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裏羌族鄉
【概況】位於縣境中部,幅員面積218平方公裏,其中耕地21757畝。轄26個行政村145個村民小組和1個居民委員會5個居民小組。2002年,總人口4124戶、143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78人,少數民族人口11694人。鄉治禹裏(原治城),沿北茂公路東至縣城麯山22公裏。境內大禹故裏風景區,是綿陽重點旅遊區之一。
2002年,糧食産量4756噸,實現農業總産值2421萬元;鄉企業總産值544萬元,財政收入72萬元,支出338萬元;農民人均所得1980元,比上年淨增99元;出欄生豬1.8萬頭、牛1200頭、兔3685衹、羊2.1萬衹、小傢禽8萬衹。實施農村稅費改革,狠抓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全鄉盤活集體資産25處,21萬元。
【營造禹羌文化氛圍】投資45萬元修建的紅軍碑林館順利竣工,成為綿陽市又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月,鄉黨委書記王玉梁隨縣上有關領導參加山東“全國首屆禹城大禹文化學術研討會”後,5月21日召開了禹羌歷史文化民俗考察匯報暨開發動員會;引導群衆民間籌集資金修建禹王廟,建成高達10米的大禹塑像;修建了通往石紐山的公路;農歷六月初六大禹誕辰,舉行了規模盛大民間祭禹活動;組織了幹部群衆積極參與全縣慶羌年暨全國首屆禹羌文化學術研討會的民族文化文藝演出活動,獲全縣一等奬;組織群衆廣泛參與的民族歌舞學練活動,豐富了社區文化生活。一個融大禹文化和濃郁的羌寨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禹羌文化氛圍正在形成。
【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廟坪、湔江、慈竹文明新村建設121戶,基本實現“五改三建”,達到“五個一”標準;完成10個村村道建設60公裏,驗收合格6個村40公裏;實施青岡村長治工程,共完成坡改梯140畝,解决人畜飲水30戶,可灌溉旱地40畝;實施了禹裏場鎮至黃土粱大橋5.2公裏的通鄉油路基礎工程,共完成土石方開挖2.5萬立方米,路肩帶6公裏1200立方米,上下擋墻1萬立方米,拱涵8處,邊溝5200米。以爭創“文明古鎮”為契機,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禹裏小集鎮建設力度。年內完成場鎮固定資産投資180萬元(其中18萬元修建鄉政府職工食堂),完成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