃者在印加廣場上增加了德阿馬斯廣場。他們的工作也保護了其他的城市廣場和印加棋盤式街道佈局。17世紀,庫斯科的經濟依賴於波托西的礦山而繁榮,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壞而毀於一旦。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剋風格重建,並使它成為藝術中心。今天,庫斯科的主要建築物屬於這一時期。因此,庫斯科的建築既有印加帝國的痕跡,又有西班牙的風格。
庫斯科城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毀又重建的命運,所幸的是雖然幾經風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價值的遺跡。1790年,庫斯科整座城市被占領。這以後,與波托西的礦山息息相關的利馬,享受着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繁榮,庫斯科則隨着利馬的興起而衰落。
在庫斯科城內,印加帝國時代的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至今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廣場正中,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聳立在那裏,廣場四周則環繞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廣場東北是建在高聳的金字塔頂的太陽廟、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左右對峙的蛇神殿和太陽女神大廈的墻壁遺跡位於廣場東南。為迎接帝國軍隊凱旋歸來的歡慶廣場坐落在武器廣場的西南,當地人把歡慶廣場稱為“庫西帕塔”。陳列着印加帝國時期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館位於這兩個廣場附近。城中還有1692年建立的大學。
庫斯科的主要建築是薩剋薩瓦曼圓形古堡和大教堂。薩剋薩瓦曼圓形古堡世界聞名,距庫斯科城1.5公裏處,舉世聞名的薩剋薩曼圓形古堡是舉行“太陽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築在一個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禦係統。從上至下有三層圍墻,每一層墻高達18米,長540米,均用巨石壘砌而成。古堡高處有3座塔,上塔是圓柱體,塔內有溫泉。古堡下層臺階用石板鋪成,長達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頭砌成的網狀地道,它和3座塔樓相通。古堡最高處是由3座塔樓圍起來的一個非常整齊的三角形。圓柱體主塔基層呈放射狀。其他兩座塔呈正方形,是駐軍之處。據說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庫蒂於15世紀70年代動工修建的,持續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還沒完全竣工。這裏也是印加王的行宮。這一宏偉壯觀的建築群顯示了印加帝國的強大,從建築藝術上,其結構新穎而復雜,建築龐大而堅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另一主要建築是大教堂,大教堂頂端的福音鐘樓懸挂着一口130噸重的大鐘,據說是南美大陸最大的鐘,鐘聲能傳到40千米之外。 |
|
庫斯科的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的興盛帶動了庫斯科經濟的發展,使這一歷史古城重現了當年的繁華景象,成為了秘魯首屈一指的旅遊城市。在庫斯科城內,旅行社、旅館、飯店、工藝品商店隨處可見,可以滿足遊客在吃、住、行、玩、購物等方面的不同要求。而絶大多數當地居民也都在從事與旅遊相關的工作,素質較高。 |
|
Kusike
庫斯科
Cuzco
秘魯歷史名城,著名的印加文化中心,庫斯科省首府。地處安第斯山區南部瓦塔納伊河𠔌地,市區人口8.5萬,包括郊區在內18.2萬(1981)。海拔3399米。氣候涼爽,年平均氣溫12.8℃,年降水量813毫米。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11世紀由來自的的喀喀湖地區的印加部族建造。長期為印加帝國的首都。古城建有舉行宗教儀式及節慶活動的大廣場,街道以此為中心鋪展。1533年被西班牙殖民者侵占。曾屢遭地震破壞,後重建。許多殖民時代建築均在印加古建築地基上建成。現仍基本保持早期城市的格局,有石墻、宮殿、廟宇等大量印加遺跡以及大教堂等殖民時期建築。城郊山上有巨石砌成的印加古城堡,其中以城北的薩剋薩瓦曼城堡最為壯觀。城西北有印加重鎮馬丘比丘廢墟。南部山區農牧業産品的集散中心。主要工業有紡織、食品、金屬冶煉、製革等。交通便利,有鐵路、公路同山區及沿海城市相通,並設有飛機場。城內有大學和考古博物館。旅遊業較盛。
馬丘比丘古城
(張佐華) |
|
- n.: Cusco
|
|
庫斯科城 | 庫斯科大區 | 庫斯科古城 | 裏昂·庫斯科 | 墨西哥庫斯科 | 庫斯科沃莊園 | 庫斯科城大教堂 | 庫斯科馬丘比丘 | 庫斯科城中心廣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